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

| 高考 |

【www.guakaob.com--高考】

2016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一)
2016年新课标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文字版)

高考前的学习确实是艰苦的,许多人难以坚持下来,所以他们终将被高考淘汰.很多人在思考为什么去学习.高考频道会在近期发布2016年新课标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文字版),希望您能够持续关注本站(ctrl+D收藏即可).考试结束后欢迎各位考生登录2016全国高考真题及答案专题查看2016年新课标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文字版),小编在此也祝愿您能够在考场完美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点击进入》》》2016年新课标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文字版)
2016高考重点专题>>>2016年全国高考真题答案专题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专题
>>>2016年全国高考成绩查询入口专题
>>>2016年全国高考分数线汇总专题
>>>2016年全国高考录取查询专题
>>>2016年全国高考状元汇总专题

2016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二)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新课标Ⅲ)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新课标Ⅲ)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癉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

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选择表述不正确的。是这道题一以贯之的考法。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难度不大,需要学生理解选项含义,回到原文作对照分析。找准语境和细致比对时关键。C项“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错误。原文“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的表述,表明王国维并非讲不该疑古,而是讲疑古过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甚至语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难度适中,需要学生理解语句、语段含义,筛选信息,对照分析。D项“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与这个选项对应原文最后语段的段首句为“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

【技巧点拨】

在这类题中,要重视语段的重要作用。学生能快速找到选项对应的原文语句,但是缺少语段意识就容易忽略整个语段。这道题的D项就必须以整个最后一段为语境,整体理解,找到段首句即段落的中心句,才能准确作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综合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然后做推断的能力。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一项,难度较前面两道题稍大选B。

思路点拨:要学生筛选信息,并作理解、综合分析与对照,然后做推断。B项“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错误,属于因果不当,原文是“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分而治之……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换言之即五四之前未对之分而治之。

【难点提示】这道题,难点在于因果关系在原文中的对应,需要“反推”,B选项是讲五四前未被广泛使用,原文却说的是五四后解开死结——被广泛使用,这里需要做适当的推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要求选择正确的断句项。答案选。

思路点拨:断句的方法很多,比如虚词标志法,句意断句法等等。但是作为人物传记中的叙述语句,最好先抓人物事件,这句话主要讲傅珪参与修撰,因此而被降职和升官的历程,意思是:“说《会典》成于刘健等人,靡费很多,降参与修撰者的官,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孝宗实录》修成,晋升左中允,再次晋升至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然后做语法分析,即可得到答案。同时选择题,可以比对排除。所以选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命题透析:此题文言中的文化常识,题目比较简单。要求选择不正确项。答案选A。 思路点拨:四个选项涉及的文化常识都是常见的,仔细辨析即可得到答案。选A。A项中“土地、户籍”等职事归户部掌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

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本的内容理解和概括、分析的能力。选择错误项。答案选C.

思路点拨:C项“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错误,原文是“遂矫旨令二人致仕”即“(权贵)假托皇上诏命,让两个人辞去官职”需要对照原文,并对原文相应语句做翻译,错误往往在细微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本的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答案是: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思路点拨: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 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本句比较简单,翻译中注意通顺即可。权幸,权指权贵,幸指宠幸,这里是被宠幸,这是课本中的常用实词,如《阿房宫》中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本的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答案是: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思路点拨: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 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本句同样不难,只状语后置“如雍言”需要注意。

【总结归纳】

在文言文翻译中,需要根据语境(语句所在语段或者前后语句)来推导大体意思,然后从语法分析句子,抓住人物、事件,标出名词动词,注意特殊句式,翻译起来就比较简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读下面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2016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歌赏析】

这是课内外诗歌对比鉴赏题,因此熟悉课内诗歌、读懂课外诗歌是解题的关键。

翻译:三十年前学习古代的兵书,英名常常同当代的俊杰相比。曾经因为国家有难披甲上阵,从未因为家庭贫寒卖掉我的宝刀。我岁年事已高,但手臂健壮,拉弓还觉得弓不够硬,眼睛明亮还能看清楚战阵。昨夜庭院前面起了秋风,面对盘花的旧战袍心有羞愧。

赏析:诗歌为叙事抒情诗,前四句回忆往昔为国出力,令人豪气振奋。第一、二句回顾自己年轻时代学习兵法,获得英名;第三、四句写披甲上马为国征战的英勇事迹和自己宝刀一直相伴,表达了诗人年轻时的志向远大、英勇报国国。后四句着眼眼前的自己,仍感老当益壮。第五、六句通过写手臂健壮有力、眼睛清亮,突出自己现在仍然老当益壮;第七、八句以景结情。诗歌语言质朴,叙事抒情,今夕对照,岁月已去,年少不在,但雄心壮志犹存。

