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 高考 |

【www.guakaob.com--高考】

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其运用
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第一篇

电化学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以选择题为主,少部分以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形式出现,内容与生产、生活、新科技及新技术等问题相关联。

解析 a项,虽然cu不与溶液直接反应,但可以发生类似钢铁的吸氧腐蚀,所以能构成原电池。(cu2+/cu标准电极电位+0.3402v;o2/oh-标准电极电位+0.401v。这两个半电池有电位差,因而能形成原电池。) b项,构成以koh为电解液的氢氧燃料电池。c项,有外接电源,它应该是电解池。d项,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中间通过盐桥连接起来构成闭合电路,所以能构成原电池。

点拨 判断方法:(1)先分析有、无外接电源,有外接电源的为电解池,无外接电源的为原电池。(2)从原电池形成的条件分析,主要是“四看”: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存在活泼性差异(燃料电池一般为惰性电极);看溶液――看是否是电解质液;看回路――形成闭合回路(两个半电池中间可通过盐桥连接,构成闭合回路);看本质――有无氧化还原反应。(3)多池相连,无外接电源时,两极活泼性差异最大的一池为原电池,其它可看成电解池。 考点2 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

例2 将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分别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原电池。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发生还原反应,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

解析 在原电池中,比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a、b相连时,a为负极,说明a比b活泼;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由于电子流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所以c为失去电子的一极,c比d活泼;a、c相连时,c极上产生气泡,即c极上发生的反应是2h++2e-=h2↑,是还原反应,所以a比c活泼;b、d相连时,b发生还原反应,故d比b活泼。综上所述可知,活动性顺序为a>c>d>b。

点拨 正负极的确定:(1)由两极的相对活泼性确定,但需要注意的是,mg―al―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al为负极;cu―fe―浓hno3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cu为负极。(2)由电极变化的情况来确定:某一电极若不断溶解或质量不断减少,则此电极为负极;若某一电极有气体产生,电极质量增加或不变,则此电极为正极(燃料电池除外)。(3)根据某些显色现象确定:一般可根据电极附近指示剂(石蕊、酚酞、湿润ki-淀粉试剂等)的显色情况来判断电极反应的情况,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4)原电池中负极一定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一定发生还原反应。

考点3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例3 下列电极反应式,正确的是( )

a. 某固体燃料电池以cshso4为电解质传递h+,电池总反应为2h2+o2=2h2o,那么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

点拨 (1)根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特点,结合两个“半反应”找出正、负极材料及电解质溶液。(2)电极材料的选择: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金属与非金属,金属与化合物,惰性电极。(3)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解质溶液一般要与负极发生反应,或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其它物质能与负极反应(如空气中的氧气)。但如果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容器中进行(中间连接盐桥),则左、右两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应选择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

原电池及其运用
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第二篇

原电池原理及其运用

学生姓名 年级 高一 授课时间 2012年 月 日 教师姓名 宋 课

时 2

1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第三篇

人教版高二年级《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长春市第一中学 张勇

一、设计思想:

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这是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如何既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尝试采用“问题带考点→考点串知识→应用促能力”这种创新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是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的极佳结合点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在教学中应围绕知识特点进行。既要注重其内在实质,从原理上搞清,又要注重实际应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作为专题复习课,采用上述教学模式,既增强了复习课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上述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以复习目标为核心和主线,要围绕主干知识设计问题情景;其次要情境化,要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联系,让学生产生问题体验过程;第三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激发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情感,内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一)知识类型分析: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知识类型如下:

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陈述性知识) 2.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陈述性知识)

3.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策略性知识)【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4.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陈述性知识) 5.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策略性知识) 6. 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程序性知识) 7.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陈述性知识)

8.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策略性知识)。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第二节《化学电源》,是一节复习课。选修4共有3个二级主题,分别是: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题3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电化学基础》的内容属于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运用和延伸。因此在教材处理上应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的角度出发,引出原电池装置,进而学习原电池工作原理,探究设计原电池。

本章内容与必修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原电池、化学电源),是对必修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因此在复习课中可以大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由本章知识结构图可以看出,“原电池”、“化学电源”、“金属的电化学防腐与防护”属于同一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知识重组,使教材内容更加连贯和系统。“交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化学知识”不光体现在新授课教学中,在复习课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本章内容做了如下要求: 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2.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4.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5.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6. 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7.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

8.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其中原电池原理及其相关计算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因此本教学设计就是以原电池原理为核心展开的。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通过必修和选修的新受课掌握了原电池的初步知识,但缺乏深度和系统,对电池的实际应用及前景了解不够。为突破这一难点,对常规教学进行拓展、延伸和补充,给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爱好留下空间,指导学生自主的开展学习活动,向学生提供教学案,利用“全脑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对几种常见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鼓励学生网上查资料。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社会背景,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通过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和重要应用,初步了解化学电源,能

利用原电池原理解决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 (3)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 )通过对“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学习,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通过对“原电池电极判断”的探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原电池原理”是本节内容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的链接点,同时又是高考热点,理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将围绕“原电池原理”来设计教学,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问题预设、启发探究、演示实验、指导阅读、分析讲解、知识生成等教学过程都着眼于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并将主要教学时间用于重点内容的教学,把握好调控好教学节奏;同时依托学案通过训练、小结、复习,及时了解和实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制作化学电源”。 为了突破难点,除了利用学案将难点分散以外,还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优化组合,同时弱化了“原电池原理”的其他三方面的应用,集中解决难点。

五、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本节课采取“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策略,同时利用多种学习方式优化组合:

