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几个钱算一两

| 乐学园 |

【www.guakaob.com--乐学园】

古代几个钱算一两篇一
《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关于银子到底价值几何,今人大多毫无概念,经常犯错误。很多电视剧尤其可笑,描写古人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出现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银票这些荒唐的情节,显示了创作人无知以及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甚至包括金庸这样的大师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这些错误荒唐严重到什么程度,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主要为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

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相当的高。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就是件大事情,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

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中国古代的货币单位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甚至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差异。但唐宋之后却也相差不大。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

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

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

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

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

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

古代几个钱算一两篇二
《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

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想必很多人都讨论过吧。但实际上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某某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

两个馒头一碗汤值5两银子,

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

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

情节,这些都显示出当前中国

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

何等程度,要知道明朝万历年

间全国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首辅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之后才有的数字。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是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算是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是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

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

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的话,就其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其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的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

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是一两银子,但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开始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钱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哈哈,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谁会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

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

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古代几个钱算一两篇三
《古代一两银子多少钱》

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现在推算古币值一般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大米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价格一斤在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其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1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到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至1848元。(据国际在线)

古代几个钱算一两篇四
《古代一两银子值现在多少钱?》

古装剧里,常见到客人在酒楼、饭馆吃喝之后的场景,只见掌柜、小二忙乎乎的说著几两、几钱的银子数目,客人从袖褡里拿出一块银子就付帐了。而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到底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我发现很多人,包括编剧在内,其实是毫无概念的。根据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来看,各个朝代都有他本身的货币系统。秦汉是以黄金为主币,铜钱为辅币,数百年间,大致维持一斤黄金兑换一万铜钱的标准。魏晋南北朝因战乱的因素,民生凋蔽,百业萧条,黄金失去货币系统的主要地位,以铜钱、绢帛为主体。这种现象维持到唐代中叶,到唐德宗时提出两税法后,铜钱变成仅有的货币工具。但是,唐朝自立国之后,铜钱不足的现象一直存在,於是杂用铁、锡、铅做成为低值的辅币。唐代以来的金融问题延续到北宋,北宋除了在若干地区用铁钱外,并发展纸币——交子的支付工具,但都是属於大面额的。南宋时以纸币为主币,铜、铁为低值辅币。南宋的纸币称为会子,初期仍以大面额为主,后来增加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的小额会子。元代完全采用纸币,所有金属货币一概不承认。明代中期以前仍以纸币为主币,铜钱为辅币。但唐代之后的贸易逐渐兴盛,这种货币系统早已不能满足民间商业的需求,金、银暗中成为民间的大额支付工具,甚至官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例如,岳飞请求领用军费四十万贯钱,朝廷以白银十万两和黄金五千两折支。金、元还正式明订纸钞与金、银间的兑换率。而纸币在战乱不稳定的悪性膨胀,也让纸币失去客观的价值。明代中叶,海外贸易达到全盛,外国白银大量输入,使白银的地位更为突出。明英宗正统元年(西元一四三六年),朝廷正式下令解除银禁,并对江、浙的田赋折徵银两,银子的货币主流地位至此成立,直到清朝灭亡而结束。所以,很明显的,不是所有古装剧,吃东西、买东西,都是用银子来付钱的。至於银子相对应的币值,又是如何呢?历史学者曾提出一个公式: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除非是战乱,如明末、三藩、太平天国等时期,这个公式在清朝末年以前,大致是通用的。银子相对应於今天的币值,则与每个时代的物价有关连,一般多以米价做为比较的基准(另一种是黄金)。例如,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品质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

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约为一公斤3元左右,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567元。综合历史学者的研究,银子与今天人民币的对应关系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可兑人民币413—517元;明朝中期,可兑723—930元;北宋朝中期,可兑661元—1653元;盛唐时期,可兑3720—4753元。我们来印证这个兑换率的是否合理。以水浒传为例,此书反映的是宋明之际的民间生活。且看水浒传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夥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 鸡。以6,7百元人民币买这些东西也大致相当(也要看是什么酒了)。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裏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而在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以一个饭馆,用600多元人民币付三个人吃的帐,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各位看了后,知道一两银子有多大了吧?补充:根据宋史记载,宋代宰相月俸300贯,县令是15贯,另有绢、帛、碳、粟。宋代的官俸是唐代以后最好的朝代。明代却是历朝官俸最低的朝代。明代官俸混乱,有时部份钞币,部份米粮、布匹,有时全支米粮,加上纸钞价值高低不一,增加换算的困难。所以在此容我偷个懒,略一下吧!清代官员本俸很低,京官无法养家,外官则全靠养廉银,总督一年的俸银180两,养廉银13000~20000两,米180斛。知县一年的俸银45两,养廉银400~2000两,米45斛。这些资料做为一个参考,史书的记载只是当时的一个现象,不一定是整个朝代的完整事实,大家切莫以偏概全。茶余饭后,谈一个有根有据的话题则可,若要追根究底,那就是一门学问了。

古代几个钱算一两篇五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古代”这个概念实在太大,春秋战国是古代,秦汉魏晋是古代,唐宋元明是古代,鸦片战争以前都算是古代,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古代跨越了几千年,这几千年当中银子的购买力怎么可能一成不变?

