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体育高考】
每逢佳节倍篇一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
江苏省泰兴市鼓楼小学城西校区 王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
感情。学会表达对亲人的爱。
教学重点:
1.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换了新的教室上课,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老师想采访一
下,你们心情如何?(快乐,激动,有点紧张.......)不用紧张,大胆发言,相信自己。
下面我们欣赏一段音乐,轻松一下。
播放《九月九的酒》
歌里的九月九你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有哪些风俗呢?(可以插茱萸,去登山,看菊花......)
你觉得这样的节日怎么样啊?(快乐,热闹)
一年当中,你还知道哪些节日也是这样的热闹?(中秋节,元宵节,春节,
端午节.......)
喜欢过节吗?(喜欢)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
吃到好东西,很热闹 。
像这样热闹,快乐的节日,我们就把他们叫做佳节。
过节是如此地开心、快乐,哎!唐朝有位诗人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却发出
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王维的心灵,走进这句诗背后的故事吧。
一、板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能读得再深情些吗?这里的佳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节? 这里的“倍”又是什么意思? 谁来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2.过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京城长安的人们是怎样欢度这个佳节的,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到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二、情景再现,读文悟情
(一)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
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指名读.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的热闹,人们的快乐。(热闹,扶老携幼,兴
高采烈)
你来读一读。(热闹) 兴高采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来读这个词语。还可
以从哪个词语看出高兴。(登高游玩)
一起读一下这几个词语。
谁把这个成语读读?携字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课件出示:携:①携带 ②
拉着。这里选第二种解释。我们可以用拆字法来理解扶老携幼,就是:扶着老人,拉着小孩。
(2)重阳节究竟怎样的热闹,让我们一起去亲眼看看。
这是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在------
这是人们眉开眼笑地在--------
这是人们三五成群地去--------
这是孩子们在快快乐乐地------
在这一天,人们还会-----,还会----
(3)真是个快乐的节日,你们能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可以同桌交流)
(出示课件填空:重阳节到了,人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 )同桌先说一说,可以带上动作。指名学生回答。
(4)多么热闹、快乐、喜庆的节日啊!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自由练读,指名读)
多么热闹欢乐的重阳佳节啊,大家一起开心地读读这句话。
三、品悟“思亲”之情
(二)学习第三小节
1.这样美好的节日,王维以前在家乡时是怎样和家人欢度的呢?读一读第三小节,拿笔画一画答案。
交流:谁能找出王维和亲人欢度佳节的句子。
谁再来读读, 指名读。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王维很高兴)
(3)你能读出他们曾经的欢乐吗?
让我们与王维一起来感受和兄弟登高时的喜悦吧!(男生齐读)
是啊,曾经的欢聚多么美好。可如今------师引读
23、思亲 重阳节
天各一方
西 长安 华 山 东 蒲州
思念
当时,王维在长安求学,他的家乡在东面的蒲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不是想在的山东省,而是华山的东面。(画华山)长安却在华山的西面(板书),两地相距千里,中间隔着高高的华山,这就叫“天各一方”。(指名读)
(课件出示:)如今王维和家人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不能一起______,不能一起______,也不能一起______。
王维此时的心情怎样?这儿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又像王维抑制不住的泪水。
师直接范读。
哪个也来练习一下?
他们依旧在登高远望,可是人群中却少了一个人。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聚的快乐和天各一方的伤感交织在一起,织成了一张密密的思念的网。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四、体会为何“倍思亲”
(三)学习第一小节
过渡:此时此刻,长安街上到热闹非凡,而王维却是孤单一人,他更加难过,更加寂寞,所以也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仅仅重阳节倍思亲吗?
学生回答:
(当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只有王维独自一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重新板书“倍”。
当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围坐庭院中吃月饼赏月时,只有王维独饮一杯清茶,这真是(引读)
每每遇到美好的节日,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
每过一次节,王维的思乡之情就浓一点。一个简单的“倍”,凝聚了他多少的思念啊!(板书:思念)
过渡:在这美好的重阳佳节,王维为什么会更加思念亲人,不能与亲人团聚呢?谁来读第一小节。
唐朝有位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这句话中有两个数字你们发现了吗?从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2、谁能读出这份孤独?指名读。
3.王维已经离家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当他(课件出示)
生病时,王维多么盼望____________________.
悲伤时,王维多么渴望 ___________________.
高兴时,王维多么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会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的王维呢?
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词,谁来读一读。
(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孤独、寂寞、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像他这样一个人在他乡,我们把这叫做“独在异乡为异客”呀!
