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原因

| 乐学园 |

【www.guakaob.com--乐学园】

贫穷原因篇一
《贫穷的原因》

天下的富贵在人们的主观判断和认知上基本趋同,然而人们对于普天之下的贫穷和疾苦在主观判断和认知上往往出现了很大的差异甚至是误区。为了找到通往富裕文明的光明大道还必须对贫困的概念和种类及其导致贫困的原因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 贫困的概念

贫困问题和其它社会经济现象一样,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同的学科,对它的定义和看法是不同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贫困的性质、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大的区别。一般而言,贫困可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1. 绝对贫困

绝对贫困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的朗特里(Rowntree)和布思(Booth)提出,他们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个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是必须的,缺乏这些货物的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对绝对贫困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勃海姆1899年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取得维持仅仅是物质生活所必备的需要,那么该家庭就处于贫困状态”。因此,绝对贫困也叫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准的状况。

绝对贫困的概念基础就是绝对性,即不能满足维持最低生存生理需要的收入水准和物品量,因而是一个人类学的概念,只不过是通过有关的经济指标来加以明确界定。

绝对贫困包含三个要素:(1)贫困线位于恰恰仅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水平。即不能维持生存,更谈不上生活的享受、智能的发展。(2)绝对贫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无关。而只与受地区气候和环境、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量相匹配,因而具有客观的标准。(3)绝对贫困在其计算和所指的生活模式上都有严格意义上的规定。可以列出一个人的生活必须品“清单”,这里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

2.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当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低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也就是说,相对贫困是根据低收入者与其他社会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是通过社会收入的比较来确定生活质量差距的一个概念。 相对贫困包含着四个要素:(1)贫困是相对的。它是与一定的变化的变化着的参照系相比较而言的,比较的对象是处于相同社会经济环境下的其他社会成员。(2)贫困是动态的。贫困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3)贫困的不平等性。它描述的是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上的不平等。(4)贫困的主观性。它依赖于一定的主观价值判断。

3. 狭义贫困

狭义贫困仅仅指经济上的贫困,反映维持生活与生产的最低标准。这种贫困的概念只包括物质生活的贫困,而不包括精神生活的贫困。处于这种状况中的人所追求的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希望得到的是与社会其他成员相等的收入、食物、燃料、衣着、住房及生存环境,他们注重这些东西在量是的满足。

狭义贫困包含着三个要素:(1)贫困是直观的。可以用一定的食物量作为判断标准,主要反映生活水平而不是生活质量。(2)贫困是绝对与相对的复合概念。既表现为经济需求量的绝对数量,又表现为这种需要量与社会其他成员的比较及其增长变化情况。(3)贫困可以用一系列经济指标来衡量,不涉及到非经济因素。

4. 广义贫困

广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的狭义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方面、环境方面、精神文化方面的贫困,即贫困者享受不到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所应该享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他们不仅处于收入分配的最低层,而且在一个社会是所处的地位低下,无权力控制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面临着来自社会上有权势的群体的压力,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不尊重;不仅在经济收入方面被“社会剥夺”,而且在就业、教育、发展机会、健康、生育、精神、自由等个人发展和享受方面的权利也被“社会剥夺”。

马尔科姆.吉利斯在其《发展经济学》中对广义贫困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贫困不完全是对绝对意义上的生活水平而言的,它的真正基础在心理上。穷人指的是那些自认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但又感到被除数剥夺了与社会中另一部分人同享欢乐权利的人(用心理学术语来说是他们的‘参照群体’)。由于教育和通讯的发展,参照群体会扩展。在早先,农民至多把自己的地位和村庄里的头面人物相比较。而现在,他们越来越向往他们本国城市上层人物的生活标准,甚至开始注意那些富强国家现代化的生活标准,因而这种失落感会愈加强烈起来”。可见,广义的贫困更多地强调精神贫困,这种精神上的贫困甚至比物质生活的贫困、肉体的贫困更痛苦,更难受,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一种贫困。