还有,古代一两银子跟现在银子也不一样,有成色很好的“九八足银”(含纯银98%以上),有成色很差的“八五杂银”(含纯银85%左右),也有虚拟的仅作为计价标准的“纹银”(含纯银93.5%),它们的购买力肯定有区别吧?另外我们还得考虑地域差别,同一个时代,同样的银子,在京城可能不值钱,去乡下却可能很值钱。

最后,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在不同朝代的重量也不一样,东汉的“两”很轻,一两不到十五克,唐朝的“两”很重,一两超过四十克。所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加上很多限制条件:请问您指的是哪一年的、哪个地方的、什么成色的一两银子?

19世纪北京市面上的白银分碎银、银锭和银元三种。碎银和银锭都是“国产”的,成色不一,作者以纹银为例,计算出一两银子的标准重量:37.31克,以及一两纹银所含纯银的重量:34.9克。像这样的一两银子,在公元1884年的北京能买到七十多斤(市斤)普通大米,鉴于现在普通大米每斤卖到三元左右,可以估算出当时一两纹银大约相当于现在两百多元(仅就买米而言)。如果用这样一两银子去买鸡蛋,能买三四百个,仍然相当于人民币两百多元。如果用来租房,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却远远超过了两百多元人民币,当时在北京闹市区租一所建房六间、占地半亩的四合院,一个月只需要一两多银子,这说明当时北京的住房并不短缺,相对于食物而言,房租便宜到了惊人的地步。

银元也是19世纪北京的常见货币,清朝政府铸造银元较晚,当时中国的银元主要靠“进口”,有来自墨西哥的鹰洋、来自英国的站洋、来自日本的龙洋(后来光绪年间铸造的银元也叫“龙洋”)。

无论银锭还是银元,一般都是在大宗交易里使用,普通市民过日子,最常用的是铜钱。铜钱又分很多种,有面值一文的“制钱”,也有面值十文的“当十钱”,还有面值一百文和一千文的“当百钱”和“当千钱”。融亨金融分析师了解到,清代北京市面上有一惯例,无论是哪一种铜钱,都要按照面值的两倍来计价,譬如说一千枚制钱本来是一千文,在北京却偏要说成是两千文,一千枚“当十钱”本来是一万文,在北京偏要说成是两万文。一些学者认为,清代初年北京曾经铸造过一种重量很轻的铜钱,叫做“京制钱”,简称“京钱”,京钱的面值是一文,重量却是后来铸造的制钱的一半,后来京钱不再流通,但是作为最基本的计价单位保留了下来。换句话说,制钱和当十钱替代了京钱以后,人们习惯上仍然按照京钱来计价,又因为京钱两文才相当于制钱一文,所以人们见到制钱和当十钱,就自动把它们的面值翻了一倍。

古代几个钱算一两篇六
《中医一两折算几克》

中医考究:汉方一两折算几克?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书中所载方剂剂量的讨论,主要围绕张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几克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经方剂量一两折算,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书中所载方剂剂量的讨论,主要围绕张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几克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

经方剂量一两折算,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剂量,但经不起出土实物及历代文献的考证;有的以神农秤为依据,将其1两折合为1—2克间,亦无出土文物可证,日本汉方学家常用此剂量,在我国则应用较少。目前,临床上据经方剂量一两等于现代重量3克应用。

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换算,主要与历史上4位有影响的医家有关: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然《汉书· 律历志》明确规定:“千二百黍重十二铢”,即一百黍为一铢。陶弘景可能将“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的汉制错简或错写为“十黍为一铢”,实为后世曲解《伤寒论》药物剂量之肇始。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转载了陶弘景的错误论述,虽提出疑问,但未纠正,仅加注文:“此则神农之秤也。吴人以贰两为壹两,今依肆分为壹两秤为定。”

明代李时珍更是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写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汪昂《汤头歌诀》亦有“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

原国家计量局编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此权铸于光和二年闰月廿三日,光和二年为公元179年,与张仲景为同年代。从权上铭文可知,此权为当时中央政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铜权,按秦汉密制的单位量值和权的量级程序,此权当为12斤权,标准重量当为2996克。每斤是 2996÷12≈249.7(克)。按照这个重量来折合,1两应该是249.7÷16≈15.6(克)。据此东汉l两合今之15.625克。

可以说,导致汉以后至今与东汉时期药量相差悬殊的原因错在陶弘景,疑在孙思邈,定在李时珍,传在汪昂。

----------------------------------------------------------------------------------------------------------------------

中医(古代)里说的“一两”是多少克?“一钱”是3克吗?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说明古代度量衡单位,需要追溯一下我国古代度量衡的起源。最初,人们都是以自然物体,如用黍、粟或以人的体重、身长、手指关节的长度等,作为长度、重量、容量等的基本计算标准的。

古人把100粒黍排列起来,取它的长度作为1尺的标准,这就叫做“黍尺”。纵向排列,称为纵黍尺;横向排列,称为横黍尺。过去造房子用的营造尺,便是纵黍尺。医书上一般不分纵黍尺或横黍尺,而是单称“尺”。历代尺的标准长度不一样。秦代和西汉的1尺,相当于27.65厘米;东汉的1尺,相当于23.04厘米;魏和西晋的1尺,相当于24.12厘米;东晋1尺相当于24.45厘米;唐、五代和明代的1尺,相当于31.10厘米;宋、元的1尺,相当于30.72厘米;清代1尺,相当于32.00厘米。总的说来,从周秦开始,尺越来越长。古代的容量单位,也是以黍作为基本计算标准的。

