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关羽和曹操情谊的诗

| 体育高考 |

【www.guakaob.com--体育高考】

描写关羽和曹操情谊的诗篇一
《浅析曹操诗歌中的帝王情怀》

浅析曹操诗歌中的帝王情怀

【摘要】曹操一直因他政治上的卓越功绩而名垂青史,作为一世之雄而雅好诗章的他,在自己为数不多的诗歌作品中自然流露的王者风范、帝王情怀却很少为人称道。笔者将尝试从曹操本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浩然的乐观气度等方面,浅析曹操诗歌中独具一格的帝王情怀。

【关键词】 曹操 诗歌 帝王情怀

他是一方霸主、一世之雄,有匡扶天下的雄心,有定国安邦的壮志。在那个充斥着动荡和战火的东汉末年,他凭借自己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南征北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最终打下三足之一曹魏的坚实基础。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他名满天下、家喻户晓,但是作为诗人的他那绝不亚于政治成就的诗歌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甚至一度遭到冷落。事实是他的诗歌同样心怀天下,字里行间透露的满是雄心壮志。他,就是曹操,建安风骨的主要开创者。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譙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不仅如此,曹操在诗歌领域也有着和他政治同样辉煌的建树,他的诗歌极具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

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一、宏伟的政治抱负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不断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袁绍本人呕血而死,其余党与乌桓勾结。此时,曹操处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为了摆脱不利局面,曹操于建安率师北征,胜利班师途径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下有名的组诗《观沧海》。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全诗开头点明诗人所处地理位置“碣石”,所观之景“沧海’: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辽阔,沧海之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描写由此而展开。“澹澹”形容大海浩渺广阔,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仅寥寥几笔简单勾勒沧海的辽阔苍茫景象便跃然纸上。水波澹澹的海上,突兀耸立的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映入眼帘使得大海更显神奇壮观。紧接着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

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人将山岛上的景物具象化:虽然已经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春意盎然之感。之后移步换景,秋风萧瑟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澎湃。此处,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情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洪荒,笔墨恣意跌宕,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呈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紧紧相接,浑然一体,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都早已显得渺小不堪,似乎他们的运行都由大海来托载。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宏伟气象。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一走笔,把不同时空内的沧海、日月、星汉等壮丽景象进行切换,使这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同时也是诗人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扩展。日月给人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天下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的宏大的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晚秋时节的碣石山上草木峥嵘、生机一片,得益于丰厚的水土保持。日月遨行太空、银河纵横天幕,这至大至刚、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来自于包容万物的沧海。山,雄伟不失灵秀;海,壮阔不失厚重。刚柔相济、德威并举政治谋略的施展,“唯才是举”政策的推行,不也正如这山、这海么。有山一样的品格,有海一样的胸怀。在我国文学史上,多少骚人墨客因秋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凄凉感伤的情

调。

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汇、取舍,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如若没有大海般广阔的胸襟和视野,没有山川般伟岸的情怀,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般豪迈的诗句,曹操正是这样一位胸怀天下的诗人。而这样的诗句,也只有曹操这样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得出来。

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下面这首《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是劝人及时行乐吗?诚然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贪生畏死之想,联系全篇来看,他感叹的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正如他自己所说:“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曹操《秋胡行》),所以他这“人生几何”的慨叹,并不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正如魏源所说:“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马上得天下的汉高祖唱《大风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他发乎其中的心声。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所以,当此月明星稀之夜,“酾酒

描写关羽和曹操情谊的诗篇二
《诗歌名著》

描写关羽和曹操情谊的诗篇三
《古诗知识竞赛(一)》

描写关羽和曹操情谊的诗篇四
《福建省宁德市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宁德市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16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

A.环绕(rǎo) 悠闲(yiōu) B.锐不可当(ruǐ) 舀水(yǎo)

C.横渡(hènɡ) 溃退(kuì) D.鞠躬(jū) 奇迹(jì)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制栽 赃物 B.富丽唐皇 拂晓 C.丝绒 精彩 D.尖利 鬼鬼崇崇

3.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进攻下,南阳守敌弃城南逃。

B.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C.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D.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6. 下面表述的课文相关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C.《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D.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7、默写。(4分)

(1).《长歌行》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 , 。

(2)《野望》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 , 。

二、 阅读理解题

(一)(14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

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⑤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⑦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⑧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1)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3)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2分)

9、“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答:

10、“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11、本段共15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一⑧/⑨一15 B.①②一⑦/⑧一15

C.①/②一⑤/⑥一15 D.①/②一⑨/⑩一15

1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

主观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观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5分)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到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

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象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上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14、本文选自课文 ,作者 ,当代著名作家,“ ”派文学的代表。(3分)

15、注音:剥莲蓬 ( ) .

