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虚的心

| 乐学园 |

【www.guakaob.com--乐学园】

空虚的心篇一
《拿什么填满空虚的心》

拿什么填满空虚的心

到大二了他还是一个人单着。

由于在工科学院,平时接触到的妹子很少,40人的班级仅有的两个妹子也被老油条的学长得了先手,一年多了,和妹子说话的次数用手指头都能数清。他也想谈恋爱,想和许多情侣一样在校园牵着手,在图书馆一起学习,骑单车带女朋友到处玩……可现实是,他还是一个人,一个人过节,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骑单车。

空闲时候,他觉得心里是一片真空,什么都没有,这种滋味很不好受,他需要有什么东西来填满它。可是,埋头学习,沉迷游戏,都无法缓解心中的空虚。他渐渐开始失去自己的灵魂,整天精神恍惚,失去了方向,失去了目标,每天漫无目的地游荡不知道该干嘛。 他知道不能再这么下去,他需要换下环境改变一下心情。聊胜于无,他报名参加了中国旅行社联合摇摇开门举办的98元浙江西塘一日游活动,上天仿佛也想帮忙结束他20年的单身生活,他遇到了她。 因为发现是同校的,两个人很自然的走到一起组队游玩。在这如画的古镇中,两人恍如隔世般一见如故,在古镇间一边游玩一边互相述说着大学生活中的乐事,在古桥上,看着脚下碧水中古镇的倒影,缓缓游过的花船,他觉得自己的灵魂仿佛飞回来了,他好久没有像这天一样敞开自己的心扉。

他知道自己找到了,找到了自己的心。

空虚的心篇二
《青少年空虚心理的表现及调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152 更新时间:2011-5-28

(一)空虚心理的涵义与特点

《辞海》释"空",虚也,指中无所有;"虚",空也,与"实"相对。空虚心理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或沉溺于牌九,或酗酒吸毒,或卖淫偷盗,或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如同行尸走肉。

论其特点。首先,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病,它的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某些人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病态心理。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成为机器的附庸,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金钱关系,人的价值被利润、卖买所代替,人们之间存在的只是一种物质交易关系。许多人因此生活在一种压抑、紧张的环境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今日不知明日事,许多人只好得过且过,用吸毒、放纵等方式来麻痹自己。

如今商品经济给市场经济带来了活力,但它所具备的功利性与竞争性,又使得某些人为名利、竞争所累,这些人便成了金钱的奴仆。"笑贫不笑娼",只要有钱,什么都肯干,什么人格、国格、理想、贞操通通置于脑后。有些人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吃、穿、住、行都讲究豪华气派,但他们内心却十分空虚。拿某个体户的话来说:"我们穷得只剩下钱。" 其次,精神空虚的危害性非常大。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也即是说,一个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才能迎接一切挑战,有为于世界。然而精神空虚者往往萎靡不振,缺乏社会责任岂不是一句空话?就连他们的家庭及个人生活都会无法正常维持下去。社会上游手好闲之辈、酗酒嗜毒之徒充斥于大街小巷,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问题。 精神空虚有碍于社会发展,也有害于人类发展,必须慎而待之。

(二)空虚心理产生的原因

可以从社会与自我两个方面来讨论。

由于"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病,当社会管理运行机制发生偏差时,常导致人产生空虚心理。具体说来,有以下这些情况:

1.社会精神支柱的消失。精神支柱是一种信仰,是大众在社会生活中所公认的价值体系和人生榜样。例如一些伟人及其思想论说;一种理想社会的模式;一些自幼在学校、家庭所接受的道德伦理,诸如"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等信念。精神支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激发人不断进取,但是社会常常并不按照人们心目中想象的轨迹发展,理想的社

会模式常常为一些捉摸不定的、难以适应的形态所取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往往取代了单一的、固定的价值体系。在这种情形下,原来的社会精神支柱可能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感。

2.个人价值的抹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群体意识和社会价值,但是社会价值和群体意识又是构建基础之上的。没有个人的自尊、自爱、自信,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作贡献的能力。如果社会不考虑个人价值的存在,或者过多地抹杀个人存在的价值,人就会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青少年若受到过于严厉的管教、成人的成就长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都会导致空虚心理的产生。

3.社会交往的畸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交流沟通与友谊,但交往有平等的原则,地位相等、志趣相同者才会有真正的友谊。在社会变迁中,有些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一跃而起。地位的变化使得一些故友之间出现了鸿沟,原来无话不谈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新的社交圈正在形成。"有钱的人常常是孤独的",因为经济地位高的人,商品意识往往特别强,并极易将这种意识渗透到与别人的交往中去,因而难以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这种种非功利性的比较平等真诚的友谊。他们常常怀疑别人与他们交往的动机不纯,是为了钱而来交朋友。有一位25岁的男青年很有钱,但个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虽然周围不乏出色的女孩追求他,但他老是为她们是爱他的钱还是爱他这个人而思虑不已。此外,有钱人在外界常常是一副强者的形象,他们不愿让外人看到自己也有难处,因而羞于启齿向人诉苦,只能把烦恼埋在心里,从而加重了所固有的孤独、空虚感。

从个人角度来说,空虚心理源于以下方面:

1.自我贬低、缺乏自信。个人的早期生活不幸、父母早逝或生活在离异家庭,从小得不到温暖与关怀,犹如"瓦上霜,路边草",自觉低贱,自暴自弃,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社会上的流浪儿,闲杂人员多半属此类。

2.错误的认知。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知,以偏概全将社会看得一无是处,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只讲个人利益,不尽社会义务。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份讲究个人得失,一旦个人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万念俱灰",这种情形在青少年与一些成人中间较为普遍。

3.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人有许多需求,大致有生理需求、物质需求、社会需求与精神需求几方面。一般而言,生理需求与物质需求满足较易,后两种满足较难。在现代商品社会里,人们都在努力创造与积攒财富,但是财富与财富带来的快乐并非成正比例。当财富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一些人对金钱则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新鲜感、快乐感和满足感,甚至会对之产生麻木乃至厌倦。而当生活没有了往日奋斗追求的动力,人生也就失去了目的与意义的确定,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百无聊赖中度日,或者设法寻求一些更新更强的刺激。一些豪赌、纵欲的个体户就属此类情况。

(三)空虚心理的表现及其危害

精神空虚有如下表现:

1.丧志综合症。即缺乏作出决定或根据自己作出的决定去行动的能力。这种病态行为的根源在于精神空虚、情绪紧张、意志薄弱,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易受暗示及环境的摆布,并有酗酒、嗜烟、聚赌等不良行为。例如一些犯罪团伙及迷信团伙的成员,之所以受团伙头目的操纵、摆布,就是因为空虚丧志,不能自控。

2.否定一切。这在青年中较为常见。心理学家汤姆利尔茨认为,儿童向青年期转化,便带来了青年人对过去对外界关心的逐渐减弱,而将注意力逐渐转向自己的内部世界。这时向内部世界的转移是由青年内在的性本能萌动所致,青年在这个时期一下子落入了暴力性的不安之中,因而有所谓青年的反抗、蛮横、怠慢、见异思迁、冷淡等心理表现,他们不但否定了外在世界,也否定了自己。汤氏将青春期称为"否定期"。这一时期的青年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被称为"孤独的、骚动的青春一族",行为上自然是"虚无主义"。

3.富贵病。多见于社会的"款爷"和"富豪"。由于他们的身份与地位较为显赫,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烦恼。例如对生活的厌倦,对孤独的感慨,对财富与生命安全的忧虑等等。为了解除这些烦恼,有些人不是将财产投入再生产,而是在享乐中寻找刺激,在刺激中寻找欢乐,这也是一种空虚行为。

4."混日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病态行为,所谓"混"就是随大流,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实际上就是无远大理想,把社会责任推倭给别人,自己则老等"天上掉下馅饼"坐享其成,"混混儿"心理自然也是空虚的。

由于精神空虚,一损国家;二害集体;三害自己。必须见其危害,通过社会努力与自我调适加以克服。

(四) 空虚心理的自我调适

根据空虚心理产生的原因,只要个人主观努力,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精神空虚是可以克服的。