由于本节课为一堂复习课,所以尝试采取“问题带考点→考点串知识→应用促能力”这一创新型复习课教学模式,尝试对新课程新授课教学内容的“问题式”呈现方式作为补充,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有效性和实效性。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采取”师生共同探究”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及时针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为了更好的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的呈现方式,本节课的教学媒体采用实物投影仪与PPT相结合的形式,体现“交给学生一个完整化学知识”的人文理念。

六、编写教学流程图:

情境素材 证据线索

核心内容 线索

学生活动 线索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学生根据课前学案(公文式学案)对原电池及其应用有所了解;事先熟悉相关知识细节;准备好4色学习卡。

2.教师的教学准备

(1)精心准备课堂,做好教学设计

(2)预先做好问题的设计及突发事件的应对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以“全脑分析”为依据将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64名同学分为16个学习小组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1)PPT教学课件一套 (2)教学案一套 (3)实物投影仪

八、教学过程: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第四篇

人教版高二年级《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这是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如何既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尝试采用“问题带考点→考点串知识→应用促能力”这种创新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是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的极佳结合点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在教学中应围绕知识特点进行。既要注重其内在实质,从原理上搞清,又要注重实际应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作为专题复习课,采用上述教学模式,既增强了复习课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上述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以复习目标为核心和主线,要围绕主干知识设计问题情景;其次要情境化,要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联系,让学生产生问题体验过程;第三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激发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情感,内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一)知识类型分析: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知识类型如下:

【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陈述性知识) 2.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陈述性知识)

3.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策略性知识)

4.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陈述性知识) 5.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策略性知识) 6. 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程序性知识) 7.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陈述性知识)

8.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策略性知识)。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第二节《化学电源》,是一节复习课。选修4共有3个二级主题,分别是: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题3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电化学基础》的内容属于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运

用和延伸。因此在教材处理上应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的角度出发,引出原电池装置,进而学习原电池工作原理,探究设计原电池。

本章内容与必修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原电池、化学电源),是对必修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因此在复习课中可以大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由本章知识结构图可以看出,“原电池”、“化学电源”、“金属的电化学防腐与防护”属于同一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知识重组,使教材内容更加连贯和系统。“交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化学知识”不光体现在新授课教学中,在复习课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本章内容做了如下要求: 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2.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4.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5.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6. 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7.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

8.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其中原电池原理及其相关计算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因此本教学设计就是以原电池原理为核心展开的。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通过必修和选修的新受课掌握了原电池的初步知识,但缺乏深度和系统,对电池的实际应用及前景了解不够。为突破这一难点,对常规教学进行拓展、延伸和

补充,给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爱好留下空间,指导学生自主的开展学习活动,向学生提供教学案,利用“全脑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对几种常见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鼓励学生网上查资料。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社会背景,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通过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和重要应用,初步了解化学电源,能利用原电池原理解决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 (3)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 )通过对“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学习,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通过对“原电池电极判断”的探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原电池原理”是本节内容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的链接点,同时又是高考热点,理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将围绕“原电池原理”来设计教学,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问题预设、启发探究、演示实验、指导阅读、分析讲解、知识生成等教学过程都着眼于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并将主要教学时间用于重点内

容的教学,把握好调控好教学节奏;同时依托学案通过训练、小结、复习,及时了解和实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制作化学电源”。

为了突破难点,除了利用学案将难点分散以外,还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优化组合,同时弱化了“原电池原理”的其他三方面的应用,集中解决难点。

五、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本节课采取“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策略,同时利用多种学习方式优化组合:

由于本节课为一堂复习课,所以尝试采取“问题带考点→考点串知识→应用促能力”这一创新型复习课教学模式,尝试对新课程新授课教学内容的“问题式”呈现方式作为补充,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有效性和实效性。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采取”师生共同探究”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及时针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为了更好的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的呈现方式,本节课的教学媒体采用实物投影仪与PPT相结合的形式,体现“交给学生一个完整化学知识”的人文理念。

六、编写教学流程图:

情境素材 证据线索

核心内容 线索

学生活动 线索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学生根据课前学案(公文式学案)对原电池及其应用有所了解;事先熟悉相关知识细节;准备好4色学习卡。

2.教师的教学准备

(1)精心准备课堂,做好教学设计

(2)预先做好问题的设计及突发事件的应对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以“全脑分析”为依据将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64名同学分为16个学习小组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1)PPT教学课件一套 (2)教学案一套 (3)实物投影仪

铝空气电池在实际应用之中发现的问题
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第五篇

铝空气电池在实际应用之中发现的问题

☉◇铝空气电池参考资料◇☉

铝空气电池作为动力电池主要存在问题

铝电池商业化应用的明显技术缺陷是铝在空气或水溶液中易钝化且在强碱性溶液中腐蚀速率较大,严重降低了铝阳极效率。因此电极的活化和抗腐蚀性能的提高是铝阳极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大电流密度工作条件下,由于内阻高,不能满足动力电源的电性能要求,阻碍了铝阳极材料的应用。

在高功率输出时发热严重,必须配备热量输出系统,因而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大功率铝空气电池组必须有良好的通风,保持通透的一致性,如增设供氧系统,效果会改善,这又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在颠簸的路面运行时,能够提供的电能也有一定幅度波动。 如何确保电池不漏液,也是一个严重问题。

上述问题和复杂性是长期以来阻碍该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瓶颈。又比如,该电池实际应用中的体积比能量一般只有100-150Wl/L,与铅酸蓄电池相当。系统能否长期稳定运行依然不确定。

但是铝空气电池在中国用于海上航标灯却非常适合!!

