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阅读题

| 中考 |

【www.guakaob.com--中考】

百度文库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阅读题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赏析-中考试题

使至塞上

综合

⒈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出使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飘飞的蓬草 。(2分)('12长沙市)

⒉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11连云港市)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语句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4分)('07铜仁市)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12长沙市)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⒉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3分)('11连云港市)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⒊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2分)('07铜仁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12徐州市)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⒉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12南宁市)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⒊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2柳州市)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B

⒋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2柳州市)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⒌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12铁岭市)

A.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奉使出征,要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颔联中运用比喻,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C.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D.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

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使至塞上》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项前半部分的赏析是正确的。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并不是这一句,而是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⒍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1遂宁

市)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B 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⒎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08玉林市)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B、D

渡荆门送别

综合

⒈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写景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对故乡的依依惜别(留念) 的感情。(2分)('11河池市)

⒉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怜 ”。(1分)('07潜江市)

⒊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10曲靖市)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语句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10曲靖市)

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11河池市)

示例: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这一特定的景观形容江上云霞之美。(1分)想象大胆奇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昼夜交替、时空变换的奇景,表达了诗人豪迈开阔的心情。(1分)

选择题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07潜江市)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A

登岳阳楼

综合

⒈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家国之恨__和__身世之悲__融于一体。(2分)('09孝感市)

⒉诗歌以“ 夕阳迟 ”和“ 欲暮时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12天门市)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09孝感市)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A

⒉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12天门市)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B

⒊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2乌鲁木齐市)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B

百度文库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阅读题篇二: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测试题及答案

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

荒秽( ) 荷锄( ) 候骑( ) 燕然( ) ....

荆门( ) 帘旌( ) 徙倚( ) ....

二、解释下列加粗词语(10分)

1.荷锄:

2.草木长:

3.荒秽:

4.凭危:

5.征蓬:

6.长河:

7.大荒:

8.仍怜:

9.夕阳迟:

10.徙倚:

三、文学常识填空(24分)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字 ,世称 ,

本诗作于诗人 的第二年,选自《__ ______》。

2.《使至塞上》选自《____ __》,作者是________,字 ,____朝著名 (派

别)诗人,与 并称为“王孟”。本诗选自《__ ______》。

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诗人。字 ,号 ,有 之

称。本诗选自《__ ______》。

4.《登岳阳楼》的作者是 , 朝诗人。字 ,号 。本诗选自

《__ ______》。

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16分)

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 ____”;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 __。”

2.《渡荆门送别》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 ___ _____”。用拟人手法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___ _____,___ _____”。

3.《使至塞上》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 ___ _____”。描写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 _____,____ ___”。

4.《登岳阳楼》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 , ___ _____”。诗中“ , ”道出了一

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五、选择题(每题4,共16)

1.对《使至塞上》诗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首句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诗人的路程去向。

B诗人用“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初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雄心。

C第三句展现了大漠的辽阔与奇特壮丽的景色,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对广阔的自然

景象的描绘中。

D整首诗叙事与抒情结合,而作者的情感却在事件和景物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使得事、景、

情融为一体。

2. 对《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D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

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C.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

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D.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说是思乡诗。诗中不是写诗人离开故乡的

不舍,而是以故乡水为抒情主体,描写其万里相送的情谊,使游子对故乡之思倍增。

3. 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而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一语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4. 下面对诗文内容,写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登岳阳楼》背景是靖康之变,诗人凭栏吊古,抒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颈联从杜甫“万

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诗歌气象开阔,苍凉悲壮,堪称杜调。

B《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其实是传达出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愿,也

流露出诗人淳朴率真的生活情态,是五言古诗中的精金良玉。

C《渡荆门送别》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

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D《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诗中所写景物,极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无近景)

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分)

1.《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以极富诗意的笔法写出诗人早出晚归、

不辞辛劳的形象。 ( √ )

2.《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即将到达西北边塞的欣喜之情。

( × )

3.《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描绘了两幅美丽的画面:一幅水中映

月图,一幅天边云霞图,让人感受到了江上的美景。 ( √ )

4.《登岳阳楼》中“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联表达了诗人三年多来,辗转万

里,备尝艰辛的无限感慨。 ( √ )

七、拓展延伸(22分)

(一)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中有两个字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春天山花怒放的勃勃生机,你知道是哪两个字吗?(2

分) “欲”和“燃” 。

2.仔细品读诗歌,说说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3分)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散”改为“传”好不好?为什么?(3分)

不好。因为“散”是均匀遍布,写出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传”字没有这个表达效果。

(三)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

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3分)

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6分)

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景观:明

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

发出淙淙的清音。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3分)

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百度文库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阅读题篇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课检测题《诗四首》检测题

