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血有肉的意思

| 体育高考 |

【www.guakaob.com--体育高考】

有血有肉的意思篇一
《有血有肉的flesh习语》

有血有肉的flesh习语

我们今天要讲的习惯用语都有flesh这个词。Flesh是人或者其他脊椎动物的肉。

我们要学的第一个习惯用语是: flesh out。在flesh out这个习惯用语里,flesh是动词。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flesh out是在骨骼外附上肌肉。当然习惯用语flesh out的意义已经转化。它相当于中文说法“赋予血肉”。想象一下,一付骨架子看来当然死气沉沉,一待有血有肉,就变得生气勃勃、充实饱满。

例句-1:The outline looks pretty good to me. Now take it back and flesh it out with the budget figures and the delivery dates and we'll look at it again to see if it's good enough.

我看这份提纲相当好,现在把它拿回去,加上预算报价和发货日期,使内容更充实具体,然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它是否完美。

把建议提纲加上预算报价和送货日期这些具体细节,内容必然更充实完整,所以flesh out含义是使之更充实并具体化。再如,我们可以在一部电影的情节梗概中,加上具体场景和对话,那就成了电影剧本。我们就可以说: flesh out the plot outline with actual scenes and dialogues.

第二个习惯用语: pound of flesh。

Pound是重量单位“磅”。所以pound of flesh直译就是“一磅肉”。这个习惯用语的含义当然不是这样。它来自莎士比亚的一部名作,《威尼斯商人》。一个高利贷商人痛恨Antonio,但却借给给他一大笔钱,条件是要是不能按期偿还就要割下Antonio身上的一磅肉作为代价。Antonio果然中了高利贷商人的暗算,到期却筹不齐债款。那奸商把Antonio告上法庭,名正言顺要割他的肉。在这生死关头Antonio的律师救了他。她说放高利贷的固然可以根据契约取Antonio的肉,但是绝不能带上一滴血,因为契约写明只是以肉来偿还借款。

莎士比亚的这部名作流芳百世,因而产生了用pound of flesh这个习惯用语来形容以借款人的惨重损失和痛苦为代价的债务。也可以说是合法却极不合理的要求。

例句-2:My business is closed and my wife has cancer, and still the bank wants its pound of flesh; they'll take my house if I can't pay back what I borrowed for my wife's hospital bills.

我的公司倒闭了,我妻子又得了癌症,而银行却还要不合情理地催逼债务。如果我不能偿还我为付妻子的医院帐单而借的款项,他们就要没收我的房子。

听来他真是祸不单行,然而银行却在这当口来催逼债款,还要没收房子,似乎太不合情理,所以这儿的pound of flesh就是虽合法却不合理的要求。

第三个习惯用语: press the flesh。

Press意思是“摁、压”。Press the flesh是较新的习惯用语。它的意思是“握手”。这个说法可能来自政界,想要进入政界的人物得参加竞选。例如竞选国会议员就得去选区和成千上万选民握手。那经历就好比按摩手掌肌肉一样,于是政界人士就把握手称为press the flesh。

例句-3:First thing in the morning we take him outside the auto factory to press the flesh with everybody who's going inside to work. You know the labor vote is important in this town.

我们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带到汽车制造厂门外,和每个进厂去工作的人握手。要知道工人的选票在这个城里相当举足轻重。

有血有肉的意思篇二
《真与意义理论》

有血有肉的意思篇三
《标题含义》

现代文阅读:

一、文章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1.分析标题含义:表层义----在文中的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标题表层含义 是爸爸种的花凋落了,

深层含义 是爸爸去世了。

《借一个微笑》表层义 指朝老师微微笑一次,

深层义 指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表层义 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

深层义 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2.理解标题(文章的眼睛)的作用:

贯穿全文的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透露情感主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

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例1:《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 《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

《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 《心声》----透露情感主旨

例2:2008年江苏南京卷的《田野上的白发》中的“白发”:

(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

(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

(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总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

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二、概括文章主旨

1.概括主旨基本形式

记叙文:本文(记叙、描写)了…赞扬了(批评了、揭示了)…表达了…情感(主张)

议论文:立论: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驳论:文章驳斥了……提出了(阐述)……主张(道理)

科技文:文章说明(介绍)了……体现(展现、赞美)了……

2.概括主旨基本方法

(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

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

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有的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如《荔

枝蜜》。

(4)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

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

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写作

的意图是什么。

(三)分析结构

1、某个段落的作用

(1)开头: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2)结尾: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卒章显

志。

(3)过渡: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4)插入性材料:①突出表现了„„特征②与文章的某一主体意象作对比,衬

托了„„,为„„主题服务③起铺垫作用,引起下文(或文末)的抒情、议论。

精彩语句一般含有某种修辞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就是要善于分析这

一类语句所运用修辞的作用,分析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1)比喻:比喻的作

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

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

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

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3)衬

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

的某种感情。(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

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衬托有

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

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五)评价手法

1、抑扬结合:“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

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

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

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

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2、点面结合:“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

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

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点面结合则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

体又有概括性。

3、动静结合:“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

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鸟的鸣唱反而把深

山密林的那种寂静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动与静的艺术辩证关系。文学作品中可以

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

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

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4、情景交融:“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

“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水乳交融地

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现代文学作品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触景

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状物抒情”等写法。

5、衬托对比:(1)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

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2)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

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

比没有主次之分)

6、伏笔照应:“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

件所作的暗示。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

理。“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

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

在联系。

7、托物言志:是指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

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8、铺垫悬念:“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

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

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

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

9.修辞:(1)比喻: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

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

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

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升华主题。

(一)小说环境的作用

答题要点:①渲染„„气氛②烘托„„心理③交待„„时代背景④揭示„„地域

风貌特征⑤为XXX人物的出场安排典型环境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彰显了XXX

人物的性格⑧突出了„„主题。要结合具体环境描写说作用。

例如07湖北卷《日月行色》第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

用?(4分)

答: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

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

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如南京08一模小说《好望角》阅读第3题: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1)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文中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清澈荡漾的河水、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夕阳为传奇老人提供了环境。(2)映衬出人物的心情。如“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静穆的景物渲染出老人内心的苍凉。(3)突显人物形象。“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映衬出老人历经磨难后的坚强。(4)暗示时间的推移。起初“河上无风”,“芦苇挺立”,后来起风了,芦苇沙沙地响,暗示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每条2分。“作用”1分,“举例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 小说表现手法,特别是刻画人物手法的考查。

答题要点:

小说表现手法:线索、倒叙、插叙、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直接描写、环境渲染、细节、白描等。

人物刻画手法: 1、直接描写:语言、行动、肖像(神态)、心理 2、间接描写、衬托 3、细节刻画。

例如07湖北卷第17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四)关于人物形象分析(若“概括形象”,就不要结合例子分析)

答题要点:1指出典型性,如:XXX是一位„„典型形象。2结合事例分条陈述有关性格的评语,评语应恰如其分。特别注意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比如正面人物有优点,也有局限)

例如07湖北卷第19题: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 答:①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美丽、纯朴、纯朴、灵性。

②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如南京08一模小说《好望角》阅读第2题:老船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答:2.(1)老船夫是个有追求的人。他遭遇战乱、失学,后来又丧子、丧妻,历经磨难,但始终抱有理想和追求,行军途中他怀揣地图册,不时摸一摸。(2)老船夫是个开朗豁达的人。小说中他爽朗的笑声,饱经风霜后的顿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等表现出他的开朗和豁达。(3)老船夫是一个坚毅质朴的人。他矫健、硬朗的身手,诉说自己坎坷经历的平静,夕阳下的人物特写,无不显示他的刚毅、质朴。(答出两条,意思对即可,每条2分。其中形象概括1分,分析1分)

(五)小说语言的鉴赏(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

答题要点:○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2修辞手法,○3语言风格(如质朴、清新、凝练、含蓄等) ,○4结合例句分析说出第○2第○3两条的作用。

例如07湖北卷第18题: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 答:①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一句中的“稠”,在当地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使得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 ②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句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

