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出名原因

| 艺术硕士 |

【www.guakaob.com--艺术硕士】

浅论徐志摩诗歌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徐志摩出名原因(一)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徐志摩诗歌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学生姓名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余良熙 信息技术学院 汉语言文学 2009级 2009373451 徐洪灵 2013年 1月 10 日

浅论徐志摩诗歌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本科生:余良熙 指导老师:徐洪灵

内容摘要:

徐志摩,一位现代诗人、散文家。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对于美、自由、真、情感的追求超过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有很多建树,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他的诗句文章自由浪漫的情感自然流露,通俗易懂,却不失高雅,诗句清新,朗朗上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作品有着相当的享誉,并流传到今,深得人们的喜爱。他的诗自成风格,挥洒自如,随意而发,但是纵观其诗歌风格,从最初他弃政治从文到最后为情所陷,本文就拟对其早中晚三个时期的诗歌风格和形成原因进行简单地分析。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 风格 形成原因

Analysis the artistic style of Xu Zhimo s poems and its

cause of formation

Abstract:

Xu Zhimo, a modern poet, essayist.People who know him, knew him for beauty, freedom, truth, the pursuit of emotional than his respect for life.In spite of his life, but a lot of achievement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prestigious; his verse free article romantic emotion and natural, easy to understand, but elegant, clean GetWord verse.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Xu Zhimo's "goodbye" and other works have a considerable reputation, and spread to today, won the people's favorite.His poem style, write and draw freely as one wishes, casual and hair, but in the style of his poems, he abandoned politics from the paper from the first to last feeling stuck, other styles are different,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its early in late thre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poetic style of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 Xu Zhimo's poems style Cause of formation

目 录

一、徐志摩生平简介 ..................................................... 5

二、早期的徐志摩及其写作风格 ........................................... 6

(一)、理想主义下自由与洒脱 ....................................... 6

(二)、北平求学后的思想转变 ....................................... 6

三、徐志摩中期及其写作艺术风格 ......................................... 7

(一)、爱情改变了他的写作风格 ..................................... 7

(二)、环境改变了他的写作风格 ..................................... 7

(三)、三别康桥 ................................................... 8

四、徐志摩后期及其写作风格 ............................................. 9

(一)、情景意象与情感的交融 ....................................... 9

(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10

五、总结 .............................................................. 11

致 谢 辞 .............................................................. 12

参考文献 .............................................................. 13

浅论徐志摩诗歌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故事,虽然其生命像流星一样一闪即逝,却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幕。他的诗歌风格也如同的人生轨迹一样,不同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本文拟从早期中期晚期对他诗歌艺术风格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一、徐志摩生平简介【徐志摩出名原因】

徐志摩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他于1897年1月15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名望家族。历史上浙江海宁一直是一个出名人,出大家的地方。徐志摩的一生生活在清末乱世,所以他从小就看到百姓痛苦的生活,看到底层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直接激发了他救国救民的志愿,发誓在将来要拯救他眼里的世界,拯救黎民百姓。

徐志摩的名字来历还是有些曲折,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按徐氏家庭的族谱排下来,他的名字叫徐章垿,字槱森,因为父子都属猴,按十二生肖来测算,他的小名叫幼申。徐志摩这个名字是他父亲请过的一个和尚替他摩过头,并且有言在先,测命徐志摩在将来能成大器;父亲顺了这个和尚的意,才有徐志摩这个名字,并且在他出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正式启用,对人自称徐志摩。

1907年,徐志摩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这一年他12岁,开智学堂成为他学习生涯的第一站,在这个学堂里,尽管他对读书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他整体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羡慕。在第一站里,他的文学天赋就表现出来了,所写的文章得到老师的称赞。徐志摩的童年是好动的,他热爱自然,经常去森林里探险,表现了对生活的极大热爱,他对生活的理解应该是具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叫做生活。

1909年徐志摩结束了开智学堂的求学生涯,到浙江省最有名气的学校杭州府中继续求学。在这个时期里,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并且接触了最新的一些思想;特别是他受到了梁启超的思想影响最多,这个时期他的文章也体现出这些思想意识出来。在这所学校里,他对人生的使命有了自己的定义,就是制造起飞的翅膀。