五、学习古诗,感受“思亲”之心
1.在重阳节这样一个美好团圆的日子,王维想到了和兄弟们登高远眺的快乐,也想到了独自一人的孤独,王维想了很多很多这就叫---(“思绪万千”字体加粗)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所以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谁愿意来读读,来感受王维的此时的心情。指名读。
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王维,站在窗口,看着大街上欢乐的人群,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女生齐)-----
假如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看着家乡的方向,你不禁眼含热泪无限深情地吟诵起----男生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忆”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配乐诵古诗。)齐读。
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地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指题齐读。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孩子们,其实“想家”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就在王维写下这首诗的八年后,因为想家,大诗人李白这样写道——(生齐读)
每逢佳节倍篇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吟情动之句,披辞发之源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使用教材:苏教国标本第5册23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阅读课文之“文”并发挥想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初步理解“诗”之涵义。
4、感悟诗句中以及课文中包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解读: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地解释了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创作背景和大意,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生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该“文包诗”是根据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但“文”不仅是“诗”的内容的形象呈现,还是“诗”的创作背景的补充。而“诗”是教材的核心,是“文”的升华。教学时,应当以文会诗,诗文互参,来理解全文主旨。
设计理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相反,“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即一般读者先看文章是“怎么说的”(披文),后看它“说了什么”(入情)。这是中国传统文论关于阅读过程的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述,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紧扣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展开有效的对话,真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因而,学习本课课文的“文”也好,“诗”也罢,都要先有个感性的认识——“怎么说的”,再追寻“说了什么”。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再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文包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
根据中年段特点,我认为中年级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诗入文。在教学“文包诗”这类课文时,诗作是重点,是核心部分。首先应呈现的便是古诗。读通读顺古诗是前提条件,接下来便是借助“文包诗”中“文”的部分来理解古诗,尤其是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线索。
2、缘文学诗。简单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因此要想把古诗读好,还需要走进诗歌背后的文字,借助“文”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文中找句子,写批注,谈理解。其中设身处地的想象非常重要,而想象当时的画面尤为重要。想象和阅读文字不能与古诗脱节,而要将学生自己的感受与古诗中的诗句相结合来谈,处处与诗句相结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
3、由此及彼。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文包诗”的学习只是一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课后的迁移可结合课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古诗。如课中上的是“怀乡”古诗,那么教师可再出示几首“怀乡”古诗,让学生查找作者资料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资料来理解古诗。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铺垫基调。
1、配乐诵读三首古诗名句(幻灯出示图画、诗作、配以音乐《思乡曲》)
师:在古诗中,有很多诗句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身在他乡,难以入眠,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成为千古名句。
宋代诗人王安石,因外出做官,公务缠身,不能回家,于是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几经修改的“绿”字成就了一段诗坛佳话。
在安史之乱中,饱尝艰辛的大诗人杜甫因思念失散在各地的兄弟,吟诵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心声。
(以上幻灯出示整首诗,特别突出显示名句。)
2、引出王维诗句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句唐朝王维写的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想看一看完整的诗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
【设计意图】
给古诗配乐能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走入诗的王国。不同曲调的古曲有助于表现不同的主题。 如表现相对平静点的用:《潇湘夜雨》《雨打芭蕉》《琵琶语》《春江花月夜》;表现激烈的用:《十面埋伏》《骏马奋蹄》;表现哀伤的用:《二泉映月》《寒鸦戏水》。本课主题为“怀乡主题”,因而可以选古筝弹奏的《思乡曲》。
二、趣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读通古诗
指名读古诗,第一次标注拼音,第二次去掉拼音,第三次齐读,注意节奏指导。
xiō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chā 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设计意图】
关于吟诵,清代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近人黄仲苏认为:“诵就字义言,则为读之而有音节者……”朱光潜说:“歌重音乐的节奏而诵重语言的节奏。”综合各家的理解,我认为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因此,本环节分几个层次的诵读,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熟,乃至初步读出诗的意味来。拿“情动辞发”的观点来看,这个环节是通过吟“情动之句”,初步体验古诗怎么写的,由韵律美来触摸古诗的“情动”之处。
2、读短古诗
(1
)师:要理解古诗的意思,就要学会把诗读短,下面同学都来读读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短,
读得越短越好,你会怎么读?
你能不能能把这首诗读成每行四个字的,(题目不管):让学生同座2人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的“诗”描绘了哪些画面?教师点拨。
预设答案:(有不同的读法若干,只要能呈现一些画面,没有短语搭配问题的皆可)
或者
或者 „„
师点评:这样读,让人仿佛看到了四幅画面,“独在异乡”图,“佳节思亲”图,“兄弟登高”图,“遍插茱萸”图。不错,大部分诗意都读出来了。
(2)如果读成3个字,你会怎样读?
其一其二其三 „„
(3)如果读成2个字,你会怎样读?
异乡, 或者: 异客,
思亲。 佳节。
登高, 兄弟,
少人。 茱萸。 „„
师点评:同学们真有水平,读出了四个意象,其实,诗歌就是有很多意象组成的,抓住了这些关键意象,你也能成为诗人。
(4)如果整首诗读成一个字,你会读成哪个字?说说理由。
预设:
板书:思。
师点评:这个“思”,是思念的思,是思乡的思。同学们读出了全诗的主旨,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
将一首七言诗读短的灵感来源于古体诗也有三言四言之类的短诗。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将古诗描述的画面精简至最简单,保留一些最基本的画面或者意象,从而让学生领悟写了什么,学生所保留词语会各有特色(有好几种方式),不管会呈现何种画面意象,都是对诗歌的一次个性化解读,有助于了解诗歌究竟写什么主题。二是在读短诗的过程中,特别是保留四个字、三个字时,学会关键词组合搭配的得当,只有如“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等搭配恰当,读起来才通顺,当然,这些术语名称不需在课堂上直接明示。三是通过最终的凝练形成对诗的主旨“思”的初步认同,真正达到了“情动辞发”的第二个环节——“写了什么?”
三、以诗会文,索句解诗。
过渡:我们不仅要能把古诗读短了,我们还要把古诗读长了?谁能把古诗读长?怎样读长?
(就是借助课文的介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行吗?)