广义贫困包含着四个要素:(1)贫困是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综合表现。衡量物质贫困的标准相对而言容易确定,而衡量精神贫困的标准是难以用具体指标表达的。(2)贫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相对的概念。一方面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都是与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相比较而言的,另一方面贫困的标准是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3)贫困是继发性的。随着物质贫困的逐步改善,精神贫困就会逐渐出现,消除精神贫困比消除物质贫困的难度更大。

(4)贫困特别是精神贫困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不容易被社会大多数人发现。

二. 导致贫困的原因

导致贫困的原因很复杂,并且贫困者之间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贫困原因的表达也有差异,透过种种贫困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就会得出导致贫困的原因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消极的思想观念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在贫困原因调查问卷上有69%的被调查者认为缺钱是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这些答案显然是不正确的。社会上富裕的有钱人难道会造钱吗?他们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应该怎样做才能挣到钱?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贫困者都回答不上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消极思想观念的表现。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发展思路决定了人的出路。消极的思想观念和悲观的人生态度,只会带来贫穷的结果。这是因为:(1)消极的思想观念会失去和放弃很多挣钱的发展机会。富裕的有钱人都有着积极上进的思想(最起码是曾经有过),他们善于捕捉有利于自己发展和挣钱的机会,有的富裕者不仅不会失去每一个机会而且还善于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

(2)消极的思想就决定了消极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消极那他为社会所付出的积极有效劳动也就少,一个不能为社会付出积极有效劳动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得到社会劳动报酬——钱。(3)消极的思想观念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办法也不容易接受和采纳,一个靠传统手工劳动、自给自足、封闭生产和经营的人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管理办法进行生产和经营的人进行比较,谁的收益高不言而喻。(4)消极的思想观念还有可能导致人生道路的错误,所作所为危害社会,最终导致贫困。(5)消极的思想观念面对困难总是退让和躲避,从贫穷到富裕是一个不断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如果没有战胜各

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办法就会被困难所包围,贫穷也就随之而陪伴。

第二,综合素质能力低和所处的不利环境条件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这个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很容易理解也已经普遍被人们所认识;但对于综合素质能力和环境条件的理解与认识却有很大的差异。这里所讲的综合素质能力不仅仅只是个人的素质能力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团体和集群的综合素质能力——企业的综合素质能力、城市的综合素质能力、某个区域范围的综合素质能力。如果一个群体或集团的综合素质能力低下会导致众多人的贫困。单独的贫困个体在试图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征程中往往容易忽视致力于提高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而只是孤立奋战,其结果总是事半功倍。如果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相应的众多穷人也就会随之而摆脱贫困。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并不是很普遍,为了提高群体综合素质能力而奋斗的人那就更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群体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一种人文环境,这种环境的优劣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不利的环境所导致的贫困,人们往往只是认为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诸如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资源缺乏、灾害天气频发等等均属此类。不利的自然环境故然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不利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这些非不利的自然环境而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对许多贫穷者来说也往往正因为是这些被忽视了的致贫原因造成的。

第三,不公平和非正义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自然灾害和疾病及其温疫属于老天的不公,由于老天爷的不公导致的贫困非常的直观和明了。制度和体制设置的不公平同样会剥夺很多人正常的发展机会从而导致相对贫困,关于这一点最明显和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公平的就业、就学等一系列措施无端白白剥夺了一部分人应有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农村不缺乏优秀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思想观念积极上进,综合素质能力也很强。但是由于体制和制度的原因,尽管他们付出了同等量的社会劳动代价而却得不到社会同等量应有的报酬;农村人口如果要享受和城市人口同样的权利和发展机会,而却要付出额外高昂的代价。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公平的现象。社会的不公平不仅会导致一部分人的贫困,同时对整个人类社会正常健康发展也有阻碍和破坏作用。非正义给人们带来的贫困最直观和明了的就是战争,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都是因为非正义而引起的。战争的摧毁和破坏致使众多的人们家毁人亡、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在和平时期也同样存在一些非正义的因素而导致人们的贫困。如违法行为贩卖毒品、非法传销、暴力犯罪、坑蒙拐骗等等一切既有可能使众多的受害者因此而贫困,最终犯罪分子也会因为法律的制裁而陷入困境。因为道德的沦丧而出现的贫困也属于非正义之列,如各种黑中介、“托儿”等等。 第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出现新的贫困。换言之,正常合理的贫富悬殊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关于这一贫困原因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和理解,但只要冷静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必须的。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所谓发展进步就是打破原有旧的平衡秩序而建立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社会生产秩序。大规模的机械化工业生产要远比分散传统的手工业生产的效率高出很多,然而机器排斥工人的现象就出现了。难道会因为机器排斥工人而就采用传统的手工生产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其改革成果几乎惠及每一个中国人。然而,改革的阵痛也是客观存在的——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失去了昔日工人老大哥的风光,现在要自己找