1915年徐志摩毕业于杭州府中,同年与张幼仪结婚,张幼仪之父是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两个名望家庭联姻。成家后的徐志摩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继续他的求学经历。在这个时期,对文学、政治等都有所涉猎,他结识了各界名流,与梁启超建立了师生关系,梁启超在这个时期对他的影响最大,新思想对于他一生的影响可谓不小,追求理想与自由也就在这个时期在徐志摩的心里生了根,对他文学风格的影响也很大。

【徐志摩出名原因】

1918年徐志摩开始以海外读书,开始到美国学习,不过他因为看不惯资本主义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社会怪象,对于资产阶级的贪婪与物欲冲天感到种种的厌倦,于是在1921年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并开始了他新诗的创作。在1922年,结束了留学生活,回到国内,开始了文学创作,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开

徐志摩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出名原因(二)

徐志摩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徐志摩出名原因】

张幼仪 & 徐志摩

徐志摩高中毕业后正计划进入大学的时候, 他父母已将他的婚姻大事定了下来. 女方张幼仪, 是张润之之女, 是张家璈, 张君幼之幼妹. 张家璈是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 张君幼是当时中国政界的显赫人物. 许申如能攀附这门贵亲, 当然是喜出望外, 而志摩却执直反对. 父子俩因为这件事吵了好几次嘴皮.

当时的志摩对张幼仪一点都不了解, 更不用说爱情. 对于视爱情如生命的志摩,确这是怎么也无法接受的. 志摩的父母百般劝说无效, 只得请来祖母. 志摩挨不过祖母的哀求, 最终忍痛接受这门婚事. 1915年10月29日, 志摩与幼仪结婚.

婚后两个人没有一丝感情, 生活没有一点乐趣. 他们见面时都是冷冰冰的. 婚后不久, 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选. 两人联系甚少.

【徐志摩出名原因】

1921年, 正当志摩与林徽音热恋时, 张幼仪从中国来英国寻找志摩. 当时志摩一心爱着林徽音, 又苦于幼仪从中阻隔, 于是提出与幼仪离婚. 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 也无法忍受这种若即若离的夫妇生活, 于是答应了. 1922年3月, 志摩与幼仪在柏林离婚. 幼仪随后前往柏林留学. 幼仪共为志摩生下两个孩子, 大的那个叫作彼得.

1926年志摩欧游时经过柏林, 再一次见到幼仪. 此时的幼仪已是一位相当成熟的现代女性. 志摩原本带了件礼物来给彼得, 却不幸的得知彼得去世的噩耗. 此时志摩与幼仪都发觉彼此之间的友谊加深了.

志摩死后, 幼仪抚子成人, 在经营方面颇有成就. 幼仪于1988年逝世.

林徽音 & 徐志摩

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音的. 林徽音当时十六岁, 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 正是花一般的年龄, 长得又像花一般娇艳, 文学修养又好. 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 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 她与志摩一见钟情, 双双坠入爱河.

他俩月下漫步, 花前谈心, 舞会上双双起舞, 宴会上频频起杯, 绿纱窗下共研文学. 徽音被志摩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 广泛的兴趣, 潇洒的举动, 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住. 志摩也佩服徽音的博学多才与美貌.

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媳妇。徽音在志摩于梁思成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志摩虽知徽音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却仍苦恋着徽音,并设法接近徽音。而徽音总在他俩间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志摩于小曼结婚后,他仍暗恋着徽音。

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徐志摩出名原因】

志摩死后,徽音不忘旧情,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志摩图书馆和志摩纪念馆来永远纪念这为伟大的诗人。

陆小曼 & 徐志摩

1925年,志摩在北京认识了京城美女陆小曼。当时陆小曼恰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王赓的妻子。这桩婚事是由小曼的父母主办的。小曼与王赓的性格格格不入,俩人没有什么感情。王赓因事务繁忙,经常没有时间照顾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

志摩一开始只是尽朋友之道陪伴小曼,并无非份之想。他经常与小曼研究诗词,文学,一起游山玩水。当时志摩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中,急需要爱情的滋养。小曼的才华吸引了志摩,他在小曼身上找到了慰籍。小曼与王赓没有一丝感情,也需要爱情。这样,这一对苦命鸳鸯一碰在一起便擦出了感情。

