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

| 体育高考 |

【www.guakaob.com--体育高考】

卡尔马克思篇一
《我所了解的卡尔马克思》

我所了解的卡尔马克思

虽然作为理科生对历史政治了解的很少,但从初中开始学习历史政治课,就频频在书中看到“卡尔-马克思”这个名字,并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了解。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眼中的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卡尔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惟有正确的哲学,才能有效带领无产阶级脱离矛盾社会的恶性循环并获得解放。哲学,本身应具有不可被挑战的真理。马克思的哲学追溯到人类的本性: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可以有效的计划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人一旦进行了有计划的劳动生产,他就同其它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了;而因为要劳动,人们必须事先结成生产关系以及其它社会关系。人们的劳动生产力制约着他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生产方式,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构成

了社会的基本架构,并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一旦形成,便反过来成为制约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力量。可见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劳动阶级的生产劳动之上的,劳动阶级造就了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社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像是杂乱无章,其实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内在客观趋势的规律。因此,马克思的哲学是无神论和唯物论。

卡尔马克思追求平等,并相信世界终有一天会平等,也因此发生过有趣的故事:

某次,有个绅士问马克思,在将来的国家里谁来擦皮鞋。马克思愤怒地回答他:“你来擦!”那位冒失的绅士困惑地哑口无言。这大概是马克思失去耐性的唯一的一次。 那位绅士走后,我母亲直爽地说:“博士先生,我不想为那位提出愚蠢问题的先生辩护,但是,在您回答他的时候,我想,他默不作声还比较好,如果他说自己不适宜于擦皮鞋,那就更糟。”马克思也认为是这样,我母亲接着又说:“我不能想像您能在彻底平等的时代中生活,因为您完全具有贵族的情趣和习惯。”马克思回答说:“我也有同感,但这时代必将到来,不过那时我们肯定已不在人世了。”(摘自弗兰起契斯卡〃库格曼《伟大的马克思的二三事》。该文应苏共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之约写于1928年。)

马克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有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

科学等。他能阅读欧洲许多国家(据说是十几二十种)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种文字写作。他还有伟大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同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经是狂热的黑格尔的信徒,在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之后,勇敢地提出质疑,并深入研究,最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他更有极其严谨的态度,反复推敲、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

马克思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创立新的世界观,将可能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一直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认为“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不仅以自己的毕生心血为人类留下了一座巨大的思想理论宝库,同时也在治学方面为人们树立了光辉榜样。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付出了一切,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卡尔马克思篇二
《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卡尔·马克思

西方哲学

19世纪哲学

马克思在1875

全名

出生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

普鲁士王国特里尔

1883年03月14日 (64岁)

英国伦敦 逝世

马克斯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黑格学派 / 流派 尔哲学

主要领域 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

阶级斗争、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另一创立者为

著名思想 恩格斯),剩余价值,发展了部分劳动价

值理论,异化与对工人的剥削,《共产党

宣言》,《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

目录

 o 1.1 早年 o o 1.3 晚年 o 2.1 社会 o 2.2 经济 o 

卡尔马克思篇三
《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

西方哲學家

19世紀哲學家

卡尔·马克思

全名

出生

學派 / 流派 馬克斯主義、共產主義

主要領域 哲學、政治学、社會學、經濟學、倫理學

显示▼受影響於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显示▼施影響於

目录

[]

 o o o 1.3 晚年 o o 2.2 經濟 o  2.3.1 階級鬥爭

卡尔马克思篇四
《卡尔马克思》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德国犹太人, 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 革命理论家, 与弗里得里希·恩格斯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 《资本论 》, 《共产党宣言》等. 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导师, 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带头人. 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於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 他认为这几千年来, 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於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 依据历史唯物论, 他大胆的假设, 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取代.

