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体育高考】
用司空见惯造句篇一
《司空见惯的造句》
司空见惯的造句
1、其实人生便像是是平日司空见惯的太阳,它日复一日地遵循着东升西落的轨道。
2、如果说这只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接下来的事情让我有些愤怒。
3、失恋是很司空见惯的事情。
4、这无疑是一个骗局,对此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5、这些你司空见惯了的标点符号,蕴含了我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
6、这样的爱情不只在身边上演,电影里也是司空见惯。
7、这样的划伤,对于爸爸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
8、整日呆在学校,整天过着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这对高三学生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9、最终天使被恶魔不费吹灰之力打败了,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结局。
10、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那是非常不简单的。
11、面对家长的接送,我不屑一顾,早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12、空手道的基本训练十分重要,即使是做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俯卧撑也不容忽视。
13、节俭一词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司空见惯的。
14、街道上的行人匆忙的走着,有的已经拿出了雨伞,人们对这司空见惯的现象已不以为然。
15、教育学家杨东平在其博客里曾说,虎妈教育方式在国内可谓司空见惯,这种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理念。
16、光明一直在我们身边,我们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17、对于现实中太多所谓的爱情,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18、当了六年学生,对它早就已经司空见惯:长长的圆柱体,有着白、红、粉、蓝、绿、黄六种颜色,大概六厘米长。在七尺讲台上,是它陪伴着老师度过每一节课堂,每一个春夏秋冬,它就是——粉笔。
19、从初一到现在,我们没少开班会,早已经司空见惯了。
20、“水”一个我们平不陌生的字,水是孕育万物的甘露,有了水才有生命,但谁有知道这司
空见惯的水是极其稀少的呢?
21、我相信在这次调考中如果他、认认真真做题,得一个三A是司空见惯的事,可是由于马虎大意,却只得到ABA的成绩。
22、 本来这次世界杯,有许多球队挺进八强是司空见惯、十拿九稳的事,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球队最终以失败告终。
23、明明这次考试只考了不及格,大家一点也不吃惊,因为这样的事大家早已司空见惯。
24、 对于阿根廷的攻击优势我早已司空见惯,但由于防守不行,所以很难取胜。
25、 在乡村,下地干活时他们司空见惯的事,他们可真辛苦呀!
26、 我对各式各样的奥数题早已司空见惯,才会让我今天的数学一帆风顺。
27、 只有我对调考司空见惯,就不怕各样考试。
28、 我对小云姐姐那稀奇古怪的晚报作文题目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我的作文经常都一帆风顺。
29、明明今天等到上课时才气喘吁吁地冲进教室,不过对于这一切,我们都早已司空见惯,因为他几乎每天都是此时来的。
30、本来我期末考试考90多分是司空见惯的事,可这次我却有两门功课考到80多分,我不禁陷入了深思,真该好好反省了!
31、对于班上的一部分同学在上课发言迎来一大片掌声,大家早已司空见惯。
32、司空见惯-随地吐痰这种陋习在市民中已司空见惯。
33、司空见惯-兰敏考试拿第一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34、 司空见惯-对于明刚的无理取闹,同学早已司空见惯。
35、司空见惯--暑假回到乡下被一条蛇吓坏了,可别的孩子却司空见惯的把它挑走了。
36、司空见惯--世界杯上,巴西次次都赢我是司空见惯了,可是这场比赛竟然输了。
37、司空见惯--今天妈妈为我煮了苦瓜汤我吃苦瓜那难看的样子妈妈早就司空见惯了。
38、对于她的无理取闹,我们早已司空见惯。
用司空见惯造句篇二
《2课外阅读训练题(二)》
课外阅读训练题(二)
一、按要求写名言警句。
1、表示珍惜时间的。 2、表示勤俭节约的。3、表示团结合作的。4、表示刻苦努力的。二、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
今天上午的习作课,老师布置我们写作文。我( ),就是写不出来。我( ),想看周围的同学是怎么写的,同学们都 ( )地写着作文,没有一个人注意我。我趁机抽出作文选想,“克隆”一篇算了。但( )的老师一眼就发现了“情况”。他( )地走到我眼前,( )地对我说:“小明啊,平时不烧香,临时报佛脚那是要不得的,希望你要认真积累资材料,多动脑筋,多读书, 这样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啊!”