圭,也称做刀圭,是一种玉器。古代制作这种玉器,有统一的标准。圭的形状是一头尖,另一头方的长方形玉器,中间凹陷。古人用它来抄取散药。一刀圭的散药容量是多少呢?大约可容纳64粒黍。计算标准圭容量的方法是,抄取一满刀圭,轻轻摇动,以不再散落为度,数一数其中黍的数目。多少抄取,把总数加起来,取其平均数,一般是64粒。

撮,也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1956年,在河南陕县的隋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西汉末年铸有玉莽“始建国”(公元9年)年号的铜撮。撮长11.5厘米,高1.22厘米,口径2厘米。它的容量是现代的2.1亳升。一撮可以容纳四个刀圭的黍,合起来一撮的容量是256粒黍。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的序上说:“一撮者,四刀圭也。”就是这样折算的。

王莽在中国度量衡的统一和标准化方面,是有贡献的。王莽时期铸造的“始建国铜撮”的铭文也说明,这种折算是标准的。

匕或方寸匕,也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匕就是匙。方寸匕,为体积正方一寸的容量,相当于10粒梧桐子大。量散药时,以摇晃后药末不再散落下来为准。一刀圭是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另外,容量单位龠、合、升、斗、斛,也都是十进制。秦和西汉,1升相当于342.5毫升。王莽时期和东汉,1升相当于198.1毫升。魏晋时期,1升相当于202.3毫升。唐和五代,1升相当于594.4毫升。宋代1升相当于664.1毫升。元代1升相当于948.8毫升。明代1升相当于1073.7毫升。清代1升相当于1035.5毫升。总的来说,从秦汉至明清,升的容量也是越来越大。

古人还把100粒黍的重量,作为一铢的标准重量。但是一铢究竟有多重,古人也是说法不一的。有人说,一铢是96粒黍的重量。也有人说,是144粒粟的重量。24铢重为一两。十六两重为一斤。唐代以后,两以下不用铢,改用十进制的钱、分、厘等单位。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古代将圭也作为重量单位,一圭等于十粒粟的重量。一铢等于十圭。换句话说,一铢是100粒粟的重量。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

古代几个钱算一两篇七
《郭靖到底多有钱?看完震惊了》

最近流行扒皮影视圈隐形富豪,“大头儿子”、“依萍母女”都露出了壕面目,但跟大侠郭靖相比,还是弱几个层次滴。别的不说,光说郭靖这个傻小子,居然能泡到黄蓉这样的极品白富美,你就该知道,他的身家,绝对不一般! 黄蓉是什么人? 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还是这样的:

你们说,哪个不比你们老公王思聪的女票好看?追上这等大美女,郭靖一共花了多少钱?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初次相遇请吃饭

大家还记得郭靖第一次见到黄蓉,请她吃饭时黄蓉点的是什么菜么?“玫瑰金橘、香药葡萄、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总之都是高端5星级酒店的水准。花了多少钱呢?“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那么问题来了,南宋19两7钱4分搁现在是多少钱呢?

古代物价大致稳定,我们先看看其他文学作品里银子的价值大概是什么情况。《红楼梦》里算是中产阶级的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

《明史》里记载,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有45

两白银。《射雕》里郭靖请黄蓉吃一顿饭就花了19两银子,土豪属性已暴露无疑!

再让我们细算一下,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的,宋代一两金子约合37.3克,按照1两金子换12两银子计算,19.74两银子折合1.645两黄金,折合61.3585克,今天挂牌金价是

234块钱,也就是说,这顿饭总共花了14357

元软妹币!且南宋白银存量较少,银价不断上涨,这顿饭少则一万五,多则两三万是妥妥的!

人家郭靖可是眼睛眨都没眨一下!

难怪黄蓉会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如果现在有个男人花这个数请小微吃顿饭的话,当天晚上应该也可以……咳!咳!(表想多,可以留个电话!)

貂皮大衣送温暖

两人在五星级酒店吃了饭,“出得店来,朔风扑面。那少年(黄蓉)似觉寒冷,缩了缩头颈,说道:„叨扰了,再见罢。‟郭靖见他衣衫单薄,心下不忍,脱下貂裘,披在他身上,说道:„兄弟,你我一见如故,请把这件衣服穿了去。‟”

这件貂裘可不是一般的货色,来历非同小可!乃是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赠予的“一件名贵的貂裘,通体漆黑,更无一根杂毛。”还是从王罕的宝库中夺来的。对貂皮没啥研究,不过既然是能存在王罕宝库的,就应该不是个一般的什么LV、PRADA的限量版能比的,绝对算得上是塞外正版手工定制真皮大衣!我也不给他多算,十万到二十万开外肯定是有的。 穿上这样的貂皮大衣,心里能不暖和嘛??