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他们的爱情。

1925年,志摩赴欧旅游。他次趟欧游本想拜访著名文学家泰戈尔,却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国。原来王赓决定迁移上海,他要求小曼随行。小曼不愿意。上海那边守卫森严,以后想要见到志摩将比登天还难。她只得装病拖延时间。志摩回国后,小曼禁不住父母的威胁,只能移居上海。志摩随后赶到。

【徐志摩出名原因】

在上海时,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王赓答应与小曼离婚,让小曼重得自由。从此,小曼与志摩的感情突飞猛进,俩人与1926年结婚。

婚后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诗歌产量剧增,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他俩经常在夜间共谈文学。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小曼又恢复先前奢侈的作风。她花费无度,甚至吸食鸦片。志摩虽是两个大学的教授,收入不薄,仍供不应求。为此志摩四处奔波,诗才枯竭。

1931年,志摩在一次飞行中逝世,小曼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决定改过自新,戒掉鸦片。她开始写文章,翻译外国名著。1965年4月,小曼病逝。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出名多少是源于他跟3个奇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当然我并不是否认他诗歌创作的才华。但似乎长久以来,他的感情更让人津津乐道。女人是他一生诗词成就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当然反过来说,也是他成全了这三个女人,因为如果没有他,张幼仪只不过是个小有成就的女强人,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名媛太太,而林徽因至多也只是一个漂亮的女建筑家。 张幼仪比志摩小四岁,是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的妹妹,出身显贵,也上过女子师范学堂读书。只是其母亲思想较保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想嫁户好人家就不能读书”,因此半途而废了。幼仪在晚年曾经这样说过“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而志摩却辜负了这个女人,因为他看不起这个女人,始终认为这段婚姻,是小脚与西服般的不配,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无法相处而破裂的。事实上,幼仪是天足,根本没有裹过脚,在当时也算先进。 他们是1915年结的婚,当时才16岁。刚结婚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1922年在柏林离了婚,金岳霖与吴经熊就是他们离婚的见证人。

1921年幼仪到英国陪读时,志摩对她极为冷淡,但还是有了第二个孩子。当时徐志摩正在热烈地追求林徽因,因此要她打掉,幼仪不肯,独自去了柏林生下了孩子。还没有坐完月子,志摩追到柏林,几乎是逼她签下了离婚协议书,对自己的亲生骨肉,竟然也毫无半点留恋,当时做的的确是太过绝决了一点。 3年后孩子夭折了,对幼仪又是一个致命大打击,我认为她是个很坚强的女人。她爱的男人不爱她,但她没有理由连自己都不爱惜自己吧。从出国到柏林那几年,幼仪一直很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想缩小与徐志摩之间的距离。希望可以挽回这个家,是徐志摩不肯给她机会。

她回国后,在上海创办女子银行,还经营服装公司,也是办得有声有色。当时是徐志摩的父母深知儿子对不起她,所以认她作干女儿算是补偿。以后,幼仪不但照顾他父母,还经常接济志摩跟小曼尴尬的生活困境。这对一个女人来说,真的是非常伟大,是另外两个女人怎么都比不上的。

再说林徽因,比徐志摩小七、八岁,海宁人把她从志摩的生命里抹去的,但事实上她在徐志摩的生命里的确存在。其实他们很早就认识了,但却相恋在志摩去伦敦留学后。可能是因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总有孤单无助的时候,才使这个小女人闯进了他的生活。跟幼仪相比,她的确是要聪慧、漂亮得多。不可否认,我估计她的确喜欢徐志摩,不过那时也不过是少女朦朦胧胧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她的理智完全战胜了感情。她不愿做志摩的情妇,要他离婚。离了婚后她还是顶不住第三者的压力,抛下志摩回了国。当然这只是本人的猜测,至于林徽因为什么在徐志摩离婚后还要离开他,也没有人知道,至今可算是个未解之迷。

林徽因回国后又很快跟梁思成相恋,我想这大概是林徽因想借梁思成来忘记徐志摩吧。在林与梁的感情上,梁思成之父、徐志摩之师,梁启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知道徐志摩还热恋着林徽因,从柏林办完离婚手续回到英国,不见了林徽因,一定会找到国内。也是怕两人旧情复炽,使梁家下不了台,于是送梁、林二人去美国留学,避开徐志摩,想等他们把事情淡忘后再举办婚礼,其实这也是明智之举。其间,志摩还写下这样的句子:“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林徽因跟梁思成于1928年在加拿大结的婚,婚后徐志摩与林徽因其实一直有书信往来,但两人的关系似乎是由恋人变成了知己。