三、按要求写出表示不同“走”的意思的字或词。
在街上悠闲地走叫( ),悄悄地偷跑叫( ),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叫( ),很快地走叫( )。
四、下面词句分别用来描写四个季节的景色,请你用直线把它们连起来。
赤日炎炎 春 露似真珠日似弓
鸟语花香 夏 草色遥看近却无
粉妆玉彻 秋 映日荷花别样红
枫叶似火 冬 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按要求填空。
你印象最深刻的趣联巧对是“ , ”; 当你看到邻里兄弟吵架时你会用“ , ”。这句古诗来劝解他们;你平时在书本中得到的知识通过实践才发现原来只有通过亲自去实践才有真正的收获,这时吟诵古诗句 “ , ”来抒发你的感慨,对你启发最大的关于刻苦学习的名言警句是:“ ”
六、请你写几句有关珍惜时间的名句。
1、2、3、七、珍惜时间要突出一个“快”字,你能写出表示“快”的成语吗?
看书快——( ) 吃饭快——( ) 走路快——( ) 水流快——( ) 变化快——( ) 回答快——( )
八、语文实践
布置教室前,班主任向同学们征集关于“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警示句。要从中选两则最好的挂在班上,你要写什么呢?赶快写下来吧。
九、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把对句子的感受写下来。
句子: 感受:
十、用“然”字组词,并分别填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
然( )( )( )( )
1、有些( )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
2、他柔软而又( )地舒展着肢体。
3、那一大摞碗( )从他头上掉下来。
4、他的手里,( )里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
十一、用“优”字组三词语,分别填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
( ) ( ) ( )
1、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 )的两瓣。
2、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 )自在。
3、顶碗少年是一名( )的杂技演员。
十二、写出与“春节”有关的诗句。
词语: 对联: 诗句: 十三、你家乡春节有哪些习俗?请你先简要介绍,再选择其中一种个体说明。
十四、综合实践。
1、通过调查,观看等实践了,了解莆仙戏的艺术特色,然后把它写下来。
2、写一句赞美竹子的名言或诗句:
十五、成语接龙
铺天盖地→ → →
→ → →
十六、按要求写词语和句子
1、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外貌的词语三个:
自然环境: 人物外貌: 十七、用“严”字组四个词语,分别填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
( ) ( ) ( ) ( )
1、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2、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 )态度。
3、父亲对我们的要求一向很( )的。
4、我做错了事,父亲( )地批评我。
十八、请你写两句与“路”有关的名言警句。
① ②二十、请你收集有关助人为乐的名言警句。
二十一、在你读过的书籍、看过的电影电视、查过的资料中,了解到了哪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英雄?
1、写出他们的名字(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2、请简要介绍其中一位的事迹。
二十二、按要求写句子。
1、周恩来总理的名言:1、写出三个带“心”字的成语。
( ) ( ) ( ) 二十三、按要求写词语。
1、含有神话故事的:( )( )( )
2、带“月”字的:( )( )( )
3、形容声音的:( )( )( ) 二十四、想一想,写一写。
用司空见惯造句篇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变式与造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变式与造句
内容摘要:
用词造句在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恰恰正是这司空见惯的造句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不得其法。笔者以心理学上的“变式”原理为指导,在实践中探索变式教学法在造句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和切入点,总结出变位置、变句式、变词义和变单一训练为综合应用四种方法,用以改变目前造句教学质量低下的现状和达到课标中“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造句 变式 教学 方法
变式原为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是指通过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在造句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变换造句教学中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突出造句教学的本质目的,既能达到有效造句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灵活思考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本文就教学实践中具体的实例,谈一谈变式教学法在造句教学中的应用。
一、变位置,突出造句的根本
若仔细观察、静心沉思,我们不难发现某一类词语出现在句子中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某一些词语组合成句时还可以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从语言学角度上讲,前者是语言学中词的聚合规律,后者是词的组合规律。从这一点出发,教学中进行造句训练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词的聚合规律和组合规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就可以通过变换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语言的聚合和组合规律。请看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一课中用“建议”一词造句的案例:
(1)建议同学们去花果山春游,那里的景色特别美丽。
(2)你的建议犹如二月的春风,吹散了我心中的阴霾。
(3)老师采纳了我的建议。
三个句子中的“建议”分别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末。通过造句学生就能明白,同一个词语是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的,出现在不同的位置词的性质也就可能不相同。长期坚持类似的训练,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词的聚合和组合的规律,从而尽快达到“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课标要求。
二、变句式,拓展思维的广度
造句是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因为造句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训练的过程,同时还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研究表明,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发展与创造能力直接相关,是衡量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或从一个问题出发,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多角度解答问题,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造句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变换句式造句或者是变换修辞手法造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同样是用“建议”造句,可进行如下训练:
(1)陈述句:老师采纳了我的建议。
(2)祈使句:你必须采纳我的建议!
