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 考研 |

【www.guakaob.com--考研】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篇一: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因为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以下几种情境皆是存在误区的:

一 形式化的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

二 假问题的情境:提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

三 缺乏真情的情境:有些看似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其实并有多少积极情感的食粮。比如:一位教师上《董存瑞舍生炸暗堡》一文时,为了活跃气氛,问学生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影星赵薇,有的说棋圣聂卫平„„当老师反问学生让他们猜自己崇拜谁,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了董存瑞。这么整齐的回答,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呢?相信你也想到了,是的,“假”,在情境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如果教师只是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情境,就会失去其教学功能了。

四 “猜谜式”的情境:类似兜圈子、猜谜语这种的情境,通常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

五 “电灌”的情境:广受欢迎的多媒体情境虽然以其特有的优势帮助学生对图像等有了更好的认识,事实上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也有负面效应,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着。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生,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 基于生活: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所以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二 注重形象性: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其次是形象的、具体的,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掌握更多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三 体现学科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四 内含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五 融入情感:真情实感的教学情境能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凡卡》一文,当讲到对于九岁的凡卡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才能实现的时候,这位教师控制不住自己,潸然泪下,甚至无法接下去讲,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做了很久,连平时不受管的淘气包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他的真情流露引起了学生的心灵共鸣。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引人入胜的,它的成功也是毋庸置疑的。可见,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篇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一、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小学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按照通行的课程分类法,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核心课程、知识课程和技艺课程。而小学语文课程则是核心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特征,丰富生活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在未来社会中谋取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文”与“道”的争论,语文教学中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两者都重要。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关于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一段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

第三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学生语文素养包含的具体内容: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大致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分解成四个方面:

一、人文素养方面

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德。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4、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热爱祖国的文字,热爱用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景仰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景仰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

二、语文学习习惯、方法和态度方面

1、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2、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

三、语文能力方面

1、识字写字能力

目标: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2、阅读能力

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3、习作能力

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4、口语交际能力

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

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涵义

一、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

从浅层次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民称的变化和政治形势有关。

从深层原因看,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实质上表达的是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认识的变化。

二、现行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认识的深化

1、更加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学习体验。

3、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

4、更加关注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连贯性。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概述

一、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1、注意语文课程的思想教育。

2、重视写字教学。

3、重视说话练习。

4、阅读、写话的要求比较偏重联系的形式,对质量要求比较笼统。

二、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1、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学科的目的任务。

2、强调语言规律的学习。

3、比较注重文学因素的教学。

4、正式提出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儿童听、说、读、写的能力。

5、写字教学的地位开始削弱。

三、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1、明确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

2、强调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即落实“双基”。

3、淡化了汉语知识教学的要求。

4、明确反对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

四、1978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全面、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3、重视语文的基础训练。

4、强调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

5、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要求比较高是这部大纲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五、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1、明确概括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在教学要求的编制上比原大纲更加具体明确。

3、适当降低识字教学难度。

4、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提出,并且强调“学习语言和发展认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六、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第三节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四节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实施建议

一、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度目标)

第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主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第二是“过程、方法”的目标。

第三是“知识、能力”的目标。

二、语文课程的分学段目标

1、汉语拼音降低了要求,减少了内容。

2、重提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3、强调阅读的兴趣、积累和语感。

4、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

5、将小学阶段的“作文”改为“习作”。

6、增加了综合性学习。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教学实施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

1、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

其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

第三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

语文的综合性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综合。

其次是跨学科学习内容的综合。

再次是学习方式的综合。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2、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三、小学语文教材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功能及编写要求

一、语文教材的功能

1、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

2、语文教材是教师知道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

3、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二、语文教材编写要求

1、鲜明的时代性

2、丰富的文化内涵

3、符合儿童发展规律

4、突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5、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概述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二、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

三、建国后的小学语文教材

1、选文上注意入选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

2、注意课文载体的丰富多样

3、以阅读材料为主体,将识字、写字教材,听话、说话、作文教材合而为一。

4、教材结构体系渐趋合理

5、作文教材设计逐步完善

6、教材练习系统设计逐步完善

第三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介绍(综合应用:分析一套自己熟悉的教材的特点)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2、突破传统呈现方式,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3、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4、教材的编排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5、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

1、以主题的形式组合单元的教学内容

2、拓宽识字渠道,让学生主动识字

3、扩大阅读量,强调课文朗读和整体感知

4、设计丁丁和冬冬两个人物

5、编排“金钥匙”系列

三、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

1、新。首先是教育理念新,其次是内容上“新”

