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艺术高考】
可以怎样比喻雨篇一
《怎样写比喻句》
怎样写比喻句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写文章如果能适当地加点比喻,将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地具体地体现出来。
比喻有三种格式:
一、明喻。即用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常见的比喻词有“像”,
“好像”,“仿佛”,“似乎”,“如同”,“好比”,“„„般的(似的)”,“像„„一样(似的)”,“跟„„一样(一般)”等等。例:
1、“水平如镜”,“红叶似火”(《桂林山水》)
2、“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我的战友邱少云》)
例1把水比作镜子,说明西湖的平静;把红叶比作火,说明枫叶红艳艳,十分好看。例2把“我”内心痛苦的程度比作刀绞,突出表现了战友间的深厚情谊。
3、深秋时节,片片树叶如纸屑,在空中飘荡。
二、暗喻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用“是”,“成了”,“构成”,“变成”等带有判断性质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例:
1、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
2、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狱中联欢》)
例1用“大火球”形象地描绘了太阳热的特点;例2用“露天舞台”生动具体地描绘了革命着的客观主义精神和对黑暗势力的轻蔑。
3、這羣學生都是猴子,把課室弄得亂七八糟的。
4、最早出现的启明星是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5、太阳变成了火球,照得路人汗流浃背。
暗喻的另一种写法是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如:
1、的确是林海。(《林海》)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草船借箭》)
例1省略了明喻的比喻词,即“的确是像大海一样(辽阔)的森林”;例2省略了暗喻的比喻词——“一字儿摆开”即“成一字儿摆开”。
三、借喻。即本体与喻体均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替代本体出现。例:
1、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凡卡》)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开国大典》)
例1用“小崽子”比喻老板的儿子,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凡卡对老板一家人的憎恨;例2用“红流”比喻游行队伍,形象地说明了游行队伍的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3、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愈来愈多。
4、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5、他摇曳着一头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
6、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和色情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借代:
1、一对蓝帽子到球场外维持秩序。
2、大耳朵来了!我每次见到他的大耳朵都忍俊不禁。
3、所有的东西都要留下来,不要强拿别人的一草一木。
4、「老馬當然認得回家的路。」花白鬍子風趣地說。
运用比喻要注意:
1、感情鲜明。如“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小英雄雨来》 )这个比喻把日本鬼子那可憎可恶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2、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如(1)拖拉机像汽车一样在公路上来回奔跑。(2)小明长得跟他爸爸一模一样。
例1拖拉机和汽车同属机动车,不能做比喻。例2不是比喻句。
3、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之处。如“这堆草垛像石头一样挡住了我的去路。”草垛和石头虽然不同类,但没有相似之处,比喻不当。
4、做比喻的事物要具体,为人所熟知,运用比喻时要力求在构思上有创新。如“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妖怪是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定的东西,极为费解,因此不能达到比喻的艺术效果。
根据以上所提的格式和注意事项,同学们不妨试写几个比喻句。
1、入夜,街道两旁的路灯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挨了一顿批评,心里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说要去春游,同学们高兴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那_________________般的眼睛多么像
可以怎样比喻雨篇二
《风雨》
《风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
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难点
学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
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目标评价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学生达成度高。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 ) 刹.那( ) 栅.栏( )
蜷.曲( ) 倏.忽( )
参考答案:ruò;chà;zhà;quán;shū。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二、导入新课
一、导入:
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
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那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这样的风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贾平凹又是怎样描写风雨的呢?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
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三、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
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4、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
“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
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4、“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5、“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6、“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7、“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8、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9、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0、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
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
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课堂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偌大( ) 刹那( ) 蜷曲( ) 屋檐( )疏忽( )锥形( )
2.解释词语
偌大:( ) 刹那:( )
疏忽:( )
拓展延伸
别风淮雨 暴风骤雨 巴山夜雨 拨云撩雨 春风化雨
餐风沐雨 春风夏雨 楚梦云雨 础润而雨 称雨道晴
春雨如油 对床夜雨 东风化雨 风吹雨打 风风雨雨
风鬟雨鬓 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风调雨顺 风潇雨晦
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
段作文,不少于200字, 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板书设计
风雨
树林子
柳巷 鸟
室外 羊 废纸
女孩 猫
葡萄藤 鱼儿
室内 老人 孩子
学后反思
可以怎样比喻雨篇三
《如何运用比喻为文章增色》
可以怎样比喻雨篇四
《风 雨》
风 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朗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
导入新课:
观看图片,请学生谈最直接的感受。从风引入课题。并板书。
一、预习反馈
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弧形 ( ) 撩起 ( )
锥形( ) 偌大 ( )
攀附 ( ) 蜷曲 ( )
倏忽 ( ) 屋檐 ( )
①倏忽:忽然,很快。
②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
③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④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1987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腊月·正月》等,长篇小说有《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小说《我是农民》等。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学生自由地逐段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表现了作者6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赞美。
三、合作探究
1.作者通过对各种事物情态的描写展现了风雨怎样的特点?