8.诗的颈联又做“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命题透析:这道题目考查诗歌的词语修辞,或者说是炼字型题目,考生需要明白的是一切修辞与技巧,都是为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服务的。

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

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往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

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自己老之将至。

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本的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答案是: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思路点拨:这道题要先明确表态,做出选择,然后阐明理由——你选择的词语在描述内容、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比如选择“健”“明”,就先分析“健”“明”描写的对象是诗人的“手臂健壮”“眼睛明亮”,表明身体尚好,再挖掘其表达的情感,即诗人虽年老但身心犹壮。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命题透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主题对比阅读鉴赏,注意比较的是“异”,不需要答“同”。 答:①曹诗写出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注意是课内外作品的对比——试题所选诗歌与课内的《破阵子》的比较,要回顾课内诗歌,理解其思想情感。“情感基调”是指诗歌的基本情感。曹诗“三十年前”到现在,岁月流逝,但是依然“臂健嫌弓不硬,眼睛明亮能够看清楚战阵”,可见其老当益壮,豪情万丈。而辛词《破阵子》,是主要回忆沙场秋点兵意气洋洋和反击战的漂亮凯旋,尽显英雄气概,但结尾回到现实,一句“可怜白发生”,揭示主题,英雄迟暮,功业未成。

思维拓展:这道题目的难点在于课内外结合并对比鉴赏,重点落实在不同情感的比较上,因此课内诗歌要熟悉,能够理解,就比较容易。本题涉及的课内诗歌辛弃疾的《破阵子》是初中名篇,学生比较熟悉。本题比较感情基调的差异。一般来说“异”的双方有对立性,比如本题曹诗是豪情壮志犹存,可以从对立的角度思考,辛词就是报国无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在《赤壁赋》的开阳,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命题透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一贯承袭全国卷情景默写的题型。参考答案:(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思路点拨:此题所选名句均出自初高中课本必修教材背诵篇目,为名篇名句。主要是背

2016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三)
2016全国新课标卷考纲(语文)解读与备考建议

2016全国新课标卷考纲(语文)解读与备考建议 2016年考纲已经正式发布了,很多同学肯定想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变了什么?答案是没变。继续保持了新课标卷历年考纲和命题结构相对稳定的传统。2016考纲内容表述跟2015年的考纲一致,这么说考纲的解读似乎就必要性不大了。但是与之相关的命题结构,以及命题趋势还是特别值得解读的。【2016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

【解读一】考纲未变,未必命题形式就一定不变

【对策一】细读考纲,全考点全题型全面总复习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认识误区是,考纲未变,未必考题形式就一定不变,命题只要在考纲范围内,怎么变化,都是合理合规的。举例详解如下:(注:新课标卷包含新课标I卷和II卷,以下统称新课标卷。)

2014年之前我们新课标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结构:

实词(3分)+信息文本筛选(3分)+文章大意(3分)+翻译(10分) 2014新课标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结构:

实词(3分)+断句(3分)+文章大意(3分)+翻译(10分)

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卷在坚持多年的固定题型组合上,将文言文第二题改为一道3分的“断句”选择题。考前并未有任何信息提示将考查断句这一题型,因此当年考完不少老师都表示出题超纲了,新课标历年从来涉及的断句题却出现在了试卷上,着实让考生措手不及。但实际仔细阅读考纲不难发现,考纲其实并未超出命题范围,而且断句这一考点包含在在历年新课标卷的考纲之中,且看考纲相关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由此可见,一轮复习我们应该走“全考点全题型全面总复习”路线,以考纲为中心,综合全国各地各类试题命题题型,加以综合训练,必定有备无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在一轮复习时切莫只盯着本省考卷题型,至少应该做到近三年各地真题都要练到,做到各类题型都有接触,即使临考变化,也至少能混个脸熟,从容应对。波波老师在2014年的一轮复习中印象最深刻的莫于断句的复习了,当时带了四个全国新课标卷班,秋季一轮复习,充分利用课上课下时间,综合精练精讲了近三年各地真题,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以专题形式在新课标卷班讲解北京卷和广东卷的历年断句真题时,很多同学表示历年不考,直接忽略了这一题型。2014年6月7号那天上午的考试证实了当时讲解的必要性。客观讲,当年没人知晓题型会有如此变化,只是我们复习的全面一点而已,仅此而已!因此,温馨提示,近三年各地真题至少练到,一轮总复习切莫只顾本省题型。断句复习,以北京卷和广东卷真题最有借鉴

