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无私奉献的诗句

| 体育高考 |

【www.guakaob.com--体育高考】

形容无私奉献的诗句篇一
《描写无私奉献的诗句》

描写无私奉献的诗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形容无私奉献的诗句篇二
《描写无私奉献的诗句》

描写无私奉献的诗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形容无私奉献的诗句篇三
《无私奉献鉴赏诗歌的形象》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鉴赏诗歌的形象

制订人:张永青 审核人:陆林华

复习要点:

1.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如人物形象要通过意象、动作、背景等来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描摹景物、感情技巧和作品背景来分析;事物形象要通过相关语句、由表及里和知人论世来分析。

2.学习辨别意象的方法。一般在一首诗中,凡出现的人物、人物所处的环境要注意分析;人物或事物动作所及的范围或状态要注意分析。 考查点一: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一、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通过其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例证]《创新方案》P112《江雪》 二、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点特点:说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 第二步,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第三步,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以及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考查点二: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一、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

3.结合背景分析。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时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

[例证]《创新方案》P112《题李世南画扇》 二、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一)考查意象类 答题步骤: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二)考查意境类 1.意境含义: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考查内容:

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感伤”。 考查点三:事物形象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一、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候要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篇诗作咏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纵深的分析。 [例证]《创新方案》P112《海棠》 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 下 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爣爣①

。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

,烟尘飞至今。

[注] ①爣爣(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 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②辛夷,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5分)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5分)

三、(200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分)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4分)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4分)

形容无私奉献的诗句篇四
《无私奉献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_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考点分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技巧属于诗歌的形式,它是指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它既包括比喻、拟

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包括白描、渲染、想象、象征、衬托、景情关系、情理关系、

虚实、动静等等各种表现手法,也指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诗歌的表达技巧应该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服务,也为塑造形象、创造意

境服务。比如,《诗经·硕鼠》中比的手法运用,将奴隶主比喻为硕鼠,是为了表现对奴隶

主的痛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通篇托梅花之名,言词人之志,收到了含蓄蕴藉的效果;

又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名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演奏琵琶后所

见所闻有力地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

表达技巧是古人所讲究的除语言外的诗歌的又一个亮点。古人写诗非常重视,读诗也应

该特别重视,高考的考查也特别看重,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问题。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

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应该成为高考复习的重点。

【高考金题】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山东)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р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解题指导]这是一首写边关征战的诗,这一类诗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的特点无不与征战

生活、边关景色、作战决心、思念家乡有关。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来考虑诗句的艺术手

法,分析时注意马前、马后的照应,桃花和雪颜色的对比。

[答案]⑴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

动,对比鲜明。⑵“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

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安徽)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解题指导]词的上片前三句写“聚”,写出了相聚时的情景;后三句写“散”,写饯行

时的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作用不言自明。“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

作者用了两个比喻,说明别后的孤苦和漂泊不定。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

人。词的下片写别后之思,头三句先用设问提顿,直抒胸臆,点明“伤情”再说明如何“伤

情”。后三句化用苏轼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和贺铸的“明月多情随柁尾”写他想

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样全诗层层深入,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深刻地表

现出来,扩大了词的意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意思对即可)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

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

这首诗。

[解题指导]宜阳,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为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所

在地。境内女儿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游人前来观赏。然而,在

安史之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

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宜阳城下草萋萋”,

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太平时期,这里不仅

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

但现在,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涧水东流复向西”了。“芳树无

人花自落”,强调“无人”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

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像到山花烂漫、鸟语婉

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

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

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河山的寂寞之感。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

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

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规律总结】

一、掌握古代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诗歌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双关、对比等等。比喻

的作用在于使抽象的物体形象化,语言生动化,如【高考金题】第二题中““云边孤雁,水

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比拟是把物人格化,将甲物乙物化。使描绘更加形象生动,

表意更加丰富,如“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将南风人格化,表现了久雨初晴

后人的心情的闲适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等等进行夸大,从而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能够更鲜明地表情达意,比如“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以三千丈的白发来比愁,可见愁思之深重。对偶能够使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意义更加集中含蓄,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浑圆自然,不见斧凿