③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六)关于小说主题的探究

答题要点:公式是:“通过„„的叙写,赞扬了„„表现了„„彰显了„„,揭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如南京08一模小说《好望角》阅读第4题: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说说你对这篇小说一种主题的理解,并结合作品阐述理由。(6分)

答:小说主题有:(1)歌颂老船夫身上彰显出的刚性、韧性的人格美。(2)当理想追求无法实现时,要以豁达与超然的心境走出困境。(3)幸福就在身边,要正视现实,珍惜当前。(主题3分,理由3分。理由可以结合作品内容、人物命运、人物言行等来阐述。)

有血有肉的意思篇四
《散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有血有肉的意思篇五
《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考题类型:

解释词语的含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用得好,好在哪里,某词的表达作用

怎样理解某个词

能否删掉或换成某个词

①表面意思,深层含义 ②中心词或修饰语表意的准确性;③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准确、形象)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传递了某种感情、运用了修辞

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结合前后内容理解;②依据语境,把握作者感情,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③同义词、近义词替换比较分析;④删除比较

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 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一)考查题型

1、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此题型的标志在于指示代词的出现,如“这”“那”“这些”“那些”“此时”“它”等。

2、对词语的品味。即词语的表达效果或含义。常常这样来考查: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妙处;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等。

(二)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

1、把握特定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汉语中很多词语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种

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这些词语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言使用的具体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思。如《学会合作》中,说明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时举的事例,写悠扬的乐曲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倾泻出来。“倾泻”的意思就是吹奏、弹奏。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的含义。记叙类文章中不乏写人之佳作名篇,自然,理解词语的含义就要联系人物的形象来分析了。如《三打白骨精》中“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中“闪”的意思,指动作敏捷、很突然,显然与老妇人的年龄不相符合,突出了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3、联系写作手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很多句子往往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就要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分析。如“幽雅的歌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中的“贝多芬”“莫扎特”显然用的是借代手法,分别指代贝多芬、莫扎特的优美乐曲。

4、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含义。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词语中,让词语变得有血有肉感情丰富起来。如“我家里很穷,没有那么多的花布,我却执意非要不可。妈妈无奈,于是就东借西磨,好不容易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设计啊!”中“居然”一词就表达出“我”有了书包之后的惊喜心情。

耐磨的人生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失去了右手。炎炎夏日里,我到他的小书屋去选书。

我本来打算要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衫出门的。可是,临行前我还是毅然换了一件长袖衫——我忘不掉两年前他在酷暑时节穿一件长袖衫对我说:“我今生再也无福穿短袖汗衫了”的悲苦神情,我希望这件长袖衫从我身上蒸出淋淋汗水,希望这淋淋汗水能多少减淡一点朋友的哀伤和痛楚。当我出现在那间小书屋时,朋友热情地迎上来与我握手。两只左手紧紧相握的瞬间,我俩都忍不住看着对方的衣衫大笑起来——因为,朋友居然穿了一件短袖汗衫。 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倒退两年,我还真的特别需要你这样做,但现在....

不同了„„不瞒你说,刚出事的那阵子,我认为我活不下去了,我说什么也接受不了没有右手的残酷现实。我笨拙地穿衣,歪歪扭扭地写字,刮胡子的时候,把脸刮得鲜血淋漓,上厕所都十分十分不方便„„我哭,我闹,我摔东西,我把脑袋剃得溜光来发泄。后来,我就劝自己:别想那只手了,行不?瞧瞧人家古人多么豁达,满嘴的牙齿都掉光了,却说:“口中无碍,咀嚼愈健”;一个叫达克顿的外国人,曾以为除了双目失明以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击,可他在60岁的时候,却真的双目失明了。这时候,他说:“噢,原来失明也是可以忍受的呀。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器官都丧失知觉,我也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慢慢地,我平静下来。我开始穿着短袖汗衫出门,坦然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我终于明白,

我其实有一条韧性十足的命,它远比我想象中的那条命耐磨得多„„

那一天,我倒空了自己的钱袋。我跟自己说:多选一些书吧,这间书屋的书一定富含灵

魂之钙。

1、“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一句话中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请....

你结合上下文回答。

2、文中第一自然段的“毅然”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3、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吧,请用几句话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你一定行的!

【2、表现“我”的决心,表现“我”对朋友的关爱,同时引出下文。

3、人这一生可能会遇到许多灾难,但在这些灾难面前许多人挺住了,人生很美满充实;

许多人颓废了,放弃了,余生在痛苦中度过。】

网络试题

1、给下列的词语写上近义词。(1分) 笨拙()不幸()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分)

3、“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一句话中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请联

系上下文回答。(2分)

4、当你看到这篇短文的题目的时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请你读完文章后自己回答。(4分)

提出问题: 回答:

5、面对人生的坎坷,“我”的朋友对人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呢?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他

发生了这样的变化?(3分)

6、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吧,请用几句话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你一定行!(3

分)

1、给下列的词语写上近义词。

笨拙(愚笨)不幸(倒霉)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朋友在失去右手后,正视人生,找到生活的意义。

3、“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一句话中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很费心思的反复思考。在文中指“我”为了不让朋友难堪,特意在热天穿着长袖衣衫去见朋友。

4、当你看到这篇短文的题目的时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请你读完文章后自己回答。 提出问题:人生怎么会耐磨?

回答:遇到人生中的困难,要勇于面对挫折,在心灵中继续活着,有一条韧性十足的命。

5、面对人生的坎坷,“我”的朋友对人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呢?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从逃避到正视。是古人的思想让朋友认识到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

6、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吧,请用几句话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你一定行!

生活中的磨砺可能是你未曾想到过的,也许之前认为是不可承受的痛苦。但是真正遇到了,就要正视那些,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比想象中的生命更顽强。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

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偷偷地”钻“用得非常好,还在哪里呢?

2、第二自然段的描写对象是春花,为什么要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其中这个“闹”怎样理解?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小草 破土而出时“挤”的动态,也显示了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

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似乎小草也有了意识和情感。

“闹”字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声响,还显示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色,烘托出热闹的气氛。】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2、首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一句中的“睁”能否改为“瞪”?为什么?

4、“她弯腰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第一段划线的句子“可爱的动物”和第二段划线的句子“一根不断的线”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自然段:我从外祖母的谈吐和脸部表情中感受到她的和蔼可亲和温柔慈祥。第二自然段:外祖母成为我的终身朋友。

2、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外祖母说话的柔和动听和对我体贴入微的关照。

3、不能。因为“睁”是描写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如果改为“瞪”,就与“微笑”的神态相矛盾了。

4、表达了我对外祖母的喜爱之情。

5、“可爱的动物”指代的是“一只大猫”,“一根不断的线”指代的是“外祖母对世界无私的爱”。

网络试题

有血有肉的意思篇六
《文本细读的意义与》

有血有肉的意思篇七
《十八大翻译实证解析》

十八大翻译实证解析

翻译是一门创意艺术

——十八大翻译实证解析

【中国翻译,2011(3)20-24】

童孝华 中共中央编译局

摘要:翻译既是创新,也是创造,要为常人不能为,或为常人不敢为,走在常人之先。翻译不是照本宣科的重复劳动或简单的技术活,而是一门创意艺术。

关键词:十八大翻译;翻译贵在不译;翻译就是翻译意思;字对字翻译;政治包袱;学术自由

翻译既是创新,也是创造,要为常人不能为,或为常人不敢为,走在常人之先,对翻译的语料进行进一步考证和引申,从更高的高度、更深的深度、更宽的宽度,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总结提炼,最终形成比较站得住脚的结论。所以说,翻译不是照本宣科的重复劳动或简单的技术活,而是一门创意艺术。

翻译是一门创意艺术——这正是党的十八大文件翻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这给十八大翻译带来了两大基本难题。第一个是如何从原文的白纸黑字之间探测出重复累赘,将多余的部分删去不译,做到天衣无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贵在不译。第二个是如何从原文的白纸黑字之间探测出隐含的意思,做到原文与译文无缝衔接,这就是奈达所说的“翻译就是翻译意思”(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归根到底,这两个难题反映的是同一个翻译现象,这种现象过分忠实于原文结构,缺乏创意,简单地追求字对字的翻译。