1991年,中国首创以铝-空气-海水为能源的新型电池,称之为海洋电池。它是一种无污染、长效、稳定可靠的电源。海洋电池彻底改变了以往海上航标灯两种供电方式:一是一次性电池,如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锌空(气)电池等。这些电池体积大,电能低,价格高。二是先充电后给电的二次性电源,如铅蓄电池,镍镉电池等。这种电池要定期充电,工作量大,费用高。

海洋电池,是以铝合金为电池负极,金属(Pt、Fe)网为正极,用取之不尽的海水为电解质溶液,它靠海水中的溶解氧与铝反应产生电能的。我们知道,海水中只含有0.5%的溶解氧,为获得这部分氧,科学家把正极制成仿鱼鳃的网状结构,以增大表面积,吸收海水中的微量溶解氧。这些氧在海水电解液作用下与铝反应,源源不断地产生电能。

海洋电池本身不含电解质溶液和正极活性物质,不放入海洋时,铝极就不会在空气中被氧化,可以长期储存。用时,把电池放入海水中,便可供电,其能量比原来的干电池高20~50倍。电池设计使用周期可长达一年以上,避免经常交换电池的麻烦。即使更换,也只是换一块铝板,铝板的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海洋电池没有怕压部件,在海洋下任何深度都可以正常了作。海洋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不存在污染,已经成为海洋用电设施的能源优选之一。

2016应用化学金属材料腐蚀电化学自荐信范文
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第六篇

应用化学金属材料腐蚀电化学自荐信怎么写?以下提供应用化学金属材料腐蚀电化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范文,仅供应用化学金属材料腐蚀电化学毕业生制作求职简历时参考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四川理工学院材料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将在2016年6月毕业。研究方向是金属材料表面处理及防腐技术,在研究生期间作的课题是:《环保型不绣钢彩色化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其创新之处主要是不含铬的环保配方,以通过四川省科技厅验证。正准备申请专利。参与省科技(教育)厅重点项目两项,与东方锅炉集团,四川久大盐业集团,攀钢等合作横向项目5项。发表相关文章13篇,其中一篇英文,四篇核心期刊。下面是我的详细介绍:200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6年毕业于济南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6年将毕业于四川理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材料腐蚀与防护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这期间,接受过全方位的大学基础教育和研究生的培养,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在金属材料,腐蚀电化学,金属表面处理(化学转化膜、常温磷化、防锈技术),金属腐蚀测试等各个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实践和研究分析能力。熟悉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系统、电化学工作站,金相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设备的操作。四川理工学院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院校之一。学院创建于1965年,其前身是原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分院,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成为一所具有自己鲜明特色和优势,以工学为主,理、工、管、文、经、法、历史学、教育学相结合,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多层次办学体系的多科性大学。而金属材料腐蚀与防腐专业是本院最具有影响力的学科。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在导师张述林教授的严格指导及个人的努力下,我不但系统掌握了相关的化学基础理论,也大大提高了个人的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我熟练掌握了各类文献的查阅、阅读和分析。查阅了近百篇的中文资料和四十多篇的英文资料。同时,我进一步提高了英语的听、读、写等能力以及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三年的生活,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我热爱目前我所学习的专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献出我的一份微薄的力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我相信成功将来自您的选择和我的努力。本人有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及团结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强,有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热爱科研事业,愿意为企业奉献。请贵领导给我一次机会!谢谢。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更多自荐信范文,见大学生简历网

应用化学金属材料腐蚀电化学自荐信范文

2016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第七篇

实验教学工作总结(一)

学期即将结束,今天将教学生涯中的一些做法提出来。一直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但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和基础较高,想再向前提高,需要做的工作就相当大了。本学期试着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我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在每次单元考试或作业中,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小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科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尽量降低教学目标。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深入浅出地分析,力求100%的学生理解,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科学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多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平时科学试题中常出现科学探究内容,这对初中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平时试题中涉及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的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今后将逐步加强,这就要求科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要求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用科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科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对学生要求起点较高,落点较低,但在平时的练习或单元考试中的落点还是比较高或者说是相当高,让师生都有些措手不及,所以有时候还是讲了一些难度相当大的例题,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营养午餐”。

五、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作为一名新进来的科学教师,在各种学校本级的教研活动中,听完课后要主动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探讨成功经验及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自己和他人更好的课堂效果。其实在给别人找不足之处时也是自己在提高的过程,我有我的教法,一些可取之处我也人向新教师学来自己用,如自己有更好的方法我也会不遗余力地与新教师分享,只有水涨船高才是真正的成功。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将继续保持,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实验教学工作总结(二)

半年来,在区、镇教育教研工作人员的正确指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实验教学工作开展的稳妥扎实,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一、落实制度,规范管理。

1、开学初,学校立即召开实验教学专题会,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实验教学领导小组,会上校长分析学校实验教学现状,阐明实验员和有关教师的职责,要求写好有关实验计划和实验进度表。

2、健全管理制度。为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我们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实验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学校成立了生物、化学、物理实验教研组,各组室有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执行《实验仪器、药品的领用制度》、《实验器材的损坏赔偿制度》、《实验器材的借用制度》、《实验器材的维修保养制度》。同时,还建立了《实验仪器明细帐簿》、《学生实验记录簿》、《演示实验记录簿》、《仪器损坏记录簿》以及“四规则二职责”——《实验室规则》、《仪器室规则》、《实验教师职责》。各种规章制度完善上墙;所有仪器设备的说明书;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完整,有据可查;各种实验仪器按记录分类、定柜、定位、贴签,存放整齐,井然有序,各科仪器完好率达99%以上。同时做到了“十防”——防尘、防潮、防光、防锈、防震、防冻、防火、防爆、防毒。