1.对社会存在抱有一种较为现实的认识。社会是由许多组织、群体、个体组成的,社会的跨地域性、跨时空性,决定了它存在着许多亚文化。主体文化与亚文化构成了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复杂化。换言之,社会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这就要看主流、看社会发展的方向,绝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社会的消极面,从而不求上进、萎靡不振,而应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接受现实,正视现实,改造现实。

2.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事要有恒心,做人要有理想与抱负,正确对待失误与挫折,在逆境中锻炼成长。顺境中的人们也要有更高的追求,不能只停留在经济追求与享乐上。

3.多读名人传记。以名人的奋斗史作为人生的楷模,正确认识自我,不时反思自我,记录自我的人生轨迹与心理变化轨迹。从中感悟人生的奥秘,了解困惑与决择的得失,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确立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除去无精神追求的心态。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学习琴棋书画。实践长才干,实践出成绩。成绩能强化个人价值,满足个人的自尊、自爱、自信的需要。有成就动机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从而为个体行为不断增添新的动力。同时,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儿童与老人的合法权益。

5.运用音乐来调节个体的情绪和行为。节奏鲜明的音乐能振奋人的情绪,军乐曲、进行曲能使人的斗志昂扬、情绪高涨,而旋律悠扬的乐曲能使人情绪安静而轻松、愉快。如轻音乐能使人增加生活的乐趣和了解生活的意义,从而增进人对生活的能动性和自信心。

对较严重的精神空虚症可以采用音乐式的自我心理疗法。

空虚心理

一 临床表现特征:

空虚心理之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沉溺于酒色、吸毒、卖淫偷窃、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形如走肉一般。

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疾病,它的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某些人无所适从,或者当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更易于出现这种疾病。

1.丧志综合症。就是缺乏自我作出决定的能力或按照自我作出的决定行动的能力。这种病态的根源在于精神空虚、情绪紧张、意志薄弱,不能把握事情发展的规律,易受外界的干扰及环境的摆布,并有酗酒、抽烟、赌博等不良行为。

2.否定一切。这是青年中最常见的。儿童时期向青年期转变,随着转变,人的关注逐渐由对外部的关注转为更多对内心的关注。这时向内

心的关注是由青年内在的性本能萌动所致,他们一下子落入不安中,所以他们的反抗、蛮横、见异思迁、冷淡等心理反应,不仅否定了社会,同时也否定了自己。

3.社会上有些人身份或地位较为显赫,同这样的生活也给他带来了无边的烦恼。例如:他们经常为自己的生命和财富的安全担忧、还有对生活的厌倦等等。为了解决这些烦恼,有些人就选择在投入生产,有的则选择在享乐中寻找刺激,在刺激中寻找快乐,这也是空虚心理的表现。

4.得过且过,随大流,不求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实际上就是混日子,本身没有远大的理想,喜欢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自己坐享其成,这也是心理空虚的表现。

二 形成原因:

空虚心理形成的原因可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来来分析。

社会精神支柱的消失。精神支柱是一种信仰,是大众在社会生活中所公认的价值体系和人生榜样。精神支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激发人不断的进步,但是社会经常不按照人们心里想像的轨迹发展,理想的社会模式经常被一些捉摸不透的、难以适应的形式所代替。多元的价值观常常代替单一的、固定的价值体系。在这种模式下,原来的精神支柱可能会消失,被一些难以适应的茫然感所代替。

空虚的心篇三
《内心空虚,你如何摆脱》

内心空虚,你如何摆脱

心理引言: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常会感到空虚,无所适从。如何从这样的心理状态中尽早的解脱出来,重新快乐的生活呢?想要摆脱空虚,你可以适时调整需求目标、求得社会支持、忘我工作等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如何走出生活的“空虚”?

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常会感到空虚,无所适从。如何从这样的心理状态中尽早的解脱出来,重新快乐的生活呢?想要摆脱空虚,你可以适时调整需求目标、求得社会支持、忘我工作等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如何走出生活的“空虚”?

求得社会支持

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获得社会支持,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博览群书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忘我地工作

劳动是摆脱空虚极好的措施。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调整需求目标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目标转移

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进行目标转移,比如从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静下来。当一个人有了新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空虚的心篇四
《心斋的一般意义》

心斋的一般意义

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心斋为道教斋法的最高层 ( 供斋、节食斋、心斋 ) ,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见《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说杂斋法》。语出《庄子·人间世》:“唯道虚集。虚者,心斋也。”晋郭象注曰:“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修炼方法以虚为要,从倾听自己的呼吸入手,专心致志地将太虚之气与道相结合,以便进入虚无忘我的境界。其具体步骤,据近人陈撄宁《静功疗养问答》介绍说:意念专一,排除干扰;专注听呼吸之气,因鼻息无声故不以耳听,而用意念听,功夫深入,意念联成一片,无须再着意于听,而是听其自然,听之任之地听,意念归一后,即停止听,渐入混沌境界,心的知觉失去作用,最后不知不觉地进入虚无境界。

坐忘 坐忘是指人有意识地忘记外界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 相合为一的得道境界,也指人在修炼中控制意志、排除杂念的内修方法。《玄宗直指万 法同归》称:“坐者,止动也。忘者,息念也。非坐则不能止其役,非忘则不能息其思。 役不止,则神不静。思不息,则心不宁。 “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它应该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很明显,庄子更喜欢后者,有人说这是艺术境界,也有说这是宗教境界。

这里的“坐”应该是一种由形式进入实质的途径,就像过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恋它了,而“忘”呢,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现实世界的种种规则之后心无挂碍的状态,很明显这里并不是指自我麻醉与逃避,首先,自我麻醉者根本就无法完全忘却牵挂,而逃避并不是永远的办法,总有一天还要面对现实世界,那么他的心灵的河流能够真的静止下来吗?恐怕很难,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彻底地清净,这时就有两个方法,其一,以超越现实、完成现实进而超越自我,以实现心灵之清净;其二,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很明显,庄子更喜欢后者,有人说这是艺术境界,也有说这是宗教境界。

恒毓博士指出: 坐忘意味着得定是说,实现了坐忘的人实际上是处于定心的状态。《天隐子·神解》说:“斋戒谓之‘信解’,安处谓之‘闲解’,存想谓之‘慧解’,坐忘谓之‘定解’,信定闲慧、四门通神谓之‘神解’。”这就是说,坐忘是道教修炼的五个层次中的第四个阶段,是由定心而解的阶段。坐忘成功的标志是神解而悟道是说,坐忘是否成功,悟道与否是最好的衡量标准。

坐忘的现代意义。 十分值得说明的是,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有千百万种,其生命形态也是如此,这些似乎都已经不能够用某一个标准来划分优劣与高下了,但是一切价值的重新评判并不是永无止境的,它——人类的最终美好理想始终都不会脱离一种永恒理性下的最大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有序化的存在状态,它会始终要求人们在更大程度地拥有了外部世界的时候,更要牢牢地抓住自我之内心,所有的文明步伐都不能够不倾听心灵的真实呼声。 更何况当人们所有的心思都被外界的光彩所吸引,就容易发生一种危险——忽视内心世界的现代化构建,这种情况就是内与外、精神与物质、心灵与技巧

等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平衡,以现代哲学与文学中的荒原现象其实就是一种上述情况的极度不平衡,这是一种单向不平衡,那就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外壳里,无数的仿佛是沙漠、荒原一般的心灵在苦苦挣扎着。当然危险的情况也并不仅仅如此,还有更多的或明或暗的变数。 就在这种形势下,道家的坐忘的超越方式就无疑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关怀,它不仅仅在形而下的层面如养生等领域散发光彩,而且在形而上的层面上也有夺目的动人光芒。

当然我们也得说明的是,“坐忘”只是一种历史理论,在人类的身心成长与社会变革进程中,其作用也是历史性的、具有一定局限性的。首先得说明的是,也最容易发生的情况是,借其名而违反生命的本意与初衷,即当生命面临危机时,不仅不去发奋图强,而构筑一个醉酒者的梦幻,并躲在里面麻木地虚度时光,这不是“坐忘”的成就,也不是真正的“坐忘”;其次,“坐忘”的极强内倾性应该在一定的领域(如艺术、哲学玄思等)发挥巨大的作用;再者,“坐忘”理论需要新的发展,在宋明理学时期,特别是王阳明,他已经把静坐修道作为一种应付现实世界的手段了,而不再追求禅定等宗教性的境界了。 坐忘 本是庄老哲学用语。《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法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指端坐而全忘一切物我的出世思想和精神状态。郭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当围棋的棋艺、棋理发展到一定水平也会达到这种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南朝围棋国手褚思庄研究棋的别墅就名为“坐忘居”。

空虚的心篇五
《用心回报》

《用心回报》

回报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回报一杯浓茶,一片温暖;回报一份宽慰,一次心跳……其实,回报很简单,只要有心,回报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或许你认为,回报对于我们来说还太早,我们既没钱又没势,该如何回报?那么,回报的意义只是存在于铜臭味里吗?你与他人的感情只存在于金钱之上吗?不是,感情向来纯净、平淡,就像出水芙蓉一般,需要天然去雕饰。那

样晶莹剔透的感情,你就舍得用金钱与权力去玷污它,亵渎它吗?