2、实。小学阶段要求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一年级更是基础的基础。

3、简。首先表现在教学目标的明确集中

4、美。强调教材插图。

第四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关于课程资源

概念: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二、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1、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2、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4、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

5、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其次,要根据地方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第三,要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第四,要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研究。

四、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全面认识人文性的具体内涵。

其次,要正确认识并把握好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第三,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要凸现语文课程的个性特点。

第四,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脱离课文内容,二是单搞语文形式的训练。

第二节 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实现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其次,要千方百计地去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语文课内和课外更多接触语文材料,有更多的语文实践的机会。

第三,在语文实践中结合进行语文知识教学。

第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重视教师的指导。

第三节 在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培养思维能力的意识。

其次,要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第三,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发展学生的思维要渗透于语文学习过程中。

第四节 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发展、互相促进的原则

首先,语文课必须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

第二,阅读和习作相结合。

第三,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第五节 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互相促进的原则

首先,要明确语文课外学习的意义和具体要求。

第二,要将课外的语文活动切实纳入到语文课程范围之内。

第三,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对课外语文活动的指导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篇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反思什么,如何反思,是这套丛书关注的焦点。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新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新课程的实践不是纸上谈兵的部署,它需要一批批的志愿兵与生力军去冲锋陷阵。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孔企平曾经担任多年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1 6年级)主编,曾担任多个国家级中小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主讲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数学课程教材,数学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理论与案例分析,数学教学评价等。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先后获理学学士学位(基础数学专业)和教育学硕士学位(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专业方向);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数学教育专业方向)。

本书目录: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就一轮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第三节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第二章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第一节新课程的理念

第二节新课程的目标体系

第三节新教材的特点分析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第三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四章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第一节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什么是小学数学学习

第三节小学数学学业习过程

第四节小学数学学习的分类

第五节转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第五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

第一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概述

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

第三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决策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研究(上)

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加强与削弱

第二节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三节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七章数与代数的教学研究(下)

第一节促进小学生数概念的发展

第二节加减法的教学

第三节乘除法的教学

第八章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究

第一节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二节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三节空间与图形加强与削弱的内容

第四节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第五节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九章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

第一节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改革

第二节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三节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十章解决问题与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

第一节解决问题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第二节应用问题的教学改革

第三节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研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理念强调转化学生以往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状况,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有时就会产生疑惑,这部分知识究竟应该怎么进行教学呢?是作为讲述性知识还是作为探究学习知识呢?而读了这本书教给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这部分内容后,相信以后我不会再有此类疑惑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模仿学习”“操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它们是不同水平层次的学习方法,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它们往往被同时使用。

模仿学习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去进行学习,它直接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符号的读写、学具的使用、运算步骤的掌握、解体过程的表达、数学方法的运用、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都含有模仿的成分。模仿是数学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模仿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模仿有两个层次:简单模仿和复杂模仿。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学会使用复杂模仿,因为简单模仿是一种机械模仿,而复杂模仿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伴有“尝试——错误”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并且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学会的。

数学操作学习指可以对数学学习的意义和效果产生强化作用的学习行为,一般是在知识的保持阶段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操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练习。

数学创造性学习是学习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如分析和综合、猜测、绘图、比较、假设、对立、类比、归纳、计算等等。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为代表的“重教轻学说,虽能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但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以成人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学习,创造性难以发挥。所以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出这种千篇一律的学生是失败的教学。要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就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改

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不是说教师就作为旁观者或者活动的管理者而已,教师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这是课堂教学的性质决定的。教师的引导有时是隐性的、潜在的,但在关键时刻,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设问的要设问,该板书的要及时板书。在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感受愉悦体验成功。

在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操作、猜测与验证、推理与判断,在数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并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章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数点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化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

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语焉不详,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 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

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地生活中有什么用。”同时,很有意义的一个例据是,在幼儿教学中,教师是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

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

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P35,为什么在中学只要1年就可以完成的学习内容,要在小学通过5~6年去完成呢?答案很明确,在小学学习数学,不光是为了掌握那些数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品质,是为了“德育”,是为了学会做人。这个论述对有的人认为可以取消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的论调是个很有力的反击。