本文将就这两个难题,通过十八大翻译实例予以考证。有个别的例子进行了重新编辑,也有个别的例证来自其他中央文献翻译,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一、翻译贵在不译

字对字翻译,本质上就是不能超越

中文的束缚,达不到理想的翻译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与原文背道而驰。即使是对翻译技巧烂熟于心的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也总是不知不觉地偏离这些技巧,很自然地偏向中文

原文结构。这是翻译最大的障碍之

一。摆脱字对字翻译,不受中文原文结构的影响,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那就是对有些字词进行有选择性地不译。

关于“水平”的译法。一般来说,

“水平”通常译作level。例如:

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译文: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这里将水平译为level是可行的,因为水平在这里本身就表示城镇化程度高低,比如说我国2011年的城镇化水平为51.27%。

但是,关于“水平”的译法,在很多情况下,无需照字面直译。并不是译文里有“水平”,就说明翻译有水平。也许会恰恰相反。如果流于形式,在译文里生搬硬套地把水平翻译成level,反而会降低译文水平。

2.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译文:Basic public services have improved markedly,and access to them has become much more equitable. 这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并没有直译成the level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只是很简单地处理成basic public services。为什么这样做? 这要从英文行文的基本要求说起。英文行文最讲求的,实际上就是简洁;行为追求一目了然,译文经不住拖泥带水。对文章于事无补的、画蛇添足的内容一律应该拿下。本质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意思就是服务更好了,“水平”二字是多余的。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让我们再看看the level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能给外国受众带来什么样的感

受。国外受众是检验我们译文的重要评判者。the level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给他们的感觉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分为三六九等,而原文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在这里,对“水平”二字选择不译,应该是可行的。

3.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

译文:personal income and social security hav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居民收入水平讲的是整体、或平均收入,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如果是那样的话,则应该翻译为the levels of personal income,level应该是复数,而这样的翻译显然和后面的“迈上一个大台阶”是不搭调的。

社会保障水平更是相对全社会而言的整体概念,不分级次,翻译成the level of social security,level就显得多余了。

4.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译文:increase subsidies to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实际上就是增加他们的补助。补助多了,资助水平也是提高了。所以资助是主体词,水平则不相干。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译文:strengthen the ranks of teachers and enhance their work ethics.

人的道德规范是人的不可分解的德行,是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整体体现,没有级别之分。

6.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译文:improve people’s health

党没有把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划分成若干等级,党所提高的是全社会的公民的身体健康,是一个整体概念。

通过中英两种文字的比较,我们可

以发现,归根到底,“水平”在中文里的用法,很多情况下只是起到了习惯搭配作用,并没有实际涵义,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充其量是主体词的同位语。因此,只需根据主体词来展开翻译,进行取舍。在翻译当中,还是有很多方面的用词很虚,很抽

象。有的则已包含在主体词意思里面,不需直接译出。更多的属于冗余,翻译时有删减的必要。下面再举若干例子,涉及到更多可以不译的字词。

7.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译文:improve income distribution

不译:秩序。环境秩序如果直译为environmental order,有环境制度和环境命令之意,但都极其罕见,都没有中文要表达的意思。

8.不得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

译文:should not resort to feigned compliance

不译:态度。态度被包含在主体词“阳奉阴违”内,阳奉阴违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9.维护了良好的安全生产形势

译文:maintain good workplace safety

不译:形势。安全生产就是一种形势或状态。

10.加紧学习信息网络化知识

译文:make a greater effort to study information networkizatiom.

不译:知识。信息网络化本身就是知识。

11.怎么看全球的发展问题

译文:How should one view global development?

不译:问题。发展问题,就是发展这个问题,问题是发展的同位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水平也好,还是问题、秩序等也罢,都是在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词。很多情况下,它们是对主体词的多余交代。在翻译当中应根据上下文略去不译。

二、翻译就是翻译意思

由于翻译最大的原则就是翻译意思,所以我特别反对不分青红皂白,照搬原文顺序,进行字对字翻译。这样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既会造成译文逻辑问题,也会违背英文语法和语序规则,词不达意,更会造成重复累赘,译文不堪重负的现象,达不到翻译的最终目的。

(一)逻辑问题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初译: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 proceed from the basic fact that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and take a five-fold general approach.

修正: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 base ourselves on the basic reality that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Our overall plan is to promot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gress.

初译按中文照搬下来的take a five-fold general approach有两个致命的缺陷,就是approach后边应该接to或toward,然后再接具体所要做的事,所以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没有指向、缺乏逻辑的表述。还有一个问题是five-fold如果不展开来说,恐怕连很多中国人都

很难明白具体是哪五个方面,外国人更不用说了。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恐怕就是译者有一种政治包袱,不敢跳出十八大这种政治报告的中文形式,怕人评论翻译丢三落四、原文的风味全无。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翻译任何中央文献,包括翻译十八文件,在很大的程度上不是政治任务,而是纯正的学术任务,只不过这个任务需要有很高的政治感悟力才能完成好。既然是学术任务,学术是讲求自由的。只有自由的学术,才是纯正的学术。那么,翻译就应该放下政治包袱,让学术自由地发挥。再举个例子来说明:

13.中国军队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

初译:China’s armed forces will, as always, increase military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修正:China’s armed forces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cooperation with the armed forces of other countries.

这个中文原文本身是有问题的。首先,中国军队和各国合作,肯定是军事合作,所以原文的军事合作里的“军事”二字是多余的。其次,中国军队和各国合作,这个表述在英文中也不合逻辑,和事实不相符。中国军队不应该是和某个国家合作,而应该是和他们的军队合作。

14.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初译:We will enhance me abilility of medical and health workers to provide services,and improve their work ethics and style of work.

修正:We should ensure that medical personnel provide better services,and improve their work ethics.

这个字对字的初译,跟原文跟得很紧,但有两个问题。

第一,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并不是由我们提高,我们这里指党。在很多情况下,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应该是医疗人员自身的事,不是党的事。我们不是说翻译就是翻译意思吗?那么,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的最终意思是什么?也就是这句的最终落脚点在哪里?依循逻辑,这个落脚点应该落在的提高服务能力的最终目的上。提高服务能力的最终目的,毫无疑问,就是为了改善服务改善服务可以译为provde better services。

第二,医德医风,一字不落,都译出来了。但很明显,都译出来,就显得重复,应该取其大者,将范围较小的而且包含在work ethics之内的style of work删除。

据此,可以看出:翻译的任务,其中一项就顺着逻辑走到终点。当然,这绝不是鼓励钻牛角尖。

15.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初译:create even better conditions for peaceful reunification.

修正:create even better conditions for achieving peaceful reunification

英文是最讲求行文逻辑的。不懂中国国情的,读完这个初译,就很难把握其中的意思。对和平统一,是要维持,还是要争取;是要支持,还是反对;是要加速还是要延缓;存在多种选择。这个初译,逻辑短路,让人无法捉摸。最后加上achieve这个字,才算为理解指明了方向,对和平统一给了界定。由于中文表述向来有着模糊性,所以中文实际上是一个个暗礁或陷阱。尽管这些暗礁或陷阱犹如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但是我们翻译时却不厌其烦地往上面撞、往里面钻。

16.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初译:accelera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free trade areas.

