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体育高考】
谁的近代诗歌比较好篇一
《历代诗歌名句-近现代》
历代诗歌名句
近代现代
近代
章太炎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狱中赠邹容》) 徐锡麟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现代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无题》)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无题》)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我有一言须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别诸》)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 何香凝
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辛亥前二年送仲恺去天津与社会党人联系》)
毛泽东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
军占领南京》)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
军占领南京》)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
军占领南京》)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
先生》)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
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人民解放 人民解放 人民解放 和柳亚子 为李进同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 重阳》)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 昆仑》)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 雪》)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 雪》)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沁园春 长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 娄山关》)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会昌》) 陈毅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三章》)
谁的近代诗歌比较好篇二
《近代诗歌》
文学院研10古文 10010024 朱道昶
浅析龚自珍的诗歌特色
摘要:龚自珍是我国近代诗坛上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歌思想犀利,利人耳目,
而且在艺术上富有创造性和独特的艺术个性,继承了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继往开来,自成一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启了我国近代诗坛的新风气。
关键词:龚自珍;诗歌;艺术特色
龚自珍诗歌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积极浪漫主义,他的一生都是浪漫的,人称“狂人”的他虽然在仕途上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一路坎坷,他一生所处的时代是外国列强大肆打开中国大门,清政府日趋衰落的时代。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长大的士大夫,他积极思求革新,故锐意革新是他思想的外露,加之他毕生崇拜庄,屈和李白,深受其诗风的影响,“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六艺但许庄骚邻,芳香恻悱怀义仁”;《庄子》、《离骚》对他有很大影响,是他的浪漫主义的主要源头。他“最录李白集”,认为“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可见李白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龚自珍诗歌中的奇妙的想象,奔放豪迈、冲破约束的精神,以及瑰丽的文辞,显然可以看出和庄子、屈原、李白有直接的批判地继承的关系。这也是在当时时代环境下的一种无奈表现,社会的腐朽,氛围的压抑,使得他无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无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只能将满腔豪情投入诗歌,形成了浪漫主义色彩。所以说这种浪漫主义,是他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现。但是他的诗歌内容,却又是从现实主义出发,关注社会矛盾,寄望于改造社会。可见他的浪漫,不是空中楼阁般的轻飘飘,而是有现实内容为基础,他的目光,始终放在国计民生上并未脱离。现实主义的内容,充实了他的浪漫风格,他的浪漫主义,是应该和现实内容结合在一起来研究的。由此,我们可以说,龚自珍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倾向。他汇集百家之所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柳亚子先生曾云:“飞仙剑侠古无铸”,可谓是对龚诗这一特色的高度概括。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龚自珍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龚自珍是纯真而多情的。在诗里他常呼唤自己的“童心”,对其非常珍视,一再吟咏。他说自己“情多处处有悲欢”,“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他这种过人的“哀”与“ 乐”, 使他的诗构思神奇,想象丰富,又使他的诗“语极诡奇,意蕴沉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流露出情感的纯真丰富。尤其是当他周旋于虚伪的官场,真挚的童心,只有在远离现实的梦中出现时,“既壮周旋杂痴黯,童心来复梦中身”,他
的情感是多么的压抑啊!正由于此,他的感情的表露,从国家大事到怀人念旧、儿女私情,笔端总是真意充滋,或如胡笳吹月,或如幽咽流泉。这固然是令人悲伤的,然而“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诗人并未因年老、贫困而抛弃“童心”。相反,他的感情有时则像压抑在地壳下的岩浆,难免不爆发为“高吟肺腑走风雷”的火山之情。这也正是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表现。“至于变化从心,倏忽万匠,光景在月,欲捉已逝,无所不有,所过如扫。物之至也无方,而与之无方,以其妙明在心,世鸟从知之。”这段话准确地概括了龚自珍认识生活、捕捉形象、反映生活的艺术功力。
龚自珍的诗常常是深邃含蓄的,他往往借物寄情,寓意于景,或借梦境来抒发复杂的感情,表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改造、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光明的激情。他这种借助天候的自然特征,来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笔法主要表现在他笔下的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强烈的爱僧感情。其中“风雷”有独特的意象,在龚诗中多次出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著书不为丹青误,中有风雷老将心”。“风雷”本是一种迅猛变化的自然现象,在此,诗人赋予了“风雷”以人的品格和强烈的感情。不难看出,其间包含了诗人多少热情的呼唤,殷切的期待,希望衰败的社会能有一丝生机。其次,剑与箫也是作者常常用来寄托情感的意象。“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一箫一剑平生意, 负尽狂名十五年”,“气塞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促萧”。这些诗里, “剑” 大多是象征豪情壮志,“箫”大都寄寓着诗人的幽思哀怨。大多时候,“剑”与“箫” 对举,将诗人一生生活与思想的两个对立统一起来。即他不仅有追求理想的豪放慷慨的一面,也有壮志难酬、幽怨低佪的一面。此外,如他的《湘月》诗所云,“怨去吹箫,狂来说剑”,及他诗中的“少年击剑更吹策,剑气箫心一例消”、“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等,用“箫”与“剑”这深含寄意的物象共同象征龚自珍的人品、诗品,两者交错表现诗人胸怀壮志不为世用的矛盾与理想受抑的不平之气,读来使人顿添惆怅、感奋、扼腕。另外,梦境在他的诗中也反复出现。诗人借用“梦”来表达难言之隐或感伤之情,有些是托梦言志的,表达作者力图变革社会的理想。如“春梦撩天笔一枝,梦中伤骨醒难支。今年烧梦先烧笔,检点青天白昼诗”,这首诗中的“梦”就是他身受诽谤,改革理想未能实现的真实写照。有些梦却表达了他真挚的感情,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梦中述愿作》以梦的形式写在西湖畔与一个女子的一段旖旎风情,意境煞是优美。“乞貌风鬟陪我坐,他身来作水仙王。”将一段不愿明确公开的罗曼史,以“梦”的形式表现,似真似假,似有似无,给人神奇迷离之美。他的一些有名的诗句,常以纪梦的形式来表现,如“翻是桃花心不死,春山佳处泪阑干”、“西池酒罢龙惨语,东海潮来越怒明”,都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作者的