一般认为, 马克思的哲学在他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影响力.但就在他过世几年后的十九世纪末, 马克思的哲学迅速的传遍各地. 社会主义成为欧洲先进国家政经改革的趋势. 之后, 马克思主义也派分成为非革命派与革命派. 非革命派学说, 又称修正主义派, 以伯恩斯坦 (Edward Bernstein) 为中心, 主张渐进式的社会主义发展, 视马克思主义为一种道德标準. 而革命派学说则以列宁最为著名, 强调激进强制革命的重要性. 革命派视马克思主义为一种历史科学理论, 认为这种理论是绝对正确的预言. 两边派系皆认为自方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 但事实上, 马克思主义在今天, 仍是理论性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主义在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叶, 藉由列宁和他一手创办的苏联的大力提倡达到了巔峰。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段期间,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解释似乎受到许多学者的疑问与争议. 随著苏维埃联盟的式微与解体, 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逐渐衰退. 但不可否认的,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最著名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哲学理论之一. 马克思的学说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各领域, 学说的精神也不时的被运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 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国家或政党的基本主义与基本方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尼泊尔共产党等等。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生于德国莱茵省(现属于联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特里尔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马克思·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生于1782年,同荷兰女子罕丽·普列斯堡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并於1841年完成大学学业,同年另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获得耶拿大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后辞职。期间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学识渊博,精通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数学。

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的贵族小姐燕尼结婚。

1844年1月,与燕尼一起踏上流放的征途。去到巴黎。同年完成<<哲学经济学手稿>>,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发现并发表,被称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1845年秋,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去到比利时布鲁塞尔。

1845年12月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其后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后来才诞生了《共产党宣言》。

随后不久遭到比利时当局的迫害。和妻子一起回到德国。

1846年初 ,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且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1848年4月,和恩格斯在德国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

后被驱逐,去了巴黎。在被要求离开巴黎,去了英国伦敦。在伦敦,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和燕尼失去了四个孩子中的三个。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70年10月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去世,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

《资本论》后两卷为恩格斯整理马克思的遗稿后出版,分别在1885年、1894年相继出版。

马克思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最複杂和精深的学说之一. 学说的范围包括了政治, 哲学, 经济, 社会等广泛的领域. 也因为如此, 这世界上存在著许多不一样版本的解释和陈述. 就如美国近代马克思主义学家达拉普 (Hal Draper) 所讲, “在人类历史上, 少有学说像马克思思想一般被不一样的人严重扭曲.” 许多分支的学说都认为自派学说为马克思的正统继承. 如今, 比较有影响力和主要的分支主义包括: 列宁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斯大林主义,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自由主义 等等.

社会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臟是无产阶级。』——《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 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 惟有正确的哲学, 才能有效带领无产阶级脱离矛盾社会的恶性循环并获得解放. 哲学, 本身应具有不可被挑战的真理. 马克思的哲学追溯到人类的本性. 他认为人区别於动物的地方, 就在於人可以有效的计画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数据和生产数据. 因此, 人一旦进行了有计画的劳动生产,他就同其它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了. 而因为要劳动,人们必须事先结成生产关係以及其它社会关係. 人们的劳动生产力制约著他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生产方式, 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关係. 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係等构成了社会的基本架构, 并决定著人们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一旦形成, 便反过来成为制约著人的活动的客观力量. 可见,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劳动人口的劳动行为, 劳动人口造就了自然规律. 社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像是杂乱无章. 其实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内在客观趋势的规律. 因此, 马克思的哲学普遍被认偏向无神论和唯物论.

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深受德国当代知名哲学家黑格尔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辩证论的影响, 一同认为万物皆由演变而成. 但不同於黑格尔的唯心论点, 马克思的思想比较偏向科学化的唯物思考模式. 两个论点最大的差异在於对物质与意识的看法. 唯心论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换句话说, 人的意识决定对物质的看法与解释. 人因为意识的改变, 改变对物质的定义. 而唯物论者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 人在週遭所遇到的事物, 决定了人对物质的定义; 人通过自己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而人自身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得到改造,获得自己的新的质量和素质. 因此, 马克思认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 活在恩格斯所叙述的假性意识 (False consciousness) 中, 这种意识只是由家庭, 文化, 民族等外在物质因素交错成型的产品. 久之, 便成为社会意识, 制约著人的活动的客观力量. 但意识会随著外在因素的演变而改变, 人类社会就是在类似的思想改变中持续的演化著. 就此,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论与自己的唯物论做了个整合, 而成就了独出一格的历史唯物论. 相信总有一天, 经过演变, 人类将因无产阶级思想的彻底解放, 改变人类的生产模式, 而带领社会进入乌托邦式的共产社会.