1、幻灯出示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诗句读课文,找到能解释古诗的相关句子或者词语,做上记号或写下来,每个小组重点解释一句话,题目也算。
2、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在巡视小组学习情况时初步了解各组研究的句子情况,避免研究集中在几句热门句子上。)
3、上台交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为阳数,所以称“重阳”。古时候这天又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驱邪避灾的习俗。忆:想念)
(教师补充:“山东兄弟”不是现在的“山东”而是“华山以东”——五岳之一。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山西永济。简笔画介绍。)
△独在异乡为异客:
对应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应句子: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对应句子: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对应句子: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预设:教师点拨注意点:
(1)王维15岁那年,就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求学,而且一待就是两年,没有亲人陪伴,“孤独”是主要精神状态。
(2)学生容易疏漏的解释“逢”遇到;“佳节”:只知道重阳节,不知道“美好的节日”
(3)少了王维一人。(教师补充:要知道,王维兄弟情谊很深很深。王维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其父早逝,早慧的王维十五岁就开始了两京的游宦活动,他十七岁时孤身一人在长安,家中只有寡母一人支撑,每当佳节临近,怎么不引起了他强烈的思念之情?)
4、齐读全诗。
5、小结:刚才,我们各小组根据课文的相关描述,初步理解了诗意,走近了作者内心,但是,诗有限而意无穷,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借助课文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考虑到生本学习背景下,学生在课前对古诗已经有了初步理解,根据查阅的资料,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借助小组的讨论:先找关键句、照应句,再从文章其余处补充,基本可以解决疏通诗意的任务。小组交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古诗中个别字义的准确把握。如“每” 解释“每当”“逢”解释“遇到”等,在小组交流时,教师需要点拨。
四、走进文本,入情入境
1、自读自悟要求:课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关键词是2个:“佳节”“倍思亲”
“为什么王维在佳节中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找出有关词句,细细品读,写写批注,然后交流。
2、交流:重点为以下几句: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预设:点拨要点:
(1)联系自己的经历, 抓住“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进行理解。
(2)联系重阳节的风俗,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
(3)回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诗句中的哪个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预设:点拨要点:
(1)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2)领会王维设身处地,替兄弟们想到的 “少一人”的含义。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预设:点拨要点: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王维可能还想了些什么呢?借机理解“思绪万千”的意思。
3、感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再次加深诗意的领会;二是对“佳节”情境之下思亲之“倍”的再次解读,同时也是对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解读过程。这个环节是反过来找寻“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源头的过程,由于“文包诗”的“文”更形象具体一些,如文中对“佳节”热闹情境的描述,对诗人内心的揣摩等都比较详细,所以,有助于进一步领会诗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学生通过“披阅”“批注”找寻辞发之源,
五、同题拓展,比较阅读
1、纵向(王维本人诗作)
杂 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2、横向(其他诗人佳作)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诗人抓住“雁后”“花前”这些形象事物,深刻地写出自己思念故乡,急切思归的心情,委婉含蓄,颇近唐人五绝。
唐代岑参《渭水思秦川》诗写道:“渭水东流去,何时到澭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诗人用凭添两行眼泪,随水流向故园,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愫,形象而又深刻。
清朝袁凯《客中夜生》:“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落叶萧萧,触动诗人归思,但归路茫茫,回归无望,夜雨声中,又传来一声雁叫,更使诗人愁肠欲断,归思难收。
《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思正切。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字里行间隐含着无限的悲愤和哀伤。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设计意图】
古诗学习需要形成知识链,同题拓展能够起到举一反三、加深印象的作用。纵向的拓展
每逢佳节倍篇三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句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
理解了王维,还认识了一些生字词。下面请同学们看两组词语
课件出示: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过渡: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让我们走进王维的心灵深处。
二、 合作探究,读文悟情 1、了解为何而“思亲”
(1) 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通过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王维)在这里,出现了哪两个数字?
(3)你能感受到什么?你离开过家一段时间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4)那焦老师在这里要考考我们班小朋友的数学了,两年过去了,王维多大?
师描述:王维只身一人到华山以西的异地他乡长安求学,华山以东是王维的家乡,两地相隔千里,长安对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就是异乡的客人,而这一别就是两年,谁再来读读这一节。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句 (5)让我们带着王维的孤独、惆怅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2、 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过渡: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课文。 (2)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呢?(重阳节)
(4)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是多么热闹呀,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用“~~~”画出来,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读来听听,要读出重阳节的热闹来。
(5)“扶老携幼”中的“携”是“带”的意思,那么“扶老携幼”呢?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6)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
课件出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名读,齐读)
过渡:然而,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3、品悟 “思亲”之情。
(1)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指名说说)
(2)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①指名读句谈体会(提示: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的?为什么高兴?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就一个重阳节去登高了吗?)
(指名说)
②这里有个词语“登高远眺”,“眺”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出示:向远处看) 那么,“登高远眺”是什么意思?
