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

| 体育高考 |

【www.guakaob.com--体育高考】

金陵怀古篇一
《金陵怀古 阅读答案》

1.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这句话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2.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3.此词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笔力__________,最后用无知商女还唱亡国之音作结,作用是_____________

1、用“念往昔”三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这里“门外楼头”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语意)。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地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对此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是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几缕寒烟和一片绿色的衰草

2、。最后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3、苍劲

借古讽今

金陵怀古篇二
《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ppt(优秀课件)》

金陵怀古篇三
《金陵怀古 课件》

金陵怀古篇四
《金陵怀古王珪鉴赏习题》

宋朝 王珪《金陵怀古》诗歌鉴赏(附诗歌鉴赏习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本篇《华阳集》题作《金陵怀古》。

首联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访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踯躅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一派萧索的秋光。“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端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离索的气氛。

中间两联,紧承“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金陵的秋色。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沥不停,江面上稀落地漂浮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飒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仿佛要把古老楼房压垮。四句,一写别渚孤鸟,一写数帆归舟,一写晚风劲吹、红叶凋零,一写寒云阴沉、楼阁昏暗。一句一景,宛如四幅秋景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索摇落,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两联,融情入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一鸟

来别渚”,本极孤寂,再加荒烟缭绕(“带烟”),愈见其情景凄迷。“数帆下归舟”,何其寥落,又兼秋雨凄凄(“和雨”),更显出风物清冷。对于鸟,着一“来”字,表明它是悄悄落下;对于舟,用一“下”字,可知其行色匆匆;如果改为“飞”字、“泛”字,就恐怕韵减神消,索然无味了。“暮吹”用“萧萧”象其声,“红叶”惊落,满地飘零,晚风之紧可以想见。“寒云”以“惨惨”状其色,“旧楼”难以承受住它的重量,云层之厚不言而喻。处处景中含情,借景宣情,不假说破,金陵江城的冷落宛然在目。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还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呢!“故国凄凉”应

“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道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执笔:

刘乃昌)

(摘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1986年版190—191页)

《宋诗鉴赏辞典》1986年版189—190页收录了王珪的另一首诗歌: 《游赏心亭》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金陵怀古篇五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金陵怀古篇六
《桂枝香金陵怀古》

金陵怀古篇七
《许浑《金陵怀古》赏析》

许浑《金陵怀古》赏析

诗歌鉴赏指导

1023 0728 :

记得小的时候,一次偶然的翻阅见到了这首诗,后来读了施蛰存老师的《唐诗百话》的赏鉴,对于其“惟有青山似洛中”的分析,印象最为深刻,特转引之,并将《唐诗鉴赏辞典》的赏析录于施文之前: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 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 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 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 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 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 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赵庆培)

以下为施蛰存评析:

许浑诗为晚唐一大家,长于五、七言律诗,纪游、怀古、赠别,都有佳句。七言绝句亦富情趣。

唐诗百话83许浑《金陵怀古》

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大和六年(公元八三二年)进士,历任当涂、太平二县县令。因为勤学劳心,损其健康,卧病多年。后来病愈,任 润州司马。大中三年(公元八四九年),拜监察御史,历任虞部员外郎,睦州、郢州刺史。晚年退隐,居丹阳丁卯桥。自编其诗集,名为《丁卯集》。

许浑诗为晚唐一大家,长于五、七言律诗,纪游、怀古、赠别,都有佳句。七言绝句亦富情趣。《唐诗鼓吹》选许浑七言律诗至三十一首之多,亦可以反映他在晚唐诗人中的地位。

许浑也做过一个美梦,孟棨《本事诗》中有记录。据说他有一天睡梦中登上一座高山,山上有宫殿精舍。就找人一问,这是什么地方。人说:这是昆仑山。走了一程,看到有几十人在宴会,饮酒作乐。看见许浑,便招手邀他去就坐同享。直到傍晚,有一美人,取出笺纸,要求他赋诗。许浑诗没有做成便醒了。既醒之后,诗却 做成:

晓入瑶台露气清,座中惟见许飞琼。

尘心末尽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

过了几天,他又梦到山上,遇见那个 美人。她说:“你怎么把我的名字传到人间去了?”许浑连忙道歉,并说,我改一句罢。于是把第二句改为“天风吹下步虚声”。可是,许飞琼的名字已流传在神话 故事中,成为古典文学中的一位仙女了。“步虚”是道家的名词。仙人在天空中行走,脚步都踏在虚空,称为“步虚”。道家所唱的诗歌,称为“步虚词”。赋咏学道求仙的诗,也就称

为“步虚词”。

以上是许浑的一个浪漫故事,可与李群玉同垂不朽。在这里,就算作讲许浑诗的一段入话。现在要讲的是他的一首著名的怀古诗。

金陵怀古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这个大城,在唐代以前,曾有六个朝代做过京都。这六个朝代是三国时的吴、东晋、宋、齐、梁、陈。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杨坚所灭亡,金陵便结束了首都的地望。唐代诗人和历史学家常称金陵为六代或六朝故都。后世人直到今天,也还相沿成俗,称南京为六朝故都,甚至简称为六朝,这是失于考虑的。五代时的南唐、太平天国、民国政府,也都以南京为首都。从今天来说,南京已是九代故都了。