意义,因此,我在编写新课标卷专用备考图书《高考语文高分学案》时,也特别引用讲解了北京卷的真题。

【解读二】命题空窗,要做到不离不弃适当训练

【对策二】选考全练,散文新闻九年未考也要练

追溯到最早新课标卷命题模式的开创卷——海南宁夏卷,从07年到2015年,一共考了9年高考12套新课标试卷,但所有选考题型组全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一直如此呢?未必!去年就炒得很火热的新闻,2015未考,并不代表2016或者之后也不涉考。参阅考纲就不难知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其实这几类文本,在人教版教材中都有,是否也该让我们高一高二同学明白一个道理,语文并非“学的不考,考的不学”。教材每类文本在考纲中均有体现,命题人怎么命题都是合理合规的。那么,一轮总复习就不要忽视了小说、传记以外的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当然,也不用太过,适当讲练即可,过则不当。建议以其它涉考省份真题为主。比如,新闻训练,我们可以采用之前的福建卷

(2016已加入新课标全国卷)、广东卷(2016已加入新课标全国卷)新闻阅读真题。

【解读三】传统文化,是重点更是难点切莫忽视

【对策三】文化常识,费时费事是新题更是素材

2014新课标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结构:

实词(3分)+断句(3分)+文章大意(3分)+翻译(10分)

2015新课标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结构:

断句(3分)+文化常识(3分)+文章大意(3分)+翻译(10分)

这是2015年出现的新题型,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就在于重传统文化考查是大趋势,难点就于复习面太广,无法面面俱到,而且可供研究分析的真题亦有限。虽考查我们的古代文化积累,但也并非只能碰运气。我们可以通过对文言传记相关的常识进行分类整合归纳和熟悉命题思路着手备考。想过没有,倘若你能将相关文化常识合理运用于作文中,对于阅卷老师而言,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阅卷体验呢?

【解读四】课内课外,一举几得备考必背古诗文

【对策四】分析趋势,重视必背古诗文跟对潮流

情景式默写一定程度上的确加大了考查难度,不像以前,提示上句,自然从笔尖流出下句。正是这种可恶的死板的考查形式,让我们不求甚解,背诵流于形式,把我

们训练得像一个机器人一样,看到上句,下句就有了。不想,这种模下也是有特别致命的BUG的,那就是,只需要将前半句留空,给出后半句。大部分机器式背诵的同学们就只能干瞪眼了。我们不得不说现在的题型改革是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进发的。只有透彻理解文章,才能去从容地应对情景式默写。

当然了,也不必担心,6分的题浪费太多的时间不值得,其实,若能在复习中逐篇过关64篇古诗文,你收获的远远不至于这6分默写,而是更多无形的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也可以适时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如此,既有素养也能应试,何乐而不为呢?

【解读五】关注现实,命题灵活多变重多元思维

【对策五】尊重个性,自由表达真实感悟弃宿构

作文方面,传统与现实,永远是剥离不了的一组话题,从近几年的命题来看,更多的贴近现实,更多的回归传统,2015新课标I卷作文“女儿微博举报父亲”,2015新课标II卷作文“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是现实热点的关注,更是传统文化与道理的回归。这两点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当然,开放性始终是高考作文题的一大特点。反对宿构,避免千篇一律;尊重个性,鼓励个性表达,强调多元思维,这也许才是我们写作应有的态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对于写作训练的明确要求,要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这一点上,现代文阅读题型中的探究题就是很好的例子,不既定标准答案,题干要求之下,言之成理即可。

2016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四)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高考试题详解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Ⅰ)

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⑤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D

【解析】根据原文,王国维的文章证明的应是“《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并不是选项所说的“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1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②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③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④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

C.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B

【解析】B项犯扩大范围,根据原文,古史辩派批判的对象是“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D

【解析】D项错误是,“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根据原文“《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说明在此之前应是以小篆为依据进行研究,且原文还提到“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

2

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此段大意为:“(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C

【解析】C项“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的说法是错误的,应是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C

【解析】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5分)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5分)

【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经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锡”即“赐”;“虔”即“尊敬”;“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第(2)句中的“尝”此处应是“曾经”之意;“救”即纠正;“世”即世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的意思。 【文言文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担任会稽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