释词:张皇失措— (2分)

16、给这段文字拟一个小标题 ,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部分。(1分)

17、老头子的“智”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8、“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个“找”字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9、文中最后一句话属于 描写,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3分)

(四)(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3.写出出自本文段的成语四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指出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词语四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四,作文(40分)

请以“成长回眸”为题写一篇文章,或讲述故事、抒发感受或阐发观点。(文体要求为记叙文,字数600字左右)

开头范例:

成长回眸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不管它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还是歪歪扭扭的,这都是我们成长的记录。而每个人的所留下的脚印都是与众不同的。有的很深,有的很浅,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整整齐齐。在这十二年里,我走的有艰辛,有酸楚,有泪水,有欢笑。

-------题记

成长回眸(1)

余余落辉,我爱一彩最美;涓涓潺水,我掬一片最清;回顾走过的树林,我独恋枫叶最红;回眸成长的足迹-----我不忘毅者无疆的坚强。

7岁时,我爱看《西游记》,而孙悟空便是我的信念。纵然可以千变万化,也要忍受五指山下的嘲讽,一压就是五百年,一忍就是风吹雨打,谁能顶天立地,坚强,被一只猴神化得如此悲壮,这便是开始,即便寂寞也精彩,大丈夫能屈能伸,猴哥,就应该这样。

10岁时,我迷上《三国演义》,原先只是喜欢打打杀杀,敬佩关羽而怨恨曹操,那一夜,考试失利后难眠的一夜,心头一触,原来曹操才是英雄。这位大将军在宛城丧子折兵后的痛定思痛;这位汉丞相败走华容道时的嘲笑诸葛亮、周瑜;这位魏王在割须弃泡后巧施反间计,连遭挫折到始终不忘统

一天下的抱负,不像刘备,被火烧七百里联营,烧回白帝城后一病不起;不像孙权,夺会荆州,守者父兄的基业就面南称帝。曹操把坚强演义到顶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公的诗好不令人痛快!

那一夜,我醒了,困难打不败,挫折打不倒,我学会了坚强。

13岁,我张大了,渐渐孤傲了,但《名人传》却逆转了我,他们都有伟大的成就,而他们也都是磨难造就的人,他们在漫漫黑夜中摸索前进,而坚强是他们心中的航标,即使看不到光明,他们却将坚强表现得淋漓尽致。贝多芬在双目失明后继续创作乐曲,坚强是他音乐的音符;米开朗琪罗在教堂中,即使心不情愿,也全神贯注的雕刻,坚强是他的灵感,直到生命最后仍在坚持。我心中孤傲的火焰慢慢熄灭,化作一泓平静泉水。

今年我15岁了,回眸成长之间,我懂了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既然上天已降大任于你我,那么,就让我们带者坚强出发吧!去奋斗,去拼搏,去履行生命的诺言!

成长回眸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不管它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还是歪歪扭扭的,这都是我们成长的记录。而每个人的所留下的脚印都是与众不同的。有的很深,有的很浅,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整整齐齐。在这十二年里,我走的有艰辛,有酸楚,有泪水,有欢笑。

-------题记

艰辛

我的英语在班上排第一,但是我不在双语班读书,与双语班的同学比起来,我的英语差多了。平时周末,我牺牲了自己玩耍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可是,每次培训考试我都考不到70多分。这使我走的很艰辛。

酸楚

我的奥数一直都不好,成绩一直也不理想。在培训班中,我考试的分数几乎一次比一次差。虽然我平时周末都有上奥数课,但是脑子不灵活,每次考试时间都不够用,常常有许多题目是空的。这使我非常酸楚。