庸俗的人用金钱与势力去回报,而年轻多思的我们应该用心去回报。

当你顺手帮别人递去一本书时,别人回报了,他会微笑着说“谢谢”;当你施舍给路边居无定所的乞丐时,他们回报了他们会感激地祝福你“祝你以后升官发财”;当你勤奋用功,刻苦钻研时,成绩也回报了,它会为你大把大把地获取知识,获取成绩与荣誉,让你享受无尽的欢乐……在我们身边处处都存在着回报,或许你不曾注意过它们,但是蓦然回首,你无法否定它们的存在,你也无法抹去他们为

你带来的美好回忆。那么,扪心自问,你回报了吗?面对家人、朋友、师长乃至社会,你回报了吗?

你是否仍然恶声恶气地对待无微不至关怀你的家人?你是否对待亲密无间的朋友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你又是否对老师曲意逢迎,直拉近乎?生活中虽然与你接触的人形形色色,但他们都用一颗火热的真心对待着你,而你的回报又是否同样来自真心,来自心灵的最深处呢?

用心回报,回报真诚的微笑,温暖的怀抱,激动的心跳。用心回报,让你的身边充满阳光与明媚,让你冰冷的心灵不再空虚。

将我心,换你心。不要虚假的感情,不要空虚的心灵,更不要不璀璨的花季!

用心回报,真得很重要!

《回报》

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确,就连自然界中的动物无论在何时何地,也都知晓知恩图报。

传说在广阔的深海里有一种鱼,雌鱼产仔后,眼睛会失明,不能再去寻找食物。在这期间如果没有食物,雌鱼就会饿死。为了母亲不致饿死,那些刚出生的小鱼,就成群结队地游到母亲的嘴里,心甘情愿地让母亲吃掉自己。其实,它们何尝不知道是用生命在奉养自己的母亲?可是,它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一个月后,母亲终于复明了。

在一个茂密的森林中,生活着一头英俊的大象,它高大的身子像堵墙,它粗壮的四肢像四根木桩。有一天晚上,它出去散步,碰到一只掉在陷阱里的老鼠向它求救。大象疑惑地说:“你怎么会掉进陷阱里?”“一只野猫追我,一不小心就掉进来了!”老鼠沮丧地回答。“好吧。”好心的大象把

空虚的心篇六
《一例大学生空虚心理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大学生空虚心理案例分析报告

高 楠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了一例大学生空虚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对来访者对问题的描述进行分析,对其老师和同学进行了访问调查,并通过电话与其父母进行沟通,总体上掌握了来访者的情况,经过讨论分析,作出诊断,确定来访者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属于空虚心理问题。在与来访者进行沟通协商后,确定了咨询方案,征得来访者同意,经过三次咨询,认为来访者基本改善了心理状态,咨询效果良好。

来访者基本情况:男,汉族,22岁,汽车机械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大一是大学生文化传播中心电教部干事,大二升为副部长,大三竞选正部长落选。精神状态正常,意识清楚,情绪低落,空虚、烦躁,主述求助。无躯体症状。

主述:大三开学已经三个多月了,大一大二在传播中心工作比较忙碌,现在竞选失败,觉得空虚、烦躁,不愿意上课,上网也觉得没意思,每天生活觉得无聊,来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个人陈述:来访者是辽宁本溪人,父母有工作单位。上大一的时候参加了学校大学生文化传播中心的干事选拔,当时对电教部也没有什么了解。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工作,不仅掌握了电教部的工作内容,而且觉得在电教部的工作很开心,每天和同学们在六楼报告厅值班,参与每个活动的彩排和演出。因此经常会因为工作逃课,专业课没有打好基础,以至于现在有些课程听不懂,出现过挂科的情况,而且强调班级里挂科的同学较多。到了大二成功竞选为电教部的副部长,工作内容增加,不仅成为技术上的骨干力量,还要负责指导新部员。这一年里觉得自己每天过的都很充实,也发现自己对调音设备、舞台灯光、音响的控制等越来越感兴趣,自己在课下的时候经常上网学习相关内容。但是专业课方面仍然是越落越远,而且逐渐对本专业的性质、就业前景等有了更多的了解,觉得自己不适合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在这方面的学习就是浪费时间。在闲暇的时间里会和电教部的同学一起吃饭、喝酒、玩电脑游戏。到了大二下学期,部里的同学忽然一下子就变了一样,平时的好朋友都了正部长而私下里讨论,有什么事情也都偷偷的进行,还知道有的同学甚至为了当上正部长而送礼请客,他觉得环境氛围变了,在这样的部门待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在竞选中,由于名额有限他落选了。从那时候开始,不用再去报告厅值班了,空闲的时间一下子多了,却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专业课不愿意听,因为很多内容听不懂。同学们也都有自己的事情去做,无聊的时候上上网,却发现上网也提不起兴趣。每天无所事事,心情烦躁,看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又想到还有两年就毕业了,却对自己的未来一点想法和规划都没有,就业前景渺茫。觉得这样不行,来心理咨询室求助。

观察和他人反映:来访者情绪低落,整个陈述过程只有在提到自己在担任副部长的工作时眼睛里表现出充满了回忆和激情。在其他时间的陈述都是平淡的,

有时甚至是烦躁的。意识状态良好,表达完整,主动求助,睡眠良好,无躯体症状,无泛化现象,无妄想。通过对其同学的调查反映,该同学工作状态一直不错,能够独立完成各种任务,在工作中人际关系不错。同寝室的同学反映从大三以来经常一个人在寝室,叫他一起上网、吃饭,有时候去了,有时候说没意思就提前回来。

评估与诊断:通过来访者陈述、观察和调查了解,来访者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情绪低落、空虚、百无聊赖。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来访者知情意统一、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认识清楚,主动求助,无逻辑混乱无知觉异常,无妄想。

2.来访者情绪低落,空虚,百无聊赖,做什么事情也提不起精神,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偶尔出现烦躁,但时间不长,无泛化现象。

3.社会调查显示来访者的社会功能正常。

4.鉴别诊断:本案例应与严重心理问题相区别的基础是无退缩行为,无自杀倾向,无泛化现象,社会功能良好。

5.由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来访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他的问题基本上属于大学生的空虚心理问题。他在大一的时候在电教部工作,每天和同学一起忙碌,习惯了有事情做的生活。根据调查,电教部的工作不费力,但很需要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值班,可以说很多时候的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工作,而是在靠时间。到大二的时候自己的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工作中成为了副部长,还对两名干事进行指导。因此每天忙碌的工作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他的个人价值体现。可是到了大三之后,正部长竞选的失败以及竞选的不公平等因素等影响,突然出现的大量的空闲时间,让他一下子出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失去了精神支柱,导致了无所适从,再加上专业课的长期落后,对未来就业前景缺乏自信,而最终造成了他的心理空虚问题。因此,帮助来访者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扩展视野,能将精力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去,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逐渐从空虚的状态解脱出来,去迎接多彩的新生活。

