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文章

| 高考 |

【www.guakaob.com--高考】

乡情怀旧散文阅读答案
怀旧文章 第一篇

散文阅读之乡情怀旧类答案

二、高考真题

(一) 18.【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答这个题要先从内容分析: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再从形式分析: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也可以说这是达这类题的一个公式吧。

【答案】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1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中修辞的鉴赏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从原文“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得出答案并不多难。

【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20.【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信息提取和筛选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根据原文: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得出答案是比较容易的。估计有的同学会把第三点漏掉。

【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21.【解析】A. 项中“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和“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两句诗,都表达了共同的思乡的主题。因而是正确。B. 项中“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中的“使主题得以深化”错误。“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并没有使主题深化。因主题是思乡,思乡之情怎样深化?让人不可思议。C.中的“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纯属无中生有,因而是错误的。D项和原文意思相符合,是正

确的。E中“‘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深长。”错误,因为它和本文的主旨向背,也有损作者形象。

【答案】【A】【D】

(二)18、【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答案可从原文第五段(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吃粉笔的人嘛,攒钱攒了半年,才买了这块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说,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几件打发寒暖季节的衣裳。就是这样,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字书。他从不讲究吃的,锅塘里埋几个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过一天。虽说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头,却像纬梭穿行于岁月的经绷。他学生的鬓角发灰了,他自己的头发也更加银白了。前两年,晚上睡觉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过去了,灯油熬干,捻子熄掉了一堆灰。他就留下了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的几十年。)归纳出来

【答案】 ①惜时②敬业③勤奋④俭朴

19、【解析】此题考查得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一般不知如何回答。我们认为这个题目出的不好。

【答案】 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为“追赶”之意)②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引为“晨曦”之意)

20、【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1---4段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5段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剩余的部分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至于这样写的好处”是一些公式般的表述,难度不大。

【答案】 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21、【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A项符合原文意思,因而是正确的。B项中(除了这块表,什么也没有留下)明显错误。C项中(反映作者对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错误,“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表现的是时间易逝。D项符合原文意思,是正确的。E项中“作品表现出一种时间无情、人生无奈的思绪”错误。可从18、20题中得到佐证。

【答案】 A D

【怀旧文章】

(三)【答案】(1)生命的根基;(2)文化的源泉(或精神的家园)。

19、【答案】(1)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2)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

20、(1)【答案】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21、【答案】 B C(B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亲近土地后的一种幸福感;C主要表达了对人们远离土地的一种焦虑)

(四)14、【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怀旧文章】

【答案】 “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15、【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答案】 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16、【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答案】 “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17、【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瓦松”是这种意象,已经把“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折射出来了。

【答案】 (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五)14、【答案】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怀旧文章】

15、【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

16、【答案】母体——绵绵土——故乡

17、【答案】(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六)15、【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从文章第一段可找出并要联系全文作答)

【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1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阅读时应注意作者的行文思路方可概括)

【答案】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17.【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和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此题与16题有关联,要求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然后作内容要点的归纳)

【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 (2)诗意与温馨。 (3)愁苦与艰苦。 (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8.【解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一问不难理解,答题容易。第二问要从内容方面揣摩理解,也不难回答)

【答案】(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19【解析】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问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作归纳;第二问属开放性问题,应该作辨证地分折,不能偏激)

【答案】(1)作者的情感态度: 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略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六)15、【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从文章第一段可找出并要联系全文作答)

【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1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阅读时应注意作者的行文思路方可概括)

【答案】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17.【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和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此题与16题有关联,要求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然后作内容要点的归纳)

【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 (2)诗意与温馨。 (3)愁苦与艰苦。 (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8.【解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一问不难理解,答题容易。第二问要从内容方面揣摩理解,也不难回答)

【答案】(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16.【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需要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 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17.【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山阴道上》全文结构,按照游程路线设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出发途中,先写作者从杭州西子湖畔乘车前往绍兴的途中见闻;第二部分参观故里,着重写作者参观拜谒了鲁迅故居和幼年读书的三味书屋;第三部分归程,最后写车经山阴道返回杭州途中的畅想。这种结构布局,近乎追求完整,趋于规矩。

[答案] 我们还要见面; 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18.【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级。理解这

垂青人生,怀旧与喜新并存
怀旧文章 第二篇

垂青人生,怀旧与喜新并存

——浅论梁实秋散文创作中的价值观倾向

中文092 贡卫吉 070911209

摘要:梁实秋的散文创作独具艺术魅力,以其独有的风格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散文取材于平常生活,从生活中体现其怀旧与喜新的价值观;散文中还充满了比较艺术,于古今中外的文化比较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梁实秋文学知识之渊博,更见其处世所具备的价值观。梁实秋的散文创作不仅留给后代精美的文学财富,更有无穷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梁实秋;散文;价值观;【怀旧文章】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鲁迅曾称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有《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自1927年开始散文创作,直至1987年病逝,辛勤耕耘六十年,硕果累累,有《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雅舍杂文》、《清华八年》、《西雅图杂记》、《白猫王子及其他》等等。梁实秋的散文创作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他以其独标一格的创作风格而成就显著,并影响广泛。本文拟对其散文创作中的价值观倾向进行探讨,并认为梁实秋散文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垂青人生,怀旧与喜新并存。