P38,苏联学者克鲁切斯基认为数学能力主要划分为①使数学材料形式化(抽象)的能力。②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③运用数学和其他符号进行运算的能力。④连续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能力。⑤简化推理过程的能力。⑥逆转心理过程的能力。⑦思维的灵活性。⑧数学记忆。⑨形成空间概念的能力。

P38,数学素养,狭义指数学的读写能力(numeracy),广义指更广泛的数学学习积累(mathematical disposition)。

P40,数学素养内涵之一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皮亚杰逻辑-数量原则表上的守恒原则和传递原则。

P41,数学素养内涵之二的约定法则(文化创造),例如汉语系统中所天然具有的十进制计数方法为儿童的数学学习造成的方便。

P43,数学素养内涵之三是情境应用,儿童用数学眼光来看世界,并有意思且适当地运用数理思维。

P44,“数学学习的收获应该包括:①专业领域知识;②发现法;③元认知知识与技能;④信念、动机等情感影响因素。”

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美国数学教师国家委员会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篇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新沂市棋盘镇中心小学 杨新桥

  暑假中,我读了朱绍禹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本书按照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分上篇、中篇和下篇。每一篇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该年级儿童语文学习指标的构成及分析,第二章该年级语文教材解析,第三章该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第四章该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其中每一章中的内容主要涉及新课标规定的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和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板块的内容。由于我初次教二年级语文,深感写话教学是个难点,所以我仔细读了相关章节,收获很多。结合教学实践,我想谈谈对低年级写话教学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管阅读、写字还是写作,他都要让学生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需要老师的督促,家长的监督,同学的提醒,他很自觉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我约束能力差,有时全凭着自己的兴趣做事,因此在写话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丰富生活,使学生有话可写

  "作文离不开生活",写话同样如此如果说让学生整天呆在教室里,教师只重视写法,学生势必兴趣缺乏,言之无物,诉之无情。因此,应该丰富学生的生活,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积极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如:春天到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然后让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春天,结果他们都写得生动。长此以往,定然会唤起学生写真话、写想说的话的意识。再如六一儿童节那天,班级开展了"庆六一"活动,我就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写写你是怎么玩的?结果许多学生写得有声有色,有写唱歌的:"我高兴地走向前台,大声地唱起了《小哪吒》,没想到同学们掌声那么热烈。"有写讲笑话的:"我一个《瞎子放羊》,把全班同学都逗乐了。"......如此真情实感,让人读来不由会心一笑。教师也可以把观察对象带进教室,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观察、边写话,或在课堂上组织游戏或小竞赛......让他们看看写写,在玩中体验,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写话。

  2、低要求中写话

  《语文课程标准》把第一学段的作文称为"写话",目的是为了降低写作难度。学生刚开始练习写话时,教师一定要降低要求,哪怕是一句很简单很普通的完整话,都要给予肯定,如:"我会读书。""我在洗脸。""小鸟在飞。"等等。在老师的肯定下,学生就会觉得写话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他们就会越写越想写。如果一开始就给他们提出高的要求,如:"我会读书。"你告诉他这句话太不生动了,写具体些,那么学生就会有畏难的心理。毕竟低年级的学生掌握的词语是有限的,他们的语言是贫乏的他们不懂什么是具体或者怎样才算具体。知道自己写的不合要求,久而久之就会对写话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所以,一定要降低要求,激发他们的写话兴趣,再逐步提高要求。

  3、获得成功的喜悦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妈的成就感非常容易实现哪怕是楼上的一句肯定的话语、一句鼓励的话,都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满足。比如老师把他们写的话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念出来,或者在班上的某一个角落展示出来那么他们就会感到非常高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比如:"我常常帮妈妈洗衣服。"老师就要给予肯定地说:"你真棒,能主动帮妈妈做家务。"也有的写"他的脸像个大苹果。"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说:"不错呀,你还懂得打比方。"这样既让每个孩子有了被别人认可的机会,又提高了各自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欣赏水平,同时也能带动全班学生写话的积极性。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篇五:2012《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1]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读书笔记

嘉洋博爱小学 杨如凤

内容简介: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反思什么,如何反思,是这套丛书关注的焦点。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新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新课程的实践不是纸上谈兵的部署,它需要一批批的志愿兵与生力军去冲锋陷阵。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

模仿学习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去进行学习,它直接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符号的读写、学具的使用、运算步骤的掌握、解体过程的表达、数学方法的运用、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都含有模仿的成分。模仿是数学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模仿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模仿有两个层次:简单模仿和复杂模仿。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学会使用复杂模仿,因为简单模仿是一种机械模仿,而复杂模仿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伴有“尝试——错误”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并且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学会的。