咨询目标: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是心理空虚,无所事事,做什么都没有兴趣,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未来规划都不知所措,偶尔会出现烦躁情绪。因此针对其特点制定如下目标:

①具体目标:帮助其改善目前的心理状态、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②最终目标:逐步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寻找其自身价值实现的突破口,能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③近期目标:通过心理状态的调整,能够对大学生活形成正确的认知,重新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并形成对自己近期生活的规划。

④长远目标:使来访者能够形成自我排遣空虚、寂寞的能力。

咨询方案:经过与来访者协商,决定让来访者参加个体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师的治疗,运用认知领悟疗法,找出来访者非理性的思维特点,帮助来访者排遣空虚心理,克服情绪低落的心境状态,接受现实,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和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咨询过程:根据来访者目前的状态,经过与来访者协商,心理咨询师决定暂时安排三次心理治疗,每次会见的时间为60-90分钟,时间间隔为一个星期。每

次会见后要求来访者写出对医生解释的意见以及对自己病情的体会,并提出问题。每次咨询的具体内容为:

①进一步让来访者回忆自己的生活史和相关内容,将自己想表达的、疑惑的内容尽可能的表述出来。在对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掌握之后,心理咨询师首先要与其一起分析症状的性质。让来访者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的程度、根源有所了解,并要强调他不是被动的接受治疗,而是要与心理咨询师配合,对心理咨询师的提示、解释要认真的考虑,采取主动态度。让来访者清楚,治疗效果的好坏,与其自我努力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心理辅导只是起到向导的作用,具体的路还是要靠来访者自己去走。

②在来访者对自身情况的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本次咨询主要是让来访者开始实施为其制定的调适方案。要求来访者在一个星期内按照调适方案的内容,并且将自己的感受、心得和疑问记录下来。

③执行调适方案一个星期后,主要了解来访者在执行过程中状态、效果和存在的疑问,并对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并与来访者协商制定本学期、本学年的计划,要求其按照计划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疑问可以随时来咨询。

咨询效果评估:经过咨询,来访者自述的情绪状态明显改善,来访者能够摆脱空虚无聊的状态,能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自己的大学生活,能够对自己有一个相对正确的定位,能够思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知道需要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逐渐尝试并寻找适合自己的排遣空虚心理的方法。综上所述咨询效果良好。经过半年的随访,巩固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钟友彬.中国心理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李争平,王爱莲.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试治疗与调适.京华出版社,2007.

[3]周辉.大学生空虚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南昌高专学报,2009(1).

空虚的心篇七
《《希望今天遇见你》何厚华:用心,就一定会幸福》

《希望今天遇见你》何厚华:用心,就一定会幸福.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 《希望今天遇见你》何厚华:用心,就一定会幸福

正如作者所说:“生命,常常无法强求。有时候是精心策划的一段人生,或者是用心培养的一段爱恋,却不见得朝你规划的未来前进;于是,难免会有一些无法预期的惊喜出现,当然也可能是无法圆满的失落„„”这本书不只是记载青春爱恋,更是为青春“疗愈”。所以就会有人结束一段恋情,送这本书给前男友。

文 by 何厚华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幸福的人。

面对太美好的事物,反而容易担心:这是做梦吧!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幸运降临在自己身上?要不然便是开始害怕,不知道哪一天就要不知不觉的失去„„然而,处女座要命的完美主义又让我无法轻易地得过且过;生命于是变成一场诡计,它安排着我去追逐一个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实现的梦,在过程中我还不断的检视自己、推翻自己,然后再重新找到自己,如此循环,甚至重蹈覆辙,乐此不疲。

这些年来,我脑海中常常同时存在着两个问题:我真正要的是什么?而我执着的又是什么?然后我才慢慢发现这两者之间,其实有着很大的差异。

原来,人都是这般无奈的,往往过知道的不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伴着的也不一定是自己最心爱的人;曾经我会很严肃地去看待这件事,总觉得人生应该尽其在我,许多选择的路口,如果当初在右转的地方左转,现在眼前必然不是这样一个风景。

但是,时间无法重来,记忆不能重叠,我们又何从去比较哪一个决定才能让我们更好,或是更坏。一切,只有走下去才算数。这让我稍稍松了一口气,原来一心一意在等待未来结果的心态,学会懂得去享受过程与把握现在。

我绝对是个理性的人,我大学念的是数学,有着绝佳的分析与逻辑能力;但是认识我的人,也绝对赞成我是那种浪漫得不得了的人。

谁说人只能有一种特质,许多矛盾的特性也可以在同一个灵魂里存在着。

我开始不喜欢用形容词不达意的去描述一个人,更不愿意把人归类,很多的感觉,就是凭感觉。

从小当惯了模范生,现在讨厌别人来决定我应该怎么做,这样很抗拒,也就不像平日外表给人的印象。于是在沉稳的形象与包装之下,我的内心有着白羊的热情与冲动,甚至是小孩般的任性。

好像有点假,却假得很真。真真假假,都是自己。

真正谈起恋爱来,就会变得很低能。

当然,也懂得许多爱情里的手段与心机,但如果还耍得出来,那就表示我并不爱这个人。 所以和一般的悲剧相同,常常爱上的那个不是爱我的人,辜负的正是对我百般体贴的那科心。

爱得很苦,摔得很痛,也总是被爱得很心虚。

写过很多很惨的歌词,大家都相信一定是我的亲身经历,如此动人心弦;说真的,有时候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东西,甚至有些伤在事后舔砥时才被自己印证。 仿佛是种报应。

年轻的时候,狠狠的骗了自己,以为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华都交给了工作,强迫着当一个不需要感情的人,就可以用工作的成就感,来填补空虚的心。

在可以犯错的时候不犯错,应该挥霍的青春不挥霍,老了才在爱里跌跌撞撞,现在想起来,难免会觉得可耻。

但是,爱过一但上瘾,就不会轻易戒除,更常常会有越挫越勇的傻劲,认真说来,我比较喜欢这样的自己。

所以尽管知道:每一次跌倒都会痛,想流泪的程度不会慢慢减轻;这样也好,至少证明自己还是活着的,只是疗伤的期限将会越来越短,恢复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因为实在没有太多的青春可以挥霍与等待的了。

喜欢说话,所以去做广播。因为话说得太多,平常便多半沉默。很怕寂寞,但一个人的时间最多。

人多的时候,可笑的孤独感便浮上心头。很想有个家,只要有人在旁边,尽管只是说说话。

也很想找个人来管一管,但是害怕束缚,而且更爱自由。最重要的是:还在学习如何和另一个人,平淡且真实的生活。

记忆很好,但也挺健忘的。

最近刚搬家,丢掉许多跟着我多年而且已没有感情的东西。我想有些东西在当初咬个牙就把它丢了,现在也不需要花这么多时间整理,甚至勾起许多不需要的回忆。

割舍很难,值得骄傲的是,感觉到自己正一点一点在进步,而原以为放手后会有的纠结与锥心,反而可以转换成一片海阔天空。

而且啊!把已经不该要的东西给别人,有时竟也是一种分享!

