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体育高考】
描述君子的篇一
《孔子如何描述君子的人格?》
孔子如何描述君子的人格?
李景林
2013-05-13 08:52:32 来源:光明日报 2013.05.10
儒家论学,有“乐学”之说。《论语·学而》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章论为学之道,即体现了一种“乐学”的精神。今人从学,常常感受到的是“苦”而不是“乐”。这是因为,今人为学的态度,多将学仅仅作知识技能的理解,而此知识技能,又常被视为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而失却了自身的目的和价值。这样的“学”,当然只能是苦而不是乐了。
孔子所谓学,乃以成德为内容,其目标是成就君子人格。《学而》首章三句话,在义理上是一体贯通的:首句言学,学而能乐;次句言“有朋而乐”;末句讲“人不知而不愠”,乃为君子。也就是说,“学”也好,“有朋而乐”也好,皆以成就君子为其归宿。因此,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对于把握孔子的为学之道和“乐学”精神,是有重要意义的。
孔子以“人不知而不愠”来标示君子的人格成就,并不是一个偶然的说法。这里,我们可引几条材料作为旁证:
1.《论语·宪问》: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易·乾·文言》: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3.《易·大过·大象传》: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4.《礼记·中庸》:
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上述4条引文,都可以视为从不同角度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之义的阐发,从中,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不知而不愠”所表现的君子人格之丰富的思想内涵。
就《学而》首章而言,其首句言学,这个学,其目标是德性的成就和人格的完成。《论语·宪问》:“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引文1则明确指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由此可以确知,这个由“学”(“学而时习之”)而臻“人不知而不愠”或人不知而不怨尤的君子人格,就是一个“下学而上达”的历程。孔子特别重视“学”。孔子自谓不敢当仁圣之名,而惟以“好学”自许。在诸弟子中,孔子亦仅称颜回为“好学”。盖“学”实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基本途径。但是,如无“上达”这一向度,则此学便会流为知识技能的口耳之传,而失却其“为己之学”之本旨。“下学而上达”一语,很准确地揭示了《学而》首章三句话的逻辑关系及其义理精神。
不仅如此。《论语》开篇首章与末篇最后一章皆论“君子”,首尾相应,其中颇有深意。不过,《学而篇》首章三句话言“君子上达”或“下学而上达”之义,仅讲到学至于君子,乃能有“人不知而不愠”之境界这一层道理。从《宪问》“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的说法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人不知不愠”的君子之德,须臻天人合德的形上境域,才能得到实现。《论语》全书末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则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孔子谓“君子有三畏”,其第一条就是“畏天命”,并把它视为判分君子小人的首要尺度。其晚年亦自述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天命并由之而敬畏天命,标志人的内在超越性至善价值原则的挺立,由此乃能达到人格的完成和道德的自由。
《易·乾·文言》以“遯世无闷”喻“龙德”,《中庸》则说,“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可知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实为修养所能达之最高境界。君子“上达”,或下学而上达于天德,有超越性的价值原则主乎
一心,乃能成就一种自作主宰,转世而不为世转的独立人格。上述引文3讲“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引文2讲“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可以看出,君子、圣人的“人不知不愠”、“遯世无闷”,正是这种不为外物所左右的独立人格之表现。
