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2016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 中考 |

【www.guakaob.com--中考】

宜宾市2016调研考试语文答案(一)
四川省宜宾市2016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B卷)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2013级高考适应性测试(B卷)

语 文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70分)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遭到了严厉批判,儒学的独尊地位也被打破了,从此国学淡出意识形态领域,成了书斋里的研究对象。尽管在五四之后,诸子学研究也曾“热”了一阵,但总体上是呈变冷趋势。在西化思潮的激荡下,国学始终处于据守地位,并由传统社会的主流变为现代社会的支流和潜流,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在这种背景下,“国学热”事实上只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非文化发展趋势,更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主流。

尽管一些倡导国学的人认为,21世纪是国学复兴的世纪,但是,国学在现实社会所遭受的挫折的确不能让人相信这种断言会成为现实。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学”在目前其实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对现实社会不可能也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同时,推动“国学热”进一步升温的动力也不足。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但却无法解决人人必须面临的衣、食、住、行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北京大学文史哲综合实验班在新世纪之初停止招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长期以来,倡导国学的人认为关于国学不能复兴的分析和推断属于实用主义的,并认为国学之所以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批判就是因为实用主义支配了人们的头脑,而倡导国学就是要让人们摆脱实用主义的困扰。的确,正是由于实用主义盛行,很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被遗弃了。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近代以来,传统文化之所以被现代文化所代替,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得以存在和绵延的农业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文明正在主导人们的生活。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文化中那些代表人类共同美德和追求的东西仍将会得到保存和发扬,而那些属于传统时代的部分会被淘汰和遗弃。

国学难以成为现代中国的文化主流,但国学毕竟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又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目前“国学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试图通过教育干预来复兴国学。一些高等院校设立国学班或国学院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国学教育来传播国学,并培养出一些大师级的国学研究人员。这种愿望的确很良好,但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却值得商榷。回顾近代以来,特别是科举废除以后一些著名国学大师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这些国学大师大多不是由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

凭着对国学的浓厚兴趣自学成才的。例如鲁迅、胡适、陈寅恪、梁漱溟、启功等人,他们的国学根底并不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这些例子表明,要使国学研究代有传人,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正面引导促使一些年轻人对国学感兴趣,进而潜心国学研究。

总之,对于当前的“国学热”,应该抱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应该意识到这种文化现象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兴趣,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学研究的振兴和绵延,更多的应该依靠国学的自身价值、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研究者的兴趣,而非其它。

(摘编自《“国学热”的文化透视》)

1.下列关于“国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国学淡出意识形态领域,在西化思潮的影响下,国学由传统社会的主流变为现代社会的支流和潜流。

B.国学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对现实社会不可能也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即它不能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

C.国学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即使不能复兴国学,也不能任其衰落。

D.虽然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但它难以成为现代中国的文化主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之后,受西化思潮影响,国学一直处于据守地位;而目前的“国学热”只是一种文化现象,不是文化发展趋势,更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主流。

B.一些倡导国学的人认为,只要人们摆脱实用主义的困扰,二十一世纪就能成为国学复兴的世纪,很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东西将会得到保存和发扬。

C.国学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又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

D.当前的“国学热”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更多代表了一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兴趣,对此应抱平和宽容的心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学习国学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但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推动“国学热”进一步升温的动力是不足的。

B.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所代替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得以存在和绵延的农业社会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现代文明正在主导人们的生活。

C.通过国学教育来传播国学、培养出一些国学大师是不可能的事情,许多国学大师是他们自己凭着兴趣自学成才的,不是大学培养出来的。

D.用教育干预来复兴国学不容易达到目的,国学研究的振兴和绵延,更多的应该依靠国学的自身价值、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研究者的兴趣。

C.拜,古代指授予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文中的意思是和太守结成某种关系。

D.季,是指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或指排序最末的,如季父、季弟、季春等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会宗深受西域敬服。他到西域后,西域各国对他亲近顺从;康居太子想率万人投降;后来他病逝于乌孙国,西域各国为他发丧立祠。