修正:accelera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free trade areas

初译很明显就是没有说完的半句话,对自由贸易区如何处置,没有交代。什么是半句

有血有肉的意思篇八
《索绪尔的几组基本概念》

2002年第2期No.2.2002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3月Mar.2002

索绪尔的几组基本概念

陈嘉映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

¹

摘要:索绪尔最有影响的一组概念是施指(或译/能指0)和所指。施指/所指不是名实关系,所指不是实物,而是概念。为了更明确地理解施指/所指,就必须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如此这般的施指和如此这般的所指结合而成一个符号,是任意的。他的任意性原则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语词之外并没有一个已经切分好了的现实。现以施指/所指和任意性原则为基础,进一步阐述索绪尔的另一些主要概念如语言/言语,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以及索绪尔结构主义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施指和所指;任意性原则;语言和言语;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46(2002)02-0051-05

索绪尔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几组主要概念如施指所指、语言言语、共时性历时性,都是今人常用的概念,但尽管常用,人们对这些概念仍经常有相当的误解,本文的目的就是重新梳理一下这几组概念,并提出一点自己的批评意见。本文所依据的是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5普通语言学教程6一书,不过有些引文对照原文稍加改动。

是事物,一层是语词和事物/之间0的东西,后者才是索绪尔的/所指0。这一提法的具体内容将在下文逐步展开。

施指/所指不是名实关系,所指不是实物,而是概念。施指和所指,声音和概念,两者是合二而一的。人们也许会说,声音本身不能施指,鹦鹉学舌发出了声音,却没有所指,只有处在某种特定关系之中的声音才有所指,语言就是这样一种赋有了意义的声音。这话是对的,但还须强调,关系并不是附加在声音上的东西,把有些声音分析为纯声音和纯意义是分析的结果,而不是声音原始现象的方式,有些声音没有意义,有些声音具有意义,才是声音原始现象的方式。把事后能够分析开来的东西视作事先就由两个部分合成,视作一个部分附加到另一个部分上,这是初级反思最严重的错误。幼儿牙牙学语,他的声音一开始没有意义,后来有了意义,这不是后来把意义附加到了声音上面,而是声音生长成为有意义的声音。索绪尔把施指和所指比作纸的正反面,我们可以说到纸的正面和纸的反面,但纸却不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当然,纸的比喻并不充分:纸的正面反

施指/所指与任意性原则

语言是用声音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符号是用以表示者和被表示者的结合。索绪尔把用以表示者称为/施指0(signifiant,signifier,多译/能指0,但还是译作施指好些),把被表示者称作/所指0(signifie,signified)。这里我首先要简要澄清一种误解,即以为所谓所指是些实物性的存在,例如/马0的所指是一匹或一些有血有肉的马。这不是索绪尔的意思。在索绪尔那里,所指是概念性的,或干脆就是概念,马这个声音指马的概念。/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式0。[1](P101)也可以说,语词有两层/所指0,一层

收稿日期:2001-10-15

作者简介:陈嘉映(1952-),男,上海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现代西方哲学、语言哲学研究。

52杭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2002年

面都实存,而声音和概念两者的本体论地位不同:声音是实存的,概念并不在同样的意义上实存;可以有无意义的声音,却不可能有无声音的意义。但这只是说,有意义的声音是一种更高级的形态,而不意味着在这种高级形态中声音和意义在实质性上是可分的。说声音实存而意义不实存,这是实体/关系这组概念所表达的一种本体论建构。这里涉及/实质上可分与形式上可分0这两种可分性:一个足球有32块皮子和一个足球有表面积是两种/具有0,我们可以把足球拆成这些皮子,但我们无法把表面积拆下来。

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提出的一对重要概念,成为此后的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国内也有很多作家喜欢使用这对概念,但人们对这对概念的理解常有偏差,最主要的一种偏差是把施指/所指和语词/指称混为一谈。指称是实物,索绪尔的所指则是概念,指称是现成摆在那里的东西,所指却是一种形式关系,是由施指的形式系统确定的。这一点由索绪尔提出的任意性原则给予更深入的阐释。

任意性原则是说:如此这般的施指和如此这般的所指结合而成一个符号,是任意的。对任意性原则的浅近理解是,汉语用/马0这个声音来指马这个概念,英语却用horse这个声音来指这个概念。

但任意性原则还有更深的内容:语言不是简单地为已经现成存在的事物或现成存在的概念命名,而是创造自己的所指。例如,汉语里有虫和爱这两个概念,英语里却没有两个概念恰恰和它们对等,/虫0有时译作insect,有时译作worm,/爱0依上下文译作love、like、want、tendto等等等等。/虫0和worm不是对同一个所指的不同施指,不同语言创造、建构不同的所指。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着眼来建构一个概念,例如,河和溪以及river和stream的区别在于宽窄短长,fleuve和riviere的区别在于前者流入海洋。所以,人们并不是面对一个已经清楚分节的世界,用语词给这些现成的成分贴上标签,实际上,语言才把现实加以明确区分,/若不是通过语词表达,我们的思想只是一团不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0[1](P157)。所以,任意性原则的深义是:概念是对浑然未分的连续的现实任意划分的结果。简单从经验上说,各种语言的语词)概念并不一一对应,这一点就体现了任意性原则。这一点也可以从历时方面来看,所谓,,/河0本

来是指黄河,后来泛指河流;/虫0本来可泛指动物,现在不可以了。如果/符号的任意性原则0说的只是对现成的概念可以用任意的声音来指,那它就成了内容贫乏的老生常谈,这条原则的要义在于所指的任意性或创造性)))每种语言都以特有的、/任意的0方式把世界分成不同的概念和范畴。正是基于这一要义,索绪尔强调这个原则是/头等重要的0。[1](P103)

施指和所指都是纯关系的东西。各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同异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不管在某人眼前堆起多少件棕色的东西,他都不会学到棕色概念,除非他学会了区别棕色和红色、黄色等等。概念通过互相之间的区别得以建立,/概念是纯粹表示差别的,不能根据其内容从正面确定它们,只能根据它们与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关系从反面确定它们。它们最确切的特征是:它们不是别的东西0[1](P163)。索绪尔用了好几个比喻来说明这种纯形式纯差别的关系。国际象棋里把王作成什么形状并不重要,重要的只在于能把它与后、马、兵等等区别开来。一趟班车,无论车厢、司机、乘务员怎样更换,只要它在每天同一时间从同一地点出发在同一时间到达另一同样的地点,它就是同一趟班车。甚至有这样的情况,一趟按列车时刻表8:25发车的班车每天都误点10分钟发车,我们仍然把它叫作/8:25那班车0,只要它能区别于另外几趟班车就行。

不仅符号的所指是靠差别确定的,施指也是靠差别确定的。我们每个人说/高超0,语音语调都会有些差别,此时彼时也会有些差别,但人们都知道我们说的是同一个词,只要我说出/高超0能与说出/高潮0、/高唱0等等明确有别就可以了。

语言系统中的同一和差异是纯形式的,是由结构层次来界定的。说到某个语言单位,当然是说这个单位自我同一,但怎么确定它是一个单位呢?例如,怎么确定发音不同的b都是b?在语音层次上发音不同的b是否属于同一个单位,取决于它们是否对高一级层次具有区分作用。例如在英语里,b和p的差别(浊音清音之分)在高一级的层次即单词层次具有区分作用,例如bet是一个不同于pet的词,所以,一些发音同一于b,一些发音同一于p。相反,汉语不借浊音清音来区分单词,因此,英语发音的b和p在汉语中都是同一单位。我们不可能不依赖较高层次而直接在较低层次上确定都有哪些单元并考察这些单元如何结合、如何起作用。结构主义的这一原则具有深:,

第2期

的指引下进行分析。

陈嘉映:索绪尔的几组基本概念53

系,言语则是人们平时所说的那些话,是依赖于语法系统的说话行为。语言学研究实际语言行为中所潜藏的形式系统,因此,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语言/言语是一组有益的区分,不过,索绪尔有时有点草率,把不同的性质的区分简单地挂到这组区分之下,例如张三李四说/我0时指称不同的人而/我0这个词的意义不变,与张三李四在某个词上发音不同而这个词仍是同一个词,两者是不同类型的同-异。