《诗四首》周清卷

1.课文常识填空。

①“晨兴理荒秽, ”出自《 》,作者是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

②《使至塞上》的作者是 (朝)诗人 。

③《登岳阳楼》(其一)是 (朝代)著名诗人 。他诗宗 (人名),特别是他的律诗。

④《渡荆门送别》选自《 》,作者是 。

2. 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

②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3. 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 ( )诗,从内容看是( )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②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4.读《渡荆门送别》,答题。

①首联叙事,交待行踪,是从 到 漫游。

②颔联写远景。两句中的“ ”“ ”两字练得好,以游动的视角描写了景物的变化。

③颈联写近景。运用想象描绘了两幅江上美景。请分别填上一个双音节词为这两幅图画命名。

第一幅:水中 图

第二幅:天边 图

④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感?

(一)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诗中表明诗人身份的一个字是: ,而表明“至塞上”目的的一个短语又是: 。

6.诗中与“塞上”相照应的词语有:

17.诗人在诗中以“ ”和“ ”自比,流露出诗人飘泊天涯的的悲壮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8.诗中表明前线战事正紧的诗句是:

9.写出诗中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一联。

(二)登岳阳楼(其一)

10.解释下列词语。

①帘旌: ②夕阳迟:

③吊古:

1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只填一个字):

12.诗中引用古典,怀古伤今的一联是: , 。 13.诗人效法杜甫《登高》诗的笔法,用“ ”、“ ”(填四字短语)的生活经历来表现诗人离乡背井、天涯沦落的感慨,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14.尾联中的“风霜”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案

1.①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唐 王维 ③宋(南北宋之交) 陈与义 杜甫 ④《李太白全集》 李白

2. ①五律 边塞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①五律 送别 比喻 拟人 对偶 ②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4.①蜀地 楚地 ②随 入 ③映月 云霞 ④拟人 思乡之情

5. 使 问边

6. 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等

7. 征蓬 归雁

8.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 ①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②夕阳缓慢地下沉 ③怀古

11. 悲

12. 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

13. 万时来游 三年多难

14.“风霜”明指自然之物——秋风,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百度文库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阅读题篇四: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练习

探究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

一、做个“小神童”

请放声背诵《归园田居》(其三),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归园田居(其三)

, ,

。 。

, ,

。 。

二、看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加油干哪!)

1.此诗选自《

》,作者

,名

,字

(朝)人。《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

一、做个“小神童”

请有感情地背诵《使至塞上》,并把它写在下面。

使至塞上

, ,

。 。

, ,

。 。

二、看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加油干哪!)

1.此诗选自《

》,作者

(朝)诗人。此诗是开元

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

。”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渡荆门送别

一、做个“小神童”

请有感情地背诵《渡荆门送别》,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渡荆门送别

, ,

。 。

, ,

。 。

二、看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加油干哪!)

1.此诗选自《 2.“

》,作者

,字

朝人。

”描写江上美景。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游山西村

一、做个“小神童”请有感情地背诵《游山西村》,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游山西村

。 。

, ,

。 。

, ,

二、看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加油干哪!)

1.此诗选自《

》,作者

,字

,号

(朝)著名诗人。现存诗作近万首,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有

》《

》等传世。

”蕴含深刻哲理。

2.“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归园田居(其三) 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

1.陶渊明集 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2.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使至塞上 一、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

1.王右丞集笺注 王维 唐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渡荆门送别 一、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

1.李太白全集 李白 太白 唐 2.月下飞天境 云生结海楼

3.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留恋之情。 游山西村 一、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

1.剑南诗稿 陆游 务观 放翁 南宋 渭南文集 剑南诗稿 2.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百度文库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阅读题篇五:八年级语文古诗四首阅读赏析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古诗四首阅读赏析测试题

第9课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阅读杜甫的《春望》,回答下面的问题。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 3.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答: 4.“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 5.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二.阅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下面的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7.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使作者想到了什么?

答:

8.从全诗看,侧重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愿望?像诗人有这样愿望的你能再例举一个吗?

