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自考】
2014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篇一:2013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自考试卷及答案
2013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技术经济学(课程代码06270)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照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误、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属于应用经济学内容的是( )
A、技术经济史
B、农业技术经济模型
C、技术经济方法
D、种植业技术经济学
2、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是( )
A、国际、国家水平 B、部门、地区水平
C、企业、事业单位水平 D、农户水平
3、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自然资源是( )
A、风力 B、森林 C、耕地 D、矿产
4、下列关于经济效益临界值表达式正确的是( )
A、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0 B、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C、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1 D、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1
5、为了提高经济效果,可采用的途径是( )
A、在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劳动耗费的增加量大于劳动成果的增加量
B、在劳动耗费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动成果量
C、在劳动耗费增加的同时,劳动成果量减少
D、在劳动成果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动耗费
6、选择课题项目时,应注意评价项目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成果可以计量、责任可以明确和(
A、完成时间较短 B、完成时间较长 C、完成时间可以界定 D、完成时间无限制
7、衡量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的先决条件是( )
A、确定课题项目 B、拟定课题研究提纲
C、收集与占有农业技术经济资料 D、综合评价农业技术方案
8、下列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的是( )
A、土地生产率 B、土地利用率 C、农产品商品率 D、劳动生产率
9、在运用比较分析法时,一般来说,必须尊许的原则是( )
A、一致性原则 B、可量化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10、生产弹性取何值时成为生产的绝对不合理阶段?( )
A、Ep﹤0 B、0﹤Ep﹤1 C、Ep>1 D、-1﹤Ep﹤1
11、某生产函数表达式为y=x2-0.5x,若x=3时,其精确边际产量为( )
A、7.5 B、5.5 C、2.5 D、-0.5
12、齐次生产函数Y=ax0.70.6
1x-0.32x3的齐次阶是( )
A、0.6 B、0.7 C、1 D、1.6
13、当所有要素投入增加1%,产出增加小于1%,这种情况称为( )
A、固定比例报酬 B、比例经济
C、比例不经济 D、规模报酬
14、农业技术市场的市场主体是( )
A、农业技术商品 B、农业技术市场的买方、卖方和中介三方
C、技术交易的手段和条件 D、技术交易场所
)
15、某项新技术的综合评分为160分,该技术的参照农业技术评分为120分,参照技术的价格为30万元,若该新技术的供方决定参与市场的竞争,则新农业技术的价格应( )
A、应在40万元以上 B、应等于40万元 C、应在40万元以下 D、无法确定
16、某项新的科研成果在有效使用期内新增纯收益为160万元,该成果应用的新增生产费用为40万元,生产单位在新增纯收益中所占的份额系数为0.6,则新增生产费用收益率为( )
A、120% B、133%
C、400% D、480%
17、我国农业技术政策普遍采用的下达方式是( )
A、法律 B、计划
C、文件 D、措施
18、下列属于农业技术政策的目标评价指标的是( )
A、科学决策率 B、年技术进步速度 C、科技成果转化率 D、综合要素生产率
19、我国作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适宜采用的技术进步类型是( )
A、劳动节约型 B、资金节约型
C、土地节约型 D、中心技术进步型
20、农业科技体系的保障体系是( )
A、科研开发体系 B、技术推广体系
C、人才培训体系 D、政策法规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误、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下列关于单项资源报酬递减形态描述,正确的有( )
A、生产函数形态是直线,直线的斜率就是资源报酬率
B、资源投入增加时,产出增加的数量不断地下降
C、生产函数曲线是上凸的
D、资源投入增加时,产出相应成比例增加
E、资源边际投入一定时,边际产品是不断减少的
22、关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有( )
A、表示年技术进步速度
B、A为转换系数
C、
D、bi为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
E、存在计算困难、误差值大、运用不便的局限性
23、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有( )
A、基础性成果 B、间接性成果
C、应用性成果 D、软科学性成果
E、直接性成果
24、公共政策的特征有( )
A、阶段性
B、合法性
C、功能单一性
D、权威性
E、强制性
25、下列关于中性技术进步描述,正确的有( )
A、一般变现为既节约资金,又节约土地和劳动
B、现实中,中性技术进步是很少见的
C、同比例地减少了生产同量农产品的资本、劳动与土地的投入量
D、又称为偏向技术进步
E、资金节约远远大于劳动和土地的节约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划线部分。
26、在评价技术经济效益时,应选择目前技术经济效益和长远技术经济效益两者兼优的方案,或者把目前技术经济最好的方案选为最优方案。( )
27、在取得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时,调查法比实验法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
28、人均占有农产品数量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 )
29、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系数越大,表明经济效果越好。( )
30、在不影响精确度的前提下,农业生产函数的模型应尽量减少自变量数目。( )
31、专利有一定保护期限,技术诀窍也存在保护期限。( )
32、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相对的经济效益。( )
33、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团结满足农业技术政策评价的经济标准。。( )
34、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生物、化学技术的采用而实现的。( )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5、经济效果
36、追加投资回收期
37、试算分析法
38、绝对经济效益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9、简述生产函数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
40、制定在选择生产函数形式时通常应遵循的原则?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1、下列三中耕作制度方案的优选,其评价项目有产量、费用、用工、收入和对环保影响。各个项目
41、根据某农产品与某肥料使用量之间的实验数据建立的生产函数为y=6X2-(1/2)X3,计算:
(1)当化肥投入量为2单位时,化肥投入的产出弹性。
(2)化肥投入多少,可取得最大产量?。
43、某农场根据N、P、K肥不同的施肥水平和小麦产量的实验数据,建立生产函数如下:
1/31/21/2y6NPK
式中N、P、K表示N、P、K肥的投入量,y表示小麦的产量。若N、P、K肥的平均施肥量恩别为8、9、36公斤,试问: (1)平均施肥量水平下小麦的理论产量。
(2)N、P、K肥投入的边际产量函数。
(3)根据边际产量函数,计算施用K肥的边际产量。
2013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技术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 06270)
一、单项选择题
1-5 DCDBB 6-10 CABCA 11-15 BCCBA 16-20 ACACD
二、多项选择题
21.BC 22.ABDE 23.ACD 24.BDE 25.ABC
35.经济效果就是劳动效果和劳动耗费的比较,或者说是劳动成果与取得这一劳动成果的劳动耗费之间的比较,也可以表达为:经济效果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36.追加投资回收期也叫补充投资回收期,这个指标是指两个方案投资总额差和成本总额差的比值。
37.试算分析法又称预算分析法,它是以现行标准方案做对照,对新技术、新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预算的一种方法。
38.绝对经济效益指科技成果在使用中产出的有用效果与其研究、推广和使用中的劳动耗费比较的结果。
五、简答题
39.生产函数第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bi(1)Ep>1时,从原点到平均产量的最高点。
(2)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引起平均产量逐渐提高,总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投入资源增加的幅度(因为Ep>1 )
(3)只要资源条件允许,就不应该在这个阶段内停止投入资源,否则,会使固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40.选择生产函数形式时通常应遵循的原则有:
①函数形式要符合生产特性。
②根绝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来选择和应用生产函数模型。
③在不影响精确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自变量的数目,简化模型。
六、计算题
41.解:
方案1:K1=4*30%+3*20%+5*10%+4*25%+4*15%=3.9
方案2:K2=5*30%+2*20%+3*10%+2*25%+2*15%=3
方案3:K3=2*30%+4*20%+4*10%+3*25%+1*15%=2.7
因此,这三个方案中方案1的综合分数最高,因此选择方案1是最优的方案。
42.解:
(1)根据产出弹性Ep的计算公式:
32xMPP (4分) Ep12APP6xx2
将x=2带入上式,得
Ep=1.8 (2分)
即当化肥投入量为2单位时,化肥投入的产出弹性为1.8.