古代几个钱算一两篇八
《17古代数学题》

17古代数学题

1标点符号是书面语里用来表明停顿、标明语气或标出词语性质作用的符号。我们在写作中

就砹根据所要表达的意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恰切地选用合适的标点。

同样,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对解数学题也有很大帮助,下面一道古代数学题,没有标点,

你能正确标出标点,然后计算出来吗:

三角几何共计九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

三角、几何共计九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

三角+几何=九角,几何=九角-三角=六角

2在古印度有一种诗歌形式的数学题,通过人们的传颂广泛流传着.有一个题目是这样的:

一群猴子分两队,

高高兴兴做游戏.

八分之一再平方,

蹦蹦跳跳进树林.

其余十二高声喊,

充满欢乐的气氛。

告我总数是多少,

两队猴子在一起.

我们设猴子的总数是x,显然全体猴子分成两个部分,不难列出方程

x ()2+12=x 8

解这个方程,得x1=48,x2=16.经检验,这两个根都符合题意,所以猴子的总数是48或16.

3

100个和尚吃馒头 纳兰独梦 我问开店李三松,众客都来客店中。一房七客多七客,一房九客一房空。问有几间房几位客? 4今有一物,三三数余二,五五数余三,七七数余二,问物有几? 5古代趣味数学题

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大、小和尚各多少人?

百钱买百鸡

公鸡每只值5元,母鸡每只值3元,小鸡每3只值1元,现在用100元钱买100只鸡,问这100只鸡中,公鸡、母鸡、小鸡各多少只?

洗碗

有一位妇女在河边洗碗,过路人问她为什么洗这么多碗。她回答说:“家中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每2人合用一只饭碗,每3人合用一只汤碗,每4人合用一只菜碗,共用碗65只,你能算出她家来了多少客人吗?

6一元钱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贪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污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小马虎数鸡

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马虎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 ,1/2外,把1/4慰问解放军,1/3送给养老院。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知道少数了10只鸡。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数。小马虎奇怪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马虎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

家里来了客人了。”“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知道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你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吗?

称珠子有243颗外形一模一样的珠子,其中有一颗稍重一点。用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至少称几次才能找出这颗珠子来?

箱子里放着一箱梨,第一个人拿了梨总数的一半又多半只,第二个人拿了剩下梨的一半又多半只,第三个人拿了第二次剩下的一半又多半只,第四个人3拿了第三次剩下的一半又多半只,第五个人拿了第四次剩下的一半又多半只。这时箱子里的梨正好拿完,而且每人手里的梨都没有半只的,请问箱子里原来有多少只梨?

如何分组

暑假里,班里要作社会调查,要分成15个小组,班里有赵、钱、孙、李、周各6位同学,要使每个小组的姓都不同,该如何分呢?

巧算星期

今年的十月一日是星期一,明年的十月一日是星期几?请写出简便算法来?

谁跑得快

小伟与小林百米赛跑,结果当小伟跑到终点时,小林只跑了95米。小林要求再跑一次,这次小伟的起跑线比小林退后5米,如果他们都用原来的速度跑,那么同时到达终点吗?

火车过桥

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共长6772米,一列货车长428米,每秒行驶20米,请问全车通过大桥要多少时间?

开锁问题

用外观一模一样的钥匙试开10把锁,最多试多少次,就可以分辨出哪把钥匙配哪把锁的?

这个三位数是几

有一个三位数,在四百到五百之间,个位数比百位数大3,十位数比个位数小5,请问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算年龄

小明的爸爸今年50岁,小明今年22岁,请问再过多少年以后小明爸爸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2倍?

大楼有几层

古代几个钱算一两篇九
《古代数学》

方程解古代数学

1、古代算题:“今有牛五、羊二,值金十两;牛二、羊五,值金八两.牛羊各值金几何”请你读懂题意,给予解答.

2、“今有牛五、羊二,值金十两;牛二、羊五,值金八两.牛羊各值金几何”请你读懂题意,给予解答.

3、《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群鸽子,其中一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地上觅食,树上的一只鸽子对地上的觅食的鸽子说:“若从你们中飞上来一只,则树下的鸽子就是整个鸽群的

;若从树上飞下去一只,则树上、树下的鸽子有一样多了.”你知道树上、树下各有多少只鸽子吗?

4、王子的数学题

传说从前有一位王子,有一天,他把几位妹妹召集起来,出了一道数学题考她们。题目是:我有金、银两个手饰箱,箱内分别装自若干件手饰,如果把金箱中25%的手饰送给第一个算对这个题目的人,把银箱中20%的手饰送给第二个算对这个题目的人。然后我再从金箱中拿出5件送给第三个算对这个题目的人,再从银箱中拿出4件送给第四个算对这个题目的人,最后我金箱中剩下的比分掉的多10件手饰,银箱中剩下的与分掉的比是2∶1,请问谁能算出我的金箱、银箱中原来各有多少件手饰?

5、公主出题

古时候,传说捷克的公主柳布莎出过这样一道有趣的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李子,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李子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李子多少个?”

6、刁藩都的墓志铭

刁藩都是公元后三世纪的数学家,他的墓志铭上写到:“这里埋着刁藩都,墓碑铭告诉你,他的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十二分之一度过了愉快的青年时代,他结了婚,可是还不曾有孩子,这样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得了儿子;不幸儿子只活了父亲寿命的一半,比父亲早死四年,刁藩都到底寿命有多长?