数学操作学习指可以对数学学习的意义和效果产生强化作用的学习行为,一般是在知识的保持阶段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操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练习。

数学创造性学习是学习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如分析和综合、猜测、绘图、比较、假设、对立、类比、归纳、计算等等。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为代表的“重教轻学说,虽能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但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以成人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学习,创造性难以发挥。所以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出这种千篇一律的学生是失败的

教学。要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就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不是说教师就作为旁观者或者活动的管理者而已,教师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这是课堂教学的性质决定的。教师的引导有时是隐性的、潜在的,但在关键时刻,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设问的要设问,该板书的要及时板书。在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感受愉悦体验成功。

在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操作、猜测与验证、推理与判断,在数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并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篇六:《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论》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论》读书笔记

吴 磊

内容:《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论》

作者:主编 钟启泉、孔企平,

摘要:

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数点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化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

第二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第三章 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

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 1

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数学学习的收获应该包括:①专业领域知识;②发现法;③元认知知识与技能;④信念、动机等情感影响因素。”

体会:

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同时,很有意义的一个例据是,在教学中,教师是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在小学学习数学,不光是为了掌握那些数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品质,是为了“德育”,是为了学会做人。

2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篇七: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读《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王文明中学 邓小花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有

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应扮演引

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学观念”的改变。归根结底意味着教师在“传道、

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得到转变。“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点我们每一位教师能理解,

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到三个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能力更新。通过阅读此书让自己的认识得

到了提高,在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后,更坚定了自己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

何谓“教学设计”,对此概念的涵义远末达成共识。本文暂认为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的

一般原理和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的经验、特点,从学生知识、能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对各种

教学要素进行统筹整合,制订教学方案的技术性活动。当我阅读到此书第二章第二节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

式——发现学习深有感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

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

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

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正如《标准》所强调:学生的

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实践中,在“发现学习模式”的操作中,我们应注重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

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

力。同时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

践活动。数学教师要给足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

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垂直》这一课时,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的

互相垂直的两条边,用身体的姿势或手势表示互相垂直,用两支笔表示互相垂直。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

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

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

的事物建立联系。

以上是我阅读此书的点滴体会,而此书的博大精深不是几个月可以理解消化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

践,切实学以致用,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读书笔记

阮美好 @ 2010-1-4 22:43:00

2

推荐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本质》读书体会

一、专题阅读简况

本章通过实例《诗歌可以这样教学》引入,探讨在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当今教育,我

们的课程与教学观念、形式等变化的问题,从“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课程层次“”课程与教

学的定义“”课程与教学观的演变”等方面分四节阐述,循序渐进地帮助我们清理课程与教学的

本质问题。本书编者的研究立足点高,研究视野广,研究落脚点明确,研究意识超前,涵盖

面广,言简意赅,不枝不蔓,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本书“学程”的特点,率先垂范地体现了

课程与教学本质。

作为一线教师,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自然是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编者的引

导下,结合自己的理论认识、实践体验,对教材内容加以理解,犹如重新经历了自己的理论

与实践的探索过程,有不少地方产生思想的共鸣。

二、阅读收获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因素的种类到主要影响因素,把影响因素逐一梳

理,继而逐渐明确,这是影响“课程与教学本质”的的基础与前提。编者既尊重传统研究的成

果,但有不局限于传统成果,把研究的视界放于不断变化的改革进程,把科学创新的力量容

纳进来,如把“自然环境”纳入“课程与教学影响因素的种类”,把“生态”纳入“课程与教学的主

要影响因素”,让我佩服之至!

长期以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一直孜孜以求地探索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近一两年,“生态”

一词逐渐进入我的探索视野,我发现,从以往的“关注教师本位”到“关注学生本位”到全面关

注学习环境,是一个走向教育本质的探索过程。 “生态”一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生态

危机的产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忧虑和不安。世界各国相继成立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组织和召开

了相应的国际会议。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为全球所关注,为越来越多

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上升为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战略。在全球生态危机日

益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成为全人类共识的背景下,生态教育应运而生。《21世纪议程》

中强调“教育促进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它能提高人们对付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最早

探讨的是自然环境的问题,继而拓展到教育等各个社会领域。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

点思考教育问题,旨在充分发挥教育在应对生态危机中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

找道路。生态的思想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所倡导的“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生