经济

一个国家社会的经济, 代表著一个国家社会的劳动力. 但马克思认为此一观点似乎被资本主义给扭曲.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的架构下, 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消耗性的日用品. 传统的商人, 藉由转手买卖赚取商品的差价. 而资本家却是靠压榨劳工的方式, 降低製造成本来赚取利润, 劳工的成本越便宜, 资本家的利润也就越高. 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 将不用其极的降低劳工成本来博取更大的利益. 因此, 根据马克思的想法, 资本家唯一关心就是如何用最低成本养活劳工来帮他劳动生产, 劳工的待遇自然也就不是资本家所会关心的事了. 马克思也不外乎的承认, 资本主义是历史上最具生产力的社会结构. 但他认为资本主义最大的缺陷在於资本家为了更大化的生产力与利润, 势必投资更多的金钱与资援在於科技的研发, 而劳工的利益也将因为科技的进步而贬低. 日后, 劳工势必日用品化, 进而异化了无产阶级劳工本身的人类特质, 成为资本家的人肉机器. 根据马可克斯的历史唯物论, 他意识到此一现象是一种阶段性的演变, 资本主义将物极必反, 无产阶级必将因为思想的解放, 逐渐取代资产阶级. 就有如当初在封建时代末期, 资产阶级推翻王室贵族阶级一般. 而劳动人口也将成为主角, 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阶级斗争

『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的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

划时代的事情;但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拋向劳动市场。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 ——《资本论》

马克思认为, 在人类历史上, 科技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从而剩餘生产物增多, 使得人类有可能在自身中实行脑体分工, 这种分工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使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野蛮阶段走了出来, 进入文明时期, 另一方面,脑体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阶级划分的基础, 由於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 使垄断精神生产的剥削阶级分子与承担全部体力劳动的劳动阶级处在根本利益相互对抗的关係之中, 人类自此进入阶级社会. 阶级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不过是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的程度以及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依附的具体方式的变化. 马克思认为, 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中, 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阶级斗争本身就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 只有联繫生产力发展以及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关係结构的变化,才能彻底解阶级斗争的问题. 马克思在关於阶级的理论中,特彆强调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现代阶级关係的产生源於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数据的分离。 但阶级一旦产生,又会把阶级利益对立的烙印打上文化、宗教等领域。在这个意义上,阶级有时是一个社会范畴。人类社会的阶级关係从早期的简单走向複杂,然后又走向现代社会的简单化。 马克思指出,同以往的阶级社会相比效,讲究功利的资本主义社会更容易生发阶级的对立. 马克思认为和平式的协商办法可能无法完全解决阶级间的对立. 因此, 在进入共产主义之前, 无产阶级将组成短暂的集权政府, 进行多层面的革命, 尽一切的可能重新分配社会资源. 所以一般认为, 马克思并不反对暴力式革命. 然而, 马克思虽然建立了阶级理论之学说,但是没有解释阶级转化相关的理论,尤其是无产阶级经过某种方式取得政权之后,转化为有产阶级的情况。

政治

『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餘的无产阶级群眾的地方在於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宣言》

因为对於资本主义的不信任, 马克斯认为无产阶级应当团结, 一同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紧密相关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须由无产阶级的政党来领导,而无产阶级政党则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党代表著组织、领导和宣传作用。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这些核心作用,就不会有无产阶级斗争的胜利. 从阶级及阶级斗争的理论出发,马克思认为私有制社会中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具有不可调和的特点,统治阶级需要以强制性的方法来治理被统治阶级. 而这些强制性的方法往往成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榨取和剥夺. 统治阶级为了保持阶级之间的平衡,把阶级关係维持在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秩序和范围之内, 就形成了所谓的国家; 阶级的矛盾应运成为统治阶级的国家统治工具. 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自由的解放,就要必须团结起来,进行思想革命,以改变包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建立起公平, 合理的社会主义国家, 而久之, 迈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国家.

