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考研】
近20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不断增加,除2008年因金融危机等因素造成报名人数下降外,报名人数逐年递增10~15万人。不过,从2014年开始,报名人数出现下滑,多年来的考研热开始降温。
与报名人数下降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从2005年的367184人,扩大到2014年的631020人,十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增长近72%。
从近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人数与招生规模曲线图可看出,报名人数从2014年开始减少,而招生规模在每年不断扩大。未来,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人数下降、招生规模上升的“剪刀差”会愈发明显。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每年硕士学位授予数远低于美国每年硕士学位授予数,不过,我国每年硕士学位授予数的增幅远高于美国授予学位的增幅。
辽宁省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多年未见的生源严重短缺情况。全省50个招生单位招生总规模30594人,录取28335人,缺额2259人,其中省属34个招生单位招生规模为21404人,录取19325人,缺额2079人,超过1/10。
河北省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也首次出现了完不成招生计划的情况。2014年全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14073人(不含军队院校),最终录取13843人(不含军队院校),共缺额230人,计划完成率为98.4%。
最近,2015年研究生考试正进入调剂和复试阶段,许多高校通过微博、微信纷纷发布了自己的研招调剂缺额信息。
就在这个紧锣密鼓的面试招生阶段,许多过了国家线却未能考上目标院校的考生却放弃了调剂机会,不少招生单位遭遇尴尬。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在东北某省,去年一半的上线考生聚集在一所985高校,另外几十所学校只能去瓜分最后剩下的名额。
陈志文曾问过北京师范大学一个毕业生:“为什么不考虑调剂?”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干脆:我是985的学生,为什么要去一个211高校?
“相当一部分上线的考生,宁愿不上,也不愿意被调剂到非志愿学校与专业。”陈志文说。
“向名校聚集”学生基本不会逆向而行
在今年的研究生考试中,中国传媒大学学生陈琪(化名)的总分比一区(包括北京、上海等21省市)国家线高出8分,有希望进入本校考研(课程)复试。尽管如此,他心里却早已做好打算,即使未能如愿,也不会接受调剂。
同样“不愿将就”的,还有来自湖南女子学院的周欣(化名)。当意识到自己考上一区学校的可能性不大时,她便决定放弃调剂开始找工作。因为“自己的本科院校名气不大,考研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历进名校”,虽然“母亲偏向于让我调剂到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等10省区),读个研究生学历,但我认为一般的普通二本院校与我要报考的上海985高校差距太大。”
与陈琪和周欣一样,很多选择弃调剂而逃的考研党之所以会如此坚定,大多因为内心的“名校”情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研招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考研中“向名校聚集”的现象越来越明显,985高校学生只考更好的985高校,211高校学生只考985高校,非211高校学生报考985、211院校,“学生基本不会选择逆向而行”。
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曾对影响考生选择学校及专业的因素进行调查。数据表明,学校知名度成为学生选择的最主要因素,占比27%。其次是奖助学金待遇19%、学校地理位置16%、报考难度及录取比例14%。
这也得到麦可思的佐证。麦可思对2013届、2014届毕业生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4届本科毕业生读研动机中,有40%的学生考虑“学校牌子”,而这一比例在2013届本科毕业生群体中为35%。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学校牌子”这个因素所占比例在上升,其余因素如“就业难”、“改变专业”等所占比例均保持稳定。真正为学术读研的学生连续两年都只有22%。
“所以,会有部分考硕的人拒绝被调剂到其他大学。”麦可思专家王伯庆说。
史无前例:有学校三轮调剂面试也没有招满
一所高校的研招办老师告诉陈志文,在该校2014年的招生中,学校先后搞了三轮调剂面试,最后也没有招满,“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这位老师向陈志文表示:“屈辱,从来没有过的屈辱!最后人家说去了一个211学校,我们怎么办?最后只能放了。”
《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多个省份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未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部分高校普遍感到可以调剂复试的合格生源偏少,生源质量下滑,录取工作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