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

| 美国大学预科 |

【www.guakaob.com--美国大学预科】

读书笔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

  《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是赵鼎新论文和访谈录的一本札记。

  全书分为《中国历史的模式》和《欧洲的战争与国家》上下两篇,收录了赵鼎新的十三篇文章与访谈录。全书内容相对驳杂,但核心关注点是国家和战争在人类历史中的核心作用。赵鼎新作为在西方受训与任教,但同时志趣集中关注于中国社会问题的一代社会学者的代表人物,在行文中虽然主题多变,但有仍然有以下一些特点在书中得以集中反映。

  一是行文论证的过程之中,习惯采用现代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思维方式对论点进行论证。这不仅是指其方法论方面的应用,也渗透在其对事物判断的基本逻辑思维的组织当中,例如在针对彭慕兰的大分流一文中的观点时,赵鼎新采用了用“不同函数但可能在某一点相等”比喻方式论证大分流观点在逻辑上的谬误。这种类似比喻方式,见与全书多处,其一方面带有西方社会科学深刻痕迹,但同时似乎又近于传统中国诸子比兴寓言的说理方式,形成一类鲜明特点。

  二是视野选择中,兼顾东西方视角,尤其擅长通过比较的视角来检验和论证在单一文化范围内对国家认识的观点。这在一方面充分显示了全球化时代,政治哲学和科学的新进展与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对国家、战争和社会本质认识的深入探讨。

  三是在终极关怀之中,赵鼎新显然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始终坚持了对现代性的怀疑。但另一方面,赵鼎新在技术层面的选择和话语建构中,仍然没有摆脱实证主义的影响,不自觉的在行文中带有众多概念化建构所带来的实证主义问题。

  总体来看,赵鼎新此书对国家、战争的认识有别于一般传统中国历史研究的进路,相对娴熟的社会科学论证方式和中西比较的全局视野,使得本书诸多观点的说服力更为有力。但是仍然存在白璧微瑕,其在宏观视角下的全局论证中,对历史细节和脉络的把握显然有所欠缺,这也导致了受过一定历史学训练或相应历史知识储备的读者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之中,始终保留对说理逻辑的怀疑。但从另一个意义上看,这本身也是将社会科学解释框架完全引入历史学研究中所必然带来的悖论,高度简化的概念必然会对历史细节的取舍,由此导致了细节累积过程中因果判断出现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5505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