儒家既强调道德原则的至上普遍性,同时又特别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在儒家看来,对于君子、圣人的人格成就而言,这两个方面实为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儒家常常用“独”这一概念来表征君子人格之独立性和独特性的意义,强调为人要能够做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和而不同”、“特立独行”。《荀子·不苟篇》说:“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先秦儒家讲“慎独”,《帛书·五行》的慎独说,更凸显出这慎独之“舍其体而独其心”的意义。其实,在这一点上,儒道两家也是一致的。庄子亦特别强调“见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很显然,这个“独”,一方面标识人的内在性和独特性之极致,同时,它又是向着他人和世界的一个完全的敞开性。在这两极的互通动态张力关系中,乃能成就真正的自我,达于个体人格的完成与实现。
这样一种基于天道、天命的君子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决定了人对天、天命、天道的了悟和自觉,必是一种以个体内在的“独知”为前提的敞开性和互通性,而非一种共同性或同质性的认知。王阳明有诗云:“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王龙谿亦说:“良知即是独知,独知即是天理。天理独知之体,本是无声无臭„„独知便是本体,慎独便是功夫。”这个“独知”的观念,很切当地表明了知天命、知天道之“知”的特点。“天理”、“天道”、“天命”是普遍超越之体。但它不是现成平铺摆在某处可供人抽象认取的一种东西。它对人心的显现,必是一种经由个体身心工夫之独知独得所敞开之“通”,而非一种认知意义上的“同”。古人恒训“圣”为“通”,其道理亦在于此。一般人常为习气所蔽或环境的左右而不能达此“通”的境域。故达于此君子圣人境界者,其眼界和所见必异于常人,因而常常会遭遇“人莫我知”的境况,历史上的大哲和圣人常常是孤独的先知和先行者,乃自然之事。所以,一方面,最高的知或人的真智慧必为独得于心的“独知”,“知我者其天乎”,“独知”才能达天人相通。另一方面,人不知而不愠,不怨不尤,遯世无闷,“唯圣者能之”,正是人生修养所至最高境界的表现。
世间有一种人,我们习称之为“天才”者,亦常有“人不我知”之叹。但天才的孤独,常常很痛苦。这是因为,我们一般讲天才,所言不出才性知能之范围。天才之知能,或表现于文学艺术,或表现于数学、科学创造性等方面,其作为气性方面的表现,往往偏而不全。同时,气性生命既有充溢发皇之时,亦易于在其高峰过后急促趋于消竭。天才在其所专领域之外之智能,常低于一般人,故有“科学白痴”之说。艺术、文学方面的天才,亦多会遭遇到“江郎才尽”一类的瓶颈。诗人的发疯、文学诺奖得主的自杀,所在多有,不乏其例。这样的天才,甚至往往缺少正常的个人生活。君子则要通过下学而上达的途径,达于完整的人性实现。人的气性经由“下学而上达”的历练和升华,转变自身为此德性生命的结构性内容,才能使之摆脱自然因果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君子“人莫我知”,虽孤独而无怨尤,正源于这种人格的自由。
可见,孔子乃以不见知于人而不愠,为修养所达之最高境界。此境界之前提,就是学者为己,为仁由己。而其最终的目标,是要由下学而上达,而至于天人相通的境界。此为最高的境界,亦为最高的快乐,最高的幸福。《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学不能离开知识技艺,但却不能偏执于知识技艺。“游”是悠游自得,既入乎其中复拔乎其表。达于此“人不知而不愠”境界的人,他的为学,乃能有道、德、仁主乎其内,由此转变和升华其术艺而为“道”之呈显敞开的机缘;与此同时,那“学”的内容,亦才能以其自身为目的并实现其自身本有的价值。儒家所谓“乐学”,其意义端在于此。
描述君子的篇二
《关于君子的古文句子》
<论语>中带有"君子"的语句
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坦荡荡,泰而不骄
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长戚戚,骄而不泰
君子怀德,怀刑,喻於义,求诸己,成人之美
小人怀土,怀惠,喻於利,求诸人,成人之恶
君子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小人之过也必文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上达
小人下达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责己多能,而责人专能.
君子不器.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君子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君子不以人举人,不以人废言.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君子贞而不谅.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忧不惧.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思不出其位.
