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艺术高考】
形容 飞雪篇一
《世说新语两则 练习题》
咏 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 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编著的《 》一文。
2、解释加点的字词。 ......
⑴内集( ) ⑵儿女( ) ⑶俄而( ) ⑷欣然( ) ⑸差可拟( ) ⑹未若( ) ⑺因风起( ) ⑻即公大兄无奕女( )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
②
③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的家庭气氛。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 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
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
6、对 “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7、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
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 、
句:⑴
⑵ 要素。文中“寒雪” “内集” “欣然” “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 ) ⑵太丘舍去( ) ⑶去后乃至( ) ⑷尊君在不( )( ) ⑸待君久不至( ) ⑹相委而去( ) ⑺家君( ) ⑻下车引之( ) ⑼元方入门不顾( )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
②
③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
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
4、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从而课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5、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
6.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从而课文想告诉我们 的道理。
参考答案:1、刘义庆、《世说新语》2、(家庭聚会)(子侄辈)(不久,一会儿)(急)(高兴地)(差不多可以相比)(不如,比不上)(顺着,随着,趁着)(是)3、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4、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欢快、轻松、融洽 5、 C 6、D 7、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8、(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9、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参考答案:
1、刘义庆、《世说新语》2、(家庭聚会)(子侄辈)(不久,一会儿)(急)(高兴地)(差不多可以相比)(不如,比不上)(顺着,随着,趁着)(是)3、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4、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欢快、轻松、融洽
5、 C 6、D 7、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8、(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9、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五、1、(约定)(离开)(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 (您)(丢下)(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拉)(回头看)2、①、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②、“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先走了。”③、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3、不守信用, 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知错能改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 4、无信 无礼,“信”“礼”的重要性 5、肯定: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众骂子的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可能想得太多,只是表示他强烈的义愤,符合儿童的心理。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问题,对七岁的小孩不应求全责备。否定: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6、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岳柱八岁指瑕
形容 飞雪篇二
《两则习题及答案》
《<世说新语>两则》习题
第一套
语言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公欣然曰 (4)差可拟
(5)去后乃至 (6)太丘舍去
(7)入门不顾 (8)与友期行
(9)时年七岁 (10)尊君在不
(11)相委而去 (12)下车引之
2. 古今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则是无信
C.相委而去 D.下车引之
3.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待君/久不至 B.即公/大兄/无奕女
C.与儿女/讲/论文义 D.元方/人门/不顾
4.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1)即公大兄 (2)尊君在不 (3)君久不至 (4)君与家君
5.下面诗句你觉得哪一句最美妙,请写几句赏析文字。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1)《咏雪》:
(2)《陈太丘与友期》:
课内精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翻译下列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9、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
10.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11.《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12.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课外选读·故事两则
王冕读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①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②,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③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⑤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⑥。(选自《宋学士文集》)
第二套
[课时训练]
一、 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朝代)人___(姓名)组
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地点“____”人物____事件“____”等要素。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未若柳絮因风起( )( ) 俄而雪骤( )( )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陈太丘与友期行( ) .....
相委而去( ) 入门不顾( ) 下车引之( ) ....
公欣然曰( ) 太丘舍去( ) ...
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 ..
C.尊君在否(bù) D.友人惭(chán) ..
四、下列加点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 ..
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 .
五、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
六、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B.即公大兄无奕女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D.元方入门不顾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七、阅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 雪骤( ) 差可拟( ) ...
柳絮( ) 无奕( ) ..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6、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阅读诗歌《春雪》,回答问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7、这首诗的体裁是 ,从内容上看是一首 。
8、这首诗采用的修辞手法有 、 。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赋予白雪以人的感情,显得生动活泼。 以“飞花”喻雪,不仅形似,而且生动形象地写出动态美,与春天的景象吻合。
9、请以“雪”为喻造一个句子:
八、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
B、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
C、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
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
九、阅读下列三篇文言,回答文后问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作者 , (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相委而去( ) ...
④下车引之( ) ⑤尊君( ) ⑥家君( )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子将安之
C、良愕然,欲殴之 D、投诸渤海之尾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形容 飞雪篇三
《世说新语两则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世说新语》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二、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 ) ( )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 (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 )
5、相委而去( ) 6、入门不顾( )
三、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
C、尊君在否(bù) D、友人惭(chán)
四、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尊君:
2、家君:
3、君:
五、问答
1、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2、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要怎样做人?
六、释词:
日中:( ) 舍去:( )
无礼:( ) 引之:( )
七、问答
1、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2、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什么?