答:

三.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回答下面的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对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自从中了进士,担任起重要国事之后,就为国事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

B.“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个比喻句,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是承接“辛苦”一句的意思说的。

C.“惶恐滩头说惶恐”写的是在江西起兵奔赴浙江为解除临时国都杭州被困时的惊恐心情的,有为国担忧的意思在内。

D.“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现在我已被元军扣留、囚禁,绝无生还之路,只有留下诗句,表达对我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在史册上留名了。

1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请说说句中运用比喻的妙处。

答:

1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答:

1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答:

三.阅读杜牧的《泊秦淮》,回答下面的问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14.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答:

1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16.这首诗和其他三首古诗《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在表达的主旨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9课 古诗四首赏析阅读答案

1.D

2.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4.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5.忧国思家的情怀。

6.D

7.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芨芨可危。

8.写出了诗人日夜渴望收复失地、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心愿。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C

10.此处的比喻生动的写出了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凄凉之景“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则是文天祥凄惨的政治生涯的写照。抒发祖国即将沦亡、自己虽竭尽全力挽救然而不幸被俘无力回天的无限悲愤与痛苦的心情。

11.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1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13.C

14.将烟 、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1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6.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反抗异族入侵、报效国家 ,杜牧的《泊秦淮》谴责统治者昏庸

百度文库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阅读题篇六:八上诗四首习题精选及答案

《诗四首》 习题精选

1.给下列的黑体字词注音。

草盛( ) 荒秽( ) 草木长( ) 燕( )然 候骑( ) 鸡豚( ) 叩( )门 萧( )关 箫( )鼓

2.解释下列黑体字的含义。

①晨兴理荒秽( )

②带月荷锄归( )

③道狭草木长( )

④但使愿无违( ),( )

⑤使至塞上( )

⑥单车欲问边( )

⑦江入大荒流( )

⑧仍怜故乡水( )

3.填空。

①《归园田居》选自 ,共有 首,本诗是第 首。作者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 。成语“ ”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②《使至塞上》是作者 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 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 , 。”

4.填写诗句。

① ,带月荷锄归。

②衣沾不足惜, 。

③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

④山随平野尽, 。 ,云生结海楼。

⑤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三年多难更凭危。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6.“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7.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8.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二)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

10.本诗首联交代了和。

11.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你能用画笔描绘出来吗?

12.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三)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14.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15.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16.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1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四)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8.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

19.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课外阅读

(一)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0.全诗紧扣一个“字,按

21.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22.“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23.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二)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4.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

25.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与提示】

1.shèng;huì;zhǎng;yān;jì;tún;kòu;xiāo;xiāo

2.①野草;②扛着;③生长;④只,违背;⑤出使;⑥慰问;⑦广阔无际的原野;⑧爱。

3.①《陶渊明集》、五、三、陶渊明、《桃花源记》、世外桃源;

②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③《剑南诗稿》、陆游、务观、放翁、南宋。

4.①晨兴理荒秽;

②但使愿无违;

③征蓬出汉塞、长河落日圆;

④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⑤登临吴蜀横分地、万里来游还望远

5.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6.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7.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8.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9.五言律

10.出使原因、目的地。

11.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12.对偶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3.地点、目的。

14.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

15.“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6.明月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17.【提示】: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8.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

19.A

20.游、时间。

21.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22.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24.前两句描绘出了水天一色、广阔渺远的山水远景,后两句描绘出了水势浩大、波澜起伏的眼前景象。

25.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百度文库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阅读题篇七:八年级上《诗四首》(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八年级上《诗四首》

一 《归园田居》(其三)

1 诗中表明诗人身为文人而不会种田,又缺乏经验的诗句是 ,

2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

3 诗中表现诗人回归大自然,美好愿望实现后的愉悦心情的诗句是 ,

4 诗中描写种豆地点和长势的诗句是 ,

5 诗中诗人描写诗人早出晚归,愉快劳作的诗句是 ,

6 诗中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的诗句是 ,

7 诗中表明作者的劳动态度认真而勤恳的诗句是 ,

8 诗中表明作者因不愿在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而与黑暗的官场生活决裂的诗句是 ,

9 本诗作者是我国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请写出你所喜爱的陶渊明的诗句,并谈一谈你的理解(除

本诗外)

10 景中凹显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

二 《使至塞上》

1 诗中形容漫漫征程,孤寂艰苦的诗句是 ,

2 诗中描写大漠独特的风光之美的诗句是 ,

3 诗中表现诗人行程遥远、艰难的诗句是 ,

4 诗中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诗句是

5 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抒发作者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

6 诗中被清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的诗句是 ,

7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塞外壮美景观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8 诗中交待出使地点及目的地的诗句是 ,

9 诗中暗示诗人政治生涯漂浮不定的诗句是 ,

10 诗中最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是

11 苏轼评价王维诗说“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你写出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名句连续的两