「旧的国家是一种『以其无处不在的複杂的军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机构像蟒蛇似地把活生生的市民社会从四面八方缠绕起来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卡尔•马克思 《法兰西内战》

作品

《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德意志意识形态》

影响

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公布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

卡尔马克思篇五
《浅谈卡尔马克思哲学的超越本性》

浅谈卡尔·马克思哲学的超越本性

丛大川

【作者简介】丛大川,大连水产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大连 116023)

【关 键 词】卡尔·马克思哲学/“二元对立”的“主义”/超越本性/国际人本主义/全球意识/国际霸权主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29.191.

[2]丛大川.重新评价唯物论、唯心论的对立[J].新华文摘,1995,(6):78—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3,173,46,167,127,126.

卡尔·马克思哲学超越了近现代种种“二元对立”的“主义”,这是其特殊的哲学本性。当今人类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全球利益压倒了阶级、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利益,由此产生出当今最有价值的“国际化精神”和“全球意识”,这正是马克思的“国际人本主义”哲学理想超时代的展现,也是马克思哲学超越本性的当代显示。

笔者在《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第二期、第三期曾连载了论文《时代的哲学问题断想——向哲学界提出二十三个哲学问题》,此论文引起了国内哲学界的关注。对其中的诸多问题,文章也只能是提出问题并稍加感悟,难以展开论述。例如,第五个问题即“超越哲学”问题,笔者由此提出了“超主义”的问题,文章也只是把问题提出来了,即:

“我们通常爱把一种哲学流派加上一个‘主义’,但一种思想一旦被‘主义化’了,这种思想就封闭了、僵化了,并被崇尚为不变的教条。马克思的学说是

开放的、不断思维着的、留下广久的思维时空的‘相对精神’,要不断自我超越及被后人所超越和发展,而不是封闭的、凝固的绝对‘主义’。在当今‘东西南北’大对话的和平发展的国际化时代,人类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大,先进人类的大脑在进行着全球性问题的哲学思维,时代要求人类把阶级、集团哲学意识上升为民族和地域哲学意识,再上升到人类的哲学意识或国际化精神和全球意识。这是否是哲学上的‘超意识形态’、‘超党派性’、‘超二元对立之主义’的新的时代背景。”

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研究省悟这一“问题”。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笔者更加认定超越“二元对立”的种种“主义”是人类精神文明提升的大趋向。 这首先是一个极有时代性现实意义的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所处的“近代”,工业社会和资本社会的劳动的异化导致全人类各利益集团的公开对抗,资本统治者内部和劳动者内部也都出现了种种对立的思潮或主义,上升到哲学上就出现了种种二元对立的“主义”,如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能动主义和受动主义、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唯逻辑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等等,这恰恰是社会的全面异化和二元对立的形式上的提升,反过来,这一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定势又强化了社会的二元对立。而马克思哲学诞生的秘密和革命性的所在,恰恰是要通过“人化的实践”(“非异化的实践”)这一现实中介,超越哲学上二元对立着的种种“主义”,创立并完成了的自然·人道主义即实践人道主义这一超越“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但在近代以至现代,它并未被人们所理解和掌握。到了20世纪,人类社会极端异化,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进一步被强化,由此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大悲剧。时下人类正在悼念在波兰的法西斯集中营中的死难者,人们应该反思,哲学思辨思维极端发达并产生了像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尼采等世界级哲学大师的德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残忍地杀害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的惨剧呢?除了极端的种族主义,那么,哲学上的和

思维方式上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哲学上的“二元对立”的主义中找到原因,如科学主义压倒人道主义、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唯意志主义压倒逻辑主义、独断主义压倒相对主义、霸权话语压倒自由话语等等,说到底就是法西斯主义要一统全球。