(2)根据产量最大化条件
MPP=12x-3/2x2=0 (2分)
解方程可得
X=8
即化肥投入为8单位时,可取得最大的产量。
43.(1)平均施肥量水平下小麦的理论产量是: 12x
y6N1/3P1/2K1/26*81/3*91/2*361/26*2*3*6216 平均施肥量水平下小麦的理论产量为216单位。
(2)由生产函数表达式可知,
1MPPN6N2/3P1/2K1/2 3
1MPPP6N1/3P1/2K1/2 2
1MPPK6N1/3P1/2K1/2 2
(3)根据边际产量函数,施用K肥的边际产量是: MPPK6N1/3P1/211/21111K6*9**6*2*3**3 2226因此施用K肥的边际产量为3单位。
2014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篇二:2012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自考试卷及答案
2012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技术经济学(课程代码06270)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照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误、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关于资源报酬变动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 A、先递增后递减 B、一直递减 C、先递减后递增 D、先递减后不变
2、下列关于经济效益临界表达正确的是( )
A、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1 B、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C、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D、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1 3、单项资源报酬递减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 )
A、上凸形态 B、下凹形态 C、直线 D、无法确定
4、根据同等可能性原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单位和项目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据此推断全体的调查法,称为( )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5、某改良水稻产值为25000元,种植面积50公顷,消耗的总生产成本为8000元,其中生产费用为5000元,则单位土地面积的纯收益为( )
A、500元/公顷 B、400元/公顷 C、340元/公顷 D、240元/公顷
6、某工厂生产一种新产品,其产品收入为180万元,消耗的总成本为40万元,占用的资金总额为70万元,则资金占用盈利率为( )
A、164% B、200% C、257% D、450%
7、对未实施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估算,并进行对比优选的一般分析方法是( ) A、比较分析法 B、试算分析法 C、连环代替法 D、综合评分法
8、喷灌和滴灌技术具有可比性,这是基于比较分析法的哪个可比性原则( )
A、技术功能的可比性 B、资源的可比性 C、劳动对象的可比性 D、空间的可比性 9、某生产函数为y=3x2-2x,当x=3时,其平均产量为( ) A、5 B、7 C、16 D、21
10、根据生产函数三阶段理论,总产量最大的条件是( )
A、APP=0 B、APP=MPP>0 C、MPP=0,APP>0 D、MPP>APP
11、已知生产可能性曲线函数为y1=50-3y22,若y2=6,则在该点产品y2代替y1的精确边际替代率为( )
A、-20 B、-36 C、-40 D、-50
12、下列生产函数中,存在比例经济的表达式是( )
A、Y=ax10.7x20.3x30.2 B、Y=ax10.3x2-0.2 C、Y=ax10.4x20.7x3-0.3 D、Y=ax10.6x20.3 13、农业技术市场的决定因素是( )
A、农业技术商品的买方 B、农业技术市场的中介 C、农业技术贸易的手段和条件 D、农业技术商品的卖者
14、某项新技术的综合评分为140分,该技术的参照技术评分为100分,价格为20万元,若该新技术的供方决定参与市场的竞争,则新农业技术的价格应( )
A、在28万元以上 B、等于28万元 C、在28万元以下 D、无法确定
15、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前提是( )
A、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 B、市场需求条件 C、规模化生产 D、网络化营销
16、某一绿色蔬菜培育技术在有效使用期内新增纯收益为60万元,该成果科研费用为20万元,科研成果的推广费用为9万元,使用该成果新增生产费用为15万元,成果研制单位在新增纯收益中所占的份额系数为0.6,则该技术的科研费用新增收益率为( ) A、139% B、150% C、180% D、195%
17、对于具备较强科研开发能力,主要科技成果能直接进入市场并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科研单位可采用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是( )
A、科研、开发经营型 B、科企联合型 C、科技企业型 D、进入企业集团 18、下列属于农业技术政策效果评价指标的是( )
A、科学决策率 B、农民得益率 C、优质产品率 D、科技成果转化率 19、一般而言,地少人多的区域适宜采用的技术进步路线为( ) A、资金节约型 B、中性技术进步型 C、土地节约型 D、劳动力节约型 20、农业科技体系的龙头是( )
A、科研开发体系 B、技术推广体系 C、人才培训体系 D、政策法规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误、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技术具有的属性包括(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多元属性 D、单元属性 E、中介属性 22、下列关于农业生产资源的性质描述正确的有( ) A、资源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 B、资源的再生性与绝对性 C、资源的储藏性与流失性 D、资源的互补性与互代性 E、资源的再生性与相对性
23、具有流失性特征的农业生产资源有( ) A、时间 B、饲料 C、劳动力 D、农药 E、化肥
24、当生产弹性Ep值大于1时,则有( ) A、MPP>APP B、APP上升 C、MPP<APP D、总产量上升
E、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25、农业技术商品寿命的阶段包括( )
A、生长阶段 B、孕育阶段 C、成长阶段 D、衰退阶段 E、成熟阶段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划线部分。
26、在经济增长中,软技术的投入主要以劳动力的数量表示。( )
27、一个经济总体的整体功能取决于总体中各部分要素的平均能力值。( )
28、经济临界点是指在可行性区间内最符合经济目标的某一具体数值。( ) 29、在分组比较法中,若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组距越小越准确。( )
30、资源的精确边际替代率的几何意义为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某一点切线的斜率。( )
31、在宣量的资源分配于两种产品生产的情况下,等收益线与等产量线的相切之点是收益最高的产品组合点。农业生产函数表明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 )
32、如果以技术商品的销售收入最大化为目标提高价格对目标有负作用,则该技术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大于1。( )
33、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范围是在农业领域中实现的一次性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果。( ) 34、土地节约型技术通常是通过生物化学技术进步实现的。( )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5、投资总收益率 36、等成本线 37、规模经济
38、科技成果相对经济效益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9、简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主要特点。 40、制定农业技术政策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1、甲、乙两个地区,生产A、B两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见下表(单位:元)。
3,计算: (1)当化肥投入量为2单位时,化肥投入的产出弹性。 (2)化肥投入多少,可取得最大产量?。
43、某地区过去10年的农业生产函数表达式为: 0.50.60.2t0.3 123
式中:Y:农业总收入(万元) t :表示时间为1,„,10 X1:表示土地播种面积(万公顷) X2 :表示农业劳动力(万人) X3 :表示农业生产费用(万元)
其中:农业总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速度为40万公顷,平均农业劳动1力3=260万元,年均农业总收入2=12万人,平均农业生产费用1250万元。 计算:该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综合要素生产率。
Y25exxx
2012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技术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 06270)
一、单项选择题
1-5 ABACB 6-10 BBABC 11-15 BAACB 16-20 CCDCA 二、多项选择题
21.ABCE 22.ACDE 23.ACD 24.ABDE 25.ACDE
35.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总额之比。
36.在既定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资源价格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37.指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产品的长期生产成本下降。
38.指一项新的科研成果或计划项目的经济效益与原有技术或措施的经济效益相比较的结果。 五、简答题
bntb2
YAx1b1x2xibixne,主要特点有:(2分) 39.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i与各生产要素变量的经济意义是联系在一起的,且与使用的生产要素单位无关,(1)函数中的参数b
计算方便。(1分)
(2)函数式通过取对数可以线性化,求解比较容易。(1分) (3)函数式中 bi可以大于1,可以小于1,或等于1,因此,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农业生产实际。 (1分)
40.制定农业技术政策应遵循的原则有: ①有利于先进适用技术的采用。(1分)
②有利于技术与经济结合,服务于经济发展。(1分) ③有利于发挥当地优势。(1分)
④有利于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用结合。(1分)
⑤坚持技术政策的严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1分) 六、计算题 41.解:
从表中可以看出,绝对优势集中在乙地区,(1分) 但从相对成本来看,
甲地区生产A、B产品的成本为:40:50=1:1.25(3分) 乙地区生产A、B产品的成本为:26:39=1:1.5(3分)
因此,甲地区生产B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乙地区生产A产品具有比较优势。(3分) 42.解:
(1)根据产出弹性Ep的计算公式:
MPP12x2x2
(4分) Ep
APP6xx2
3
将x=2带入上式,得 Ep=1.71 (2分)
即当化肥投入量为2单位时,化肥投入的产出弹性为1.71. (2)根据盈利最大化条件 MPP=12x-2x2=0 (2分) 解方程可得 X=6
即化肥投入为6单位时,可取得最大的产量。
43.由生产函数表达式可知,年技术进步率为a=20%。 (1)由于农业总收入年均增长率y=40%
所以,该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为: EA=a/y=20%/40%=50% (2分)
(2)由生产函数表达式可知,α=0.6,β=0.5,γ=0.3,因此 资金与劳动力的可比系数
m
LK0.60.512260
0.06 (2分) 土地与劳动力的可比系数
n
LC0.30.5124
1.8 (2分) 所以十年期间的平均综合要素生产率
V
YmKLnC1250
0.06260121.84
35.92(万元/万人)(4分)
2014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篇三:2011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自考试卷及答案
2011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技术经济学(课程代码06270)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照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误、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类创造技术的目的性,表现为技术的( )
A、社会属性
B、自然属性
C、多元属性
D、中介属性
2、资源报酬递减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 )
A、上凸形态 B、下凹形态 C、直线 D、无法确定
3、下列关于经济效益临界表达式正确的是( )
A、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0 B、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C、经济效益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益-机会成本≧1 D、经济效益临界=(产出-投入)≧1
4、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 )