7、遗嘱

传说,有一个古罗马人临死时,给怀孕的妻子写了一份遗嘱:生下来的如果是儿子,就把遗产的2/3给儿子,母亲拿1/3;生下来的如果是女儿,就把遗产的1/3给女儿,母亲拿2/3。结果这位妻子生了一男一女,怎样分配,才能接近遗嘱的要求呢?

8、布哈斯卡尔的算术题

公园里有甲、乙两种花,有一群蜜蜂飞来,在甲花上落下1/5,在乙花上落下1/3,如果落在两种花上的蜜蜂的差的三倍再落在花上,那么只剩下一只蜜蜂上下飞舞欣赏花香,算算这里聚集了多少蜜蜂?

9、马塔尼茨基的算术题

有一个雇主约定每年给工人12元钱和一件短衣,工人做工到7个月想要离去,只给了他5元钱和一件短衣。这件短衣值多少钱?

10、托尔斯泰的算术题

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出过这样一个题:一组割草人要把二块草地的草割完。大的一块比小的一块大一倍,上午全部人都在大的一块草地割草。下午一半人仍留在大草地上,到傍晚时把草割完。另一半人去割小草地的草,到傍晚还剩下一块,这一块由一个割草人再用一天时间刚好割完。问这组割草人共有多少人?

(每个割草人的割草速度都相同)

11、涡卡诺夫斯基的算术题(一)

一只狗追赶一匹马,狗跳六次的时间,马只能跳5次,狗跳4次的距离和马跳7次的距离相同,马跑了5.5公里以后,狗开始在后面追赶,马跑多长的距离,才被狗追上?

12、涡卡诺夫斯基的算术题(二)

有人问船长,在他领导下的有多少人,他回答说:“2/5去站岗,2/7在工作,1/4在病院,27人在船上。”问在他领导下共有多少人?

13、韩信点兵

传说汉朝大将韩信用一种特殊方法清点士兵的人数。他的方法是:让士兵先列成三列纵队(每行三人),再列成五列纵队(每行五人),最后列成七列纵队(每行七人)。他只要知道这队士兵大约的人数,就可以根据这三次列队排在最后一行的士兵是几个人,而推算出这队士兵的准确人数。如果韩信当时看到的三次列队,最后一行的士兵人数分别是2人、2人、4人,并知道这队士兵约在三四百人之间,你能很快推算出这队士兵的人数吗?

14、共有多少个桃子

著名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来华讲学时,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会见了少年班的部分同学。在会见时,给少年班同学出了一道题:“有五只猴子,分一堆桃子,可是怎么也平分不了。于是大家同意先去睡觉,明天再说。夜里一只猴子偷偷起来,把一个桃子扔到山下后,正好可以分成五份,它就把自己的一份藏起来,又睡觉去了。第二只猴子爬起来也扔了一个桃子,刚好分成五份,也把自己那一份收起来了。第三、第四、第五只猴子都是这样,扔了一个也刚好可以分成五份,也把自己那一份收起

来了。问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注:这道题,小朋友们可能算不出来,如果我给增加一个条件,最后剩下1020个桃子,看谁能算出来。

15、《九章算术》里的问题

《九章算术》是我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之一,全书共分九章,有246个题目。其中一道是这样的:一个人用车装米,从甲地运往乙地,装米的车曰行25千米,不装米的空车曰行35千米,5日往返三次,问二地相距多少千米?

16、《张立建算经》里的问题

《张立建算经》是中国古代算书。书中有这样一题:公鸡每只值5元,母鸡每只值3元,小鸡每三只值1元。现在用100元钱买100只鸡。问这100只鸡中,公鸡、母鸡、小鸡各有多少只?

17、《算法统宗》里的问题

《算法统宗》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之一。书里有这样一题:甲牵一只肥羊走过来问牧羊人:“你赶的这群羊大概有100只吧”,牧羊人答:“如果这群羊加上一倍,再加上原来这群羊的一半,又加上原来这群羊的1/4,连你牵着的这只肥羊也算进去,才刚好凑满一百只。”请您算算这只牧羊人赶的这群羊共有多少只?

18、洗碗(中国古题)

有一位妇女在河边洗碗,过路人问她为什么洗这么多碗?她回答说:家中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每两人合用一只饭碗,每三人合用一只汤碗,每四人合用一只菜碗,共用了碗65只。

你能从她家的用碗情况,算出她家来了多少客人吗?

19、和尚吃馒头(中国古题)

大和尚每人吃4个,小和尚4人吃1个。有大小和尚100人,共吃了100个馒头。大、小和尚各几人?各吃多少馒头?

20、.百蛋(外国古题)

两个农民一共带了100只蛋到市场上去出卖。他们两人所卖得的钱是一样的。第一个人对第二个人说:“假若我有象你这么多的蛋,我可以卖得15个克利采(一种货币名称)”。第二个人说:“假若我

有了你这些蛋,我只能卖得6又三分之二个克利采。”问他们俩人各有多少只蛋?

21、周瑜的年龄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数人物 。而立之年督东吴 ,早逝英年两位数 。

十比个位正小三 ,个位六倍与寿符 。哪位学子算得快 ,多少年华属周瑜 ?

22、壶中原有多少酒

李白街上走 ,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 ,见花喝一斗 。

三遇店和花 ,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 ,原有多少酒?