展现了风雨之猛烈。
2.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由远到近、由外到内。
3.用两个词语概括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
惶恐不安,脆弱无助。
4.这篇文章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风雨”的?
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并大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5.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
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四、语言品析
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尽致的美感享受。请你勾画出优美的语句进行品味。
学生先阅读勾画,自由发言。然后由教师出示指导(1、2、3句),再由学生赏析4、5句,最后由教师总结赏析方法。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时的情态。
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总结:记叙文中优美句子的欣赏,我们首先要观察是否应用了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方法,如果有,就可以从修辞入手分析,如果没有现再看描写对象时是否有用得精当的动词或形容词,从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入手来分析。
4、“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5.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忽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鸟在狂风中无法飞翔,坠落地面的情景。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拓展延伸
1.《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写“树林子像一块面团”, “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请你也模仿这种写法,描写一种景物吧。
示例:暴风雨到来前那闷热的夜,令人窒息。我辗转难眠。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惊恐。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抽咽。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狂乱的乐章。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那轻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的疲惫躯体。
2.请你说出几句描写风雨的古诗词。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唐·王维《山居秋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唐·王维《山中》)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课文总结:
五、布置作业:
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 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可以怎样比喻雨篇五
《《马来的雨》练习答案》
马来的雨(一)
马来的雨(三)
在街道上,那雨是让你“淋”的。马来西亚的城镇,街道两边大多是
骑楼,是给行人遮阳或避雨的。这里四季如夏,遮阳是必须的,但挡雨
未必需要,yù 热时分冲冲凉是何等的快意。路上行人几乎未有见
带雨伞的。旱季雨是shēchǐ 品;雨季当然要尽情享受一下的。 马来的雨很劲。在槟城街头,突来的骤雨如幕,望过去似是风也吹不
破的。①路上水不及排走,雨点上去溅出硕大的水花,此起彼伏,是雨
的舞蹈。雨急,水滴也重,可打在身上并不痛,滑滑的淌到地里去了。
②雨不凉,可shǔ 气不再有,心里温温的有了点春的感觉。马来西
亚的车很多,世界各地的名车几乎都能见到,这里的车价与其他物价相
比似乎不贵,因此私车并不稀罕。车在雨中窜来窜去,很霸气的甩出整
排整排的雨水来。③驾车乘车的人在空调里没有shǔ苦,当然也体会不了
那雨的清凉,现代文明有时离大自然是远了些的。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yù 燠 热 shē chǐ 奢侈 shǔ 暑 气
2.引文主要描写了 在街头淋雨的清凉畅快 。
3.划线句①运用了 比喻、拟人 修辞手法,作用是 运用比喻拟人的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雨点落在积水中溅起水花的景象,表现出雨
势很大,动感十足,表达了作者对马来雨的喜欢。
4.说说你对划线句②的理解。
雨的温度不低,但是暑气却因此而消散了,让人感觉清凉爽快,心中
感到舒服惬意
5.划线句③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现代文明让人们远离大自然而感到遗憾惋惜,也希望我们能多与自
然亲密接触
6.文中说“马来雨很劲”,在文中具体表现在
(1)在槟城街头,突来的骤雨如幕,望过去似是风也吹不破的。
(2) 路上水不及排走,雨点上去溅出硕大的水花,此起彼伏,是雨的
舞蹈。
(3)雨不凉,可暑气不再有,心里温温的有了点春的感觉。
(4)车在雨中窜来窜去,很霸气的甩出整排整排的雨水来。
马来的雨(四)
① 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
……
②在海上,那雨是让你“观”的。素有“海洋公园”之誉的马来西亚,其美景离不开海的衬托。海是马来雨的源泉和舞台,那里的雨景格外壮观。密密的雨千针万
线似的,欲将海与天缝在一起。即使烈日当空,雨依旧会扬扬洒洒,将海和天搅成咸湿的一团。登上快艇游海,你能直接体会雨的律动,快艇箭似的飞,那雨被拉成
斜斜的线条。远处的岛时隐时现,像是五线谱中的“蝌蚪”,雨声涛声里变成了可
视的音符。细雨适宜湖泊,骤雨才适合海洋。想起有首歌的名字叫“用马来西亚的
方式爱你”,不知歌词如何,但可以想象那韵味会是马来雨的方式:海天一体,波
澜壮阔;爽快透彻,惊心动魄。 ③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
④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
1.作者说“海是马来雨的源泉和舞台”,其中“源泉”指 马来的雨是从大海上蒸发水汽而形成 ,“舞台”指 在广阔的海洋上,马来的雨更能体现他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气势 。
2.引文第②段主要从 视觉 角度描写 在海上观雨所见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情
景 。 4.句子赏析