泪水

在家中,我时常作错事,经常让爸爸妈妈生气。爸爸妈妈因此而经常责骂我。每次被责骂,我那不争气的泪水便流了下来。泪水,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常常陪伴我。

酸甜苦辣,这就是成长的脚印。她伴我走进成熟,走过青春四季。

-----------后记。

成长回眸

我回眸我的成长之路,似乎多了些灰尘的不明,少了些斫痕的深刻,一路走来,已过了几度春秋冬夏,却从未品味成长路上的所得所失。

我那紧闭的双眼是林海英为我开启的。吹去《城南旧事》表面的灰尘,回味英子的童年,“英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挺一挺就过去了”,当爸爸的花儿片片飘落,伴随着毕业的骊歌,英子长成了,不在是小孩子了。成长之中总有些离别忧伤、生死悲欢,堕落吗?沉沦吗?回眸英子的成长,我看到是坚强。

我心中的困惑与迷惘是胡适为我擦去的。翻开《我的母亲》一页,又体味胡适小时侯为其舔去病眼上的翳痕,一“真”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多少的关爱,对孩子那无怨无悔的爱意,我们的成长是与父母的付出与哺育分不开的,成长的点点滴滴浸透了母亲的血和泪。回眸成长,才发觉忘记了很多很多„„

描写关羽和曹操情谊的诗篇五
《曹操与关羽公开课》

描写关羽和曹操情谊的诗篇六
《古代文学期末考试资料》

简答、论述

一、“拥刘反曹”思想在罗贯中笔下形成体系的原因

《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孔明、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则只产陪衬,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形成这一点的原因主要在于:

1、三国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 三国故事流传于民间,成书于文人之手,其拥刘反曹的倾向逐渐宁型,它积淀了人民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罗贯中对这一点是完全加以接受。

2、与中国的传统观念有关。在中国古代的正统观念中,除着眼于宗法血缘关系外,在新旧朝代更迭时,以有道伐无道,也可被认为是承继了政治的道统。而两晋以来,关于蜀、魏孰为正统的论争较大,《三国志》《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而自朱熹以后的正统史书皆以蜀为正统,《三国演义》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至,这主要表现为几点原因:

(1)刘备为“帝室胄裔,中山靖王之后”,有正统的血缘关系;

(2)刘备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易被人接受。

3、是作者罗贯中是受过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有理想、有抱负。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罗贯中出于民族意识否定蒙元的统治地位,迎合了当时“人心思汉”、“恢复汉室”的现状,将刘备这位“仁德及人”的“汉室宗亲”树为仁君,奉为正统,这正是当时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

二、《西游记》的艺术特点

《西游记》的艺术特点主要为:神幻世界的奇幻美和诙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极幻与极真。《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 ,突破生死,突破神、

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

2、 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所谓“物性”,便是作为一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

的形貌和习性,如鱼精习水,鸟精飞翔,蝎子精有毒刺,蜘蛛精能吐丝等;同时,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他们具有“人性”。这就将“幻”与人间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融合,从而完全独特的艺术形象的创造。

3、 多角度、多色调地描绘的形象。《西游记》注意将人物置身于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

刻画其复杂的性格。如孙悟空身上有诸多凡人的弱点,访谈时有市井粗话、江湖术语等;猪八戒虽其貌不扬,但却更像一个普通人,更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4、 以戏言寓诸幻笔。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增

加了小说的趣味性。

三、《西游记》的主旨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直接地抒写现实生活,也不类似于史前原始神话,它故事中除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还蕴含着深意和主旨。

1、 戏笔中存至理。《西游记》在故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即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

了的心学。作家主观上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却张扬了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2、 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如孙悟空这一形象,便是作者宣扬“三教合一”

的心学的媒介。孙充满着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它处处顺着强调自我的思路而发出比较鲜明和极端的声音,希望凭借个人的能力去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是明代个性思潮涌动、人生价值观念转向的生动反映。

3、 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这也是吴承恩个人的人才观,他在改造和加

工传统的大闹天宫和取经故事的时候便纳入了时尚的的框架,便本身在发展中的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倾向又和西游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积淀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相结合,这就突破了理性的框架,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