③全体起立。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是大诗人王维和他的兄弟了,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高高兴兴地做做动作,好吗?(师读句子,学生做动作。)
(3)师:欢乐的时光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在重阳佳节,王维举目无亲,长安与家乡相隔千里,王维与亲人不能相会,这就叫“天各一方”,指导读好“天各一方”,放入句子中读一读。
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
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①师: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读出了什么?(指名回答)
预示:
生:我读出了王维当时与忧愁相伴,心里很难过。
生:王维当时心情十分低落,没有心思再去做别的事了。
生:王维很无奈,也很悲伤。
师:是啊,你们体会得真好。一个标点符号也能表达出这么复杂的感情和丰富的内容啊!这真是思绪万千哪! ②师:王维的兄弟们真的在头插茱萸,登高西望,(出示课件:兄弟登高图)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预示:
生:唉,要是王维在该多好啊,我们多一个人,也会热闹一些了。
生:王维啊,你怎么还不回来啊,我们可想你了。
师:是啊,又是一年重阳到,思念兄弟愁煞人。 生:王维啊,你也不要太想念我们,我们都很好,你独自一人在长安,可要多保重啊。 ③师: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师:少了谁?(生:王维。)从前兄弟欢聚,如今独少一人,谁再读?(生读略。)
4、感受“思亲”之心
过渡: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谁先来?(指两名学生配乐朗读古诗。)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说诗人仅仅在重阳节的时候才更加思念亲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师:是啊,每逢佳节,中秋节、端午节、除夕之夜等,王维都会加倍地思念亲人。
(3)出示:
中秋之夜,王维看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
大年初一,王维看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
中秋之夜,王维看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
(自己说,四人小组说,师巡视指导)
师: 后面两句你为什么不背了?你真聪明,后面两句是写重阳节的,用在这里不合适。
3、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十分深切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它就成了千古传唱的名句,一直流传至今。
4、记得有一年的元宵节,我在外地培训,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看着家家户户吃着团圆饭,我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之夜,坚守边疆的子弟兵们,看着天上一轮圆月和自己的形单影只,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人,情不自禁地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王维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思,让我们再次真情吟诵(齐读课题)。这句话现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2、出示作业:
(1)小练笔: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
你对亲人的思念。
(2)收集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或者文章,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思乡之情,选择一篇正确流畅地读给大家听。
每逢佳节倍篇四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说话等方法,理解“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通过朗读,理解并积累课外古诗两首。
教学重、难点:
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情感铺垫。
孩子们喜欢过节吗?从你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上我已经感受到了。 能说说你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吗?为什么?
可是,孩子们,设想一下,过年的时候,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因为加班,不能回家陪你过年,你会怎么样?
是啊,孩子们,思念是一种亲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为了理想远离家乡,而他们却把自己心目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寄托在诗歌之中,孩子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一、诗句导入,初悟诗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感受了李白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能读好吗?自己试一试,指名读。齐读课题。
我来看看你的预习成果。“山东”、“茱萸”指什么?
孩子们,每个字,每句诗都包含着诗人深深的情感。请你用心细细地品读这首诗。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哪里感受到的?这思念是一点点吗?是一天吗?
哪个词最能感受到他那种思念诗人的心情?哪个字眼最能体现他思念之深?
、二、诗文对照,读中悟情。
是啊,孩子们,王维为什么如此思念亲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背后的故事吧!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出原因。
1、研读第一自然段,悟孤独心境
(1)指名说,师出示相关句子。
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引导:孩子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3)指名说,相机点评。
(4)资料介绍王维离家的原因
(5)以文引诗
是啊,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到外地求学,已经多长时间没有见到亲人了?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独自一人,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呢?一句诗可以表达他此时的处境。那就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6)理解诗句,指导朗读
孩子们读读这句诗,你能从中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吗?
哪个字眼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独”
是啊,一个独字,让我们感受真切,孩子,你能读出他内心的孤独吗? 这里“异乡”指的是哪里,(长安)
是啊,他只是长安的一个客人,所以是“异客”。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份孤独吧!齐读。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研读第二自然段,悟思乡情深
王维当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啊,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想家人呢?(过节的时候)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去感受一下那里热闹的氛围吧!
(1)出示第2自然段语句。
读一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份热闹?
(2)相机理解“扶老携幼”。(说明全家出动)
兴高采烈,说明人们心情怎样?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心情好的词语?
(3)再读,读出热闹。(过节了,谁不高兴呢,谁不热闹呢。快通过朗读表现这节日的热闹气氛吧!)指名读。
可是此时的王维在干什么呢?
(4)指名说,出示相关句子。
看着别人欢度节日,而王维的内心却是——?
诗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他此时的心情,谁来说。
(5)理解诗句,指导朗读
出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啊,每逢佳节是今年的重阳节吗?不是。所以“每逢佳节”让我们知道了是每一次过节,这佳节指的是——?每一个美好的节日,他心中都会升腾起浓浓的思亲之情。
他的思念是一点吗?是一天吗?哪个字眼最能感受他的思念之深。“倍” 孩子们读读这句话,文中有一个词语能很好地为我们解释了“倍”字,——更加。
一个“倍”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深深的思念之情。孩子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思念之情表达出来吗?
(6)读中悟情
试一试,练读。指名读,师相机点评。师范读,生赛读。
(7)拓展延伸,激情涌现
王维只是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中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呢!生说。
是啊,每个节日,王维都会更加思念亲人。
除夕之夜,王维看到别人家家团圆,他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到 。
中秋之夜,王维望着天上的明月,他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到 。
端午佳节,王维看到别人全家一起包粽子,赛龙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到 。
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3.研读第三自然段,悟兄弟情意
此时此刻的王维看到别人全家团圆快快乐乐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1)生说,师出示相关句子。
那时的王维心情是怎样的?(高兴)为什么而高兴?(和兄弟们一起欢聚重阳)
让我们再次走进那快乐的重阳,感受他的开心,高兴。齐读。
(2)那份开心只能在回忆中去体会了,离家两年来,王维虽然人在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家乡。
此时此刻,王维的心情怎样呢?走进课文,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3)出示句子:“如今„„思念着我呢。”
指名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谁在思念谁?