君子矜而不争.众而不党.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也.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回答者:csx003 - 初入江湖 三级 12-15 19:5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无名的大智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15 19:56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资治通鉴: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馋言败坏君子,冷箭射死英雄。
明·洪自诚: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恒无鱼。故君子当年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恃好洁独行之操
明·冯梦龙: 观棋不语真君子。
三国志: 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宋·林逋: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居高善下真君子,将有视无大丈夫。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明·洪自诚: 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君子不念旧恶。
君子不羞当面。
汉·韩婴: 君子不以私害公。
论语: 君子不重则不威。
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之恶。
礼记: 君子诚之为贵。
汉·刘向: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君子斗智不斗力。
明·薛萱: 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
《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清·王夫之: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史记》: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荀子》: 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礼记: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唐·孟郊: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论语: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论语》: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左传》: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宋·朱熹: 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
论语: 君子忧道不忧贫。
《庄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三国·诸葛亮: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
孔子对君子和小人论述了很多。现摘录几段如下:
1、君子而强气,而不得其死;小人而强气,则刑戮荐臻。
——君子表现出强大,绝对不可能死去;小人表现出强大,对他的刑罚杀戮就会接连不断地到来。
2、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
——不多考虑自己,为别人却不吝啬力量,这就是君子。
3、毁人之善以为辨,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
——诋毁别人的优点,认为自己有辩才;狡猾奸诈耍小聪明,认为自己有智慧;为别人的过失而感到庆幸;耻于学问又看不起能力不如己者;这,就是小人。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靠舌头来发言:
5、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君子修养行道,在没有达到目的时候,为那样一种美好的意境而感互Jj快乐;达到目的以后,又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快乐。所以始终感到欢乐,没有一日忧愁。小人却不这样,没有实现心中所想,生怕最终得不到;已经实现了,又怕失去。所以终身忧虑,没有一日快乐。
6、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
——君子奏乐放歌,是为了增强修养,不骄横自满;小人喜好歌乐,是为了自造声势,以壮胆呈能。
7、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长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胜焉。
——君子有些事情做不到,其实是不去干那些别人忍不住想干的事情,从而让人敬畏;小人有些事情办不到,却不相信别人能办到;君子使他人的才能得以施展;小人压制别人想自己取胜。
***********************************************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有成人之美
君子坦荡荡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不器
君子食无求饱
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求诸己
君子之学必好问
君子喻于义
君子慎其独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描述君子的篇三
《关于君子句子》
关于君子的句子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益一世(清·金缨)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宋·苏轼)
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唐·孟郊)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史记〉
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明·洪自诚) 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宋·朱熹)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同利为朋(宋·欧阳修) 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唐·孟郊)
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已(明·方孝孺)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
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宋·胡宏)
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清·宋缍)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唐·吴兢)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通鉴〉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汉·刘向)
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阮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宋·朱熹) 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宋·朱熹)
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明·薛萱)
描述君子的篇四
《关于君子的名言》
关于君子的名言
1、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明·洪自诚
2、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3、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汉·刘向
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5、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6、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明·薛萱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8、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史记
9、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
10、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11、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唐·孟郊
12、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13、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唐·孟郊
14、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7、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18、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阮子
19、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宋·朱熹
20、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宋·朱熹
21、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通鉴
22、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唐·吴兢
23、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清·宋缍
24、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25、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宋·朱熹
26、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同利为朋。——宋·欧阳修
2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
29、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宋·苏轼
30、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已。——明·方孝孺
31、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益一世。——清·金缨
3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
33、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宋·胡宏
34、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
3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36、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37、小人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君子则穷通皆乐,未尝一日忘其君。——《读易详说》解《易·否·初六》
38、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39、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贞观政要》卷五
4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2、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4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4、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4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6、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9、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50、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51、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52、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
5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54、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贞观政要》卷五
55、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56、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关于迎难而上的名言
关于秘密的名言
关于企业文化的名言
描述君子的篇五
《先秦君子风范 试卷答案》
期末考试 (96.20分)
提示:未归档之前,不显示正确答案,下面为您所选答案!
