朋友送别之情古诗

| 日语等级考试 |

【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朋友送别之情古诗篇一
《关于送别的古诗》

朋友送别之情古诗篇二
《送别组古诗》

《依依惜别》

——走进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六年组 王玉娟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赠汪伦》唐。李白,品味“以歌相送”

师:六年的小学时光即将过去,留给我们每个人的将是深情的回忆和依依的惜别。也许我们已经填写完了丰富多彩的同学录,还是觉得不

能够表达出彼此的深情厚谊。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些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吧。也许这些别有意境的句子会为我们的惜别增添一抹淡淡的诗情。

二、齐读课题依依惜别——走进送别组诗

三、出示《赠汪伦》

1、提问这首诗是谁写给谁的?

2、介绍汪伦的资料(汪伦是安徽人,也是个酿酒师,非常喜欢诗歌,非常仰慕大诗人李白,为了见到李白,汪伦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就来了)

3、师:李白喜好游山玩水,酷爱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如约而至,但到汪伦那里,只看到了桃花潭的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不过李白并没有生气,他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知己离别,依依不舍,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4、师:你们能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吗?(说到位后,再齐声朗读)

5、师:“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从这句诗中,你知道汪伦是在什么时间来送李白的?李白在临别时会对汪伦说些什么?

6、是啊,“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过汪伦送我的情啊!在家已经送过了,又到岸边来送,送了再送,还要把全村的人组织起来一起相送,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7、带着申请集体吟诵

8、思考汪伦是以什么形式送李白的?(以歌相送,教师板书这四个字)

9、古人的送别方式婉约而真诚,请大家读这首诗

四、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1、齐读

2、介绍孟浩然的资料(比李白大11岁,李白很崇敬孟浩然,感情极好)

3、挥手送别,你最崇敬且最情投意合的人该怎么读呢,指生读

4、学习古诗,想象是很好的方法,你能想象每一句诗所能呈现的画面吗?(生说完,师提问:李白送别孟浩然,孟浩然乘船而去,李白马上转身离开了吗?生:不是。我从“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感受到了不是马上离开。师:猜一猜李白在送孟浩然的时候在原地停留了多长时间?你从这里又感受到了什么?)

5、唯见长江天际流,人走了,留下的不只是淙淙流水,流在两个人心里的是浓浓的友情。让我们用最深情的声音读出诗中那浓浓的送别之情吧

6、指生读,然后齐读。

7、思考此诗中,李白以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目送,板书,以目相送)

五、以歌相送,以目相送,多么别致的相送方式,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出示《别董大》

1、齐读

2、师:高适是唐朝边塞诗人,他有一个好朋友是大名鼎鼎的琴师,叫董大。高适送别董大的那一天是什么天气?你从哪一句当中看出来

的?朋友送别,沉重的心情,压抑的天气,为送别增添了一抹沉闷之情。作为好朋友你能让他带着这种沉闷的心情上路吗?(不会)于是高适对董大说(声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师:怎样理解这句话?(不要担心漫漫长路中没有你的知心朋友,天底下谁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

4、你若是董大,听到朋友来这样评价你,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变得开朗起来)

5、师:是的,离别是沉闷的,但是,高适的这句话让离别成为他前行的力量,齐读

6、师:思考这首诗中高适用什么方式来送朋友?(以话相送)

六、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1、齐读

2、思考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朋友?(以酒相送)

3、师: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这些送别方式里饱含的是一份什么情感?(朋友深情)

4、师:是啊,送别就要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除了上面的四首诗,我们再来读读这几首诗,再次感受那用心相送的浓浓友情。