3、加强实验教学的常规管理。充分利用好实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实验课堂教学是关键,我们要求实验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实验课,克服对实验教学各个环节做了规范要求。学校领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给予指导,这样使实验教学的每一环节落实到实处。

4、加强培训。为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能力,确保实验的开出率和成功率,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实验理论和技能的学习,采取集体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掌握实验理论,熟练完成整个实验操作过程,组织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促实验教师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加大投入,完善教学设施,保证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

实验教学是个投入很大的教学项目,每年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都需要大量的化学药品、动植物活标本等,而这些东西又不能重复使用,但为了实验教学的需要,学校全力以赴,大力支持,在购置实验用品时,从不打折扣。

为节约开支,学校还采取了购置与自制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和鼓励教师改制、创制、自制实验教具。生物教师利用节假日采集动植物标本,自己配殖青蛙卵、蟾蜍、草履虫等动物活标本。

实验教学的高投入,满足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教学的需要,使我校的实验教学在硬件、软件建设上上档次、上水平,全国各地教育界的人士及兄弟学校的同仁曾多次到我校参观学习,对我校的实验设施及实验教学给予很高的评价。

完备的实验设施,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出率均达100%,提高了实验设施利用率。在实验教师指导下,不论是化学、物理实验还是生物实验,同学们都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加强了直观教学,提高了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自然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自然实验是自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该重视自然实验的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实验有助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现在仍有很多学校连那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实验都无法做到,老师经常是以讲课代替实验,这样的教育怎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我们的学生又怎会喜欢枯燥抽象的自然课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学中,教师如能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教学就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教学《大气压力》这一课时,我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将一个茶杯装上半杯水,用一硬纸片将瓶口盖住,用手按住硬纸片,然后将杯口向下倒置,松开按住纸片的手,结果纸片掉下,水“哗哗”全部流了出来。接着,我还用这个茶杯装满水,盖上硬纸片,然后问学生:“若我这杯水杯口向下,杯里的水会不会流下来?”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会。”我将杯口向下,手拿开,结果杯里的水没有流下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惊异道:“咦,这是怎么回事?”就在这样一种跃跃欲试的情感。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的有效形式。实验教学的任务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思路,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等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意志坚定、目标明确的良好个人品质。

一、演示实验具有鲜明、生动和真实性,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根据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在实验的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改进、优化。如在演示钠和水的反应,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的观察到5个实验现象,这个实验改在培养皿里进行,用投影仪放大在屏幕上,效果很好。再如胶体的电泳现象,通过电视录象的播放,既缩短了实验时间,又把实验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总之,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演示实验现象更为明显,能强烈剌激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根据教学内容,把一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如现象明显的试管实验,这样做进一步提高了演示实验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参与意识,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引导学生规范操作有很大促进。

三、尽可能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索实验,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铁和碳棒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到构成原电池两极的条件。

四、对一些实验习题的解答如物质的鉴别,学生中普遍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设计实验顺序有误或操作过程的叙述不清楚有错漏等,我采取的方法是进行专门的实验习题课教学,具体的操作是:让学生自已设计检验四种白色物质的方法,然后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确定出正确可行的方法,让学生到讲台上按自已的设计进行实验,检验出四种物质,同时准确叙述操作过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解答鉴别题的方法,故到高二年级学生在解答高二教材p16第五题时,问题就大大减少了。

五、对教材中的一些演示进行一些改进,使之操作更简单,现象更明显,对环境污染更小等。如铁粉和硫粉的反应,改为把混和粉末铺在石棉网上成一长条,用加热的玻璃棒引然一端,能清楚的看到混和粉末燃烧。再如,氯气的漂白实验,改为在实验室收集好一瓶干燥的氯气,演示时,把红色布条放进去片刻;不褪色,再加入适量水震荡,布条褪色。这样就避免了在教室制氯气而造成污染。

总之,在自然教学中,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不断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科学态度,才能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的21世纪小主人。

实验教学工作总结(三)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能为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理论提供感性认识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年度,化学实验教学具体总结如下:

一、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初中三年纪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1、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此,对于大纲规定的每个演示实验我们都认真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有时根据教材的需要适当补充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演示实验,例如在探究燃烧的条件的教学中,补充了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演示结束后,要求学生思考3个问题:

(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

(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此实验,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

又如,在讲述氢氧化纳化学性质时,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O2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2)、大试管中红色的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2、努力开足学生实验

根据教学进度努力开足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做到每4人一组,位置固定,每次实验都进行登记,并对每个实验从课堂纪律、操作规范、整理仪器等方面对每一个学生打分。一学年下来,教学效果较好,完全改变了以前那种实验课上乱轰轰的教学场面,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一些较简单的演示实验,根据条件把它改为学生实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开发家庭小实验

配合教学内容,每逢放假,向学生布置一些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并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都详细记录下来,回校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

二、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酸的性质”学生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们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通过本学年的实践,化学实验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很大,让学生在动中学、做中学、乐中学、趣中学,致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2016年高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第八篇

2016年高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试题难易得当,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知识点全、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试卷从内容到形式比较新颖。全卷分值为100分,共分三个大题,28个小题,其中选择题(44分)、填空题(44分)、选做题(12分)。试卷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综合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试卷图文并茂,符合高二学生特点。文字阅读量大且信息丰富,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试卷体现了试题的时代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试卷非选择题中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3. 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热的概念、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燃料的选择。部分学生没有读懂图中“1molH2O”这个关键信息,导致将乙烷的燃烧热写成“-520kJ/mol”,或者用字母“a、b、c、d”表示了二甲醚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很多学生对于“燃烧热”,这个概念的认识不到位,将答案写成“1560kJ”或“1560kJ/mol”,甚至对单位也不熟悉,写成了“1560kg/mol”等。

