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

| 日语等级考试 |

【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设问篇一
《设问》

设问篇二
《设问》

设问篇三
《设问句》

设问句的特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

辞方式叫做设问。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

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设问句例举如下: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老陈。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阿姨买来的。

是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太空中有外星人吗。没有

这是谁的本子?是李刚的本子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不要提高?要提高,我们不仅是

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去做,而且是在努力地实施联合国的“千

年发展目标”。

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枪!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北大荒你不喜欢吗?喜欢。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

返。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在 沁园春·长沙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句的意义和作用编辑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吸引读者。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编辑

设问句应与反问句分别开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例: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难道数学有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陈述句:数学不难。

例句编辑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太空中有外星人吗?现在还不太确定 。

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不要提高?要提高,我们不仅是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去做,而且是在努力地实施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枪。

蟋蟀是有特别好的工具的动物吗?其实很简单,蟋蟀属于普通动物,所以没有。

北大荒你不喜欢吗?喜欢,因为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不,不能。科学家已经证明,知道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设问篇四
《设问法》

设问篇五
《有效设问让课堂魅力无限》

有效设问让课堂魅力无限

摘 要:课堂教学中,设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激发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维,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如果说“有

效教学”应立足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话,那么毫无疑问,

有效的课堂设问则是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命脉”,它会直接

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有效设问;思想品德;课堂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

——巴尔扎克(法国)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设

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求知欲望,启发学生

思维,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如果说“有效教学”应立足课堂,以课

堂教学为主阵地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有效的课堂设问则是思想品

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命脉”,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有效设问的含义

美国教育专家沃尔什博士和萨特斯在《优质提问教学法》中提到

优质问题具有四大特征:

1.能够达成一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

2.关注重要的课程内容;

3.能够促进在规定的认知水平上思考问题;

4.清晰地阐明所要问的内容。

因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效设问应该是教师根据课

堂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精心创设

问题情境,提出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激

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诱导学生深入研究和理解知识,促进课堂

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设计有效设问的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通过多种途

径、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有效的教学问题。

(一)展示案例设问,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例1:教学片段:八年级(下)《生命和健康的权利》

《中国青年报》报道:福建省南平市警方今晚证实,昨天上午在

该市实验小学门口持刀行凶导致8名学童死亡、5名学生受伤的犯

罪嫌疑人郑民生,今天被当地检察机关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

捕。

师:案例中小学生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

生:生命健康权。

师:看着南平惨案中这些花季少年的生命逝去,你有何感想?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乃至生命安全的重要

前提。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

基础。)

师:(展示:郑民生被执行死刑的图片)郑民生的最终下场说明了

什么?

(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侵犯公民的生命健

康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利用故事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2:在学习七年级(上)《追寻高雅的生活》时,为突破乐观幽

默的生活态度时,我利用了英国语言大师萧伯纳的《不值一块钱》

的故事创设问题:

故事:在一个晚会上,萧伯纳正在专心地想他的心事。坐在旁边

的一个富翁不禁感到好奇,就问道:“萧伯纳先生,我愿出一美元,

来打听你在想些什么。”萧伯纳回答说:“我想的东西真不值一美元

呢。”富翁更加好奇了:“那么,你究竟在想什么呢?”

问题:

(1)猜猜,萧伯纳会说一句什么话化解尴尬呢?

(2)萧伯纳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名人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例2中,通过名人故事和几个

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即刻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热

情,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设问,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活水”。教师可以精

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问题,拉近教学与学生的距离,调

动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例3:八年级(下)《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一课,可以这样设计问

题:

(1)你有过隐私权被侵犯的经历吗?说说你的感受。

(2)列举生活中各种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3)当你的隐私权被侵犯时,该怎么办?

例3中,教师问题设计选取社会生活中事例与学生共同讨论,引

导学生来关注生活,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对这些问

题思考、分析,对隐私权的重要性、侵权行为的判断、维权方式有

了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

(四)结合热点设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与社会发展同在,与时代精神合拍,具有高度的时代感,是思想

品德学科的生命力所在。民生问题一直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问题,

在初三中考专题复习时,可以结合杭州市政府的民生建设工程开展

情况创设下面的问题情境和问题:

例4:材料一:近年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

民政系统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创新社会管理、着力

保障民生为目标,理清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

材料二:杭州市区一体化公交网络体系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

萧山区新辟公交线路14条,余杭区新辟公交线路15条,做到了村

村通公交,极大地方便了两地市民的出行。

问题:

(1)市委市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2)列举两例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

(3)请你为2011年我市进一步改善民生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4)谈谈你准备如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贡献?