A、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两方面的资料 B、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两方面的资料
C、经济效果和可行性两方面的资料 D、劳动消耗、劳动成果、技术效果和可行性四个方面的资料
5、选择课题项目时,评价项目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可以计量、工作责任尅明确和( )
A、完成时间较长
B、完成时间较短
C、完成时间可以界定
D、完成时间不定
6、某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为300万元,该投资的年平均利润增加额为75万元,则建设投资回收期为( )
A、7年 B、4年 C、3.5年 D、2年
7、新增加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年收益总额与投资总额之比,称为( )
A、投资年利润率 B、投资总收益率
C、成本利润率 D、资金占用净产出率
8、下列关于运用连环代替法描述正确的有( )
A、影响因素按对比分析对象的重要性排列和顺次替代
B、先替换质量指标,再替换数量指标
C、计算结果可作为分析对象的最终判断
D、各影响因素排列顺序改变,各因素影响程度的绝对值保持不变
9、比较分析法要遵循的原则是( )
A、可量化原则 B、类似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一致性原则
10、已知某生产函数为y=9x2-4x,当资源投入2单位时,平均产量为( )
A、14 B、20 C、26 D、34
11、在一定体资源投入水平下,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不仅不会引起另一种产品产量减少,反而使其产量增加,则这两种产品之间的关系为( )
A、互竟关系 B、互补关系 C、互助关系 D、平衡关系
12、一定的资源投入水平下生产产品Y1和Y2,当产品生产的组合方案由(20,22.5)变为(25,
20),那么在这两点之间产品Y2代替产品Y1的平均边际替代率是( )
A、-3/2B、-2/3 C、-1/2 D、-2
13、为排除实验点的天气干扰,建立如下生产函数:y=eβω(a+bx-cx2),式中β为常数,ω为随机变量。若ω<0,则表示的天气条件为( )
A、正常天气 B、好于正常天气 C、差于正常天气 D、无法判断
14、某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为:y=e0.8tx10.5x20.7,则资源x2的产出弹性为( )
A、0.2 B、0.5 C、0.7 D、1.2
15、当所有的投入要素增加1%,产出增加为0.4%时,这种情况称为( )
A、固定比例报酬 B、规模经济 C、比例经济 D、比例不经济
16、农业技术市场的决定因素是( )
A、农业技术商品的买方 B、农业技术商品的卖方
B、C、农业技术商品的中介者 D、农业技术交易的手段和条件
17、当农业技术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的绝对值等于2时,则提高技术商品价格对销售收入最大化的影响为( )
A、起负作用 B、起积极作用
C、无影响 D、无法判断
18、已知某一科技成果在有效使用期内新增纯收益为140万元,科研费用为40万元,若科研单位应计经济收益份额为0.35,则科研费用新增收益率为( )
A、113.7% B、122.5% C、128.4% D、145.5%
19、属于农业技术政策效果评价指标的是( )
A、科学决策率 B、农民得益率
C、优质产品率 D、技术成果转化率
20、通过机械技术采用而实现的技术进步类型,一般称为( )
A、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 B、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C、资金节约型技术进步 D、中性技术进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误、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下列各项中,属于农业技术经济学主要特征的有( )
A、综合性 B、系统性
C、比较性 D、预测性 E、非预测性
22、关于农业生产资源的性质描述正确的有( )
A、资源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
B、资源的互补性与互代性
C、资源的储藏性与流失性
D、资源的再生性与相对性
E、资源的再生性与绝对性
23、关于追加投资回收期指标描述正确的有( )
A、又称补充投资回收期 B、是一个绝对的投资效果衡量指标
C、是一个只能用以衡量相对投资效果的指标 D、不能指出投资方案优劣程度的绝对数
E、能用以衡量投资方案的相对经济性
24、下列各式中,关于边际均衡原理表述正确的有( )
A、PY*MPP=PX
B、△Y*PX=△X*PY
C、MPP=PY/PX
D、PY*△Y/△X=PX
E、PY*PX=△Y*△X
25、下列国家中,宜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有( )
A、日本 B、美国 C、中国 D、加拿大 E、澳大利亚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划线部分。
26、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使生产活动适应自然规律的要求。( )
27、资源报酬递增型态是指某种资源以一定数量不断增加时,产出同比例地增加。( )
28、总量指标是反映被研究对象的某一数量方面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
29、基建投资效果系数通常大于零而小于1。( )
30、成本利润率反映了资金消耗创造新价值的经济效果。( )
31、试算分析法属方案实施后的总结性比较。( )
32、产品平均边际替代率的几何意义是某一段生产可能性曲线切线的斜率。( )
33、效益分成定价法是基于农业技术供方的立场。( )
34、以文件形式下达农业技术政策是政策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 )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5、边际产量
36、规模经济
37、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
38、农业技术政策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9、简述农业生产函数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40、简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1.三个农业技术政策待选方案,其社会结果和资源消耗如下表:请用绝对经济效率指标和相对经济
产函数分别为:YA=120+4XA-XA2 ;YB=140+XB-2XB2 ;试问如何分配有限的120单位磷肥可获得最大利润?
43.某地区在过去10年内,小麦的平均年产值增加速度为8%,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4%和2%,三要素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6、0.2和0.12,试计算:
(1) 该地区小麦的年技术进步速度。
(2) 技术进步在该地区小麦产值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2011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技术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 06270)
一、单项选择题
1-5 AABDC 6-10 BBACA 11-15 CCCCD 16-20 AABDB
二、多项选择题
21.ABCD 22.ABCD 23.ACDE 24.AD 25.BDE
35.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资源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36.指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
37.在有效使用期间,累计有效推广范围内,新科技成果消耗每元科研费用能为社会增加多少纯收益。
38.指在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的总目标下,为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确定农业技术活动的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可行性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和满足人们需要为目的,所制定的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的策略原则和行为准则。
五、简答题
39.(1)函数形式要符合生产特性。(2分)
bi(2)根绝研究目的和内容来选择和应用生产函数模型。(2分)
(3)在不影响精确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自变量数目,简化模型。(1分)
40.①产业化项目的局限。(1分)
②技术可控性差。(1分)
③难以跟上国际科技产业化的步伐。(1分)
④市场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拉力较为相对较弱。(1分)
六、计算题
41. 这三个方案的绝对经济效益如下:
R1/C1=48/40=1.20
R2/C2=70/60=1.17
R3/C3=61/48=1.27
三个方案的绝对经济效益都大于1,其中方案3的绝对经济效益最大,但是是否是最佳方案,还要进行相对经济效益分析。
这三个方案的相对经济效益如下:
E12=(R2-R1)/(C2-C1)=1.1
E23=(R2-R3)/(C2-C3)=0.75
E13=(R1-R3)/(C1-C3)=1.63
因为E12大于1,且C2大于C1,所以方案2优于方案1;
因为E23小于1,且C2大于C3,所以方案3优于方案2;
因为E13大于1,且C3大于C1,所以方案3优于方案1;
所以方案3无论在绝对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相对经济效益上都是最佳方案。
42.根据有限资源合理分配的边际产量相等法可得:
MPPXA=MPPXB
XA+XB=120
4-2XA=1-4XB
XA+XB=120
XA=80.5 XB=39.5
即将化肥80.5单位投入A地块,39.5单位投入到B地块可获得最大盈利。
43. 解:(1)该地区小麦的年技术进步速度为
δ=y-αK-βL-γC=3%-0.6*5%-0.2*4%-0.12*2%=3.96%
(2)技术进步在该地区小麦产值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
E=δ/Y=3.96%/8%=49.5%
2014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篇四:2010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自考试卷与答案
201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技术经济学(课程代码06270)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照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误、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从研究内容看,狭义技术经济学可分为( ) A、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 B、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
C、技术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 D、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 2、某种资源以一定数量增加时,总产品是不断增加的,但每次增加的数量则不断下降,这称为( ) A、资源报酬固定形态 B、资源报酬递增形态 C、资源报酬递减形态 D、资源报酬平衡形态
3、单项资源报酬递增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 )
A、上凸形态 B、下凹形态 C、直线 D、无法确定
4、对农业产业结构高速的技术经济学效果进行调查,通常要采用哪种调查法?A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5、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为( )
A、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研究计划、方案优选和综合评价 B、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案优选和综合评价 C、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与整理、综合评价和方案优选 D、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研究计划、综合评价和方案优选
6、某改良水稻产值为26000元,种植面积为40公顷,消耗的总生产成本为8000元,其中生产费用为6000元,则单位土地面积的纯收益为( )
A、450元/公顷 B、500元/公顷 C、560元/公顷 D、654元/公顷 7、资金生产率指标组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
A、成本产品率指标和成本利润率指标 B、固定资金占有率指标和流动率指标 C、成本生产率指标和资金占用生产率指标 D、成本净产率指标和资金占有资产率指标
8、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方案和政策实施后经济效果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方法,属于比较分析法中的( )
A、平行比较法 B、分组比较法 C、动态比较法 D、比较分析法 9、犁耕和机耕具有可比性,这是基于比较分析法的哪个原则( )
A、劳动对象的可比性 B、资源的可比性 C、技术功能的可比性 D、特定因素的可比性
10、生产弹性EP取何值时称为生产的合理阶段?( ) A、EP<0 B、0<EP<1 C、EP>1 D、-1<EP<1
11、某生产函数表达式为y=2x2-0.5x,当x=2时,其精确边际产量为( ) A、9 B、8 C、7.5 D、7
12、一定的资源生产产品Y1和Y2,当产品生产的组合方案由(20,22)变为(28,14)时,在这两点之间,产品Y2代替Y1的平均边际代率为( ) A、-1 B、-1.5 C、-3 D、-4
13、为排除实验点的天气干扰,建立如下生产函数:y=eβω(a+bx-cx2),式中β为常数,ω为表示天气的随机参数。若好于正常天气,则ω的取值( )
A、小于0 B、等于0 C、大于0 D、无法确定