3、“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什么?
4、友人既然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元方的 这种做法是否失礼?并说明理由。
八、“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九、根据《〈世说新语〉两则》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最后写“公大笑乐”,公为什么“乐”,请说说你的理解。
(2)《陈太丘与友期》中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什么?
(3)《陈太丘与友期》中客人不守信用的表现是什么?
《世说新语》两则参考答案
一、南朝宋 刘义庆 寒雪日 内聚 谢太傅和儿女 讲论文义
二、1、比不上 趁 2、片刻 高兴地 3、比、比拟
4、约会、约定 舍去 5、离开 6、回头看
三、3.b
四、1、称对方的父亲。2、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对人的尊称
五、1、元方,语言和行为
2、守信用、讲礼貌。
六、中午; 不再等候而走了; 没有礼貌; 拉元方
七、
1、“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2、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3、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4、失礼:可围绕“友人已经表示了自己的歉疚,应该给人机会”来回答。不失礼:可围绕“元方毕竟是个孩子,他有他自己的思想和做法”来考虑。
八、“柳絮比雪”好。因为二者俱白而轻,趁风而起,如大雪纷飞情状(或:因为能生动形象地写出大雪下得多洁白而且美丽的特点)。“盐”虽是白色,但为颗粒状且不能随风飘扬。
形容 飞雪篇四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基础篇》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基础篇
1、《童趣》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
2、《论语》主要记录 ,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与《?? 》、《 ? ?》、《?? 》合称“四书”。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3、《山市》选自《》作者,字,世称“”,代文学家。
4、填写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喻;
《蚊子和狮子》讽喻;
《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塞翁失马》则借一连串的事实,告诉人们的道理。
5、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和教育的文学体裁叫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均选自《 》。
6、《智子疑邻》选自《 》,作者是 (时代)末期著名思想家 (人名)。
7、《世说新语》是六朝小说的代表作,是由的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文言篇
1、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一切乌有:乌,通“无” 裁如星点:裁,通“才”
尊君在不:不,通“否” 不亦说乎:说,通“悦”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
是知也:知,通“智”
2、一词多义
?观 昂首观之( ) ?焉 必有我师焉( )
作青云白鹤观( ) 见贤思齐焉( )
?亡 暮而果大亡其财( ) ?此 念近中无此禅院( )
马无故亡而入胡 ( ) 此独以跛之故( )
?故 温故而知新(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马无故亡而入胡( )
而 之
?拔山倒树而来( ) ?学而时习之 (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下车引之 ( )
?死而后已(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
?学而不思则罔 (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 ?心之所向 ( )
?任重而道远 ( ) ?昂首观之( )
以 为
?徐喷以烟 ( ) 尽为所吞( )
?以亿万计(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以丛草为林 ( ) 可以为师矣( )
?仁以为己任 ( ) 项为之强(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为之怡然称快( )
?可以为师矣 ( ) 始悟为山市( )
?此独以跛之故( )
其
?其恕乎(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父曰( ) ?细察其纹理( )
?其家甚智其子( ) ( )
3、解释下列的划线的词语
?学而时习之 ( ) ?人不知而不愠 ( )
?吾日三省吾身( )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徐喷以烟( ) ?传不习乎 ( )?是知也 ( )
?诲女知之乎( ) ?然数年恒不一见( )
?惟危楼一座( ) ?逾时( ) 倏忽( ) 无何(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陈太丘与友期行( )( )
?与儿女讲论文意(古: 今: )?太丘舍去( )( )
?元方入门不顾( ) ?智者疑邻( )
?暮而果大亡其财( ) ?人皆吊之( )
?死者十九( ) ?居数月( ) ( )
?丁壮者引弦而战( )
4、翻译
解释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先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此何遽不为福乎?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背诵篇
1、《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句子是:
2、《过故人庄》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5、《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君的句子是:
6、《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7、《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从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
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抒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
10、《观书有感》朱熹《观书有感》中,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是: 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11.《观沧海》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是句子是:
12.《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13.《钱塘湖春行》描写早春禽事的句子:
《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写诗人被美丽的春色所陶醉,留连忘返的诗句是
15.《次北固山下》中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吟咏“_______________”,满蕴思乡的泪水。
16、《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
论述新旧知识的句子是:
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语句是:
论述在困境中坚强不屈的语句是:
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应该做到:
孔子的弟子曾参继承了孔子的衣钵,以“仁”为核心,提出有抱负的志士应该一生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话是:
17、《咏雪》中东晋才女谢道韫的一句咏雪词:“”被广为传诵。
积累篇
1、请你写出两句中国古代诗人描写春天景色的名句:
2、在我们已经学完的《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中,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有;《皇帝的新装》作者是著名作家,他还写了童话 .