在笔者看来,信号、象征是单坐标的,与情境相连,语词、符号是双坐标的,一方面和情境、现实相连,一方面和其他语词、符号相连。笔者习惯把语词和情境的联系称作纵坐标或语境坐标,把语词之间的联系称作横坐标或逻辑坐标。/绿0不仅和绿颜色相连,而且和/蓝0、/青0等语词相连。如果没有/蓝0、/青0等词,我们就不知道/绿0所界定的颜色范围。像/绿0这样的词,和颜色本身紧密联系,看不见绿颜色的人,如盲人和色盲,不能充分了解/绿0这个词。另一些词,如/导数0,纵坐标上的联系很虚,主要是在横坐标上确定的。索绪尔区分言语和语言,可以说,前者是就语境坐标来看待语言,后者是就语言的逻辑坐标来看待语言。

索绪尔认为,在各种形式关系中,有两种是最基本的,他分别称作联想关系(associativerelation,现在更多称作聚合关系,paradigmaticrelation)和组合关系(syntagmaticrelation)。前者如p和b相对,foot和feet相对,是一种对比关系;后者是序列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两个单元是否能够组合在一起。这两种关系适用于语言分析的各个层次,整个语言系统都可以通过这两种关系加以解释。

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有助于人们看到在语词之外并没有一个已经切分好了的现实,提醒人们不能把语词理解为名称,把语言理解为名称的集合。不过,笔者认为必须对任意性加以限制。区分不是完全任意的。例如自然品类,杨树、柳树、松树、橡树等等,它们的分界线差不多是由现实强加给语言的,各种语言作出的区分大同小异。刚才提到的/8:25那班车0也可以反过来说明任意性的限度:每天都误10分钟,人们仍可能称之为/8:25那班车0,但若每天都误一小时,人们就多半会放弃这个叫法。这里涉及名称/概念词等多个范畴,这里不能一一讨论。总的说来,如果想到在索绪尔之前,人们通常把语词设想成和事物一一现成对应,想到在索绪尔之后仍有那么多重要的哲学家仍然陷于这一理解不能自拔,也许就可以比较赞许索绪尔对任意性原则的强调了,哪怕这种强调有点矫枉过正之嫌。

共时性与历时性

语言的共时研究(synchronicstudy,synchronie)和历时研究(diachronicstudy,diachronie)又称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共时现象是同时存在的各种形式之间的关系,例如对立关系。普通语法的一切都属于共时态。语言在不断变化,这索绪尔当然知道,他不仅经常引用语言各方面的变化进行论证,而且任意性原则还解释了语言发生变化的条件:所指对现实连续体的分割是任意的,现实连续体中并没有什么能够保证所指固定不变。同样,语音也会不断变化。但看似矛盾的是,恰恰因此,语言研究从本质上是共时研究。这是因为,语言是一个形式系统,每一单位的价值都由另一些单位确定,而这一单位和其他单位的关系必然是共时关系。说语言在不断变化,即是说各个单位相对于其他单位的关系在不断变化着,如果把语言看作时间长河中的流变体,那么,在任何时间作一切片,这一切片上所显示出来的各个单位对其他单位的关系却是确定的。/语言状态无异就是历史现实性在某一时期的投影0,[1](P127)而语言,所以,

语言与言语

如果施指和所指都是由区别建立的,那么很明显,它们都必须存在在系统之中:语音必须构成一个系统,人们才能区别这个词和那个词,概念也必须坐落在一个概念系统之中。这就是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系统0或/由形式构成的系统0。和语言(系统)相对的,则是言语。言语是语言的体现,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总称为langage。索绪尔用多种方式来描述言语和语言这组对偶:言语是个人的、从属的,语言是社会的、主要的。从言语的角度来看,两个人说同一个词的声音可能相差很远,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相差很远的声音是在说同一个词。在言语中,张三说/我0是指张三,李四说/我0是指李四,在语言中,/我0既不指张三也不指李四,而是指说话人。说出一个句子是属于言语的,而句子这个概念却是属于语言的。,

54杭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2002年

尽管/历时事实是一个有它自己存在理由的事件0,但/由它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特殊的共时后果,都是跟它完全没有关系的0[1](P124)。由此可知,所谓语言既是历时的又是共时的所以必须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种说法只是庸人的高论,其不变的正确性是来自对理论问题的麻木。历时和共时不是语言中的两类现象,而是两个层次上的/现象0:/历时的就等于非语法的,正如共时的就等于语法的一样。0[1](P195)当然我们也可以对语言作历时研究,但历时研究是以共时研究为基础的,因为没有单个语词的演变,只有系统的演变,历时研究所研究的其实是两个共时体系之间的关系,所以,历时描述从共时描述派生。在语言学上,解释一个词就是找出这个词跟另外一些词的关系,词源学也许能协助这一工作,但它本身不是对语词意义的解释。

人们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够区分哪些是共时现象哪些是历时现象,实际上,除了语音领域,在诸如语义等领域,经常不可能清晰地对两者作出区分。索绪尔关于共时/历时的主张主要是用来界定语言学研究内容的。但这一主张显然涉及到远为广泛的历史性和时间性问题,这里无法就这些重大课题展开讨论,但有两点可以提到:第一,共时/历时之所以在语言学研究中成为一个独特的问题,是因为语言学研究的是符号的形式关系,而形式关系天然就是从其脱时间性的方面来界定的。一块土地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通货变化的情况,土地本身(换句话说,这块土地和其他土地的比较)是确定价值的一个因素,然而,符号自身没有任何价值,其价值完全依赖于它在符号系统里的位置。/如果价值植根于事物本身,植根于事物之间的自然关系中,我们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就历时的发展去追溯这种价值。但不可忘记,这种价值在任何时候都取决于与它同时存在的价值系统。0[1](P118)第二,索绪尔反对语言变化的目的论,他认为语言变化来自其中某些成分的自发的、偶然的变化,索绪尔这一思想与达尔文进化论的构想是一致的,实际上,他也专门引用达尔文来说明进化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这一见解也不能不让人想到哈耶克等自由主义者对社会发展的一般见解。历史产生形式,系统使用形式,形式科学或所谓规范科学所研究的是这些形式如何被使用,而不是它们如何被产生。/原始事实和它对整个系统可能产生的后果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0

[1](P127)

终是一个系统,那么任何成分的变化的确都是系统的变化,不过,语言系统像任何非严密形式化的系统一样,有中心有边缘,语言系统对边缘地带的变化不敏感,所以尽管有些边缘成分发生了变化,我们也不妨说,语言系统本身却没有变。二,用索绪尔的语言/言语来谈论语言,语言就是言语的形式关系、语法、逻辑,言语之不是一些胡乱的声音,不是信号,就在于它具有这种形式关系。那么,共时性就是一个容易误导的用语,因为形式关系是超时间的或最好说脱时间化的关系,而不是在/同时发生0的意义上共时的。索绪尔本人所谓投影就是一个较好的概念。那么,索绪尔关于语言学对象的提法也该稍作修正:语言是语言学的目标,而不是语言学的对象,换言之,语言学恰恰是要通过对言语的考察确定潜藏在言语(语言现象)之中的形式系统。

评论

索绪尔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中心论点是:语言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成分完全由它们在系统中的相互关系界定;这个系统有不同层次,每一层次上的一些成分通过结合形成更高的层次,而且,一个层次上的各种成分与其他层次上的各种成分形成对照,这也是说,每个层次的结构原理都是相同的。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结构主义的主要立论在于:意义出现在结构之中,这个结构,无论是语言系统,还是社会规范系统或心理结构,都不是行为者平素的意识内容,但它无所不在,是任何意识所依托的东西。张三说一句话,这句话的意义不等于张三在此时此地怎么就说了这话。我们平素会思忖我们要说的内容,但不去思考为什么我们这样说就能表达这样的意思,这个问题是结构问题,是理论问题,由哲学家、科学家予以探讨。科学寻求的不是一个事变的致动因,而是一个事变的原理或意义,这个意义不是由诸多前件构成的,而是由一个意义系统产生的。结构主义的这一主思路是反历史主义而行的:历史只是共时分析的例证。

对索绪尔的一个主要批评是他取消了语言和现实的关系问题,[2](P354)因为施指和所指都属于语言这一方,现实好像消失了。的确,如果/虫0这个声音只是指虫这个概念,那么它和现实之中的虫是什么关系呢?一提到所指,人们自然而然会把它想成现实中的虫,这是什么缘故呢?也许应,,,