4、 整体寓意和局部象征。《西游记》有总体性的寓意,也有局部的象征。故事中许多情节

都折射出现实的光芒。如上界神佛与下界妖魔的相互勾结、残害生灵,正是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上下一体、欺压百姓的一种变形写照。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长生殿》在艺术表现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既具有戏剧文学的可读性,又具有演出实践的舞台性。这主要表现在:

1、 强烈的对比艺术。《长生殿》的上卷以细腻的文笔,极写温柔富贵的宫廷生活,文中帝

王妃子的爱情,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惊变》描写兵变,至此剧情转为凄苦的离别,突出了“驰了朝纲,占了情场”的思想和兴亡的感叹。

2、 突出的性格特征。《长生殿》成功地塑造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性格特征,李隆基最为典

型。作为风流天子,他既纵情误国,又钟情专一;既有钟情专一的一方,又有用情不专的一面,如马嵬坡之变的关键时刻,他作为帝王的性格特征,最为明显,这时他就不可能像一般痴情男子那般殉情,但同时又不能像天子那般真正地忘情。

3、 曲词典雅清丽,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长生殿》是一部抒情性的诗剧,曲文融合了唐

诗、元曲的特点,形成一种清丽流畅的风格,叙事简洁,写景如画,在基本的格调范围里又随人物之身份、性情、情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4、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长生殿》前半部分写实,后半部分写幻,作者将二人的

不幸的爱情遭遇通过神话来实现,虚实结合 ,赞颂了作者的“情”的理想。

五、《桃花扇》的艺术成就(重点:阐述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慨)

《桃花扇》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多独特的成就,特别是在历史悲剧的艺术方面,它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1、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统一。《桃花扇》作为一部历史剧,具有强烈的历史真

实感,它描写了大量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真实地描述出南明朝廷的腐败和志

士仁人的忠烈,表现了社会下层人物的忧国忧民之心。但《桃花扇》是文学作品,

它只是艺术地再现一代兴亡的传奇,它以史为据,但又不拘泥于历史,二者结合

统一,从而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2、 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这是这个剧本的宗旨,剧本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

合之情,显示弘光小王朝的兴亡之迹。李香君是著名的歌妓,统治集团的人物千

方百计想要得到她,而李香君却坚守妆楼,等待侯方域,为了自身的幸福,她拒

绝了统治集团里的人的追求,这样,她的斗争也就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自

然地结合起来。《却奁》一出通过侯、李二人的遭遇反映了小朝廷的腐败,弘光朝

廷覆灭后,二人重聚,双双入道,表现的是儿女之情的幻灭,而促使二人割断情

缘的又是国家的灭亡。就这样,国家的兴亡通过儿女之情的离合纠葛艺术地再现

3、

4、 出来。这便是“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的表现。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剧中刻画人物形象而生动,李香君坚守爱情,“出淤泥而不染”;侯方域风流倜傥,忠于爱情,正直却又软弱„„这些人物皆被刻画得活灵活现 曲词典雅优美,悲凉慷慨。因为该剧是一部抒兴亡之感的作品,剧中既有儿女情

长,又有兴亡感叹,因此,其语言也就形成了优美温柔、慷慨激愤的统一,其语

言与剧情谐调一致,正是这样的语言风格,使《桃花扇》“可以当长歌,可以代痛

哭”。

六、《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1、揭露科举对文人灵魂的腐蚀、精神的摧残、人格的损毁。如《叶生》《王子安》等,深入地揭示了八股取士、功名利禄对封建士子灵魂摧残、腐蚀与扭曲。

2、刺贪刺虐,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如《席方平》《促织》《梦狼》《续黄粮》等作品,鞭挞了贪官污吏鱼肉百姓、势豪劣绅乡里的罪恶行径,同时也表现出下层民众不屈不挠的反抗。

3、反礼教,歌颂爱情,主要表现了花妖狐魅之美,将异类的某种属性融入在人身上,使她们人情化意象化,如《婴宁》《青凤》《连城》等,这些小说的女主角多是由花妖狐魅幻化而成,她们被赋予美好的品格,有着执着的信念和主动的精神,热烈大胆,坚贞专一,寄寓着作者的人性理想。