饭吃了;昔日天之骄子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大学生现在也面临着就业的危机;尽管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比改革开放以前普遍提高了很多倍,但是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的趋势也日渐增长,人们的怨声不仅没有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反而还在增加。难道会因为改革带来的阵痛就放弃改革开放的政策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任何行业都要有危机感,如果不创新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一贫如洗 一无长物 踵决肘见 不名一钱

赤贫如洗 箪食瓢饮 家贫亲老 家贫如洗

金钗换酒 贫病交加 贫病交迫 穷困潦倒

上雨旁风 身无长处 绳床瓦灶 瓮牖绳枢

家徒四壁 五月粜新谷

中国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问题。在“13亿人口,9亿农民”的国度里,无论怎样强调农民问题都不为之过分。相反,对农民问题视而不见或漠然处之,那就是贻误了中国最大的问题。正视农民问题、分析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农民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责任和解决方法都来自于社会、依赖于社会。论文研究是以分析农民贫困为核心,以农民贫困的外在表现——经济上的贫困群体,文化上的落后群体,政治上的弱势群体为基础,以自组织方法论为理论依据,以自组织的耗散结构环境条件方法论、协同学的动力方法论和超循环结合方法论为视角,分别从农民贫困问题产生的环境条件因素——“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和“户籍制度”及自然条件等方面,从农民追求发展的动力机制——竞争与合作方面,从超循环结合——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我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减少,竞争与合作不足,资源低效利用是农民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找到的对策是:1、改善环境资源条件——结束城乡分治,废除户籍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就业政策,真正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策略,向农业投资,优化农村自然环境。2、完善动力机制——优化竞争与合作,创建农民合作组织,走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3、超循环利用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超循环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必须减少农民,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论文的突出之处,是运用了二十世纪最前沿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组织方法论对当前我国农民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为解决我国农民贫困问题提供了又一思路,又一理论依据。

贫穷原因篇二
《浅析农村贫困的原因》

姓名:魏琴华

学号:0927069118

中国农村贫困原因及解决方法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农村贫困原因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调查发现:恶劣的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落后的文化观念、身体状况与文化素质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并且在分析贫困原因的基础上为制定扶贫战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贫困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根除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现阶段世界各国所急需解决的难题。

到现在为止,各国对贫困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一般认为:“贫困即意味着由于自身或外部的种种发展障碍或制约因素而得不到发展机会,进而陷入到一种持续的基本生活资料贫乏的生存危机和生活困苦状态或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最低生活标准的状态。”

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从有历史以来就一直存在。身在农村的我,对于贫困有着深刻的体会。从平常的生活中,吃穿住行无一不是围绕着经济水平在做相应的规划,调整,妥协,最后达到与自己所处的状况相平衡。因为贫穷,我们放弃太多,因为贫穷,我们失去太多。在贫困地区生活的人们,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处于水生火热中。从大体上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先天自然环境的劣势。自然环境的劣势严重制约着农民的经济水平。在我国的许多贫困地区,气候多变、灾害频繁、土地贫瘠。例如:南方贫困山区虽然热量充足,但雨量偏多,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受水灾影响大 ;西北贫困山区,水资源偏少,则经常受到干旱的困扰。贫困山区多属于“老、少、边、穷”地带。先天的地理劣势或是深山险谷。或是丘陵沟壑,加之风雨不调,水土流失,致使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始终徘徊在“靠天吃饭”的水平线。此外,地理位置的偏远也使这些地区的经济生产所必须的人力、技术、信息等要素不易获得。所有这些劣势条件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与不稳定。因此,尽管贫困地区有着比较广阔的农业空间,但农民的经济水平始终与温饱做斗争。