23寺内多少僧人

巍巍古寺在山林 ,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 ,看看用尽不差争 。

三人共食一碗菜 ,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名算者 ,算来寺内几多僧 ?

23、李白无事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斗为盛器皿),三遇店和花喝完壶中酒,问

壶中原有多少斗酒?

24、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上有这样一道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

头(只)?

25、同学们应该听说过“苏武牧羊”的故事吧,这个被传诵了一千多年的故事可用这样一首诗来表述:当年

苏武去北边,不知去了几多年,分明记得天边月,二百三十五番圆.同学们都能读懂苏武去北方一共牧了二百三十五个月的羊,那么他牧羊的时间应为几年。

(注:有“十九年七闰”的说法)

26、在生活中,有时也会用到不少数学知识,比如有下面这样一道题:

甲赶群羊逐草茂,乙拽肥羊一只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若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参透?

(注:小半为四分之一的意思.)

请同学们想想甲有羊几只。

27、我们数学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有一棵枯树直立在地上,树高2丈,粗3尺,有一

根藤条从树根处缠绕而上,缠绕7周到达树顶(如图),请问这根藤条有多长(注:枯树可以看成圆柱;树粗3尺,指的是:圆柱底面周长为3尺,1丈=10尺).

28、《九章算术》中的一个问题:“今有木长二丈,围之三尺,葛生其下,缠木七周,上与木齐.问葛长几

何?”

白话译文:如图,有圆柱形木棍直立地面,高20尺,圆柱底面周长3尺.葛藤生于圆柱底部A点,等距离缠绕圆柱七周,恰好子长到圆柱上底面的B点.问葛藤的长度是多少尺?

29、《歌词古体算题》记载了中国的一道在数学史上名扬中外的“勾股容圆”名题,其歌词为:

十五为股八步勾,内容圆径怎生求?

有人算得如斯妙,算学方为第一筹.

当中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这样的: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边长分别为15步,8步,试求其内切圆的直径.

请你尝试完成上述任务,如果时光倒流,看看你是否算得上中国的一流数学家.(温馨提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存在这样的数量关系: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30、“同笼”源于我国古代《孙子算经》其中有这样一题:“今有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各

几何”?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答这个问题

31、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几何?

32、今有善田一亩,价三百;恶田七亩,价五百。今并买一顷,价钱一万,问善田、恶田各几何

33、《孙子算经》还有这样一道题:“今有木,不知长短,引绳度之,余绳四尺五寸,屈绳(将绳对折)量

之,不足一尺,木长几何(多长)?”

34、《九章算术》中有一题:“今有善行者行一百步,不善行者行六十步,今不善行者先行一百步,善行者

追之,问几何步及之?”意思是:走路快的人走100步时,走路慢的人只行60步,走路慢的人先行100步,走路快的人要走多少步才能追上?

35唐朝时,有一位懂数学的尚书杨损,他曾主持了一场考试,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天,几个盗贼正在

商议怎么分配偷来的布匹,贼首说,每人分6匹布,还剩5匹布,每人分7匹布,还少8匹布,这些话被躲在暗处的衙役听见,飞报官府,但官府无法知道有多少盗贼,不知派多少人去抓捕他们.请问:有盗贼几人,布匹多少?

36、再来看看明朝数学家程大位的一道名题:100个和尚分100个馒头,大和尚每人吃3个,小和尚每3

人吃1个,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37、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道题:只闻隔壁人分银,不知多少银和人,每人7两少7两,每人半斤多半斤,试

问各位善算者,多少人分多少银?(斤指市斤,1市斤=10两)

38、《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群鸽子,其中有一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地上觅食,树