态教育”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人境合一”、“互惠共生”的思想。“生态教育”重视

“生态场”的构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生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教育”中,师生

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而存在的。它所追求和突出的是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的关系。生态教育通过使用各种教育形式和传播媒介,使受教育者清楚地获得关于人与环

境的关系,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保

护和改善环境,如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个体、社会与自然的

协调发展。通过生态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

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发

展的学校教育氛围,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开始从“生态”教育的角度考虑自身的教学,

重新审视与部署学校的校本教研,从“生态”教育理念出发,构建学校生态德育文化网络,确

立以专题课例研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开创了学校教育的新局面,取得了显著的

教育成果。

第二节“课程层次”,从课程决策层次到课程运行层次,体现了新课程实施的宗旨——集权

与分权、统一与多样、标准与特色的平衡,自下而上、分级构建、自主实施。地方课程与学

校课程体现了地方与学校一定程度的课程决策自主权,也体现了“生态”教育的理念。所教课

程与所学课程体现了教与学双边互惠共生、和谐发展的关系,这也是“生态教育”的理念。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定义”,从课程的定义和教学的定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又分别从已

有的定义到新阐释进行论述,体现了编者的研究思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梳理,进而提出新

的定义,如果时间充裕,精选参考文献的相关内容,组织研读,我们的理解会更深刻。联系

刚刚完成文献综述作业,我觉得,编者的研究与论述思路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对于“课程的新阐释”,回顾新课程改革的历程,我非常认同编者的观点:“课程实质就是

实践形态的教育,课程研究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就是实践形态的全面的教育

改革”。对于“教学的已有定义”中的“突出„教‟的含义“”重视„学‟的含义“”强调„教‟与„学‟相统一的

含义“”揭示„教学生学‟的含义”这四种不同的指称,我的感受是极其深刻的,可以说,近二十

年的教学生涯,自己就经历过了这四个探索的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关注的是自己的教,

如制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本世纪初,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释放了我

的教育视野,使我得以从学生的角度关照教学,挖掘学生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在研究的过

程中,我发现,纯生本教育并不符合现有的教育制度与教育形势,学生的学业无法与教师的

教分离,于是,我又举行探索教与学有机整合的道路,开展了构建师生交往性的教学模式,

我又发现,师生的交往并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的,并不是完全平等的,也不可能完全平等,

因为学生毕竟是学习者,他们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本书中,我终于发现了当年冥思苦想而不

得其果的答案——“然而历史铸就的„教‟的„上所施‟和„学‟的„下所效‟含义和性质,是抹不去

也遮蔽不了的,也是„交往‟无法包含和承载的”!多年思索终于有了答案,我无法形容自己的

激动心情!的确如此。那么,教学过程毕竟有交往的充分,虽然不是全部,近几年,我苦苦

寻找师生交往的科学合理的方式,逐渐发现,教师的责任在于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为学

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当然,学生也是重要的营造者。因此,我注力于教会学生学习,

这与十多年前的学法指导不同,更加全面综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系统和方法系统,

引导学生弄清楚学习的实质,明明白白地学习。事实证明,我的探索是成功的,学生的学习

效率和能力都大为提高,不少学生升上初中高中,依然觉得这个学习方法有用。直到读教

育硕士,我才弄明白自己不自觉地使用学习理论中建构主义原理,教会了学生各个层次的知

识。这也体现了“生态教育”的理念。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观演变”,分别从“课程观的演变”和“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进行论述,

层次分明地阐述了演变的过程,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观念从死板单一走向灵活多样、从狭隘的

时空走向时空的开放,从不科学合理走向科学合理、从关注课程与教学到关注学生生命的成

长等分明的特点。总而言之,在创新中前进,在前进中回归教育最本质。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 2011-8-23 20:29:55 | By: 11陈庆来 ]

课程的现代发展

1.从强调学科发展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关注的是学科体系,学科内容,这样的课程

就把学生的直接经验排斥在外,关注学习者的经验与体验的宗旨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的核心,这

样的课程并不排斥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使学科知识成为学生发展

的资源,而不是控制的工具;

2,从强调目标,计划发展到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强调目标,计划的课程忽略了教学过程中许多非预期因

素,而当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时,教学过程必然生成许多事先无法预料的创造性的因素,

正是这种非预料的创造性因素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强

调过程性的课程才能使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科教学中潜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体