七、《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各具特征。小说中塑造了多个女性形象,如婴宁、小翠、青凤等人,她们都有热情、开朗、执着,敢于反抗礼教的共同特征,但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又导致了每个人各异的性格,如婴宁天真浪漫,小翠善谑,这都是她们各自不同性格的表现。

2、人性、物性相结合。作者善于把花妖狐魅的性格人物化,使她们显得更为人情化,但同时又保留着她们本身的特征。

3、情节丰富,手法多变。作品中故事情节详细而委曲,有些作品还特别以情节的曲折跌宕取胜,如《王桂庵》《促织》等。

4、语言通俗易懂,浅近简洁。《聊斋志异》的叙述语言浅近,行文洗练,文约事丰。虽用文言句式,却明白如话,极凝练,,却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动态、情状。

5、具有诗化倾向。小说的叙事运用了诗意和诗句,创作的抒情表意性也使许多篇章带有了诗的特征,小说写狐鬼妖怪,人物和情节多是意象化而不是现实的,这使有些作品中包含了朦胧的意蕴,具有了诗含蓄蕴藉的特点。

八、《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织锦”式的网状结构,打破了传统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传统写法,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交叉推进。

(1)主线结成“网眼”展开情节

(2)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组织安排情节

(3)前呼后应,首尾摇动,悬念丛生,丝丝入扣。

2、对各种传统写法的改变

3、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上,突破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美学原则,开创“真正美人有一陋”的新美学原则

4、多角度、多棱角、多变化写人

5、对比写人、烘托写人,显出似中有别,同中有异

八、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一)在继承古代小说艺术传统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发展,达到我国古代文学史前所未有的高度。《红》对中国古典小说形象塑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塑造出了一大批方式个性化的典型

1、 《红》完全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蒙,写出了人物性格 的复杂

性,丰富性,作者严格依照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他笔下的人物往往

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多数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原型人物,如贾宝玉

不愿读贤书,尊重女性,身为贵公子,却也脱离不了封建家庭氛围的影响

2、 《红》写出来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人各一面毫不雷同,不仅不同身份,境遇

的人物,即便身份、境遇相同相近的人物,也各有自己的性情,行事中表现出

不同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如贾政正经古板,庸碌无为,贾赦贪图享乐成性。

在《红》之前,中国古代小说 心理 描写相当薄弱,《红》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开

掘上最见功力,只要有三种描写:直接独白的形式;间接通过动作语言景物 来3、

表现人物的心理;梦境、潜意识体现人物心理

(二)工于叙事,彻底摆脱了说书体小说的模式,极大的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体现在三个方面

1、写实于诗化的完美结合,即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蕴含着青春的激情和幽深的思考 ,一方面通过家庭辛酸,又体现社会的风貌,如林黛玉葬花

2、《红》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的结构方式,采取多条线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如《红》写了三个世界构成了一个交叉重叠的宏大网状结构,神话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来写出了《红》的网状结构。

3、转换灵活的叙事视角,《红》虽然还残留着说书人叙事的痕迹,但作者与叙事分离,作者退隐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以至角色化的叙事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第一次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

4、《红》是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最高的作品,以北方语言为基础,整合了古典方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加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它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描写人物形态时,把人物的动作感情和心灵状态都描摹了出来,并且《红》的人物语言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度,如黛玉语言机敏、尖利;宝钗语言圆融、平稳;湘云语言爽快、坦诚;宝玉语言温和、奇特。

九、杜丽娘的形象分析

杜丽娘是一个叛逆、极富个性的,敢爱敢恨的女子,她才貌端妍,聪慧过人。她的

性格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才貌妍丽,孝敬父母,循规蹈矩,稳重文静,是一个标准的千金小姐形