我的塔罗牌告诉我,我这一生的主要功课,就是学习如何爱人。

写这本书,是想陪陪某些人,走过声明中最孤单无助的一段路,并且是微笑着心存希望地走过。

当然,更要感谢某些人,在我生命不堪的时候,仍愿意在身边陪着我。

经过了许多不论是命定还是执意去追求的人、事、物,在其中尝到不同的酸甜苦涩,经历了不管嗅觉、听觉或是触觉的感觉丰收,或许我会愿意去相信:

“只要用心活着自己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失去的当作礼物眼前的叫做幸福

空虚的心篇八
《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节》

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节

所谓不良心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人格、智能等诸多方面。一般来讲,个体心理的各方面的活动与发展是比较均衡、全面的,但是由于社会及心理的原因,其中某些方面就可能出现异常。比如,有的中年人因更年期来临而出现烦躁不安、失眠、乏力、易怒等情绪障碍;有些青少年因为自己的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而变得垂头丧气、忧心忡忡等。如果一个人的某些心理活动与正常人相比,出现一些反常的、特殊的,或过于亢奋,或过于低沉的行为反应,我们就称之为不良心理。

不良心理形成后,如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到它的危害,并且运用正确的方法,是能够自我调节的。

还自己一个健康心理

现实生活中的不良心理类型很多,下面选择五种有代表性的不良心理,谈一谈其表现和自我调节。

1.自我封闭心理。

“封闭”本义指严密盖住。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什么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环境不适的不良心理现象。

自我封闭心理具有如下特点:

(1)普遍性。即各个年龄层次都可能产生。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居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同时,在不同的历史年度都可能存在这一现象。过去有所谓“隐士”,当今有孤独无友之人。

(2)非沟通性。正常人都相互沟通交往的需求。据统计,人除了8小时睡眠外,一天中其余70%的时间被用来交流信息与情感。而有封闭心态的人,则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前者属被动型,后者属主动型。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志向。

(3)逃避性。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受波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第三,变得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4)有孤独感。因为自我封闭者把自己与世隔绝,他也就没有什么朋友,时常感到很孤独。

自我封闭心理的自我调节

(1)乐于接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面对许多挫折,有些人习惯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总是自怨自艾。他们十分关注别人的评价,遇事忐忑不安。我们应学会将成功归因于看书,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走自己的路”,乐于接受自己。曾有一个长相有缺陷的青年,因害怕别人讥笑而不愿见人,后来他努力发掘自己的优点,如聪明、成绩好等。优点发掘得越多,他就越自信,最后完全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圈子。

(2)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现代社会要求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还要“交八方友”。交往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机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交流能使人的思想观念保持新陈代谢;交往能丰富人的情感,维护人的心理健康。

只有开放自我、表现自我,才能使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享受到人间的快乐和温暖,而不再感到孤独与寂寞。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谁敢于开放,谁敢于表现,谁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改变封闭状态。

克服孤独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对象开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如果沉浸在“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消极体验中,就会闭目塞听、思维狭窄、阻碍自己去积极行动。故有心理学家将这种自我封闭的心态称为“自我监禁”。

(3)精神转移法。即将过分关注自我的精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例如有一位嗅恐怖症的女孩子,身上本无异味,但总是心怀疑虑,认为有味,如口臭、狐臭、汗臭等。只要精神一紧张,自己就能“闻到”臭味,由此害怕见人。但精神放松或转移注意力,这臭味便消失了。这种情况可用精神转移法缓解,例如练字、作画、唱歌、练琴等。

2.空虚心理。

“空”,虚敢,指一无所有;“虚”,空也,与“实”相对。空虚心理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元聊赖。

论其特点。首先,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病,它的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某些人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不良心理。

其次,精神空虚的危害性非常大。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也即是说,一个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才能迎接一切挑战,有为于世界。然而精神空虚者往往萎靡不振,缺乏社会责任感。如果社会上这类人多了,“国乏强兵邦无壮丁”,我国的经济发展岂不是一句空话?就连他们的家庭及个人生活都会无法正常维持下去。社会上游手好闲之辈、酗酒嗜毒之徒会充斥于大街小巷,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危害。

精神空虚有碍于社会发展,也有害于人类发展,必须慎而待之。坐享其成,“混混儿”心理自然也是空虚的。

由于精神空虚,一损国家,二害集体,三害自己。必须认识到这一危害,通过社会努力与自我调适加以克服。

从空虚心理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只要个人主观努力,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精神空虚是可以克服的。

(1)对社会存在抱有一种较为现实的认识。社会是由许多组织、群体、个体组成的,社会的跨地域性、跨时空性,决定了它存在着许多亚文化。主体文化与亚文化构成了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复杂化。换言之。社会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这就要看主流、看社会发展的方向,绝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社会的消极面,从而不求上进、萎靡不振,而应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接受现实,正视现实,改造现实。

(2)磨练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事要有恒心,做人要有理想与抱负,正确对待失误与挫折,在逆境中锻炼成长。顺境中的人们也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不能只停留在经济追求与享乐上。

(3)多读名人传记。以名人的奋斗史作为人生的楷模,正确认识自我,不时反思自我,记录自我的人生轨迹与心理变化轨迹。从中感悟人生的奥秘,了解困惑与决择的得失、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确立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除去无精神追求的心态。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学习琴棋书画。实践长才干,实践出成绩。成绩能强化个人价值,满足个人的自尊、自爱、自信的需要。能强化成就动机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要求,从而为个体行为不断增添新的动力。

3.压抑心理。

“压”为积压,应该送出的东西搁置不发。“抑”为抑制、控制约束,使不能为所欲为;还有一义指“抑抑”,即郁郁不乐。压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心理学上专指个人受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

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减轻暂时焦虑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

心理压抑有如下特点:

(1)内指性。当个体与外界现实发生矛盾时,个体不是积极地调整与外界的关系,而是退缩、回避矛盾,退回到个人的主观世界,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宁人息事,以求得心灵上的安静。

(2)消沉性。回避矛盾不等于解决矛盾,只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使个体体验不愉快的情感。这种感情与日俱增,逐渐使整个心理消沉下去,心理压抑者自我感觉往往是不好的。

(3)潜意识性。受挫的思想与情感压抑在心头,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潜意识。

空虚的心篇九
《我的心,写不出来!》

《我的心,写不出来!》我从小到大都是孤独的一个人,时间让我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准确的说是让我麻木了!我逐渐的不去闹,不去哭,不去博得那可怜的陪伴。我一直相信着:就算是一个人,就算是一个人我可以获得很好,也可以……我想不出来,一个人能够做什么,一个人!逐渐的,我接触了作文、小说、日记,我不在去想未来只有自己一个人该怎么办,只知道只要有这些的陪伴,我照样可以得到快乐!看完一本又一本的小说,写出一篇又一篇作文,日记,用这些来填充自己空虚的心!但是我自己确实不亦乐乎,难得上门的同学都是不停的吃闭门羹,父母哥哥的邀请也同样的被一扇门所挡住,在我自己的房间,在那小小的匣子中自娱自乐!我认为冒险小说可以给我带来不一样的见识,名着更是让我增长知识:我认为日记可以给自己不一样的一天,作文更是可以抒发我内心的情感!我认为朋友只是人们前进的踏脚石,家人更是一种只是神赋予责任的存在!我一直这样认为。我就这样以书本为乐,以写作文为趣一直生活着,我用自己的双手写出了自己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情的各种心情,高兴的,伤心的,孤独的……一直不曾想过放下笔的时候,夜无法香型这种时候该怎么度过!就在我六年级毕业的时候,若放在以前,我自然会有落寞的心情,但是我只是淡淡的一句:“这并非是结束,而是另一个的开始!”这是我在书中学到的,也是我最常说的。“你小子,这种时候就不要去说什么大道理了,其实心里也很伤心对不对?走啦,出去玩玩!”他是和我坐在一起的同桌,虽然他自认为我是他的朋友,但是我却没有注意过。他搂住我,然后向我说。“我就不去了,我有事!”这是我经常用来拒绝的理由,说着就要往家的方向走去!“兄弟们,将他捉住!”它一喊,然后不知道从哪儿跑出来一群人将我束缚住。他们倒不是什么街头混混,反而其中有几个成绩好的尖子生。“哼,你以前不来参加我们的集体活动就算了,只是我们班最后一次,这次可不会让你跑掉了!”我的同桌说道。由于是在大街,不少人往我们这里看着“我看我,很丢脸,我去就是了!”本就脸皮薄的我耐不住街上人带有笑意的眼神,不得已说道。“好我们出发了!”虽然是活动,但是我们只是六年级学生,其实就是在老师的阻止下去了一次野餐!回来的时候,由于我要去一个地方,所以车上只剩下了我和老师两个人。“怎么样?集体活动不错吧?”老师向我问道。“没什么,只不过是大家去哪里吃了一顿放,而已?”我吧所