“二战”之后进入“冷战”,整个人类社会又冒出了“两大二元对立”的社会体系,即前苏联和美帝国主义。两者的思维方式都是你死我活的二元对立思维,军工科技理性压倒一切,争夺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霸权是惟一的目的。我们当时称之为“第一世界”的两大超级霸权国家,当时所谓的“冷战思维”就是二元争霸你死我活、一个吃掉一个的二元对立思维。随着苏联解体,人类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代,西方的思想家称之为“后现代”,“后现代”哲学意在解构二元对立的种种“主义哲学”,但又走向了一个“相对主义”、“虚无主义”、“自然主义”的极端,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干都行,二元对立的主义是消解了,但这极端的多元混杂让人无所适从。所以笔者在《延边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发表了《后‘后现代’哲学创意》(《高校学报文摘》转载)。笔者的立意在于马克思所扬弃了的近现代的二元对立的“主义哲学”而发挥出来的“实践人本主义”和“国际人道主义”哲学比“后现代”们还“后”,他的哲学本性就在于自觉地超越和扬弃人类全面异化时代所形成的绝然对立的“主义”,于是这一“超主义”问题就不只是卡尔的思辨预见,而是有现实依据的突出而迫切的现实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当下笔者尚无能力对此做出严密的论证,只能说是把问题提出来并从哲学的角度做一点玄思断想,只望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就此展开讨论。

何谓“超主义”,这里首先粗略地界定一下“主义”和“超越”这两个概念。 所谓“主义”,大体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和精神现象等所持有的系统性的和倾向化了的理论、思想和主张,如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等;其二是指人们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如自由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等;其三是指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体系,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独裁主义、民主主义等。三者应该是统一的,往往互为因果,而笔者在这里所论及的主义,主要指第一种含义。

所谓“超”,也即是“超越”。当今,“超”字颇为流行,超越意识、自我超越、超前、超循环、超时空、超时代、超光速、超对称,超宇宙、超阶级、超党派、超意识形态。笔者认为,“超越”是一个普遍性的哲学范畴,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甚至可以说超越是现代辩证法的“最高范畴”。

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中,“超越”是范畴间的过渡,是范畴的不断丰富、发展的巧妙的杠杆,也可以说是他的辩证法的活的灵魂。我们知道,黑格尔辩证法的范畴运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正在于范畴的“自我超越”。从“有”到“无”,从“有”和“无”到“变易”;从“质”到“量”再到“度”,从“存在论”到“本质论”再到“概念论”,都是不同层次范畴的自身超越。比喻从“有限”到“无限”,以往的哲学家往往把这一过程理解成有限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减少并达到无限,黑格尔认为这是“想象的无限”、“坏的无限”,而现实的无限、真的无限是有限不断超越自身的界限而趋向无限。黑格尔说:“不断地超越自身,这种超越,康德形容为‘令人恐怖的’。其实真正令人恐怖之处只在于永远不断地规定界限,又永远不断地超越界限。”[1]这“真正令人恐怖之处”,正是黑格尔辩证法由“自身超越性”所规定了的革命性所在。此外,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范畴的运动与人类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是统一的,从一范畴过渡到另一范畴,亦即是一个哲学“推翻”了前一个哲学,而“所谓推翻一个哲学,意思是指超出了那一哲学限制,并将那一哲学的特定原则降为较完备的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罢了。”

[1]也就是说,一种主义的哲学的被推翻,实质上是这种主义的哲学自身超越了自身所规定了的界限。在黑格尔辩证法中,还有两个同样重要的范畴,即“否定

性”和“扬弃”,它们与“超越”的内涵大体相当。可以说,范畴的内在的辩证的否定性即扬弃。而范畴的这种自我扬弃即超越,不过超越更表现出范畴要不断突破自身,为自己所规定的界限的一种努力,具有更加革命的能动性。由此笔者在这里界定:所谓“超越”,即事物或思想对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界限的突破,那么,“超主义”即一种主义对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界限的突破。