理想、愿望和忧郁情怀。
晚清的社会现实生活是令人索然寡味的,但是通过诗人艺术心灵的再创造所展现出的意境,则给我们以美的补偿、享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促使诗人常到理想世界中去寻求寄托,因而本来衰败的景象,也能让他写得色彩缤纷。“黄金华发两飘箫,六九童心尚未消。比起海红帘底目,四厢花影怒于潮。”诗人的感情用“月光”、“花影”这平常易见的事物,赋予超人的力量,构成了生动有力的形象。作者磊落不平,喷薄而出的内心情景,构成了广阔的境界。又如《西郊落花歌》,想象更绮丽鲜奇。“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花飞花落,千姿百态,各尽其致,化腐朽为神奇,构成了独特的想象。另外作者还向往落花,赞美落花、留恋落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包含了对现实的否定,寄托着诗人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是由于他俯瞰着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这也正是他诗的魅力所在。他的诗,奇境独辟,展现出许多美妙的幻境,他说自己“亦有幻境胸缠绵,心灵构造难具宣”。通过诗人心灵构造的艺术美,给读者留有更充分驰骋、想象的余地,唤起了人们无限联想。
其次我们来看看龚自珍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他寄望于社会现实,希望能缓解社会矛盾。龚自珍的诗歌从多方面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和黑暗现实,深刻反映了封建末世的衰朽本质。其《己亥杂诗》之第一百二十三首慨叹赋税剥削之严重:“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进一步揭露社会的本质:“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怀沈五锡东、庄四绶甲》亦有:“白日西倾共九州,东南词客愀然愁。”这些诗歌都深刻揭示了封建王朝日薄西山,势同累卵的危亡气局。龚自珍他不仅具有积极的民主主义进步思想,而且提出了积极的革新主张。他在《己亥杂诗》中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首诗前两句提出了“生气”问题,后两句提出了人材的“不拘一格”问题,这是个新问题,作者要求人们去重新考虑,振奋起来,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龚自珍的诗歌情感丰沛,构思奇特思想深邃,风格清壮瑰奇,想象意落天外, 取象独特。他笔下的意象大多为“ 风雷”、“ 落花”、“ 童心”、“ 剑”、“ 箫” 等。如《又忏心一首》:“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秋心三首》:“气寒西北何人剑, 声满东南几处箫”;“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 ;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己亥杂诗》)。在他的诗中常常以“剑” “箫”对举,“剑”代表功业报国的情怀,“箫”代表忧国伤时的情思,二者组合在一起描写的是一种理想与现实抵牾的矛盾复杂的情景。诗人追求民主、主张革
新,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实现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他常常只能诉诸梦境, 或者借“落花”以自慨,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象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天命虽秋肃,其人春气腴”(《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得十五首》) ,从没落的时代中,也看到新生的一面。
在形式上,龚自珍的诗歌进一步打破了旧有的模式和写法,从而更加鲜明地显示出清诗自己的独特面目。他的诗歌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龚自珍的诗歌绝大多数属于近体诗,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他不屑于区区格律, 的《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率意而行,无拘无束,独创性地运用发展了七言绝句的这一形式。古人写诗一般很少用仄声韵,力避重字,而他的《己亥杂诗》竟有二十余首押仄声韵,甚至有些作品韵脚用同字,如其中的第二十二:“车中三观夕惕若,七藏灵文电熠若。忏摩重起耳提若,三普贯珠累累若。”除格律之外,《己亥杂诗》的体制也非常独特,龚自珍集一年所作七言绝句( 总数多达三百首以上) 为一题,囊括诗人一年的旅途见闻,以及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内容丰富,同时内部编排又井井有序,丝毫不乱,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七言绝句成为一种最轻巧、最简单、最集中的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形式。龚自珍的诗歌语言风格则有时平易有时深奥,多议论而热情洋溢。他曾说:“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情深不自持。”(《杂诗》) 欲平易而不得,是因为他的独特的感受、深邃的思想、复杂而活跃的情绪,需要有异常的意象和语言结构来表现。他的诗,给人以奇丽非凡、纵横浩博的感觉,非汉魏亦非唐宋之貌,完全是龚自珍独有的风格。有些诗写得奥涩,有些诗情绪幽暗, 或许可以指为缺点,但他的天才创造是值得钦服的。当然,这里也有时代的因素,其诗歌的张力,根本上来自不断高扬的个性精神对于封建压抑的激烈冲击。
龚自珍在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这两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同时又突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上“横山范水”,远离现实的沉寂局面,为近代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在艺术上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而又有所创造。他积极浪漫的诗风,雄伟的境界,瑰丽的形象,深沉的思想,新奇的意念, 影响着整个清末的诗坛,在我国诗歌史上,确实起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谁的近代诗歌比较好篇三
《近代诗歌》
。◕‿◕。
为什么新诗三大派一派比一派强
“新诗三大派一派比一派强”这个说法是在朱自清写的《新诗的进步》这本书中,通过分析比较,抓住三个流派的基本特征,得出的结论。
我们知道:在20世纪初期,中国诗坛上出现了三种流派的新诗:自由诗派以创造完全解放的新诗体,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格律诗派总结新诗运动的经验,对白话诗进行了反思与重构;象征主义诗人作为一支崛起的“异军”,为中国新诗开创了新的诗风。“ 三大流派” 诗人们的共同努力, 促进了20世纪初期中国新诗的大繁荣。本文以朱自清所提出的“ 三大流派” 论为理论基础,试评20 世纪初中国新诗的三大流派。
一、自由诗派典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石
20世纪初期白话诗人创造出了完全解放了的新诗体——自由体诗。这种新体诗歌在形式上打破了束缚人的枷锁和镣铐,它废文言,破格律,去旧韵,努力用通俗流畅的现代口语去表达现代人清新活泼的思想,无论在命题、修辞、节奏和诗行的排列上都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