现,

3.从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片面强调课程即学科,目标,计划,必然出现把教材

等同于课程,教材控制课程的认识与现象,而强调学生的经验,体验,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必

然会把课程作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四个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动态的,具有生长力的课程生态系统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发展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传统的课程观只看重根据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

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学校里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是显性课程,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对人的发展有着计划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在实施显性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使两者成为学习课程的有机整体。

5.从只强调学科课程到强调学习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学

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已不仅仅来自于学习,老师,如果把学生在校外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所获得

的经验与体验称之为校外课程的话,那么,课程改革就不能仅看到学习这个狭小的领域,而应当赋予课程

的开放性,以实现学习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互补。

新课程特点剖析:1.增补了一些具有时代特此的学习内容,

2.关注实践与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人为素养。

4.关注知识的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5.关注知识的获得过程,形成对知识的完整感受。

6.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7。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了重新定位。

教学发生的必要条件;1.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2.明确学生所学的内容,3.采用易于学生觉知的方式。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推荐 By syxxzjf 发表于 2011-5-16

近期利用空余时间仔细阅读了刘娟娟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本书,读完之后发现此书站在理论的高度,结合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和前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及一些有效的教学设计,给我们一线教师以指引和启示。虽从教近二十年,但总觉得自己实践得多,总结得少,因为总结提升时总发现自己缺少的是理论支撑,现行教育改革和现在学生的特点,迫切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数学论及相关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我争取从这本书

的学习开始,多学习,多体会,促提高,求发展。

这本书基本内容的安排特点:首先根据不同阶段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将教学对象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各阶段儿童学习的能力指标,分析了各阶段教材的特点和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如何确定使用的教学方法。其次,每一个教学阶段编写的内容均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确定的。第三,每一个阶段的四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学习能力指标的了解;教材分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前人优秀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借鉴;教学过程的设计。这部分内容又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任务分析、教学设计思路与方法,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优秀教学设计借鉴及自己来设计这几部分。层次清晰,分析透彻是这本书编排特点,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收获较多,下面就结合各年级学习能力指标、前人优秀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的学习,谈谈本人的收

获。

一、各年级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指标的学习体会

本论著着重根据新课标的相关目标规定以及各年龄段儿童数学学习特点,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方面确定了不同年龄儿童数学学习能力的具体指标,这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分别强调了学生的数学活动,发

展学生的数感 、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学习了本书中的学习能力指标的确定,让我这个长期教高年级的老师对低中年级的各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明确的了解,能正确把握每个知识的教学方向及深度与广度,了解到高年级所学的每一块,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在教学时能更加有效的调控,有效地利用正迁移,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这样就能改掉以前在课堂上总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面面俱到地讲,从而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机会,在今后课堂教学时就能做到精讲,留下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练习,将学生各方面

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一节课。

二、前人优秀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学习收获

本论著中收集了多个先进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给我们一线教师以指导,让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使用更加先进合理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本书中介绍的马芯兰的“迁移——发展”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以及“分层异步集体性”教学模式,这些课堂研究成果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均是在教师正确地引导下,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索认知结果,从而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数学能力。

在推行 “五严”规定之后,我们一线教师都感到现在的数学教学时间明显减少,学生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篇八:《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

让教育充满思想 让思想充满智慧 ——读《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一方面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所以,利用这段时间我看了有关书籍。

《课程与教学论》由马云鹏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结合当今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将课程与教学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论述,旨在让所有中小学教师都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教育专业修养,充分发挥创造性。

思想、观念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制约着我们的行动。为什么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师普遍反映备课难了,上课更难了?我想教师难于真正全面领会教材的深层含义是症结所在,而解决方法是要从思想上与课改零距离。在阅读《课程与教学论》时我的最深体会是:对于一线教师课程改革意味着思想上的改革:要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许多事实都表明,“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位西方学者说:“观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变社会现实。”思想、观念之于教育,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很多一线教师对此尚无清醒、紧迫的认识,认为理论、观念的东西太“虚”了,我们是做实际工作的,要来“实”的,要上课、补课,要升学率,什么理论、观念,那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的事。其实非也!可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

效益观、发展观、评价观,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课堂行为,从而也就决定了培养质量。课程改革在思想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育的人本化——由“目中无人”走向“以人为本” 中国人传统教学的视野很狭窄,60年代有句口号甚为流行,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充分表明中国教育的“知识本位”,根本看不到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迹象,“目中无人”,显然更谈不上去理解、尊重、信任、关爱学生了。爱因斯坦认为: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来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他多次讲过:“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英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英语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英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二、教育的人性化——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夸美纽斯说过:“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赞可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理解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