许浑这首诗,从陈后主亡国说起。陈后主亡国之时,还在教宫女唱新谱的歌曲《玉树后庭花》。“王气”这个名词用在这里,有双重典故。第一,语源出于《晋书》。据说秦始皇时,有一个能看风水的人说,金陵这个地方,象龙蟠虎踞,有天子气象,五百年后,一定会出一个皇帝。始皇怕他子孙的皇位被别人夺去,就发兵把城北的山开掉,并把地名改为秣陵,以荡涤它的王气。第二,是陈后主自己的故事,见于《南史》。据说陈后主听到隋军已渡江进攻,便说:“王气在这里,别怕,敌人必定自会失败。”这个昏君到临死时还想依靠他的“王气”。所以许浑诗第一句便狠狠的讥笑了一下:“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是陈后主宫中的楼名。楼前有井一口,隋兵冲入景阳宫时,后主和他的孔贵妃、美人张丽华一起投井自杀,被隋兵拉了出来。所以许浑说:“景阳兵合戍楼空。”戍楼是边境上的碉堡,敌人已攻入京都,戍楼当然已空无一人了。这二句也是用对偶句法的。

颔联二句说六代以来的达官贵族的坟冢,现在已只见远近的松楸。向来是宫殿巍峨的地方,现在已只有高高低低的禾黍。这二句是以 写景来抒述怀古之情,接下去颈联二句虽也写景,便比较空泛,并不贴切历史事实了。结尾二句,是从六代故都的观点来做结束,“英雄”指六代以来的杰出人物, 并不指陈后主。我们可以解释为当时没有英雄人物,以致豪华被毁尽了。南京地形与洛阳相似,故李白《金陵》诗云:“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许浑诗即用此意。

以上是从文字典故表面解释一下。现在,接下去我们再参看一些对这首诗的总的理解。《唐诗鼓吹》有明代人廖文炳的解释云:

此感六朝兴废也。首言陈后主专事游宴,至于国亡,而玉树之歌已残,王气亦已尽矣。隋之韩擒虎将兵入陈,而景阳戍搂,已成空虚,但见松楸生于千官之冢,禾黍 满于六代之宫。冢殿荒芜,霸图消灭,良可惜也。自古及今,惟石燕飞翔,江豚出没,景物常存耳。若英雄一去,豪华殆尽,不复再留,岂有能若青山之无恙哉?

接着还有一段清人朱东岩的评论云:

刘梦得《西塞山怀古》,单论吴主事,只五句一转,用“几回”二字收拾世代废兴,手法高妙。许公此篇,单论陈后主事,只一起“王气终”三字,已括尽六朝, 尤为另出手眼。“玉树歌残”与“景阳兵合”作对,直将鼎革改命

大事,视同儿戏,真可慨也。松楸禾黍,皆当时朝朝琼树,夜夜璧月之地、之人,正与下“豪华” 二字反照。嗟嗟!英雄已去,景物常存,雨雨风风,年年依旧,独前代豪华,杳不复留矣。“青山似洛中”,犹言不似者之正多也。 朱东岩此论引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作比较,很有意思,我现在把刘诗抄在这里,供读者参考方便: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许浑诗与刘禹锡此诗果然有些近似。“山形依旧枕寒流”和“惟有青山似洛中”用意同而许句较深。“人世几回伤往事”和“英雄一去豪华尽”亦是同一机杼的句法,二人都点出了怀古之意,其实不点出可以更妙。

唐汝询《唐诗解》评许浑诗云:

金陵本六朝建都之地,至陈主荒淫,王气由此而灭,故以玉树发端,遂言后主就缚景阳而戍楼空寂也。虽千官之冢树犹存,而六代之阙庭已尽,惟馀石燕江豚,作雨吹风而已。然英雄虽去,而青山盘郁。足为帝都,徒使我对之而兴慨耳。

下面再看看金圣叹在《选批唐才子诗》中的解释。圣叹讲七言律诗,分前后两解:前四句为前解,后四句为后解。前解是开,后解是合。这就是起承转合的简化。他讲许浑此诗,也分两解:

[前解]此先生眼看一片楸梧禾黍而悄然追叹其事也。一、二,“玉树歌残”,“景阳兵合”,对写最妙。言后庭之拍板初擎,采石之暗兵已上;宫门之露刃如 雪,学士之馀歌正清;分明大物改命,却作儿戏下场。又加“王气终”,“戍楼空”,对写又妙。言天之既去,人皆不应,真为可骇可悯也。于是合殿千宫,尽成瓦 散;六宫台殿,咸委积莽。如此楸梧禾黍,皆是当时朝朝琼树,夜夜璧月之地、之人也。

[后解]此又快悟而痛感之也。言当时英雄有英雄之事,今日石燕亦有石燕之事,江豚亦有江豚之事。当时英雄有事,而极一代之豪华;今日石燕、江豚有事,而成一日之风雨。前者固不知后,后者亦不知前也。“青山似洛中”,掉笔又写王气仍旧未终,妙妙。

以上我抄录了明清四家对许浑这首诗的全篇讲解。一经对照,我们可以发现,除掉第一联二句,大家的意见相同之外,其馀三联,四家的体会各有参差。我们先看第二联“松楸”、“禾黍”二句。

但见松楸生于千官之冢,禾黍满于六代之宫,冢殿荒芜,霸图消灭。 这是廖文炳的讲法。他以为“千官冢”是六代以来许多官员的坟墓,与“六代宫”是对等平列的。上下二句,都是描写昔盛今衰的景象。但是,我们知道,松楸本 来是种在墓地的树木,如果坟墓已荒凉无主,这些松楸必然已被人砍伐无存。向来诗家总以松楸之有无,来表现墓主有无子孙。由此可知,许浑这一联诗,“禾黍高 低”是形容“六代宫”的荒芜,“松楸远近”却并不是形容“千官冢”的荒芜。于是朱东岩说:

松楸禾黍,皆当时朝朝琼树,夜夜璧月之地、之人,正与下“豪华”二字反照。

他把上句的重点放在“千官冢”。意思是说,六代以来豪华的人物已成为

松楸茂郁的坟墓,而豪华的宫殿已成为禾黍高低的田野。这样讲,这二句也是对等平列的。

虽千官之冢树犹存,而六代之阙庭己尽。

这是唐汝询的讲法。他与朱东岩的讲法又有歧异。他並不以为上句有盛衰之感。他给上句加了一个“虽”字,给下句加一个“而”字,再用“犹存”和“已尽”来 表示他所理解的这二句的逻辑关系,于是它们就不是对等平列的了。按照一般作对偶句的习惯,一联二句,诗意总该是对等平列的,如果要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或正反、是非关系,上下句都必须有一个虚字来表明。许浑这二句诗全用实字,看不出诗意有正反关系。唐汝询的讲法不能服人,他是任意增字讲诗,恰恰成为曲 解。

于是合殿千官,尽成瓦散;六宫台殿,咸委积莽。如此楸梧禾黍,皆是当时朝朝琼树,夜夜璧月之地、之人也。

这是金圣叹的讲 法。用朱东岩的观点,还抄了朱东岩的结句。他们都以为这首诗是“单论陈后主事”,所以“官”与“宫”都是陈朝的人与地。朱东岩没有分别说明,金圣叹却分别 说明了,人是“合殿千官”,地是“六宫台殿”。许浑明明说是“六代宫”,金圣叹却移花接木,政为“六宫”。

总结四家讲法,我以为没有一家完 全可取。首先要知道,许浑此诗虽以陈后主事起兴,怀古的对象却在六朝。题目既然是《金陵怀古》,诗意不能只局限于陈后主一朝。况且第四句已点明是“六代 宫”,更可知“千官”应当包括六代以来的人物。至于这二句诗的意义是慨叹六代繁华之地、之人,俱已成为陈迹,这是朱东岩、金圣叹的观点,没有错。廖文炳、 唐汝询的讲法是不足取的。

现在我们接下去研究第三联“石燕”、“江豚”二句。这二句诗确是不易理解,摸不准写这二句的用意。“石燕”, 《唐诗鼓吹》注引《湘中记》云:“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江豚”,《唐诗解》注引《南越志》云:“江豚似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 跃,风辄起。”可知此二物都与风雨有关,但与金陵或六朝毫无牵涉。诸家解释,都无法单独讲此一联,总得与上下文联系起来理解。廖文炳说:“宫冢荒芜,霸图 消灭,良可惜也。自古及今,惟石燕飞翔,江豚出没,景物常存耳。”这是联系上句讲的。朱东岩说:“英雄已去,景物常存。雨雨风风,年年依旧,独前代豪华, 杳不复留矣”。这是联系下句讲的。唐汝询说:“千官有冢,六代无宫,惟馀石燕江豚,作雨吹风而己。”这也是联系上句的。吴昌祺在唐汝询的评论上加了一个眉 批:“言石能作雨,豚亦兴风,而英雄一死,则无复豪华也。”(《删订唐诗解》)他又是联系下句了。按照一般习惯,律诗第五、六句一联的作用在启下,诗意总 是贯注到最后二句的。朱东岩、吴昌祺的讲法是传统的读诗法。不过许浑这首诗的第七句实在是“松楸禾黍”一联的概括,意义相同,故廖文炳、唐汝询的讲法也讲 得通。他们都以为“石燕江豚”一联的作用是为存亡对比服务。“石燕江豚”代表万古常存的事物,千官、宫殿、英雄、豪华,代表已经消亡的六朝历史事物。

金圣叹的解释最为奇特。这里不再重录,请读者检阅上文。他用了一百字讲这二句诗,无缘无故的突出一个“事”字,和下句的“英雄”联系。对比的意义,不在 存亡,而在“昔日英雄之事”和“今日石燕江豚之事”。昔日之英雄不知今日之燕豚,而今日之燕豚亦不知昔日之英雄。讲得似乎很有玄机,实则是自己没有明确的 理解,这又是金圣叹大言欺世的一种手法。

金陵怀古篇八
《唐宋诗词中的金陵怀古情结》

第13卷第2期2011年6月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SocialScience)Vol.13No.2Jun.2011

唐宋诗词中的金陵怀古情结

沈学玕

(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怀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金陵怀古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金陵有“六朝古都”之誉,历来是文人吟诵的对象,唐宋诗词中凡涉及金陵者都与怀古有关。唐宋文人怀古追昔,寻找沉痛的历史沦亡教训,同时也抒写个人无尽的伤感,使得金陵文化更添一份感伤的底蕴。

关键词:唐宋诗词;金陵怀古;伤感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5420(2011)02-0091-05文章编号:1673-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怀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怀古诗词以其独特的理性反思和苍凉的历史

美感极大地开阔了文学视野,所以悲叹兴亡的怀古诗词一直佳作迭出、绵延不绝,其中尤以“金陵

最为典型。金陵史称“六朝”古都,自公元怀古”

229至589年,先后有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于此,但六个朝代更迭如走马灯一般,平均时长不足六十年,都是短命王朝,金陵成了六朝繁华、兴亡、荣辱以及时移世异、物是人非的代名词。王朝短命,悲恨相续,引得唐宋时期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的无限伤感与深深追思。自唐宋以来,金金陵怀古就成了陵怀古题材在诗词中大量出现,

唐宋文学家寄兴感怀的一个重要媒介,也成了唐诗宋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金陵怀古为唐诗宋词增添了一份伤感的幽幽情怀,唐诗宋词中也多了一抹难舍的金陵情结。

自然景致常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共同激发人们

的怀古之思。“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可以为法而不之法,可以为戒

”(方回《流奎律而不之戒,则又以悲夫后之人也。健》卷三)古代文学作品里的怀古诗词中,关于金

陵咏叹兴亡的作品数量远远超过洛阳、西安、北开封、杭州等其他古都,同时“金陵怀古”较之京、

、“赤壁怀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维扬怀古”