24.本题主要考查了盖斯定律、化学平衡达到的标志判断、化学反应速率、平衡转化率、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以及化学平衡的移动。本题中因计算失分的同学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平时在教学中一方面老师强调的不够,往往直接给出结果,而没有留给学生自己计算的时间;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平时的计算中,习惯使用计算器或者运算能力较弱,导致大面积失分。还有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不清楚,甚至上了90分的学生也有忘写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或者错写成“mol/L ·min”、“mol/(L ·min)-1”、“mol/L ·min-1”而导致失分。还有涉及到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很多学生错写成:2016~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理科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或2016~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理科期中考试试卷分析等。

25.本题考查了电离平衡常数的表示及其应用,和“强酸制弱酸”的反应原理等。有些学生审题不清,将表达式写成了“6.3×10-8”。另外部分学生没有注意“立即”将原因错误地分析成:“H2SO3在空气中被氧化成H2SO4”。最后一问很多同学写成“向Na2CO3溶液中滴入H2SO3溶液,试管中有无色气泡冒出”。

26.本题考查了在化学反应速率测定中实验设计以及原电池反应对速率的影响。但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对于“控制变量”的思想等还是停留在认识的表面,导致“V1、V6”的空答或者按照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猜测。

27.本题综合考查了前两章的有关知识。学生在计算平衡常数时不熟练,因为是用字母表示反应速率,很多学生忘写单位或者习惯性地写成“mol/(L ·min)”。另外对于恒温恒容、恒温恒压两种条件下的平衡建立不清楚导致平衡状态、NH3的体积分数的判

断错误。

28.本题综合考查了前两章的有关知识。学生对于用熔点、沸点来判断题给物质在室温时的状态有一定的困难,说明学生对物态的变化认识还不足。另外很多学生将改变的实验条件写成了“增大压强”或者“增大浓度”,说明对题目中的所给条件“10L的密闭容器”和“起始时AX3和X2均为0.2mol”没有注意。

二、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还应加强。

从答卷情况上看,很多同学还存在着对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不准确的情况,在各道题上都有表现。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化学用语的描述、实验过程的设计、特别是化学计算这部分内容,从总体上看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好,不仅成绩低的学生失分,甚至高分段的学生在这部分也有失分。涉及到前两章有关化学计算的有选择题8、9、10、17、18,非选择题23(2)(3)(4),24(1)(3)(4),27(1)(2)(3)?,28(1)(2)??,将近30分的化学计算成了普遍的失分点。

2.学生的审题能力还要重视培养。

好像每次做试卷分析在说完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后,老师都要强调一下审题,本次考试也不例外。如没看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下列不能说明此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3.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本次考试选择了少量市面上辅导资料或模拟题、高考题中相对比较常见的题型,但这样也有一部分学生分析不出来。如果期末难度稍大一点,或者更综合一些,可能问题会更大。希望各学校在后续的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情况,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这样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例如第15、24(2)、27(3)均涉及到了化学平衡的标志判断,即使老师也讲解过各种情形,但学生依旧会出错,对于混合气体的密度和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还是搞不清楚如何判断。选择第4题涉及到的恒容时充入“惰气”,恒压时充入“惰气”两种情况下反应速率的变化和平衡的移动判断也是学生的软肋。

4.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

已经是高二的学生,有很多习惯应该养成,在本次考试的试卷上,选择题空答、把试卷当成草稿纸、书写和试卷无关的内容、卷面随意涂抹改、字迹潦草、错别字;大量使用胶带等现象十分的严重。这些看似小毛病,但在高考时都可能会成为学生失分的原因。

2016年高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篇2]

一、试卷评价:

1、概述: 此次试卷以高考的要求命题,关注社会及学生的现实问题,注重思想性和实践性统一,充分挖掘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彰显政治学科特色.本张试卷不仅考查了学生生活与文化模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是对高二政治文科班学生的基本学科素质和能力状况的一次大检阅。总之,这是一份立足于长远,着眼于高考要求的规范性试卷。

2、具体特点:

(1)注重“双基”考查:

注重基本知识的考查:试卷考查的范围涉及生活与文化二个单元内容。1—25题的客观题部分涵盖了生活与文化22个考点的所有应知应会的内容。主观题26题考查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27题突出考查如何实现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点。28题以探究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全面认识,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注重基本能力的考查:试卷重点突出了对学生进行高考基本题型解题能力的考查,如26、27题就考查了学生对材料概括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审题能力,绝大多数试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综合概括总结的能力。

(2)浓厚的时代和生活气息:

政治学科的最大特色和生命力就在于时代性和现实性。本张试卷立足于社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试卷做到了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注意反映社会发展的重大实际和学生生活的实际。试卷主观题涉及到的重大的社会和学生的现实问题有:党的建设问题,自然灾害以及生活中的唯物思想和唯心思想工作。试题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试题通过选择新材料、新情景,设置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问题,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应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有关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试题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自身成长问题,试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求学生在自身生活的提练自己的精神竞界,特别是要注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如主观题26题27这些题目的设置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得分情况及典型错误分析

1、得分情况:

全年级平均分63.05,命题符合学校要求。及格率60.6%,80分以上的8一个、占5%,70-79占47.3%;60-69占21.0%;从得分情况看,高分的太少,中上的偏多,选择题得分大多在30分左右,题目比较容易,主观题平均得分245分,得分率偏低,题目难度较大。

