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描写晨曦的诗篇一
《晨曦古诗文》
晨曦文学社资料—古诗词鉴赏
★考点解析★
★表达方式★
1.记叙: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2.抒情: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议论: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应用时常是交融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一:象征、衬托、对比、照应、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讽喻、双关、起兴、抑扬、 正侧、工笔、白描、联想、想象、直(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由实入虚、虚实结合、化动为静、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小见大。 二:描写手法:1.从描写角度:正面、侧面描写;2.从描写用笔:工笔、白描;
3.从描写内容:景物描写、人物描写。
三:景与情的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四:1.赋比兴:赋: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比: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2.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3.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常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诗歌常用手法。
4.象征: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它是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 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5.虚实结合: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内容量更加丰富。(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6.侧面描写:能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7.用典:能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
8.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正衬)或对立(反衬)的条件,以一些事物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9.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或使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反语、双关 二:1.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2.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物比作另一物。但比喻是根据立意需要,所以对比喻的理解,也要考虑诗歌主题。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可以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将抽象的事物具
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该人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借“带吴钩”代指从军的行动。
5.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品格或特征,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强烈的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褒或贬,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比的目的。
7.对偶:也叫对仗,是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的排列在一起。上下句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衬(正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反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上下句意思相关联(有承接、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串对即流水对)),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关系并联)。 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可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其他★
一:古诗词中的常见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 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二:表达技巧的作用:深化意境/主旨、意境深远/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三:分析诗歌常用术语: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优美、绚丽、 含蓄、质朴、自然
四:常见描写角度:视觉:形、色; 听觉:声; 触觉:味; 态:静态、动态。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直接抒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抒情 借景抒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手法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托物寓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表 衬托 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现 描写 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手 手法 联想和想像(即虚实结合):“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法 对比 ;白描
比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修辞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手法 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反语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采用了„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步骤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②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3、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此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①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②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有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①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只一“看”字。 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5、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从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②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③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鉴赏景物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的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解答分析:古代的诗人常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参见题型1);同时注意十分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答题步骤: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问: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②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7、体会诗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步骤:
①指明表现手法。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谒 金 门 冯延已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
问: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①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②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 ③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 ,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8、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步骤:
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②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描写晨曦的诗篇二
《晨曦-古典诗歌鉴赏答题(完结版)》
晨曦-★【古典诗歌鉴赏答题】★
★综合★
一:古诗词中的常见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 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二:表达技巧的作用:深化意境/主旨、意境深远/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术语:准确、鲜明、形象、精辟、简洁、明快、传神、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四:常见描写角度:1.视觉:形、色; 听觉:声; 嗅觉:味; 态:静态、动态。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由远到近;形、声、色兼俱;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
3.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解题 ★★
一: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写出了„意象的„特点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作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抒情借景抒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手法托物言志 :《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托物寓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表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现描写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手手法联想和想像(即虚实结合):“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法对比 ;白描
比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修辞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手法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反语
3.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二:分析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此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答题步骤:
①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①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②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2.★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什么? 答:① 看,在诗中指回望只一“看”字。 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为什么是全诗的关键? 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2.★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从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3.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②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③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六:鉴赏景物型
1.提问方式:此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的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2.★答题步骤: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3.例: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问: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②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七:体会诗句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2.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或抒情的,或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结合全诗进行。
3.★答题步骤:
①指明表现手法。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4.例: 谒 金 门 冯延已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
问: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①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②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 ③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 ,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八: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诗歌的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要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步骤:
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例: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②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描写晨曦的诗篇三
《晨曦文学社资料——古诗词鉴赏》
晨曦文学社
资料—古诗词鉴赏
★考点解析★
★表现手法★
一: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
1.表现手法/方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2.修辞手法:增强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
3.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
在具体的语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二: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的方法。
表达方式: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三:表现手法类别
包括写人、记事、写景、咏物、抒情、议论、结构安排等的手法
★表现手法★
一:象征、衬托、映衬、正衬、反衬、对比、照应、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讽喻、 双关、起兴、抑扬、铺垫、伏笔 、正侧、工笔、白描、细描、联想、想象、多角度、直(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动为静)、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移步换景、借人自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复唱、以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情)。
二:描写手法:1.从描写角度:正面、侧面描写;2.从描写用笔:工笔(细描)、白描;
3.从描写内容:景物描写、人物描写。
三:1.赋比兴:赋: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比: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2.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抒胸臆。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常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诗歌常用手法。
4.虚实结合: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内容量更加丰富。(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5.点面结合:就是对“点”的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详细描写和“面”的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6.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7.侧面描写:能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8.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9.象征: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它是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 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0.用典:能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
11.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正衬)或对立(反衬)的条件,以一些事物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12.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或使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3.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形象。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4.细描: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反语、双关 二:1.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2.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物比作另一物。但比喻是根据立意需要,所以对比喻的理解,也要考虑诗歌主题。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可以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该人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借“带吴钩”代指从军的行动。
5.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品格或特征,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强烈的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褒或贬,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比的目的。
7.对偶:也叫对仗,是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的排列在一起。上下句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衬(正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反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上下句意思相关联(有承接、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串对即流水对)),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关系并联)。 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可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表达方式★
1.记叙: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2.抒情: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议论: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应用时常是交融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描写晨曦的诗篇四
《晨曦(诗)》
晨曦
晨曦迎来了,耸立在红土高原之上的昆钢!