到这里,笔者还想进一步拓展一下超越范畴的内涵,即超越不只是事物突破自身界限,而且还包含着事物间的相互超越,即事物间的界限的相互突破,因为事物的发展不只是内在的,而且还有外在的原因,尤其是在当今对话协商的和平发展新时代,各种思想大综合的时代,这种相互超越对于世界发展的作用就更加突出。由此看来,发展在本质上就是超越。通常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斗争表示对立面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统一表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相互“吃掉”,笔者不否认这种种情况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但笔者认为,时代提出了一种新的情况,那就是对立诸方的自我超越,对立面的相互超越,该矛盾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超越,由此决定着该矛盾系统及环境的相互和谐发展。笔者认为,这应是当今时代辩证法的新的表达!到这里,笔者所谓的“超主义”,就不仅是一主义内部矛盾双方的自我超越和相互超越,而且是该主义与它主义(尤其是与之对立的主义)的相互超越。中国先哲曰:“和而不同”,讲的就是不同的思想相互补充、相互超越而达到“和”即“和谐”。 三

笔者的这种“超主义”观,不只是受启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更受启于马克思的辩证法。笔者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辩证法的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对于这一判定,笔者早在1985年就在《理论探讨》第四期发表了《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巴黎手稿》,介于国内流行的观点是该《手稿》不是马克思“主义”,那就不用“主义”而用“卡尔哲学思想”好了。这一秘密就在于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辩证法”,当然也可以看成

卡尔马克思篇六
《列宁: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

卡尔马克思篇七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但是他所著作的那些主义、学说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还是显得有些繁杂,乏味,又甚是遥远。可在这本列宁的《卡尔·马克思》里他用简括凝练的语言还原了马克思曲折平实的生平,并且还将他的学说理论严谨精当地叙述出来,让我们通过这么简短的篇幅能对马克思有更清晰地了解。

首先,在讲述马克思的一生中可以看成是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有着纯粹的犹太人血统,而受洗成为新教徒,却生活在天主教社区。这种法定的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环境,使马克思一生中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另外在马克思的生活中还受到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唯物主义思想在他心里占主导地位。然而在当时“费尔巴哈派”与“黑格尔派”是对立的,甚至受到打压,所以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之论战。到一八四四年马克思已经慢慢开始出现“革命家”的感觉了,这时马克思主张‘对一切现存制度进行无情的批评’,尤其主张进行‘武器批评’;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结交。他们极热烈地参加各革命团体,“并与各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创立了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底理论与策略”。可以说马克思的一生是不断斗争的一生,正如恩格斯在安葬马克思时所说:“战斗是他的本质”。而马克思的思

想学说也是在斗争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自白上说过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 他所喜爱的箴言是“怀疑一切”,可以发现他“斗争”的性格与他的思想学说是互相影响的,他的思想学说也透露着斗争批判的性质。这让我不禁想到毛泽东在革命时期的斗争精神,与其说过“战天斗地”的名言,也是深受其影响。 另外,书中也讲述到他与平常人一样的家庭生活,让人看到他平凡和贴近生活的一面。而马克思在被国家政府驱逐,生活穷困,颠沛流离时仍然坚守他的理想,他对事业是偏执、执着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野心”。

最后,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等方面来阐述马克思学说。列宁指出“马克思是十九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里三个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社会主义继承人和天才的集其大成者。”而且列宁还将马克思的哲学学说分为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四部分阐述,经济学说包括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在列宁完整而又简练地阐述中,条理清晰且十分精当,不仅让人看到列宁严谨的态度,对繁杂资料的科学拣选,而且也看到列宁对马克思学说有着深刻领受与认识,才能在苏俄发动社会主义革命中借鉴并发展了马克思理论主义。

另外,通过列宁精当的阐述更有益于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学说。我想这也是老师让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吧!

