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人才的定义

| 乐学园 |

【www.guakaob.com--乐学园】

古人对人才的定义篇一
《中国古代人才思想及启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6月号总第216

观点交流

中国古代人才思想及启示

陈晶瑛

内容摘要我国古代人才思想十分丰富,其内容涉及到人才的鉴别、选拔、任用和管理等方

面,并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分析、总结历史上的人才思想,有助于今天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战略的研究。

关键词古代人才思想启示

人在世间万物中最宝贵、地位最尊贵。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才问题。第二,人才就像树木生长,挺木可伐者为材,也就是说,只有能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有才能的人才算人才。第三,根据人能力的大小、品质的优劣、智力的强弱、知识的多少和深浅等所表现的整体内涵来体现人才的素质和品位,作为给人才分类的基本标准。

以上三点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对人才所下的定义,今天人才学的研究者所述的人才定义大体上也未超出这些内容。笔者认为,在中国研究人力资源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同时借鉴国外的成果,寻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学理论和人力资源的战略决策。

本文试图粗略地梳理中国古代有关人才思想的脉络,通过分析、总结和借鉴,阐述中国人才发展的特点,以期在研究今天的知识经济人才战略的理论和实践中吸取精华,剔除其糟粕。

一、中国古代的人才定义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人才非常重视和关注,并形成了特定的内含。人们认为人是世界上最宝贵

的东西。“人仁也,仁生物也”(《释名》)。人甚至超乎于天地鬼神之上,处于最尊贵的地位。《礼记》中《礼运》篇指出:“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而“才”字的造字颇有意思,《说文》和《六书》形象地把才解释为正在生长着的树木,将成为顶天立地的材料。“才”也可释为“能”,《礼记文王世子》篇说:“必取贤敛才焉”。“才”与“材”通,故《说文》曰“材木挺也”,有人进一步指出“才”似木劲直可用者。至于人与才组合为“人才”一词揭示出人的才能或有才学的人之内含。汉人王充的名著《论衡》累害篇进一步指出“人才高才,不能钧同”,是说人才是指有才能的人。至于在中国古文献中常见的有关人才的词如“人力”、“人杰”、“人豪”、“才子”、“才气”、“才能”、“才人”、“才力”、“才士”、“才识”等等,更是从不同角度地解释人才的能力、品质、智力、仪表以及它们的广度与深度,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才学丰富的内涵。

从以上中国古代对人才的概念,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第一,所谓人才是专指人本身,而

二、中国古代的人才思想

(一)原始社会晚期

中国在原始社会晚期就有了人才思想的萌

芽。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这段

103

观点交流

话大概追记人无住处的原始时代初期。其中的两点,一是“圣人”,二是王天下。所谓“圣人”,当是指发明房屋,使人们不受猛兽的侵害,而受到人们的拥戴,成为大家公认的“人才”,即“王天下”。在原始社会里,“民悦之”是对“人才”的推举和认可。这大概是中国最早关于人才的内涵、标准、选拔等人才资源之记录了。大约在距今一万多年前,人们将野生植物变成人工栽培的稻、粟,并发明了农具,从而出现了农业。神农氏发明农业当然是位了不起的“人才”,人们拥戴其为领袖炎帝。略后一点有黄帝发明衣服、舟、车;蚩尤发明金属兵器,这些都是五千年前中国著名的“人才”。距今大约五千年至四千年间,当时著名部落联盟大盟主有尧、舜、禹等几代领袖人物,也是杰出的人才。最能代表当时人才思想的是“尧”选贤举能的禅证之举,它虽然是原始民主的产物,但是这种人才思想却一直在我国传承。根据《尚书尧典》记载,尧认为人虽有开通聪明之才,但若是言无忠信好争辩,则不能担当重任;虽有一时一事的成绩,但若是阳奉阴违,心怀倨傲也不能治理国家政务。为了选择接班人,他派两个心腹到舜身边观察他的德行、法度,并且试用三年。经考核尧对舜的人品、政绩十分满意,于是推荐舜担任领导部落的重任。这篇尧考核人才的记载从考核的方法、内容、标准阐述得十分清楚。