14、某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为:y=e0.8tx10.9x20.3,则资源x1的产出弹性为( ) A、1.2 B、0.9 C、0.8 D、0.3
15、当所有的投入要素增加1%,产出增加为1.2%时,这种情况称为( ) A、固定比例报酬 B、规模经济 C、比例经济 D、比例不经济
16、某项新技术的综合评分为140分,该技术的参照技术评分为100分,价格为20万元,若该新技术的供方希望避免正面的竞争,则新农业技术的价格应( )
A、在28万元以上 B、等于28万元 C、在28万元以下 D、无法确定 17、农业技术商品处于成熟阶段的特点是( )
A、市场销售不断减少,经济效益下降 B、成本下降,销售量迅速增长
C、成本高,效益低 D、产量高,产品销售量已达饱和,销售增和减缓
18、某项新的科研成果的有效期内新增纯收益为60万元,该成果应用的新增生产费用为12万元,生产单位在新增纯收益中应占份额系数为0.3,则新增生产费用收益率为( ) A、5 B、3.5 C、1.5 D、0.2 19、关于中性技术进步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表现为节约资金或节约土地 B、现实中中性技术进步是常见的 C、不改变资金、劳动和土地的比率 D、又称偏向技术进步 20、农业技术测算模型中,可把技术进步份额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技术进步作用的模型是( ) A、平均生产函数模型 B、增长速度方程 C、综合要素生产率指数 D、边界生产函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误、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下列各项中属于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有( ) A、种植业技术经济学 B、技术经济学说史
C、林业技术经济学 D、农业技术经济模型 E、渔业技术经济学 22、关于单项资源报酬固定形态描述正确的有( ) A、生产函数形态是直线,直线的斜率就是资源报酬率 B、资源投入增加时,边际产品保持不变 C、生产函数曲线是下凹
D、资源投入增加时,产出相应成比例增加
E、资源投入增加时,产出以不断增加的比例增加
23、某项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2400万元,年平均利润增加额为40万元,该基本建设的使用年限为8年,则该项基本建设( )
A、投资回收期为6年 B、投资回收期为3年
C、能保证在报废前全部收回投资 D、不能保证在报废前全部收回投资 E、投资回收期无法确定
24、关于成本线描述正确的有( )
A、等成本线的斜率为两种生产资源的价格之比 B、总成本越大,等成本线离原点越远
C、总成本保持不变,生产资源价格发生变化时,等成本线的斜率保持不变 D、总成本越大,等成本线离原点越近
E、生产资源价格不变,总成本发生变化时,等成本线的斜率随之发生变化 25、农业技术进步特点有( )
A、综合性 B、内生性 C、突变性 D、选择性 E、渐进性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划线部分。
26、技术、经济、农业构成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 )
27、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表现为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矛盾性。( ) 28、农机具属于流失性的资源。( )
29、通常所说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活劳动生产率。( )
30、比较优势法是根据绝对成本来确定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 )
31、在宣量的资源分配于两种产品生产的情况下,等收益线与等产量线的相切之点是收益最高的产品组合点。( )
32、一般而言,农业技术商品的寿命周期越长,价格越低。( ) 3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体系的核心。( )
34、单位土地面积纯收益指标反映了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水平。( )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5、生产弹性
36、固定比例报酬
37、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 38、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9、简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应用分析的一般步骤。 40、简述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1、某养殖场养殖每千克对虾所花费饲料成本的分析如下表。饲料成本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为:单位对虾饲料成本=1/单位产量×单位饲料消耗量×饲料单价。采用连环代替法分析各种因素对饲料成
1122(1)写出X1与X2的边际产量函数
(2)当X1=3,X2=5,计算X2对X1的精确边际替代率。
201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技术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 06270)
一、单项选择题
1-5 ACBAC 6-10 ADCCB 11-15 CACBC 16-20 CDCCD 二、多项选择题
21.BD 22.ABD 23.AC 24.ABC 25.ADE
35.是产品数量变化与生产资源投入变化率的比率,反映产品产量对生产资源投入变动的敏感程度。 36.指所有的生产资源投入增加1%后,产出增加也为1%的比例报酬情况。
37.指在有效使用期间,累计有效推广范围内,新科研成果耗费每元科技费用能为社会新增加多少纯收益。
38.在农业要素投入的最佳组合中,技术进步相对使土地的份额减少了的技术进步类型。 五、简答题
bntb1b2
39.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YAx1x2xibixne,主要特点有:(2分)
i与各生产要素变量的经济意义是联系在一起的,且与使用的生产要素单位无关,(1)函数中的参数b
计算方便。(1分)
(2)函数式通过取对数可以线性化,求解比较容易。(1分) (3)函数式中 bi可以大于1,可以小于1,或等于1,因此,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农业生产实际。 (1分)
40.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1分)
②专业队伍与农民科技组织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1分) ③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1分) ④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2分) 六、计算题 41.解:
(1)计划数额:1/6*24*2=8元
(2)单位对虾产量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24*2=5.3 5.3-8=-2.7
这说明了单位对虾产量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降低了2.7元 (3)单位饲料消耗量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30*2=6.7 6.7-5.3=1.4
这说明了单位饲料消耗量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了1.4元 (4)单位饲料单价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24*3=10 10-6.7=3.3
这说明了单位饲料单价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了3.3元 (5)综合各因素变动对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2.7+1.4+3.3=2
因此,所有因素的变动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2元。 42.解:
(1)x1的边际产量函数为:
MPPx1=10-2x1 (3分) X2的边际产量函数为: MPPx2=20-2x2 (2分)
(2)据资源替代率的计算公式为
MRS=MPPx2/MPPx1=-(20-2x2)/(10-2x1) (3分) 将x1=3,x2=5代入上式中可得 MRS=-2.5
所以,当x1=3,x2=5,x2对x1的精确边际替代率为-2.5. (2分) 43.这三个方面的绝对经济效益如下: R1/C1=50/42=1.19 R2/C2=72/62=1.16 R3/C3=63/50=1.26
三个方案的绝对经济效益都大于1,其中方案3的绝对经济效益最大,但是是否是最佳方案,还要进行相对经济效益分析。
这三个方案的相对经济效益如下: E12=(R2-R1)/(C2-C1)=1.1 E23=(R2-R3)/(C2-C3)=0.75 E13=(R1-R3)/(C1-C3)=1.625
因为E12大于1,且C2大于C1,所以方案2优于方案1; 因为E23小于1,且C2大于C3,所以方案3优于方案2; 因为E13大于1,且C3大于C1,所以方案3优于方案1;
所以方案3无论在绝对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相对经济效益上都是最佳方案。
2014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篇五:2010年1月广东省技术经济学试卷
201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技术经济学(课程代码06270)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研究内容看,狭义技术经济学可分为( A )
A、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
B、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
C、技术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
D、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
2、某种资源以一定数量增加时,总产品是不断增加的,但每次增加的数量则不断下降,这称为( C )
A、资源报酬固定形态 B、资源报酬递增形态 C、资源报酬递减形态 D、资源报酬平衡形态
3、单项资源报酬递增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 B)
A、上凸形态 B、下凹形态 C、直线 D、无法确定
4、对农业产业结构高速的技术经济学效果进行调查,通常要采用哪种调查法?A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5、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为( C)
A、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研究计划、方案优选和综合评价
B、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案优选和综合评价
C、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与整理、综合评价和方案优选
D、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研究计划、综合评价和方案优选
6、某改良水稻产值为26000元,种植面积为40公顷,消耗的总生产成本为8000元,其中生产费用为6000元,则单位土地面积的纯收益为( A )
A、450元/公顷 B、500元/公顷 C、560元/公顷 D、654元/公顷
7、资金生产率指标组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C )
A、成本产品率指标和成本利润率指标 B、固定资金占有率指标和流动率指标
C、 成本生产率指标和资金占用生产率指标 D、成本净产率指标和资金占有资产率指标
8、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方案和政策实施后经济效果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方法,属于比较分析法中的( C )
A、平行比较法 B、分组比较法 C、动态比较法 D、比较分析法
9、犁耕和机耕具有可比性,这是基于比较分析法的哪个原则(C )
A、劳动对象的可比性 B、资源的可比性 C、技术功能的可比性 D、特定因素的可比性
10、生产弹性EP取何值时称为生产的合理阶段?( )
A、EP<0 B、0<EP<1 C、EP>1 D、-1<EP<1
211、某生产函数表达式为y=2x-0.5x,当x=2时,其精确边际产量为( D )
A、9 B、8 C、7.5 D、7
12、一定的资源生产产品Y1和Y2,当产品生产的组合方案由(20,22)变为(28,14)时,在这两点之间,产品Y2代替Y1的平均边际代率为( )
A、-1 B、-1.5 C、-3 D、-4
βω213、为排除实验点的天气干扰,建立如下生产函数:y=e(a+bx-cx),式中β为常数,ω为表示天气的随机参数。
若好于正常天气,则ω的取值( )
A、小于0 B、等于0 C、大于0 D、无法确定
0.8t0.90.314、某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为:y=ex1x2,则资源x1的产出弹性为( )
A、1.2 B、0.9 C、0.8 D、0.3
15、当所有的投入要素增加1%,产出增加为1.2%时,这种情况称为( )
A、固定比例报酬 B、规模经济 C、比例经济 D、比例不经济
16、某项新技术的综合评分为140分,该技术的参照技术评分为100分,价格为20万元,若该新技术的供方希望避
免正面的竞争,则新农业技术的价格应( )
A、在28万元以上 B、等于28万元 C、在28万元以下 D、无法确定
17、农业技术商品处于成熟阶段的特点是( )
A、市场销售不断减少,经济效益下降 B、成本下降,销售量迅速增长
C、成本高,效益低 D、产量高,产品销售量已达饱和,销售增和减缓
18、某项新的科研成果的有效期内新增纯收益为60万元,该成果应用的新增生产费用为12万元,生产单位在新增纯收益中应占份额系数为0.3,则新增生产费用收益率为( )
A、5 B、3.5 C、1.5 D、0.2
19、关于中性技术进步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表现为节约资金或节约土地 B、现实中中性技术进步是常见的
C、不改变资金、劳动和土地的比率 D、又称偏向技术进步
20、农业技术测算模型中,可把技术进步份额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技术进步作用的模型是( )