和陆小曼相识在林徽因新婚后,徐志摩极度空虚痛苦的时候。陆小曼也是大家闺秀,才华横溢,其父师承日本名相伊藤博文。她本人也精通音乐,绘画,通晓多国语言,还擅长唱戏,小说和剧本也写得很好。只不过当时她也是别人的妻子,她的丈夫是北平驻哈尔滨的警察局长王赓,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夫妻俩,一个生性活泼,一个不苟言笑,再加上一个在哈尔滨,小曼则在北平,两地分居,才导致婚姻的破裂。

后来小曼离了婚,几经波折,才和志摩终成眷属。两人还请了梁启超做证婚人,梁老更是在婚礼上破口大骂,希望他们两人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当时金岳霖也在场,用时髦的话说还是志摩的伴郎。

新婚燕尔,夫妻当然是分外恩爱。志摩带小曼回海宁见他父母时,就住在海宁硖石干河街的新居里。原来的旧居在硖石镇西河街17号,不过因为实在是太陈旧,整顿市容的时候被拆除了。我没有去过。新居我是去过好多次,那是一幢很西式的两层别墅洋房,前面是很宽的草坪,西面有一口石井。北面是个小花园,有几张石桌、石凳,供休闲用。大门则出在东面,门口是徐志摩的表弟,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题的字“诗人徐志摩故居”。底层是志摩身平的陈列室,前前后前有好几个厅。二楼也有个大厅,一边是徐父母和幼仪及孩子的房间。另一边是志摩和小曼的新房,里面的陈设都用了浪漫的粉红色。新房外面是一个接待厅,也用作书房,这个就是很多人都提到过的“眉轩”了,是根据小曼的字取的。 在这段时间里,志摩几乎思如泉涌,后来很多传世之作都出自这个小书房里。里面的茶几、椅子都是崭新的,我起初还以为是整修的时候添置的。管理员说那些都是原来的旧物,那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只在蜜月时住了几个月的缘故,后来也是来看他父母时候小住几天,而且来得次数也不是很多,因为徐父母一直不肯原谅志摩,据说也不肯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妇。但事实上,从志摩和小曼的新房来看,我个人认为,志摩的父母虽然气愤但也算接受了她。要不然他们根本不会为他们装修新房。

再说当时,也是好景不长,从跟小曼结婚以后,志摩几乎又跌进了另一个地狱。一来徐志摩跟张幼仪离婚激怒了其父母,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而小曼也是本性难改,婚后仍沉迷在娱乐场所。加上她挥金如土的个性,两人的生活非常窘迫,徐志摩也只有在北大作兼职教书来补贴家用,但还是入不敷出。

在以后的困难生活中,又是幼仪时不时地来接济他们,才能勉强度日。再后来,小曼因为喜欢唱戏而结识了越剧小生翁瑞午。还一起抽鸦片,一开始是因为她一直有胃疼和头痛病而借鸦片来镇痛。直到后来,缠绵烟榻,染上了烟瘾,一发不可收拾。志摩无数次劝说小曼,也是于事无补。也有人说翁瑞午跟陆小曼是有感情的,甚至在志摩过世以后还同居过。这一点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宁愿相信没有。

志摩是怎么死的,相信大家都知道,1931年11月份,他从上海飞往北京协和礼堂参加林徽因的建筑艺术讲座。我猜想当时可能也是因为生活过于窘迫,想省钱才去坐友人的免费邮机。半路上,在济南附近撞上山头坠毁。我想他去世也算是一种解脱吧,因为那时候,他跟小曼的婚姻也已经快走不下去了。如果没有这样的结局,我看他还是要离婚,回到追求徽因的起点,到时就不知道要伤害多少人了。他之所以会如此执着于对徽因的感情,我看大概就应证了那句话“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珍贵的”,不是么?