1、下列人物中没有舍生取义的是 (2.00分)
A.庄善
B.易甲
C.田卑
D.屠岸贾
2、西周春秋贵族最基本的修养是 (2.00分)
A.射
B.礼乐
C.书
D.数
3、《大雅》中的《民劳》等五篇怨刺诗主要来源于诗人的什么精神? (2.00分)
A.大公
B.君子
C.私忠
D.公忠
4、下列人物中不是作为例子说明敬的是 (2.00分)
A.公弥
B.赵盾
C.晏子
D.单靖公
5、赋诗者意味深长而不说破,听诗者领悟深刻判断精微,这是一种什么? (2.00分)
A.渊博见识
B.君子的风范
C.心灵相通
D.君子的虚伪
6、周人歌颂文王,更主要的是集中在对他的什么方面? (2.00分)
A.武力
B.文德、文治
C.农耕
D.礼乐
7、《秦誓》是谁的悔过之作 (2.00分)
A.齐桓公
B.楚庄王
C.秦穆公
D.晋文公
8、中国古代历史中文武职位的分开是在什么时候 (2.00分)
A.春秋末
B.春秋初
C.战国初
D.战国末
9、春秋以前,什么是一个武士必须掌握的两种本领? (2.00分)
A.射箭和挥刀
B.射箭和驾车
C.挥刀和驾车
D.执矛和驾车
10、现今可见的最早的孝字出现于 (2.00分)
A.小篆
B.甲骨文
C.大篆
D.金文
11、子产改革中的“丘赋”是关于那个方面的 (2.00分)
A.军事
B.官制
C.赋税
D.土地
12、晋楚邲之战是谁称霸的关键之役 (2.00分)
A.晋文公
B.齐桓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13、先秦君子尚俭的原因是 (2.00分)
A.为民作榜样
B.物质条件匮乏
C.礼制约束
D.个人品格的表现
14、关于春秋的行人与战国的纵横家不同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2.00分)
A.出身
B.辩才
C.行事规则
D.家国意识
15、先秦君子自己作诗主要是什么? (2.00分)
A.抒发胸怀
B.描述自然
C.抒情讽谏
D.格物致公
16、贵族君子平时是文士,战场上是武士的根本原因是? (2.00分)
A.君子修身需要
B.统治需要
C.军政合一的先秦贵族社会制度
D.先秦贵族教育制度
17、周代的教育由谁进行 (2.00分)
A.个人
B.宗教组织
C.官府
D.民间组织
18、下列人物不能表现私忠的是 (2.00分)
A.卫武公
B.狐突
C.栾共子
D.提弥明
19、西周春秋时期在外交场合讲究礼仪的代表是 (2.00分)
A.孔子
B.管仲
C.晏子
D.子路
20、先秦的儒家在描述周胜商时没有突出强调什么? (2.00分)
A.周代的礼乐文明
B.文化吸引
C.文王的仁政
D.商纣王的残暴
21、晏子的劝谏事例大都记载在 (2.00分)
A.《左传》
B.《春秋》
C.《国语》
D.《晏子春秋》
22、先秦时的行人指的是 (2.00分)
A.官员
B.外交人员
C.宗教首领
D.教育人员
23、君王要想使人信服须具备 (2.00分)
A.威仪
B.容
C.修
D.礼
24、先秦君子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标,不正确的是? (2.00分)
A.杀身成仁
B.舍生取义
C.为国尽忠
D.名扬天下
25、按《孟子·梁惠王》和《滕文公》等篇的说法,下面哪个不属于文王行仁政?
A.井田制
B.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
C.商贾往来关市收税
D.提倡勤俭
26、先秦君子的主体是 (2.00分)
A.知识分子
B.上层贵族
C.官员 (2.00分)
D.国人
27、谁可称为和的典范 (2.00分)
A.晏子
B.孔子
C.颜回
D.子路
28、关于先秦的“乐”说法不正确的是? (2.00分)
A.乐在先秦贵族的文化教育中仅次于礼
B.配礼而行
C.能被诗的修养所代替
D.通过乐的艺术感染把外在的强制变成内在的知觉
29、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三个层次不包括 (2.00分)
A.孝
B.忠
C.义
D.德
30、先秦时用什么象征君子的道德品质 (2.00分)
A.玉
B.服饰
C.仪态
D.言语
判断题(40分)
1、春秋时期,要想战胜就要有战胜敌人的文德和武德。 (1.34分)
是 否
2、中国古代的贵族,或者说周代贵族把孝当作最基本的伦理道德。 (1.34分)
是 否
3、《七月》这首诗的原作者不是周公,描述的事也不是周公所为。 (1.34分)
是 否
4、赋诗者意味深长而不说破,听诗者领悟深刻判断精微,这就是君子的风范 (1.34分) 是 否
5、庄善“以私情而害了公义”。 (1.34分)
是 否
6、无论是孔子还是司马迁,都有比较强的人伦道德政治化倾向。 (1.34分)
是 否
7、为人民的苦难和山河的破碎而哭,这就是杜甫之所以被我们当代称之为“人民诗人”的原因。 (1.34分)
是 否
8、先秦君子并不看重生命本身,看重的是生命的价值 (1.34分)
是 否
9、宋襄公所恪守的“为义而战”的思想,遵循了春秋时期“义战”思想。 (1.34分) 是 否
10、子产的言辞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所说的话都能紧紧地把握住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能做到“以理服人”。 (1.34分)
是 否
11、不同的人际关系层次的道德伦理规范本身之间也存着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一面,在具体的价值取向方面也各有其自身标准。 (1.34分)
是 否