例4紧紧围绕时事热点“民生问题”确定考核的目标和内容,在

问题设计上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思考,鼓

励学生主动了解时事动态,关注家乡发展,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有效的统一。

(五)借助漫画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漫画形式轻松活泼、寓意深刻集中,使用漫画教学容易吸引学生

的眼球,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

例5:在八年级(下)《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课时,为了增强

学生维权意识、能力,可以借助漫画《谁是害虫?》设计了以下问

题:

(1)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这行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3)为建设和谐、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请你提一些合理化的建

议。

例5中,教师充分挖掘漫画资源,寻找漫画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紧

设问篇六
《课堂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课堂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联系教师、学生和知识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现在许多数学课上,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大多是“是”或“不是”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大多算不上有效问题。那么,该怎样创设数学有效设问呢?

所谓数学课堂中有效设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情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以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他所需要的发展。

一: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

1、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历及环境,个性、爱好及基本心理情况等;

2、启发性:问题应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提示作用,符合数学学科特点,使学生借助于这种启发,领悟数学实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数学;

3、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4、挑战性: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5、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动手、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数学,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6、激励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要很好起到这种引导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注意问题的艺术性,尽可能多一点幽默感和趣味性。

二:在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1、分析设问——理清思路。分析设问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而事先设计的问题,简言之是“持果索因”的设问。

2、揭示内在联系的设问——解决矛盾。为了使已知与未知发生必然的联系而设计提出的问题,在几何证明中是以添辅助线的形式出现而起到媒介作用、汇聚作用和显露条件的作用而设问的。

3、归纳设问——总结规律。归纳设问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设问,其目的是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4、演绎设问——学会应用。演绎设问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设问,其目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5、对比设问——找出异同。这是为区分两类相近事物而设计的问题,如乘法公式中立方和与立方差的区别常常用到对比设问。

三、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注意事项

1、教师提出每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因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思维性,学生必须经过认真思考一定时间后,才有可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回答。

2、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保护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3、对于学生的独创的方法不要全盘否定,要善于能发现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鼓励,有利于学生探索知识的信心提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大的鼓舞。

4、设问要符合下列原则:明确性和简洁性。设问的明确性是指每个问题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简洁性是指语言通俗、简洁,不拖泥带水。

5、注意启发诱导。设问的启发诱导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透彻地理解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6、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提问切忌繁琐零碎,面面俱到。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关键,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突破难点。

7、明确具体。问要明确具体。如果含糊不清,使学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会使学生头脑中的“疑问”变成“疑团” 由于问题提得明确具体,学生按照问题指引的方向,各抒己见很快形成了一 致的意见。

8、深浅适宜。提问还要深浅适宜。问题深了,超出了学生知识和智力的限度,思考再三也想不出来,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挫伤;问题浅了,如“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之类不讲实效的问题,除了使课堂上显得表面热热闹闹以外,毫无益处。

9、要注意因材施教。难度较大的可让优生答,稍容易的让基础差的学生答,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对回答有创见的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0、设问要灵活。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卡壳”、思路受阻时,我们可采用变换提问角度的方法进行调节。或者将稍难的问题进行分解,降低难度,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具体实例 比如:求ysinx

cosx2的值域。

设问一:这个结构跟数学里哪个概念有关系?(学生能回答出斜率)

设问二:它表示哪两点连线的斜率?(学生能回答(cosx,sinx),(2,0))

设问三:(cosx,sinx)在哪里?(学生能回答出在圆上)

然后,学生就自己能通过画图得到答案。

设问四:还有别的方法吗?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含三角函数的整式求最值问题?(学生能回答出sinxycosx2y,并能写出sin(x)2y

y2)

设问五:能不能求出含y的 2y

y2的范围? (学生很快能说出它的范围是(12y

y21)) 设问六:能不能用一个不等式表示?(学生很快能说出2y

y21并解出结果来。

总之,将所授内容的关键环节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回答,教师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会有所增加,教学效果良好。

设问篇七
《设问类型影响意义类》

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哪些影响,对中国或者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这类问题在回答时应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切忌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

答题模板——第一大类影响类设问:1.分项分析,可从三个小方面分析。(1)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政治影响主要需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变化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国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两国或者该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否会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影响国际关系的格局等。(2)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的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3)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从主观动机(目的)、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

2.全面分析: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影响。3.国际化分析:主要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考虑。

4.转化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将工业革命对印度的影响转变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二是将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参战各国的影响转化为对中国的影响等 。

第二大类——意义类设问:1.“意义类”试题首先要找到设问主题,即针对哪一措施、事件来设问;然后明确设问的方向,如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最后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有些时政类试题的答案还要适当结合党或国家某些方面的方针、政策或指示精神。

2.“意义类”试题答题语句格式有:“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改变了……”“只有……才能……”。

