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体育高考】
己亥杂诗这是一首篇一
《11 己亥杂诗1》
己亥杂诗这是一首篇二
《己亥杂诗》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难点:1.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相关链接 古诗二首
一.作者简介:
1.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2.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
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写作背景: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己亥杂诗》诞生了。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他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己亥杂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三.预习检测:
1.解释词语:
(1).风烟: (2).宦游:
(3).比邻: (4).之任蜀川:
(5).城阙: (6).浩荡:
2.说出两首诗的大意:
《杜少府之任蜀川》
在三秦护卫着的长安城,遥望五津的风尘烟雾。跟您离别的心情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不要在分别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样,一起哭得泪水沾湿了手巾。 《己亥杂诗》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
(一).学习《杜少府之任蜀川》
1. 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 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偶句押韵,中间两联两两对偶。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4.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 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诗人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
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张九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而此句已成为远隔千里的朋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名句。
赏析: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还概括出了人们共同的普遍的感受。
6. 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三秦”“五津”给读者以雄浑磅礴视野开阔的感受,既点明了地点,又奠定了全诗旷达的基调。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风烟”突出友人去处的闭塞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运用借代的修辞。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
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尾联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是勉励和安慰之语,诗人以旷达的胸怀,情深意长的语言作结,劝友人在分别时不要作儿女情态,流泪沾巾,而应该坚强些。
小结: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别离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二).学习《己亥杂诗》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首句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增添了一种日暮途穷、美女凉伤感的氛围。
第二句: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4.赏析:“落红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2)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
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境界记远,比喻精妙。
5.主题的理解:
(1)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2)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3)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6.读了本诗,你对人生的价值有哪些思考?
7.小结: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五.课堂检测:
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己亥杂诗这是一首篇三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
《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己亥杂诗》诞生了。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他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编辑本段
名篇选析 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3.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4.花:比喻国家。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后人又常用此句表达前辈对后辈的爱护。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己亥杂诗(第125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九州:中国。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6.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7.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人教版语文六(下)册第一单元,与s班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百花园。
《己亥杂诗》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3、作者拿______自况,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参考答案】
《己亥杂诗》
1、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落红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后两句用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境界高远,比喻精妙。
练习:①、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的是(鸣鞭,挥鞭)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中,诗人以(落花)比喻(自己)。“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现了诗人想继续为(国家或民族)效力的思想感情。今天常用来比喻( )。
③、这首诗的前两句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 )
④、读了本诗,你对人生的价值有哪些思考?
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
己亥杂诗这是一首篇四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这是一首篇五
《已亥杂诗》
已亥杂诗 (一)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
《己亥杂诗》(二)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注释〕
1.龚自珍:近代杰出文学家。
2.浩荡句: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3.吟鞭句:吟鞭,即马鞭;东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天边。本句说当自己出了北京城门,便从此与朝廷隔绝,也就如远至天涯。
4.落红:落花。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概况
【作品名称】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轼
【作品体裁】词
原文
浣溪沙
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耳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③ 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
译文
去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临近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 潇潇暮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尚还能奔西边!不要在老年再来感叹时光飞逝![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
(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 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背景
词人远谪(zhé)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①,山是眉峰聚②。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③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者简介】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北宋高邮(属江苏)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著《扬州赋》、《芍药谱》。有《冠柳词》。今有赵万里辑本。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王灼说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碧鸡漫志》),说明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
【注释】
①眼波横:形容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水波。
②眉峰:形容眉弯如山峰。 聚: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这两句说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蹙皱的眉峰。 ③盈盈:脉脉含情。两句是说先问行人到哪里去?回答是要到山水明秀的地方去。
【评解】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集评】
《唐宋词鉴赏集》:诗贵缘情。这首小词正是用它所表现的真挚感情条打动读者的心弦的。且不必问题目云云,它那从民间营养吸取来的健康情调、鲜明语言、民歌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的美感和共鸣,使它臻于词的上乘。 《能改斋漫录》: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水是眼波横”云云。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诗云:“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问归路。”诗、词意同。
己亥杂诗这是一首篇六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背诵诗歌
品味诗歌语言,体悟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感受诗人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甘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背诵诗歌
难点:体悟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感受作者拳拳爱国之情
过程:
一、导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48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三、读课文
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字音 节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诵读
四、翻译
A.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广大无边。
离:离开京城、朝廷。
白日:太阳(白日依山尽。)
B.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鸣鞭。
即:走向。
C.落花不是无情物:
落红:落花。
D.化作春泥更护花:
花:暗指朝廷、国家。
五、解析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讨论
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表达作者离开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也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脱离黑暗官场感到喜悦。
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
家的前途命运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表达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思想情感。
七、小结:
本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黯淡的前途迫使他挥鞭远离京师。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远赴天涯,但不甘退伏,憧憬未来,有机会还要为国效力的决心,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八、作业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这是一首篇七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这是一首篇八
《己亥杂诗课件》
己亥杂诗这是一首篇九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编辑词条
目录 原文 注释 译文 背景 赏析 作者 展开 编辑本段原文
第220首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编辑本段注释
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已被编入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背诵第七首、义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背诵第八首和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第八首)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沉默不语。
5.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6. 究: 终究,毕竟。
7.天公:造物主。
8. 重:重新。
9. 抖擞: 振作精神。
10.降:降生。
11.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12.风雷:风、雷一般的样子 编辑本段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编辑本段背景
“不拘一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种格局。
这个成语来源于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14岁时,他就能写诗,18岁时会填词,20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想象力很丰富,语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他在诗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爱国热情。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 编辑本段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己亥杂诗这是一首篇十
《己亥杂诗1》
上一篇:与雪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下一篇:伤感短句子不超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