2、典型错误分析

(1)选择题部分:从抽样试卷来看:选择题错误率较高的是以下几题:4、7、11、15、16、18、27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基本知识的理解模糊,不能判断选项本身的正误,从而无法排除错误,将错误答案入选,或正确答案漏选。例如,第4题的①和②的意思一致,但一些学生选①而不选②;第11题考查了文化自主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认识不足。

材料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抓不住中心和关键。例如第4、5、9、19题。学生抓不住漫画和材料的中心思想。

(2)主观题部分:从本次考试来看,主观题部分做的不很好,也是本次考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有:

基本题型解题能力和答题规范的缺乏。第28(1)是典型的概括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题型,其基本要求应该是:一要有每一材料的内容概括,二要用创造性语言揭示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学生存在的错误主要有三种:一是没有实质性内容,只是空洞的指出“材料二是材料一的原因,材料三是材料二的”;二是孤立的概括出三个材料的内容,没有揭示出内在联系,属于答非所问;三是做成了理论知识类题目,完全违背基本题型要求。学生的答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僵化的照搬一些理论条条,没有任何的针对性分析。

审题意识不强,审题能力差,缺乏基本的政治学科的思维品质。第28题(2)审题时如果抓住关键词“新的起点————新形势、新要求”,答案很明确,很容易上手,但我们的学生却答成了单一的情况,出现了失分惨痛的状况,这也是我们老师们始料未及的。

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上面的几道题目,学生失分的原因除了是审题和思维能力差之外,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的审题很好,关键词也都圈点出来了,但答案却是错的。问他们原因,说是不知道是具体对应哪个知识点,如26“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道考什么但不会写。

三.教学反思及今后教学中应对策略

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次考试从学生的答题中折射出我们高二教

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概括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与哲学家一、二单元新课教学存在不足,一些应重点关注和理解的问题如“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在教学中未能突出;二是针对选修班学生高考要求的规范性训练不够。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1、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准确解读教材,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在课堂教学中对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剖析,结合书本知识作出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2.要增强高考意识,加强解题指导,强化答题规范,提高应试能力。作为文科班的政治课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渗透高考意识,平时的训练在题型设计上、审题过程和答案要求上,都严格按照高考要求,绝不能在平时放低对学生的要求。学生的审题意识、解题习惯和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平时的训练习题要依据高考要求精心设计,要能进行改编和原创,对学生要进行经常性的解题指导,规范答题,特别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学过的知识灵活答题,学会用创造性语言答题。教师首先自己示范,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细细体会。

2016年高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篇3]

本次试题难易得当,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知识点全、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试卷从内容到形式比较新颖。全卷分值为100分,共分三个大题,28个小题,其中选择题(44分)、填空题(44分)、选做题(12分)。试卷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综合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试卷图文并茂,符合高二学生特点。文字阅读量大且信息丰富,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试卷体现了试题的时代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试卷非选择题中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3. 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热的概念、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燃料的选择。部分学生没有读懂图中“1molH2O”这个关键信息,导致将乙烷的燃烧热写成“-520kJ/mol”,或者用字母“a、b、c、d”表示了二甲醚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很多学生对于“燃烧热”,这个概念的认识不到位,将答案写成“1560kJ”或“1560kJ/mol”,甚至对单位也不熟悉,写成了“1560kg/mol”等。

24.本题主要考查了盖斯定律、化学平衡达到的标志判断、化学反应速率、平衡转化率、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以及化学平衡的移动。本题中因计算失分的同学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平时在教学中一方面老师强调的不够,往往直接给出结果,而没有留给学生自己计算的时间;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平时的计算中,习惯使用计算器或者运算能力较弱,导致大面积失分。还有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不清楚,甚至上了90分的学生也有忘写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或者错写成“mol/L ·min”、“mol/(L ·min)-1”、“mol/L ·min-1”而导致失分。还有涉及到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很多学生错写成:或等。

25.本题考查了电离平衡常数的表示及其应用,和“强酸制弱酸”的反应原理等。有些学生审题不清,将表达式写成了“6.3×10-8”。另外部分学生没有注意“立即”将原因错误地分析成:“H2SO3在空气中被氧化成H2SO4”。最后一问很多同学写成“向Na2CO3溶液中滴入H2SO3溶液,试管中有无色气泡冒出”。

26.本题考查了在化学反应速率测定中实验设计以及原电池反应对速率的影响。但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对于“控制变量”的思想等还是停留在认识的表面,导致“V1、V6”的空答或者按照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猜测。

27.本题综合考查了前两章的有关知识。学生在计算平衡常数时不熟练,因为是用字母表示反应速率,很多学生忘写单位或者习惯性地写成“mol/(L ·min)”。另外对于恒温恒容、恒温恒压两种条件下的平衡建立不清楚导致平衡状态、NH3的体积分数的判断错误。

28.本题综合考查了前两章的有关知识。学生对于用熔点、沸点来判断题给物质在室温时的状态有一定的困难,说明学生对物态的变化认识还不足。另外很多学生将改变的实验条件写成了“增大压强”或者“增大浓度”,说明对题目中的所给条件“10L的密闭容器”和“起始时AX3和X2均为0.2mol”没有注意。

二、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还应加强。

从答卷情况上看,很多同学还存在着对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不准确的情况,在各道题上都有表现。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化学用语的描述、实验过程的设计、特别是化学计算这部分内容,从总体上看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好,不仅成绩低的学生失分,甚至高分段的学生在这部分也有失分。涉及到前两章有关化学计算的有选择题8、9、10、17、18,非选择题23(2)(3)(4),24(1)(3)(4),27(1)(2)(3)‚,28(1)(2)ƒ,将近30分的化学计算成了普遍的失分点。