总之,我仍觉得志摩是幸运的,在过世以后,这三个女人都这么有情有义地为他,也该感到欣慰了。幼仪事业有成,还无怨无悔地照顾志摩的父母,抚养他的儿子。不过她一直恨的都是林徽因,而不是陆小曼,这也是人之常情。因为毕竟自己的丈夫的心里装了这个女人一辈子,而小曼在志摩的生命里不过是个后来者。

幼仪直到50多岁才嫁给了一个姓苏的医生,晚年过得很安乐。其实客观上讲,志摩真的不是什么好男人,他很自私,可能当时真的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原因和理由。我时常想,如果他一生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他所谓的真爱。而从始至终都没有爱过幼仪,哪怕是一刹那都好,那么像他这样的人,怎么还会跟幼仪生下两个孩子呢?现在有很多男人可能都

徐志摩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出名原因(三)

徐志摩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

张幼仪 & 徐志摩

徐志摩高中毕业后正计划进入大学的时候, 他父母已将他的婚姻大事定了下来. 女方张幼仪, 是张润之之女, 是张家璈, 张君幼之幼妹. 张家璈是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 张君幼是当时中国政界的显赫人物. 许申如能攀附这门贵亲, 当然是喜出望外, 而志摩却执直反对. 父子俩因为这件事吵了好几次嘴皮.

当时的志摩对张幼仪一点都不了解, 更不用说爱情. 对于视爱情如生命的志摩,确这是怎么也无法接受的. 志摩的父母百般劝说无效, 只得请来祖母. 志摩挨不过祖母的哀求, 最终忍痛接受这门婚事. 1915年10月29日, 志摩与幼仪结婚.

婚后两个人没有一丝感情, 生活没有一点乐趣. 他们见面时都是冷冰冰的. 婚后不久, 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选. 两人联系甚少.

1921年, 正当志摩与林徽音热恋时, 张幼仪从中国来英国寻找志摩. 当时志摩一心爱着林徽音, 又苦于幼仪从中阻隔, 于是提出与幼仪离婚. 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 也无法忍受这种若即若离的夫妇生活, 于是答应了. 1922年3月, 志摩与幼仪在柏林离婚. 幼仪随后前往柏林留学. 幼仪共为志摩生下两个孩子, 大的那个叫作彼得.

1926年志摩欧游时经过柏林, 再一次见到幼仪. 此时的幼仪已是一位相当成熟的现代女性. 志摩原本带了件礼物来给彼得, 却不幸的得知彼得去世的噩耗. 此时志摩与幼仪都发觉彼此之间的友谊加深了.

志摩死后, 幼仪抚子成人, 在经营方面颇有成就. 幼仪于1988年逝世.

林徽音 & 徐志摩

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

徽音的. 林徽音当时十六岁, 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 正是花一般的年龄, 长得又像花一般娇艳, 文学修养又好. 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 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 她与志摩一见钟情, 双双坠入爱河.

他俩月下漫步, 花前谈心, 舞会上双双起舞, 宴会上频频起杯, 绿纱窗下共研文学. 徽音被志摩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 广泛的兴趣, 潇洒的举动, 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住. 志摩也佩服徽音的博学多才与美貌.

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媳妇。徽音在志摩于梁思成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志摩虽知徽音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却仍苦恋着徽音,并设法接近徽音。而徽音总在他俩间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志摩于小曼结婚后,他仍暗恋着徽音。

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

志摩死后,徽音不忘旧情,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志摩图书馆和志摩纪念馆来永远纪念这为伟大的诗人。

陆小曼 & 徐志摩

1925年,志摩在北京认识了京城美女陆小曼。当时陆小曼恰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王赓的妻子。这桩婚事是由小曼的父母主办的。小曼与王赓的性格格格不入,俩人没有什么感情。王赓因事务繁忙,经常没有时间照顾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

志摩一开始只是尽朋友之道陪伴小曼,并无非份之想。他经

常与小曼研究诗词,文学,一起游山玩水。当时志摩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中,急需要爱情的滋养。小曼的才华吸引了志摩,他在小曼身上找到了慰籍。小曼与王赓没有一丝感情,也需要爱情。这样,这一对苦命鸳鸯一碰在一起便擦出了感情。 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他们的爱情。