、“长安怀古”、“姑苏怀古”,古”不论从整体创作

数量,还是从名作数量而言,都远为优胜。唐宋时期的诗词大家几乎都有关于金陵的怀古之作传世,夏晨中等编的《金陵诗词选》共收录历代歌咏金陵的诗词作品249首,实际上远不止此数,约400多首。

金陵“其地居全国东南,当长江下游,北控中原,南制闽粤,西扼巴蜀,东临吴越;居长江流域之,‘负山沃野,控沿海七省之腰膂;所谓‘龙蟠虎踞’

[1]

带江’是也”。春秋时金陵为吴王夫差的冶铸重镇,称冶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越国大夫范蠡于此筑越城。公元前333年,楚灭越,设金陵《金邑。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升州”条载:“陵图经》云昔楚威王见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

一、亡国之痛:六朝如梦鸟空啼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文化大国,

文化遗迹遍布大江南北,其中尤以七大古都为甚,这些古都记录了朝代兴亡的历史,给人一种无尽凄凉的沧桑之感。历史遗迹昭示着前代的风云,

01-05收稿日期:2011-作者简介:沈学玕(1969-),女,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地域文化、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

气,乃凿地脉,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属丹阳

则云始皇凿金陵方山,其断处为郡。故《丹阳记》

”渎。则今淮水经城中入大江,是曰秦淮。东汉建诸葛亮使吴经此,观察地形,安十三年(208年),

”评价曰:“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建

安十六年(211年),东吴孙权将京城(今镇江)迁来,依山临江筑城,后世称石头城,又在其东部修筑建业城,在北部筑后苑城即台城。永嘉东渡,在此建立东晋。东晋时期金陵经济发展迅速,交通便利,商业繁华,文化繁荣,王、谢等大族聚居于乌衣巷、朱雀桥一带。此后宋、齐、梁、陈均建都建康,史称南朝,与前之孙吴、东晋合称六朝,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齐、梁之际,建康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全国最大城市,街景繁阜,经济发达。梁穷奢极欲,广建宫室城垣,城内外佛寺多武帝时,

陈代后主叔宝荒淫奢靡,大兴土木,达七百多座,

广建寺观,饰以金玉珠翠,日夜与宠妃、狎客荒淫

游乐。公元589年,隋军攻陷建康,杨坚下令毁城,摧毁六朝宫苑,六朝古都化为废墟,仅存石头城,设蒋州。六朝文化遭毁灭性的打击。北宋时南京称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为建康府,为抗金前线。岳飞、韩世忠曾在此抗金。金兵于1130年火烧建康城,城内建筑大都化为灰烬。

初唐王勃《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概括了金陵

长江北流。伍胥用而三历史的兴衰:“蒋山南望,

吴盛,孙权困而九州裂。遗墟旧壤,数万里之皇

城;虎踞龙蟠,三百年之帝国。阙连石塞,地实金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陵;霸气尽而江山空,险,曾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之小”邑。在金陵悲恨相续的历史延续中包含了深深的教训,在国运动荡衰落的唐宋之际,金陵怀古几乎成了唐宋诗词创作中的一个专题。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怀古诗词,顾名思义即是咏怀古迹,它必然会涉及历史。“黍离麦(王安石《金陵怀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配”

),“山岳崩颓,古)》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庚信《哀江南赋序》),怀古诗词大有去故之悲”

多是就古代的历史文化遗迹而发兴,再由眼前的古迹而回眸悬想,把眼前景物与历史感怀掺杂在

“后之视今,(王羲之《兰亭一起,亦犹今之视昔”)。中国文化自古即有尊古、集序》托古的传统,文学创作也大多遵循以古鉴今、借古讽今的思维定

怀古之作正是依托此一模式,以眼前古迹为载势、

抒发对现实政治的感怀,并且利用历史对现实体,

政治作出裁判

[2]

。怀古诗词所追忆的基本是历史

社会动荡、更迭频繁的三教训表现得特别明显、

六朝和隋朝时期。怀古诗词常常产生于国势国、

日下,危机四起的时代背景下,在唐代是中晚唐,到宋代是北宋过后。据今人统计,现存唐代咏史诗为1442首,晚唐竟占了1014首,在213名咏史作者中,晚唐也高达95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陷入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晚唐国运渐衰;晚唐诗坛“犹如日落前的夕照余辉,只有几个诗人在忧时

[3]悯乱,感叹身世,在为唐皇朝的衰落唱着挽歌”。宋代国势更加严峻,靖康之难以后,南宋朝廷偏安

江南,金陵成为紧邻前线的军事重镇。唐宋后期的现实危机使诗词大家们带着更为强烈的忧患意

的历识来观照六朝的兴衰史事。金陵“六朝兴废”史内涵,与唐宋感念国事、忧患时艰的时代精神极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度契合。对于六朝遗恨,亦(杜牧《阿房宫赋》)。咏叹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朝,以古为鉴,汲取历史教训,免蹈灭亡覆辙,在国家沦亡之际,实际上正是喻示当下王朝的黯淡

,前景,借金陵六朝历史的“酒杯”浇唐宋艰难时。事中的“块垒”

唐宋文人在金陵游历期间纷纷留下了激愤

悲壮、深沉哀怨的肺腑之言。《全唐诗》中关于金唐诗宋词中平添了许多怀陵咏史的有近90首,

古咏史之作:“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李白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杜牧《江南春绝句》)“辇路江枫暗,烟雨中。

”(司空宫过野草春。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登高有酒浑忘醉,曙《金陵怀古》慨古无言独”(唐倚楼。宫殿六朝遗古迹,衣冠千古漫荒丘。)“山寒老树啼风雨,彦谦《金陵怀古》泉暖枯骸

”动藏牙。欲起忆原看一看,秦淮声儿急西斜。(罗隐《建康》)“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

”(李商隐《咏史》)“江雨霏霏江草齐,盘。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韦庄《台城》)“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堤。

”画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许浑《金陵怀古》)刘禹锡以《金陵五题》借古照今,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

”(《石头城》),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

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

故垒萧萧芦荻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

”(《西塞山怀古》)和“朱雀桥边野草花,秋。乌衣

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乌衣巷》)为人传诵。宋代文坛关于金陵家。

咏史怀古之作也层出不穷。王安石感于当世而,以《桂枝香·金陵怀古》发的四首《金陵怀古》

”最为沉挚:“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白鹭洲前,乌衣巷口,江上城郭。万古豪华,六

”(袁去华《柳梢青·建康朝兴废,潮生潮落。)“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作》

(贺铸《台城游》)“酒旗戏鼓甚处双燕过谁家?”