孩子,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我们就是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家人,来,通过朗读,把你的思念表达出来。(练读)
文中还有一个标点符号也能让我感受到王维思念之深,情意之长,有心的孩子一定能发现它。
出示: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聚„„
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 不能 不能
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
诵读诗句,想象诗境
此时此刻,家乡的兄弟们正在干什么?插茱萸、登高远眺。
是啊,一句诗又描绘了亲人之间的那份相互的思念,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指导朗读诗句。
一个“遥”字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之间的距离遥远,即使天各一方,那么遥远,王维依然能想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少一人,少了谁?
孩子们想一想,兄弟们插好茱萸,想到少了王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4)拓展延伸。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意,思念就像一根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到了 一起。
想到这里,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在这美好的节日里,王维只想了一点吗?不是,一个“思绪万千”让我感受到王维想了(很多很多)。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吟诵全诗,激情升华
是啊,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投影出示:
生齐读。
孩子们,此时此刻再来读这首诗,你能读出什么?
读出孤独,孩子读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颗孤独的心。
读出思念,孩子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份绵绵的深切的思念。 读出„„
齐读。
三、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多么动情的朗读啊!“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的感叹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用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孩子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听。
出示相关诗句,生读。
总结。
孩子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李白的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表达了王维的相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都不要忘记自己的亲人。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啊!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的把这首诗刻在你的脑海中吧。
四、作业
必做题: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选做题:1、搜集王维的诗句,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2、读背1-2首反映思念之情的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加
每逢佳节倍篇五
《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说话等方法,理解“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理解并积累课外古诗两首。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查看预习单和不同的朗读方式了解学生对生字的识记、书写的规范和对多音字的认读掌握情况。
2.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正确、流利朗读、有感情朗读情况。
3.借助拓展练笔检查学生学以致用情况。
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生字卡片
教师:设计预习单,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
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
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
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他还会想什么呢?
每逢佳节倍篇六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悟古诗写作是有感而发,尝试组织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是有背景和缘由。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解题意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下。(齐读: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师:这个课题就选自唐代大诗人谁在哪个节日写的哪首诗中的呢?
3、师:对,你记得真好。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文意
1、其实呀这句诗的意思就藏在课文第2自然段的一句话中,让我们轻轻打开课文,认真读一下第2自然段,用尺画出课题意思的那句话。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齐读)
(一)抓住“佳节”,烘托热闹
2、师: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你再读第2自然段,找找句子。 出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师:你感受到了节日怎么样?(热闹、欢乐)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你能找找关键词来说说吗?
点拨:
一大早:说明什么?
(就像我们去秋游,很重视,多兴奋呀,都睡不着了。)
扶老携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老人、小孩,还有扶着老人,带着孩子的大人)
点拨:一家老老少少,融融乐乐,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开心吗? 兴高采烈:
点拨: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经历,你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交流)
点拨:一家人说说笑笑,多欢乐呀!
他们和你一样快乐,可能比你更快乐,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谁也想来体验有一下重阳节的快乐的?)(指名读2人)
4、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团聚、欢乐的画面读出来。(齐读)
5、师:读完这些句子,你的脑海中还想到了哪些词语可以来形容这个画面呀。 (学生交流)
同学们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呀,老师也来送你们一些词语。
人头攒动 人流如潮
车水马龙 热闹非凡
喜笑颜开 欢天喜地
6、师、多么开心的一个节日啊,让我们想象着过节的情景再来读一读。
过渡:
这么一个美好的节日,你们开心吗?(开心)
可此时王维开心吗?(不开心)
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你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找原因。
(二)抓住“思亲”,感受思念
段落一:
1、 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孤独、寂寞)
3、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4、 交流:15岁——年龄小
两年——离家时间长
师:真是少小离家呀!(读出来,齐读。)
王维15岁那年,离开家乡,独自去京城长安考状元,直到21岁才考取功名,这么多年,每当——
吃饭时,餐桌前只有一个人,王维心里怎么样?(交流)
评价:真是怀念母亲做的饭
天凉了,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有密的针脚,心里在想谁?(交流) 评价:真是怀念母亲的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病了,如果在家里,有父母兄弟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现在怎么样? (交流)
评价:真是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多么孤独呀!
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1人)
师:王维独自在外,作客他乡,所以会思念亲人啊。(板书:思亲)
让我们一起来读:齐读课题。
段落二:
过渡:现在,你能不能再来读读这句话: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思念家乡的亲人。
5、 出示:
师:有没有发现什么?学生质疑:不对,没有更加
6、 师:你觉得能不能少“更加”呢?为什么?
点拨:平时就很思念,而节日里家家户户更加热闹,思念得就比平时更加厉害了。
7、 师:你能给“更加”换个词吗?
生交流(加倍、越发……)
8、 再请看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题中哪个字就是这个意思?
(板书:倍)
男女生比赛,男生读句子女生读课题,看看谁能读出加倍、更加的意思。
男女读。
评价:
好像还不够,只是有点思念,
好像和平时一样思念
大家读得都很好,都充满了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点拨:相同的意思,古人只用短短的一行字表达出来了
师: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课题,把里面包含的感情读出来,齐读课题。
(三)抓住“思绪”,酝酿“情感”
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王维看到了大街上这么热闹的情景,勾起了自己独自在外的经历,此时此刻,使得王维思绪万千,他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在飘荡的音乐声中,走进王维充满思念之情的心灵世界。(配乐)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在家乡时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2、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王维和兄弟团聚在一起很欢乐)
出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3、你从哪里感受到那份快乐?
(点红:登高远眺、头插茱萸、总要、手挽手)
茱萸:你对茱萸有什么了解呀?
师解释:茱萸是一种带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插在头上可以避邪,带来健康好运,插茱萸是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表现。可见他们兄弟关系怎么样?