(1)密密的雨千针万线似的,欲将海与天缝在一起。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雨的细密和气势磅礴的特点。
表达作者对马来雨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即使烈日当空,雨依旧会扬扬洒洒,将海和天搅成咸湿的一团。
叠词“扬扬洒洒”、动词“搅”等生动地描绘出雨的细密连绵,雨、海、天融汇
在一起的壮观景象。
(3)远处的岛时隐时现,像是五线谱中的“蝌蚪”,雨声涛声里变成了可视的音
符。
比喻的手法,把海岛比作“蝌蚪”、音符,把雨水比作五线谱,生动而形象地描绘
出一幅奇丽的、富有美感的海上雨景图。
5.谈谈引文第③段划线句的含义。
风景是指雨是一种自然景观,风情是指“雨”与当地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社会
风貌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渗透并影响当地人的生活,显出当地最吸引人的力量和最
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形成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6.课文开头第①段写到“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而最后①段又写到“马来
西亚的魅力,在雨季”,谈谈你的理解。
“应在雨季”是作者未去马来西亚之前的一种推测,语气和缓;“在雨季”是作者
在马来西亚与“雨”亲密接触后用肯定无疑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饱含了作者对
马来雨的赞美之情, 并与开头呼应,是文章结构完整。
可以怎样比喻雨篇六
《风雨》
13、《风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读出并书写出文中的重点字词,积累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细细品读赏析课文中的精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了解相关的写作和修辞手法,揣摩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文中传达的微妙感情,保持一份童真,做勇敢的生活前进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并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通过赏析文中的精美语言,揣摩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教法:品读赏析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圈点勾画法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3分钟)
二、作者简介(3分钟)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原名贾平娃。陕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1988年《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别具一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哲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风格。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4分钟)
朗读全文,并用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借助课文的助学系统、词典等工具进行学习。过后,为课文划分层次,理清课文的脉络结构。
1. 读读写写
蔓 撩 捶 偌大 芦苇 栅栏 槐树 攀附 蜷曲 屋檐 弧形 倏忽 锥形 蹦跳
栅栏:用铁条、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比较坚固的东西。
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
2. 问题: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侧面衬托,即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状态特征描写,从侧面来衬托要写的事物的写作方法。它可以使描写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趣味盎然。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狂风之下的自然风景、动物和人的。
3、请找出各段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树林子 垂柳 杨叶 芦苇 羊 葡萄蔓 苍蝇 鸟巢 鸟儿 废纸 湿猫 瓦 浮萍 鱼儿 老头 孩子们„„ 作用:侧面衬托,突出风之狂暴,雨之猛烈。
作者描写风,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侧面描写,文里没有提到“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鸟巢等均可看出来。
四、品读鉴赏,深入探究
句子赏析(12分钟) 例: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1.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明确:“从树林子”起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通过“鼓”“陷”的反复。写出了树林子在风雨中飘摇的情景。(可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等,下同。)
2.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明确:观察非常仔细,看清了脱落的瞬间动态——“才”“一下子”,看清了葡萄蔓的情状——“蜷曲”“像一条死蛇”“软成一堆”,还听到了声音——“哗哗啦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掀落的情状。
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明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明明“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的同时,也让人觉得有点夸大事实,但这也正突出了风的强大以及狂暴猛烈。
4.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撩”、“揭”、“聚”、“摔”、“砸”、“冲”,动感十足,“唰”、“啪”,声势骇人。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厚厚的浮萍”比作“绒被”,突出了池中浮萍之多,之厚,也为后面一系列生动的描写做了铺垫。