2、后天发展的社会因素制约。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积蓄期中,面对生产力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下,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大背景下,要建立现代化的国家,始终是以牺牲广大农村的利益为代价的(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在工业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业中抽取了大约3000亿元资本,农业平均每年要把所创造的价值的12.4%无偿地献给工业或城市,使得近年来工农业发展速度之比已达5:1)。也就是说,工业的每一个新的突破都是以农业的巨大牺牲或“贡献”为代价的。这对于农村贫困山区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些社会因素冲击着贫困山区。这些年来,以农业支持工业、以乡村支持城市,强化历史上原来就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富起来的工业、城市并没有完全带动贫困山区的农民共同富裕虽然受到工业、城市辐射到的地区的农民富起来了。但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并未解体,仍然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3、传统观念的束缚。区位劣势加之交通、通讯等的落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经济上的封闭停滞和观念上的保守陈旧。贫困地区中虽有不安现状,争取早日脱贫致富的人,但那种安贫乐道,整天盼政府救济的大有人在。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经商做生意搞副业是冒险放弃老本行的活动。他们得过且过,宁可年年在困苦中忍受,也不肯主动吃苦去改变自身的贫困环境。整天呆在家里等政府发给他们的救济款,这种“输血式”的救济养成他们严重的畸形心理。长年享受救济粮款,不仅心安理得,而且稍有迟缓就十分不满。在有些地区,每到救济时节,困难户就像领工资一样去要救济粮款。

他们这些人虽然穷,但对“香火”即“传宗接代”非常地看重。在农村如果有一对夫妇没有男孩,则被认为是断了“香火”,乡亲们看不起他们,他们永远也抬不起头生活下去。在这种观念下他们千方百计地生个男孩,甚至有些夫妇要生下两个以上男孩才满意。在这些农民中,他们已经是家徒四壁,食不果腹,再加上几个孩子的生活,他们更是穷困潦倒。如此说来,地理环境、社会因素等客观原因是他们脱贫致富的阻碍,那么他们的惰性,保守性、传统观念则是扶贫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源。

4、人的身体状况及文化素质。在农村随处可见生病无钱医治,对于身体上的疾病贫困人们的态度是后知后觉不管不问的。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没有享受医疗保健待遇,农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负担,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虽然在有些南方农村地区(比如我的家乡福建龙岩农村地区)已开设医保,但也由于程序的复杂与繁琐,医疗保障的实施并不成功。

由于贫困地区教学条件和教师素质都相对差,所以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于全国水平。低下的文化素质,不仅妨碍着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己导致了愚昧,酿成了很多悲剧,制造着贫困。不少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在维持生活的低层次需求限制下,认为子女上学读书只要能识几个字,不被人骗就行了,有的甚至认为只要能认识钱币就行了,因此学生中途辍学率很高。这样就导致贫困地区教育落后。教育落后又反过来导致人口的文化素质低(在贫困户中,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比重高达50%以上,在文盲半文盲中,又有60%以上是中、青年人)。由于无知,在贫困地区,有近亲婚配,造成相当数量的残疾人口。农村很多无知识和一技之长的青年人纷纷的进入大城市打工挣钱。这些民工在大城市则是弱势群体。他们无技术、无文化,只能在城市中干粗脏重活。由此可见,在贫困村,低素质人口对流也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面对数目众多的农村贫困人口和多样复杂交错的致贫背景,不难发现自然环境、社会因素,人们的传统落后思想观念,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导致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贫困。只有从以上原因着手,才能真正帮助农村人民脱贫致富,早日实现小康生活。那么相应的各个环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解决贫困问题呢。具体措施有几下几个方面:

1、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条件的恶劣,因灾致贫占首位,因此,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乃是是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扶贫决策、安排扶贫资金时,首先要考虑到这一点。扶贫首先要考虑到人的生存问题。生存环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唯有先解决这个问题,脱贫才有可能。