A、平均生产函数模型 B、增长速度方程
C、综合要素生产率指数 D、边界生产函数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各项中属于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有( )
A、种植业技术经济学 B、技术经济学说史
C、林业技术经济学 D、农业技术经济模型 E、渔业技术经济学
22、关于单项资源报酬固定形态描述正确的有( )
A、生产函数形态是直线,直线的斜率就是资源报酬率
B、资源投入增加时,边际产品保持不变
C、生产函数曲线是下凹
D、资源投入增加时,产出相应成比例增加
E、资源投入增加时,产出以不断增加的比例增加
23、某项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2400万元,年平均利润增加额为40万元,该基本建设的使用年限为8年,则该项基本建设( )
A、投资回收期为6年 B、投资回收期为3年
C、能保证在报废前全部收回投资 D、不能保证在报废前全部收回投资
E、投资回收期无法确定
24、关于成本线描述正确的有( )
A、等成本线的斜率为两种生产资源的价格之比
B、总成本越大,等成本线离原点越远
C、总成本保持不变,生产资源价格发生变化时,等成本线的斜率保持不变
D、总成本越大,等成本线离原点越近
E、生产资源价格不变,总成本发生变化时,等成本线的斜率随之发生变化
25、农业技术进步特点有( )
A、综合性 B、内生性 C、突变性 D、选择性 E、渐进性
三、判断题
26、技术、经济、农业构成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 )
27、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表现为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矛盾性。( )
28、农机具属于流失性的资源。( )
29、通常所说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活劳动生产率。( )
30、比较优势法是根据绝对成本来确定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 )
31、在宣量的资源分配于两种产品生产的情况下,等收益线与等产量线的相切之点是收益最高的产品组合点。( )
32、一般而言,农业技术商品的寿命周期越长,价格越低。( )
3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体系的核心。( )
34、单位土地面积纯收益指标反映了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水平。( )
四、名词解释题
35、生产弹性
36、固定比例报酬
37、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
38、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
五、简答题
39、简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应用分析的一般步骤。
40、简述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六、计算题
41、某养殖场养殖每千克对虾所花费饲料成本的分析如下表。饲料成本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为:单位对虾饲料成
42、设生产函数为y=10X1-X12+20X2-X22
(1)写出X1与X2的边际产量函数
(2)当X1=3,X2=5,计算X2对X1的精确边际替代率。
试用绝对经济效率指标和相对经济指标来进行方案优选。
2014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篇六:06270技术经济学2014年1月试题和答案
201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技术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 06270)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需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从研究内容看,狭义技术经济学可分为a
A.理论农业计算经济学和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
B.宏观农业计算经济学和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
C.技术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
D.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
2.随着某种资源投入的增加,产出相应成比例增加,这称为a
A.资源报酬固定形态 B.资源报酬递增形态
C.资源报酬递减形态 D.资源报酬平衡形态
3.单项资源报酬递增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a
A.上凸形态 B.下凹形态
C.直线 D.无法确定
4.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经济效果进行调查,通常要采用a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5.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为c
A.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研究计划、方案优选和综合评价
B.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案优选和综合评价
C.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与整理、综合评价和方案优选
D.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研究计划、综合评价和方案优选
6.某改良水稻产值为26000元,种植面积为40公顷,消耗的总生产成本为8000元,其中生产费用为6000元,则单位土地面积的纯收益为a
A.450元/公顷
C.560元/公顷
7.资金生产率指标组包括c
A.成本产品率和成本利润率指标
C.成本生产率和资金占用生产率指标 B.500元/公顷 D.654元/公顷 B.固定资金占有率和流动资金占有率指标 D.成本净产率指标和资金占有资产率指标
8.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方案和政策实施后经济效果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方法,属于比较分析法中的c
A.平行比较法
C.动态比较法 B.分组比较法 D.比较分析法
9.犁耕和机耕具有可比性,这是基于比较分析法的哪个原则?c
A.劳动对象的可比性 B.资源的可比性
C.技术功能的可比性 D.特定因素的可比性
10. 生产弹性EP取何值时称为生产的合理阶段?b
A.EP0
C.EP1
11.某生产函数表达式为y2x
A.9
C.7.5 2B.0EP1 D.1EP1 0.5x,当x=2时,其精确边际产量为c B.8 D.7
12.一定的资源生产产品Y1和Y2,当产品生产的组合方案由(20,22)变为(28,14)时,在这两点之间,产品Y2代替Y1的平均边际替代率为a
A.-1
C.-3 B.-1.5 D.-4
13.为排除试验点的天气干扰,建立如下生产函数:Ye(abxcx2),式中为常数,为表示天气的随机参数。若比正常天气差,则的取值c
A.大于0 B.等于0
C.小于0 D.无法确定
14.某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为:y
A.0.3
C.0.9 0.3,则资源x1的产出弹性为c e0.8tx10.9x2B.0.8 D.1.2
15.当所有投入要素增加1%,产出增加为1.2%时,这种情况称为c
A.固定比例报酬 B.规模经济
C.比例经济 D.、比例不经济
16.某项新技术的综合评分为140分,该技术的参照技术评分为100分,价格为20万元。若该新技术的供方希望避免正面的竞争,则新农业技术的价格应a
A.在28万元以上 B.等于28万元
C.在28万元以下 D.无法确定
17.农业技术商品处于成熟阶段的特点是d
A.市场销售不断减少,经济效益下降
C.成本高,效益低 B.成本下降,销售量迅速增长 D.产量高,产品销售量已达饱和,销售增长减缓
18.某项新的科研成果在有效期内新增纯收益为60万元,该成果应用的新增生产费用为12万元,生产单位在新增纯收益中应占份额系数为0.3,则新增生产费用收益率为d
A.500% B.360%
C.180% D.150%
19.下列关于中性技术进步的描述正确的是c
A.一般表现为节约资金或节约劳动或节约土地
B.现实中中性技术进步是常见的
C.不改变资金、劳动和土地的比率
D.又称偏向技术进步
20.农业技术进步测算模型中,可把技术进步份额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技术进步作用的模型是d
A.平均生产函数模型 B.增长速度方程
C.综合要素生产率指数 D.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下列属于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有bd
A.种植业技术经济学 B.技术经济学说史
C.林业技术经济学 D.农业技术经济模型
E. 渔业技术经济学
22.关于单项资源报酬固定形态描述正确的有abd
A.生产函数形态是直线,直线的斜率就是资源报酬率
B.资源投入增加时,边际产品保持不变
C.生产函数曲线下凹
D.资源投入增加时,产出相应成比例增加
E. 资源投入增加时,产出以不断增加的比例增加
23.某项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2400万元,年平均利润增加额为400万元,该基本建设的使用年限为8年,则该项基本建设ac
A.投资回收期为6年
C.能保证在报废前全部收回投资
E. 投资回收期无法确定
24.下列关于等成本线的描述正确的有abc
A.等成本线的斜率为两种生产资源的价格之比的负值
B.总成本越大,等成本线离原点越远
C.总成本保持不变,生产资源价格发生变化时,等成本线的斜率保持不变
D.总成本越大,等成本线离原点越近
E. 生产资源价格保持不变,总成本发生变化时,等成本线的斜率随之发生变化
25.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有acde
A.综合性
C.外生性
E. 渐进性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划线部分。
B.内生性 D.选择性 B.投资回收期为3年 D.不能保证在报废前全部收回投资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5.生产弹性:: 是产品数量变化率与生产资源投入变化率的比率,反映产品产量对生产资源投入变动的敏感程度。
36.固定比例报酬:: 指所有的生产资源投入增加1%后,产出增加也为1%的比例报酬情形。
37.农业技术政策:: 指在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的总目标下,为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确定农业技术活动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可行性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和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制定的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的策略原则和行为准则。
38.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 在农业要素投入的最佳组合中,技术进步相对使土地的份额减少了的技术进步类型。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9.简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应用分析的一般步骤。
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并应用于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时,其步骤大致如下:
(1)根据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性质,考察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影响产出的主要因素,同时,
搜集数据,选定合适的生产函数模型类型。(1分)
(2)按照选用的生产函数模型的要求,进行数据整理和技术性处理。(1分)
(3)估计回归模型,并进行统计检验。(1分)
(4)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制约经济效益的主导因素,计算出资源投入量的最佳值。(1分)
(5)根据计算、分析的结果,作出决策。(1分)
40.简述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1)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1分)
(2)专业队伍与农民科技组织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1分)
(3)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1分)
(4)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2分)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1.某养殖场养殖每千克对虾所花费饲料成本的分析如下表。饲料成本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为:单位对虾饲料成本=1/单位产量×单位饲料消耗量×饲料单价。请采用连环代替法分析各种因素对饲料成本的
解:
(1)计划数额:1/6×24×2=8(元) (2分)
(2)单位对虾产量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24×2=5.3(元) 5.3-8=-2.7(元) (2分)
这说明了单位对虾产量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降低2.7元。
(3)单位饲料消耗量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30×2=6.7(元) 6.7-5.3=1.4(元) (2分)
这说明了单位饲料消耗量的增加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1.4元。
(4)饲料单价变动对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1/9×30×3=10(元) 10-6.7=3.3(元) (2分)