痕迹。“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意境更显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

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从中感受到杜甫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借代的使用能使语言简

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

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双关使诗歌表达的含义更加丰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

有晴。”“有晴”既指天气之“晴”,又指感情之“情”,把女孩子对爱情既担心又欢喜,既有

疑惑又抱有希望的复杂心理表达得贴切含蓄而又富有情趣。对比能使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

物、不同的特点区别更加明显,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把统治者的骄奢荒淫与

百姓的贫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表情达意很有帮助。

2、抒情方式

⑴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和事件的感情态度。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通过登幽

州台,直接表达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⑵情景关系:包括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也就是诗人带着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景物,把

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景物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景物遂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

意。(参考学案一对形象鉴赏的讲述)

⑶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

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

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道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

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

度自信。

⑷用典: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讽刺时事,包括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典能使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用典达六个

之多,盼望得遇明主,能够施展才能,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⑸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这是咏史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三国赤壁之

战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与当时唐朝藩镇割据、唐朝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很大关系。

3、表现方法

⑴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使形象更加突出,加强艺术效果,是一种

浓墨重彩的描写。比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

树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⑵白描:不用任何技法,不加渲染,只用纯线条勾勒的写作手法。比如陶渊明的《归园

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全用白描,写出自己心甘

情愿归隐田园过闲适生活的自得其乐心境。

⑶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从而使要表现的形象更加突出的手法。包括正衬和

反衬两种。所谓“正衬”是用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相衬,李白用桃花潭水烘托汪伦对自己

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即是此种。所谓“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鸟鸣山更幽”

是以响衬静,即是此种。

⑷虚实:在诗歌中,所谓“实”是指具体的、实在的客观物象;所谓“虚”是指直觉中

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虚实相生能使作品结构更

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

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人将前两句所写的眼见的耳闻的实景与三四句所写的想象

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为读者创造了亦实亦幻的巨大空间,引导读者由现实到虚幻产生了美丽

的想象。

⑸抑扬: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的意图,加以赞扬。赵希璐

《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

花。”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爱到人们的青睐。

⑹照应:指诗中对前边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

严谨。包括内容照应诗题,结尾照应开头等等。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濛濛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

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要整体上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把握。快速阅读诗歌,了解诗歌

的所用的意象,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考虑诗歌的意境氛围。然

后对诗词的构思进行分析,了解整首诗的大致情况。因为诗的形式是为诗的内容服务的,考

虑诗歌的表达技巧,必须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入手。一般而言,这类题的答案应该

由三部分构成: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怎样运用的;效果如何(从结构和

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谈)。但在答题时还要考虑题目的具体要求,依点作答。

【限时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重庆)

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

法?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湖北)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江西)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篱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福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

5、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

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湖北)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马致远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早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黄昏;月黄昏,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参考答案

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3、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4、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5、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与境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形容无私奉献的诗句篇五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的诗歌》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 那么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 如果世界是一艘船,

那么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 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关爱是一种态度, 他会让人变得可爱而温存; 关爱是一个火炉, 让人从中得到了温暖。 学会关爱他人,

就像拥有了一个奇异的三棱镜, 哪怕是一缕微弱的阳光, 都会折射出斑斓的光彩。

无私奉献的人就像太阳 燃烧着自己, 发出永恒的光和热, 给大地带来温暖和光明, 让万物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无私奉献的人就像大地 在阳光和雨露中, 变得生机昂然, 为世界增添了活力。 让田园获得了硕果: 五谷杂粮,瓜果桃李。 让人们有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动力。 让田园布满五颜六色, 让花儿更加鲜艳美丽。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 让生机世代延续。 无私奉献的人就像春风 把寒冷吹走, 给大地带来春的气息。 吹醒了沉睡的物种, 给田野带来复苏和勃勃生机。无私奉献的人就像大海 总是默默无闻, 从不夸耀自己。