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

”(周邦彦《西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王谢堂前又燕,空绕乌衣门巷,斜日草连河》

”(周紫芝《水调歌头》)“我来吊古,天。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目。

)深沉的兴亡之叹中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致道》

金粉遍地、繁华竞深重忧虑。曾经的笙歌彻夜、

逐落花流水如春一般逝去了。唐宋文人经过时

代的盛衰巨变,创巨痛深,此刻再面对历经变迁赋到沧桑的六朝故都金陵。“国家不幸诗家幸,

(《赵翼诗选》),句始工”金陵怀古诗词在唐宋的兴盛就绝非偶然了。

西有“虎踞”清凉山,北有玄武湖,南有雨花金山,

山水环抱,形势极为险要。“大江来从万山中,台,

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

”(高启江山相雄不相让,形势争夸天下壮。长风,

《登雨花台望大江》)胡小石先生也说:“大江之浩

荡,钟山之嵯峨,后湖之明秀,秦淮,青溪之曲折,方山之开朗,栖霞之幽静,又足以启发灵感。故以

”上诸名胜,在当时皆见诸吟咏。江山相雄的景致,又经历了六朝的繁华与衰败,历史遗迹众多,其波

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坎坷历史,蕴藉了无数悲歌慷慨的故事,积淀了绵远深厚的文明,文化底蕴丰富的金陵在唐宋之际引得许多文人在此流连忘返。“风景不殊,千古凭高,触目伤心,正自有山河之

(《世说新语·言语》),异”面对繁华不再的金陵,作家们无不吊古伤今、无限感慨,豪华尽去,风流让人倍感伤怀,悲怆难抑。昔日的江南佳丽易散,

地,早已是金粉飘零野草新、极浦蒹葭秋漠漠的荒凉与悲怆,是“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凄迷与冷清,是“万里极目伤心春”(罗隐《春日登上元石头故)、“结绮临春无处觅,(郭祥城》年年芳草向人愁”)的哀伤与正《同荆公登金陵凤凰台追次太白韵》愁怨。王朝的盛衰无常、命运的无法把握,与江南佳山丽水的景致相互影响,形成了唐宋时期金陵怀古诗词一片感伤、凄清的格调。从中晚唐至两宋,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朝政愈

藩镇割据、朋党倾益昏暗。中晚唐的宦官专权、

“于斯之时,轧,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

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自立,

”(《资治通鉴》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卷244)而宋的边境危机愈演愈烈,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统

治阶级却更加荒淫。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抚今追昔,盛衰相照,必然会让人产生盛世难再前途茫茫之感。唐宋文人在这样一个忧患深重的衰“虚负凌云世,国事已艰,个人理想更是难以实现,

(崔珏《哭李商隐》)。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现实的危机使他们痛心疾首但又无能为力,曾经

的济世胸怀和绚丽的理想,已被无情的现实社会腐朽政治与苦闷绝望的社会心理,使他们由击碎,

对理想的执着转而追求心灵的解脱与意志的自由

。“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社而选择了“怀古咏史”

会审美主体首先感受到的便是理想被粉碎后的悲

哀,悲苦之音伴随着战乱的现实生活以其强大的力量冲进了美学领域;不仅如此,社会审美主体咀

二、忧己之伤:人生失意无南北

中国古代文人一直有游历登临的传统,怀古

创作与登临会意密不可分。“江山留胜迹,我辈复”(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作为一座历史登临。

“江南佳丽地,文化古都,金陵帝王州”(谢眺《入)的金陵江山雄秀,朝曲》引人入胜,逶迤绮丽、山青水秀的明媚风光和舟驶车驰繁盛景象曾吸引了

晋人南渡,大批士人无数文人墨客。永嘉之乱后,

流连于以建康为中心的会稽、温州、九江等地峰峦

叠翠、碧水沉潭、云遮雾绕的秀美山川之中,并以诗文书画表现之。人们常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和南朝人的山水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实得益于江南山水的独特风貌。“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以物迁,”(《文心雕龙·诊赋情”辞以情发。)“文人墨客登临送目悠然心会,篇》顿生兴亡之叹

”(辛弃古今之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金陵东有“龙盘”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紫

嚼痛苦悲哀之余,他们的审美热情日渐消退,审美

[4]”格调渐趋衰飒。

创作主体的怀古情结,常常是当下社会现实

幻灭感。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引起的自我失落感、

怀古创作的高峰时期,通常是社会现实与创作史,

主体内心理想激烈冲突的时候。对前尘往事的哀惋,对社会现实的针砭,更多地流连于主体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同时,又把目光投向与现实相隔遥远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历史,对那些历史上的盛衰兴亡特别敏感,乐于在颓败的历史风景和残破的文化意象中体验内心这种哀怨伤痛,于前世的覆亡中搜寻无情的历史教训。“在宇宙之内,历史之中的个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思考,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思考,同样自然和历史的悲剧意识实际上人把自身的悲剧意识投射到也是人的悲剧意识,