第2期陈嘉映:索绪尔的几组基本概念55

为什么要多此一举?为什么不直截了当说虫这个声音指现实中的虫?尤其我们想到,有些语词说不上指示某个概念,例如专名。索绪尔之所以需要所指这个中介,是要表达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没有虫这个概念,现实中的东西就不是作为虫显现的,虫这个概念把现实中某些/模糊不清的0东西转变为明确界定的虫。

然而,在语言出现之前,当真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吗?这个想法,不是索绪尔独有的,也是很多先贤曾经表达过的,例如5旧约6中耶和华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天地分开,万物现形,从而也有了/太初有言0的说法。然而,当然不是语言、语词才开始了区别、识别,猴子能识别来自地面的危险和来自天空的危险,蚂蚁会识别紫外线。猴子、狗、蚂蚁没有语言,但它们眼里的世界对它们而言是清楚的。在笔者看,语言切分现实从而使现实清晰显现,是从人的层次上来说的:对人来说,现实在语词的水平上成像。猴子看到蛇或鹰了吗?蚂蚁眼中的紫外线是什么样子?狗看见的是牛肉?肉?带血的肉?臭肉还是香喷喷的肉?并非语词才开始了识别,我们可以说,这些动物和人类有不同的分类系统。当然,语言和前语言的区别

主要不在于分类系统不同,而在于语言建立了世界的结构,就像拉康所言,语言之外无结构。

索绪尔主要是要反对语词和现成事物一一对应的关系,反对人们假定/有现成的、先于词而存在的概念0[1](P100)。语言和现实是从整体上相联系的。索绪尔作为一个语言学家,没有详细阐述语言和现实的关系,但他的理论完全能够与语言/现实整体联系的看法相容。说到底,人们毋须通过语言才接触得到现实,语言只是使得现实在语言水平上得到理解。如果不看到这一点,而只是在施指和所指之外再添上第三项/现实0,建立一种施指)所指)事物的模式,反而会加深施指和现成事物一一对应的成见。施指和所指是一套思想的提示词,理解了这套思想,原可以把这些词抛在一边。不妨说,语词的声音直接指现实的东西,但这现实的东西现在是从它能被指来说的,是在语词层面上具有了意义、在语词层面上处于相互关系之中的现实。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利科.哲学主要趋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AFewBasicConceptsinSaussure.sTheory

CHENJia-ying

(Philosophydepartment,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AmongSaussure.sconcepts,signifier(signifiant)andsignified(signifie)aremostbroadlyknown.Signifier/signifiedisnotarelationbetweennameandthingbutbetweensoundandconcept.Wemustbeclearabouthisprincipleofarbitrarinessinordertobetterunderstandwhatthedifferenceofsignifier/signifiedmeans.Theprincipleallowsustoseethatrealityisnotreadilydividedifnotforlan-guage.AfewotherbasicconceptsinSaussure.stheory,suchaslanguage(langue)/speaking(parole)andsynchrony/diachrony,arean-alyzed.

Keywords:signifierandsignfied;theprincipleofarbitrariness;language/speaking;synchrony/diachrony

(责任编辑:沈松华)

有血有肉的意思篇九
《阅读理解 之 词语含义与作用》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考题类型:

解释词语的含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用得好,好在哪里,某词的表达作用

怎样理解某个词

能否删掉或换成某个词

①表面意思,深层含义 ②中心词或修饰语表意的准确性;③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准确、形象)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传递了某种感情、运用了修辞

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结合前后内容理解;②依据语境,把握作者感情,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③同义词、近义词替换比较分析;④删除比较

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 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一)考查题型 此题型的标志在于指示代词的出现,如“这”“那”1、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

“这些”“那些”“此时”“它”等。

2、对词语的品味。即词语的表达效果或含义。常常这样来考查: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妙处;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等。 (二)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

1、把握特定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汉语中很多词语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这些词语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言使用的具体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思。如《学会合作》中,说明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时举的事例,写悠扬的乐曲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倾泻出来。“倾泻”的意思就是吹奏、弹奏。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的含义。记叙类文章中不乏写人之佳作名篇,自然,理解词语的含义就要联系人物的形象来分析了。如《三打白骨精》中“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中“闪”的意思,指动作敏捷、很突然,显然与老妇人的年龄不相符合,突出了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3、联系写作手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很多句子往往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就要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分析。如“幽雅的歌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中的“贝多芬”“莫扎特”显然用的是借代手法,分别指代贝多芬、莫扎特的优美乐曲。

4、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含义。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词语中,让词语变得有血有肉感情丰富起来。如“我家里很穷,没有那么多的花布,我却执意非要不可。妈妈无奈,于是就东借西磨,好不容易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设计啊!”中“居然”一词就表达出“我”有了书包之后的惊喜心情。

耐磨的人生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失去了右手。炎炎夏日里,我到他的小书屋去选书。我本来打算要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衫出门的。可是,临行前我还是毅然换了一件长袖衫——我忘不掉两年前他在酷暑时节穿一件长袖衫对我说:“我今生再也无福穿短袖汗衫了”的悲苦神情,我希望这件长袖衫从我身上蒸出淋淋汗水,希望这淋淋汗水能多少减淡一点朋友的哀伤和痛楚。当我出现在那间小书屋时,朋友热情地迎上来与我握手。两只左手紧紧相握的瞬间,我俩都忍不住看着对方的衣衫大笑起来——因为,朋友居然穿了一件短袖汗衫。 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倒退两年,我还真的特别需要你这样做,但现在....

不同了„„不瞒你说,刚出事的那阵子,我认为我活不下去了,我说什么也接受不了没有右手的残酷现实。我笨拙地穿衣,歪歪扭扭地写字,刮胡子的时候,把脸刮得鲜血淋漓,上厕所都十分十分不方便„„我哭,我闹,我摔东西,我把脑袋剃得溜光来发泄。后来,我就劝自己:别想那只手了,行不?瞧瞧人家古人多么豁达,满嘴的牙齿都掉光了,却说:“口中无碍,咀嚼愈健”;一个叫达克顿的外国人,曾以为除了双目失明以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击,可他在60岁的时候,却真的双目失明了。这时候,他说:“噢,原来失明也是可以忍受的呀。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器官都丧失知觉,我也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慢慢地,我平静下来。我开始穿着短袖汗衫出门,坦然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我终于明白,我其实有一条韧性十足的命,它远比我想象中的那条命耐磨得多„„

那一天,我倒空了自己的钱袋。我跟自己说:多选一些书吧,这间书屋的书一定富含灵魂之钙。

1、“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一句话中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请....

你结合上下文回答。

2、文中第一自然段的“毅然”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3、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吧,请用几句话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你一定行的!

【2、表现“我”的决心,表现“我”对朋友的关爱,同时引出下文。

3、人这一生可能会遇到许多灾难,但在这些灾难面前许多人挺住了,人生很美满充实;许多人颓废了,放弃了,余生在痛苦中度过。】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

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偷偷地”钻“用得非常好,还在哪里呢?

2、第二自然段的描写对象是春花,为什么要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其中这个“闹”怎样理解?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小草 破土而出时“挤”的动态,也显示了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似乎小草也有了意识和情感。

“闹”字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声响,还显示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色,烘托出热闹的气氛。】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2、首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一句中的“睁”能否改为“瞪”?为什么?