这说明了单位饲料单价的上升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3.3元。
(5)综合各因素变动对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的影响程度:
-2.7+1.4+3.3=2(元) (2分)
因此,所有因素的变动使得每千克对虾饲料成本增加2元。
42.设生产函数为y10x12。 x1220x2x2
(1)写出x1与x2的边际产量函数;
(2)当x1=3,x2=5时,计算x2对x1的精确边际替代率。
解:
(1)x1的边际产量函数为
2014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篇七:2010年1月广东省技术经济学试题答案
201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技术经济学 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6270)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研究内容看,狭义技术经济学可分为( A )
A、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
B、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微观农业技术经济学
C、技术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
D、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系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
2、某种资源以一定数量增加时,总产品是不断增加的,但每次增加的数量则不断下降,这称为
(C )
A、资源报酬固定形态 B、资源报酬递增形态
C、资源报酬递减形态 D、资源报酬平衡形态
3、单项资源报酬递增形态的生产函数曲线是( B )P44
A、上凸形态 B、下凹形态
C、直线 D、无法确定
4、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经济学效果进行调查,通常要采用哪种调查法?( A )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5、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为( C )
A、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研究计划、方案优选和综合评价
B、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案优选和综合评价
C、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与整理、综合评价和方案优选
D、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研究计划、综合评价和方案优选
6、某改良水稻产值为26000元,种植面积为40公顷,消耗的总生产成本为8000元,其中生产费用为6000元,则单位土地面积的纯收益为( A )
A、450元/公顷 B、500元/公顷
C、560元/公顷 D、654元/公顷
7、资金生产率指标组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C )
A、成本产品率指标和成本利润率指标 B、固定资金占有率指标和流动率指标
C、成本生产率指标和资金占用生产率指标 D、成本净产率指标和资金占有资产率指标
8、研究农业技术措施,方案和政策实施后经济效果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方法,属于比较分析法中的( C )
A、平行比较法 B、分组比较法
B、C、动态比较法 D、比较分析法
9、犁耕和机耕具有可比性,这是基于比较分析法的哪个原则( C )
A、劳动对象的可比性 B、资源的可比性
C、技术功能的可比性 D、特定因素的可比性
10、生产弹性EP取何值时称为生产的合理阶段?( B )
A、EP<0 B、0<EP<1
B、C、EP>1 D、-1<EP<1
11、某生产函数表达式为y=2x2-0.5x,当x=2时,其精确边际产量为( C )
A、9 B、8
12、一定的资源生产产品Y1和Y2,当产品生产的组合方案由(20,22)变为(28,14)时,在
这两点之间,产品Y2代替Y1的平均边际代率为( A )
A、-1 B、-1.5
B、C、-3 D、-4
13、为排除实验点的天气干扰,建立如下生产函数:y=eβω(a+bx-cx2),式中β为常数,ω为表示天气的随机参数。若好于正常天气,则ω的取值( C )
A、小于0 B、等于0
C、大于0 D、无法确定
14、某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为:y=e0.8tx10.9x20.3,则资源x1的产出弹性为(B )
A、1.2 B、0.9
C、0.8 D、0.3
15、当所有的投入要素增加1%,产出增加为1.2%时,这种情况称为( C )
A、固定比例报酬 B、规模经济
C、比例经济 D、比例不经济
16、某项新技术的综合评分为140分,该技术的参照技术评分为100分,价格为20万元,若该新技术的供方希望避免正面的竞争,则新农业技术的价格应( A )
A、在28万元以上 B、等于28万元
B、C、在28万元以下 D、无法确定
17、农业技术商品处于成熟阶段的特点是( D )
A、市场销售不断减少,经济效益下降 B、成本下降,销售量迅速增长
C、成本高,效益低 D、产量高,产品销售量已达饱和,销售增长减缓
18、某项新的科研成果的有效期内新增纯收益为60万元,该成果应用的新增生产费用为12万元,生产单位在新增纯收益中应占份额系数为0.3,则新增生产费用收益率为( C )
A、5 B、3.5
C、1.5 D、0.2
19、关于中性技术进步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一般表现为节约资金或节约土地 B、现实中中性技术进步是常见的
C、不改变资金、劳动和土地的比率 D、又称偏向技术进步
20、农业技术测算模型中,可把技术进步份额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技术进步作用的模型是( D )
A、平均生产函数模型 B、增长速度方程
C、综合要素生产率指数 D、边界生产函数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各项中属于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有( BD)
A、种植业技术经济学 B、技术经济学说史
C、林业技术经济学 D、农业技术经济模型
E、渔业技术经济学
22、关于单项资源报酬固定形态描述正确的有( AD )
A、生产函数形态是直线,直线的斜率就是资源报酬率
B、资源投入增加时,边际产品保持不变
C、生产函数曲线是下凹
D、资源投入增加时,产出相应成比例增加
E、资源投入增加时,产出以不断增加的比例增加
23、某项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2400万元,年平均利润增加额为400万元,该基本建设的使用年
A、投资回收期为6年 B、投资回收期为3年
C、能保证在报废前全部收回投资 D、不能保证在报废前全部收回投资
E、投资回收期无法确定
24、关于等成本线描述正确的有( AB )P130
A、等成本线的斜率为两种生产资源的价格之比的负值
B、总成本越大,等成本线离原点越远
C、总成本保持不变,生产资源价格发生变化时,等成本线的斜率保持不变
D、总成本越大,等成本线离原点越近
E、生产资源价格不变,总成本发生变化时,等成本线的斜率随之发生变化
25、农业技术进步特点有( ADE )(外生性)
A、综合性 B、内生性
B、突变性 D、选择性
E、渐进性
三、判断题
26、技术、经济、农业构成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 错,改为“技术、经济、计量” )
27、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表现为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矛盾性。( 正确 )
28、农机具属于流失性的资源。(正确 )(还有时间.劳动力..)
29、通常所说的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活劳动生产率。( 正确 )
30、比较优势法是根据绝对成本来确定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 错,改为“相对成本” )
31、在定量的资源分配于两种产品生产的情况下,等收益线与等产量线的相切之点是收益最高的产品组合点。(错,改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
32、一般而言,农业技术商品的寿命周期越长,价格越低。( 错,改为“越高” )
3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体系的核心。(正确 )
34、单位土地面积纯收益指标反映了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水平。(错,改为“单位土地面积净产值”)
四、名词解释题
35、生产弹性:产品数量变化率与生产资源变化率的比率。
36、固定比例报酬:指所有投入要素增加1%,产出也增加1%。
37、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指在有效使用期间,累计有效推广范围内,新科研成果耗费每元科技费用能为社会新增加多少纯收益。
38、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指在农业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中,技术进步相对使土地的份额减少了。
五、简答题
39、简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应用分析的一般步骤。
答:(1)考察农业投入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影响产出的主要因素;(2)按模型要求,进行数据整理和技术性处理;(3)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建立模型、检验;(4)运用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数值计测;(5)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制订有效的生产措施、提出建议、作出决策。
40、简述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1.农业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2.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3.农业科技管理体系;4.农业科技保障体系。
六、计算题
41、某养殖场养殖每千克对虾所花费饲料成本的分析如下表。饲料成本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为:单位对虾饲料成本=1/单位产量×单位饲料消耗量×饲料单价。采用连环代替法分析各种因
第一步,计划数(24×2)÷6=8(元) 每千克虾成本
第二步,单位对虾产量变化对单位对虾饲料成本影响: (24×2)÷9=5.33(元)
即,5.33-8=-2.67(元)
第三步,单位饲料消耗量变化对单位对虾饲料成本影响: (30×2)÷9=6.67(元) 即,6.67-5.33=1.34(元)
第四步,实际数(30×3)÷9=10(元),即饲料单价变化对单位对虾饲料成本影响为: 10-6.67=3.33(元)
综合三个因素对小麦化肥成本总影响是:
-2.67+1.34+3.33=2(元)
41、设生产函数为y=10X1-X12+20X2-X22
(1)写出X1与X2的边际产量函数
(2)当X1=3,X2=5,计算X2对X1的精确边际替代率。
解:
(1)MPP102x1 MPP202x2 x1x2
MPPx(2)MPPx
22022102x120252.5 10231
解:
第一步,由计算结果可知,绝对经济效率都大于1,即各个方案的社会所得都大于社会消耗,三个方案都有经济效益,均保留。
第二步,计算相对经济效率
E12=R1-R2/C1-C2=50-72/42-62=1.1
E12>1,C2>C1,方案2优于方案1
E13=R1-R3/C1-C3=50-63/42-50=1.625
E13>1,C3>C1,方案3优于方案1
E23=R2-R3/C2-C3=72-63/62-50=0.75
E23<1,C2>C3,方案3优于方案2
则方案3优于方案2,方案2优于方案1,方案3为最优方案
2014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篇八:2008年1月广东省技术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2008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技术经济学 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 6270)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是指技术、经济和【 】
A.农业 B.计量
C.科学 D.数据
2.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 】
A.国际和国家水平 B.企业、事业单位水平
C.部门、地区水平 D.农户水平
3.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资源报酬变动的一般规律是【 】
A.一直递增 B.先递减后递增
C.先递增后递减 D.一直递减
4.在下列资源中,属于流失性资源的是 【 】
A.饲料 B.劳动力
C.化肥 D.种子
5.某种资源投入增加,产品产量以不断增加的比例增加,这称为 【 】
A.资源报酬递减 B.资源报酬递增
C.资源报酬固定 D.资源报酬平衡
6.为提高经济效果,可采用的途径是【 】
A.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劳动成果量 B.在劳动耗费量增加的同时,劳动成果量减少
C.劳动耗费一定的情况下,减少劳动成果量 D.在劳动成果一定的情况下,减少劳动耗费量
7.某项生产中投入固定资金10万元,流动资金5万元,可获得产值25万元,则资金占用产值
率为【 】
A.200% B.166.7%
C.55% D.1.66%
8.选择课题项目时,评价项目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成果可以计量、工作责任可以明确和 【 】
A.完成时间较长 B.完成时间较短
C.完成时间可以界定 D.完成时间无限制
9.具有预测性和严密科学性特点的一般分析法是【 】
A.综合评分法 B.试算分析法
C.连环替代法 D.比较分析法
10一定的资源生产产品Y1和Y2,当产品生产的组合方案由Y1=18,Y2=24,变为Y1=22,Y2=20时,
在这两点之间,产品F2代替F1的平均边际替代率为 【 】
A.-1 B.-2
C.-3 D.-4.5