转为自然和历史的悲剧意识,以自然和历史之中,

自然和历史之悲来在一个更广的范围、更高的视

点、更深的程度上咀嚼和深思自身的悲剧意”最终由个体人生种种哀思愁绪泛化为整体识。

性的悼往伤今,对一切逝去的美好人事无限追惜。于是创作主体不期然而然地到记忆宝库中寻求情感的对应物、切合点,在与古人感同身受的联想中

[6]

寻到了精神寄托。金陵文化中所独有的台城、乌衣巷、雨花台、燕子矶、凤凰台、玄武湖、莫愁湖、

[5]

三、天意之问:钟山何处有龙盘

其实金陵虽然占据着天然独特的地理优势:

形势险要,气象雄伟,经济发达,然而建都金陵的因为偏安江左,远不足以每一个王朝都比较短暂,号令中原,控制全国,统一宇内,其中最长的东晋也只有103年。建都金陵的王朝更迭频频,原因何在呢?梁启超曾将国势的强弱与国都所处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考察,他认为:“建都北方者,其规

……其规模常弘远,其局势常壮阔。建都南方者,”中国北方由于得到其局势常文弱。模常清隐,

在多数时间内成为中国的政治重心较早的开发,

和都城所在地,朝代更迭使得北方战乱频仍。而

天堑阻隔,战争少了许南方位于长江流域以南,

多,加之南方特别是边远区域开发较晚,人口密度

不高,能容纳新增人口,也就成为人们较为理想的政治避难之所。“自秦汉以来,中国民族斗争的主战场始终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常常构成对中原王朝生死存亡的威胁。作为国家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国都必须处在斗争的前线,这样才能信息灵通、及时决断、便于征战。由此看来,杭州和南京是不宜选作一个国家”中国历史上一切重大的政治变的政治中心的。故如秦吞六国、楚汉相争、三国鼎立、五胡乱华、藩镇割据、靖康之难等等,总是北方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并统一南方。从传说中的炎黄大战始到清代,我国有重要战役720起,绝大部分在北方。王恢先生更是作了一个形象的解释:“中国譬如一巨人,坐北向南,头脑在北,河济江淮为其胸膛,头脑豁露于外,常有清新寒冷之刺激;胸膛包裹在内,时有温暖安全之感。反之,头脑倒装于腹,则全身

[10]”运动不灵,常现疲缓滞呆之像。由此看来,从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金陵都不适宜作为一个盛世

王朝的首都。

中国古代文人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普遍具有济世之怀与忧国之情,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恪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大学》),“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下”杀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穷则独善其身,成仁”达

,“戮力上国,则兼济天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曹植《与杨德祖书》)等中国传统文流金石之功”

化精神,怀着积极入世之心,对国家、社会、苍生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步铸就成中国古代文人的鲜明的群体人格特

[9]

[8]

秦淮河等成为唐宋文人观赏凭吊、浅吟低唱的对

象。“人被困陷在自然的那种既定的机械运转中,他们逃脱不了盛衰荣枯这种自然的循环往复的变化。这个过程偏巧是人们在回顾历史时见得最多”荒凉的空城,黯淡的的东西:它的样式是哀歌。

画面与唐宋文人浓厚的感伤情绪达成了心灵契

“六朝文物草连空,合。怀旧之感更兼伤逝之痛,

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

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杜牧《题宣州开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面对金陵的六朝遗迹,元寺水阁》由历史兴亡感,联想到人世的翻覆沧桑,产生一种白云苍狗般的

身世之感。盛世不再,中兴成梦,诗人们逐渐意识到现实的衰败已无可挽回。于是由金陵而怀古、因怀古而感伤成了唐宋文人金陵怀古创作普遍的心理现象。唐宋诗词中信手拈来的寒烟衰草、乌衣斜阳、台城荒丘、风景依旧、山河已改的怅惘、凄清寂寞、颓废幽怨的感伤深深浸透在“金陵怀古”诗词画卷中,从一己之悲折射着整个社会的风云变幻。

[7]

征。在积极入世的人生道路上,他们一方面向往

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另并讴歌前贤盛世,

一方面则密切关注前朝尤其是那些短命王朝的政

治得失,在探索改朝换代的深层次原因时作出自以怀古的方式参与当下政治与道己的是非判断,

德的建设。他们普遍持有这样的文化观念:凡成大事者需要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取得成功最为重要的条件。在古代作家看来,作为“帝王之州”的金陵已经具备了地利的天然优势,即所谓“六朝形胜地”,那么考察它的兴衰成败,就应该着眼于天时与人和。古代作家的思考角度往往与后世的政治家、地理学家和文化学家不尽相同,他们并不认为金陵的自然位置欠佳,反而不断地强调他们或议论,或疑问,或感叹,其地理条件的优越,无非是要借古讽今,说明“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的道理

[11]

困扰着他们敏感的心灵,对他们触动最深的永远

朝代的更替。是国家的兴亡、

唐宋时期金陵怀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凭借金陵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有着高炫丽篇章,

度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显示出独特的思想内

涵和艺术魅力。唐宋文人个人际遇与王朝兴衰成败密切相连,他们的感伤,反映了国家的危机,他们的忧患已超出自身的情感范围而具有广阔的社会内涵,对后世的金陵怀古之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

[1]朱偰.金陵古迹图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高峰.论金陵怀古词的文学生成及表现[J].南京师范大学学

2009(5).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4]刘尊明.中国古代文学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5]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989.社,

[6]刘卫英,王立.怀古诗的诗学本质及其精神史意义[J].求索,

1998(6).

[7]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M].北京:生活·

2004.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8]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堂全集:第二册·卷十一[M].