3、下面歇后语中要填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里的人物。
______借荆州――――有借无还
______进曹营????一言不发
______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4、请你写出《童趣》和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出现的成语。
5、对联:上联:曹操东海边上抒豪情壮志;
下联:王湾北固山下表思乡深情;乐天钱塘湖边绘美景无限
6、在所学的古诗词中有许多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诗句:,。作者,朝代,诗词题目:
7、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字:
8、《论语十则》中很多话都成了名言警句。如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做成书签,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仿写篇
1、学习语文,贵在运用。请为下列内容各拟一条标语。要求巧妙而得体。
劝告乱踏草皮的同学。
2.发挥想像,合理仿写句子。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少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青年是 , , 。
3、照例句,以“爱”为话题,另写一个句子。
美,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爱,是,是。
4、模仿例句,以“人们都爱”开头写一个句子。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浓香四野。
仿写:人们都爱
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
(1)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
(2)请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道理。
6、风让树活起来;潮汐让海活起来,宁波君度大酒店;灯光让夜活起来;球迷让气氛活起来。
仿写:_____让___________活起来;_____让___________活起来。
7、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_____;_____。
8、仿写下面的句子。
例: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拥有_________________;拥有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9、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鲜花,蜡烛,矿石,航船)
(1)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你对“语文”理解的句子。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理解篇
《塞翁失马》
1.本文出自一书,该书又名,系(时期)等人编著的。
2.给加点字注音
遽()将()好()髀()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4.翻译句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5.文章作者通过这则故事,揭示了的关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由此引发出的一个成语是。
《世说新语》
1、在下面句子括号内补充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下列各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神游其中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友人已惭愧,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4、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
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5、谢太傅家中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
《童趣》
1、哪三件趣事?有趣的原因?
《山市》
1、本文描写山市景象运用了什么顺序?请找出文中表这种顺序的词语。
2、描写山市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各举一例。
3、作者是怎样描写山市的变化的?这种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作家作品篇
第一组:现代作家
作家作品
鲁迅《春》
朱自清《秋天》
老舍《理想》
郭沫若《紫藤萝瀑布》
何其芳《天上的街市》
流沙河《济南的冬天》
宗璞《风筝》
第二组:外国作家
作家 国度 作品
安徒生 美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丹麦 《金色花》
泰戈尔 法国 《皇帝的新装》
法布尔印度 《绿色蝈蝈》
第三组:古代作家
作家朝代作品出处
曹操唐《山市》《乐府诗集》
自居易东汉末年《钱塘湖春行》《聊斋志异》
辛弃疾元《观沧海》《稼轩长短句》
马致远清《西江月》《白氏长庆集》
蒲松龄宋《天净沙?秋思》《金元散曲》
沈复《童趣》《浮生六记》
病句篇
修改下列各句的语病(在原句上修改)
1、在大家的帮助下,使我克服了困难。
2、场上飞机整齐停放的列队和震耳欲聋的马达声映入我的眼帘。
3、对于父亲的去世,使我很悲痛。
4、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的眼前。
5、他的许多美术作品曾在全国美术家作品展览会上播出。
6、霎时间我重复了平衡。
7、鼓浪屿的春天,简直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8、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
9、贵州高原最近发现了奇特的天然湖。
形容 飞雪篇五
《七年级上语文月考试卷》
杨塘中学七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时间:100分钟 总分:12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栖(xī)息 嫌恶(wù) 头晕目眩(xuàn) ...
B、厄(è)运 滑稽(jī) 忍俊不禁(jìn) ...
C、湛(zhàn)蓝 静谧(bì) 更胜一筹(chóu) ...
D、伫(zhù)立 御聘(pìn) 苦心孤诣(yì) ...
2、下列书写有错别字的—项是( ) (2分)
A、海枯石烂 千姿百态 惊慌失措 历历在目
B、黯然缥缈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水波粼粼
C、骇人听闻 诲人不倦 随声附和 莽莽榛榛
D、踉踉跄跄 塞翁失马 爱慕虑荣 更胜一畴
3、下面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B、遥遥在望:指远处的东西在视线以内,可以望见。
C、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D、造物主:人们都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4、找出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2分)
A、对于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大家都随声附和。
B、他们兄妹的感情好的不得了,简直是形影不离。
C、妈妈对生病的奶奶照顾得很周到,简直是爱护备至
D、他平时刻苦努力,这次取得好成绩是自以为是的事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每个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
B、语言通顺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C、人们越是精确的把握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就能认清物质的本质,从而达到认
识大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D、为了避免再犯错误,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
6、下列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两项是( )( )(4分)
A、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
B、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
C、以丛草为林。/仁以为己任。 ..