三代(夏、商、西周)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文明时代初期。夏商周奴隶主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很注意人力资源和人才选拔。商后期的武丁王为了振兴衰落的商王朝的统治,用了三年的时间去寻找人才,发现在筑城工地上一名奴隶很有才能。他大胆破除当时奴隶不能为官的陈规,派人把这名奴隶找来,赐名“傅说”,任命他为商王朝的宰相,不久“殷国大治”。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6月号总第216

用人、育人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人、

儒家的人才思想首先要求“知人”,即如何选拔人才。儒家认为人才很多,要识人才能善任。“知人”的方法有听其言、察其行、观于友、询于众、试以事,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其次是如何用人,儒家认为善任需任人唯贤;贤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重;不要求全责备,要宽容待人;要“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真。”(《论语:颜渊》)即以正扶邪。儒家特别注重“育人”。人性本善,故可以育;育之道德,以保善性;习之“六艺”,仕优则学,此为提高人才素质之道。儒家有关人才的思想,值得今天深入研究。

(三)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统治者在承袭前人用人之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人才思想、理论、方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达到了新的高度。三国魏人刘劭著述的《人物志》总结归纳了历史上儒家关于人才的道德规范及用人之道,集秦汉以来有关人才的理论与实践之大成,是早期封建社会关于人才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人才学专著。他认为人的血气、形体都是由元气、阴阳、五行决定的,由于物质客观的发展性和多样性精神也就具有不平衡的特点,形成人才能力的高低。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生成学,成为人才学的理论基础。他主张采用“德才兼备、聪明平淡”作为判断人才的标准。在使用人力上应该扬长避短,不要求全责备;在人才结构上强调不同岗位、职务相互合作、各司其职。他首次按人才的内涵分类为英才和雄才(即专才和通才),认为要对不同性格、气质特征的人才进行不同的管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

汉高祖一贯重视人才,善用人才。他的《求贤诏》(《汉书高帝纪》)代表了这一时代的人才观。高祖除采用“有功赐爵”外,对于中央高级官员用“征聘”法亲自选官,要求各级政府极力发现美名与美德相称的人才(“有意称明德者”),并将他的档案(“署行、义、年”)和人派车送到中央,知贤不报者撤职。其次,高祖通过政府层层机构,按他界定的人才标准“意”(声誉)、“明德”、“行”(品行)、“义”(仪容)“年”、(年龄)发现和举荐,提出对于人才要有档案(“署”)记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招聘人才纳入政府的职能,使人才工作规范化了。再次,对于人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等,有关人才的思想、理论、方法较系统地建立

起来,为中国古代人才学奠定了基础。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才思想家有齐国的管仲,晏子,鲁国的孔子、墨子,楚、秦的荀子,秦国的吕不韦,韩国的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孔子。以孔子为首一批儒学大师不但把“家国同构”的封建政治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精辟的知104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6月号总第216

观点交流

政治人才,也很重视自然科学人才和技术人才。

才有明确的优厚报答制度,是人才价值观的量化,

是对人才激励机制启动的体现。汉承秦制,实行封爵制,二十等爵位构成不同等级人的身份,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将职权与薪利紧密结合,以显示人才的尊显与卑劣。

文景之治时期,人才的标准和分类更加明确、规范,要求人才推陈出新,由此察举制应运而生。察举(又称荐举),是朝庭选拔高级官员的制度。由朝庭设科,当场对被察人直接对话,称策问,这大概是后来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文帝十五年对晁错等一百多人策问,内容包括国体、人事、直言“三道”及联、吏、政、民“四者”等有关国家政治的重大命题,实际上就是规模庞大的一场殿试。晁错高等中选,说明察举制是选拔优秀人才一种进步的制度,对后来开科取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景帝时,社会富庶,一批贵族开始大敛其财,部分官员绚私枉法,给繁荣的社会经济投下阴影。景帝及时察觉,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整顿。对郡守以下的官员自查自纠(“各修其职”),对那此违法乱纪不称职的官员(“不事官职耗乱者”),由上级负责官员上报,给予治罪(“请其罪”)。景帝此举,证明他是历史上头脑清醒的领导者,也是爱护和教育人才的专家。