作为旧体诗词叛逆而出现的中国新诗, 是由一批初期白话诗人努力实践、推动而产生的。胡适自1916年开始白话诗的写作,并且号召“大家都来尝试”写作白话诗。“新辟一文学殖民地” 。到1918 年, 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俞平伯、陈衡哲、沈兼士等人和他“结伴而行”,逐渐形成了生气勃勃的自由体白话诗运动。1920年出版的胡适《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新诗集。鲁迅、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沈尹默、朱自清、谢冰心、康白情等都写过白话自由诗,他们都应当属于“ 自由诗派” 。1922年出版的新诗合集《雪朝》诗集收入了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徐玉诺、郭绍虞、叶圣陶、刘延陵、郑振铎8 位新诗人的187首诗作。其中的诗大都是有韵自由体或无韵自由体, 形式舒卷自如, 语言质朴清新。1922 年出版的诗集《湖畔》, 收入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的诗首。“湖畔”诗人们写爱情,写自然,写人生的悲苦, 笔调清新婉转, 富有情致。他们曾经是最热情的“ 自由诗派”的生力军。他们的自由诗在形式上的自由不羁是显而易见的。“湖畔”诗人主张情思决定形式,这样实际上是给了诗歌形式更为宽广的自由空间。他们常常采用长短参差的句式,使音节多寡交错,自由诗这种章句和音节灵活组合的方式,为表现现代人细腻繁复的情绪提供了条件。另外,“ 五四”前夕, “ 小诗”作为白话自由诗的一个品种也开始萌芽。冰心的《繁星》、《秋水》像一束迎风开放的报春花,为“ 五四”兴起的“ 自由诗”带来了新的色香。小诗几乎全是独节无韵诗,形式短小,大多是三、五行,多则十几行,它废除了平仄, 不讲格律,不押韵,依靠自然音节获得音乐美。这种新的诗歌体式, 以它的自由灵活赢得了新诗坛上的一席之地。
中国现代新诗一产生就显示出新鲜而强大的生命力,新诗人们用现代汉语作为表现工具,去抒写崭新的现代社会生活,去表达新的人生经验和理想,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倡导并发展起来的“ 自由诗”这一新诗体, 已经成为新诗的主要形式,它将长远影响着我国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二、格律诗派反思与重构了白话诗
格律诗与自由诗是新诗中两大对立的诗体,整齐与不整齐,是区别它们的一条界线。自由诗限制很少,诗行长短参差不齐, 具有一种活泼而自然的风格,同时它的语言接近于口语, 容易朗诵。然而也正是因为不整齐,节奏不够鲜明,自由诗就不免带有散文化的倾向。格律诗是节有定句,句有定“ 顿”, 押韵有规律的诗,这种诗体是诗人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格式写成的。它能够充分表现出诗之所以为诗的特点,因而在任何一个民族的诗歌史上, 格律诗总是它的诗歌的正体,自由诗则是变体。
由于当时的新诗人们对中国诗歌改弦易辙,之后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缺乏明确而成熟的思考,不少白话诗人的诗做得过于平淡直白,缺少诗情和才气, 不少作品名则为诗, 实际却是分行的散文。因而,诗歌需要一次反思与矫正。继而围绕着《诗镌》活跃在诗坛上的新诗人们提倡新格律诗,不仅是对声势浩大的白话诗运动的冷静反思,也是在总结初期白话诗创作的经验之后,在更高层次上作出的新的努力。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开一代诗风的诗人,也是建立新诗格律的积极倡导者。他在《诗镌》上发表了《诗的格律》一文,这是闻一多早期建设新诗理论的总结。他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根本关系上,论证了诗要有格律。文章指出:“越有魅力的作家, 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 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他提出的“三美”的观点,强调新格律诗应当形式多样,千姿百态,音节和谐,铿锵悦耳。《死水》是其代表诗作。
纵观现代诗歌史,格律诗派的新格律诗创作一直延续并长期影响着我国的新诗创作。
三、象征诗派的异军崛起
“象征诗派”是20年代中期中国新诗坛上崛起的“ 一支异军” 。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姚蓬子、胡也频、侯汝华等青年诗人,从思想到创作上明显受了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构成了中国的初期象征诗派。
李金发曾被朱自清称为把法国象征派诗人的表现方法“介绍到中国诗里来的第一个人” 。他1920年开始写诗,1925年在《语丝》上发表第一首诗作《弃妇》, 先后出又版《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三本诗集。李金发认为“诗是个人精神与心灵的升华”,“ 一个诗人的诗, 不一定人人看了能懂, 才是好诗” 。他主张表现“ 阴影”,表现“ 夜间无尽的美”,追求“将万物仅显一半”的“朦胧”。李金发的诗模仿法国象征派诗人作品的痕迹很重,许多诗因过分晦涩而令人费解。西方文化的影响,知识的博杂,再加上内心的矛盾痛苦,形成了他诡怪神秘的诗风,因而他在20年代后期的诗坛上被称作“诗怪”。李金发的诗在抒情内容上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在艺术表现上运用寄托、象征的手法,打破程式,任意涂抹,刻意追求一种新奇险怪的境界。朱自清说他的诗“ 不注重形式而注重词的色彩与声音”,常常“ 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底里去”,缺点是“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 。
而另外一名象征诗派代表作家独清曾留学法国,1922 年开始写诗,第一本诗集《圣母像前》出版于1926年。穆木天在《王独清及其诗歌》一文中指出其诗“唱出他的两种主要动机: 一是对于过去没落的贵族的世界的凭吊; 一是对于现在的都市生活之颓废的享乐的陶醉与悲哀” 。王独清的诗在思想内容上流
露出没落阶级的感伤情调,在艺术上则追求圆润的形式。他提倡写“ 纯粹的诗” ,要“ 努力于艺术的完成, 以做个唯美的诗人” 。他刻意学习西方象征诗人, 苦心追求诗歌语言的“音”与“ 色”,力求用很少的文字奏出和谐的音韵。他认为最完美的诗可以用“音+色= 诗”这样的公式来概括。“情”指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力”指抒情的力度,“ 音” 指诗歌的音乐性,“色”指诗歌文字的色彩。王独清借鉴法国象征派“色” 、“音”感觉交错的诗歌美学观和艺术技巧,丰富了新诗的表现手法。
象征诗派常用的抒情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象征派诗人强调诗歌的主观性、内向性, 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的真实。他们不像现实主义诗人那样,忠实于对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描述; 也不像浪漫主义诗人那样,借助于夸大事物特征或直抒胸臆,来倾泻自己的思想感情。象征派诗人注重向心灵的深处开掘,常常通过“ 思想知觉化” 的手法,让思想找到它的“客观联系物” ,让情绪找到它的“对等物”,用一个个意象来表达人物深隐的感受。其二, 象征派诗人善于运用自由联想, 通过奇特的出人意表的想像来强化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往往不顾及事物之间的合理的、必然的联系, 也不考虑这种完全凭个人直觉的联系是否为读者所理解, 所接受。象征派诗人运用自由联想可以增强诗歌形象的丰富性,但弄得不好,便造成了作品的晦涩难解。崛起于20年代中期的象征诗派, 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比较复杂的艺术流派, 它的出现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诗歌发展的内在原因, 同时又明显受到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综上所述,20 世纪初中国新诗的三大流派发展史是中国知识分子探索真知的过程史,不管是“保守主义”,还是“拿来主义”,诗人们从提出“新诗”主张到三大流派繁荣乃至衰落,这都是一个过程,就像植物的繁衍生息,有兴有亡,代代生生不息。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新诗三大派一派比一派强,并且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这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最普通的现象。
谁的近代诗歌比较好篇四
《近现代诗歌欣赏》
谁的近代诗歌比较好篇五
《近代诗歌诗歌鉴赏》
近代诗歌诗歌鉴赏:
2、丘逢甲的《元夕无月》: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① 这首诗是写在作者抗日失败潜回大陆三年之后写下的,作者居住在大陆三年,渡过了三个元宵节,惊异地发现:三个元宵节都没有看到圆圆的月亮,以至于作者深刻地怀疑月亮是否仍然留在故土台湾,或者月亮不愿意追随作者回到内地。
②由月亮引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的祖籍焦岭,成长在台湾,在作者看来,这两个故乡是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的,但恰恰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割让了台湾,让台湾落入日本殖民主义者的魔掌,从此海天相隔,骨肉分离。