12、《春秋》还是《左传》里的叙事,作者都尽量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屏蔽在外。 (1.34分) 是 否
13、君子应为义而战,这一个信条只适用秦以前的的战争。 (1.34分)
是 否
14、子产的改革并非一直被国人所支持 (1.34分)
是 否
15、富而尚俭贫而有节从两个方面提示给后人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 (1.34分)
是 否
16、周人代商的过程中,道德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1.34分)
是 否
17、周代自文王起,才开始用战争的手段去征服四周的小部落。 (1.34分)
是 否
18、先秦时的义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1.34分)
是 否
19、在西周贵族的参政观念中,家国概念有着相当强的一致性 (1.34分)
是 否
20、无论何时何地,也不能无原则地谦和。 (1.34分)
是 否
21、在某些政治、外交场合断章取义地赋别人的诗以委婉达意不属于赋诗。 (1.34分) 是 否
22、尚俭首先是一个政治家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1.34分)
是 否
23、忠的观念在西周初年就已流行 (1.34分)
是 否
24、先秦君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批具有思想个性的人,显示着我们中华民族人格的早期觉醒。 (1.34分)
是 否
25、如果平时没有高度的政治修养、思想文化修养和相应的素质训练,外交家是不可能在关键的时刻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的。 (1.34分)
是 否
26、自从管子改革之后,齐国才真正成为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大国。 (1.34分)
是 否
27、改革家为国为民,所以一直受到尊敬。 (1.34分)
是 否
28、屈完退齐军故事里的屈完是晋国人 (1.34分)
是 否
29、关于晏子的故事,有些带有后世传闻创作的成分。 (1.34分)
是 否
30、在西周春秋时期,诗还扮演着多种实用功能,不属于艺术的门类。 (1.34分) 是 否
描述君子的篇六
《关于君子的思考》
关于君子的思考
引言:古帝王,称君主,嫡长子,呼君子:幼教正,童学真,规范随,修养深;以天下,为己任,当楷模,有学问。其名称,出《易经》,后演化,始孔子:士大夫,读书人,常九思,亲君子。
据《百家讲坛》传授: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见于易中天《百家讲坛》——《先秦诸子》)
君子一词,由来已久。称呼外延,直至夫君。百度搜索,摘录解读:
一、君子的重任。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汉书·司马迁传》)
——此精华古语告诉我们,修身养性是智慧的源泉,乐善好施是仁慈的归宿,取物济人是道义有表现,知耻明辱是勇敢的开始,建立功名是行动的目的。士人具备了这五个方面的条件后,才可以承担得起济世救民的重任,排列在君子之林当中。
二、君子的行事准则。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为民者安其居,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此君子行事之准。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君子的规范要求。作为古人道德典范的君子,孔子及其弟子们早就对其内涵进行了发掘研究,如九思、三戒、三费、三变、“四个不”等。
——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三费: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韩诗外传集释》)
——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四个不: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于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人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
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
四、亲君子,远小人。将君子说得最透彻且做得最好的,当属孔子的弟子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也就是说,每日必须反省三件事: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够尽职尽责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之处?对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做到温习不漏?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陈海春教授,在《论君子》中说过:“按照这三条标准为人处事,还能不是君子?!”