5、出示《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易水送别》

6、齐读这四首诗

七、师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依依送别之情

朋友送别之情古诗篇三
《送别古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 神风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经典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文化人送别往往赋诗相赠。赠诗以贴近其人其事其情为佳。套用西方理论所讲的"这一个"来说,送别也必须写出"这一回"。元二其人,史籍难考,大抵只是王维的一般朋友,不见得很"哥们",不见得属"死党"。使安西其事,固然要吃苦,但也荣耀。王维送元二其情,由前面两点推导,应以表达拳拳的祝愿与略略的遗憾为宜。我们且照着诗句看王维怎么处理: 下笔从朝雨写起,其实是写了出使日的好天气:那雨轻轻湿润了大地,让阳关路上那些讨厌的尘土不致漫天飞扬。这对于没有红旗轿车可坐的元二来说,可算是天公的特别照顾了。有天公照顾,以后在马车上的行程想必安全、舒适、快捷些吧--王维没说"一路平安"和"旅途愉快",但这些意思却都包含在诗句里了。

第二句写元二将要离开的客舍,虽然柳枝是等待人们折来送别的,见到柳毕竟会产生一点离情别绪。但王维显然要淡化那离情别绪,所以强调柳色是一片青青,在细雨清洗下更焕发着新的神采。作者用这句创设的氛围是开朗而非沉重的。读诗至此,应该把握住作者的主导情绪:他没有理由在后面两句表现悲戚,否则前后就太不协调了,作为一首七绝就失败了。 这样读下去,后面两句一"转"一"合"其实都没太大的激动,不过是表示毕竟有点遗憾,今朝还能一起喝酒,"你"出了阳关,再聚一回已不知要等多久了。

世人总把"西出阳关无故人"作脱离全诗且脱离盛唐背景的解悟。盛唐以后,许多小文人陷在个人的感情圈子里出不来,见花流泪,对月伤心,把离愁别恨铭刻在小肚鸡肠内,完全不知道世间还有"壮别天涯未许愁"的场合。西出阳关虽无故人,但西出阳关还有功业嘛!怎能在临歧饯别之际作儿女子态呢!用小文人的胸襟是量度不出盛唐诗人的怀抱的。然而不幸,"研究"古典文学的偏多染着小文人习气。有人竟说,读到"西出阳关"便心中流血。本人在此谨衷心祝愿他以后不会读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或"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以免心脏爆炸。

我们有些很不经大脑的偏见,以为在诗里传出的一定要是深情,却不知道,人际之情,深浅是因关系而定的。该深的固然要深,关系不深却写得深,便显得矫情而且有阿谀谄媚之嫌,作者人格会因此而掉价。王维他们是视人格为命根的,他怎肯对一位普通朋友送上一份超越普通之情呢?

一般朋友的送别实在只应以表达拳拳的祝愿和略略的遗憾为度。此诗一出,许多别宴便以唱"阳关"代替各自赋诗。这现象正好说明王维所写内容情调具有普泛性,最适合一般朋友表达感情的度。试想想,假如只是泛泛之交,离别时,某甲对某乙竟流泪而执手;或者某丙要去做大生意,某丁却说希望路断车轮生四角,这不都成大笑话么!至于后来,听唱阳关三叠会有断肠之感,那是因为音乐起了诗歌原所没有的作用造成的.

王维送元二,大抵只是应酬。人在官场,少不免有应酬。但应酬要写诗时,却又要显出独特修养来才好。《送元二使安西》,技巧一流。这类应酬诗,王维其实不少.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送别之情古诗篇四
《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

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

1、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2、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5、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6、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0、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1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1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8、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19、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0、南浦凄凄别,西风袭袭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朋友送别之情古诗篇五
《送别古诗》

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

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

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特点】托物寓情 形象生动: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

【特点】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

瞿三国,称三秦。

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赏析】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不要在路口,像青年一样,让泪水沾湿衣服。

——————————————————————————————————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在南面的水滨,我怀着凄苦的心情,依依不舍送别友人。此时,惟见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河水滔滔。那登舟远去的友人,仍伫立船尾,一次次地回望岸边心如刀割的我。朋友啊,你放心的去吧,切莫再回头了!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赏析】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①远芳:草 ②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③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④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朋友送别之情古诗篇六
《送 别 诗 词 鉴 赏》