一、 梁实秋散文创作中价值观的体现

梁实秋散文以其独有的创作风格及艺术魅力,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并广为流传。而其散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倾向更是发人深省、值得人们深思的——垂青人生,怀旧与喜新并存。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其散文创作中价值观的体现进行分析,一是于平常生活中怀旧喜新,二是于文化比较中怀旧喜新。

1.于平常生活中怀旧喜新

梁实秋的散文,多是取材于平常生活之中,或是生活琐事;或是所见所闻;亦或是人生经历,取材可以说甚为广泛,但都脱离不了生活实际,也许这也是其散文被广大读者所接受青睐的原因之一吧。

【怀旧文章】

生活之中,能写之事实在太多,但是愿将其以散文的形式写出来的却是数之甚少,然而又能在写作的过程中自得其乐、心向神往,并感悟颇深的便屈指可数了,梁实秋可谓当之无愧。王伟在谈到梁实秋的散文创作内容时说:“首先是贴近生活,表现人生人性百态,描画富有情趣的日常琐屑,表现了对生活艺术美的向往,流露着一种乐观、亲切、平和的情调。这部分内容在梁实秋散文中占相当大比重,谈的都是有关衣食住行用玩,林林总总,不厌其详细。”就好比《喝茶》一文,梁实秋在文中写道:“近有人回大陆,顺便探视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作者在文中还提及旧时造访友人喝茶的情形,可见梁实秋的怀旧情怀,无论怀乡亦或是怀友,在散文中都体现得淋【1】

漓尽致,让读者稍加品味便发现其中的奥妙所在。梁实秋写散文,并非旨在创作,而是于其中抒发自身情感,表达自身价值观。喝茶于现实生活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而作者能从中写出怀乡怀友情结,便是不易的,可见他对于旧事物存在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他认为并非是旧事物便该舍弃,他还有一篇专门写“旧”的散文,题目就叫做《旧》。在文中他说:“旧的东西大抵可爱,唯旧病不可复发。”“最可怕的是,倡言守旧,其实只是迷恋骸骨;唯新是骛,其实只是摭拾皮毛,那便是新旧之间两俱失之了。”在梁实秋看来,旧的事物是可取的,只是不可盲目取之,而新的东西呢?不是说因为怀旧就摈弃所有新事物,但也不是将其全部吸纳,也应当有所取有所舍。比如在《退休》一文中,梁实秋说:“理想的退休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摆脱赖以糊口的职务,作自己衷心所愿意作的事。”“退休不一定要远离尘嚣,遁迹山林,也无需大隐藏人海,杜门谢客——一个人真正退休之后,门前自然车马稀。如果已经退休的人而还偶然被认为有剩余价值,那就苦了。”虽然,退休这种风气是自古有之的,多数人却是不愿意退休的,除无法挣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他们认为退休之后是极其寂寞空虚的,整天无所事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生活十分枯燥。在这方面梁实秋却认为不然,他认为有的人八十岁依旧能投心于作画,所以即使退休也不会寻不着事可做。时代是发展的,不断更替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是激烈的。在如此有压力的社会中,梁实秋的思想还是进步的。退休并非就是坏事,它能将人引入另外一种境界,开始新的情操陶冶。

由以上可见,梁实秋的散文虽取自于平常生活,但不拘泥于狭隘的生活空间,他的思维是无限开放的。于生活中寻找值得留恋回味的事务,也于生活之中寻找值得我们追寻改造的新现象。

2.于文化比较中怀旧喜新

值得指出的是,梁实秋的散文有一大特色,便是旁征博引,随意挑选一篇散文,都会充斥着古今中外各类文人志士的话语或作品,梁实秋善将其进行比较以显文化差异,自然而然地,我们从中发现了他的价值取向。

孩子,自古以来都是值得争议的话题,无论是涉及哪一方面。毫不例外的,梁实秋便有一篇散文叫做《孩子》。文中他阐述道:“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古代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梁实秋以古今作为比较,谈对于“孝子”含义的看法,结果迥然不同。在现代社会里,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应孝他!孩子稍有不适,便有长辈把觉得应该被责备的人都责备一通的现象。长辈对孩子不严加管教,任其妄为,并认为“树大自直”,殊不知“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乃与草木同朽”的现象比比皆是。梁实秋认为“弯曲的小树,长大是否会直呢?我不敢说。”可见,对于今之“孝子”梁实秋是不敢苟同的,在“孩子”这个严肃的论题中,还是觉得遵从古道,施加管教的好,免得其在成长过程中“弯曲”而不能“自直”!再如谈到餐桌礼仪的方面,梁实秋则将中外置于一起进行比较,“餐桌礼仪,中西都有一套”,外国的餐桌上,家长口中念念有词,而孩子在那里做鬼脸的甚为平常,这在中国是不被允许的,认为这是犯上的;而在外国人们喝汤时是不允许发出吮吸声的,在中国却有人认为喝汤吮吸是对汤的一种赞美。对此,梁实秋在《吃相》一文中则认为“餐桌的礼仪要重视,不要太重视”。各国习俗不同,又何必定死规则呢?俗话说“衣食住行”,这都是生活最基本元素,而衣居榜首。对于衣裳,梁实秋见解更是独到。清朝末期,便有西装引进中国,国人之间也出现了不同的穿法,然而,梁实秋在散文《衣裳》中却说:“俨然像是个绅士,猛然一看,国籍都要发生问题。”可见,引进新文化元素固然是好,但也必须穿出个样儿,省得令人晕头转向。要将西装穿出个样儿,是需要技术的,而这又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然而,与中国的四季衣裳相比,西装又显得不堪一提了。梁实秋这样说,如果他在死后还能对出版书籍有所选择,他会选择一本时装杂志,看他死后一世纪中妇女的装束是如何的,他认为“妇女装束能告诉我未来的人文,胜过于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及学者。”对于衣裳,梁实秋是不甚了解的,然而对其的【怀旧文章】