“凸、撩、揭、冲”等动词的使用将浮萍拟人化了,带有了人的思想情感、动作,使得浮萍给人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动词的使用: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示例:词语一:忽大忽小,忽聚忽散; 赏析:文中用了连词,形象而贴切的讲述了风雨来时,树林的姿态,把无形的风化作有形了。词语二:撩起一角 ;赏析:说明雨大水急,让人联想到了大雨时池塘中的情形。
5.几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 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忽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明确:“飘”、“斜”、“颤”、“翻”、“旋”、“停”、“掉”等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在大风中由飞到被吹落的过程。未见“风”字,但风无处不在。
五、请大家合作探讨一下下面的这个问题。(6分钟)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明确:同意这种说法。课文的结尾写到大雨了。比如文章第六自然段中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的跑来”。最后一段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结尾的场景跟外面相比,由外面的景物转到屋内,情调上由前面的景物的纷杂转到屋内的安静、平和。老人在土炕的席子上捶腰腿,小孩惊喜地叠着纸船放出去,气氛不甚紧急,行文节奏舒缓了,孩子们带来了欢喜的情调。
六、概括主旨
文章借助典型的景物描写,通过侧面衬托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狂风骤雨中种种事物的情态,表现了风雨之大之猛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七、课堂小结
本文借助典型的景物描写,通过侧面衬托的手法,并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得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八、作业布置(2分钟)
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如夏天的烈日,冬天的寒风„„),将其作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和侧面衬托的写作手法。
15、古诗四首教案
一、任务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课。这个单元所选课文主要都是有关四季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单元目标中,除了反复朗读,感知内容大意,还要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古诗,在诗歌内容上,它们都是写景的;在诗歌形式上,它们又都是抒情的。由此,可引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来加深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
2、品味其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喜欢上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诵读并课堂背诵;
2、品味诗歌的语言。
(二)难点:体会诗歌意境。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1、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主问题]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追问:
1、“观”是什么意思?看
2、怎么样“看”的?东临碣石远眺
3、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描写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4、课堂背诵。(分八组)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唐诗发展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如果说将这四个阶段比作一个人的四个时期,那么王湾就是一个介于少年和青年的高中生。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每示能文,令为楷式”。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感知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课堂背诵。(抽学号尾数,最后两句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4、课堂背诵。(分八小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感知内容
①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②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可以怎样比喻雨篇七
《风雨》
《风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
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
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够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生活的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天气也分很多种,阴天、晴天,下雨、下雪„不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并告诉我们原因呢?(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比较喜欢下小雨的天气,看着非常细密的雨丝从天而降,掉到那个小水洼散开一圈圈的水晕,非常漂亮。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贾平凹的《风雨》,是我喜欢的那种细密小雨呢,还是狂风大作的暴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探究竟。
二、 检查预习
1、 作家简介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我先来问问大家,贾平凹为什么叫“平凹”呢?其实,贾平凹的本名叫“平娃”,他在他的自传中也说过,他娘叫他“平娃”,是希望他一生平平顺顺的。但是后来贾平凹上学了,小有名气了,再叫这个名字,显得比较俗,也没什么文化底蕴。而在陕西方言中,这个“凹”和“娃”读法相同,于是他就把“娃”改成了“凹”,表示他能够正视人生的平坦与坎坷,也显得很有文人气。可以看出,这文人的一个名字,也是大有讲究的。