(3)感叹句:这个建议真是太好了!
(4)疑问句:你采纳我的建议了吗?
(5)把字句:老师把我的建议采纳了。
(6)被字句:我的建议被老师采纳了。
(7)双重否定:我不得不采纳他的建议。
(8)比喻句:你的建议犹如二月的春风,吹散了我心中的阴霾。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改变不同的句式和修辞的手法引导学生用“建议”一词造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在此过程中,回答问题的角度不断变换,学生也必将兴趣盎然,还有效避免了造句教学的枯燥乏味、造句质量不高的尴尬局面。
三、变词义,感受汉语的魅力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除了少数的名词术语是单义词外,大多数都是多义词。这是因为语言用的语音形式是有限的,而词义的区分却越来越细,人们又习惯于用原来的语音形式表示相近、相关、相似的事物现象,因此一词多义就成了普遍现象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用一词的多义造句,不仅能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究竟”一词有三种解释:
(1)结果,原委;(2)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3)毕竟、到底。据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造句如下:(1)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我想去看个究竟。(2)这究竟是什么意思?(3)这件事究竟该怎么办,你给我个说法。
四、变单一为综合,彰显词语的应用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造句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用词造句的单一练习,还应该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单一的造句练习走向语言的综合应用。于永正老师在《水上飞机》一课中,引导学生用“究竟”一词的造句指导就是最好的诠释:
师:投影词语:究竟
生:找出课文中带“究竟”的句子。
师:“究竟”在这儿可以换成什么?
生:想问个明白
师:会动脑筋,“究竟”在这就是想问个结果的意思。
师板书:问个究竟
师: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想问个明白、想问个究竟的事情?
生:猿猴到底是什么,我想到老师那儿问个究竟。
师:生活中有没有想看个究竟的事情?
生:爸爸给我买了几只小鸡,我想看个究竟。
生:爸爸把一本书藏在衣柜里,我想看个究竟。
师:看到了这个字就要说了,板书:探
生:这个山洞里到底住着谁,我想探个究竟。
生:听说常州有个恐龙园,科学家的这些东西怎么发明出来的,我想探个究竟。
师:课件出示:每年春天,究竟有多少人来到扬州旅游,我也说不清。表示疑问,谁能根据表示疑问的“究竟”来说句子?
生:宇宙上究竟有多少颗星星,谁也说不清。
师:出个难题,你们听说过外星人吗?听说过恐龙吗?以外星人为话题,或者以恐龙为话题,用上两个“究竟”说一段话。
生:宇宙中究竟有没有外星人,我长大后要探个究竟。
生:我想知道,外星球上究竟有没有外星人。
生:我想知道,恐龙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在这个教学片断,于永正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究竟”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用“究竟”说一句话;接着于老师又引导学生全方位理解“究竟”的
意思并造句。至此,学生已经完全会用“究竟”造句了,但于老师没有就此打住,又引导学生用上两个“究竟”写一段话。从单一的造句训练到词语的综合应用,于老师造句教学设计,可谓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和借鉴。
在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造句,不仅能达到“固本强基”的效果,还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收到“一举多得”之效。
参考文献:
[1]林祥楣.现代汉语[M].北京:语文 出版社,1999.143-148.
[2]刘洁.小学语文教学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0-216.
[3]陆志平.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9-111.
[4]名师教学.于永正教学实录《水上飞机》[EB/O].