卡尔马克思篇八
《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篇九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从基督徒转变成了撒旦教的信徒,是“光照帮”一个成员。并且,在目前保存下来的马克思的书信和诗作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反覆使用“向上帝复仇”、“毁灭人类”、“毁灭世界”的词语,充满了对神和人类的仇恨。文中还指出,马克思所信仰的撒旦教举行仪式时很特殊,不仅黑色蜡烛被颠倒放置在烛台上,祭师也反穿着长袍,手持经书但完全颠倒过来读,包括神、耶稣、玛利亚的圣名。撒旦教的所有教徒都发誓:“要犯天主教义中的七宗罪,永远不做好事!”。“光照帮”于18世纪在德国巴伐利亚出现,是一个极其秘密的政治颠覆性组织,它们物色到了信仰撒旦教的马克思,让他整理“光照帮”已经准备好的文件资料,最后公布于众,这就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在宣言中,也将共产主义形容为“幽灵”。这个“光照帮”在19和20世纪通过秘密策划,组织了一系列颠覆各国政府的革命运动,包括巴黎公社暴乱和俄国的十月暴动。这些结论,都是从“光照帮”的一些历史文件、内部的资料中显示出来的,可信性很大。从这些资料完完全全可以清楚,共产党一切的根源,就是从这“光照帮”开始的。“光照帮”的一个分支组织费边社(Fabian Society)曾资助过列宁,被列宁称为“最伟大的费边”。“光照帮”的最终目的,是颠覆一切政权,但其手段除了暴力,就是伪装和欺骗。难以相信的是,马克思称无产阶级为“蠢蛋、恶棍及屁股”。但是在中国,很多人听到的宣传,都是马克思为了全人类,在大英图书馆里,阅读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和文学等的书籍,最终写出了《资本论》;,由于马克思多年在大英图书馆里的一边散步一边思考,以致于在他经常走路的位置上的地毯留下了两行脚印。“地毯上的足迹”一说,完全是编出的故事。包括中国大陆的人跑到大英博物馆去问,哪里是马克思坐的位子,人家觉得很奇怪,谁来了谁都可以去坐,没有一个固定的位子

卡尔马克思篇十
《卡尔·马克思》

读书时空

再读马克思

读戴维・麦克莱伦的《卡尔・马克思传》

张波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对于只从教科书来了解马克思的人而言,读一读戴维・麦克莱伦的《卡尔・马克思传》不无益处。

戴维・麦克莱伦是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他对马克思的成就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不仅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世界其他地方,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论我们是否赞同马克思,他都已经塑造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卡尔・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

“同情的批432页)。这也反映了作者为马克思作传的基本态度,即对于马克思

评”。这一态度,对于解读历史上任何一位真正的思想家都至关重要。同时,还可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为何持久不衰、思想家辈出的原因。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人没有陷入对于马克思偶像化、抽象化、神秘化的泥潭,而是多视角地解读马克思,甚至在与别的学派融合中发展丰富了马克思的理论。正是这样一批包括麦克莱伦在内的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人,或对于马克思思想进行纯学术自由探讨,或结合西方的社会历史状况,使马克思的理论不断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使马克思主义从十九世纪走向二十一世纪,一直散发出强大的理论魅力。

在马克思生活、工作了二十多个年头并写出《资本论》的现代英国,马克思的影响力甚微,但在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第四电台举办的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评选活动中,三万多名听众参加了投票,最后卡尔・马克思独占鳌头,以27.9%的得票率将获得第二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远远抛在后面。这足以说明人们对马克思理论贡献的认识。

理解一位思想家,读一部好的传记很重要。好传记不仅能使读者理解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思想发展的历程,还能让读者感受思想家独特的人格魅力。思想家生活在特定时代中,传记作者,首先要对于这位思想家的著作整体及个人资料、前人传记、背景资料,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康德传》作者古留加说:思想家没2007$10