4、“她弯腰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

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第一段划线的句子“可爱的动物”和第二段划线的句子“一根不断的线”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自然段:我从外祖母的谈吐和脸部表情中感受到她的和蔼可亲和温柔慈祥。第二自然段:外祖母成为我的终身朋友。

2、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外祖母说话的柔和动听和对我体贴入微的关照。

3、不能。因为“睁”是描写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如果改为“瞪”,就与“微笑”的神态相矛盾了。

4、表达了我对外祖母的喜爱之情。

5、“可爱的动物”指代的是“一只大猫”,“一根不断的线”指代的是“外祖母对世界无私的爱”。

高明的大自然

①大自然创造的每一个奇迹,提供的每一个榜样,都让人感到神奇高明。

②在众多海洋微生物中,单细胞的原绿球藻显得很普通,但是,它们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作用有机体。不要小看这些浮游生物的能量,海洋中如果缺少了它们,整个地球生命就无法繁衍。因为它们为海洋动物提供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原绿球藻类浮游生物拥有高效的光能作用机制,它们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轻而易举地将收集到的阳光转化为养分。

③别以为这没什么了不起。由于原绿球藻数量众多, 1升海水中的原绿球藻多达1亿个。当这些浮游生物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用其中的碳构造自身细胞并放出氧气时,差不多吸收了海洋中三分之二的碳。这意味着它们在抑制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④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些浮游生物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一旦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把这些小生命作为榜样,找到更简单更有效利用太阳能的良策,甚至还能找到抑制全球变暖的锦囊妙计。

⑤提起海藻、鲍鱼、蚌等软体动物的外壳时,人们总是赞叹有加。因为软体动物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最常见的碳酸钙原料,遵循高效无污染原则,营造了各种坚固耐用、千姿百态的贝壳式建筑。在高倍数显微镜透视下,鲍鱼的外壳由一层一层的层状组织粘合而成,层状组织由厚约0.005mm的“碳酸钙砖块”堆砌起来,使用的“水泥浆”则是软体动物自身分泌出的有机糖蛋白胶。在有机糖蛋白胶粘合下,软体动物的外壳不仅坚如磐石,而且还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⑥在昆虫世界里,蝴蝶显得分外妖娆。它们翩翩起舞,能够飞越万水千山。科学家研究发现,蝴蝶翅膀上下扇动时,形成了一个漏斗形状的喷气通道。喷气通道的长度、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大小形状都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蝴蝶飞行时,空气会沿着喷气通道从前向后喷出。原来娇小可人的蝴蝶竟是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的。

⑦光纤的发明,导致了通信传媒领域的革命,特别是在互联网上。让人惊叹的是,在深邃的海洋底部生活的低等动物——海绵身上,早已武装了这项被人类视为高新科学技术的产品。在海绵身体的四周,生长着许多半透明薄膜构成的骨针,这些骨针具有良好的导光性能,

与现代光纤材料有异曲同工之妙。海绵利用骨针多提供一些亮点,以吸引更多的绿海藻来自己身边安营扎寨,从而争取到更多的藻类食物。在骨针的牵线搭桥下,深海海绵与绿海藻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就形成了。

⑧由此可见,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值得人类敬畏的。

1、大自然“让人感到神奇高明”,体现在哪四个方面?根据全文,分别概括回答。(4分)

2、.第⑤段介绍了软体动物的外壳,它有哪些特点?(3分)

3、分别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指代内容。(4分)

(1)别以为这没什么了不起。 .

(2)一旦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把这些小生命作为榜样。 .

4、下列句中加点词各有什么表达作用?结合文意,简要回答。(4分)

(1)原来娇小可人的蝴蝶竟是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的。 .

(2)在骨针的牵线搭桥下,深海海绵与绿海藻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就形。 ....

1、.⑪原绿球藻具有高效的光能作用机制;⑫软体动物就地取材高效无污染营造外壳;

⑬蝴蝶利用喷气原理飞行;⑭海绵利用骨针获取食物(4分,每一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2、坚固耐用(坚如磐石)、千姿百态、具有自我修复功能。(3分,每点1分)

3、(1)这:指代原绿球藻类浮游生物拥有高效的光能作用机制。(2)其:指代这些浮游生物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4分,每小题2分)

4、(1)竟:表示出乎意料,说明蝴蝶利用喷气原理飞行让人感到惊讶。(2)牵线搭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骨针在绿海藻与深海海绵共生关系形成中所起的作用。(4分,每小题2分,结合文意,意思符合即可)

①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②那是一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③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④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上哪块花布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一个花格子书包!

⑤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

⑥“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⑦“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有血有肉的意思篇十
《心理战术》

军事理论期末论文 心理战的理论和实践的起源与发展简述

心理战的理论和实践的起源与发展简述

关键字 心理战 理论源头 实践源头 动物 远古人类 孙子兵法 发展 科技

内容提要 孙子兵法是心理战的理论源头。作为克敌制胜的战术实践,心理战实践有着比理论更为久远的历史。在不自觉状态下,远古人类,甚至动物都早已是心理战术的实践者。春秋战国,连年的战争促生了军事理论的需求,孙子兵法应时代需求而生。心理战术也第一次见诸文字。理论化之后,心理战术获得了系统而持久的发展,对此后战争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近代之后,热兵器的加入为心理战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之后,高科技武器的涌现动摇了军士在战争中的主体地位。心理战将焦点由战场转到了战场之外。在国家关系,国家战略布局中心理战术开始显现巨大作用。

正文

“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中国兵家鼻祖,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说是后世军事思想的源泉。而他最推崇的战争境界,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连下七十余城,也不是临阵破敌,斩首千万,逐敌千里,而是要尽量避免使用武器,通过权谋,智慧的间接较量使敌方诚服。三国的诸葛亮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来概述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精华。古代的“攻心战”就是今天的心理战。心理战利用作战主体人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手段,来达到影响甚至改变敌我心理状况的战术。

孙子兵法是心理战的理论源头。作为克敌制胜的战术实践,心理战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远古人类。远古人类在狩猎时集体尖声大喊,对自己而言,通过大声呐喊来消除内心恐惧与不安,同时起到恐吓惊吓野兽的作用;在扎营时夜晚点燃篝火,就是利用火光对野兽的威慑作用来保障自身安全的。当然,远古人这样做纯粹是来源于日常实践的经验与习惯。他们的词汇里还没有出现心理战这样理论化的词语。可见,任何理论的东西都是在实践中已被反复使用若干年,并且屡试不爽后才为人所注意,发现,并总结成理论。然后再系统科学的指导实践,心理战也不例外。

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动物世界也一直在使用心理战术:无论是为争夺配偶的同类决斗,或者为争夺食物的异类相争,大多数哺乳动物都倾向于先大声喊叫,威吓对方,或者伸展四肢,展示强健体格,使对方知难而退。不战而屈人之兵,动物也会用这一招,并且从一开始就会用。据此来说,心理战起源可以推溯更早。因为从心理战的两大关键,打击敌方心理和巩固自己心理来说,动物显然是心理战的成功实践者。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自然沿袭并发展这种战术,后来在思想催生的年代,作为时代需要,心理战理论从实践中应运而生。

很多情况下,理论阐释的只是事实,它所倡导的事情人类一直以来都在做。但这种做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出于习惯与经验,个体会不知不觉的使用。但只有被发展成为一种理论之后,这种实践行为才被人类意识到,这样人们在有意识的强化利用这种实践行为的同时,也发展完善。 因而,心理战术在孙子兵法中被理论化,文字化之后,便开启了新的篇章。一方面,在经验习惯作用下,无意识的心理战任然在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作为被孙子倍加推崇的战术思想,有意识的使用心理战成为战争的新特色。心理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

上都得到了连续而系统的发展。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楚汉之争之四面楚歌是心理战的经典战例。刘邦命令将士都唱楚地的歌曲,被围困的楚军以为楚地皆已被刘邦占领,自感失去了本营和退路的楚军军心更加涣散动摇。刘邦成功运用心理战打击了项羽士气,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向敌方军士传达消极信息以打击敌方士气是古代心理战常用的手段之一。这里的消极信息有时候是直接关于敌方的不良信息,比如援军失利,或者本土受袭等,有时候是将关于自己的良好信息传达给敌方,达到威慑敌方的作用。比如赤壁之战中,曹操仅有三十万军队,却号称百万。兵者,诡道也。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这也是曹操历来推崇的战术思想。