D、故时有物外之趣。/其邻人之父亦云。 ..
7、下列语句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2分)
A、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B、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鱼船上。
C、有一言,可以终身行者乎?
D、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8、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春,以她的勃勃生机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激人奋发; ; 。
9、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2分)
(1)子曰:“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2)潮平两岸阔, 。 ,江春入旧年。
(3) , 。小园香径独徘徊。
(4)抒发思乡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其中有许多名
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 。”
(5)请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
,。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小名》,回答10—15小题(16分)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 是 颇 懂 得 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mi
áo)儿。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
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
儿、淼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竞有些不舒服了,好像
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
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我在妈妈惊愕的
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挤得满满的。
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
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
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
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
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出一
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
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
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
默着,显得有些黯然。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
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
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追着,跑着,挥动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0、本文贯穿全篇的线索是 。(2分)
11、现在的“我”为什么不喜欢妈妈叫自己的小名?联系全文概括出两点原因。
(4分) (1) (2)
12、作者是用哪一具体事例来说明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的?请用简明的语言
概括出来,不超过15个字。(2分)
13、“我”曾两次抗议妈妈喊“我”小名,这两次抗议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妈
妈的表情如何?(摘引原文回答)(4分)
第一次抗议的语气 ,妈妈的情 ;
第二次抗议的语气 ,妈妈的情 。
14、为什么妈妈在送别“我”的时候脱口喊出了“我”的小名?(2分)
15、结尾一段中的“什么东西”应该是指什么?(2分)
(二)阅读《春》选段,回答16—20题(16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
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
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春花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要超过4个字)(3分)
答:特点①: 特点②: 特点③:
17、“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换成“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
的像霞”,为什么?(3分)
答:
18、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这段文字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
②作者写树上的花,是从花多、花艳、花甜三个角度来写的。
③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多、艳、甜。
④“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闪亮摇摆
的野花,也暗写了阳光和轻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
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答:
20、一名同学问老师,文中为何只写“桃花、杏花、梨花”,怎么不写“荷花、
菊花、梅花”?假如你是老师,你怎样回答这位同学?(3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
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若柳絮因风起。”公欣然大
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1、上面的文言短文出自我国六朝时候著名的志人小说《 》,编撰
者是南朝宋彭城人 。(2分)
22、对“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的朗读,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形容 飞雪篇六
《世说新语 题》
世说新语
一、解释:
1、 内集:
2、 俄而雪骤 俄而: 骤:
3、 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子侄辈的人 讲论:谈论 文义:
4、 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 可: 拟:
5、 期日中 期: 日中:
6、 时年:
7、 门外戏: 戏:
8、 去后乃至 乃: 至:
9、 尊君在不 尊君: 不:
10、下车引之 引: 之指的是:
11、相委而去 委: 去:
12、不顾 顾:
13、家君:
14、舍去:
15、欣然: 高兴的样子
16、未若:
17、无信:
18、无礼:
二、翻译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4、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
6、期日中,日中不至
(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7、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8、日中不至,刚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别人家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出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三、“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寒雪日 ),地点( 内集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 讲论文义 )
8、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氛围?
(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9、 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 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10、 元方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聪明,勇敢,识礼,有节)
11、 元方从哪些角度反驳友人的?并写出原句。
(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
(日中不至,刚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2、 你怎样看待元方的言行举止?
(元方聪明机智,客人无礼在先,元方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13、 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哪个更好?为什么?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
(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好,柳絮有物象并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这个比喻仅有意象没有意蕴。好的诗句应是物象和意象的统一。)
14、《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15、《陈太丘与友期》记叙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懂理识义、聪明机智、正直不阿,同时也借元方的责客之语,表现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形容 飞雪篇七
《世说新语两则》
形容 飞雪篇八
《5.咏雪》
形容 飞雪篇九
《定稿 整理好了,直接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
咏 雪 林小燕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傅.(fù) 柳絮.(xù) 差.可拟.(chā)(nǐ) 无奕.(yì) 雪骤.(zhòu) 道韫.(yùn)
2.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刘义庆 编著的《 世说新语 》一文。
3.解释字词:
⑴内集(家庭聚会) ⑵儿女(子侄辈) ⑶俄而(不久,一会儿) ⑷欣然(高兴地) ⑸......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⑹未若(不如,比不上) ⑺因风起(凭借) ⑻即(就) .......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②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 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
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
7.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9.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
10.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陈太丘与友期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②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给加点的字注音:与人期行(qī) 尊君在不(fǒu) ..