有的过程都压缩,最后只剩下这样一句,倒是最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出“而已”二字!“呵呵,是吗,不过是和大家,比一个人要快乐吧?”老师笑说道,我没有回答。“你要去的书店可是关门了,要我送你回去吗?”老师似是知道似的,然后对我说。其实我每次都会去以及常去的书店看书或是借书。“现在我知道了,真是无聊的活动。”我开口说道,然后一路都没有说话,只是若隐若现的看见老师最角的笑容!一种放心了的笑容!回到家,将那些东西全都扔在一边,倒在床上,嘴角微微上扬。“为什么呢?没有那种感觉?”然后我对自己问道。其实我每个星期都会去借书,然后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而如果没有书,那种一个人在漆黑匣子中的感觉让人讨厌!我拿起我引以为傲的笔,想要像往常一样写下我此时的心情,但是我却无从下手!“为什么?”我惊讶,拼命想着自己此时内心的感觉的名称,但是我不知道!我放下笔,但是心中却没有出现那种落寞的感觉!就在我疑惑的时候,一通电话响起,“有时间没?要不要出来啊?”是我的那个同桌。“哦,同桌,是你啊。”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码的,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要么叫我名字,要么叫我朋友都比什么同桌好!出来玩儿吧?”他似乎很生气,然后说道。“不了。没时间。”虽然我常这么骗他,但是这次是真的。今天是我的生日,虽然我不祈求有人和我一起过,但是却会有人上门送生日蛋糕,每次爸妈都是这么做的!“什么什么?我也要来。”无奈的我只好说出了我的住址,没想到来的时候,竟然是和我的爸妈一起回来的。“你们撞见的?这么巧?”凭借我看不少侦探小说,知道不可能这么巧。“哦,他是我朋友的孩子,没想到竟然是同学又是同桌。”开口的是爸爸,我只是“哦”然后什么也没说了,直径走向自己的房间。这已经因时间而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是没想到是,那个家伙竟然以跟了进来!“唉,真是孩子气啊,伯父伯母很忙,你可以找我一起玩嘛!”他想老头一样对我说教道!让我哈哈大笑起来,这是我很久没有笑过了!“你们看来是不错朋友呢!”见此的妈妈说道,“当然了,我们可是从一年级就在一起了的朋友!”那个家伙还真是敢说,其实我们是四年级才认识的,不过我却没有要打断的意思!而令我吃惊的是,我的初中第一个朋友竟然也是眼前的这个人!我现在回想,同样是一笑,我似乎明白了,自己无法写下的感觉是什么,那是无法用笔和纸记录的感觉,一个被称为友情的奇妙感觉!初二:钱腾

空虚的心篇十
《文艺心理》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忍论一毛正天

摘要古代诗学“ 度静”论发韧于老庄哲学, 滋润于佛学。它以技艺创造心理为契合点。

止朴鱿是在博大畜实的心灵中度化静化禅限可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艺术创造蓄要心灵崖

静, 庄替的目的是为更好更有效地实砚心灵自由, 启发引派主体心理潜能, 从而使主体史好

地“ 以天合天” , 物我一体。

关桩词中国古代诗爹艺米构忍皮静

艺术构思是诗文创作的重要问题, 也是中国古代诗学创作论中的重头问题。中国古人

以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目的对艺术构思进行了相当系统的阐述,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内

涵的美学命题。在古人看来诗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活动, 需要特殊的精神状态。这种特

殊的精神状态神秘奇丽且富有明确的阶段性和节奏感。而作为第一阶段或曰真正艺术构思

的起点是“ 虚静”

作为诗学上的“ 虚静”理论是南朝文艺理论家刘牌提出来的。他在巨著《文心雕龙》中列

“ 神思’‘篇专门论述创作构忍, 提出了虚静论题。他将诗人之思艺术创作构思谓之“ 神思” , 同时指出其关键在于诗人特殊的心境。曰“ 是以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 硫渝五藏, 澡雪精

神, 意思是说诗人在进行构思时, 必须心虚气静, 涤除杂念, 心力专一, 振奋精神。刘想将此

作为“ 神思”的关键与根本, 是非常深刻的,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诗学创作论中一个重要

命题的确立。

同中国古代诗学的其他命题一样, 虚静理论的源头依然深扎在先秦时代。老庄之道是

它的发源地。《老子》中, 两次提到虚静问题。在第十章中提出“ 涤除玄览”以守虚, 在第十六 章则进一步指出“ 致虚极, 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发挥他的虚静思想、要求尽力思索 “ 虚”的极点, 切实把握“ 虚”的境地。在万物变化发展中, 观察它的往复变化规律。老子讲虚 静, 是基于他的特殊的世界本源观, 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 道” , 而对“ 道”的最好观照, 依赖 于心灵的虚寂空明。这种哲学认识论为美学诗学的生发提供了内涵基础。

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观点是重要的过渡, 而且是刘裸虚静理论的直接来

源。他在《人间世》里提出了著名的“ 心斋说” , 云“ 若一志, 无听之以且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 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

“ 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庄子认为认识事物用耳用心, 但它们受制于外物, 若想悟“ 道” , 只 能用“ 气介去感应了。而‘ 气”流动于虚寂空灵的心境, 使主体能消溶自己, 从而明道。庄子的

收摘日期一‘一。一。观点就涉及到了人的心理间题。在庄子的“ 坐忘”理论中表述得更为明白。《大宗师》云

“ 堕肢体, 默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这是对“ 心斋”的具体化“ 堕肢体”而“ 离 形” , “ 默聪明”而“ 去知” , 使人心灵澄明空寂, 冥同大道, 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庄子的“ 心斋” 、“ 坐忘”依然是谈对“ 道”的领悟, 但庄子之论超越了抽象的哲学认识而 还原到一般认识过程, 这就包括了审美感知在内。在审美感知中往往是弃绝理性的直觉, 模

糊、浑沌、超越是其重要属性, 与“ 心斋” 、“ 坐忘”丝丝扣合。从此就不难意识到庄子“ 心斋” 、 “ 坐忘”的特殊思维态理论对艺术心理学理论的包容。尤其是他对具体技艺如“ 研轮” 、“ 制 镣”的虚静神态揭示, 成为诗学理论的直接触发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认为庄子的理

论对诗学中的虚静理论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中介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之庄子· 知北游》中

有一段对老子的话的引述“ 汝斋戒, 疏渝而心, 澡雪而精神, 拮击而知。”恰恰成了刘鳃“ 虚 静”论的衍化源, 充分表明了诗学“ 虚静”论对老庄之道的涵纳。

先秦时期的庄子、荀子也从认识论角度提出和阐释过虚静的理论。在对虚静的一般状

态描述方面丰富了虚静说的内涵。

到汉代, 佛教传入中国, 给虚静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讲究内省虚寂, 与以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维方式扣合。佛家讲究“ 涅磐寂静” , 超脱生死轮回, 进入熄灭一切烦

恼、内心寂然不动的境界。这种境界, 不是语言和思维所能把握的, 只能凭借神秘的、内省的

直觉, 才能证悟。这里也涉及到虚静问题, 显然对刘鳃创立诗学虚静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舞是熟谙艺术规律和佛道哲学的大师, 青壮年时期, 因家安被寄身佛门十余年, 得遇

著名佛教大师僧佐, 使他博览群书, 精研佛学, 融汇贯通。加___________上他写《文心雕龙》正是出于纠 正晋宋以来, 特别是齐梁时代的浮华不实的触式主义文风, 指出文学创作的正确方间、道

路、写作要领、方法和技巧, 因而他对诗学中虚静心态的揭示是切中肯萦的。

刘德以后, 还有很多理论家对“ 虚静说”加以阐释, 而更多的是对虚静的具体状态的描

述, 进一步将刘裸的虚静说具体化、丰富化和系统化。在唐代, 随着佛学风盛, 与佛学有缘的

王维、刘禹锡、张彦远、司空图、皎然等直接将佛学理论融入艺术心理学的虚静理论中, 其双 论之精辟、生动, 蔚为大观。如刘禹锡述其虚静“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 虚而万景人, 入必有所 泄, 乃形乎词” 获日过鸿举法师寺院, 便送归江陡引》。宋代苏轼将诗画一体论及佛学思想融为 一体, 结合创作, 比较深刻地阐发虚静思想。同为“ 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对虚静有精当的分