3

常常担心湖水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以端明殿学士担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夜不闭户。曾经有路过的使者丢失袋中财物,下文书追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是随行的人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明达详熟公文法令,经历事情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制度,首相韩琦经常向他咨询。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曾公亮等一起商定大计。密州民田产银,有人盗取,大理寺以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物,获取它虽经强行盗取,却与盗取百姓家中财物有所区别。”坚持争论此事,于是就交付有关部门讨论,比照劫取禁物的法律,盗贼得以不死。契丹派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说:和他们计较,将要生出事端。曾公亮说:“事情萌芽不加制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他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得以平息。英宗即位,加授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加授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命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他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过了一年,回到京城,不久以太傅辞官归家。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亲临悼哭,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方庄重,深沉周密,平时谨守绳墨,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察知神宗偏向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一切听从,但表面上好像并不赞成一样。曾经派遣儿子曾孝宽参与王安石的谋划,在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于是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

③①

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更值得关注,嘲笑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割据者依恃金陵钟山之险而称帝终归复亡的历史命运,同时盛赞李唐一统天下之伟绩。 【名家点评】

王琦评论李白此诗时说:“因众派安流,水无巨鱼(此指祸乱之辈),故任公子钓竿可罢,喻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甚是。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8.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回答此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在诗对表达作者情感、书写下文所起的作用。 9.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回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注释④中关于“任公子”的解说,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诗的前两句“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在此诗中李白已对万里长江的风光作了一个全面的描绘:上游之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阔,下游之浩瀚,都有极生动之描写,可以说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这是其它任何诗人所作不到的。而其他诗人,由于局于经历所限,对长江的描绘也只能是一时一处、一鳞一爪的个别描写,虽然他们可能写得很精彩,而不可能对万里长江绘出全图。即使是有人像李白那样有游万里长江的经历,但也未必像李白对长江那样的钟情,或虽钟情而不善于诗。

李白漫游扬州时赋《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称誉像教有“照迷方”之效。而《金陵望汉江》

4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

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她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 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 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 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 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答案】答D得3分,答B得2分,答E得1分;答A、C不得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得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A项中“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家形象以及他与村人的分歧”说法欠妥当。C项中“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有误。E项“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说法有误。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5

2016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五)
2016全国新课标卷考纲(语文)解读与备考建议

2016全国新课标卷考纲(语文)解读与备考建议 谢明波

2016年考纲已经正式发布了,很多同学肯定想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变了什么?答案是没变。继续保持了新课标卷历年考纲和命题结构相对稳定的传统。2016考纲内容表述跟2015年的考纲一致,这么说考纲的解读似乎就必要性不大了。但是与之相关的命题结构,以及命题趋势还是特别值得解读的。

【解读一】考纲未变,未必命题形式就一定不变

【对策一】细读考纲,全考点全题型全面总复习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认识误区是,考纲未变,未必考题形式就一定不变,命题只要在考纲范围内,怎么变化,都是合理合规的。举例详解如下:(注:新课标卷包含新课标I卷和II卷,以下统称新课标卷。)

2014年之前我们新课标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结构:

实词(3分)+信息文本筛选(3分)+文章大意(3分)+翻译(10分) 2014新课标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结构:

实词(3分)+断句(3分)+文章大意(3分)+翻译(10分)

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卷在坚持多年的固定题型组合上,将文言文第二题改为一道3分的“断句”选择题。考前并未有任何信息提示将考查断句这一题型,因此当年考完不少老师都表示出题超纲了,新课标历年从来涉及的断句题却出现在了试卷上,着实让考生措手不及。但实际仔细阅读考纲不难发现,考纲其实并未超出命题范围,而且断句这一考点包含在在历年新课标卷的考纲之中,且看考纲相关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由此可见,一轮复习我们应该走“全考点全题型全面总复习”路线,以考纲为中心,综合全国各地各类试题命题题型,加以综合训练,必定有备无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在一轮复习时切莫只盯着本省考卷题型,至少应该做到近三年各地真题都要练到,做到各类题型都有接触,即使临考变化,也至少能混个脸熟,从容应对。波波老师在2014年的一轮复习中印象最深刻的莫于断句的复习了,当时带了四个全国新课标卷班,秋季一轮复习,充分利用课上课下时间,综合精练精讲了近三年各地真题,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以专题形式在新课标卷班讲解北京卷和广东

