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寒山道赏析

| 艺术硕士 |

【www.guakaob.com--艺术硕士】

篇一:《《杳杳寒山道》鉴赏》

《杳杳寒山道》鉴赏

《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如春。

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子运用的艺术效果!

赏析:

诗的内容,前一层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 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清幽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

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

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

尾联写人的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

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淡泊心情。

评析:杳杳寒山道赏析

杳杳寒山道赏析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杳杳寒山道赏析

使用迭字的效果,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迭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篇二:《杳杳寒山道》

作者介绍

寒山,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特点,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

推荐理由

冰冷、遁世、放达、任性——这便是寒山,一位躲在历史背后,藏在文学史皱褶里的人。诗情画意,空灵苔迹,远离红尘,却道人间,这便是寒山的诗。

杳杳寒山道赏析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①寒山道,落落②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

① 杳杳:深暗幽远。② 落落:寂寥无人。

赏析

这首诗通篇浸透了寒意、冷情。“山道”是“寒”的,“涧滨”是“冷”的。虽“有鸟”叫,却“无人”影。“风”刚“吹面”,“雪”又“压身”。“寒冷”、“寂寞”就是一切。而诗人又接连用了许多叠字:“杳杳”,喧染“山道”的幽暗;“落落”,强调“涧滨”的空旷;“啾啾”,云鸟之有声;“寂寂”,言人之无影; “淅淅”,状风的柔凉;“纷纷”,描雪的不停。这些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其一,没有这些叠字,景物所处的空间、时间,它的色彩、形态,它的动作、情状,就无法充分表现出来;其二,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词性多样,而它们所摹写的对象,有山、水、鸟、人、风、雪和心境,多种多样,不复不乱,而造成了一种划一的感情气氛,加强了诗的感情效果,而这读起来音节复沓,又使人感到回环往复,连绵不断,意味无穷。诗的前三联,全是写的寒岩前后的景色,直到末联,诗人才点出自己的心情。原来他所感兴趣的就是这样一个寒冷寂寞的境界,因为心里是这样的,所以觉得“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一种空无的心理。这正是一个出家事佛的人所追求的心境。

名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拓展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杳杳”言路深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给人以空旷寂寞之感;“啾啾”状鸟叫之声,以有声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飞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的肃杀;“朝朝、岁岁”从时间上点染寒意之久。这些叠字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诗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篇三:《诗词鉴赏》

1

2

3

4杳杳寒山道赏析杳杳寒山道赏析

5

篇四:《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_杳杳寒山道翻译赏析_作者寒山》

<杳杳寒山道>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寒山。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_杳杳寒山道翻译赏析_作者寒山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译文]
幽暗深远的寒山小路,孤独地矗立在溪水冰冷的山涧边上。经常有小鸟在啾啾地鸣叫,显得寂静的山野更加没有人气。湿润的山风扑面而来,雪花纷纷扬扬,堆积满了我的身子。每天看不到一丝阳光,搞得我过了一年又一年,都不知道春天到底有没有来过。
[鉴赏]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_杳杳寒山道翻译赏析_作者寒山。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篇五:《古诗咏柳的诗意_咏柳原文赏析_作者贺知章》

<咏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诗词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言]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古诗咏柳的诗意_咏柳原文赏析_作者贺知章。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古诗咏柳的诗意_咏柳原文赏析_作者贺知章。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赏析]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的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29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