1925年,志摩赴欧旅游。他次趟欧游本想拜访著名文学家泰戈尔,却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国。原来王赓决定迁移上海,他要求小曼随行。小曼不愿意。上海那边守卫森严,以后想要见到志摩将比登天还难。她只得装病拖延时间。志摩回国后,小曼禁不住父母的威胁,只能移居上海。志摩随后赶到。

在上海时,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王赓答应与小曼离婚,让小曼重得自由。从此,小曼与志摩的感情突飞猛进,俩人与1926年结婚。

婚后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诗歌产量剧增,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他俩经常在夜间共谈文学。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小曼又恢复先前奢侈的作风。她花费无度,甚至吸食鸦片。志摩虽是两个大学的教授,收入不薄,仍供不应求。为此志摩四处奔波,诗才枯竭。

1931年,志摩在一次飞行中逝世,小曼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她决定改过自新,戒掉鸦片。她开始写文章,翻译外国名著。1965年4月,小曼病逝。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这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有意识的、有理论的探索,其中最具纲领性的是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社”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持人,也是“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他在进一步实践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格律诗体中,又主要强调了诗的音乐美,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另外,声调的回环复沓,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徐志摩出名原因(四)

很早就听说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美丽的句子,今天看完了这本书,便觉得这里面很多话让人感动,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这美丽。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匆匆过客,有些人与之邂逅,转身忘记;有些人与之擦肩,必然回首。所有相遇和回眸都是缘分,当你爱上了某个背影,贪恋某个眼神,意味着你已心系一段情缘。只是缘深缘浅,任谁都无从把握,聚散无由,我们都要以平常心相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这段话既让我看清了人与人的交往,不知道是承受不起生命的重,还是承担不起生命的轻。生命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话题,鲁迅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样的提问这是给我们大学生的启示和提醒,我们要怎样活着?我们应该也必须承担起应尽的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啊,所以我们必须义无反顾的奋斗,奋斗。

人的一生就如同草木,经历荣与枯、生与灭,看似稍纵即逝,实则无比艰难。我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亦如此,但是却经常忘了时间的珍贵,经常在浪费时间,所以看到这句话感触颇多。

每个哭着来到世间的人,带给亲人的是无尽喜悦,每个微笑离开尘世的人,带给亲人的则是永远的悲痛。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无论你是来时去,你都关系这身边的亲人,所以要多爱亲人一点。

然而,繁华世间又何尝不是一杯毒酒,你以为自己早已厌倦,其实却总想一醉贪欢。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世间就算是再无情,冷漠,总有阳光的一面,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去抓住,去感受。

然而每个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远离纯净,开始漫步在红尘的烟火里。世间百态,必定要亲自品尝,才知其真味;漫漫尘路,必定要亲力亲为,才知晓它的长度与距离。

所谓心静则国土静,心动则万象动。真正的自在是知晓得失从缘,懂得随遇而安。那时候,任何的迁徙都不会成为困扰,不至于改变生活的初衷。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至于太过曲折,不至于时刻彷徨在转弯的路口。世事难遂人愿,你想要行云流水过此一生,却总是风波四起。有人说,人生就是来经受苦难的,确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都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坎坷,所以我们不能把人生想的太简单,可是,人生要是按着轨迹来或是只有好事,那人生也就太过于平淡了,没有起伏的人生怎配的上来这世上这一遭呢!

究竟要以何种姿态行走于世间,才可以做到不被人忘记?一个男子爱一个女子,爱的是她青春的朝气,是她美丽的容颜,是她独有的聪慧。多少人会爱上岁月留在她脸上的印记?爱上她那颗被生活宰割得累累伤痕的心?林徽因似乎做到了,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作为女生,我们确实不应只想着装扮自己的外表,美丽的容颜会逝去,最重要的是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修养,关注自己的素质,这些不仅不会随着岁月改变,还是自身的重要品质。

某一个人走进你的视线里,成了令你心动的风景,而他却不知道这世界上有过一个你。又或许,你落入别人的风景里,却不知道这世上曾经有过一个他。不知道多年以后,有缘再次相遇,算是初见还是重逢?