③作者从一个侧面愤怒地控诉了清政府的投降主义政策路线,指出清政府在东西方列强面前一味地割地赔款,出卖民族利益,是典型的腐败无能,也希望通过广大国民的抗争,触动朝廷,影响朝野,进而振兴中华。
④作者愤怒地控诉了日本殖民主义、军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对于日军侵占台湾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希望全国同心协力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将日军赶出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
3、蒋智由的《有感》:
“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
①这首诗是写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噩耗传来之时,作者感受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耻辱,为中国军队的失败,为割地赔款条约的签订悲痛不已。 ②作者回首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总结历次对外战争的经验,发现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抵御外国入侵、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在历史上涌现了非常之多的民族英雄,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奋发图强,英勇奋斗,才能够获得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③作者从一个侧面愤怒地控诉了清政府的投降主义政策路线,指出清政府在东西方列强面前一味地割地赔款,出卖民族利益,也希望通过广大国民的抗争,触动朝廷,影响朝野,进而振兴中华。
④作者对于日军侵占台湾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希望全国同心协力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将日军赶出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
4、谭嗣同的《有感一章》: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刘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①这首诗是写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噩耗传来之时,作者感受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耻辱,为中国军队的失败,为割地赔款条约的签订悲痛不已。 ②作者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愁苦,所有的忧伤莫过于春愁,但是,此时此刻,国仇家恨远远超过了春愁,这种战败割地赔款的耻辱将深深地烙在中国人心灵的深处。同时,作者极度忧虑,割地赔款的悲剧无休无止地继续下去的话,中国的神圣领土将会割让殆尽,全部沦为东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广大国人将无立锥之地,中华民族的发展前途堪忧。
③作者从一个侧面愤怒地控诉了清政府的投降主义政策路线,指出清政府在东西方列强面前一味地割地赔款,出卖民族利益,是典型的腐败无能,也希望通过广大国民的抗争,触动朝廷,影响朝野,进而振兴中华。
④作者愤怒地控诉了日本殖民主义、军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对于日军的侵占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希望全国同心协力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将日军赶出中国。
5、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①这首诗是作者阅读了陆游的爱国诗篇有感而发写下的。在作者看来,陆游是一个不朽的爱国者,他的爱国精神令后人永远惊讶,他英勇杀敌的壮举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同样的,陆游一生不得志,未能参加北伐收复失地的憾事也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伤痛。
②在作者看来陆游的一生是典型的爱国者的悲剧。主要原因在于:腐败无能的朝廷对于爱国志士的压制。因此,作者认为,今天朝廷不应对广大国人的爱国热情进行压制,应该顺应民心,充分发挥广大国人的爱国激情。
③作者认为:自己身为年轻知识分子的一员,理应胸怀报国之志,一方面可以投笔从戎,上阵杀敌,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用自己手中的笔尽情地抒写爱国篇章。
④也对古往今来统治阶级对于广大爱国者的压制进行了批判,历史的教训证明:爱国激情是压制不住的。
B.
1、蒋智由《卢骚》:
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
《民约》倡新义,君威扫旧骄。
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
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杜甫《不见》: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民约:《民约论》,现译《社会契约论》)
2、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3、黄遵宪《夜起》: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 (1901年俄国要求东三省铁路专营权,以此为八国联军撤军先决条件之一)
4、郑珍《闲眺》(略)
C.词作:
1、龚自珍《鹊踏枝》(过故人家废园):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囊,濛濛扑面皆飞絮。\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2、王鹏运《念奴娇》(登台旸山绝顶望明陵):
登临纵目,对山原绣错,如接襟袖。指点十三陵树影,天寿低迷如皋。一霎沧桑,四山风雨,王气消沉久。涛生金粟,老松疑作龙吼。\惟有沙原微茫,白狼终古,滚滚墙边走。野老也知人世换,尚说闪灵呵守。平楚苍凉,乱云合沓,欲酹无多酒。出山回望,夕阳还恋高。
谁的近代诗歌比较好篇六
《近代诗》
1.
2
.3.
4.5.
6
•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等。诗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
年庄重文文学奖。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线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舒婷
谁的近代诗歌比较好篇七
《近代诗歌有何特点》
近代诗歌有何特点?
政治性强,战斗性强,题材多样,思想新颖,形式有所变化,成为近代诗歌的特点。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急剧的政治变化,使近代诗开始冲出封建社会传统诗歌的樊锡,出现新潮流。在各个不同的时期,都有诗人创造出与时代脉搏相吻合的作品,可以说,时代造就了诗人。
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龚自珍就以其敏锐的诗人目光,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危机,为变革呼哥,拉开了近代诗歌进步潮流的序幕。之后的魏源、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诗人。 ’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近代诗歌也出现了新的生机。继黄遵究首倡“新待派”,梁启超又提出了“诗界革命”的,n号,原有为、谭嗣同、丘渔甲等人也都从不同腾面表现了变法固强的主题和追求进步救国的激情。
庚子事变之后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立,为近代进步诗砌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他们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反清的革命口号。
近代悬西学东渐、资本主义文明传入时期,因此西方许多进步的东西在近代诗中都有表现。
此时的诗歌,虽然还是采用旧体,但形式上还是有了一定的变化,如长篇诗歌、组诗增多了,这对表现诗歌主题很有好处。此外,龚自珍、梁启思等人的诗,还冲破了旧的格调声律的束缚,出现了诗歌通俗化的趋势,表现诗歌发展的进步趋势。
康有为诗歌的特点最什么?
