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美国大学预科】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背景音乐的吹笛声想起,看着画面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派农村人赶集的热闹景象,倍感亲切。秋菊的话音一落,不自觉地让我想起《盲山》,甚是相像的乡音,差不多的小山庄,差不多的农村装扮,只不过故事背景截然不同了。
电影情节大概围绕着这样的主题:王庆来想在地里盖个房子,村长不让,于是两人有了摩擦,村长把庆来的下体给踢伤了。秋菊为老公讨个说话,把村长告到县里,对判决不服,再告到市里,还是不服,最后结束了民事调解,请了律师走法律程序,一审按照行政诉讼法维持了原判。正巧这时秋菊难产,是村长找人给送到县里接生才保住了两口子的命。秋菊在小孩满月酒时邀请了村长出席并打算借此机会酬谢,碰巧案件有了新的进展,由于村长还把庆来的胸肋骨打到骨折,已构成轻度伤害罪,在酒宴之际被公安局抓去行政拘留15天。得知消息的秋菊内心矛盾复杂,一路狂奔追了出去,她早已原谅了村长,奈何法律岂可儿戏?画面此刻放大停留在秋菊的脸上,不禁让人感慨万分……
不得不先提电影的背景,电影发生在90年代的中国农村,当时中国在整治因推行价格改革而引起的经济过热状况,在90年代出现了“松刹车”,因而经济有了复苏,到96年,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状态。这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有了经济条件的支撑,秋菊才不怕折腾,多次把村长从县里告到市里。而且秋菊从一开始诉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经济索赔,而是仅仅因为不服气要讨个说法而已。即使我不懂法律,但对于最开始县里给出的调解结果,我个人还是觉得合理的。包括后来市公安局和一审法院的判决结果均维持原判,我并不惊讶。至于后来剧情又检查出庆来被殴打骨折的事实使案情性质发生变化而有了新的判决,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要解读这部电影涉及的法律知识,倒也有很多细节值得讨论。王庆来与村长的案件属于一般的民事纠纷,应先按民事诉讼进行调解处理。但因对调解结果不满,诉讼人有权走法律途径向法院提出诉讼,若是对判决不服,还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继续提出申诉。整个电影呈现了完整的民事纠纷的处理程序,在90年代虽然国人的经济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法制观念还是相对落后的。哪有农村人敢把这些芝麻点大的事闹到这么大?不要说90年代,即使是现在我在广州的城中村老家,村里发生这些事也没人敢闹到市公安局去,更何况打官司?至于电影里提到的,为何市公安局的判决书不是直接流转到诉讼人秋菊手里而是村长,这显然没走正规流程,也是不得不提的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自古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中国乡村以土地农耕定居聚首起来,世代下来,家家户户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亲密关系,这种因彼此熟悉而建立的信任,失去了对契约的重视,法律在乡土社会里无从发生,大家重视的是人情世故的礼俗,崇尚礼治而非法治(农村普法的困难之处)。在电影中,秋菊多次不听劝告非要上诉讨说法的行为,惹来村里人对庆来的冷嘲热讽。大多会认为秋菊不近人情吧。而对人情的重视,在电影最后一幕秋菊毫不犹豫一路着急万分地追奔警车的脸上尽显淋漓。另一方面,村里人信服或敬畏“公权力”,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从庆来前后变化的态度,或县长因受到上面的批评主动掏腰包送礼平息此事都不难看出。而所谓的权力,在村里又集中在村长手里,他在电影里说,“没有文件,我就是文件”。赤裸裸地霸王条款却叫人无可奈何,村里人要是想在村里图个发展的便利,还得对村长礼让三分,这多少也有点政治官场意味了。譬如在外办点啥事,很多时候都需要去村委盖章开证明,如果跟村长闹僵了,事情也不好办了。我深有感触,在此也不便多谈。
推动电影情节的发生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就是村长和秋菊的倔强,互不相让。我深究的并不是他们倔强的脾性,而是倔强的来由。村长仗着权势还有传统的男权主义,岂会在普通妇女面前低头认错?而秋菊的强硬,一方面是法治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再是简单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格局。经济地位的平等,思想的解放,权力意识的觉醒等等,也使得女人在一家之中逐渐掌握话语权和财权。《秋菊打官司》也彰显了农村女性地位的改变。
这部电影的信息量太大了,能力有限也无法再深入剖析。不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经典电影随时拿出来看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上一篇:《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下一篇:《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