那巍峨的厂房,是红土高原的脊梁。
大街小巷走着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欢笑。
小鸟在树上歌唱,孩子在四周像鸟儿一样的飞翔。 昆钢人的幸福生活,就像那火红的钢花一样灿烂! 远处闪耀着鱼鳞般的金光,
那是公园的湖水在轻轻的荡漾。
在这美景面前,我们微笑的注视着。
任清风托着泥土的芬芳,轻吻着我们的脸庞。
谁能抗拒这样的召唤!
那是对生活更加美好的向往……
勤劳勇敢的昆钢人,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光辉的大道上。
昆钢集团云煤能源公司昆明焦化制气机动车间干熄焦丁班:胡明 2013年10月20日
描写晨曦的诗篇五
《古诗词(完结)》
晨曦文学社
资料—古诗词鉴赏
★考点解析★
★表现手法★
一: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
1.表现手法/方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2.修辞手法:增强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
3.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
在具体的语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二: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的方法。
表达方式: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三:表现手法类别
包括写人、记事、写景、咏物、抒情、议论、结构安排等的手法
★表现手法★
一:象征、衬托、映衬、正衬、反衬、对比、照应、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讽喻、 双关、起兴、抑扬、铺垫、伏笔 、正侧、工笔、白描、细描、联想、想象、多角度、直(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动为静)、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移步换景、借人自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复唱、以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情)。
二:描写手法:1.从描写角度:正面、侧面描写;2.从描写用笔:工笔(细描)、白描;
3.从描写内容:景物描写、人物描写。
三:1.赋比兴:赋: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比: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2.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抒胸臆。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常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诗歌常用手法。
4.虚实结合: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内容量更加丰富。(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5.点面结合:就是对“点”的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详细描写和“面”的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6.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7.侧面描写:能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8.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9.象征: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它是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 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0.用典:能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
11.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正衬)或对立(反衬)的条件,以一些事物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12.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或使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3.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形象。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4.细描: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反语、双关 二:1.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2.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物比作另一物。但比喻是根据立意需要,所以对比喻的理解,也要考虑诗歌主题。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可以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该人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借“带吴钩”代指从军的行动。
5.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品格或特征,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强烈的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褒或贬,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比的目的。
7.对偶:也叫对仗,是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的排列在一起。上下句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衬(正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反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上下句意思相关联(有承接、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串对即流水对)),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关系并联)。 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可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表达方式★
1.记叙: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2.抒情: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议论: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应用时常是交融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晨曦-★【古典诗歌鉴赏答题】★
★综合★
一:古诗词中的常见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 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二:表达技巧的作用:深化意境/主旨、意境深远/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术语:准确、鲜明、形象、精辟、简洁、明快、传神、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四:常见描写角度:1.视觉:形、色; 听觉:声; 嗅觉:味; 态:静态、动态。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由远到近;形、声、色兼俱;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
3.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解题 ★★
一: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写出了„意象的„特点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作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抒情借景抒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手法托物言志 :《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托物寓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表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现描写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手手法联想和想像(即虚实结合):“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法对比 ;白描
比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修辞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手法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反语
3.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二:分析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此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答题步骤:
①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①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②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2.★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什么? 答:① 看,在诗中指回望只一“看”字。 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为什么是全诗的关键? 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2.★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从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3.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②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③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六:鉴赏景物型
1.提问方式:此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的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2.★答题步骤: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3.例: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问: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②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七:体会诗句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2.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或抒情的,或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结合全诗进行。
3.★答题步骤:
①指明表现手法。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4.例: 谒 金 门 冯延已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
问: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①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②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 ③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 ,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八: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诗歌的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要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步骤:
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例: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描写晨曦的诗篇六
《写作基础知识—诗歌的写作》
写作基础知识—诗歌的写作
第一节 诗歌概述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故哀乐之心感,
而 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汉书·艺文志》) 诗歌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
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
用,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我国历来强调“诗言志”。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
上影 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
的 勇气。”(艾青:《诗论》)
诗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思想内容的集中性。诗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表现。“意思犹五谷也,
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吴乔《围炉诗话》)诗歌思想内容的集中性主要体现
在:它是通过创造意境(诗的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意境,就是内 情
与外景的水乳交融,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就是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的富于诗味的 艺术
世界。
(二)表达方法的抒情性。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样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诗贵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
也 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诗的创作贵
在自然 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
便在 这里。”(郭沫若)诗歌的抒情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抒情相比较,其表现特别强烈。
(三)语言形式的音乐性。诗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毛 诗序),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点。马克思说
: “既然你用韵文写,你就应该把你的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一些。”鲁迅要求:“新诗先要有节
调, 押大致相近的韵”。 总之,诗的本质是:通过精心制作的语言,形象地表现独特的思想
感情,巧妙地从特殊 中显示一般,使自我的感觉世界和情感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
第二节 诗歌的写作
初学者怎样学习写诗呢?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
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
形 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维
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 能捕
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形象呢?这就要靠灵 感。马雅可
夫斯基举过一个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约在1913年,他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 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
而 是穿着裤子的云”。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但他又担心这句话口
头上传出去白白地滥用掉了。那怎么办呢?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时,诗人用许多问题
问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话已从少女的另一只耳朵飞了出动之后,他才放心。两年之后,
他用了“穿裤子的云”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
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 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
。”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 象和激情的语言。”别林斯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
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 成。”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
是运用想象。” 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培根指出:“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
方面大部 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
缚,可 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
”雪 莱也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
的青 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
到 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
地旋转。这里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还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
听筒。所以,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 化
的勇气。 由于变形,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这里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
拔的精神素质。“老马”是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三)诗歌形象的创造 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对青年作者说:“应该使诗达到
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 的巨大手段之一是形象。”艾略特认为,创造形象就是“寻找思想的客
观对应物。”具体方法 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
与小转化;远与近转 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
需要强调的是:诗中的诗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为表现情感、情绪、情趣服务的。诗的