在教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要求相结合。”

三、教育的博爱化——涵养师爱,以情促教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只限于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当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爱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篇九:《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 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 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无论是新的课程,还是新的教学观念,都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任何教学策略都应有坚实的理论作支持。我在读《课程与教学论》中‚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时,使我获益匪浅。

一、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 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 展的主体。‚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中‚活动性教学策略‛部分有这样两段话,让我感受颇深。‚自主学习活动性的策略 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 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成效。‛在加强学生之 间的对话中讲到‚活动教育不仅注重以活动激发兴趣和动机, 还以群体间思想与经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表现他们的个性和 才能,使他们互相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欲望,形成自信、自 强的精神。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破除以自我为中心 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 真正促使教学相长。‛回顾我们正在践行的‚4+4N‛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学文本环节,我给学生指明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还充

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在组长这个小老师的引导下交流自学中的收获。互相解决自学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他们会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体验和理 解。问题便在小组交流研讨中解决了。如在讲《詹天佑》一课,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是教学难点。我先布置给学生预习任 务,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填写有关‚人‛字形线路的地势特 点、方法、简图、作用等。学生认真预习后在小组交流中自我 演示遇到了困难,小组便自发探讨解决方法。有的组把作业本铺成‚人‛字形,不同颜色的笔作车身和两个车头。还有几个 组演示的方法可新颖了。我们的课桌是按圆桌式摆放的,他们 把两张对着的桌子一边拉开,并把开口的一面支高。看,陡坡有了,‚人‛字形线路也有了,多好的创意啊!可是在演示时 又出现了问题。(演示的学生是这组的帮扶对象。)‚火车‛行驶到岔路口时,车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组内有的 同学连连摇头,演示的同学就是不服气,组长马上指导其读书 寻找答案。一句重要的话解开了迷津,‚火车行驶到岔路口就 折向西北方向,原来拉的火车头推,原来推的火车头拉。‛组长解释了‚折‛字,演示的同学发自内心地表示了歉意。在全班交流研讨时这一组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同时在班级文化动态 展台上又多了一颗源于小组合作而获得的灿烂的小星。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要把握时机精讲。‚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说:讲在学生‚对话‛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 理解不透时;讲

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

理论证明‚4+4N‛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班 化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又突显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合作精神,小 班化教学为‚4+4N‛教学模式插上了有益的翅膀,是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把班级文化建设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民主性策略‛部分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别人承认与接纳,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好感,这样学 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在近两年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我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动态展 台中的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到动态展台 中丰硕的成果,学习的热情更高了。王洪伟同学以前语文成绩是我班最低的,从没超过30分。我挖掘它的闪光点不断给予奖励,现在他的成绩跃到了70 分以上。去年暑假前统考,我班语文成绩占学区第一,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三、在教学中给学生设定目标,促进发展。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多元互动策略‛部分有这样 一句话:‚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是

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次月考后都要给学生设定分数目标。每个组设定奋斗目标。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又多了几分竞争。 学生学习的劲头更浓了。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用理论证明了我们践行的‚4+4N‛教学模式是毫无质疑的,使我们走好这条路的信心更坚定。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篇十:课程与教学论的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论的读后感

研究生姓名_______黄凤娇

学 号 80401805

专业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学

指导教师 张霞

班级 2008级研究生一班

撰写日期

E-mail

课程与教学论的读后感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张老师特殊的教学方法下我收获非常大。从来都没 有这样上过课,非常新颖,通过提问的方法,形成所有的人的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让我们在一个问题上从纵向和橫向上理解得很清楚。并且张老师这教学方法还能促进我们提前看书,虽然我们是成年人会自觉看书,但也有一定的惰性,紧迫感没有那么强,这种方法正好把我们这点惰性也克服了。还有我是一个参加工作的人,是一个小学的老师,通过张老师的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对教学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已经从一个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再把理论又用到实践的过程。所以我今天所写的就是课程实施的这一节,谈谈自已的读后感。

一、 对课程实施的本质的学习有感

我认为课程实施是将预期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一种只关于教师将课本应用到实践的过程,曾经我一直认为只是关于老师的一种活动,这种太过于局限了,通过学习才知道课程实施还涉及国家、地方、校区、学校和课堂各个层面。并且还学习到一些新的观点,如:“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 “课程实施是把某项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它不同于采用某项改革(决定使用某种新的东西),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不过张老师教我们学习要多方面了解其它各种流派的思想,才能开拓自已的思维,吸取精华,形成自已的观点。所以我对于向我一样的局限的观点也进行了学尽习,在课程实施的本质观点上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这一本