11.当MPP=4,APP=8,则EP等于 【 】
A.2 B.1.5
C.0.5 D.0.25
12.当所有要素投入增加1%,产出增加小于1%,这种情况称为 【 】
A.固定比例报酬 B.规模经济
13.已知生产函数为y=9x1-2x12+8x2-x22,当x1=1,x2=2时,资源x2替代资源x1的精确边际替代率
为【 】
A、固定比例报酬 B.规模经济
C.比例经济 D.比例不经济
14.一般农业技术商品价格与农业技术商品价格转让次数呈【 】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无相关关系 D.无法确定
15.关于专利和技术诀窍描述正确的是 【 】
A.专利是公开的,技术诀窍是秘密的 B.专利为非知识产权,技术诀窍是知识产权
C.专利和技术诀窍都有一定的保护期限 D.专利和技术诀窍都受法律保护
16.某技术员发现,每小时劳动投入的边际产量是10单元,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为-5,则资本的边际产量为【 】
A.2 B.5
C.10 D.50
17.某良种改良方案在有效使用期间可获得新増纯效益为6600万元,使用过程中投入科研费50
万元,推广费20万元,新增生产费用3500万元,则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为 【 】
A.185% B.156%
C.150% D.89%
18.以何种方式下达农业技术政策是农业政策管理发展的趋势? 【 】
A.法律 B.计划
C.文件 D.措施
19.适宜采用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国家是【 】
A.美国 B.澳大利亚 C.加拿大 D.日本
20.已知某生产函数为Y=0.9K0.6L0.8,其中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则函数式中0.6是表示
【 】
A.资本的产出弹性 B.资本和劳动的转换系数
C.年技术进步的平均变动率 D.资金对劳动力的边际替代率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
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指标中用来表示技术转化的中间效果的指标有【 】
A.肥料利用率 B.全价饲料转化效率
C.种子发芽率 D.单位化增产率
E.农机作业合格率
22.比较分析法一般应用于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指标的对比与评价,包括【 】
A.规模 B.水平
C.速度 D.结构
E.效益
23.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构成的要素包括【 】
A.成果条件 B.产品结构条件
C.生产条件 D.市场条件
E.推广条件
24.关于农业技术政策的基本特征描述正确的有【 】
A.多产业多层次的整体性特征 B.适用性特征
C.综合性特征 D.非公益性特征
25.关于中性技术进步描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表现为节约资金
B.同比例减少了资本、劳动与土地的投入量
C.一般表现为节约劳动力
D.现实中,中性技术进步很少见 E.又称为偏向技术进步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在
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х”,并改正划线部分。
26.农业技术经济学属于经济科学,但其结构特征则表现为综合性强。 【】
27.在确定课题项目时,应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项目。 【 】 改为“难度适当”
28.成本利润率指标反映了资金消耗新创造价值的经济效果。【 】
改为“资金生产率”
29.农产品产量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 】
30.随机参数的取值通常为0和1. 【 】
改为“虚变量”
31.农业技术商品在使用价值上具有共享性和可重复性。【 】
改为“无形损耗突出和实现时间较长”
32.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损耗和使用价值的丧失主要取决于无形消耗。【 】
改为“无形损耗”
33.以文件形式下达农业技术政策是政策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 】
改为“法律”
34.劳动力节约型技术一般是由生物技术实现的【 】
改为“土地节约型”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5.经济临界点
36.投资年利润率
37.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38.获得性技术进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9.简述生产函数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
40.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1.下列是三个耕作制度方案的优选,其评介项目有产量、费用、用工和收入。它们的权重分别
42.已知某企业生产函数为y=x12/3x21/3,资源单价Px1=2元,Px2=1元,要取得800单位的产量,
求实现成本最小化的资源配合方案及其相应的最小成本。
43.某农场根据N、P、K肥不同的施肥水平与棉花产量的实验数据,建立生产函数如下:
y=8N1/2P1/3K1/2,式中N、P、K表示N、P、K肥的投入量,y表示棉花的产量。若N、P、K肥的平均施肥量分别为18、8、36公斤,试问:
(1)平均施肥量水平下棉花的理论产量;
(2)写出N、P、K肥投入的边际产量函数;
(3)根据边际产量函数,计算施用N肥的边际产量。
2014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篇九: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资料
效果同劳动耗费之间的比较关系。 2、经济效果=劳动成果-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所得-所费)这也可称为经济效益,可用相对值和绝对值表示。
3、取得的效果同劳动耗费的比较,是不同社会的共性;其社会属性是从生产关系角度反映经济效果的质的规定性,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特殊性。
4、经济效果的特点:综合性、相关性持续性、极限性、不稳定性、多样性。
5、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农业投入于产出的比较,即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采用某项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6、技术效果是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及最终产生的某种生产成果 ;技术效果的大小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水平,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技术经济效果则是采用农业技术所得所费比较; 技术经济效果以技术效果为基础,它的大小受节约规律的制约 ;二者可能表现为同步性,也可能表现为矛盾性。
劳动成果
劳动耗费or劳动占用7、1;绝对经济效果=产出--投入0 所得产出或,绝对经济效果or所费投入绝对经济效果
相对经济效果
新技术的经济效果1 原技术的经济效果or当家技术的经济效果
1
8、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途径:
经济效果(E)=劳动成果(Y)/劳动消费(L),可以推出以下五种提高经济效果的可能:
(1)E↑=Y→/L↓ 劳动成果一定/劳动消耗减少(2)E↑=Y↑/L→ 劳动成果增加/劳动消耗一定;(3)E↑=Y↑↑/L↑ 劳动成果大量增加/劳动消耗少量增加(4)E↑=Y↓/L↓↓ 劳动成果少量减少/劳动消耗大量减少(5)E↑=Y↑/L↓ 劳动成果增加/劳动消耗减少 第二节 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原理
一、 技术要素整体论
生产力是特定的技术要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形成的有机整体。
1.整体性 生产力是整体性很强的有机体,构成他的要素缺一不可,而且内部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系统性 生产要素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
二、技术要素平衡
1.技术要素平衡的特点: 齐备性;短线平衡性
农业生产要素的能力往往表现不均衡,有高有低。生产力整体能力水平如何决定?(生产力整体能力是由最低要素的能力水平为基准来决定)
2.技术要素平衡的途径 :生产要素的数量平衡; 生产要素的质量平衡
生产要素的时间平衡; 生产要素的空间平衡
三、技术要素替代论
1意义:农业技术要素替代是农业技术要素个别或组合更新效益的理论,它可以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2、途径:单项技术要素的替代;技术要素组合的替代。
农业技术要素替代的广泛性
农业生产要素替代的原则 :1.替代必须要有新增的经济效益;2.被替代的生产要素不能闲置不用,其相对经济效果不应低于原来水平;3.实现生产要素替代的经济效果,应以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为前提条件。
2
3
4
5
2014年1月广东省农业技术经济学篇十:农业技术经济学简答题
农业技术经济学简答题
现代技术的概念已经延伸到三个方面:1技术的活动领域扩大了,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2在技术原理的形成和整个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的因素增加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3技术活动中的物质手段,不仅包括原来意义中的硬件,而且包括运用硬件的软件。技术进步的作用表现在:1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2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3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技术经济研究领域存在哪些特殊矛盾:1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和矛盾2技术措施、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和矛盾3生产措施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和矛盾4技术措施与使用条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2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方法3具体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研究。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力汇总技术要素组合、运用及其发展的经济效果和条件。主要特征:1综合性、系统性、数量性、比较性、预测性、决策性、优选性经济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劳动的节约程度,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程度。经济效果的具体内容是: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支付的有用性成果、收益性成果和收益性成果的评价;单位资源的投入效率以及代替稀缺性资源的考察3对投入产出最佳比值的研究。简述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之间的关系:存在普遍的一致性,但是同时存在着矛盾性,主要包括: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经济上需要与技术上可能之间的矛盾。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有: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相关性、持续性、综合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什么是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其原因是什么: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资源报酬开始是递增状态,在生产资源投入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则呈现报酬递减状态的规律。原因是:1农业生产力是各生产要素的综合作用,其
大小不是由最高能力值的要素水平决定,但人们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并不知道各种要素的投入比例是否合理,可能会造成盲目投入,那么,某种要素的过剩投入将会出现报酬递减2农作物、禽兽以及土地对追加的各种投入都有一定的容纳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在确定课题项目时,应该注意一下原则:选择农业生产中带有关键性的技术项目;优先选择其产品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并且产品的社会需要量大的项目;优先选择政府和农民最需要解决问题的技术项目;选择难易适当的项目;优先选择成果可以计量,完成时间可以界定,责任可以明确的项目。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劳动消耗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劳动成果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技术效果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可行性方面的资料。农业技术最优方案的实施程序包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程序;要经过试点、示范、逐步推广;要不断检验和修正农业技术方案。农业技术经济指标具有下列作用:有助于衡量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优劣,深入揭示去的这种经济效果的技术原因和经济条件;有助于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做比较系统、全面而又简明的评价,防止主观随意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有助于在评价工作中准确反映被评价的农业技术的经济效果,不至于把其他工作的效果也算进去,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有助于比较系统的认识各种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便于针对不同评价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当的指标,总之,设置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对具体问题的评价,而且有利于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此外,还有助于发现新的有特定意义的指标,以扩大评价的视野和分析的深度。在设置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实用;系统、全面;简便、易行。比较分析法的原则和条件有:劳动对象的可比性,资源的可比性,技术功能的可比性,消耗费用的可比性,价格指标的可比性,时间的可比性,空间的可比性,特定因素的可比性。连环代替法的局限性有:1连环替代