1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约定) ⑵太丘舍去(离开) ..
⑶去后乃至 (才) (4)待君久不至(您,对对方的尊称 ) ⑸尊君在不(对别人父.....
亲的尊称)(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⑹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⑺家君(对人称自己...
的父亲) ⑻下车引之 (拉) ⑼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②、(家父)等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离开了。 ③、(你)到正午还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④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不守信用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 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知错能改 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元方入门不顾 ”。
1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不失礼:对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也符合一个七岁小孩的心理。(失礼: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难当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1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为人处事要讲信用,懂礼貌
17.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请各举出两例)
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故事: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e4) 学学半(xiào) ....
1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 (即使) ②弗食 (不 )③不知其旨也 (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 (好....
处,益处) ⑤ 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⑥ 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⑦ 教学相长( 增....长,促进) ⑧ 是故.. (所以 ) ⑨ 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 ....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透。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③故曰:教学相长。
所以说,教导和学习能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④《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1.本文节选自 《学记》 ,又名《小戴礼记》 ,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礼仪 论著的选集,共 49 篇。《学记》是《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教育学 的专著。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
2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继而引入“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2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用嘉肴比喻至道,运用了类比论证,是为了衬托至道的好处,也起到了引出论点的作用。
2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②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6.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是清代人。《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
2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河干(gān) 圮(pǐ) 棹小舟(zhào) 曳铁钯(yâ)....
(pá) 湮(yān) 啮(niâ) 溯流(sù) 木杮(fâi) 臆.....断(yì)
28.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河的下游 ,依据是 顺流而下 ;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理由是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河的上游,是因为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9.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河.干.(河边) 圮.(倒塌) 并.沉焉(一起)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求石兽(寻找) 湮(埋没) 竟不可得(终....
于,到底) 棹数小舟(划船) 设帐寺中 (讲学,教书) 耳(罢了) 颠(同.....
“癫”,疯狂) 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遂(于是) 如是再啮(像这样)(侵......
蚀,冲刷) 不已(不停止) 如其言(按照) ...
30.翻译下列句子。
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它怎么能被突然涨起来的河水带走呢? ②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判断吗?
3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①“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2.本文选自《 韩非子•说难》,作者是 战国 (时代)末期著名思想家韩非(人名),是诸子百家中 法家思想的代表。
3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天雨.墙坏(yù):下雨 而邻人之父.亦云(fǔ):老人_ 暮而果大亡.其...财(wáng):丢失
34.补充下列句中省略部分:
⑴宋有富人,天雨(他们家的)墙坏。
⑵其子曰:“(咱们家)不筑(墙),(咱们家)必将有盗。”
3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②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老人干的。
36.课文开头八个字写了什么? 写故事发生的背景。
37.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家富,且“天雨墙坏”。
38.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要看意见正确与否。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①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②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③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④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9.《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此书为_西汉(朝代)淮南王 刘安 等编著。
40.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字:
善术者(擅长、精通) 亡而入胡(逃跑) 将胡骏马而归(带领) 以跛之故(因....
为)
4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这件祸事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
②(老人)家里有了很多的好马,他的儿子又喜欢骑马,(一次)堕下马跌断了他的大腿。 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④ 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
42.本文是蕴含的道理是:祸福相依、好坏共存,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 成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就出自本文。
43.你认为塞翁“善术”是本文故事情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吗?塞翁的真正高明之处在哪里? 不是。塞翁的高明之处是不悲观,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反面思考问题。
《论语十二章》
5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52.请说说”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53.表明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4.表明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成为乐事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5.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6.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7.强调复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8.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9.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通假字: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 尊君在不 兑命 颠
2.一词多义:
而 之 其 为 亡 将
乐 如 方 知 以 学 故
3.词类活用
饭疏食 温故而知新 不知其旨(善) 天雨墙坏 学而是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4.古今异义字 儿女 可以为师矣 虽 物理 十九 困 朋 匹夫 教学相长 .....
5.固定句式:其此之谓乎? 是故
6.特殊句式(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判断句:即公大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句:《陈太丘与友期》
形容 飞雪篇十
《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