析“ 虚其心者, 极乎精微, 所以入神也斋其心者, 由乎中庸, 所以致用也。”对虚静的作用和

奥秘肯定有加。明清时, 诗论家们论虚静更是融汇所有艺术形式, 因此对虚静说的揭示虽谈

不上质的突破, 但亦不乏较深刻而耐人寻味的东西。

总的来看, 虚静论发韧于老庄哲学, 滋润于佛学, 而它以技艺创造心理为契合点, 促成

诗学的虚静论的诞生。作为诗学概念及其内涵, 首推齐梁文论家刘舞, 而历代文人、诗论家

的论述进一步丰富了“ 虚静说”的内涵, 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构思论的重要命题。

虚静, 即静思、古人有空静、澄心、澄怀、凝心等称谓。其含义是指不受任何主客观因素

干扰, 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在中国古代艺术中, 无论文学, 还是书法、绘画, 其创作都讲究

虚静, 认为它是艺术构思的起点和关键条件做不到虚静, 其艺术创作即会破产。明代吴宽

在《书画鉴影分中具体分析诗人兼画家的王维的创作, 点化虚静的奥妙

右垂诗云“ 夙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盖自道也。右垂诗与李杜杭行, 画送配

吴道子、毕宏、韦惬弗敢平视。至今读右垂诗者则曰有声画, 观画者则口无声诗。以

余论之, 右垂胸次洒脱, 中无障碍, 如冰壶澄澈水镜渊停, 洞鉴肌理细观毫发, 故落笔无尘俗之气, 孰谓画诗昨合辙也。世传右垂雪景最工, 而不知其墨画尤为神品。

若行旅图一树一叶, 向背正反, 浓淡浅深, 穷神尽变, 自昨天真烂发, 牢笼抽态, 安能

匠, 泞独妙那

昊宽盛赞王维诗画为“ 匠心独妙”的“ 神品” , 而其奥秘在于王维创作心态达到了虚静,

即“ 胸次洒脱, 中无障碍, 如冰壶澄澈, 水镜渊淳” , 是这种创作心态成就了王维的艺术创作。 诗是心灵自由的产物, 艺术是心灵自由的产物。自由在于追求, 在于追求后的回归。自

由衍生于博大富实, 又不在博大富实的外形展现, 而在于对它的涵纳。中国古代诗学家以虚

静为自由心灵的境界是格外有深意的。早在老子那里, 就建立起了这种超越性的有无哲学

观, 认为“ 无”就是“ 有” , 就是“ 大有” , 只有“ 大有”才能表现“ 无” , 正如无色皆是色一样。

虚静即心灵的空灵澄澈, 形似无物, 但并非无物, 而是以“ 无”涵纳万有。虚静是古代特

殊哲学表达方式在诗学上的运用, 诗学的虚静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虚

静使艺术家的情思、想象能在自由的心灵空间竞驰翱翔。晋人陆机在《文赋》中描述了这种

形态“ 收视反听, 耽思傍讯, 精鹜八极, 心游万初。”视觉听觉摒弃于外界的干扰, 谛视内心,

而一任心神飞驰在极远的八方, 遨游在万切高空。

于此可见, 虚静心灵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艺术创作的自由。虚静就是在博大富实的心灵

中虚化静化掉阻碍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虚化掉了杂念, 才能使艺术构思“ 一情独往, 万

象俱开。” 谭友夏《汪子戊已诗序》宋代诗人黄庭坚指出“ 神澄意定⋯ ⋯用心不杂, 乃是入神要路。” 《书

蜡福州陈继同》“ 入神”就是“ 万象俱开”的境界, 而其前提是“ 用心不杂” , 保持“ 神澄意定” 。实际上, 杂念是形成虚静心态的前提, 没有丰富的杂念, 心___________灵当是一块白板, 这是病态。但容忍杂念成为原生状, 干扰制约心灵活动, 则会极大地降低心灵活动层次, 达不到审美创造的高度。只有在更高的层次上, 力摒杂念, 使“ 一情独往” , 进入幽深远阔的想象世界, 才有了审美创造的可能。诗, 即生成于这种境界中俗念, 即是与功名利禄相关的功利心态, 这是审美运思的大忌。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 论分析, 审美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 它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自我的实现, 而实用需要则是低层次, 制约了主体的心理运作。审美需要特殊的知觉与思维, 而俗念则会污染知觉与思维,

使之陷于疲软麻木甚至瘫痪。脱俗因而成了艺术创造心理至为重要的课题。爱因斯坦曾自慰“ 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 , 我未曾全心全意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 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 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日俱增。”爱因斯坦追求创造心理, 在摆脱俗念中获得了成功。作为文

艺家的卢梭也有类似的体验“ 为面包而写作, 不久就会窒息我的天才, 毁灭我的才华。我的才华不在我的笔上, 而在我的心里, 完全是由一种超逸而豪迈的运思方式产生出来的, 也有这种运思才能使我的才华发荣滋长。任何刚劲的东西, 任何伟大的东西, 都不会从一支唯利是图的笔下产生出来。” 《仟悔录在中国古代诗学看来, 诗和艺术是十分高难的, 俗是其破坏因素。因而创作者需要澄心静怀, 摆脱功名利禄等世俗之念, 创造出一个清静虚明, 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刘腮讲要“ 澡雪精神” , 徐上流说“ 雪其躁气, 释其竞心” 《澳山琴况》沈宗赛指出主体必须“ 平其争竞躁决之气, 息其机巧便利之风。, · · ⋯摆脱一切纷更驰逐, 希荣慕势, 弃时势之共好, 穷理趣之独腔。”宋代山水画理论家郭熙要求用“ 林泉之心”创造, 云“ 看山水亦有体, 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 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林泉高致集· 山林训沈颖推崇此说, 指出“ 画逢青眼神

偏王旺, 论到黄金气不灵。” 《画尘这鉴》“ 青眼”与“ 林泉之心”相类, 都是指超脱于日常生活的粗俗、沉闷、短视和折磨人的利欲, 从澄怀味象宗炳《画山水序》, 去体味宇宙大化中那种无形“ 大象” 。虞世南玩“ 澄心运思, 至徽至妙之间, 神应思彻。” 笔健论李日华说得更细致“ 乃知点墨落纸, 大非细事, 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 然后烟云秀色, 与天地生生之气, 自然凑泊, 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 即日对丘壑, 日幕妙迹, 到头只与探采污漫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 《萦枕杆杂级

清代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说“ 作画于溺管时须要安闲恬适, 扫尽俗肠, 默对素幅, 凝神静气。“ · ⋯若毫无定见, 便为俗笔。”老画家江翎也说过颇见深意的话“ 前人说喜气画兰, 怒气画竹, 此说未确, 画竹前必是胸怀淡定, 一无尘滓子, 然后命笔, 自然清韵秀色。《艺坛百影以上诸论构成艺术构思反俗的理论风景线, 非常明确地昭示了虚静的实质内涵。要脱俗, 只有虚静, 虚静的境界就是脱俗的境界。为它作注脚的是一个个因杂念、俗念干扰创作使创作难以为继, 又因心境空明, 虚而涵纳万有, 静而生动而使诗思连绵不绝的创作实例前者如宋代诗人播大临作“ 满城风雨近重阳”佳句, 语句极美, 可惜因催租人搅扰而使创作心境被一派俗瘴之气笼罩, 破灭了诗思。后者如李白等“ 斗酒诗百篇”之类佳话。因为壮胆煽情的酒, 而断了内心通往博取功名之途, 从而使诗人心境空明, 迎照万象, 诗思连绵。也正因此,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 李白与酒”的话题, 误以为酒是诗生成之源, 其实, 与酒何干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世俗之念, 保持心灵的空明澄澈, 李白何尝不能“ 无酒亦诗三百篇”呢艺术创作需要心灵虚静, 尤以杂念、俗念为忌, 它的心理学与哲学依据何在呢首先应该承认, 心理的运动包括审美创作的冲动是含有功利需求的, 问题是谁占主导地位并左右心理运动。绝对的空是不可能的, 按心理学有关神经活动的优势原则, 人脑中的神经___________活动是复杂的, 其心理运动由需求引起, 而何种需求占优势就将成为主导需求, 左右整个心理运动, 引发相应的人的活动, 其他需求和活动则处于被抑制的地位。占优势的需求形成兴奋灶, 其余则处于优势兴奋中心的边缘, 被弱化削损, 故可产生对有些事物“ 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 , 而对另一些事物十分专注的现象。健康的人最忌精神分裂, 对什么都“意” , 结果对什么都不能深入感受真正的感受。审美创作需要处于需求的高级层次,