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起了三毛与荷西的那场恋爱,这位比三毛小了六岁的大男孩对她许下永恒的爱情。那时的三毛唯有感动,却不愿相信。六年后,他们再度重逢,荷西一如既往的真心将三毛打动。他们携手走进了撒哈拉沙漠,开始了风雨相伴的人生。他们用了六年的时间来辜负,又用了七年的时间相偎依,再用一生的时间来离别。

有一种遗憾,叫错过;有一种缘分,叫重来。

有缘的人,无论相隔千万之遥,终会聚在一起,携手红尘。无缘的人,纵是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无份相牵。这些关于爱情的解释,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东西,爱情是美好的,不应该遭到玷污,所以对待他应该认真,也许他真的很奇妙,真有上天的安排,缘来就要珍惜,无缘也不必强求。

这样的女子真的太过聪明,她让自己洋溢着迷人的魅力,让欣赏者的目光聚集于一身,来享受着她的典雅纯美。她时刻愉悦别人,又温暖了自己。她仿佛永远都是那么无意,无意地看着花开花谢。纵然自己深爱一场,也可以做到平静地别离。纵是爱到深处,也不肯热烈相拥。她不会将自己逼到落魄的境地,任何时候,她都可以让自己优雅地行走。穿一袭素色白裙,走在人间四月,等待一树又一树的花开。春天早已远去,她却还在。喜欢林徽因淡淡的书香味,水乡的柔情,喜欢她的优雅,美丽,淡雅。

这本书就像是一篇美文,又像是江南的小桥流水,那样温婉,那样充满美感,读着这本书就像走在江南水乡,心中荡漾着一中小小的波澜,虽然没有大起大伏,但是却能在心中长久的留存,让人心中充满对这样女子的羡慕,对这样爱情的向往。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二)

放假前,在浙中图书买到了白落梅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这本书。看着这个题目,就会有一种暖暖的非常美好的感觉,心都会立刻变得柔软、宽畅起来。黄黄的封面把这份感觉衬托得更为淋漓尽致。读着封面上的?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间闪,细雨点洒在花前。?这几句话,心中的美好情愫再次弥漫开来。这一定是一本写得非常美的书。翻开书细细品赏,果真如此。

一、人美

这是一本写林徽因传记的书,围绕着主人公林徽因的一生展开,其间也分别写到了与林徽因有着感情纠葛的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三个男人,把林徽因的一生写得如诗如画,如歌如诉,美得让人心醉。

(一)最美林徽因

她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男子仰慕了一生。读她的诗,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爱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爱上了莺歌燕舞的人间,爱上了姹紫嫣红的春天,也爱上山温水软的江南。许多人对这个女子生了情,并认定她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无论岁月如何转变,她永远活在人间四月,有着不会老去的容颜。??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不曾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她活得乐观而执著,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

想起林徽因,总是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轻灵和鲜妍的美丽。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一个可以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的女子,仿佛只有她可以在滔滔不尽的尘世里淡定自若。都说文如其人、其性、其心,读林徽因的文字,永远都没有疼痛之感,永远那般清新美好。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优雅。

林徽因的美不仅是爱的修行的完美,还在于她事业的完美。她,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林徽因一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散文、小说,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情愿>、<任然>、<一片阳光>等;她和梁思成一起编写了<中国建筑史>、<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我想,做女人做到这样真是到极致了,美丽、纯净、有才情。也许我们永远做不了林徽因,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与她更接近,让自己更高尚,更纯净,更美丽,并且有点小才。独特的气质与修养是女人永远美丽的基础。美貌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消逝,而女人内在的才情却能够与时俱进,历久弥香。一个真正的有才情的女人是灵性与弹性的结合,既有?知识女性?的大气,又有平凡女人的温婉;既有职场女性的干练,又有普通女人的细腻。她们不仅能够征服男人,同样也能够吸引女人。多读书,也许能够实现我们这份美好的愿望。

(二)浪漫多情徐志摩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这三个字似乎因?徐志摩?这三个字而存在,而响亮。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相比大了八岁。但徐志摩似乎对这样一个女子一见钟情。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决了堤。徐志摩为其写了很多的诗歌,最著名的就是<再别康桥>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林徽因最后还是离开了徐志摩。但是徐志摩一直都怀想着林徽因,直到飞机失事也是为了去听林徽因的讲座。浪漫多情的徐志摩就这样离开了。这份爱情,很美好,美好得有些凄凉。因为徐志摩,林徽因的人生也因此蒙上了些许浪漫凄美的色彩。