B.段会宗受朋友看重和朝廷倚重。谷永认为段会宗凭自己的才能,在都城轻而易举就可以取得卿相职位;受命安抚平定乌孙国,出色地完成任务。

C.段会宗智勇双全。他曾见机行事,率三十人深入乌孙国,亲自诛杀末振将的太子番丘;遭几千骑兵包围后,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敢。

D.段会宗仕途并不很顺。任左曹中郎时,因犯法被免除职务;因擅调戊己校尉的军队,皇上下诏将功赎罪;任金城太守时,因病被免除职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5分)

(2)末振将负汉,诛其子可也,独不可告我,令饮食之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于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南宋词人。

8. 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状?(5分)

9. 本词的下片与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 ”描写桃花源在暮春时节草美花纷的桃林美景。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一切繁华热闹、英雄事业终会荡然无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注意事项: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选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

宜宾市2016调研考试语文答案(二)
四川省宜宾市2016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试题(B卷)(新)

高2013级高考适应性测试(B卷)

语 文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70分)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遭到了严厉批判,儒学的独尊地位也被打破了,从此国学淡出意识形态领域,成了书斋里的研究对象。尽管在五四之后,诸子学研究也曾“热”了一阵,但总体上是呈变冷趋势。在西化思潮的激荡下,国学始终处于据守地位,并由传统社会的主流变为现代社会的支流和潜流,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在这种背景下,“国学热”事实上只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非文化发展趋势,更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主流。

尽管一些倡导国学的人认为,21世纪是国学复兴的世纪,但是,国学在现实社会所遭受的挫折的确不能让人相信这种断言会成为现实。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学”在目前其实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对现实社会不可能也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同时,推动“国学热”进一步升温的动力也不足。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但却无法解决人人必须面临的衣、食、住、行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北京大学文史哲综合实验班在新世纪之初停止招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长期以来,倡导国学的人认为关于国学不能复兴的分析和推断属于实用主义的,并认为国学之所以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批判就是因为实用主义支配了人们的头脑,而倡导国学就是要让人们摆脱实用主义的困扰。的确,正是由于实用主义盛行,很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被遗弃了。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近代以来,传统文化之所以被现代文化所代替,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得以存在和绵延的农业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文明正在主导人们的生活。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文化中那些代表人类共同美德和追求的东西仍将会得到保存和发扬,而那些属于传统时代的部分会被淘汰和遗弃。

国学难以成为现代中国的文化主流,但国学毕竟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又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目前“国学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试图通过教育干预来复兴国学。一些高等院校设立国学班或国学院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国学教育来传播国学,并培养出一些大师级的国学研究人员。这种愿望的确很良好,但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却值得商榷。回顾近代以来,特别是科举废除以后一些著名国学大师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这些国学大师大多不是由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凭着对国学的浓厚兴趣自学成才的。例如鲁迅、胡适、陈寅恪、梁漱溟、启功等人,他们的国学根底并不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这些例子 1

表明,要使国学研究代有传人,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正面引导促使一些年轻人对国学感兴趣,进而潜心国学研究。

总之,对于当前的“国学热”,应该抱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应该意识到这种文化现象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兴趣,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学研究的振兴和绵延,更多的应该依靠国学的自身价值、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研究者的兴趣,而非其它。

(摘编自《“国学热”的文化透视》)

1.下列关于“国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国学淡出意识形态领域,在西化思潮的影响下,国学由传统社会的主流变为现代社会的支流和潜流。

B.国学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对现实社会不可能也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即它不能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

C.国学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即使不能复兴国学,也不能任其衰落。

D.虽然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但它难以成为现代中国的文化主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之后,受西化思潮影响,国学一直处于据守地位;而目前的“国学热”只是一种文化现象,不是文化发展趋势,更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主流。

B.一些倡导国学的人认为,只要人们摆脱实用主义的困扰,二十一世纪就能成为国学复兴的世纪,很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东西将会得到保存和发扬。

C.国学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绵延与发展,又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

