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怀旧的文章

| 高考 |

【www.guakaob.com--高考】

怀旧的句子
关于怀旧的文章 第一篇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乡情怀旧散文阅读答案
关于怀旧的文章 第二篇

散文阅读之乡情怀旧类答案

二、高考真题

(一) 18.【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答这个题要先从内容分析: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再从形式分析: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也可以说这是达这类题的一个公式吧。

【答案】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1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中修辞的鉴赏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从原文“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得出答案并不多难。

【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20.【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信息提取和筛选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根据原文: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得出答案是比较容易的。估计有的同学会把第三点漏掉。

【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21.【解析】A. 项中“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和“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两句诗,都表达了共同的思乡的主题。因而是正确。B. 项中“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中的“使主题得以深化”错误。“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并没有使主题深化。因主题是思乡,思乡之情怎样深化?让人不可思议。C.中的“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纯属无中生有,因而是错误的。D项和原文意思相符合,是正

确的。E中“‘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深长。”错误,因为它和本文的主旨向背,也有损作者形象。

【答案】【A】【D】

(二)18、【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答案可从原文第五段(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吃粉笔的人嘛,攒钱攒了半年,才买了这块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说,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几件打发寒暖季节的衣裳。就是这样,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字书。他从不讲究吃的,锅塘里埋几个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过一天。虽说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头,却像纬梭穿行于岁月的经绷。他学生的鬓角发灰了,他自己的头发也更加银白了。前两年,晚上睡觉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过去了,灯油熬干,捻子熄掉了一堆灰。他就留下了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的几十年。)归纳出来

【答案】 ①惜时②敬业③勤奋④俭朴

19、【解析】此题考查得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一般不知如何回答。我们认为这个题目出的不好。

【答案】 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为“追赶”之意)②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引为“晨曦”之意)

20、【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1---4段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5段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剩余的部分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至于这样写的好处”是一些公式般的表述,难度不大。

【答案】 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关于怀旧的文章】

21、【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A项符合原文意思,因而是正确的。B项中(除了这块表,什么也没有留下)明显错误。C项中(反映作者对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错误,“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表现的是时间易逝。D项符合原文意思,是正确的。E项中“作品表现出一种时间无情、人生无奈的思绪”错误。可从18、20题中得到佐证。

【关于怀旧的文章】

【答案】 A D

(三)【答案】(1)生命的根基;(2)文化的源泉(或精神的家园)。

19、【答案】(1)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2)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

20、(1)【答案】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21、【答案】 B C(B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亲近土地后的一种幸福感;C主要表达了对人们远离土地的一种焦虑)【关于怀旧的文章】

(四)14、【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答案】 “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关于怀旧的文章】

15、【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答案】 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16、【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答案】 “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17、【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瓦松”是这种意象,已经把“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折射出来了。

【答案】 (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五)14、【答案】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15、【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

16、【答案】母体——绵绵土——故乡

17、【答案】(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六)15、【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从文章第一段可找出并要联系全文作答)

【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1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阅读时应注意作者的行文思路方可概括)

【答案】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17.【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和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此题与16题有关联,要求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然后作内容要点的归纳)

【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 (2)诗意与温馨。 (3)愁苦与艰苦。 (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8.【解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一问不难理解,答题容易。第二问要从内容方面揣摩理解,也不难回答)

【关于怀旧的文章】

【答案】(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19【解析】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问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作归纳;第二问属开放性问题,应该作辨证地分折,不能偏激)

【答案】(1)作者的情感态度: 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略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关于怀旧的文章】

(六)15、【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从文章第一段可找出并要联系全文作答)

【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1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阅读时应注意作者的行文思路方可概括)

【答案】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17.【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和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此题与16题有关联,要求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然后作内容要点的归纳)

【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 (2)诗意与温馨。 (3)愁苦与艰苦。 (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8.【解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一问不难理解,答题容易。第二问要从内容方面揣摩理解,也不难回答)

【答案】(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16.【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需要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 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17.【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山阴道上》全文结构,按照游程路线设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出发途中,先写作者从杭州西子湖畔乘车前往绍兴的途中见闻;第二部分参观故里,着重写作者参观拜谒了鲁迅故居和幼年读书的三味书屋;第三部分归程,最后写车经山阴道返回杭州途中的畅想。这种结构布局,近乎追求完整,趋于规矩。

[答案] 我们还要见面; 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18.【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级。理解这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573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