却证明了自己最宽阔的胸怀 和惊人的毅力。

太阳、大地、春风和大海, 正因为有了你们的无私奉献,这个如花似锦的世界, 就充满了生命与生存的朝气。我们的家园, 就变得如此多彩绚丽。 让我们共同协起手来,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形容无私奉献的诗句篇六
《无私奉献高考_古诗鉴赏_教案》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一、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想:

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教学时间:

(7课时)

二、考点解析

2002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根据新颁布的2002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已做了重大的调整。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方面的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原来题型为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试。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知识点讲解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为E级。它是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2)意境:

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

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的地势高,所以登楼远望,周围景物尽收眼底:远处是中条山,近处是滔滔奔流的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约地看到晋南和渭河两岸的奇景。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临的胜地了。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

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写的两首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月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这两首诗都是名篇,都达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结合。从“境”来说,二者都是气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种浩瀚的气势、雄浑的景象有力地显示出来了。但就“意”来说,二都又颇有差异。孟浩然所抒发的情,只是个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济无舟楫”——想当官无人推荐。而杜甫所抒发的情,虽然也有个人之情,但主要的却是忧国之情,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关山北的战事。因此,孟浩然诗就显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诗却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铢两悉称。

(3)抒情方式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表现感情。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普遍认识到了。比如《毛诗序》的作者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例如:杜甫《蜀相》

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他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第一句中的“寻”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

侯祠的。三、四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全诗感情深沉。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渭城曲》

这也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景色,后两句劝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了。这两句,语言是朴素的,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抒情的方式有:

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2000年春季高考。

2、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2001年高考(9)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2001年第8题(4)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5)烘托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

衬托分为反衬和正衬。正衬又称为烘托。

形容无私奉献的诗句篇七
《无私奉献的诗》

无私奉献的诗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意 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也是难舍难离,春风没有办法,到了暮春,百

花就会凋谢,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 早晨起来照镜子,黑发都变了颜色,夜晚吟诗,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青鸟啊,麻烦您带去我情深意厚的探望吧。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意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

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意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形容无私奉献的诗句篇八
《无私奉献诗歌鉴赏之意象分析》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诗歌鉴赏之意象分析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屹立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中国古代诗歌薪火相传,历几千年绵延不绝,是与诗歌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应试与素质并不必然矛盾。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感悟理解上。而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诗歌,首先必须设法使自己进入古典诗歌的情境之中。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相关的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二、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集锦

〖1994年·全国〗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995年·全国〗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96年·全国〗 元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997年·全国〗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998年·全国〗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们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999年·全国〗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露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2000·全国 〗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01·全国 〗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002·全国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全国 〗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000春季高考〗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01春季高考〗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02春季高考〗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兴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03北京高考〗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004春季高考〗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 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常用方法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

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三、例题

1、鉴赏人物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其性质,在理解诗歌深层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鉴赏景物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

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析】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

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

形容无私奉献的诗句篇九
《诗歌赏析与大学生无私奉献精神的培养》

诗歌赏析与大学生无私奉献精神的培养

作者:孙 晨

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对金钱的占有,不是对享乐的贪求,也不是对名利的追逐,而是对社会的贡献。歌德说过:“你若要珍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应该给世界创造价值。”[1](26)爱因斯坦说:“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1](26)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要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居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你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2](777)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盛赞的高风亮节,也正是因为它显现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确实,一个只为自己活着的人,他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他活着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他活着也等于死了。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没有了这个‘我’,那他就无法生存了。他的前面一片黑暗,只有利己主义和注定的悲哀。”

[2](802)

在当今商品化的大潮中,如果抵御不了物质的诱惑,很容易迷失人生的价值,走向一味追求金钱和享乐的利己主义的悲哀道路。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大学生作为我们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应当树立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就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而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效途径。所谓“以理服人”,是以平等的态度,正确的道理,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循循善诱,互动交流。真理只有一个,只有正确的道理才能征服人心,只有善于引导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所谓“以情感人”,是要拨动心灵的琴弦,漾起感情的波澜,通过感情的交流,给人以熏陶和激发。在深情和感动中使心灵得到净化,得到提升。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曾经写到:“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3](206)