3.注意考虑主体和方向,如对本国、对他国、对欧洲、对世界等

举例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对西欧和对亚非拉两个角度展开,既要考虑其建设性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其破坏性的影响。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网友爆料称,黑龙江省方正县为吸引日商投资,花70万元为侵华日军满洲开拓团死者树碑,1500万为开拓团拍电视剧立传,规定街头牌匾必须标有日文,不服从的要罚5000元,不给工商执照。此事一经在网上曝光,迅速引发网友关注。后经核实,当地确实建了“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等两座碑。对此,更多的国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当地不应立此碑,有伤民族感情……昨天下午(2011年8月3日)3点30分左右,一条微博称,前天,“湘军五百”等5名男子从北京出发,于昨天到达黑龙江方正县,将“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碑砸毁。

——摘自凤凰网资讯《黑龙江方正县为“侵华日军”碑》

(1)材料中的“侵华日军满洲开拓团”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以及之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上述材料展示的矛盾焦点是什么?如果你是该事件的特约评论员,你对此事件将做出怎样的评论?

关键信息:侵华日军 满洲 立碑

解题方法:第(1)问包括两小问。第一小问,与日军侵略东北相关的重要事件为九一八事变;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答题模板,注意答题方向是对中国方面的影响,应从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等角度回答。

第(2)问,“矛盾焦点”结合材料不难作答,即如何看待历史问题;第二小问的“评价”注意要站在民族立场和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体现理性和客观的分析思路。

答案 (1)事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影响:长期战争使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被迫中断,大量中国人民遭受杀戮、奴役,流离失所,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焦点:如何看待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问题。

评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日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肩负起了抵抗世界上最强大的法西斯国家之一日本的艰巨任务,为维护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黑龙江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同时,我们也强调,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是友好的,我们反对的是发动战争的法西斯政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正视历史,为维护和平而做出贡献。(言之成理即可)

如何面对新情景、新材料的综合性试题?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某一方面或某一视角学习历史的,而这些知识反映在试题中往往以新的面目出现。如试题中从未见过的图表信息、文字材料、史学观点等。这些状况有时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恐慌,但实际上此类试题都体现着一个典型原则——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或材料中。

这一考查趋势体现了高考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精神,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应变的能力等。因此面对这类新情景、新材料试题,我们只要找到材料图文信息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或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如调研1,找准答题方向,进行针对性思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要求你们问问你们的父母,请他们描述一下他们记忆里的国家是什么模样;他们会告诉你们那时的贫穷程度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住的是茅屋,土地贫瘠……连人畜糊口都不能保证。将这幅图画与我们国家现在的模样比较一下:工人的工资翻了一番;住的是舒适的新房;土地、道路和其他环境都有了令人满意的快速提高。这种令人愉悦的改变源于何时?缘于何故?你们首先得和我一样承认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工业是这一大好变化的源头。人不分贵贱,通过大家长期持续的辛勤奋斗,我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建筑物、土地、道路甚至居民的行为举止(个别不雅的例外),这一切都引起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注意和惊羡。

——《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以乡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解体,传统价值也开始被打破。无情的市场竞争和无穷的欲望,打破了悠闲和“社会照顾个人”的传统观念。到17~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无论国教或者清教都无法维持社会的伦理秩序,甚至宗教信仰本身也被怀疑。工人的处境最糟: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墙上流着水的地下室里,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黄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2)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是人类的福音,也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是灾难,对此你如何评价? 关键信息:材料一 工业革命 焕然一新

材料二 享乐主义 贫困 自暴自弃

解题方法: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该题共两问,分别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对其的评价。 第二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材料一反映了工业革命有利于社会进步、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世界联系的加强等;材料二反映了阶级矛盾激化、环境污染、贫富悬殊等。

第三步,套用“答题模板”。 此类对事件影响的分析应注意全面性,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着手。评价在第(1)问的基础上回答。

答案:(1)积极影响:进入蒸汽时代;工厂制度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城市化进程;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负面影响:传统价值观被质疑,出现了信仰危机;享乐主义盛行;环境污染严重;贫富悬殊,工人相对贫困;引发众多社会问题。

(2)评价: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进步,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何选择影响类设问的答题语句和句式?

一般来说,影响类试题的答语带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褒贬立场。如对积极影响类试题的回答,在语句和句式上一般选择这样的模式,“有利于……”“提高了……”“赢得了……”“促进了……”“推动了……”“打击了……”“动摇了……”等,这些句式能够给人一种肯定、赞扬、认同等方面的思想,因而增强了答题意向,有利于提高得分率。

同样,如果设问要求回答的是消极影响或者某事件的局限性的话,答语一般使用“未能……”“阻碍了……”“保留了……残余”“破坏了……”“脱离了……”“过于……”“失去了……”“不利于……”等句式。

此外,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有一定弹性的词语以增强答语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如可加入“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的……”等程度性副词,避免极端词语的出现,如“完全错误”“彻底清除了……”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yuzhong/205685.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