质是黄政杰与黄甫全提出来的,他们认为,课程实施内涵是教学,只有当教师在课程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程才可能得以实施。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 “课程实质上就是实践状态的教育,课程实施实际上就是教学”;“教学过程就是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由于20世纪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多以课程研究为主,而我国教育研究则是教学论优于课程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20世纪的教育研究似乎是以课程与教学分离为特征。课程实施就是教学的观点试图整合课程论与教学论,解决课程与教学分离的困境。不仅如此,与第一种观点不同的是,它实际上还暗示了课程实施作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而未必要有与课程变革密切的关系。

我还是赞成第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过程,它必须和各方面都有关系,不是断面存在的,而是联系的,相互依存的。

二、对课程实施的取向中度量自已的教学取向

对于课程实施本质的不同理解,体现了人们相应的课程价值观,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对课程实施采取不同的取向。通过对本小节的学习,我才知道课和实施的三种取向,这是我以前从来都没有见过的。它们分别是: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缔造取。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根据这一取向,预期课程方案的实现程度,就是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符合程度越高则课程实施越成功。它提倡以量的研究作为基本方法论,认为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文献分析等是进行此类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它又可分为两种倾向:实用性倾向和批判性倾向。前者更接近忠实取向的研究,后者则显得更为互动和着重脉络的影响。这类研究要求更为宽广的方法论基础,既包括

量的研究,又包括质的研究。在具体方法上,它认为个案研究、参与式观察、访谈、自陈式问卷调查以及文献分析是了解实施过程的有效手段。

课程缔造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全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缔造过程中,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仅仅是一种课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师生来发展建构教育经验。它以质性研究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方法上提倡个案研究、深圳特区度访谈、行动研究。

在这三种取向中,我认为自已还处于第二种相互调适取向这一层次上,正如张老师所说其实这三种取向是一种联系的过程,第一取向是最基本的,第二取向在这此上面又有一定的进步,到第三取向就是最高的取向了,那是一种完美的取向,一般很难达到,但我认为最终会达到的,现在我就在教学中去适当用用第三种取向,发现还是有一定的成效的。不过许卫红同学就认为这种观点只是向共产主义一样是不能实现的,是没有实际作用的,我就不这样认为。虽然不可能总是在课程实施中用第三种取向,但在某些课堂中我们还是会用到第三种取向,这就证明是一种能实现的取向。那次在讨论中我们讨论的很激烈,对于这三种取向记忆非常深刻。让我们也深刻的了解了课程实施的意义,要想成功地推行课程改革,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及时地调整、修订和完善方案。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及时发现课程方案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指导课程实践 。2、有利于完善课程理论。3、有利于检验已有的课程方案和设计新课程方案。4、有利于解释学生的学习结果5、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对于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的学习有感

通过书中学习得知,关于影响课程实施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归纳为实施的对象、实施的主体、文化背景三个方面。课程实施的主体,主要为教师、学生和校长,另外还可能包括各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人士和其他专业人员,如在我国的新课程实施中,有许多的专家到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指导,参与这一进程。

在这里,我首先对教师、学生和校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进行分析。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我认为教师是取到最主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主体。教师是直接的课程实施者, 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程实施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任何课程理论与方案,都需要教师的充分理解和转化,才能被合理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体现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可以说,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课程改革就难以获得期望的结果。第二个作用就是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参与者和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对于课程实施进程的影响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学生对于课程方案的态度同样也影响着课程实施。每一位学生可能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规划和学习目标,对于课程改革,他们可能有着与课程专家或教师不同的理解。第三个影响作用的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领导者,他们对于课程改革影响正成为许多课程学者研究的热点。校长的影响实际上涉及了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1)根据新的课程方案,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划学校的具体实施的课程方案。(2)选择或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内容(教材)。(3)课程实施规章制度的制定,如教师的任课程情况、课时安排,课程的实施步骤等。(4)提供思想与物质方面的支持。校长是激发教师群体动力的关键,能够给予教师实施新课程思想上的支持;校长重视课程实施,有助于解决课程实施所需的设备、材料、空间和时间,给予课程实施物质上的支持。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12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