配着审美创作活动的发生与深化, 因此, 诗创作及所有艺术创作就切切需要使审美需求成为优势兴奋中心, 而忌讳其他俗物杂念干扰。有个笑话说, 两人赏月, 一人渐入审美境界, 兴致勃勃地问另一个人今晚

的月亮像什么另一个人则俗念重重, 全无审美需求, 答曰像烧饼。一句话把整个审美的艺术氛围全破坏了。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 古代诗学极力推崇虚静合境, 并以此作为艺术构思的根本起点诗人和艺术家在进入审美创作活动时一定要用智

不分, 甚至绝圣弃智, 抑制杂念、俗念, 以突现审美需求, 使之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让心灵获

得自由、解放与活跃, 去突破客观物象的限制, 和审美对象融为一体, 于心物合一中与审美

对象进行心灵的交流, 使万物皆著“ 我”色彩, “ 一切景物皆情语” 。

中国古代诗学的虚静论的实质就是通过虚静去积极开发潜能, 迎纳万象, 而不是以虚

静本身为目的。苏轼玄机诗曰“ 欲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揭开

其玄机, 便可知虚静并不是头脑空空, 感情冰冷, 而是心无杂念和成见, 感情不处于激动的

高潮, 因此去进入高峰体验, 引发潜能, 拥抱万象。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罗曼· 罗兰传》中剖析的罗曼· 罗兰的心理便很能说明间题。罗

兰深切体会道“ 作为生活的创作, 是一种神秘的力量, 它远远超出了人的意志和认识范围。

在每个人的

灵魂中, 除C殭__€?ff了自己有意识的灵魂外, 还存在着另一个客人‘存在着一个隐秘的

灵魂, 盲目的力量, 每个人都秘密带着身上的一些魔鬼。’而且这些魔鬼并不是理性和意志

驱遣的, 而是从血肉深处, 常常从父辈那里, 跑到作者身上去的。”魔鬼并不可怕, 而且是作而获得旷达、幽远、清纯、淡泊的审美心境, 达__为创造者难得的创造潜能。因此, 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都是由显在的“ 我“ 有意识的灵

魂” 与潜在的“ 我” “ 隐秘的灵魂” 合铸, 而潜在的“ 我”便成为一种宝贵的“ 神秘的力量” , 只有调动开发了它, 才能使诗人艺术家的创造成为可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罗曼· 罗兰妙

语绝伦不是“ 艺术家掌握了艺术, 而是艺术掌握了艺术家” 。中国古代的虚静说就是对这一 “ 神秘力量”诱发开拓的探索。虚静了, 心无杂念、俗念, 才能有效进入高峰体验, 使潜在的 “ 隐秘的灵魂”得以复活显现, 并与“ 意识的灵魂”一起, 合铸成艺术创造心理。

自然, 虚静说的形成还有中国古代文化、思维的深刻的依据。它毫无例外地是中国民族

土壤里植生的一株奇葩。在西方, 从柏拉图开始, 就曾对艺术构思的起点加以描述, 但他们

笃信, 灵感来自于神启, 神灵光顾迷狂, 故而构思的心态不是虚静, 而是迥然相异的迷狂。柏

拉图指出, 诗神降临迷狂即开始“ 它依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 感发它, 引它到兴高采烈

神飞色舞的境界, 流露于各种诗歌, 颂赞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 垂为后业的教训。若是没有

这种诗神的迷狂, 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 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 尽管他自己

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他的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淡无光了。”

这种观点就是后来的“ 酒神精神” 。“ 酒神精神”以其狂放不羁、情绪高飞的狂热状态规定艺 术构思, 成为诗文生成的温床和构成与东方诗学精神不同的特性。

在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上, 艺术构思论从来未走进“ 迷狂”的王国。在中国哲学看

来, 一切都是由“ 气”生成的, 客观上, 万物“ 本气之所积而成” , 而创作主体, 主体的审美心理 结构, 包括各个心理因素, 无不生成于气。这样, “ 气”不仅成了万物的本原, 也成了主客体交 通的美妙境界和根本条件。中国古代, 讲究“ 天人合一” , 只有合一了, 主体心灵才自由, 才能 得以生成和施展, 而所谓“ 合” , 完全是“ 气”的交互流通和融汇。因而, 在古代审美理论中, “ 心物交融” 、“ 物我交融”是本体性话题。作为创作, 主体要把握对象, 去掘出客体之精神, 其 道路只有一条与客体实现交融。唯其如此, 主体才能伸进客体之中, 去“ 索万物之元精,’张

怀瑾《文字论》。否则只能索于形骸之外, 得其皮表, 流连于形而下的具象而缺了艺术的生气。 有意义的是, 主体的这种通过伸进而舒展的运作只能建立在“ 气”之交流的空灵状态中。刘

德说要“ 疏渝五藏, 澡雪精神” , 在空灵虚寂的心境中, “ 气”才能最自由地畅流, 从而主体才

能自由地舒展, 拥抱把握客体, 从深层上领悟万物之精神。

不仅如此,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还特别注重主观体验, 着重心灵解悟, 这也需要进入空灵

明澈的心灵境界。老子就坚持静以体道“ 致虚极, 宁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老子》。

在由空灵澄澈所导致的深度体验中, 审美客体的唤情结构与主体心理结构会更加强化性同

构, 使心灵与宇宙参会, 从而获得心解感悟。这就是老子的也是中国传统思维的虚则能一、

静以体道的思想, 是刘舞“ 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的哲学依据, 也是我们今天理解古代诗学艺 术构思论的一把钥匙。

总之, 从“ 气”一元论到传统思维对内省的强调, 都构成了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的

内蕴。虚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自由, 启发和引爆主体心理潜能, 从而使主

体更好地“ 以天合天” , 主客合一, 物我一体, 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 论》的境界。人来自自然, 本和自然万物一体, 但要作为创造者—审美创造者去交融为一,

则非有特殊的心境不可。在中国古代文化思维的疆域与气候中, 绝然生不出别的不合时宜

的东西, 只有虚静—博大、幽深、深刻地表述着艺术构思心境的复杂富有的内涵。

、作者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邮编贵任编辑杨光宗】

神游物外

解释:神游:身不在某地而在想象或梦境中游历某地。 物外:超越世间事物,而达于绝对之境界。 出处:①楞伽师资记大通神秀章(大五一·一二九 中):„禅师亦远俗尘,神游物外,契无相之妙理,化有结之迷途。

②出自《庄子》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

有源于无而归无。有归无是有动而无然,也就是说,有自然而无然。

无有是一体的两极。无有向对方的运动,或称双向运动或反运动,就是自然。

无有就是道。往返的运动,或自然,就是德。德就是道内两极之间往返的关系。 掌握进退自如的生存智慧

领悟刚柔相济的处世策略

学会顺逆从容的自然选择

感受祸福相倚的因果效应

。……为君试将说禅口,掉头长吟拥山衲。」(《石门文字禅》卷二)。为了清楚比对苏轼与惠洪,本文以惠洪诗文分次以下几点论述之。

1.妙观逸想,自然成文

惠洪诗论最为人瞩目的是「妙观逸想」一说[50][50],此说是惠洪诗禅合一之精蕴,其源正与苏轼有关,《冷斋夜话》「诗忌」条云:

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如王维作画,雪中芭蕉,诗眼见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坡在儋耳作诗曰:「平生万事足,所欠唯一死。」岂与世俗论哉!略玄黄。」……中肯綮之论不图方外人发之也 。

又「东坡留戒公疏」条云:

东坡妙观逸想,托之以为此文,遂与百世俱传也。[51][51]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8809.html

    【空虚的心】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