D.当前的“国学热”不会从本质上改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更多代表了一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兴趣,对此应抱平和宽容的心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学习国学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但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推动“国学热”进一步升温的动力是不足的。

B.传统文化被现代文化所代替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得以存在和绵延的农业社会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现代文明正在主导人们的生活。

C.通过国学教育来传播国学、培养出一些国学大师是不可能的事情,许多国学大师是他们自己凭着兴趣自学成才的,不是大学培养出来的。

D.用教育干预来复兴国学不容易达到目的,国学研究的振兴和绵延,更多的应该依靠国学的自身价值、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研究者的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2

3

D.季,是指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或指排序最末的,如季父、季弟、季春等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会宗深受西域敬服。他到西域后,西域各国对他亲近顺从;康居太子想率万人投降;后来他病逝于乌孙国,西域各国为他发丧立祠。

B.段会宗受朋友看重和朝廷倚重。谷永认为段会宗凭自己的才能,在都城轻而易举就可以取得卿相职位;受命安抚平定乌孙国,出色地完成任务。

C.段会宗智勇双全。他曾见机行事,率三十人深入乌孙国,亲自诛杀末振将的太子番丘;遭几千骑兵包围后,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敢。

D.段会宗仕途并不很顺。任左曹中郎时,因犯法被免除职务;因擅调戊己校尉的军队,皇上下诏将功赎罪;任金城太守时,因病被免除职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末振将杀大昆弥,会病死,汉恨诛不加。(5分)

(2)末振将负汉,诛其子可也,独不可告我,令饮食之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于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南宋词人。

8. 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状?(5分)

9. 本词的下片与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的情感有何异

同?(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 ”描写桃花源在暮春时节草美花纷的桃林美景。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一切繁华热闹、英雄事业终会荡然无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注意事项: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选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4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宜宾市2016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父亲的树【宜宾市2016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 5

宜宾市2016调研考试语文答案(三)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17周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宜宾市2016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3级2015—2016学年上期第17周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

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

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深刻而普遍。

B.中国人感受到宇宙是生生不息而具备条理的运行大道,这种精神境界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诗书礼乐的文化就得以成就。

C.诗书礼乐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造就群体生活的秩序,诗与乐则陶冶性灵。

D.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接进入艺术领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更为深刻。

B.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二者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相辅相成,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C.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满足生存所需,

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

D.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融通和谐。

B.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之本在于音乐的精神,因此,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人类社会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凝聚了社会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使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得以体现。

D.与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的西洋艺术相比,中国艺术则呈现出端庄流丽、雍穆和平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

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慧国,....

崇、观法慧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给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刚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上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全保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人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8.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5分)

9.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 。

(2)《岳阳楼记》中借草木茂盛描写春天晴明的句子是 , 。

(3)《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 , ”,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喻新事物不断涌现,其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富含哲理的句子是 , 。

(5)《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 。

(6)《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宜宾市2016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头 像

林斤澜

宜宾市2016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四)
四川省宜宾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宜宾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价值追求,自由平等是早期人类的基本利益,即为物质财富的占有。平等表现为个体在群体生活中均等的占有财富,而自由更多的体现在个体可以合理的占有属于自己的财富。发展到现在,在法治社会里,平等主要是公共事务的处理原则,通过平等可以制定出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规则;而自由主要是市民在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独立处理其私人事务的原则。换一句话说,平等主要出现在公共领域,而自由主要出现在私人领域。可以说,自由和平等一起构成了现代市民生活的基本原则。

虽说自由平等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东西方文明形成的过程中,自由与平等所受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东方文明在形成之初更重视平等,西方文明则更重视自由。当然这与东方文明是大陆农业文明,西方文明是海洋商业文明有很大的关系。 东方大陆农业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代表,农业是东方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方式。在这样一个农业社会,个人的力量在面对大自然时是非常渺小的,作为个体的人要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在集体中生活平等就自然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目标。因此家庭、宗族就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保障,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元。而这种家庭至上的观念一旦上升为人生哲学就是集体主义。因此崇尚集体主义,蔑视个人主义,重义轻利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崇尚奉献,蔑视索取也随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正如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所言,在中国这个儒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的工具,最终导致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