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三 《渡荆门送别》

1 诗中表现诗人对蜀中山水无限眷恋的诗句是 ,

2 诗中描写山水景象的诗句是 , 。 ,

3 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游子留恋故乡的诗句是 ,

4 诗中交代作者漫游行踪的诗句是 ,

5 诗中描绘作者离开荆门山后,眼前呈现壮丽景象的诗句是 ,

6 诗中与“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描写手法相似的诗句是 ,

7 请写出我国古代诗句中表现送别之情的连续的两句

8 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 ,

9 诗中描绘了舟过荆门所见景色的诗句是 ,

四 《登岳阳楼》

1 诗中交代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的一句是

2 诗中以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的一句是

3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江、湖系之,交代岳阳楼的所在的一句是

4 全诗中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的一句是

5 本诗写景中,远景、近景合而为一的一句是

6 描绘了湖面风平浪静,落日缓缓下沉,衬托出傍晚的安宁的一句是

7 诗中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的诗句是 ,

8 诗中交代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的一句是

9 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思索,在徘徊,融入了些许惆怅的一句是

10 诗中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的诗句是 ,

11 诗中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是 ,

12 诗中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了叙述其事的诗句是 ,

13 表现诗人顾影自怜和无限悲凉的身世的诗句是 ,

14 诗中语意双关,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及诗人的无限悲恨的诗句是 ,

参考答案

一 《归园田居》(其三)

1 诗中表明诗人身为文人而不会种田,又缺乏经验的诗句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 诗中表现诗人回归大自然,美好愿望实现后的愉悦心情的诗句是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 诗中描写种豆地点和长势的诗句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5 诗中诗人描写诗人早出晚归,愉快劳作的诗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6 诗中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的诗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7 诗中表明作者的劳动态度认真而勤恳的诗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8 诗中表明作者因不愿在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而与黑暗的官场生活决裂的诗句是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9 本诗作者是我国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请写出你所喜爱的陶渊明的诗句,并谈一谈你的理解(除

本诗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 景中凹显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二 《使至塞上》

1 诗中形容漫漫征程,孤寂艰苦的诗句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 诗中描写大漠独特的风光之美的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诗中表现诗人行程遥远、艰难的诗句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 诗中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 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抒发作者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 诗中被清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的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塞外壮美景观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8 诗中交待出使地点及目的地的诗句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9 诗中暗示诗人政治生涯漂浮不定的诗句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0 诗中最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 苏轼评价王维诗说“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你写出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名句连续的两

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三 《渡荆门送别》

1 诗中表现诗人对蜀中山水无限眷恋的诗句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 诗中描写山水景象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 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游子留恋故乡的诗句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 诗中交代作者漫游行踪的诗句是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5 诗中描绘作者离开荆门山后,眼前呈现壮丽景象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百度文库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阅读题篇八: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

一、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父经商、家豪富。他从幼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

二、预习热身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

是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

是 , 。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

是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

是 , 。

(4)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

是 ,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

是 , 。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

是 , 。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一 《归园田居(其三)》

1、背景介绍:晋义熙元年,陶渊明不满官场的污浊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歌。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夜欢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2、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说明了什么?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 《 使至塞上》

1、 背景介绍: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实际是被

排挤出朝廷。诗题中的“使”诗中的“单车”“属国”都指诗人自己。据考证“出汉塞”“萧关”“燕然”地理位置不对,诗人是想表现出大唐领土的广大。苏轼评价王维(诗

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使至塞上》颔联既言事,又写景,你如何理解“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

3、 这首诗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什么?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红楼梦》中的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香菱说不出这个字的好在哪里,你能说出来吗?

活动三 《渡荆门送别》

1.背景介绍: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表现了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2.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活动四、《登岳阳楼(其一)》

1. 背景介绍: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

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该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 .说说你对“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两句诗的理解。

3、诗人通过描写登临岳阳楼时所见所感,抒发了国破家亡的 之情。

四、盘点提升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而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李白是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那或热情奔放、或清新俊逸、或自然闲适的诗作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对四首诗的学习,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吧。

百度文库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阅读题篇九:八年级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八年级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为下列字注音秽( ) 豚( ) 荆( ) 燕然( )二、解释下列加粗词语1.使至塞上: 2.腊酒浑:3.闲乘月: 4.逢候骑:三、文学常识填空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本诗共________首,作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2.《游山西村》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务观,自号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诗人,现存诗________首。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本诗选自《________》。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诗,回答诗后问题(一)渡荆门山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 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3)仍怜故乡水(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3.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1)江入大荒流:(2)月下飞天镜:(3)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4.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共2页,当前第1页2

【参考答案】一、huì tún jīng yān二、1.出使 2.浑浊 3.趁着 4.遇到三、1.陶渊明;晋;五 2.剑南诗稿;陆游;放翁;南宋;近万 3.王维;唐;王右丞集笺注四、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一)1游;流;楼;舟 2.(1)a(2)b(3)c 3.(1)莽莽平原;(2)月亮;(3)海市蜃楼;

(4)始终。 4.d (二)1.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2.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3.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共2页,当前第2页1

百度文库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阅读题篇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125269.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