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美国大学预科】
读书笔记之《成大事者 不纠结》
早在2010年,《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由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词汇,“纠结”上榜,并流行至今。纠结是什么?纠结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冥思苦想却无法得到一个果断的决策,浪费时间、消耗精力,于事情毫无结果,于现状毫无改变。“纠结”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特别常见的状态。高中分科选文还是选理?纠结。毕业之后,北上闯荡还是南下创业?纠结。选择人生伴侣时,学贯中西、机智果断重要?还是家世显赫、为人温和更好?纠结。于我而言,自然不够格去谋所谓“大事”,只是生活中自己也常常受到“纠结”的煎熬,于是便抱着治病求医的态度,认真阅读了这本《成大事者不纠结》。
全书都围绕如何破解纠结行文,用史实来告诉读者,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在“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情况下,做最为正确的事情。书中提到了很多那些曾对当时国内国际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些人物:雍正时代的张廷玉、晚清的权臣李鸿章与曾国藩、嘉庆皇帝、“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别样的隋炀帝,以及被作者称为“一头独来独往的狮子”的胡适。一章一章的阅读过去,仿佛是看他们如何在暗潮涌动的环境下乘风破浪,或功成身退或晚节不保。而书中提到的曾国藩和李鸿章让我影响格外深刻。
两次鸦片战争加上太平天国、捻军以及西北的大规模叛乱,使得晚清王朝元气大伤。曾国藩作为中兴名臣,把大清王朝从生死线上来回来。“以曾国藩为首的一帮人犹如天降。拯救朝廷于水火还让这个病入膏肓的清王朝硬硬朗朗的活了好几十年,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作者如是引出了孙中山与毛泽东都十分敬佩的曾国藩。据史料,曾国藩28岁中进士。从一个普通的翰林,被连续提拔七次,至吏部侍郎。后因母亲去世回家丁忧守制,又复出投笔从戎,组织团练,就是后来著名的湘军。曾国藩最后消灭了太平军,被封一等毅勇侯。这与书中提到雍正时期的集财权与人权一身,配享“太庙之誉”的张廷玉最终落得抄家、剥去封号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曾国藩位及人臣最后却能够功成身退,得到善终,在帝制时代绝对是非一般的成功和厉害。是否他的一生都是顺风顺水?按照书中记载,曾国藩28岁中进士之前,曾七次考秀才不中,而与他同时代的左宗棠则是14岁中秀才,李鸿章17岁中的秀才,可见曾国藩并非天资聪颖,而他从小接受的儒教教育,使得他在仕途初期却屡屡碰壁。初练湘军的那段时间,他给咸丰皇帝上的奏折里四个字: “积泪涨江”。他说自己累积的泪水能让江水上涨。这是怎么一种憋屈和不得志?由此可见,他的仕途并不顺遂。然而第二次复出的曾国藩却有了极大的变化,他秉承“内圣外王”的精神,以及“忘却”的处世准则,在那段复杂多变,各方势力此起彼伏的晚清岁月,他最大的优势和成就是不计过去的荣辱,只执着在当下。据载,与曾国藩同期的左宗棠经常对湘军故意克扣军饷,故意不派兵增援,而曾国藩呢?该沟通就沟通,该交流就交流,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过后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该帮忙的时候依然会帮他。这就是曾国藩的原则,看起来是落了下风,太过软弱,然而却是在乱局和变局中最为聪明的方法。
书中提到另一个是同时期的人物李鸿章,书中认为李鸿章是那个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他一生“少年科甲、中年戎马、晚年洋务”。《辛丑条约》签完之后,李鸿章就顶着汉奸的帽子,当时的国内的舆论每个人都想“杀他”,然而,每个人认为他可杀的原因又不同,这就很有趣。作者把李鸿章与左宗棠比较,认为他比左宗棠更加不沉寂于过往的恩怨。与张之洞相比,认为他不跟历史叫板,不跟未来较劲。与当时的帝师相比,他不被人际关系绑定。晚清有幅对联叫“李鸿章张目而卧,张之洞闭目而奔”。说张之洞当时在洋务运动中,无论是开厂还是修铁路,什么都不管,脑袋一拍,盲目的开干,到头来撂下一堆烂摊子,而李鸿章呢?连躺着都是睁着眼睛看着周遭的,办事让上下都满意,也能切实做出点事,一定程度上实现“实业兴邦”。1898年,慈禧太后因一件事,对李鸿章心存不满,想找机会作弄他,指派已经75岁的李鸿章去治理黄河。李鸿章当年行动已经十分不便,知道慈禧太后想为难他。就上书说,我已年迈,身体折腾不了,但是朝廷要我去,那我就去。于是整个冬天行走了两千多里路,带着外国科学家,提出了一整套治理黄河的科学方法,如此一来,谁都拿他没办法。就是因为这种永远专注当下的作风,使得李鸿章在访问俄、德、荷、比、法、英、美诸国享受的礼遇和高规格的接待,几乎等同国王的标准,在晚清政府极为脆弱,政治环境及其动荡的年代,充分体现了出李鸿章的修为。
无论周围的关系和环境再怎么复杂,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共同点就是,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事情上。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不一一而述。对于我们来说还远远达不到那个书中各个人物那种高度,然而如作者所讲,现在这个时代,过去的经验没用了,未来瞬息万变,无法预测。在处理许多问题上,我们会变得所未有的迷茫和纠结。其实,就应该学习李鸿章和曾国藩,把所有的注意力挡在当下,不管过去,不管未来,不管周边,做当下最该做的事,让纠结不攻自破。
上一篇:《金阁寺》读书笔记
下一篇:《人类简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