点拨:王维给兄弟插,兄弟帮王维插,相互祝福,感情多深呀!(指名读) 登高:登高远眺也包含着美好的愿望,你们知道吗?希望生活越来越好。 点拨: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又是插茱萸又是登高远眺,多幸福呀!(指名读) (板书:欢聚高兴)
4、师: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王维在家时的那份快乐,齐读。
5、然而现在呢?
(交流)
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王维和家人相隔遥远吗?(遥远)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点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3、师简笔画解释:这是华山,王维所在的长安,在华山以西,而家乡在华山以东的山西蒲州。一山之隔,千里迢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谁能把遥远读出来。
(读好: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4、这么遥远,王维陷入了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点拨:他可能想到两年前和家人话别时,妈妈对他说——
兄弟对他说——
5、王维想了很多很多,课文用一个省略号表示(点红),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文字,还要读标点符号。(指名读)
6、你有和爸爸妈妈分开一段时间的经历吗?
点拨:你想念家人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呢?
捕捉学生的发言:
点拨:可能会打电话
除了打电话,还可以做些什么?
会看着家人的照片
……
7、点拨:而在古代的王维可以吗?(不可以)
每逢佳节倍篇七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解题导入,整体感知古诗
1、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诗,看:(屏幕出示《静夜思》、《泊船瓜洲》),你能来读一读吗?
学生1:(读《静夜思》)
老师:读得很正确。第二首谁会读?
学生2:(读《泊船瓜洲》)(“间”的字音读错。)
老师:“间”读jiàn,是间隔的意思,谁再来读?
学生3:(再读《泊船瓜洲》)
老师:很好,字正腔圆,我们一起来。
学生:(齐读《泊船瓜洲》)
2、揭题
老师:这两首诗都饱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李白的思乡之情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思乡之情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属于王维的思乡之情是——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3、释题:
老师:这里的“佳节”就是——
学生:九月九日重阳节。
老师:那是一个美好的、团圆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加倍地思念亲人,再齐读课题,读好它。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4、出示古诗
老师:这个课题出自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卡片),你能来读准它吗?
学生1:(读古诗)(“山东”读破了)
老师:这里的“山东”不是我们现在行政区划的山东省,而是在华山的东面,这一片广大的区域,统称为“山东”。(边说边板画演示),谁再来读一读,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诗。
学生2:(读古诗)
老师:你读得真好,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还读出了节奏。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出示标节奏后的古诗)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 学生:(齐读古诗)
老师:相信学习课文后你会吟诵得更好。
(评析:通过紧扣课题入手,到展示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感,达到读诗的第一层面,引出读诗的第二层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老师:人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快速默读)
老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学生1:一年一度重阳节又到了„„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学生2:我找到的是:以前在家乡时„„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老师: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准了。(出示文字两段)
2、体会过节习俗
老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人们是怎么欢度的。
学生1:重阳节要登高望远
学生2:重阳节还要头插茱萸。
老师:登高望远,头插茱萸,这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就像我们春节要吃年夜饭,要拜年一样。看:(屏幕出示茱萸图片),这就是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的人认为重阳节戴上它可以驱邪避灾,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评析: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为理解“佳节”的热闹埋下伏笔。)
三、体会“热闹”
老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重阳节过节的这种“热闹”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文字。
学生1:(指名朗读第2节第1、2、3句)
老师:我听到了你是那样的兴高采烈。(出示词卡:兴高采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
学生1:非常高兴。
老师:换个词儿说,就是:——
学生1:高高兴兴
学生2:喜气洋洋
学生3:喜出望外
老师:想不想看看人们欢欢喜喜欢度重阳的情景?(媒体显示人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 大家上无处不有的热闹,每个人脸上都是——兴高采烈,男女老少都——
学生1:兴高采烈
老师:读得再快乐一些。
学生2:兴高采烈
老师:读得再热烈一些。
学生3:兴高采烈
老师:一起来。
学生:(齐读)兴高采烈
老师:还有哪个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
学生:扶老携幼
老师:(出示词卡:扶老携幼)扶:搀扶;携:带着。看,这一家老老小小团聚着,一家几代人欢聚在一起,多么热闹,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谁来读出这种幸福的感觉?
学生1:扶老携幼
老师:人间最幸福的莫过于团圆了。谁再来读?
学生2:扶老携幼
老师:多么幸福啊!一起来
学生:(齐读)扶老携幼
老师:还有哪些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啊?
学生:登高游玩、欢度节日
老师: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啊!(出示: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你能把这组词串读好吗?
学生1:(读词串)
老师:是呀,大街小巷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到处都充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重阳节就是这样热热闹闹的。
学生2:(齐读词串)
老师: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
学生1:(指名朗读句子)(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老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长安街上的热闹吧。
学生:(齐读句子)
(评析:了解佳节的热闹。鸟鸣山更幽,节欢人更孤的感觉。通过画面,进入情境理解情境。)
四、老师:为什么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自由朗读全文,等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1、交流
学生1:因为王维离家的时候年纪很小。
学生2:因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学生3:因为王维他看到别人过节时很快乐,幸福,合家团聚在一起,而自己很孤单,所以他特别思念亲人。
老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2、(屏幕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老师:15岁,和我们现在上初一的孩子一样大,就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如果是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学生1:我会很孤独。
学生2:我感觉很寂寞,会很想家。
学生3:我会非常非常思念亲人,想早点回去和他们团聚。
3、老师:对,你们走进王维的心里去了。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念送进语言文字中,用我们动情的朗读来表达吧。
学生1:(读第一节第2句)
老师:读得太好了,“已经两年了”:我听出了,那是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啊!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没有电话,没有网络,能不思念家乡吗?