1935.上海:上海中央书店,

[9]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王恢.中国历史地理:上册[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11]周晓琳.“金陵”意象与古代作家的怀古心态[J].西华师范大

2007(5).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2]姚大勇.怀古诗词文化成因分析[J].枣庄师专学报(哲学社

1998(4).会科学版),

。所以对建都金陵的王朝覆灭,

唐宋文人更多地是从政治与道德的角度,咏叹其

兴衰成败,总结出历史教训,警醒后人。“兴废由(刘禹锡《金陵怀古》)一语道人事,山川空地形”

破国事的兴废取决于人事,而不在于险要的地形,劝讽暗示当今统治者依托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享乐,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怀古诗词可说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抱赤诚之心,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上下求索、艰难跋涉的结忧患意果。“怀古诗词正是中国文士心灵的吐露,识增强了他们的沧桑兴亡之叹,也加重了他们对现实的忧虑,他们的苦心,融化到了一首首怀古作

[12]”在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时代的忧患品中。

JinlingnostalgiainthepoetryofTangandSongdynasties

SHENXue-gan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NostalgiapoetryisanessentialcomponentofChineseclassicalliteratureofwhichJinlingnostalgiaisthemostsignificantone.Jinling,today'sNanjing,boastsitsreputationas"theancientcapitalofsixdynasties"andhasbeenpraisedbytheintellectualsandpoetsthroughoutthetime.InthepoetryofTangandSongDynasties,thoseinvolvingJinlingarealwaysassociatedwithnostalgia.Theintellectualsreminiscedaboutthepastinpursuitofthelessonsthatcanbelearntfromthesadperishingofhistory,andmeanwhileconveyedtheirendlesspersonalmel-ancholy,whichaddsadepositofsorrowtoJinlingculture.

Keywords:poetryofTangandSongDynasties;Jinlingnostalgia;melancholy

(责任编辑:刘

云)

金陵怀古篇九
《金陵怀古词对比鉴赏》

穿越时空的对话

《桂枝香》《西河》比较鉴赏

博兴二中 魏洪屿

曾经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言下之意,我们中国人个人能力都很强,但不懂得团结协作。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们中国人,每个人都是条龙,我们中国人,在一起就是一条巨龙。

一、导语:(2’)

一个是神宗宰相,一个是徽宗乐官;一个是沉稳冷峻的政治家,一个是苦寂忧闷的文人;一个以诗文著称,一个以艳词闻名;一个以“适用”为本,一个以“造词”为宗;同到六朝故都——一个历来群雄争据的金陵,怀古思今,道尽心中无限情志。

今天,我们要走进两首宋词《桂枝香 金陵怀古》《西河 金陵怀古》,去和先贤对话,和历史对话,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去汲取一些大智慧。

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历史上,写金陵的诗词数不胜数。像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像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这两首诗中,藏着同样的思考 兴亡 。

那么,在我们将要学习的两首金陵怀古词中,又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考呢?

二、初读感不同。(8’)

师:与先贤对话,要求我们首先通过诵读,来聆听作者这穿越时空的声音。

活动1:请左半部分齐声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由右半部分的一位同学点评;由右半部分齐声诵读《西河·金陵怀古》再由左半部分的一位同学点评。要求,读准句读,读出感情。

左生诵读,右生点评。

右生诵读,左生点评。

(点评角度,可以是语气、语调变化、停顿、语速。就《桂枝香》一词的写景特点和抒情特点也可。“能否举一个句子来说明”“比如说”“试读一下”“来,老师跟你一起读”“按照这位同学的意见,大家一起来读一下”“哀愁、悲戚未必用一味低沉的语调来读,有时候,悲也可以用顿挫的语调变化来表现。比如,‘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渡天际’这一句。”) (表述不准时,老师能否果断的读一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

三、再读探究竟。(15’)

活动1:找不同

1、 师:通过诵读,同学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两位先贤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两首词来看看两位作者分别给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仔细诵读,不难发现,两首词中,选取了许多相同的景物,请同学们任选一处,分别从两首词中找出描写它的句子,说一说它们不同的特点(怎样说更贴近学生?或者,读一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投影)

一生:千里澄江似练 与 怒涛寂寞打孤城 。王安石的词,写出了江的颜色,白如练。用了“千里”表现了景象的壮阔。周词中的“怒涛”“寂寞”写出了景色的萧条。(苍凉,而非凄凉。)

师:还有“孤城”对不对?空城。读一读。

一生:山,翠峰如簇,写出了山的苍翠,生命力;山围故国周遭在,髻鬟对起,写出的

景有种破败感。(主要在“故国”一词上,体现的是物是人非的苍凉。)

一生:船。征帆去棹残阳里和风樯遥渡天际。前一句,写的是来来往往的船只,后一句是一只船。

师:那用你能否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只船?

生:风樯,就是在风中的。遥渡天际,飘荡在天际。飘摇无定的,孤零零的。

师:由此还想到些什么?

生:就像风雨中流离失所的百姓,像作者自己。

师:读出来,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一支在风雨飘摇中的孤独无定的小船。 一生:背西风酒旗斜矗 和 酒旗戏鼓甚处市? 酒旗在猎猎风中矗立,(那个字用的极凝练传神?)矗。(换成“挂”好不好?)不好,缺少力量。后面一句,还是物是人非。

师:老师来读前一句,你来读后一句。把整个下阕读完。

师: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我们可以说,王安石的词,为我们描述了金陵城的 ,周邦彦的词,为我们描述了金陵城的 。(板书)

这一切之景,王诗概括为“繁华”,周诗概括为“破败”。

师:如果细心,我们不难发现,两位作者同处北宋时代,生卒年都是相差30来年。再进一步查阅资料就会知道,王安石作这首《桂枝香 金陵怀古》时,是第二次罢相,是在垂垂老矣之年。周邦彦作《西河 金陵怀古》也是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两首词的创作时间相差不过二三十年,而北宋壮丽的河山,南京的繁华胜景就匆匆变成为文人笔下的一点墨迹、变成了世人心中永远的回忆了。(知人论世)

师:下面,就让我们分为两组诵读,再现彼时的繁华和破败。

活动2:推表及里

此情此景,你是否聆听到了两位先贤的心声?你认为词中哪句话最能传达作者的心声?读一读,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此环节的处理应是先共同品评一首,然后再一首。)

一生:“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国家积贫积弱,有外敌为患,但是商女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师:提到《玉树后庭花》,我们知道这是陈后主作的一首艳曲。作者在这里批判的是唱歌的商女吗?