2、要重视文化宣传。总结我国20多年的扶贫经验,不可否认我们在力图改变物质财富贫乏现状的同时,相目对的忽视了贫困地区精神状态的提高。贫瘠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相依相随,使得本已有限的物质在惰性与惯性的羁绊下更加脆弱,贫困地区不能成功的造就一种脱贫致富的内在张力,从而严重的延缓了脱贫的步伐,影响了扶贫成效的巩固提高。面对贫困地区的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造就一种整体的积极的创新的群众意识。发展教育是解决这种状况的唯一的途径。但是教育的投入与产生的长期间隔性显然在短期内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而相比之下在各个层而上开展“下乡”活动,则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各种形式的“下乡”活动,一方面能给贫困地区较为封闭僵化的生活模式带去小的冲击,另一方而也给城镇较为发达地区的人们提供一个接触贫困的机会。以亲身所见所感,激发起其扶贫的社会责任感,使扶贫能够在主体能动性增强与外在推动力加强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良好的效应。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有组织地安排大中小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农村贫困地区,用整个社会最具活力的部分去激活贫困地区的主意识,同时调动了最具活力的部分与贫困地区共同垦殖同样贫瘠的精神家园。

3、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从上述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贫困地区因病、残是导致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是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比较落后,医疗救助几乎是空白。农民抗风险能力较弱,社会保障在贫困地区非常迫切需要。因此,在贫困地区建立一套医疗救助是发展生产、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也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实施的扶贫计划,往往侧重于经济上的扶贫。应当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中央政府及发达地区的支持,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问题,并且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对于区域内、地区内的农村贫困人口,要实施医疗救助计划。医疗救助计划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应当把卫生扶贫纳入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救助体系,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如借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确定实施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这样既可以真正使贫困者得到救助,又方便可行,减少组织成本。

4、矫正贫困地区“资源近视症”(借鉴)。所谓资源近视症,既包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低效率掠夺式开发利用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浪费,也包括对资源概念本身狭隘单一认识。前者使有限的资源日益枯竭减少,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后者则看不到自身所蕴含非物质性资源,客观上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两方而的问题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贫困地区。因此贫困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亟待克服这种“资源近视症”,改变对现有资源的不合理认识和利用。 贫困地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首先要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避免急于为实现脱贫目标。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而尽可能多、快、大规模地对可以实现短期收益的资源,如矿物、砂石、油气、林木等进行掠夺式开发,而应在经过地方科技部门验证其可使用程度后再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其次,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等资源的利用问题,诸如某些贫困地区所特有的原始雨林,在今天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考查价值已远远超过了他在传统观念中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价值。矫正“资源近视症”就必须要求我们按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用现代的观念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减少开采强度而强加保护力度,采取多种开发角度,摈弃单一的资源开采为主的“思维模式”,在保证基本生产:的同时通过产业综合开发选择经济增长点,利用已有资源,保证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一定意义上讲,民工流动是贫困地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个突破口。虽然无法否认大量地农民进城短期内造成了许多茅盾和问题,但是一味地采用限制就业领域,增大收费强度,加大劳动力流动成本等手段限制农民进城。农民被拒之城外,进而无形加重了贫困地区封闭性和落后性。事实上,农民进城在其自身素质不断在城市各种要素的冲击作用下提高的同时,其本身也为打破原居住地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们通过每次回家乡,把城里人先进的观念带进了尘封已久的农村生活,给其传统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他们把在城市里学到的技术带回农村,促进当地的生产发展。 放宽对民工流动的限制,给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流动创造一个合理的流动环境,鼓励他们“走出去,带回来”,在一去一来的流动中打破原有的尘封和僵化,从而使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

6、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容忽视。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中,贫困地区的人口问题更加突出。贫困地区即使生产有很大发展,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人口,贫困的帽子是难以摘掉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近年国家花大力气搞计划生育,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

1.2%。然而统计数字提醒我们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农村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城市;贫困地区人口增长率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发达地区。这对贫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威胁。在我们调查中,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非常薄弱,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也比较难做。三个以上小孩的农户比较常见,很多贫困户就是小孩多,劳力少造成的贫困。不少研究证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妇女,生育的胎数越少,文化程度越低的女,生育的胎数越多。由于贫困地区的文化素质太差,文盲太多,所以出现了比发达地区的生育率。因此,要