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发源于克里特岛。这个岛处在欧洲、亚洲、非洲的中间。据说岛上的居民最初还是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于是岛上的居民逐渐开始以航行为生活方式,用航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甚至掠夺、战争。在这种环境下,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得以产生。这时他们没有什么集体和权威可以依赖,每个个体必须依靠自己去创造。在对外的交流和冲突中,克里特人找到了感觉,再加上航行便利的因素,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这样就完成了他们的文化启蒙。虽然西方文明的孕育中间也孕育了一些平等的观念,但这种观念主要是一种机会平等的观念;在西方早期的世俗社会中始终没有权威,当他们发现他们也需要一个权威诞生时,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因此西方社会发现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基督教除了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上帝这个虚

幻的权威以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原罪论。原罪论使他们更加坚信人本身是贪婪的,人的欲望如果不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话是永无止境的。这也就为法治找到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1.下列关于“自由和平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早期人类的基本价值目标,平等和自由都追求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但二者又有所区别,平等侧重占有的公平性,自由侧重占有的合理性。

B.现代的法治社会,市民生活中的基本原则由平等和自由二者组成,分别出现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C.在公共领域处理公共事务时,透过平等才能制定出符合市民利益的规则。在私人领域处理私人事务时,市民在处理其个人事务时的自由也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

D.在东西方文明的形成中,平等和自由的重视程度不同,东方重视平等,西方则不重视平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大陆农业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个体力量渺小,集体力量强大,因此在集体中平等就成为人们的第一追求目标。

B.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的岛屿文化,据说当岛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时,人们为了生存,便逐渐开始以航海为主的生活。

C.因受不同生产方式的影响,东西方产生了不同的文明形式。而东西方文明在发展时,平等和自由其实是同时存在的,同等重要的。

D.西方文明中也需要权威,但他们往往更愿意从人类自己以外去寻找,于是他们便创造了上帝这个虚幻的权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庭、宗族等社会基本单元的形成,受处在大陆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并因此而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B.美国历史学家阿诺斯认为中国儒教占统治地位,“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权威,轻视变革”,这些都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C.岛屿文化带来航行的发展,也促进了自由自在的个人奋斗与创造的气质的形成,于是便产生了以自由为核心的西方文明。

D.崇尚个人自由、虚幻的权威、原罪论,这些都是西方文明中人们希望用严格的制度加以制约的因素,也为法治找到了思想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宜宾市2016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三十馀,未有名。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服鲜明。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陋其貌,不纳。明日复至,仙芝谢曰:"傔已足,何庸复来?"常清怒曰:‚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自前,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士,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会达奚诸部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仙芝以二千骑追蹑。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具言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即用之,遂知名。以功授叠州城戍主。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知留后时,仙芝委家事于郎将郑德诠,其乳母子也,威动军中。德诠见常清始贵,素易之,自后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命左右密引德诠至庭中,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因以其..

状上仙芝。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

宜宾市2016调研考试语文答案(五)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17周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3级2015—2016学年上期第17周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

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

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深刻而普遍。

B.中国人感受到宇宙是生生不息而具备条理的运行大道,这种精神境界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诗书礼乐的文化就得以成就。

C.诗书礼乐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造就群体生活的秩序,诗与乐则陶冶性灵。

D.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接进入艺术领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更为深刻。

B.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二者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相辅相成,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C.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满足生存所需,

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

D.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融通和谐。

B.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之本在于音乐的精神,因此,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人类社会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凝聚了社会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使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得以体现。

D.与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的西洋艺术相比,中国艺术则呈现出端庄流丽、雍穆和平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

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慧国,....

崇、观法慧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给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刚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宜宾市2016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上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全保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人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8.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5分)

9.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 。

(2)《岳阳楼记》中借草木茂盛描写春天晴明的句子是 , 。

(3)《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 , ”,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喻新事物不断涌现,其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富含哲理的句子是 , 。

(5)《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 。

(6)《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头 像

林斤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652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