上的一只鸽子对地上觅食的鸽子说:“若从你们中飞上来一只,则树下的鸽子为整个鸽群的,若从树上

古代几个钱算一两篇十
《古代笑话二》

古代笑话三屁官坐堂上,众役列於两侧。忽闻一,不知出自何人。官大怒,曰:公堂之上,竟敢乱我威严,快将该屁拿来!差役十分为难,曰:屁如一阵风,来去无影踪,如何拿得?官曰:岂敢徇情买放,当知何罪?快快拿来便是!差役无奈,只得取来乾屎一块,面呈官曰:启禀老爷,屁已逸去,不知所向,不过倒把它的家属拿来了。傻女婿从前有个傻女婿。有一天他岳父要来拜访,父亲刚好要出远门,不放心,所以就教他,如果你岳父问你:"这些院子的牛马是怎麽照顾的,长得这麽好。"你就说:"小小畜牲何必介意!"如果他问你:"家中事业是谁在管理的?"你就说:"小婿无能父亲掌管!"如果问起墙上那幅画,就说:"这是唐伯虎名画。"还叫他覆颂了一遍,才放心离开。当他岳父来了,一见他就问: "你父亲呢?"答道: "小小畜牲何必介意!!"他岳父一听,心想不对,又问: "那我女儿呢?"答道: "小婿无能,父亲掌管。"他岳父一听,大为生气,便喝叱道: "你说的是啥麽话?"他一听很高兴,很有自信的说: "这是唐伯虎名画!!"庸医出殡有庸医误投药饵,致死人命。病家罚令医家全家唱挽歌,抬棺出殡。医唱曰:"祖传三代做太医呵,呵咳。"妻唱曰:"丈夫做事连累妻呵,呵咳。"幼子曰:"可奈亡灵十分重呵,呵咳。"长子曰:"今后只捡瘦的医呵,呵咳。"接待者古时候宴请宾客,门口有接待者,口齿十分伶俐。第一位客人来了,他问:"先生怎么来的?"客人答道:"骑马来的。"接待者恭维道:"啊!威武得很!"第二位客人来了,说:"坐轿来的。"接待者一脸尊敬的模样:"啊!堂皇得很!"第三位客人来了,说:"乘船来的。"接待者立刻换了一副风雅的面孔:"啊!潇洒得很!"轮到一位听了三次精彩寒暄的客人,他想难一难接待者,大声说道:"我爬来的。"不料接待者不假思索地答道:"啊!稳当得很!"最后一个客人说:"我是滚来的。"接待者毫不犹豫,"啊!周到的很!"庸医一庸医开张第一天医死了别人的儿子,无奈将自己儿子赔与人家。第二天医死了别人的女儿便将自己女儿赔了。到了第三天,刚开门就慌慌张张地跑进内宅,对妻子说:"赶快收拾东西逃吧,有人看上你了。"只差三天有个算命的,预言国王的宠妃很快就要死了。不久后,这妃子果然死了。国王心时怏怏不快,就想把这个算命的杀掉。国王派人把算命先生叫进宫时,对他说:"你如果真的能算命的话,算长自己的死期是哪一天?"算命先生马上回答:"陛下,我每天晚上都看天象,早算出来了:我要比您早死三天。"国王改

变了主意,派人把他送出宫去。设身处地一天,丈夫外出弄脏了件白外衣,借了朋友一件黑外衣穿回家到了家门,看门的家犬狂吠不止,并想扑向他身上.丈夫很生气,正想拿起一根木棒打它时,妻子出来说:"算了吧,别打它.""这条狗真可恶!"丈夫生气地说,"连我也认不出来""亲爱的,你也设身处地为它想想,"妻子说,"假如有天这条白狗跑出去,变成一条黑狗回来,你认得出来吗?"超级健忘话说古时有一超级健忘男子,骑着马、带着弓箭出外行猎。忽觉腹痛,想撇大条。就把马绑在树旁、把弓箭插在地上,躲到草丛方便去了。等他方便完出来,看到插在地上的箭,吃了一惊说:「居然有人放冷箭!幸好没射到我。」接着看到绑在树旁的马,笑着说 :「居然有人笨到把马丢在这里,哈,不牵白不牵。」待他牵马过草丛时,不小心踩到自己拉的屎,气极败坏的骂道:「是那个不要脸的家伙,居然在这里拉屎!两材并一材从前有一个秀才喜欢舞文弄墨。一天它看见有一位老农夫手里拿着一个大篮一个小篮,便说:「大篮也是篮,小篮也是篮,小篮放在大篮里,两篮并一篮。」老农夫听见了不知如何应对,此时,有一个出殡的队伍来了,老农夫便说:「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放在棺材里,两材并一材!」禁口有四个人去找一位老和尚,希望他能收他们做徒弟。但老和尚说有一个条件:必须通过『禁口』的考验,测验方式就是从山洞的入口走到出口如果一个字都没说,就算通过。於是那四个人手持蜡烛从山洞入口开始走,就当他们快到出口的时候,吹来了一阵风,把走在第一位的烛火吹熄了。「啊!熄了。」第一位叹道。「师父不是叫我们不能说话吗?」第二位连忙提醒他。「叫你别说你又说!」第叁位赶紧纠正。「还好!我没说。」第四位松口气说。两种解释有一个书生要进京赶考,可是不知道会不会考上,於是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算一算算命先生在算之前,他和算命先生说:"我最近常做叁个奇怪的梦,不知道代表什麽?"算命的一听,就叫他说出来听听,於是他说:"我梦见我在下着大雨的时候穿着蓑衣却还举着一把雨伞!"算命的一听,马上摇一摇头说:"不好呦!你下雨天已经穿着蓑衣,还拿着一把伞,代表"多此一举嘛!没关系, 第二个梦是什麽?""我梦见我在我家屋顶上种着稻子"算命的听了,又摇了头,说:"嗳!屋顶不是种稻子的地方嘛,代表你'不会种(中)'呀!没关系,再听听你第叁个梦好了!""我梦见我和我一个暗恋已久的表妹两人裸睡在床上,却