(三)默默奉献一生金岳霖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样独具匠心的对联出自金岳霖之手。他爱上了林徽因,并且痴爱一生。一生默默地为林徽因奉献着,终身不娶。他爱得理性,爱得沉稳,爱得不动声色。这样厚重的爱世间能有几人做得到?也只有林徽因这样的女子才能承受得起。这份爱,美得纯净透明,让世间所有人为之向往。

(四)淡淡相守一世梁思成

结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样一个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在梁思成眼中,原本就是谜一样美丽的女子,如今更要为她这句话细细地守候呵护她一生了。梁思成就像一杯清茶,简单平淡,但却不乏清香,他用他的爱守护了林徽因一生,使林徽因的生活虽然平淡简单,却永远不会孤绝和贫瘠,虽然算不上完美无缺,却过得波澜不惊、清宁安稳。她在文学和建筑上都取得了让人倾慕的成就。梁思成对林徽因的这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又怎能不叫人感到羡慕与美好呢?

二、文美

翻开这本书,我就十分诧异,人物传记还可以这样写!人物传记还可以写得这么如诗如画,这么美!

本书作者白落梅,原名胥智慧。栖居江南,简单自持。文字清淡,心似兰草。一个凌霜傲雪,拣尽梅枝的女子。凭一支素笔,写尽山水风情,百态人生。没有风华绝代,只有岁月静好。读者盛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整本书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诗意,仿佛信手拈来。诗意的语言,将传记的主人,定格在?人间四月天?,定性为?梦中的白莲?。这样诗意的语言最般配林徽因这样美好的人生。本书就是用最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

文中的优美经典语句数不胜数,如:?站在时光的路口,回望曾经走过的美丽和温柔。许多人,许多事,许多曾经花发枝满的渴求与憧憬,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过,又默默回溯。盘点每一份心情文字,或多或少都透出淡淡的忧郁和沉重,还有一份无端的惆怅和惶惑。伸手,水色时光流沙般从指间倾泻,像一只妖娆而决绝的蝶。无论你怎样握紧双手,也无论你怎样试图握住生命中不曾荒凉的岁月,青春都如一场倾城盛宴,浓妆艳抹着登场,又奢华低调着落幕。那些青涩而美好的葱茏,依然是心底最深最真的甜蜜和疼痛。?

?我知道,所有的掌声和喝彩,都不过是一场场风花雪月的虚无。日出月落的晨昏里,默数花开风过。我只在原地,等候生命中最温暖的时刻,等候一双手,用幸福和温柔来牵我。世事纷繁,时光终是无言,所谓的执念也许只是虚妄,所谓的抵达也不过是终点。而青春,又多么象一场盛大的烟火,易碎又那么容易凋落。()再多绮丽精致的绚烂,都不过是一瞥惊鸿。那么多随风而逝的过往,又怎堪流水日益不停地雕刻?万千次回眸,依旧掬不起曾经的岁月,再大的虚吝和纷繁最终都要归于本真和平淡。而你我,还来不及为自己埋下一个伏笔,为自己设定一个方向,荆棘和挫败便破空而出,将我们逼到无路可退。只等满眼空花开成半声叹息,而荒凉就着月色打捞未央的记忆。生命不止,红尘无尽。仅以一程换一种懂得,仅以一程换一场经历,如此,而已。?

看书里的一字一句,我们似乎能够找到一种宁静感,一种对生活释然的感觉,其实人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抵不过一寸光阴的削减,所以活得坦然才好,活在当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座和自己有缘的城市,看每道动人心肠的风景,珍惜每一个擦肩的路人。

我们都在追求内心的自在和所谓的幸福,每个人都知道,幸福有时候是午后的一杯浓茶,是夕阳下的一缕阳光,真正的自在是知晓得失从缘,懂得随遇而安。读着这些散发幽香的文字,渐渐忘却尘世的喧嚣,走进历史,品味悠远,与从未谋面的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共同徜徉心灵的桃花源,美好而温暖!

很感谢白落梅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么一本美好的传记,遇到这么一段美好的爱情。我想,作者也一定是一个温暖的女子,有着细腻的感情和温暖的心。因为只有这样的女孩,才能写出这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都记住: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438552.html

    上一篇: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下一篇:写作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