用司空见惯造句篇四
《灵活运用非限定性动词(作业)》
1.5 灵活运用非限定动词
汉语动词与英语动词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
汉语的动词只有一个形式,就是它的原形形式。用在句子中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变化的。不但在作谓语时,没有人称、性和数的变化,没有时态的变化;而且在不是作谓语的场合,也没有变化。
英语动词则有“限定形式”和“非限定形式”(即“非谓语形式”)之分。英语动词的非限定形式是动名词、动词不定式和分词(包括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
与用英语动词造句相比,我们在用汉语动词造句时,不会犯人称、性、数和时态方面的那些错误;也不会遇到在运用动词“非限定形式”方面的困难。这是汉语造句的一大优势。 英语中的非限定动词可以担任谓语之外的任何句子成分。即它们可以当名词用,担任主语、宾语和主语补语;可以当形容词用,担任定语和主语补语;又可以当副词用,担任状语。 这样,我们在将汉语语句子中的非谓语动词翻译成英语时,可以广泛采用英语的非限定性动词(即非谓语动词),尤其在翻译汉语连动句和兼语句中使用得更频繁。
1.5.1非限定性动词作主语
汉语中动词作主语时,其谓语大多是“是”、“使”和“有”这些非动作性动词。翻译这种动词担任的主语,必须采用英语中可起名词作用的动词非限定形式——动名词或动词不定式。
【例句】
[译文]
【例句】
[译文]
在采用动名词和动词不定式作主语的很多情况下,都采用“it”作形式主语的SP1句型。
【例句】
[译文]
【例句】
[译文]
请注意带逻辑主语的动名词和动词不定式复合结构。
【例句】
[译文]
1.5.2 非限定性动词作宾语
这种情况自然出现在述宾谓语句当中。这类句子中的动词谓语,有时要求带非名词性宾语。翻译这种用作宾语的动词,也必须采用英语中可起名词作用的动词非限定形式——动名词和动词不定式。例如:
【例句】
[译文]
【例句】
[译文]
用“it”作形式宾语的情况必须引起我们格外的注意。
【例句】
[译文]
【例句】
[译文]
1.5.3 非限定性动词作关系宾语
汉语述宾短语谓语句中用作关系宾语的动词,译作英语中SP1的表语,必须采用可起名词和形容词作用的动词非限定形式,这时动名词、动词不定式和分词都可以担任。
1.译成S+be+Ger./ to inf.短语
当关系宾语是一个非名词词性的宾语如连述短语、述宾短语和述补短语等时,通常用表示相应意义的动名词/不定式(短语)译作表语。例如:
【例句】
[译文]
【例句】
[译文]
要指出的是,动词不定式(短语)和动名词(短语)都可以译作表语。动名词一般表示比较抽象的动作,没有什么时间性,而不定式则表示比较具体的动作,可能是将要进行的动作。
例如:
【例句】
[译文]
【例句】
[译文]
2.译成S+be+分词(短语)
表示主语特征的关系宾语,有的往往要用现在分词译作表语; 表示主语状态的关系宾语,有的往往要用起形容词作用的过去分词(短语)译作表语。例如:
【例句】
[译文]
【例句】
[译文]
1.5.4限定性动词作定语
翻译汉语句子中作定语的动词,必须采用可起形容词作用的动词非限定形式动词不定式和分词。
【例句】
[译文]
【例句】
[译文]
1.5.5 非限定性动词作状语
翻译汉语句子中用作状语的动词,必须采用可起副词作用的动词非限定形式——动词不定式和分词。
1.动词不定式作状语
【例句】。
[译文] (结果状语)
【例句】
[译文](结果状语)
【例句】
[译文](原因状语)
【例句】
[译文](目的状语)
【例句】
[译文](表示方面)
2.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
现在分词短语常用来表示主语正在进行的另一动作,对谓语表示的主要动作加以修饰或作为陪衬(表示伴随动作,作补充说明的状语)。
【例句】
[译文]
现在分词短语有时可用来表示时间、原因和结果状语。这时,它们分别相当于表示时间、原因和结果的状语从句。
【例句】
[译文](时间状语)
【例句】
[译文](原因状语)
【例句】
[译文](结果状语)
而用本身就有自己独立的逻辑上的主语(不是主句的主语)的分词独立结构,来表示伴随动作或情况,就更是司空见惯了。又如:
【例句】(补充说明)
3.过去分词短语作短语
过去分词短语也常用对谓语表示的主要动作加以修饰,很多情况下都说明它发生的背景或情况。例如:
【例句】
[译文]
过去分词短语也可以用来表示原因、时间和条件。这时,它们分别相当于表示原因、时间和条件的状语从句。
【例句】
[译文](原因状语)
【例句】(时间状语)
【例句】
[译文](条件状语)
2.[whit/without+非限定性动词]构成复合结构作状语
科技文章中常会采用“with/without+n.+非限定动词”构成的复合结构来表示原因、条件、结果和伴随情况等意义的句子状态。请看一下例子。
【例句】
[译文]【例句】
[译文](伴随情况)
【例句】
[译文]
【例句】(原因状语)
[译文]
(完)
用司空见惯造句篇五
《教学案例》
变式原理与造句教学
论文摘要:
用词造句在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恰恰正是这司空见惯的造句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不得其法。笔者以心理学上的“变式”原理为指导,在实践中探索变式教学法在造句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和切入点,总结出变位置、变句式、变词义和变单一训练为综合应用四种方法,用以改变目前造句教学质量低下的现状和达到课标中“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造句 变式 教学 方法
变式原为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是指通过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在造句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变换造句教学中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突出造句教学的本质目的,既能达到有效造句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灵活思考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本文就教学实践中具体的实例,谈一谈变式教学法在造句教学中的应用。
一、变位置,突出造句的根本
若仔细观察、静心沉思,我们不难发现某一类词语出现在句子中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某一些词语组合成句时还可以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从语言学角度上讲,前者是语言学中词的聚合规律,后者是词的组合规律。从这一点出发,教学中进行造句训练