学生2:(读第一节第2句)
老师:“两年”啊,这是孤独的两年,是充满思念的两年,这两年是何等的漫长。
学生3:(读第一节第3句)
老师:你离家的时间还不够长;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不够浓,不够深;漫长的时间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学生4:(再指读)
老师:一起来。这一句中还有其它词语能让你读出思念的感觉来吗? 学生:还有“15岁”
老师:15岁,那么小,那么年幼,怪不得他“倍思亲”啊!
学生:(齐读)
老师:看——(板画):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15岁的他却孤身一人在华山以西的异地他乡长安。对于他来说,长安就是异乡,不是他的家乡,是另外的、别的地方。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
老师:长安和王维的家乡隔着一座险峻的华山,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回家只能靠步行,不仅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而且过了华山还有走很长很长的路程才能走到自己的家乡。真正是千里迢迢啊,回一趟家不知要走多久呢,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啊!王维不知有多想念他的亲人呢。
此刻的他,身处热闹的佳节,却是——
学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老师:看,这就是此刻的王维,他独自一人在书斋里,看着他,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学生1:背井离乡
学生2:举目无亲
学生3:冷冷清清
学生4:孤孤单单
学生5:孤独无依
老师:(屏显孤独的词串)谁来读一读。
学生1:(读词串)
老师:那份孤独还不够,引读——
学生:(跟读)
老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男学生读热闹的句子,女学生读王维孤独。
学生:(合作读第2节)
3、老师:同学们,你明白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原因了吗?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吟一吟?
学生1:(吟诗第一句)
学生2:(再吟第一句)
学生:(齐吟)
(评析:由刚才热闹的场景到现在的独思有一个情感转换的空间,有沉思默想的空间。通过一组“词串”的总结、诵读,使学生能很快走入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他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切入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情吟诵,学生切切实实地走“近”了王维,体现文包诗的特点,诗文交融。)
五、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什么
1、老师: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他孤独一人,不由伤感起来,此时王维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在思什么?想什么呢?
学生1:(朗读第三节)
老师:其余同学静静地听,体会一下此刻王维的心情。
老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心情?从哪一句体会到的?
学生1:我体会到了一种思念。
学生2:我体会到了一种回忆过去美好学生活的快乐。
学生3:我体会到了王维的孤独和悲伤。
学生4:我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牵挂。
学生5:我体会到了他对过去美好学生活的一种回味。
老师:此时的王维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快乐学生活的回忆中,他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读读这段对过去学生活美好回忆的句子。
学生1:(读第3小节中第一、二句。)
老师: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读得真好,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第3小节中第一、二句)
老师:“手挽着手、登高远眺”也要读出那种亲热、幸福的感觉。 学生1:(再指名读这两句)
老师:那是以前的、曾经的、已经是很遥远的快乐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仔细听,老师读这两句是什么心情?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
(师范读)
学生:老师读得很伤心,一点也不快乐。
学生:我知道,那是因为这快乐的情景都是在回忆中,并不是现实学生活中的,所以老师读得很伤心。
老师:如今王维孤单一人身处长安(指板书)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两地隔着高高的华山,还有漫长的路途,相隔很远,有千里之遥。这就是——板书: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学生:(齐读板书的两个词语)
老师:现在,王维看到的是人家的快乐,人家的热闹和幸福,自己只能悄悄躲在书斋里,独自一人咀嚼着思乡的酸涩,独在异乡为异客啊!以前(曾经)的快乐和幸福只能留在回忆中,所以此时此刻读这样快乐的句子只能是一种含泪的微笑。
学生:(再回读第一、二句,指读,齐读。)
老师:文字能读出感情,这里的省略号也能读出情来呢,这里的省略号它包含着什么?
学生1:包含着诗人对家乡无尽的思念。
学生2:包含着诗人许多的孤独与无奈。
学生3:包含着王维的遗憾。
老师:它多么像一声长长的叹息,读:
学生:如今我们„„
老师:这里的省略号也多么像一条长长的思念小溪,缠缠绵绵翻山越岭,带着诗人回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可是此时,诗人只能长叹:
学生:如今,我们„„
老师: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此时,不仅王维一个人在饱尝思亲之苦,他的兄弟们也正思念着王维。(出示图)当他们头插茱萸,登高西望,却发现独独少了王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要是王维在家就好了,可以和我们一起欢度重阳了。
老师: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们来回味王维无尽的思绪吧。男学生读山这头的王维,女学生读山那头的兄弟,老师读两者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学生:(与师分句齐读)
老师:长长的思绪,深深的思念,就是“思绪万千”。这万千的思绪化作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出示古诗)。谁来有声有色的吟一吟。
学生1:(吟诵古诗)
老师: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学生1:(配乐指读)
每逢佳节倍篇八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篇九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
1.面向对象:面向三年级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课时:第二课时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诗。
教学目标 :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2.质疑探究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媒体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题出自哪里吗?(来自于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一起来读课题:
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田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二、自学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媒体出示:( )每逢佳节倍思亲( )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读之前,看一下小黑板上的要求。
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 画出诗人王维看到的、想到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对应着诗中的哪一句。
(3)想一想: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精讲点拨,互动探究
1.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王维
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
出示:长安
师:说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
师介绍王维(王维_百度百科)
2.师: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请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划出相关的句子。
组内交流。
媒体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
了。
师:你为什么划出这个句子?