卷的历年断句真题时,很多同学表示历年不考,直接忽略了这一题型。2014年6月7号那天上午的考试证实了当时讲解的必要性。客观讲,当年没人知晓题型会有如此变化,只是我们复习的全面一点而已,仅此而已!因此,温馨提示,近三年各地真题至少练到,一轮总复习切莫只顾本省题型。断句复习,以北京卷和广东卷真题最有借鉴意义,因此,我在编写新课标卷专用备考图书《高考语文高分学案》时,也特别引用讲解了北京卷的真题。

【解读二】命题空窗,要做到不离不弃适当训练

【对策二】选考全练,散文新闻九年未考也要练

追溯到最早新课标卷命题模式的开创卷——海南宁夏卷,从07年到2015年,一共考了9年高考12套新课标试卷,但所有选考题型组全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一直如此呢?未必!去年就炒得很火热的新闻,2015未考,并不代表2016或者之后也不涉考。参阅考纲就不难知了,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其实这几类文本,在人教版教材中都有,是否也该让我们高一高二同学明白一个道理,语文并非“学的不考,考的不学”。教材每类文本在考纲中均有体现,命题人怎么命题都是合理合规的。那么,一轮总复习就不要忽视了小说、传记以外的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当然,也不用太过,适当讲练即可,过则不当。建议以其它涉考省份真题为主。比如,新闻训练,我们可以采用之前的福建卷

(2016已加入新课标全国卷)、广东卷(2016已加入新课标全国卷)新闻阅读真题。

【解读三】传统文化,是重点更是难点切莫忽视

【对策三】文化常识,费时费事是新题更是素材

2014新课标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结构:

实词(3分)+断句(3分)+文章大意(3分)+翻译(10分)

2015新课标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结构:

断句(3分)+文化常识(3分)+文章大意(3分)+翻译(10分)

这是2015年出现的新题型,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就在于重传统文化考查是大趋势,难点就于复习面太广,无法面面俱到,而且可供研究分析的真题亦有限。虽考查我们的古代文化积累,但也并非只能碰运气。我们可以通过对文言传记相关的常识进

行分类整合归纳和熟悉命题思路着手备考。想过没有,倘若你能将相关文化常识合理运用于作文中,对于阅卷老师而言,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阅卷体验呢?

【解读四】课内课外,一举几得备考必背古诗文

【对策四】分析趋势,重视必背古诗文跟对潮流

情景式默写一定程度上的确加大了考查难度,不像以前,提示上句,自然从笔尖流出下句。正是这种可恶的死板的考查形式,让我们不求甚解,背诵流于形式,把我们训练得像一个机器人一样,看到上句,下句就有了。不想,这种模下也是有特别致命的BUG的,那就是,只需要将前半句留空,给出后半句。大部分机器式背诵的同学们就只能干瞪眼了。我们不得不说现在的题型改革是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进发的。只有透彻理解文章,才能去从容地应对情景式默写。

当然了,也不必担心,6分的题浪费太多的时间不值得,其实,若能在复习中逐篇过关64篇古诗文,你收获的远远不至于这6分默写,而是更多无形的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也可以适时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如此,既有素养也能应试,何乐而不为呢?

【解读五】关注现实,命题灵活多变重多元思维

【对策五】尊重个性,自由表达真实感悟弃宿构

作文方面,传统与现实,永远是剥离不了的一组话题,从近几年的命题来看,更多的贴近现实,更多的回归传统,2015新课标I卷作文“女儿微博举报父亲”,2015新课标II卷作文“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是现实热点的关注,更是传统文化与道理的回归。这两点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当然,开放性始终是高考作文题的一大特点。反对宿构,避免千篇一律;尊重个性,鼓励个性表达,强调多元思维,这也许才是我们写作应有的态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对于写作训练的明确要求,要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这一点上,现代文阅读题型中的探究题就是很好的例子,不既定标准答案,题干要求之下,言之成理即可。

2016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六)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解析(参考版)

绝密★启用前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

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

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

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

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

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

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

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

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

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

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

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

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案】

1.B

2.C

【2016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

3.

D【2016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

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C项“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曲解文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

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D项“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说法错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

/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

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

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

/簧鼓朝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2016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

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

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

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

【2016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

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

4.C

5.D

6.B

7.(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却不能经受攻击倾轧,大多没有安身的地方。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答题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根据名词、动词,或句中表停顿的

词,来判断即可。“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

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说法错误。学.科.网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

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

②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答: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

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9.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

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

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学科.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

巧,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⑤③④①

就能够写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习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答案】(1)答案: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答案: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答案: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战争【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64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