生齐:不是。是统治者。

师:哪几个词最能突出作者的情感?

生:“至今”“时时”“犹”。

(学生未必领会得到,可以与原句对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最好用投影)。可知,王词中的句子语气更强烈,是一种焦急、不满、谴责。)

一生: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往昔统治者因为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误国误民。以至演出了一幕一幕像“门外楼头”那样的悲剧。然而,这样的悲剧并没有停止上演,明天,也许就在明天,它又将上演了。

一生: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一代一代的文人,登上金陵城头,悲时伤世。然而,没有,奇迹一次也没有发生。在他们的悲慨的咏叹里,山河破败了,只徒然留下一些深深浅浅的墨痕在风里。

在这繁华胜景之中,王安石看到的是潜藏的危机。正像刚才那位同学讲的,明天,也许就在明天,悲剧又将上演了。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重读词的下阕。

(第二首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齐读一遍。

一生:“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如果用一个四字词来概括作者内心的感慨,那应该是,物是人非。昔日的街市,昔日的人们,都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师:词中还有没有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

师:刚才赏景时,有一句话我觉得还可以继续挖掘。“怒涛寂寞打孤城”这让我想起了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世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这里,江这一意象,喻指悠悠历史长河。也就是说,历史的大浪,淘尽了六朝故事,一代代繁华都成灰烬。

同桌交流修改,小组交流修改

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王安石应是(忧愤),而周邦彦则是(伤叹)。(板书) 有人说过,真正的文学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周邦彦在《金陵怀古》中提出了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人生是有限的,历史却是从不停歇的,曾经的南朝佳丽地,如今却落寞孤单,那些所有证明曾经辉煌的历史遗迹,也都斑驳陆离暮霭沉沉,无论是闹市还是豪门,也都逃不过时间的判决。最终一轮斜阳,两只飞燕,诗人把关于历史的思考捧给了我们,也许这首词最终并没有让我们看到任何对生命或历史的解决对策,但它却带来了比解决问题更多的美感——那是一种忧伤一种寂寞,一种在对历史的回忆中体会到的重量。

我们理解了王安石的家国之忧,也听到了周邦彦深沉的哀叹。

两人所见之景不同,一是源于两人生活的年代不同,一是由于两人所处的角度不同。 王安石以一位政治家的眼光审视那个时代,提出自己的主张。而周邦彦是站在历史的背景下,纵观古今,抒发的是对兴亡变迁的深沉的思索。

四、个性解读,穿越时空的对话。(15’) 出示投影,依照投影所规定的句子形式,进行自己的个性解读。

活动1: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我们聆听到了两位先贤的心声。

假如能够穿越历史,重新回到那个年代,你会对两位先贤说些什么呢?是对他们的深切的怀念、由衷的崇敬还是另有思考?(10’)

王安石,我想对您说: 。 周邦彦,我想对您说: 。 (准备材料,要有对历史的思索。)

王安石,我想对您说:两次变法失败改变不了您抵死为国的誓言,两次罢相打磨不平您孤高拔俗的人格。

周邦彦,我想对您说:历史的车轮终有一天要碾过城头破败的女墙,然而,您在破败的城头那一曲绝唱却流传千年。(投影)

七、齐声诵读,贯通整理

逝者已矣,从亘古走来,金陵今日风光无限。该怎样让这胜景变成永恒,该怎样将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篇章继续书写,我想同学们心中都已经有了答案。

就让我们重读这两首词,就算是对先贤精魂的最好告慰。

。板书设计:

繁华 破败 (景) 诵读

感慨 (背景) 知人论世

忧 伤 (情) 对比鉴赏

推荐篇目(投影)

1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 六代繁华

白朴 ,夺锦标 清溪吊张丽华 霜水明秋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背诵两篇词作,将课上你的所思、所感、所写整理出来。

我们理解了王安石的家国之忧,也听到了周邦彦深沉的哀叹。

两人所见之景不同,一是源于两人生活的年代不同,一是由于两人所处的角度不同。 王安石以一位政治家的眼光审视那个时代,提出自己的主张。而周邦彦是站在历史的背景下,纵观古今,抒发的是对兴亡变迁的深沉的思索。

活动1:穿越时空的对话。

穿越时空,我们聆听到了两位先贤的心声。带着这种深深的触动,让我们用自己的笔将这种收获记录下来。

(投影)

王安石对我说:你看(听)那 ,要知道 。 周邦彦对我说:你看(听)那 ,要知道 。 准备材料:

(1)王安石对我说:你听那玉树后庭花,要知道每每这首歌响起之时,就是一个朝代倾覆之日。

周邦彦对我说:你看那只飘荡天际的小舟,要知道亡国奴的凄苦就如这小舟一样。

六朝兴废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岂只是北宋与南宋,连元明清的干戈杀伐也早已交给了历史的烟云。时代的滚滚车轮,早已驰入了新的世纪。一切该逝去的都逝去了,只有长江仍在奔流浩荡;一切该淘汰的都淘汰了,但先贤的亘古传送的词句却如同警钟,敲响在我的心上你的心上和我们民族的心上。

下面让我们通过诵读,来领会这两首词传达出的高妙的境界

金陵怀古篇十
《《金陵怀古》》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0625.html

    上一篇:心情不好的诗句

    下一篇:描写长发

    【金陵怀古】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