朋友送别之情古诗篇七
《古诗词阅读 送别诗》

古诗词阅读 送别诗

题解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送别诗”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诗歌以情动人,而“送别诗”最适于抒发感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纬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友情是除了爱情之外,最能充分抒发和宣泄个人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作品了;另外古代的读书人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积极投身到社会中,但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人世中诸多的不如意,也使得“送别诗”特别受文人钟爱,这众多的“送别诗”充满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无尽的感慨悲伤,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可以说没有那种诗歌能够在情感的抒发上有如此多样的;也真是如此,在高考中,朋友赠别之作也就经常成为诗词检测的选项。我们应该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启迪我们读者的心智。

内容解读

“送别诗”从内容上都会围绕一个“别”字来展开,从诗歌的内容跨度包含“别前”“别时”和“别后”。 “送别诗”中在写“别前”时一般侧重写送别之景、境,有时就是直接交代分别的时间、人物、对象等,这样可以给我们读者渲染一种送别的气氛、情感、氛围;在 “别时”部分中诗人很多会把笔触放在一些细节、一些感触、一些片段、一些画面,如 “执手相看,醉酒,绵绵私语”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最后是“别后” 部分,这部分往往是“送别诗”中最精彩的,此时送别之人已经不在眼前,物在而人非了,诗人的情感、思念还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作者的想象来实现,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当然不等于所有的 “送别诗”都要这样完整写三个阶段,有的只是写“别时、别后”,有的只写“别前和别后”,但是我们了解“送别诗”的内容模式后,我们理解“送别诗”就容易多了。 思想解析

“送别诗”的主要旋律是“别”,就决定了诗歌中的思想基调是以“悲”为主,

只不过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目的等对于“悲”的解读有轻重深浅罢了,在解析“送别诗”的思想主旨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㈠对象是男女,这种“送别诗”有时把它归为“爱情诗”,爱情是最动人的,又是让人最销魂的,都会写得缠绵悱恻,情感的抒发含蓄婉转,极尽悲情之词,我们在这里就不做分析。

下面三种都是朋友之间,但是朋友的处境各不相同,因此表现的思想情感就不一样。

㈡诗人是送别者,是主,朋友是被送别者,并且是不如意的或贬谪或远行,一般来说这种送别属于赠别,既是赠别往往是鼓励、勉励、安慰为主,当然还有极写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此来抚平朋友内心的不安和创伤。如高适的《别董大》,诗中后面的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悲”就轻些,相反给我们读者一种豪壮之感。

㈢诗人是被送别者,而且还是不如意者,这里又两种极端,一种是悲叹为主,一种是以表明自己心志,当然作为阅读我们特别要注意后者,因为它更能使人振奋。如王昌龄的《渭城曲》后面的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自我勉励,这类“送别诗”和第二种一样“悲”的成分也很小。

㈣同病相怜,也就是送别者和被送别者都是失意之人。既是“同病”,那么这类诗的思想情感就基本上以“悲”为主,在这种诗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真可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悲伤笼罩着全诗,诗人的内心是压抑,对自己的前途和处境都是失望的,这类诗“悲”的成分最浓。

艺术特色

① 情景相融,在“送别诗”中自然景是诗人抒情的最好的依托,无论是“别前、别时”还是“别后”都与景相关,“别前”写景可以说是“以景衬情”,“别后”写景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如李白的

《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景来写情,表述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的深情。

② 虚实结合,“送别诗”中景为实,情为虚;“别前”为实,“别后”为虚;“别前之景”为实,“别后之景”为虚;细节为实,心理变化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就是通过这种虚实的交错、交融,极其婉转、含蓄表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是实,渲染了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后面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是通过想象来写词人内心无限的悲情。

③ 对比和用典,“送别诗”中诗人总是喜欢用对比,对比能够很强烈表现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反差越大就越能表述诗人内心的痛苦,即使是那种有豪迈之气的“送别诗”也是如此;另外就是“用典”,“用典”能够很简洁表述诗人的对朋友的思念、鼓励和抚慰。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yuzhong/20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