2.学生的审题能力还要重视培养。

好像每次做试卷分析在说完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后,老师都要强调一下审题,本次考试也不例外。如没看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下列不能说明此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3.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本次考试选择了少量市面上辅导资料或模拟题、高考题中相对比较常见的题型,但这样也有一部分学生分析不出来。如果期末难度稍大一点,或者更综合一些,可能问题会更大。希望各学校在后续的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情况,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这样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例如第15、24(2)、27(3)均涉及到了化学平衡的标志判断,即使老师也讲解过各种情形,但学生依旧会出错,对于混合气体的密度和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还是搞不清楚如何判断。选择第4题涉及到的恒容时充入

“惰气”,恒压时充入“惰气”两种情况下反应速率的变化和平衡的移动判断也是学生的软肋。

4.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

已经是高二的学生,有很多习惯应该养成,在本次考试的试卷上,选择题空答、把试卷当成草稿纸、书写和试卷无关的内容、卷面随意涂抹改、字迹潦草、错别字;大量使用胶带等现象十分的严重。这些看似小毛病,但在高考时都可能会成为学生失分的原因。

2016年高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篇4]

一、基本情况

全年级参加考试人数有531人,考试的平均分为62.04分,最高分97分,最低分20分,及格率54.2%,优秀率10.4% 。从本次考试统计结果上看,试题的总体难度水平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基本相符的,达到了命题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在60—75分之间,基本上符合 “两头小中间大”的基本规律。

二、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考察的知识是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的第一课至第五课的内容。试卷分值100分。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其中分值分布:选择题共20题,共60分。非选择题5题6问,共40分。试题中等偏易。。

三 学生问题分析:

(1) 基础知识不扎实。从学生作的答案来看,发现不少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点模糊不清或识记不准,理解、分析能力不强。有些同学对知识能加强记忆,却不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答案没有条理化。有的同学不标序号,乱答一通,有的同学题号混乱,不分主次。

(3)材料分析题表达技巧不能完全掌握。政治的材料分析题,必须是先回答原理再进行材料的分析,而在考试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要么没有回 答原理,这样子写得再多也是无法得分的,要么就是因为只写原理,而没有进行材料的分析,这样子只能得一半的分数的。

(4)态度不端正。表现在字迹马虎潦草,随意性大,写错的地方乱画,卷面不整洁,甚至还有极少数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整套试卷只完成了选择题,非选择题只字未写,草草交卷了事.

四、改进措施和教学打算

1.研究教材,抓好课堂教学质量。要认真研究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以新课程的理念统帅教学行为,准确把握重、难点,把知识转变为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加强对学生课堂管理,严把记忆和试题关。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考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形成政治学科知识网,就不可能正确分析题目的题意,不可能全面、正确地回答问题。一是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系统梳理,及时检测、检查到位,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二是进入考前复习时,要回归教材,钻研教材构建知识网,梳理主 1

干核心知识,熟练掌握政治基本观点与原理,认真查漏补缺。

3.加强政治各种题型的训练,把审题、解题技巧和答题规范融入到每一次的试卷的评讲中去,重视学生审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答题规范性的培养。、学生能分析文字材料,提取、加工有效信息,组织语言表述观点,将基础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次测试中暴露出在这些能力上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通过学案和精选的练习有针对性地强化能力训练

4. 加强规范。在学生的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答题不规范,缺乏答题的技巧和解题能力,答案书写很不规范。答题的规范性对于学生能否高质量地完成答题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答题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对规范答题长抓不懈,在平时的课堂回答问题、做作业、完成学案的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总之,通过这次考试不仅看到了学生的不足,更看出了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不足,争取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逐步改正不足,争取更好的成绩。

2016年高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篇5]

一、试卷评析

1. 立足基础,难易适度,合理设计,突出主干

整套试卷平稳简洁,新巧适度,知能并重,于常中见新,平中见奇的模式和选择题简洁平稳,填空-难度适中,后面大题层次分明,新旧知识相互融合的风格。坚持从基础知识,基本方法,重点内容出发编制试题,有利于稳定考生的情绪,有助于优秀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水平和实力。较多题目相对较易,大多数考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少数题目难度稍大,灵活性较强,对知识迁移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给个性品质优秀、数学学科能力优异的考生留有较大的展示空间。

2. 体现常规,适度创新,凸现学科能力

各学科试卷能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试卷充分关注对考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科素养。不仅考查对一些定理、公式、法则的理解,而且更多考查了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法则分析、解决相关的综合性问题。

3. 注重通法,淡化技巧,助于区分和选拨

突出考查常规方法和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较好地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依托,以能力为考查目的的命题指向。全卷没有直接考查纯记忆的陈述性知识,注重考查在陈述性知识基础上的程序性知识,由于立足基本方法和通性通法,整套试卷试题的坡度较好地实现了由易到难,并且实现了解答题低起点、宽入口、逐步深入的格局。整套试卷新题不难,难题不怪,题型常规但不失难度,有助于检测考生学科知识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更有利于优生充分发挥水平,展示实力,有利于区分和选拔。

二、暴露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1、问题一:学生基础不牢固,学过的内容缺乏巩固,比较容易的题失分较多,“学而不对,对而不全”、“学生答题不规范”现象严重;教师教学中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难度把握不够,学情了解不够。

策略:注重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复习与训练,以“不变”应“万变”。 从这考试明显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扎实,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很不到位。虽然现在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变到“以能力立意”,