康有为的诗歌主要是远法杜甫,近取龚自珍,兼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特色。他继承了龚自珍不满现实,执餐追求理想的精神,以及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他推祟《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康诗在继承古典诗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力求诗歌革新,运用传统的诗歌形式,来反映新奇的现实世界,表达新的理想,这种“旧风格含新意境”构成康诗的主要特色。他前期诗作,大都直行胸臆,不作具体描写,叙事成份较少,且借助丰富的想象、含蓄曲折的手法,来表现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所以前期诗作有一种飞动的气势和大笔淋漓、热情您肆的风格。而前期诗作正是康诗成就最高的部分。
黄遭宪(1848一1905),字公度,广东系应州(今梅县)人。他的一生是在内忧外思的动乱年代里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一生。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和著名的外交家,又是卓有成就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新泥诗”显示了清末“诗界革命”的实绩。被誉为“诗界革命”的旗帜。在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是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黄遵宪出身于由经商致富的封建官僚家庭。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十六、七岁始存诗,并致力于学。曾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在国外任职十三、四年问,为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华侨正当权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回国后,参加洋务运动。甲午战后即投身于变法运动。1895年参加“强学会”,翌年九月,奉旨入勤,直陈变法事宜,获光绪帝及其近臣翁同和的赏识,被任命为出使德国大臣。后又为出使日本大臣,因病罢。及戊戌政变作,即被革职放归。晚年仍念念不忘国事,积极兴办新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二十三日病逝,终年五十八岁。
什么叫“诗界篆命”?
黄遵宪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一位杰出的诗人,提出了“新派诗”,并由此显示出了清末“诗界革命”的实绩,被誉为‘诗界革命”的旗帜。“诗界革命”是在诗赎上的革命,也就是“新派诗”。其思想核心是在文学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革新。强调诗歌表现诗人的自我感受,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个人意识,显示了反封建传统诗教的思想解放的特质。它要求诗人进行面向现实,反映现实和追求诗体解放的诗歌创作。黄遵宪以他的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突出地显示了“诗界革命”的实绩。
为什么说黄蘑宪矗持界革命的旗鞠7
黄遵宪毕生都从事诗歌创作,震有“别创诗界”之志。他在文学上提出了关于“新泥诗”的多种主张,反对受传统的束缚,追求诗体的解放,提倡用俗语写作,作诗力求“诗之外有事,诸之中有人。”这种要求摆脱封建传统束缚,表现自我意识的主张,充分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在文学上的志向。直到晚年,黄遵宪仍矢志于诗体的改革。这就看出,黄遵宪终于在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中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以他的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突出地显示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实现了他的“别创诗界”的艺术指归。所以说,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旗帜。
黄爆宪诗歌的思想内容有哪几方面?
黄遵宪文学成就最显著的方面在诗歌,诗歌的思想内容最能代表黄遵宪的主张和实绩。他的诗标举爱国主义,激励民族精神,相当深刻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容。突出地表现在这几方面;一是反对列强侵赂,关心国家命运。他生活在我国不断遭受外强侵凌的苦难岁月,耳闻目睹了祖国被列强侵凌的惨痛事实,因而写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二是批判守旧势力,要求变法图强。从早年的科场失利,到戊戌变法后,诗人始终致力于维新交法,这充分体现在他的诗作中6三是描述异国风光,吟诵科学文明。十多年的外交生活为他的诗作带来了独特的内容;四是在他的部分诗作中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切与同情。
黄道宪在甲午战争期间诗作的主赛思想蛔何?
黄遵宪诗作的思想内容突出地表现在反对列强侵略和关心国家命运上。而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的诗作特别多。写有《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入《哭威海》、《马关纪事》、《降将军歌》、《度辽将军歌》、《台湾行》等一系列诗篇。这些诗篇,以如椽巨笔,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甲午战争的主要过程,热情地歌颂了保卫祖国的英勇将士,尖锐地讽刺了朽欧的清军官僚,猛烈地抨击了日本入侵者的罪行,鲜明地体现出诗人为祖国危亡而担忧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些诗作和其它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的涛作一起,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也因此被称为“诗史”。
黄遭宪在“别创诗界”的艺术追求上,还就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以及如何批判继承古代文学遗产等问题,进一步申述了自己的见解,阐明了自己的追求。一是“复古人比兴之体”,继承自《诗经》以来优秀的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表情达意的形象性;二是“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主张吸取这些古代优秀诗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稿髓,而避免形式上的篡拟,三是要从经史古耀中吸收有生命力的词语,借以表现新事物。同时还要采用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述事,借以表现新生活;四是要博取历代优秀诗家之所长,熔炼为自己的独特风格,五是要革新诗歌形式,做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只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也就是说,要打破长统格律的形式束缚,追求诗体的解放,以便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这些主张,丰富并发展了“诗界军命”的理论,对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具
有积极的扣动作用。
黄蘑宪诗歌的艺术成就如何?
黄遵宪的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诗男之哥伦布”,而自称所作诗歌为“新派诗”。黄诗吸场了杜甫的写实、陶浴的谈远、李白的奔放和宋诗的胡论等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又能重视诗体解放,熔“菊理想入旧风格”,“别创涛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6t艺术风格。具体的说,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黄诗题材丰富、内容充实,精细地描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近世大量的新事物,反映了时代精神。他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和才华,把诗歌创作和社会生活、政治事件密切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诗具有史诗般的博大宏深的思想内容。二是善于用填密洗练的笔触刻画人物。记叙事物,因而形象鲜明。三是善于运用传统的诗歌形式来表现新题材,展示新意境、新理想。四是善于吸取民间文学的乳汁,造成清新活泼的诗歌气息,他不仅对本国民间歇谣,还对异国的歌谣很感兴趣。他的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诗坛,而且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新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潭嗣同的生平是怎祥的?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是一位激进的、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也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他是湖南浏阳人。成年后为遵父命应考,终末中举,足迹却遍及大半个中国,观察了各地的风土民情,饱览了祖国的名LiJ大川,也目睹了民生疾苦,因而激起强烈的民族意识。甲午战争的严酷现实,使谭嗣同深感民族危机的深重,立志变法。他的思想深受孔、墨、佛、耶的影响,又受王夫之、黄宗羞等的熏陶,后习西学,益趋激进。以1896年写成《仁学》为其一生学问思想的结晶。“百日维新”期间,受光绪帝召见,充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末几,戊戌政变发生,乃英勇就义,为变法而献身。
调圈同诗赋的思想内容大体分为几方面?