梁启超还认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

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3](207)而在文学这个法宝中,诗歌是一个重要的法宝。诗歌以抒情为主,在“以情感人”上它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诗国,历来重视“诗教”。《诗经·毛诗序》中说:“是故正得失,动天地,感神鬼,莫近于诗。”[4](63)在中国璀璨的诗歌长河中,有不少思想高尚,格调高远的诗篇。它们表现了为国为民的坚定信念,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像化雨的春风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哺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献身理想,献身事业,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仁人志士,构成“中国的脊梁”。[5](118)这些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发挥这些优秀诗歌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通过诗歌教学,诗歌鉴赏培养高尚的情操是十分重要的。

梁启超曾以亲身经历谈到他读孔尚任的杂剧《桃花扇》所受到的激励和影响:

那《沉江》一出,写清兵破了扬州,史可法从围城里跑出,要到南京,听见福王已经投降,哀痛到极,迸出来几句话:“抛下俺断蓬船,撇下俺无家犬!呼天叫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累死英雄,到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唱完了这一段,就跳下水里死了。跟着有一位志士赶来,已经救他不及,便唱道:“„„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这几段,我小时候读他,不知淌了几多眼泪。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对于满清的革命思想,最少也有一部分受这类文学的影响。他感人最深处,是一个个字,都带着鲜红的血呕出来。[3](212)

梁启超的这段话说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影响人的思想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影响更是不能低估的。正如16世纪英国诗人锡德尼所说:“诗人的怡情妙手确是比任何别的技艺更能有效地吸引心灵。„„由于德行是一切人间学问的目的所在,所以诗,由于它在传授德行方面是最通俗的,在吸引人向往德行方面是无与伦比的,确是最卓越的工作中的最卓越的人。”[6](240)据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充分利用诗教这种形式,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争取民族繁荣、自由和解放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外敌的侵略,各族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战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主义诗篇表现了千百爱国志士为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它们是民族文化中一份宝贵的财富。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载驰》一诗就塑造了一位具有爱国热情和坚强性格的妇女——许穆夫人的形象。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卫懿公的小女儿,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狄人破灭,卫懿公战死,卫国遗民在漕邑安顿下来,许穆夫人的兄长卫文公即位。许穆夫人听说国破父亡,急忙从许国奔赴漕邑吊唁,并计划向大国求援抗狄复国。但是,她奔赴国难的行动受到许国君臣的反对和阻挠。许穆夫人顶住重重压力,坚定地实施复国行动。后来,齐国响应了许穆夫人的呼吁,派兵援救,赶走狄人,卫国复兴。这首诗表现了许穆夫人热爱故国、复兴故国的深情和决心,以及对阻挠她行动的许国大夫的愤懑。

许穆夫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以自己的安逸而忘记祖国的危难。在许国君臣的一片反对声中,不顾一切地急赴国难,以实际行动助祖国复兴。这种爱国的热忱、坚毅勇敢的行动,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品格,具有感人的力量。这样的诗句介绍给我们的学生吟诵、学习,同样能起到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一生都在为祖国(楚国)的富强和独立而奔走,而奋斗。他坚持改革,主张联合六国共摈强秦,与对秦采取妥协投降政策的旧贵族腐朽势力展开了坚忍不拔的斗争。他屡遭群小的诬陷、排挤和迫害,数次被放逐。在长期流放中,他时刻心忧人民,不忘国事。他以诗歌抒发了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忧愤感情,揭露、指斥了群小违法乱纪、壅君误国之罪,最后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九歌》中的《国殇》,是一首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诗篇: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卫国壮士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这些为国捐躯者英勇献身的豪迈气概。

这些震撼人心的诗篇对大学生情感的陶冶,培养他们以爱国为荣、无私奉献的荣辱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忠勇报国的壮士之所以成为历代不少诗歌着力刻画,着力歌颂的对象,是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公而忘私,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品德。建安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白马篇》就描写和赞颂了这样一位壮士的形象: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中的这位壮士不仅武艺高强,久经沙场,而且忠勇爱国,肝胆照人。当国家遭到外敌的侵略,他割舍一切私情私利,离别父母、妻子、儿女,义无反顾地为国赴难。这是何等令人赞叹的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情怀。“视死忽如归”一句,更是掷地有声,是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面对危难,面对牺牲时的共同心声。