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形成学科能力的前提和条件。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明显地呈现出依托“双基”,考查能力的趋势,因此,在平时的上课中一定要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贯穿始终。针对学生实际,目前要做好以“双基”的迁移运用,拓展和深化为中心,以进行知识缺漏的弥补和基本技能薄弱点的强化为重点,搞好“双基”的复习与训练,从而实现以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适应变化的高考。具体做法:加强集体备课,把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有机结合起来,深化每日的晨考训练,真正做到年部、教研组、任课教师、学生四位一体。

2、问题二:实验班学生成绩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次期中考试,成绩拔尖的学生太少,理科最高分598分,550以上只有9人。文科成绩还要差一些。

策略:进一步做好培优辅困工作,落实分层教学。

由班主任会同科任老师确定前十名,从中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一落实。加强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选定书目、制订计划、定期检查、指导,随时答疑、辅导,加速尖子生的成长。对于尖子生,在生活各方面给予性照顾。关心其思想动态以及生活情况,了解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我们的学生偏科现象尤其严重,科任教师要及时给予这些学生行之有效的帮助,助其在最短时间内缩小薄弱学科的差距,为今后学习和高三年级的备考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问题三:学生思维定势,不能灵活的运用基本方法,分析能力欠缺,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策略:贵在方法,重在思维。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总结归纳能力要加强。训练“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不在于方法的罗列,而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对比,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重视对《考试说明》《课标》的研究,并结合对近年高考题的认真分析,深化对高考题的认识。

4、问题四:由于这学期学业水平考试和减负工作的全面展开,总体教学进度相对混乱。

策略:创新教法,为高效课堂注入活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改变教师满堂灌、满堂放的现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贯彻新课改的精神,研究高考改革的新趋势,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法指导,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5、问题五:我们实现了计算机阅卷后,学生答题不规范,书写不工整,思考不严谨,文字表述不准确,答案多而凌乱,条理性差,要点不清等诸多毛病显现出来。

策略: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应示范到位,规范要求,标准化作业本,错题本要发挥相应的作用,每次考试(包括晨考)要和高考一样严格要求,加强学生规范答题训练。

2015去游乐场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第九篇

反思一:去游乐场教学反思

《去游乐场》是教材P30-P31的内容,是在学习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的进位的计算。着重讲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写法和处理,发生进位,要把进位标出来,在乘下一位时就要把进位的加上去。

教材设计成去游乐场买票的学习情景,我以十一老师组织学生放假去游乐园游玩为线索,创设了“去游乐场”这一活动情境,让同学们在游乐场里边学边玩,边玩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在具体地情境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所给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全班43个同学一起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基本采用了竖式计算,有的学生对进位有标出来,有的没有,对这两种情况都给予鼓励,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板演,部分学生出现算式问题:(1)没有表明进位导致没有加上进位导致错误,(2)虽然有进行表明,但是马虎导致进位忘记。及时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提醒学生最好把进位写上去。

在本堂课,结合国庆放假,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孩子们亲自去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及时的进行鼓励,使得学生更加专注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总结:在课堂上学生都基本掌握知识点,但有两位数乘一位数,乘到十位时有向百位进位时,有学生会不写出进位,直接写积。我

担心学生会忘记进位,还是规定他们把进位数写出来。

反思二:去游乐场教学反思

“去游乐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进位乘法的教学,按照以往的做法,教师把这节教学当作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铺路搭桥,逐字逐句地分析过程,认真细致地归纳方法。但是,这样包办代替的最终结果却是以牺牲学生独特的个性、自主探索的能力换来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通过自我调控、感悟方法、比较分析、内化吸收,最终所获得的比教师教给的方法和机械的模仿要有意义得多。

要让数学走进生活中去,必须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愿意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意识的学,有意识的用。我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的教学中,让学生看课件去游乐场情境的主题图,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根据所得的信息写出算式:16×4,学生遇到了计算上的困难:16×4不会计算,我采用激将法“如果让你们自己来研究,你们能行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老师的点拨,把不会算的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有的学生把算式分拆成10×4+6×4,9×4+7×4,8×4+8×4------从众多的计算方法中进行择优,发现第一种的分拆的方法计算是最简便的.从这种方法中引出乘法的竖式计算.由于前面的铺垫,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乘法的竖式计算的含义,从一位数乘两位数自然的引向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这样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如上例所述,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师的职责是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知前,不可能是一无所知的,他们或多或少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思考方法,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好必要的情境创设、方法指导等工作,学生就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分层探究、总结概括来努力实现学习目标。这样教学,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反思三:去游乐场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同时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发展,这是我进行课改以来深深体会到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也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我每节课的教学,都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本节课也不例外。

整节课我以故事为线索,创设了“去游乐场”这一活动情境,同学们能在游乐场里边学边玩,边玩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地情境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孩子们都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有了初步的感知,下一步就需要孩子们亲自去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通过让学生合作分小圆片,既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将原本零乱的、具体的感性信息进行整理,有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清晰的表象,为后面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不同,因此为了能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学习和表现的机会,我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先安排的是同桌合作学习,再小组合作,给学生留有足够完成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对于班上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来。新课程改革中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我的每个教学环节基本上都安排成游戏式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反思四:去游乐场教学反思

我说的“去游乐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进位乘法的教学,按照以往的做法,教师把这节教学当作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铺路搭桥,逐字逐句地分析过程,认真细致地归纳方法。但是,这样包办代替的最终结果却是以牺牲学生独特的个性、自主探索的能力换来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通过自我调控、感悟方法、比较分析、内化吸收,最终所获得的比教师教给的方法和机械的模仿要有意义得多。

要让数学走进生活中去,必须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愿意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意识的学,有意识的用。我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的教学中,让学生看课件去游乐场情境的主题图,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根据所得的信息写出算式:16×4,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6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