谭嗣同诗歌是反映他思想风貌的重要方面。他的诗有广阔的漫游生活和崇高的理想抱负做基础,因而格调严正,感情真挚,志趣豪迈。从思想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方面:一是伤时感事、忧国忧民的诗。这类诗无不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感情。二是写景扦情的诗。这与他曾漫游各地的名山大川是分不开的。三是也写了一些以劳苦大众为题的诗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1l嗣同诗Q有何独特的艺术风格?
谭园同诗总的说具有恢阔豪迈、粗犷雄浑的艺术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拔起干侧,高唱入云。”其政治抒情诗流露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饱含壮志末酬的忧愤,显得悲壮苍凉。其山水诗,善于选择奇特的景象,凭借丰富奇幻的想象,造成一种道劲雄挥的气魄。三十岁后,在新学思潮的影响下,曾试作“新学诗”,但这类诗充满了西学名词和佛家耶教经语,晦涩难读。虽然这种尝试是失败的,但这一举动也表现了他勇于革新的精神。
《狱中题壁》衰达了怎样一种思想感憎7
《狱中题壁》是潭嗣同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诗篇。全篇诗是这样的:“望门投止思张
俭,忍死须灾待杖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涛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投入狱中时所写,它表现了诗人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为理想不屈不挠,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也表现了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田园同彻底的革命风貌。
梁启超怎样看待文学与社会的关系7
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论首先就表现在他对文学地位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上。他的“文学革命”即建立在对文学的重要性的独到的认识基础之上,认为文学是一支独立的社会思想力量。同时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有两种功能,即首先是反映“现意境”的“写实据”,其次是表现“他境界”的“理想派”。也就是说文学既能招现实世界“和盘托出”,“摹写其情状”,又能满足人们对“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的了解和向往。这样,梁启超就认识到了文学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别、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都能分别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理想意境。这也正是梁启超文学改良的认识基础,用以反对毫无生气的拟古主义。梁启超还重视文学对社会的作用,认为文学尤其能推动社会政治的进步。虽有过份夸大之嫌,却产生了对文学“兴国智民”的社会作用的认识,这也是梁启超“文学革命”的重要出发点。总之,粱启超既重视文学又认识到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重要观点为他鼓吹和指导文学改良奠定’厂理论基础。
“兴”是指诗歌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感染的作用。“可以兴”,说明了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所以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把它解释为“感发意志”。从作者本身来说,由于外在事物的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引起创作的冲动,于是抒发出内心的感情,成为诗。即孔安国在《集解》中把它解释成为“引譬连类”,即“由彼及此”。
“观”是指作者通过作品中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反映生活真实,从而帮助读者了解和认识风俗的盛衰、社会中的得失和历史风貌的本质。说明诗歌具有既能用审美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又能启示人们去认识社会生活的作用。“可以观”说明了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
“群”是指诗歌能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思想修养。“可以群”说明了诗歌可以使作家与作家间、作家与读者之间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互相切磋,提高认识,提高文学水平,使人们心灵得到沟通和净化,消除个人主义思想,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服从于集体,最终达到团结的目的。
“怨”是指诗歌可以用来怨刺上政,表达民情。“可以怨”说明了诗歌可以用来表达民间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兴”的另一含义是讲诗的表现手法,参见赋 比 兴)。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的意思,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
兴、观、群、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和具体要求的概
念。孔子谈论诗、文,是和当时礼教政治的道德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这是他的基本观点。“兴于诗,立于礼”,即诗必需以礼为规范;“观风俗之盛衰”,主要是对统治者而言。《国语·周语上》记载上古时代的献诗制度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百工谏,„„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汉书·艺文志》也谈到上古时代的采诗制度:“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可见其目的在于使“天子”或“王者”“行事而不悖”,改善其政治统治;“群居相切磋”,所指的主要也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交流切磋;“怨刺上政”,虽是被允许的,但由于“诗教”的约束和“中和之美”的规范,这种“怨刺”又必须是“温柔敦厚”、“止乎礼义”的(尽管在具体实践中并非完全如此)。总而言之,提倡诗的“兴、观、群、怨”作用,是为了“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政治目的,至于增长知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只有从属的意义。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例如,刘勰针对缺乏怨刺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诗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及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例如“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南宋时期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等。就从不同的方面发挥了文学的兴、观、群、怨的作用。但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影响。除了它在思想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还表现在后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本身特点和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偏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颇。 (敏泽)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意译: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兴”的意思,在古典文艺学里,意思其实很是复杂的,可以专拿它来作文章甚至写成书,比如袁济喜先生就专门的写了一部书,名字叫《兴:艺术生命的激活。朱熹注为“感发意志”,总体上可理解为,诗歌可以用一种比兴的方法创造生动感人并包含着某种普遍性道理的艺术形象,从而感染诗者的情绪,激发读者的志意,使之兴奋激动并从诗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观”,仅从字面上看,“观”就相当于现在所谓的“观察”了,需要用感觉器官去感
谁的近代诗歌比较好篇八
《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刘淑艳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
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传统
的转变历程等人.其中以龚自珍为主要代表。如:“文侯端冕听高歌,少作精严故不磨”,“只筹一缆十夫多”、“不论盐铁不筹
诗歌.从本质卜讲是一种精神的艺术。近代从最初的萌芽到繁荣成长,不管语言怎样创新.形式如何变化都要考虑诗歌所要表达到的含义及其所达到的高度,考察它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所走到的重大作用。以及它在整个历史中自我
不断完善、不断上升的文化意义。近代
的儒家文化已深深地根植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近代诗歌的发展和繁荣对传统文化艺术不啻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西方文化的进入撞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动摇了传统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中西文
化冲突日益加剧。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