阮籍的《咏怀》(三十九)也写了一位临难受命、舍生忘死,争战沙场的壮士,与曹植的《白马篇》可谓异工同曲:

壮士何慷慨,志欲吞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同样的慷慨赴难,同样的奋不顾身,阮籍歌颂的同样是忠勇献身的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英雄品格中,为国为民,赴汤蹈火,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一个重要内涵。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铮铮誓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岳飞《满江红》表现了抗敌卫国的激烈壮志;夏完淳在《别云间》一诗中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表示了至死不变的抗清决心。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取之。”彰显了无私无畏,磊落坦荡的胸怀。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道出了为民族解放,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伟大抱负和情怀。

文天祥在元都燕京的牢中还曾创作了光耀千古的《正气歌》。诗中列举并赞扬了“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先贤: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文天祥所列举的这些历史人物,或坚持真理和正义,舍生忘死,坚贞不屈;或宁折不弯,杀身成仁,气贯长虹;或鞠躬尽瘁,公而忘私,光耀日月。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和气节。正是这种奉献,使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名垂青史。读着这些诗篇,沉浸在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境界中,大学生一定会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感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诗歌是我们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必须汲取的宝贵的精神食粮。

在中国历代诗歌中,有不少托物咏志诗。这些诗借物以寓性情。在对“物”的描写中,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情操、理想追求和人生哲理。

屈原的《桔颂》就是一首咏物的杰作。特别是其中的这些诗句:“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歌颂了桔树志趣坚定,心胸开阔,谦和谨慎,至诚无私,没有庸俗的追求,不随波逐流的美德。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有两首咏物诗:《石灰吟》和《咏煤炭》,将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高尚品德的典型概括。且看《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中国古典诗歌中以石灰象征人格的高洁是很少见的。诗中首先着眼于石灰历经磨难“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写出了不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严酷考验,始终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死亡不足惧的品格。一句“粉骨碎身”更是写出了石灰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清白”则是石灰高风亮节的集中概括。《石灰吟》是于谦心理意向的象征,表现了诗人的人生观。

《咏煤炭》是另一首表现于谦人生理想的佳作: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煤炭同样是一个蕴含丰富的意向。煤炭来自远古,蕴含着巨大的热力。它的燃烧会给大地带来温暖,给暗夜带来光明。诗中说它的前身是死去的铁石,但它造福人类的爱心却始终如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煤炭高尚品德的写照,也是诗人坚定的人生理想、

人生态度的抒发。这首诗通过对煤炭品格的吟咏,高扬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人格,赞颂了为人类造福而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无论是石灰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还是煤炭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都凝聚着高尚的思想品质和伟大的道德风范。在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历史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在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战士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在为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在平凡的岗位上,不计名利,不讲报酬,默默奉献的普通群众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汶川大地震中,在义无反顾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身上,在支援灾区的无数志愿者身上,在灾区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身上,在无私无畏救助他人的灾区教师、学生、干部、群众身上,在慷慨解囊向灾区捐钱、捐物的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身上,我们也都可以看到这种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这是响彻古今,唱遍大地的无私奉献之歌。人生的意义在这种无私奉献中得到体现,人生的价值在这种无私奉献中得到升华。大学生应是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发扬广大者,让我们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美的诗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校园中唱响实现人生价值的无私奉献之歌!

参考文献:

[1]胡清等编.青春赠言录[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2]张念宏、徐永利等编.教师手册[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3]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A].沈阳: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锡德尼.为诗一辩.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7]李洪普、刘洪英.试析高等院校如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

对于青少年来说,能够成为志愿者参与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奥运会是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欢聚一堂的体育盛会,志愿者在很短时间内能够体验世界多元文化,对于形成全球视野、跨文化视角是一次良好的机会;志愿者以自己的真诚和踏实的行动为奥运会服务,能够在奥林匹克盛典中得到精神的升华;举办奥运会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参与到这样庞大的工作系统中,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责任感、创新能力、沟通技巧、合作精神;奥运会也是青少年展示自我的舞台,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格和能力将在其中得到检验。在悉尼奥运会结束以后,组委会的相关部门对志愿者进行的业务评价,成为志愿者的宝贵资历。