是背对背靠着!"算命的听了,叹了口气说:"你还是不要应考好了,这时候你'该上不上',代表你"不会上嘛",你还是再等下一次考试吧!"书生听了,很郁闷的走回家,刚好遇见那位暗恋许久的表妹,表妹看他心情不好,就问他发生了什麽事,书生就把他去算命结果算命的说他考运不好的事说出来 表妹听了,就和书生说:"不然你告诉我你的梦,我来解释看看!"於是书生说了第一个梦,表妹听了,说:"很好啊!穿蓑衣还举一把伞,代表'高举'嘛!"书生说了第二个梦,表妹也高兴的说:"这也不错!高的地方种稻代表'高种(中)'啊!"书生扭扭捏捏的说了第叁个梦给表妹听了之後,表妹也很不好意思,但她还是说: "不错呀!这也是好预兆!这代表'该翻身了!'"祝寿一位员外过七十大寿,买了一匹千里马。叁位女婿回来祝寿时,最大的秀才女婿有意巴结,吟词一首赞其马。其词曰:水中置金针,丈人骑马到阴山,骑来又骑去,金针犹未沉。二女婿是举人,不甘示弱,当下也吟词一首曰:火上烧鹅毛,丈人骑马到青岛,骑来又骑去,鹅毛犹未焦。叁女婿是屠夫,不通诗词,一时尴尬万分。丈母娘在一旁想要帮忙,却又不知道怎麽帮,一急之下,放了一个屁。这时叁女婿零光一动,立刻吟词道:丈母放个屁,丈人骑马到戈壁,骑来又骑去,肛门犹未闭。有一个财主从前有一个财主,他的为人专横跋扈。但说来也真有趣,他大字不识得一个却最怕人家说他没学问,因此处处冒充斯文,他家里悬挂的字画,落款是他的名字,其实那都是他花钱雇人写的。在过年前几天,这个财主打算在春节期间来往的亲朋显示一下他的「学问」,於是他把村子里的私塾先生找了来,要他代写春联。私塾先生尽管不太情愿,也不得不应付,大笔一挥也就算了。当然还是要念一遍给他听。这是一副老春联: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刚念完,这个财主就发火了:「什麽什麽?天增日月人增寿,怎麽可以每个人都增寿,连穷小子也增寿吗?你给我改了。」「怎麽改?」「改『娘增寿』,我娘增寿。」私塾先生心里好气,哼!你也太霸道了。好吧,我今天得戏戏你。於是说道「东家,不瞒你说,这对联讲究对仗,上联改了下联也得改。不然人家看了会笑话,这是哪位写的对子呀,也太没学问了。」「那你就改,只要我娘增寿就行了!」「东家,怎麽改,还是你说吧。」这财主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人怎麽这样罗嗦,只要我娘增寿,你改什麽我就不管了。」说完就走了,他目不识丁,那懂得对仗。私塾先生於是就拿起笔刷刷刷,

一副改过的春联就写好了。大年初一这天,到财主家来拜年的亲朋好友,进进出出,好不热闹。其中凡识得几个字的,看到大门上这副对子,无不笑痛了肚子。原来这副改成的春联是这样写的:天增日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比较吝啬一天, 某甲、某乙两人为了比较谁比较吝啬聚在一起讨论.甲: "我都把咸蛋切成六块, 一餐配一块, 可以吃两天."乙: "那算什麽? 我都在咸蛋上戳一个洞, 要吃饭的时候把筷子往里面沾一下, 就可以吃一餐饭了."甲自然认输了.过了几天, 甲乙听说另有一高人丙更吝啬就相约一起去请教.走着走着快到啦, 突然听到里面大叫:「不孝子, 竟然多看一眼! 你咸死算啦!!」走近一看, 看到丙的家里用一根绳子钓一根咸菜在天花板,看一下得扒一大口饭. 那小孩多看了一下就被骂了.文盲的家信有一位少爷爱乱用关联词,一次写信要说明几件事:家里新雇了一个帐房先生,猪肉大涨价,邻居有人得瘟疫死了,嫂嫂怀孕,家人拆信后但见:邻家死一人,其肉涨至百十千文,新雇帐房先生一名,所以嫂嫂有孕. 家人急回信曰:家丑不可外扬,人肉岂能乱买?一个传统笑话有个财主,目不识丁,出了两千两买了个知县。他到任半年,上司来县巡视。上司问:"贵地风土如何?"财主答到:"大人,没有大风,也不见灰尘。"上司又问:"百姓如何?"财主又回答说"哎呀大人,白杏不多,黄杏倒是不少。"上司见他答非所问,忍不住发火了:"我是问你黎蔗。"财主急忙回答:"梨树多少,还没有查访,但梨子足够大人吃的。"上司听后大怒,说:"什么杏树、梨树?我指的是你的小民!"财主听了,连忙恭恭敬敬的站起来:"小名猪娃。"对仗工整一太守好文,其子甚愚。一日太守出对考其子曰:"门前绿水将流去,"其子苦思良久,对曰:"屋里青山跳出来。"太守怒而逐之。几日后,太守与师爷出游。至一道观,道长姓徐名青山,跛脚,闻太守至,从屋中跳出相迎。师爷笑曰:"另郎所对,信其有之。"太守闻之亦大笑。酒后有兄弟三人,好杯中之物。一日,酒后回家,皆卧床寻周公去了忽有蚊子一只进入,于老大大腿上开荤,老大奇痒难耐,随手抓起老二一条腿,开始搔了起来,然不爽,加力!终至出血。老二有所感觉伸手一摸有湿滑感!忙推老三:"速去小便,勿溺于床上!"老三前去,不幸屋后酒厂漏水,溺便至次日凌晨。下不得刀庙前来了个剃头师傅,一班和尚都很高兴,一个小师弟首先跑去剃头,谁知师傅也是刚刚出徒,手艺欠火候,没剃几下就割了几条血口子,小和尚正想发火

,剃头师傅却先说道:"您的头太嫩,下不得刀,等过些时候长结实了我再给您剃。"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9556.html

    【古代几个钱算一两】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