陈教授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往往是相对于小人而言的。孔老夫子说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也就是说,君子思考的是天理,小人思考的是地利;君子思考的是规范,小人思考的是实惠。不过不管人们如何抬高君子,贬低小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君子往往斗不过小人。君不见:那些满嘴孔孟之道的君子在龌龊下流的小人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小人的雕虫小技往往让满腹经纶的君子饱受打击。几千年来,无论人们如何研习君子之道,号召修炼君子之品,但现实世界里能够修炼成为君子的人却寥寥无几。反而,那些自称“真君子”的人,往往是“伪君子”;那些嘴上攻击说别人是“伪君子”的人,往往就是“真小人”。这个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叹息,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不过,君子的行为于他人有益无害,君子的追求之方向代表了人类进步方向,所以君子总是受欢迎的,我们不应该悲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就要像大地一样,那将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对照君子重任、行事准则、规范要求,有朋友也许要说相距甚远,不如做个普通人自由,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是非观念?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自由的普通人(中间派)往往被小人的花言巧语蒙蔽,甚至成为帮凶,遗憾
终身。与此那样,倒不如从现在起明辨是非——亲君子!向君子致敬!向君子学习!进而,列队于君子之林!如何?
描述君子的篇七
《君子》
君子
君子者 权重者不媚之 势盛者不附之 倾城者不奉之 貌恶者不讳之 强者不畏之 弱者不欺之 从善者友之 好恶者弃之 长则尊之 幼则庇之 为民者安其居 为官者司其职 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此君子行事之准 孟子曰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词目:君子
拼音:jūn zǐ
基本解释
1. [gentleman]∶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a man of noble character]∶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honorific title to thers]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详细解释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
《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 高诱 注:“君子,国君。”
2. 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汉 班固 《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宋 王安石 《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 清 方文 《石桥怀与治》诗:“昔年居南邨,卜隣近君子。”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我想世界上的人,也不能就分做两群:说这群是好,那群是坏;这群君子,那群小人。”
3. 旧时妻对夫之称。
《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 李贤 注:“君子,谓夫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七:“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 清 孙枝蔚 《采莲曲》之一:“妾采莲,采莲寄君子。”
4. 指 春秋 越国 的君子军。
《国语·吴语》:“﹝ 越王 ﹞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韦昭 注:“私卒君子,王所亲近有志行者,犹 吴 所谓贤良, 齐 所谓士。”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被擒》:“ 越王 亲率兕甲十万,君子六千,直渡 太湖 。”参见“ 君子军 ”。
5. 对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太平广记》卷四一九引 唐 李朝威 《异闻录·柳毅》:“夫人泣谓 毅 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媿戴,遂至睽别。‟”《武王伐纣平话》卷中:“ 姜尚 问曰:„君子,尔何姓?‟”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三折:“君子,你这等一个人,可被那厮欺负,我好是不平也。”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我姊妹出来已久,恐家慈见疑,如今要返深闺,君子,请回去罢。”
6. 美酒。
《类说》卷四三引 唐 皇甫松 《醉乡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觞醉人者为君子。”
7. 竹之雅号。
宋 苏辙 《林笋复生》诗:“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参见“ 君子竹 ”。
基本概念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见于易中天《百家讲坛》——《先秦诸子》)
君子的道德品质:
君子者 权重者不媚之 势盛者不附之 倾城者不奉之 貌恶者不讳之 强者不畏之 弱者不欺之 从善者友之 好恶者弃之 长则尊之 幼则庇之 为民者安其居 为官者司其职 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此君子行事之准 孟子曰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君子一词的起源和演化:
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传说为周文王所著)中就已出现了,但是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是自孔子始的,并且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在《大学》有“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中的“君子”应解释为“君王”,还有类似的章句,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也是如此。可见,先秦的君子是有“君主”之意的。 在论语中也对君子的描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说,在宗法制度下,正妻的第一个孩子叫嫡长子,第二个孩子叫次子;妾的孩子叫庶子。由长子形成的家庭体系叫大宗,大宗的长子方可叫君,诸候之君叫国君,大夫之君叫家君,如果是天之子就叫天子,公之子就是公子,君之子就是君子。大宗里的男性就简称君子。其余由诸如次子和庶子组成的家庭体系就叫小宗,小宗里的这些男性就简称小人。
古人认为修养高的人必定地位高,比如大宗里的人从小就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无论是礼仪、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相对高的素质和修养,听音乐也要听高雅音乐;而地位低的人一般没条件接受好的教育,自然只能听街头的流行音乐。这种素质和修养的差别自然影响到人的道德水准。