河…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
真”等。这蝗诗句不仅说出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也看到了清王朝的昏庸堕落.对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内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费产阶缀改良逗动时期的诗歌这个时期多数都贯穿着振兴国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由于这一时期的诗人大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他们的诗歌也都
为改良运动服务。主要代表诗人有黄遵
们试图从动荡的文学变革中寻找到文学出路.中国近代诗歌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初.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艰难历程。在这近百年的流变、革新及发展中,近代诗歌从初创。至“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逐渐成熟。及至“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开拓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近代诗歌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
阶段(1840年6月一1842年8月、1856
年10月一1860年lO月)即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第二阶段(1851年一1864年)即太平天国时期;第i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和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时期。
宪、谭嗣同、康有为、梁肩超、丘逢甲等,其中以黄遵宪为主要代表。黄遵宪是第一个将“哲学”一词引人中国之人。他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目标,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如: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
心。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封
(一)鸦片战争、太平又国时期确特
点
本文试图从诗歌在近代历史时期转变、发展历程为出发点,以诗歌观念、表现内容、艺术转变的现状及发展态势为线索,对近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进行论
述。
这个时期主要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主要代表诗人有:龚自珍、张维屏、林则徐、洪秀全、杨秀清
一、从初创到自我完善。近代诗歌
建专制主义、封建学术文化和旧礼教的
并不意味着理想的全线崩溃,而是他认识到了内心和世界的差异。
至此.卢卡契完成了他的小说类型学建构。毋庸置疑.这些类型显然不是卢卡契由具体作品的批评中归纳获取,而是由前面所预设的理论体系演绎而来。xiao在考察i种类型小说之后。卢卡契没有将此搁笔,而是将论述进一步推进。卢卡契指出,根深蒂同的西欧文化为小说向史诗过渡提供机会。而贴近自然原初状态的俄国文学却最先显露出跨人新时代的征兆。尤其托尔斯泰的小说更是大胆进行了超越社会生活形式的尝试。以“伟大时刻”对抗世俗世界。以返璞归真拒绝文化的侵蚀。
“托尔斯
泰历史观的矛盾之处还是最有力地证明了小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的史诗形式。”『21
(109)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这
思主义埋下了伏笔。
晚年的卢卡契在同首自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时。全然推翻了包括《小说理论》在内的早期理论成果,并且号召人们忘却与批判这哆早期论著。卢卡契的决裂姿态反而产生了一种促使人们重新解读与阐释的张力。卢卡契在青年时代写下的作品也许的确不够成熟,但这正是卢卡契文艺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已初具后期成熟思想的某蝗框架特征。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雷纳・韦勒克就认为,较之卢卡契转向马克思主义后的那种铁板一块、单调乏味的思想阶段而言,早期文学批评著作因其自身建设性的价值和吸引力显得更为可取。
也许在今天看来,卢卡契与二十世
纪初的哲学思潮有着过于亲密的联系.
形式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辩证性分析、以及对小说本质与类型的开创性研究无疑是富有预见性的,不仅对一代代西方文学批评家产生了正面的、直接的影响。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经久不衰的思想论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后现代话语甚嚣尘上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其中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1】Gyorgy
Markus:Lukacs
Reap—
U-
praised【M】.New
【2】
York:Columbia
nibersityPress,1984.
【匈】卢卡契.卢卡奇早期文选
【M】.张亮、吴勇立译.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4.
【3】I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
他的总体性渴求又带有太多的鸟托邦色彩。他所建立的小说类型学也过于抽象笼统。在具体作品的分析I二确有削足适履之嫌。但卢卡契的小说理论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与对现代性危机的深刻洞悉。他对总体文化的渴求、对文学
批评史(第七卷)【M】.杨自伍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作者:
一尝试承继下去.他的作品已经展示出了一个“新世界”。然而这个新世界究竟是何面貌.卢卡契义以超出本书讨论范围而语焉不详。当时他正深切关注着俄国革命的发展动向,为后来转向马克
刘洋吉林大学
MASTER
1丽石r
107
从《狂人日记》
看现代医学论理的教育意义
陈静
摘要:近年来,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医院为人民服务宗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本文从医学论理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入
教育
手。论级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狂人日记医学伦理学
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以为人人都要吃
批判精神。
(三)资产阶缀民i革命时期的诗歌这个时期主要以宣传民族主义.宣扬民主革命为目的,批判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和文化,表现出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极大关注。重要诗人有秋瑾、章炳瞵、柳亚子、陈去病等。以秋瑾、柳亚子为代表。秋瑾的诗歌以东渡日本投身革命为界限分为两个方向。前期多写离情别绪个人幽怨。后期以诗人献身革命。拯救祖国的爱国热情为主。其代表作有《宝月歌》《对酒》等。柳亚子是“南社”的代表人物。南社文学以诗歌为主题。多为批判清政府统治,倾诉忠心爱国,呼唤革命民主,谴责封建专制.号召人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斗争。
二、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诗歌
发展的特征表现
表林则徐作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
物,
在形式上,近代诗歌创造出通过吸收民间诗歌词汇形成的“杂歌谣体”。通过吸收了西方文化词汇形成的自由活泼“歌体诗”。在风格上。近代诗歌形成能够揭露现实、讽刺批判和具有西方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现实主义诗风。
三、结束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阂祸福避趋
之.让“人”和“事”开始与诗歌发生深刻的联系。维新诗派的“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人旧风格者”让新的时代内容昂首步人了诗歌神圣的殿堂.使中国诗歌出现r生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诗派变诗歌为“救国新民“的利器:前”五四“时期.鲁迅提出了以西方文学为参照。以人为中心,既重视诗的审美职能。又注重诗歌社会功利的诗学观,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诗学理论的基石。
(二)表现内容的转变
近代中国,“紧张的民族矛盾、炽热的反帝国主义”.是当时社会具有的普遍思想现象。揭露并推翻封建丁三朝统治,介绍西方新思想成为r近代中国诗歌的主要任务。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个主要任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维新诗派时期,救国救民、变法自强、反对列强瓜分的成为社会主潮。革命诗派时期,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推翻清政府已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前“五四”时期,反帝爱国内容被深刻内敛。表现出了在更深层次上的向“思想启蒙”的趋势。至此,以爱国反帝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诗歌色彩”已基本形成.它的出现,直接促成了“五四人文“思潮的出现。
(三)艺术特征曲转变
中国近代诗歌在经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i个最主要阶段。从古典诗坛最黑暗的鸦片战争时期到《新青年》出版的“五四”初期;从严格格律形式规范和传统美学规则要求的古典诗歌.逐步转变为采用不重格律、形式自由。有着新的审美追求白话现代新诗。中国近代诗歌在诗人们的推动下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新旧交替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出。推动近代诗歌不断向前发展始终是反帝反封建和爱国启民