骄兵计是心理战的另一为人乐道的战术。“能而示之不能”“强而示之弱”从而使敌军误以为我军实力弱小,胆小怯站,从而滋生骄傲情绪,采取轻取冒进的战略措施,进而露出破绽,为我军所击败:这就是骄兵计。孙膑在与庞涓最后一次对决中,就是采取主动后退,逐营减灶的方法,使得庞涓误以为齐军弱小怯站,兵员流失,从而在冒进之中撞进埋伏圈,兵败人亡。对于寻常老百姓来说,他们更熟悉的是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典故。在此次战役一开始,吴军统帅是吴军上将吕蒙,关羽深知吕蒙厉害,不敢小视,严加防守。吕蒙于是表奏孙权,换陆逊为帅。陆逊没有名气。在威震华夏的关羽眼里,只不过一无名小辈。关羽生性骄矜,自然对其十分轻视。而更绝的是陆逊竟然主动给关羽写了一份示弱信。关羽于是安心去北边攻打曹操,使得吴国有了可乘之机。后来的悲剧便也在情理之中了。

这两次骄兵计的成功运用关键是抓住了敌方将帅骄矜自大的性格特点。战术思想只有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信息威慑战中,夸大己方实力已威慑对方。在骄兵计中,隐藏自己实力以骄纵对方。用两种截然相反的战术思想取得同样的胜利结局,这充分显示了战场情况的复杂,指挥者要审时度势,根根实际情况作出最优决策,这样才能在敌我较量中占据优势。

信念战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战术。通过灌输战士某种思想,使得战士形成一种信念。有了这种强大的心理作用,军士在战场上往往能坚决贯彻的执行作战任务,同时在紧要关头,还能迸发出异常的勇气与力量。信念战从战士进军营第一天起,就已经打响。每个战士都被加以这样的认识,在战场上牺牲是最大的光荣。为了强化这种认识。在军营之外则大力褒奖作战勇猛,不谓牺牲的战士及其家族。使得整个社会都形成一种牺牲光荣的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在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心里,被激情与梦想所强化,最终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信念力量。二战时,日本国军国主义下的“为天皇而圣战”的思想传输从小学课本就已经开始,因而日本军人成为世界上作战最勇猛,最不畏惧死亡的集体。可以说日本在二战时取得的巨大的军事胜利与这股信念的强大力量密不可分。

信念战有时表现为传输偏执狂热的极端理念。有时表现为传输一种错误虚无的迷信思想。义和团首领通过“刀枪不入”的传说来激励战士的士气。当然这种激励经不起时间考验,因而只能一次使用。洪秀全引领的太平天国起义借助西方基督教义来统摄部族思想,比一般的农民起义有了更为高级巧妙的理论支撑,所以走的更为长远。

除此之外,由对待敌方俘虏衍生出的怀柔战术也为军事名家所经常使用。当然心理战关键的赢取人心是对内赢取民心,获得民众的支持。

宣传战,信念战,骄兵计等常见心理战术无外乎归为两类,一类是旨在破坏打击敌方心理,一类旨在加强巩固我方心理。

军营是一个封闭系统。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在封闭系统中最容易受同伴的影响。一方面,情绪彼此感染,由于系统封闭无法扩散,因而在系统内部形成激荡作用。如同多面镜子同时反射一样,即使是一条光线,不断相互反射很快就会成为无数条光线。另一发面战前

战士处于高度戒备与紧张状态,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心里引起巨大波动。因而,外在的心理因素的暗示,强调很容易改观战士的整个心理状况。因而,恰到好处的使用心理战术,对内激励,鼓动,强化战斗信念,对敌威慑,迷惑瓦解战斗意志,这样未战,一半胜负已出。

在漫长的古代,心理战争在战争史上发挥了巨大而奇特的作用。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雨腥风,但心理战的复杂残酷却一点不亚于常规战争,而且往往会取得意料之外的巨大收获。人类历史进入短暂的近代史后,科技文明为战争注入了新的活力。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枪炮的加入为战争史拉开了新的序幕。但战争的主体依然是人,依然是有血有肉,意思想,有意识的高级动物。因而,心理战继续适用。只不过,此时交通,通讯设备的科技化为宣传心理战带来了很大便利。通过飞机空投宣传册,通过广播传输信息成为常用的手段。 后来,随着电子传媒技术的涌现和发展。传媒战成为信息战的主要手段。传媒站利用各种传媒平台来传扬有利于自己的作战信息。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政权的秘密武器生化武器一直为美军所忌惮。在战争紧要关头,具有炭疽夫人之称的伊拉克生化专家在媒体上露面着实给布什带来了一阵恐慌。

古代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将士的素质在战争胜负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因素。将士的素质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作战能力,一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士兵的作战能力在战场上的发挥。因而,提高军队心理素质,历来是兵家必修的课程。同时,还要想方设法来打击敌方心理,使得战争未正式打响,双方士兵在心理上的优劣已显现出来。

近代热兵器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战士的作用,但未改变战士作为战争主体的地位。而伴随着科技迅猛发展,高科技武器的不断涌现,战争中越来越重要的不再是单兵的作战能力,而是武器的先进程度。人在战争中的主体地位被动摇。武器与人并列,甚至超过人的作用是现代战争发展的一大特色和趋势。因而,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战术,对于普通将士心理的攻击作用将受到很大的局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战的衰落。

相反,因为世界全球化与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国际关系也越来越错尊复杂。心理战的重大作用不再经常显示在战场上,而是显示在战场之外,战争之前。由于国际形象在国际交往中越来越重要。因而,积极营造国际舆论,争取舆论支持,成为此时的第一步战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于当今世界超级大国美国,若想继续引领世界,就必须考虑放弃依靠强大军事经济实力的霸权主义。而采用怀柔宽广的仁者外交。这样,阿拉伯国家才能放弃对美国的高度戒备与防范,亚非第三世界才能从心底诚服与美国的强大。心理战之所以经久不衰,用武力使人诚服只能是一时的屈服,而从心里去征服敌人才是维系永久权威的法宝。

作为克敌制胜的战术实践,心理战实践有着比理论更为久远的历史。在不自觉状态下,远古人类,甚至动物都已在实践者心理战的精华。孙子兵法之后,心理战术第一次见诸文字,成为理论。这为心理战术系统而持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心理战对战争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近代之后,热兵器的加入为心理战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之后,高科技武器的涌现动摇了军士在战争中的主体地位。心理战将焦点由战场转到了战场之外。在国家关系,国家战略布局中心理战术开始显现巨大作用。这也是心理战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同时,二十世纪也是心理学理论发展的黄金世纪,各种心理学理论不断出现使得心理学空前繁荣。这也是战争心理学发展的重大契机。将科学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战争实践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心理战必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从产生,发展,应用,战争心理学为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有良知的战争心理学家却希望此学说的消亡。

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战争。这是由生命本质的运动扩张决定的。人类最初与野兽,与大自然较量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获取得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后来,人类力量不断强大,有限的需要变成了无限的欲望。无限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这是贯穿人类历史的根本矛盾。人与

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从诞生之际起就面对这种矛盾。当无限欲望面对有限资源时,个人之间争夺,国家之间战争。而争夺,战争的结果绝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零和博弈,绝不能用简简单单的胜负得失来下判断。战争消耗着巨大的有限的资源,损耗着双方将士的生命。如果说战争有胜利者的话,那么只是那些依靠战争来获取政治资本的政治家,而失败者却是全人类。

相比于枪炮的巨大损耗,心理战是为不见硝烟的战争。但其手段多欺诈,谎骗,与人类道义想左。如果说常规战损耗人类有限的资源,那么心理战则削减人类有限的良知。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无诚信可言。然而,人类的私欲不止,战争就会不止。因而,心理战也将伴随人类一直向前走去,至于它何时终结,我想是许多科学家预言的科技灾难来临时。地球上没有生物可以挑战强大的人类,人类要毁灭,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自我毁灭。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之“四面楚歌”“赤壁之战”

《兵不血刃的战争——心理战研究》

武怀堂 左军占《心理战实用知识》

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6775.html

    【有血有肉的意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