孔子首次在他的学说中就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增加了道德因素,虽然增加了道德因素,但宗法制度的前提并没有改变。如他有一句话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现在一般理解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对待的,和他们关系亲近,他们就不尊重你;和他们关系疏远,他们又会抱怨。如果放在宗法环境下来理解,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理解:这里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他们和大宗同属一个大家庭,在一个大家庭里,虽然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处理和小宗的人的关系就很难,和他们亲近,他们就会有非分之想,想获得和大宗的人一样的待遇,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抱怨不把他们当一家人看。可见这句话的要点在一个“难”字上。
对君子的论述,孔子还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讲得比较 广泛,只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的原则。
曾参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韩诗外传集释》)另外,《曾子立事》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又说:“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忄冒 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显然,曾参对君子的定义大大地具体化和严格化,虽然并未超出“九思”的范围要求。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这种师徒相承的样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由于曾参学派对“君子”的要求过分严厉,所以有时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曾子立事》篇还说:“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这种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态度,虽其要求基本上还是在儒家的
范围之中,但用道家的逻辑来要求君子,其消极避让的倾向已很明显。这种倾向,也许是曾参当初要避免的,但思想的发展,形同其他许多人能参与其中的事情一样,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出现自身难以把握的变形。曾参对君子修养的要求中 。 后世儒家对“君子”做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
[编辑本段]
《君子》杂志
简介
《Esquire》又名《时尚先生》美国时尚杂志 1933年创刊,
70年历史的老牌男人杂志,坚持:一、决不办给男孩而是办给男人看,二、决不在封面上比基尼女郎。
全球思维最正统的男人杂志,是哈斯特集团下相对应Cosmo的战略品,作风虽嫌老套但江湖地位依然。
杂志历史
哈罗德.海斯(Harold Hayes)于1961年、以24岁年龄进入《君子》(Esquire)后,将60年代的一切活动一股脑地塞进了这本男性刊物。除了传统中的靓女、美酒、优秀小说外,更成为“新新闻”、新型封面设计、嬉皮式报道风格的开创者。假若我们用“使命感”来形容鲁斯的《时代》,用“严肃”来形容威廉.肖恩的《纽约客》,用“厚颜无耻”之于休.海夫纳的《花花公子》,那么对于对于哈罗德.海斯指导下的《君子》时代,匹配的词语一定是“好玩”。
在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新闻学的卡罗.泼斯格鲁,在访问了50几个当事人,阅读了大量原始资料之后,写作了这本名字冗长却趣味横生的著作:《它并不优雅,但是,它难道不好玩吗:六十年代的君子杂志》。乔治.路易斯将海斯形容成马克.吐温式人物,喜欢穿白西装,常常摇晃着一根长长的雪茄,拥有一双桥牌高手似的眼睛。这位天生编辑,在高中时就创办了一份获奖学生杂志。海斯进入这本杂志前,在创办编辑金瑞奇(Ginrich)的文学志趣的引导下,以男性时尚为宗旨的《君子》杂志发表过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名家小说,在文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但60年代带来的丰富而无序的社会风向,则让这本老式杂志显得迟钝不堪。哈罗德.海斯注定是喧闹氛围的楷模编辑,他生气勃勃、无所不包甚至略显低级的品位,给《君子》杂志带来了与60年代气氛配合得天衣无缝的风格。像所有伟大的编辑一样,海斯对于人才选择上具有惊人的天赋,并赋予选择对象绝对的自主权。在广告界以胆大妄为著称的乔治.路易斯,成为杂志的封面指导。黑人拳击家、印第安原著居民、尼克松的脸、还有安迪.沃霍的坎贝尔汤罐这些60年代最经典的标志,皆被大胆而夸张地弄上《君子》的封面。面对“种族主义者”这样的指责,海斯毫不妥协地同路易斯并肩作战。路易斯曾选用惊世骇俗的黑脸圣诞老人作为封面,此举激怒了广告客户,使《君子》直接损失了75万美元广告费。但海斯多年后仍然坚持说,倘若没有路易斯,《君子》就不是《君子》了。1991年,《印刷》杂志回顾道,乔治.路易斯为《君子》设计的92个封面确实是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杂志封面。1963年,一位名叫汤姆.伍尔夫的年轻人来到杂志社求职。海斯给他的第一个任务是以特制汽车为题写一篇长稿子。这个耶鲁大学毕业生跑到加利福尼亚花了数周时间研究这个问题,但是,到了该交稿的时候,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他只好用了整整一夜,弄出了一份长达4
描述君子的篇八
《《论语》关于君子的部分论述》
《论语》关于君子的论述
第一课:
12.19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第三课:
15.20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第四课:
18.7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第五课: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第六课: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第七课: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第八课: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九课: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第十课: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十四课: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7·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第十五课: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课外语句: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 语》 试 题 选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4)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5)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