这两条主线,这是由中国近代特定的历
近代诗歌从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古典诗坛发展到追求社会气息、审美生活的现代新涛,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过程。它主要体现在诗学观念、表现内容和艺术特征的转变上。它的发展也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侵入与民族诗歌觉醒的生命力结合体,挣脱了几千年封建诗歌的桎栝。一大批具有爱国热情、革新精神的爱国诗派、维新诗派、革命诗派和白话诗人等,前仆后继。一棒接一棒的不懈努力.终于把胜利的果实交到了五四新诗人手中,成功地将中国诗歌发展从传统形态推动到现代意识形态。
(一)诗学观念的转变
儒、释、道i家一直是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派别。传统的以儒家“载道”诗学观。必须接受“礼义“约束,”“经夫妇、成孝敬;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在诗歌的历史走到近代的时,无疑有着明显的阶级局限。中国诗歌要想走向现代,就必须首先从观念上冲破“载道”观的束缚。爱国诗派的代
史时期所决定的,使近代诗歌的行进历程和发展形态具有了以进为主.进中有退。退中有进的复杂特点。
参考文献:
【l】张正吾主编《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M】.1988年出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总记>
1995年版。
【M】.上海三联书店
【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fMl.交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近代各个社会时期的诗人们出于对新事物真情实感表达的需要,诗歌中出现r大量的新名词.其语言有了新的变化,具有了清新
亲切.通俗易懂、富有牛命力的特点。
版。
【4】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李继凯:《中国近代诗歌史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
到前“五四”时期.出现了一种由“新语词”和“俗语”共同组成的现代“白话文”。它的出现,一扫传统“原始意象”的陈腐僵化之风,使中国诗歌意象具有r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审美特征。
院
刘淑艳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人文学
谁的近代诗歌比较好篇九
《近现代诗歌派别》
近现代诗歌派别
尝试派】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它是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俞平伯、康白情等人也发表了白话新诗。胡适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尝试白话诗的创作,现代新诗的诗体范式开始形成。 胡适 沈尹默 俞平伯 康白情 刘半农 刘大白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诗派】“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王统照 周作人 冰心 鲁迅 朱自清 刘延陵
【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1921年7月由郭沫若等人组成。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创造社丛书》,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创造》季刊,1923年5月起出版《创造周报》。
同年7月在《中华新报》编辑文学副刊《创造日》)。前期的创造社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具有浓重的唯美抒情倾向。后期创造社有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其中,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来加入了现代派阵营。 郭沫若 宗白华 王独清 冯乃超 穆木天
【湖畔诗人】1922年3月,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后,效仿英国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的风格,以中国的湖畔派诗人自居,并于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后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编辑出版刊物《支那二月》。形成了湖畔诗派。以写作爱情诗而最为有名。 应修人 汪静之 潘漠华 冯雪峰
【新格律诗派/新月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月派"的新诗人。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
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徐志摩 孙大雨 饶孟侃 林徽因 于赓虞 刘梦苇 闻一多 朱湘 邵洵美 卞之琳 方令孺 方玮德 陈梦家
【早期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主要出现在1925到1928这4年间。中国的象征诗派创作理论和实践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思想。这一诗派对后来的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李金发 穆木天 王独清 冯乃超
【现代派/现代主义(包括汉园三诗人)】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1932年《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成为现代派诗人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最早提出“现代派”概念的是当时的批评家孙作云,他于1935年发表了《论“现代派”诗》一文。现代派一方面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坚持表现自我,以个体生命和个人情感为中心,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往往表现出悲观的虚无思想。在表现形式上,不追求严格的格律,诗的韵律靠诗情的抑扬顿挫来表达,多用象征、暗示构成诗的意境。现代派诗人中,风格较为独特的是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1936年他们三人出版了合集《汉园集》,被称作“汉园三诗人”。 戴望舒 卞之
琳 何其芳 李广田 金克木 冯文炳 林庚 李白凤 苏金伞 冯至 纪弦 辛笛 徐迟 南星
【七月派】由《七月》杂志得名,指在《七月》、《希望》等杂志以及《七月》丛书的出发表作品的诗人群。《七月》杂志于1937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是胡风。诗人阵容强大、思想倾向鲜明,有已经成名的诗人如艾青、田间等,而更多的则是刚刚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政治抒情诗占有较大比重,多着重对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 艾青 胡风 田间 彭燕郊 牛汉 鲁藜 绿原 阿垅 曾卓 杜谷 邹荻帆
【中国新诗(包括九叶诗派/九叶诗人)】指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在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而形成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穆旦、杜运燮等。在中国新诗派诗人中,辛笛、穆旦、唐祈等30年代就开始写诗,而其他诗人如杜运燮、陈敬容、郑敏、杭约赫、袁可嘉等基本上都是在40年代中期才开始他们的诗歌创作生涯。他们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该诗人群中有九人的作品《九叶集》于1981年出版,因此又被称为"九叶派"。 穆旦 杜运燮 辛笛 陈敬容 郑敏 唐祈 唐湜 袁可嘉 杭约赫
【现实主义】泛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全国报刊杂志上出版的诗歌。作品普遍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运用典
型化的方法描写生活的真实化本质。代表诗人有李瑛、郭小川、公刘、张志民等。 李瑛 郭小川 公刘 张志民
【现代派/新现代主义】1953年纪弦创办了《现代诗》季刊,二月创刊号问世。参加《现代诗》季刊的还有杨唤、林泠、元思、羊令野、郑愁予等。1956年纪弦号召诗坛同仁,组成现代派,提倡新现代主义,掀起新诗的再革命运动,即所谓的现代派的“自由诗运动”及“现代诗运动”。现代派诗人也可能说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延续,所以也称为新现代主义。《现代诗》季刊的创办也被认为是台湾现代诗歌的起端。 纪弦 杨唤 林泠 羊令野 郑愁予
【蓝星诗社/蓝星诗群】蓝星诗社于1954年由余光中等成立,并先后创办了《蓝星诗刊》杂志、《蓝星诗页》、《蓝星年刊》等,对台湾的现代诗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对台湾的现代诗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蓝星诗社是具有沙龙精神的现代派诗社,最具特色的是自由创作路线,提倡充分发挥个人才华、个性,形成独有的以乡土情结作为诗歌精神的创作风格。1957年诗人覃子豪发表重要诗论《新诗向何处去》,主张诗歌应该通过反映现实和人生来观照读者,也就是传统的严谨和浪漫的抒情相结合的风格。蓝星诗群的代表诗人覃子豪、钟鼎文和后起的余光中、罗门、蓉子等。 余光中 覃子豪 钟鼎文 罗门 蓉子 周梦蝶 向明 白萩 夏菁
【创世纪】创世纪诗社成立于1954年10月,由当时的洛夫、
谁的近代诗歌比较好篇十
《近现代诗歌赏析》
上一篇:描写感情被欺骗的诗文
下一篇:宿新市徐公店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