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离开抒情需要去胡乱堆砌形象,只能损害诗歌。
二、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
(一)诗的灵感
构思是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构思是什么引起的?简单的回答是:创作的
冲动——灵感的爆发。
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
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诗论》)
对于一首诗来说,灵感是因;对于客观世界而言,灵感是果。由客观世界获得灵感,由
灵感开始创作。这是诗人写诗的过程。 在“灵感”爆发之后,创作就进入具体的构思。
(二)诗的构思 诗歌构思十分重要。诗人郭小川在《谈诗》中说:“诗是要有巧妙的构
思的。”“你提到 了构思,我觉得这是抓住了关键的”。 关于诗的构思的内容,黑格尔在《
美学》中指出:“首先关于适合于诗的构思的内容, 我们可以马上把纯然外在的自然界事物排
除在外,至少是在相对的程度上排除。诗所特有的 对象或题材不是太阳、森林、山川风景或是
人的外表形状如血液、脉络、筋肉之类,而是精 神方面的旨趣。诗纵然也诉诸感性观照,也进
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但是就连在这方面,诗也 还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只为提供内心观照而工作
。” 什么是诗的构思方式呢?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黑格尔说:“诗既然能最深刻地表
现全部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我们就应该要求诗人对他所表现的题材也有最深刻最丰富的内 心
体验。”“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认识人类生活,把广袤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 到
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它们深刻化和明朗化。”(《美学》第三 卷
下册,第54页)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 己去
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艾青) 遵循这个构思方法,在写作抒情诗时,由于抒情的
真正源泉就是创作主体(诗人自己) 的内心生活,诗人应该只表现“单纯的心情和感想之类,
而无须就外表形状去描述具体外在 情境”。(黑格尔《美学》)
诗歌构思的过程包括以下的内容:
(1)提炼诗情。就是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
表现共同感受的具体感受。如艾青的《自由》。
(2)选取角度。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
臆,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如闻一多的《口供》。用这个角度写诗,应忌空泛,要创造出鲜 明
的个性化的诗人形象,否则容易直露。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 景写
感。如前边提到的臧克家的《老马》。
(3)布局谋篇。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需要认真
考虑。这就要思索:在这首诗中,我用什么把诗情串连起来?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
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郭小川《谈诗》)
(4)锤炼语言。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在构思过程中极为重要。我们将在本
章第三节作专门的研究。
写诗应该重视诗歌构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张:“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
动笔”。因此,构思必须做到:新、奇、巧。总结前人的经验,有一些技法是可以借鉴的。
如:象征构思,辐射构思,“道具”构思,借代构思,命题构思,矛盾构思,虚拟构思,
反 意构思,侧面构思,对比构思,对话构思,等等。
第三节 诗歌的语言
“诗实际是一种语言”、“作为诗的观念的传达手段,文字这个因素也和用在散文里的表
现有所不同,它在诗里本身就是目的,应该显得是精炼的。”“诗也不能停留在内心的诗的观
念上,而是要用语言把意造的形象表达出来。在这方面,诗又有两种事要做:第一,诗必须
使内在的(心里的)形象适应语言的表达能力,使二者完全契合;第二,诗用语言,不能象 日
常意识那样运用语言,必须对语言进行诗的处理,无论在词的选择和安排上,还是在语言 的音
调上,都要有区别于散文的表达方式。”(黑格尔《美学》)
诗的根本语言是意象语言。意象是具象化了的感觉与情思。意象语言具有直觉性、表现性
、 超越性等特点,它更应该符合诗人主观的感觉活动与感情活动的规律,而不是客观的语法规
律。这是诗性语言与实用语言的本质差别。所以,诗歌这种艺术无法以日常实用语言为媒介。
诗人只有对实用语言加以“破坏”、“改造”,如艾略特所说那样“扭断语法的脖子”,
才能使 之成为诗的语言。为此,作诗必须研究诗的语言修辞,也就是要掌握诗的语言的表现手
法。 诗的语言表现方法主要有:比喻,起兴,借代,反衬,象征,通感,矛盾修饰,虚实组合
描写晨曦的诗篇七
《诗歌写作技巧》
诗歌写作技巧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
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形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 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形象呢?这就要靠灵感。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别林斯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艾青说: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培根指出:“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
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这里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还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听筒。所以,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 由于变形,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
(三)诗歌形象的创造
艾略特认为,创造形象就是“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具体方法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需要强调的是:诗中的诗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为表现情感、情绪、情趣服务的。诗的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离开抒情
需要去胡乱堆砌形象,只能损害诗歌
二、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
(一)诗的灵感
构思是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构思是什么引起的?简单的回答是:创作的 冲动——灵感的爆发。 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诗论》)对于一首诗来说,灵感是因;对于客观世界而言,灵感是果。由客观世界获得灵感,由灵感开始创作。这是诗人写诗的过程。 在“灵感”爆发之后,创作就进入具体的构思。
(二)诗的构思
诗歌构思十分重要。诗人郭小川在《谈诗》中说:“诗是要有巧妙的构思的。”“你提到了构思,我觉得这是抓住了关键的”。
诗歌构思的过程包括以下的内容:
(1)提炼诗情
就是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 表现共同感受的具体感受。如艾青的《自由》。 (2)选取角度
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如闻一多的《口供》。用这个角度写诗,应忌空泛,要创造出鲜明的个性化的诗人形象,否则容易直露。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 景写感。如前边提到的臧克家的《老马》。 (3)布局谋篇
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需要认真考虑。这就要思索:在这首诗中,我用什么把诗情串连起来?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郭小川《谈诗》)
(4)锤炼语言
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在构思过程中极为重要。
用新奇精美的语言传达诗歌意象
诗歌写作中用于传达诗歌意象的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言,而是一种新奇的精美的变形语言。初学诗歌写作最大的障碍就在于这种诗歌语言能力的贫弱。可以从下面几条途径来训练、提高诗歌语言的能力。
①精选动词
诗语在传达诗美意象时首先可做的工作是精心锤炼表现意象动态的动词。动态的意象较之静态的意象更能凝聚读者的审美注意。一个诗歌意象往往因一个优美、确切的动词
而曜曜生辉。艾青的诗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阮章竞的诗句:“层层绿树重重雾,重重高山云断路”。一个“封锁”,一个“断”,使诗歌意象非常生动地立于纸上。
②嫁接词语
汉语和其它语言比较起来,它的词法最自由,词性最不固定。诗歌作者可以利用汉语的这个特点,改变某些诗句中词语的性质,使诗歌意象出现新奇、陌生的形态。台湾诗人洛夫的诗句:“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 台湾诗人蓉子的诗句:“每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的弦。”“下午、黄昏”本来是表时间的名词,在这时嫁接为动词,整个意象便生动活泼起来。蓉子诗句中因有了“走过”,后一旬嫁接“踩痛”使意象显得新颖又独特。
③一词多义
小说、散文的语言一般为了避免歧义,往往只显示一种意义,而在诗歌语言里,诗歌作者为了制造意象的多义和内涵的丰富,却有意创造一词多义的诗句。张烨的《妙龄时光》这样写道:“你又站得远远了/微笑着注视我的琴声/你会永远记住初练的琴声吗/”诗句表层讲“初练的琴声”,但它的另一层含义是“初恋的情声”,一个词明显地隐涵着两层不同的意义,显得含蓄多情。
④跳跃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