(四)唐宋时期

三、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启示

人才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和发展的。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模式是构成特色人才理论的基础。只有准确地掌握历史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才能把握今天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人才理论与实践。

1.发展知识经济靠人的智慧。人才战略必须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制定。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可以直接利用世界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但我们必须明白,知识经济的核心是软件,而不是硬件;是人,而不是物。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的是人的智慧,人的创新能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人的素质。

2.采取积极的人才竞争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人才流动是必然的趋势。针对这一形势,一方面要利用本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周期上的不同步,采取灵活的人才战略,积极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在留住国内人才上下功夫,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健全优秀人才激励机制,提高薪酬待遇,创造发展机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3.构建产业平台。产业是我国的命脉和根本,也是人才引进的主要平台,人才战略应该从产业关怀开始。与工资待遇相比,人才更看重他所要依托的产业平台。人才依托一定的平台而存在,如果没有相应平台,即使学富五车的院士也难以施展才华。产业关怀缺失导致人才积聚平台的缺失,没有产业的聚集就没有人才的聚集。人才与产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产业吸纳人才,人才提升产业发展。人才的产业关怀,关键在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和谐、互动,为人才建功立业提供良好的平台。4.重建人才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内涵在现实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只重学历、不重能力的现行人才标准的局限性和机械性已逐渐突显,如不及时校正和调整,势必影响人才强国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制定人才规划、人才战略如果只按学历、职称来进行,势必会埋没许多能力足够但学历不够的人才。因此,重建人才

105

唐宋时期,封建统治处于鼎盛和稳固时期。唐

太宗在用人问题上总结隋朝失天下人心的教训,在人才政策上广开言路,创造性地用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虚心纳谏,严于自责,在人才理论和人才实践上都有重要建树。唐代的韩愈认为许多贤士怀才不遇的主要原因,在于掌权者任人唯亲不懂得辨识人才;认为成才的关键是要教育,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宋代的王安石在《才论》、《兴贤》、《知人》等文中说道“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认为人才的得失关系国家安危,并提出了许多措施来推进教育制度的改革。

(五)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人才思想和理论更加丰富。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人才治理天下的作用,认为创业需要人才,守业也离不开人才;反对人才选拔中的门第观念,对优秀的人才破格提拔。清代的康熙皇帝也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出“人才至上,德才兼备,纳谏招贤,宽以待人,从实考核”,不仅重视

观点交流

标准要变“学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多样化的取向选拔人才。

5.营造创新型人才环境。技术创新是国家及企业发展永恒的动力,而技术创新是靠创新型人才来推动的。加快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要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和能够善于组织技术创新的企业家,更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既懂科技、又懂经济管理,既有创新精神又有能力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构筑现代化建设人才高地,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因此,营造创新型人才环境,是我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及人才工作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参考文献: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6月号总第216

4.胡云生:《谁动了人才标准的奶酪》,载《中国人才》,2003年第3期。

5.吴国林:《探索知识经济》,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朱国宏、刘子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0年版。

7.姚裕群:《人力资源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年

版。

8.吴文武、牛越生、赖辉:《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系统

论》,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

9.张学忠:《加入WTO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载《中国

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第7期。

10.么子国:《留住人才》,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

年版。

1.涂文涛:《知识经济的人才战略》,中国时代经济出

版社,2003年版。

11.张学忠:《人力战略论文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年版。

2.罗洪铁:《再论人才定义的实质问题》,载《中国人

才》,2003年第3期。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3.林春丽:《论人才定义与人力资源开发》,载《人才开

发》,2002年第12期。

(责编

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9491.html

    【古人对人才的定义】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