法测定某一因素变动对分析对象的影响时,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客观经济现象并非如此,各个因素相互联系、制约、变动,因此,分析的结果就带有一定的假定性2如果各个分析因素排列的顺序改变了,虽然各个因素影响的总结任然等于分析对象,各个因素对分析对象影响的正反方向也不变,但是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绝对值,将随排列顺序的改变而改变。应该注意的问题:1要正确判断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并按其重要行的次序进行排列和顺序代替,进行分析计算2连环代替法对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分析并不是十分精确的,同时分析时总是有一些因素是包括不全的,因此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重要参考,但是,还不能救次作出最终的判断,还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得出更切合实际的结论。一般分析方法的重要性表现在:首先,经济现象的复杂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比较简单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也就是包含的经济变量少、涉及的时间短的经济问题,就应该采用一般分析方法;其次,一般方法具有对数学知识要求不多,数据容易收集,用常规计算工具计算的特点,因此,容易掌握、便于推广、花费不大,省人力、省人力、省费用、省时间,这符合我国经济管理水平的现状。综合评分发的特点是:1利用各个项目或方案的各指标值进行评价,抽象掉了各个指标的具体形态,使项目或方案间指标值此优彼劣、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情况,在统一指标这个唯一标准中统一起来2可以把各项指标的数值用一个指标反映,以便进行概括性或总体性评定,这对于方案优选很有必要3通过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体现了各项指标在项目或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以较好的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技术、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经济效果的主要方向4不仅能够反映各项指标的优劣,而且可以综合地反映出各项目或方案的经济效果的优劣,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评分,把各项指标值统一在加权评分中,使
人们易于选择适合适当当地生产、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最优方案5综合评分法是把客观经济分析与主观判断结合起来。简述生产函数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1以生产弹性为1和0为转折点,将连续投入变动资源的整个生产函数划分为三个阶段,生产函数三阶段的划分是确定生产资源投入量合理区间的重要依据。各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一阶段,是生产弹性大于1时,即从原点到平均产量最高点为止。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因而引起平均产量逐渐提高,总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投入资源增加的幅度,因此,只要资源条件允许,就不应该在这个阶段停止投入资源,否则,会是固定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个阶段被称为生产的相对不合理阶段;第二阶段:生产弹性大于0小于1时,即从平均产量最高点到总产量最高点之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际产量低于平均产量,因而引起平均产量逐渐降低,总产量增加的幅度小于资源投入增加的幅度即出现报酬递减,在这个阶段内,总产量按报酬递减形式继续增长,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在一定限度内,继续投入资源仍可以获得收益,资源投入量的最高点,既可以获致最大收益的点,就在这个阶段内,因此,称为第二阶段为生产的合理阶段。第三阶段,生产弹性小于0时,即在总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以后,也就是边际产量转为负值以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内,越增加资源投入越减产,这是生产的绝对不合理阶段。农业生产函数的特点有:反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生产函数表面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一种统计相关关系;生产函数反映的一般是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的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函数是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农业生产函数中变量的纯质性;农业生产函数通常采用连续可导的函数;农业生产函数定义域和值域均为正实数,值域具有最大值的特点。在选择生产函数形式时,通常应该遵循以下三条原则:函数形式要符合生产特性;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来选择和应用生产函数模型;在不影响精确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自变量数目,简化模型。
规模经济和比例报酬的区别是: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是否发生,所观察的是产出水平改变,所有投入不需按比例发生变化,而比例经济与比例不经济是否发生,所观察的不仅是产出水平改变,每项投入都必须与其他投入以同一比例变化。技术商品寿命周期可划分为生长、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一阶段是生长阶段。由于是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技术成果刚引入,技术商品厂家出于试制投产阶段,用于技术培训、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经费较多,产品生产和销售较少,因此,成本高,效益低。这是技术商品商业寿命的开始阶段。二阶段是成长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后,生产工人已经掌握了新技术、新工艺,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下降了,销售量迅速增长,经济效益迅速提高。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技术商品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生产不仅稳定,而且产量高,技术设备等都充分发挥了作用,市场销售量已经达到饱和,产品销售增长缓慢,为稳定销售,应做好广告宣传工作,做好销售服务。第四阶段是经过成熟阶段之后的衰退阶段,原有的技术商品已经进入陈旧期,市场上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改进、更新产品,原技术商品进入寿终阶段,市场销售量不断减少,经济效益下降,最终被新技术商品所替代。农业技术商品的特征包括:交易的特殊性;农业技术商品的使用价值无性损耗突出;农业技术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时间是较长;农业技术商品生产和应用存在高风险。农业技术贸易的基本形式有:技术转让与引进,其具体形式有成套设备引进与转让,合作生产,补偿贸易,合资经营;技术许可证贸易,其形式有专利许可证贸易,专有技术许可证贸易,商标许可证贸易,技术诀窍许可证贸易;技术咨询与服务。影响农业技术价格的因素主要有:研究开发成本;技术商品的法律状态和寿命周期;技术商品的成熟程度;市场的供求关系;技术转让的次数;技术利用的预期增殖费用;技术转让费用。农业技术贸易的特征有:农业技术商品交易的局限性;农业技术商品价格低;地域的差异性;购买主体分散。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地位和作用:1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加速农业产业化2深化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转变农业科技运行机制3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科教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4推动农业科教成果的引进和输入,加速我国农业科技商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农业科技成果经济评价的特点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科研、推广、生产各环节共同活动的结果;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相对的经济效益;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损耗和使用价值的丧失要决定与无形损耗;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冬天的经济效益;对科技成果所作的经济评价,常带有估测的性质。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意义表现在:1确定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资方向;2加强科研、推广和生产三环节之间的协调;3加强农业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条件:1科技成果主体2市场需求3产业政策4企业内部条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产业化项目的局限;技术可控性差;难以跟上国际科技产业化的步伐;市场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拉力相对较弱。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标志有:实现产业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必须是一种物质产品,该类产品具有技术含量较高、可控性较强、新颖性、有使用价值、适于规模化生产、能在市场流通并有市场竞争力等特点;科技成果产业化应是多项同类成果的集合,其产品是多系列、多品种、多规格的,可促进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或形成新产业;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产品要具备“三化”,即生产技术规模化、产品规格标准化、同类产品品种系列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以科技产品为对象,是科技和经济全程结合的活动。农业科技成果经济评价的原则有:1整体效果最佳原则;2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4科学简明、适用原则。农业技术政策的基本特征:综合性特征;地域性特征;适用性特征;战略性特征;公益性特征。农业技术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农业技术政策是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盘;农业技术政策是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的行为准则;农业技术政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保证。
农业技术政策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生产可行性评价技术先进性评价;经济合理性评价;社会环境条件适应性评价;政策实施后果无害性评价。农业技术政策评价的原则有:整体性;时效性;规范性;动态性;区域性;可比性。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1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增产增收的关键因素2农业技术进步是实现农业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3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有重要的意义4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在农村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考虑因素:1农业资源的自然禀赋2农业发展的目标3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4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