怎样才能成为奥运会志愿者

奥运会的志愿者应具有怎样的素质呢?一般来说,对他们有以下4方面的要求:

形容无私奉献的诗句篇十
《无私奉献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的特点,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2.把握一些诗歌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意象及构成的意境,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3.诗歌鉴赏题回答的表述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考点考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二、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高考题型

(一)高考选材特点

(1)从诗歌的时间上来看,唐宋诗词和元曲(只考了一二次),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

(2)从诗歌的体裁上来看,以近体诗为主(律诗和绝句)

(二)高考命题趋势

(1)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以主观题为主(主客观题结合)。

(2)古诗鉴赏题在命题及答案上呈开放型。考试中古诗词鉴赏的开放性,即命题角度的不确定性,学生思维的多面性,答案表述的自由性。但“古代诗歌鉴赏不可能是完全开放式的,我们在平时训练时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三)高考题型

1、简答题型

简答题一般是从诗词的内容或形式的角度来设问,提问指向明确,答案要点简明。解答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问号数量,提问方式是并列还是递加追问,问的是内容还是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此词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浩叹。词之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起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翠微,青翠的山色,如何逊《仰赠从兄兴宁寘南》:

“高山郁翠微”; 也用以指代青山,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客携壶上翠微”。此处指青山,说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说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象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取次,犹随意,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也是用这个词来写鸟。“行人”走在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那么,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过片后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 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致,但内容还有曲折,特别是结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

答案:(6分)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失误及矫正〗

学生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最易犯的就是粗心大意,忽视问号的个数,以致回答不全面或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不注意提问有先后顺序,结果答案表述思路不清晰。

回答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显信息和潜信息,明确要求回答的角度。回答关键看问号,做到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忌乱答一通。回答要依据提问的顺序来答,不要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地回答,力求答案简明,条理清楚。

2、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

“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

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

“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赏析: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落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窘艰。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暗示流离漂泊。尽管如此,诗人匡世济国之心未已,忠君爱国之心不改。 “江汉”句,叙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沉郁。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一样孤远。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落日”二句直承次句,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止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 是咏怀而非写景。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 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 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流落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但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曰:“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精神。“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

之,果然“得道”。“ 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写道,古人存养老马,并非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其中的言外之意是: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失误及矫正〗

评价题型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判断失误造成全题失分,阐明理由不得要领。但前者失误是最主要的。一些学生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想当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为的丢分。在阐明理由时也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判断而没深入分析。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一问给1-2分,若只回答第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二问给4-5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要求。

3、比较评价题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示例〗 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 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分析及答案〗

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答案参考:(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失误及矫正〗

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这种题型回答时要注意: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

4、综合表述型

综合表述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置上比较笼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这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作答结果看,答案相当于一篇100~200字的小论文。

(四) (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

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答案: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赏析】这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战而写出的一首怀古诗。诗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举重若轻地把一场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评价。

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由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颔联“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者如闻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的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分析及答案〗

该题为全开放性的题目。扣住内容(作者阐明的道理)和独特的构思两个角度来回答。

〖失误及矫正〗

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 二是分析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学生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三是分析评价牵强附会。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遭遇来回答,答案牵强生硬。

回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你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最好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最好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第二课时 鉴赏用词之妙

教学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一)把握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1、动词: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 闺怨 王昌龄

2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陌头:意谓大路上。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导读]

此诗别致。写相思之情却从"不知愁"导入,便与后两句之忽然悔悟形成鲜明对照。二十八字写出一段情事,写出一段心灵历程。是一首世情诗,又是一幅风俗画,一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景美,人美,情事更美。《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唐人绝句精华》:"诗人笔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妇之情态,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诗家所谓不犯本位也。"清人俞樾评此诗曰:"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 补充:

例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4、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例1、“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7233.html

    【形容无私奉献的诗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