认识,却又是如此的深刻,我想,这仅是因为他具有一双探索的眼睛,对于生活之中出现的文化新元素总能及时发现并付诸探索。

从诸多实例中我们发现,梁实秋散文中的比较艺术甚浓,而它对梁实秋价值观倾向的表现是极具意义的,于比较中凸现主题,这便是比较艺术的功用所在。张小玲在《梁实秋散文的文化品味》一文中写道:“在新与旧的对比中,梁实秋也抒发了对于旧事物所蕴含丰厚内容

【2】文化欣赏情趣。”既不盲目趋新,亦不片面从旧,无论新旧,以吸取有益为原则,这便是梁

实秋于散文之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价值观。

二、 梁实秋散文创作价值观倾向综述

学者高旭东在《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一书中认为,梁实秋是穿着西装的“孔夫子”,他以西方的古典精神与中国的儒家精神沟通,以西方的浪漫主义与中国的道家理念沟通,从而建立了一个中西沟通比较的架构。五四时期的梁实秋是反对将文学分为新旧的,他倡导以健康的尺度来评判中西文化。梁实秋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主要是他在清华的八年里,他接触了许多的外国文学,他念旧与喜新并存的价值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奠定了基础。

梁实秋价值观的体现主要在他的散文中。高旭东也说:“念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梁实秋几乎有半数的散文小品都是念旧之作,他的好友、旧交、文坛故人、亡妻,都

【3】[P223]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他的笔下。”确是如此,梁实秋的散文中写念旧之作甚多,如《雅舍》、

《雅舍谈吃》等等,《雅舍谈吃》虽然表明了梁实秋喜欢美食,但它也在“吃”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为重要的是,《雅舍谈吃》意在吃外,他更想表达的是一种对故土的思念。再说梁实秋的喜新,在论及诗歌时,梁实秋曾经说过,中国的诗源远流长,但和西洋文学比起来却没有几篇是能让人肃然起敬的,他觉得中国优于西方的东西太少。所以他的散文中表现出来的对西方文化也是占相当重的笔墨的,但他对于西方文化并非全盘吸收,而是健康地引进。例如《孩子》一文中他便认为西方的教育方式自是有独到的一面,然而却是无法任由孩子发展的。梁实秋在散文中对西方文化的评论多是选用比较手法,中西比较取其适。再如他在写《哈佛的嬉皮少年》时,文中尽是古怪少年,行为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梁实秋在文中用“怵目惊心”一词来概括所见,可见“嬉皮”的程度。然而,梁实秋对此现象并未予以批评,并认为这是“文明的发展一直在进行”而出现得现象。可见对于文化新元素,梁实秋并非全盘否定,他是与时俱进的,念旧的同时也喜新。

怀旧,并非仅是指梁实秋对故土、故人的怀念,还包括他对中国传统旧文化精华的吸取,他认为将传统文化遗弃是不可取的行为;喜新,也非单指梁实秋对西方文化的汲取,还包括对文化新元素。正如梁实秋所说,“文明的发展一直在进行”,新元素也不断地被挖掘出来,我们对此并不能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必须与时俱进,在接受传统文化灌输的同时,学习新文化,拓宽视野。垂青人生,怀旧与喜新并存,这就是梁实秋散文创作中所展示的价值观。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梁实秋的价值观于我们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漫漫人生路,如果缺乏怀旧与喜新并存的价值观,我们是无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的,所以,梁实秋留给我们后代的不只有精美的散文创作,更有无穷的精神财富。

注释:

【1】王伟.雅致地表现雅致的人生——略谈梁实秋散文创作[J].台湾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2,(02):11

【2】张小玲.梁实秋散文的文化品味[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01):103

【3】高旭东.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王伟.雅致地表现雅致的人生——略谈梁实秋散文创作[J].台湾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2,(02):11

[2] 张小玲.梁实秋散文的文化品味[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01):103

[3] 高旭东.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4] 李玲.乐生旷达 优雅风趣——梁实秋散文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0):8

[5] 许祖华.梁实秋散文风格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5,(12):10

[6] 洪燕.坦露人格 书写情趣——论梁实秋散文[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4,(12):41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54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