(6)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根据上述章节,说说你对仁道的理解。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以上是关于“君子”的“质”与“文”的论辩,对此你赞成谁的观点?请
答: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2分)
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2分)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说说你的理由(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六、请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论语》中的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5分,60字左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参考答案:
第一题
(1)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2)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充分说明了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3)认为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才是仁德。
(4)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5)孔子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6)孔子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第二题、
①赞成孔子和子贡的观点。(1分)②理由:作为君子,要“文”“质”兼备,表里一致。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有外表的文采,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3分)
(观点明确1分,能结合材料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题、
(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写出3个给1分,3个以上给2分)
(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2分)
第四题
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第五题(赋分:一要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解感悟,二要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 各为2分)
(1)由于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富贵面前往往会不择手段,故,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我们认同孔子这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不义手段取得富贵,是不道德的,如过眼浮云一样毫无价值。
(2)我们长期以来对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上述理解可能是不准确的,起码是不到位的。事实上,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为无权无势的
描述君子的篇九
《九 论语关于君子》
九 论语关于君子
1·1 子曰①:“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③乎?有朋④自远方来,不亦乐⑤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
注释:①子曰:子,古代男子的通称,对老师也称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时习:时,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在一定的时候”,一说是“时常”。习,温习和练习。③说:同悦。愉快的意思。④朋:古注说“同门曰朋”,同在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指志同道合的人。⑤乐:快乐。古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⑥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愠,恼怒。⑦君子:《论语》里,君子是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有时也指在位的人。这里是指前者。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①。主忠信②。无友不如己者③。过则勿惮④改。”
注释:①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固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厚重就无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固作固陋讲,见闻浅少的意思。学则不固自成一句,学了就可以不固陋。②主忠信:以忠信为主。③无:通毋,不要。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有一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这一解释较合孔子原意。④惮:音dàn但,怕,畏惧。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①而正②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指有道德的人。②正:正其是非。
2·12 子曰:“君子不器①。”
注释:①器:器具。各种器具都有专门的用途。孔子说君子不器,是说君子应该博学多能,不局限于某一专门知识或技能。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①
注释:周:遍及。比,勾结。周与比对举,是团结众人,不结党营私的意思。另一说,周作忠信讲。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①射:指古代的射礼。大射礼规定两人一组,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完再相互作揖退下。各组射完后,再作揖登堂饮酒。②揖:拱手行礼。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也,义②之与比③。”
注释:①适、莫:适音dí笛。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厚薄亲疏,无适无莫就是不分亲疏厚薄;二,敌对和爱慕,无适无莫就是没有敌对,也没有爱慕;三,适,专主;莫,不肯。无适无莫就是无可无不可的意思。②义:古人解释:义,宜也。凡是适宜的言行,就是符合于义的。因此不同的人所讲的义,都是不同的。在孔子,义与仁、礼是互相联系不可分的,凡符合于仁、礼的要求的,便是义。③比:有两种解释:一,亲近,相近;二,从,听从。
4·11 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注释:①怀:有两种解释:一,思念;二,安于。②土:乡土。③刑:法制。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24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
描述君子的篇十
《君子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