读书时空

有别的传记,他的传记就是他的思想。贯穿戴维・

麦克莱伦的《卡尔・马克思传》全书的主线,就是马

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那句后来作为马克思

墓志铭的话:“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

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者引用了马克思的著

作、手稿、书信对马克思的思想予以谨慎的诠释、

评价。整部书在叙述方面,基本是在时间与地点转

换中进行,特里尔、波恩、柏林———巴黎———布鲁

——科伦———伦敦,为了照顾到马克思作为塞尔—

思想家与实践家的主题,在伦敦部分着重分述了

《资本论》写作的理论与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实践

两个方面。这是作者很独特的一个处理。

跟随麦克莱伦的叙述,从特利尔到伦敦,我们看到马克思作为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与实践家,一个探索资本奥秘的思想巨人、资本主义顽强的批判者与过去的诸多“书斋式”哲学家的不同。他不仅解释世界、探索社会历史的规律,而且要改变世界、对建立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并付诸行动。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以亚里士多德式的博学写出《资本论》的

在国际工人协会发挥灵马克思,还是一个在布鲁塞尔组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魂作用并起草《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也是一个有着常人哀乐、终生在物质贫困

不得不经常向恩格斯求助的马克思。麦克莱伦感叹道:流亡伦敦初期,中挣扎、

在如此贫困中煎熬、苦恼,马克思竟然能够从事理论研究并写出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说明伟大的人并非没有常人的苦难,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忍受并战胜苦难,在苦难之中目标坚定、追求并力求成就其事业。诚如传记附录“马克思的自白”中所言,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对于幸福与不幸的理解分别是“斗争”与“屈服”,喜爱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而他喜爱的箴言则是:“怀疑一切”(《卡尔・马克思传》430页)。

马克思既是思想家也是实践家。作为哲学家,他不满于书斋式的玄思,认为在现实中要“消灭”(超越)哲学,并且没有留下传统意义上“典型”的哲学著作;做为经济学家,他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财富增长、工人阶级受剥削的秘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其目的是摧毁的而不是建构的,因此其经济学有着太多的政治与社会意义;作为政治学家,他写下了大量杰出的时事评论,积极参与了变革社会的政治活动,提出阶级斗争学说,其学说又与社会经济结构密不可分。作为历史哲学家、作为社会学家,在他的文本中找到不传承的线索。因此,按照传统意义将马克思划归任何单独一方,都容易造成强调某一个方面时而遮

2007$10

读书时空

蔽了别的方面的错误。由此,也说明了马克思思想的丰富性与可诠释性。麦克莱伦说得不错:“由于有力地综合了历史、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就成为十九世纪最重大的思想成就之一”(第434页)。因此,传统的将马克思理论三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一家之言。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不尽然。

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通过对历史上的思想家思想的诠释,真正的思想家也都活在当代。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中,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民族的、个人的、国家的、阶级的利益冲突愈演愈激烈。经常看一看马克思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解决这些矛盾。马克思对于社会现实的怀疑批判的精神,也有助于我们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有助于人更自由、全面的发展。

(《卡尔・马克思传》(第3版),戴维・麦克莱伦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48.00元)小人物情书中的插图史

任东来

如果从1978年考上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算起,我“读史阅世”快三十年了。多年读史下来,似乎也读出了一些门道,发现最无趣的史书就是那些毫无生气、面面俱到的教科书了,其次是充斥着“成者王侯败者寇”王朝史观的官方正史,最后则是一些政治大人物“看上去很美”的回忆录和传记。相比较而言,一些非政治人物的日记、家书和回忆录,虽然没有什么宏大的主题、全面的叙事、激动人心的情节、英雄主义的气概、历史规律的探讨,但却更符合生活的常识,更贴近读者的人生体验,自然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受到读者的欢迎,尽管这些私人叙事或许只记载了历史的某个片段、某个侧面,远不及宏大叙事“全面、深刻”。以我自己曾经关注过的抗日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为例,1948年出版的由美国名记者白修德(TheodoreH.White)编辑的《史迪威笔记》(TheStilwellPapers),1978年白修德自己出版的回忆录《探索历史》(InSearchofHistory),要比一些正史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我对那个时期历史的感性认识。

2007$10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6589.html

    【卡尔马克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