那么贾平凹,是陕西作协主席,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被誉为“鬼才”。他的小说十分出名,散文也很有特色。贾平凹的作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有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学品格。代表作有《秦腔》、《白夜》等。
2、 掌握生字词
蔓(màn指延伸、滋长)(wàn指植物的枝茎)
撩(liāo指掀起、掀开)(liáo指挑逗、招惹,如撩逗)(liào同“撂”,指撂倒) 捶chuí偌大ruò芦苇 lú wěi栅栏zhà槐树huái攀附 pānfù
蜷曲quánqū屋檐 wū yán 弧形 hú xíng 锥形zhuī xíng 蹦跳bâng tiào 刹那 (chà指很短的时间) (shā指停住、止住)
三、 整体感知
1、本文一共有八个自然段,下面我来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有些地方应当读得急促一些,而有些语段不甚急速,可以读的舒缓一些,读完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段:树林子第二段:垂柳杨叶芦苇第三段:羊女孩
第四段:葡萄蔓苍蝇第五段:鸟鸟巢第六段:废纸猫瓦片
第七段:浮萍鱼第八段:老头小孩
2、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虽然本文题目是“风雨”,但是通篇都没有“风雨”二字,这算是跑题了吗?如果没有的话,本文到底有没有描绘出风雨呢?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文,找出一两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出风雨的写得最好的句子来赏析一下,最后我们一起来概括这场“风雨”的特点。
同学们在赏析的时候,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首先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其次是从什么角度来进行描写的,如细节描写、整体概括。最后也可以从词语这方面来赏析,如运用一系列的动词等等,最后说明这些突出了风雨什么样的特点。
教师举例: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这句话是对景物的细节描写,连用了三个动词“倒伏”、“斜插”、“破裂”,既有芦苇在风雨吹打下的形态描写,又有声音描写,形象地突出了风雨的狂乱、强劲。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找一两句来赏析一下。
3、 很好,从同学们刚刚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全文无“风雨”,却通篇都在写“风雨”。而这种描写并不是正面的直接刻画,而是通过描写各种景物来突显风雨的特点,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还有没有运用其他的修辞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比喻
4、那么,总结一下这场“风雨”的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时强时弱狂乱强劲
5、接下来,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作者究竟是怎样来描写这场“风雨”的呢?
全文总共从三个大方面来描写风雨的景象:一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二是对动物的描写,三是对人的描写。有的是整体的描写,如第一段对树林子的描写,也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如第二段对垂柳、杨叶等的描写。就这样,刻画了一场时强时弱,狂乱强劲的风雨,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6、既然这场风雨这么大,为什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孩子们为什么不好好在屋子里面待着,偏偏要折纸船从门缝里放出去呢?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孩子们天性活泼可爱,看待任何事情都充满童真童趣,哪怕是这场肆虐的暴风雨都可以成为快乐的游戏,因此他们才会将纸船放到门外的积水中去。
作者这样描写,一反前文中所弥漫的紧张急迫的情调,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也给文章带来欢喜的情调。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应该试着以一种童真童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你们的童心,不要被外界世俗所污染,用这样一颗童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四、作业布置
好,这篇文章学到这里,我们算是对贾平凹笔下的风雨有了全新而详尽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一种新颖的描写事物的方法,侧面描写。请同学们下课之后找一个描写对象,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树林子鸟、鸟巢
垂柳、杨叶、芦苇废纸、猫、瓦片
风雨
羊、女孩浮萍、鱼
葡萄蔓、苍蝇老头、孩子
特点:时强时弱狂乱强劲
可以怎样比喻雨篇八
《风雨》
可以怎样比喻雨篇九
《风雨》
可以怎样比喻雨篇十
《风雨》
《风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
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
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
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 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 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 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
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
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
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
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业:
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 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