象,但内心郁闷愁烦,渴望冲破牢笼,自由地生活。

第二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爱情,便愿为爱情而付出生命的全部能量,甘愿死

后魂魄和柳梦梅结成美好姻缘。

第三阶段,历经艰辛,终于为爱情而还魂复生,她为争取自己的爱情婚姻在现实生

活中的合法存在而继续进行斗争,陈词于公堂,勇敢地捍卫自己的胜利。

十、《三国》“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三国》在其艺术创作上被学者评为“七实三虚”,这主要是对小说与历史的“质”的差异上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处理,它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了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使实服从于虚,虚实结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正史所无,纯属虚构

在《三国》所描写的故事中,很多都是正史上所没有,作者将这些故事插入到《三国》中,主要是为了突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孔明“舌战江东群儒”、“智激周瑜”、“巧借东风”等,都是为了突显“智绝”孔明超凡的智慧,使这一形象更为生动。

2、 正史简略,而《三国》却大加夸张与渲染

《三国》在塑造历史故事 的同时也对故事作了处理,许多历史上只是寥寥几笔,《三国》里却将其大肆渲染,如“三顾茅庐”,《三国志》里记载:“先生诣亮,凡三往乃见。”《演义》却将其写成跌宕起伏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演义》里很多情节皆属此类,如“七

擒七纵”等。

3、 将正史所记载的人和事,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三国》塑造历史故事时还会将正史中所记载的人和事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张飞鞭挞都邮,《三国志》记载为刘备,但《演义》为维持刘备宽厚的形象,将其移到张飞身上,这也更符合张飞暴烈的性格,又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三国志》记载为孙坚“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演义》里则为表现关羽的英勇豪迈、武艺绝伦而将其移接到关羽身上。

综上所述,《三国》采用“七实三虚”的手法对史事进行夸张和虚构,有利于更集中地表现人物性格,使情节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也有利于美化和颂扬蜀汉集团及其人物,这就符合了《三国》“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十一、论述《水浒传》“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水浒传》作为一部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典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这些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组成了一道美仑美奂的英雄画廊,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芒。

《水浒传》塑造的这些英雄形象,个个活灵活现,它将小说中性格相近的一类人物写得各不相同,如鲁智深、李逵、武松等,虽同属鲁莽、勇猛型的人物,但却也有不同之处,鲁达粗鲁是性急,李逵粗鲁是粗蛮,武松粗鲁则是豪放不羁,这些性格的不同刻画,正是表现了《水浒传》“同而不同”的人物塑造方法。

另外,《水浒传》还通过人物的不同个性,揭示出其不同性格形成的不同原因。作者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逼上梁山”的情节的描写,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人物个性形成的原因,如“三代将门之后”的杨智,和林冲同为军官,但他是对“功名利禄”的执着追求,失陷“花石纲”,路过梁山泊,他坚拒入伙,直到陷入绝境时才上山落草,这就和林冲等人上梁山有着很大的区别。

十二、《水浒传》在动态中描绘形象、刻画性格的艺术特点

《水浒传》善于通过行动和斗争的描写,在动态中刻画人物,展现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这一手法是《水浒传》的独特的创作手法。例如描写林冲,出场时便置于妻子被高俅调戏的冲突中,这表现了他前期安于现状、怯于反抗的性格特点,后写他接连被陷害,但却一忍再忍,然当火烧草料场后,他的性格开始转变,由安分守己、委曲求全转变为桀骜不驯、敢作敢为,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水浒传》塑造人物最成功的范例。

十三、《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代一部水平空前的讽刺小说,其艺术特色便突出地表现在讽刺艺术上,作者通过白描,把现实中人们司空见惯的人情世太抓住来加以典型的概括,使读者从客观的叙述中得到启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一目了然和出乎意料。

2、 崇高的言和卑污的行。

3、 前倨后恭和前恭后倨。

4、 客观事物与主观感受不一致。

5、 夸张性的细节描写。

6、 喜剧性和悲剧性相结合。

十四、《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是汤显祖成就最大的一部戏曲,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牡丹亭》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之作,它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1、用幻想的形式表现美好的理想。

描写关羽和曹操情谊的诗篇七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三》》

描写关羽和曹操情谊的诗篇八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 下册《练习三》》

描写关羽和曹操情谊的诗篇九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三》》

描写关羽和曹操情谊的诗篇十
《诗三首(课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4212.html

    【描写关羽和曹操情谊的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