①15岁
几岁?是啊,也就只比我们大了5、6年,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呢! 备注:年纪小
那么小的年纪,本该呆在父母身边好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而王维却独自一人远走他乡,这中间,他一定饱受离别之苦。
②京城长安
王维的家乡在山东,就是华山以东地区,离长安600多公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太行山,古时候出行靠的是步行和马车,如果乘马车,一刻不停地走,也要走5天5夜多。王维和他的亲人一个在太行山的这面,一个在太行山的那面,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天各一方)。 是啊,王维离家非常的——(远)。
备注:远
③两年
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离家已经很久了。
备注:离家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圈出来,将自己的感受在旁边注一注,学着老师这样试一试。
王维那么小就离开家乡,而且时间那么久了。所以他时时都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谁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指名2个学生读。
3.师:佳节在这篇课文中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有哪些风俗呢? 媒体出示:九月九日
王维仅仅是重阳节时“倍思亲”吗?
结合学生的交流,小结引读:是啊,每到节日,别人的团圆,别人的欢乐,就让王维更想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书上有一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长安人们在重阳节的心情,老师相信你只要仔细地读书,一定能找到!
出示:兴高采烈
师:请你打开笔记本,接着老师的话写下去,用上"兴高采烈"。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
师:把你写的句子读一读。
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
出示:山东 兄弟
师:他想了很多很多,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这就叫----(思绪万千)。 出示:思绪万千
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
4.师:重阳节到了,诗人看到了什么?
(媒体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这样的节日里,人们的心情当然是高兴的,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
读。
师:诗人又想到了什么?
(媒体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 ,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王维以前的重阳节也是令人兴奋的,可是如今呢?用这种感情读读他想到的。
5.师:大家过得是那么快乐,那王维快乐吗?自由读古诗,找出相关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出示古诗]
学生交流展示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诗。
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电脑都想读了。谁敢和它比一比?
师:它读诗的水平可不简单,要想和它比,你自己可得好好多读几遍。 (古诗朗诵 - 3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视频 - 优酷视频 - 在线观看)比赛诵诗。
师:谁能背诵这首诗?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一写成,就被广为传诵,流传千古。如果让你从中选择最能表达王维情感的一句诗,你会选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篇十
《每逢佳节倍思亲》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教学提示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其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名句引领,读通诗文
1、 同学们,这句话你会读吗?【(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好吗?它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课件出示整首诗)请你们借助课文
2、 王维为什么会写这首诗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请你们把书翻到23课,认真地去读读课文,想想王维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的?【(课件出示: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想想王维为什么写这首
● 是啊,王维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和亲人,在美好的节日里看到人们全家团圆,高高兴兴地去游玩,他想起了以前和兄弟们快乐游玩的情景,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
第二板块:诗文对照,体验情感
1、 同学们,课文哪几段写了诗的前两句的内容呢? 你知道吗?课文一、
二两个自然段写了诗的前两句的内容,请你们认真地读读这两个自然
●【(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背思亲。)“独在异乡为异客”,(课件出示:独下面加点)独是孤独的意思,】王维15岁就远离家乡,已经两年没见到亲人了。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段,读出王维当时远离家乡、亲人,非常孤独的感情。
●【(课件中“佳节”下面加点)“佳节”是指美好的节日,】课文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几个词语点出了这个节日的美好,你能
● “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课件中这几个词语下面依次
加点。)写出了当时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景象,你能把这几句话●这样热闹、
喜庆的景象更触动了王维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倍思亲”的倍就是更加的意思。你们能通过朗读,读出王维的这种感情
●王维和快快乐乐过节的人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下面请男 2、(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含
着的感情你能读出来了吗?试试看。
●小小年纪就一个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别人在欢天喜地地过节,而王维只能独自默默地思念着亲人,跟我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你懂了吗?】
3、【
这时的王维想了很多很多,请你们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填
写这个句子(课件出示:王维想到了(),想到了(),还想到
●是的,王维想到了曾经在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登高远眺,想到了曾经和亲人一起度过的快乐的日日夜夜,他想了很多很多,这就叫“思绪万千”,(课件叠加:“思绪万千”)诗人用一句话表达了这种情感。(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包含了诗人多少的思念,多少的向往啊!带着这种思念
第三板块:读背古诗,拓展名句
1、 同学们,这首诗的意思我们都懂了,也体会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整首诗)现在请你们有感情地把这首
2、我们现在常常能听到或者读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课件中的这句话变成红色。)它成了许多思念亲人的人表达情感的佳句。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团圆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也会想起“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说到思念家乡的名句,我们自然会想到李白的一句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诗中像这样的名句很多,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多记一些这样的名句。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
第四板块:生字书写
同学们,这一课有四个生字很容易写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佳、幼、采、念),“佳”的右边是两个土(课件两个土分别红色闪烁后变红色),“幼”的左边不要写成绞丝旁。(课件幼的左边红色闪烁后变红色),“采”是手在树上采东西,因此上面是爪子头,(课件爪子头变红色),“念”上面是今天的今,没有点,(课件今变成红色)。】 我们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不要写错了。
三、 教学备注
读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的意思,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要把学诗作为本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切不可因为学文而淡化了诗的教学。
片段三里面我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及类似的名句作了适当的拓展,建议课后让学生广泛阅读古诗,收集名句,在合适的时间里开设一节综合实践课,以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件出示:本篇课文的作业:
1、先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 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请另外写出三至四句古诗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