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词的聚合规律和组合规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就可以通过变换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语言的聚合和组合规律。请看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一课中用“建议”一词造句的案例:
(1)建议同学们去花果山春游,那里的景色特别美丽。
(2)你的建议犹如二月的春风,吹散了我心中的阴霾。
(3)老师采纳了我的建议。
三个句子中的“建议”分别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末。通过造句学生就能明白,同一个词语是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的,出现在不同的位置词的性质也就可能不相同。长期坚持类似的训练,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词的聚合和组合的规律,从而尽快达到“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课标要求。
二、变句式,拓展思维的广度
造句是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
一。因为造句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训练的过程,同时还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研究表明,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发展与创造能力直接相关,是衡量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或从一个问题出发,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多角度解答问题,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造句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变换句式造句或者是变换修辞手法造句,达到这一目
的。例如,同样是用“建议”造句,可进行如下训练:
(1)陈述句:老师采纳了我的建议。
(2)祈使句:你必须采纳我的建议!
(3)感叹句:这个建议真是太好了!
(4)疑问句:你采纳我的建议了吗?
(5)把字句:老师把我的建议采纳了。
(6)被字句:我的建议被老师采纳了。
(7)双重否定:我不得不采纳他的建议。
(8)比喻句:你的建议犹如二月的春风,吹散了我心中的阴霾。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改变不同的句式和修辞的手法引导学生用“建议”一词造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在此过程中,回答问题的角度不断变换,学生也必将兴趣盎然,还有效避免了造句教学的枯燥乏味、造句质量不高的尴尬局面。
三、变词义,感受汉语的魅力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除了少数的名词术语是单义词外,大多数都是多义词。这是因为语言用的语音形式是有限的,而词义的区分却越来越细,人们又习惯于用原来的语音形式表示相近、相关、相似的事物现象,因此一词多义就成了普遍现象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用一词的多义造句,不仅能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同时感受祖
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究竟”一词有三种解释:(1)结果,原委;(2)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3)毕竟、到底。据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造句如下:
(1)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我想去看个究竟。(2)这究竟是什么意思?(3)这件事究竟该怎么办,你给我个说法。
四、变单一为综合,彰显词语的应用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造句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用词造句的单一练习,还应该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单一的造句练习走向语言的综合应用。于永正老师在《水上飞机》一课中,引导学生用“究竟”一词的造句指导就是最好的诠释:
师:投影词语:究竟
生:找出课文中带“究竟”的句子。
师:“究竟”在这儿可以换成什么?
生:想问个明白
师:会动脑筋,“究竟”在这就是想问个结果的意思。 师板书:问个究竟
师: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想问个明白、想问个究竟的事情?
生:猿猴到底是什么,我想到老师那儿问个究竟。
师:生活中有没有想看个究竟的事情?
生:爸爸给我买了几只小鸡,我想看个究竟。
生:爸爸把一本书藏在衣柜里,我想看个究竟。
师:看到了这个字就要说了,板书:探
生:这个山洞里到底住着谁,我想探个究竟。
生:听说常州有个恐龙园,科学家的这些东西怎么发明出来的,我想探个究竟。
师:课件出示:每年春天,究竟有多少人来到扬州旅游,我也说不清。表示疑问,谁能根据表示疑问的“究竟”来说句子?
生:宇宙上究竟有多少颗星星,谁也说不清。
师:出个难题,你们听说过外星人吗?听说过恐龙吗?以外星人为话题,或者以恐龙为话题,用上两个“究竟”说一段话。
生:宇宙中究竟有没有外星人,我长大后要探个究竟。 生:我想知道,外星球上究竟有没有外星人。
生:我想知道,恐龙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在这个教学片断,于永正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究竟”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用“究竟”说一句话;接着于老师又引导学生全方位理解“究竟”的意思并造句。至此,学生已经完全会用“究竟”造句了,但于老师没有就此打住,又引导学生用上两个“究竟”写一段话。从单一的造句训练到词语的综合应用,于老师造句教学设计,可谓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和借鉴。
在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
上一篇:体验科学观后感
下一篇:绿野仙踪读书笔记摘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