重视贫困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首先在扶贫工作中需加强宣传,使贫困区领导和群众明确认识到贫困区人口问题比发达地区更为严重。人口控制必须列入地区发展的长期规划,人口增长率限制额必须作为衡量发展状况的硬指标。其次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各项政策,应通过对超生者的严厉经济惩罚,改变多生育而经济上无所谓的状况。

总之,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是全国各界人士所关心的“焦点”。如何集中精力、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解决广大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以及在此问题得以解决后,如何使他们过上小康生活水平。我们虽然无法在短期内杜绝贫困现象,但是尽量减少贫弱阶层人口比例始终是我们这个社会不懈努力的目标。

脱离贫困是广大贫困农民的愿望,也是我一生执着的追求。

贫穷原因篇三
《贫穷的原因》

贫穷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些非常明显的有收益的事情,却都不去改变,这是最共同的特点。1、譬如,种地使用化肥,化肥比农产品便宜很多,但是一斤化肥几乎可以增产四斤粮食。但是有些农民,却从来不算计这一点,为了省钱而减少化肥施用量。2、生活中的一个常识,山东这边普遍食用花生油,即使那些最贫穷的人也不例外。如果每年使用五桶花生油,每桶价格是一百二十元,豆油价格是六十元,如果把花生油变成豆油,那么每年就可以节约300元钱。这丝毫不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购买很多书籍或者化肥等生产资料了。但是即使是那些最贫穷的人,竟然也喜欢学习富人的绿色食品观念,要吃绿色花生油,要吃农家鸡。一斤农家鸡价格可以卖三四十元,一只鸡要一百多元。一个平时连猪肉都吃不起的人,却在一顿饭的时间吃掉了可以买十几斤猪肉的鸡。3、即使是那些最最贫穷的家庭,也必须办婚礼,一场婚礼就需要花五六万元。这几乎相当于农村家庭全家两三年的全部积蓄了。然而即使他们平日里特别贫穷,家里穷的连家具都没有一件,但是为了婚礼的体面也一定要办。这五六万元,足够一个孩子在比较节约的情况下,上完高中和大学,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的知识面貌,也足够盖一处更好的房子,让全家过上质量更好的生活。穷人为什么穷?是因为他们根本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他们只能从表面上模仿富人,结果他们模仿的是富人的表面功夫,也就是花钱的功夫,而不是富人的底下的功夫,也就是勤奋的功夫。 为什么穷人会陷入“贫穷的陷阱”?因为一个收入一万的穷人A,与那个收入十万的富人B相比,A必须将有限的钱更多的投入到增加人力资源上或者进行更高比例的投资上,以便于提高收入,然而,现实中,对A来说,他往往更乐意模仿B的消费,尽量在消费上向B看齐,能够约束他的支出的,只有他的收入了。他的收入每增加一点,就几乎全部的被用在了与B的消费比拼上,甚至于,他还要剥削他的家人以便于和B比拼。结果就是,A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投资行为,无论是人力资源的投资还是资本投资,结果他的收入永远都不可能增加。所以,一个穷农民的合理特性,一定是他更乐意花钱买衣服,花钱交往,但是他一定不舍得花钱买化肥,花钱去培训。如果他能够乐于学习,那么你就不会见到他的贫穷了。我经常将这个道理讲给别人听:幸福是靠感觉到的享乐的,而享乐一般都是用钱买来的,所以享乐是支出决定的。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这个世界上没有雷锋,那么就应该知道,贪图别人的钱财,一般是办不到的,你不可能从吝啬鬼那里获得任何东西。所以,你的收入其实决定了你的支出。因此,收入决定享乐水平,收入决定幸福感。因此因果推理的链条应该是:收入决定支出,支出决定享乐,享乐决定幸福感。但是我经常发现人们的推理链条是这样的:我今天看到某人穿了一件好衣服,而我现在手里有五百元钱,我只要花三百元钱就可以买到同样的一件衣服,所以我只要把这三百元花了,我就可以得到同样的幸福感了。这个人推理问题的错误在于:一分钱不能掰成两半花,所以如果你花了这三百元,那么这三百元就不能再用于购买其他物品了,所以当那个人再次购买一件好衣服时,你将发现你手里没钱了,你就得被迫忍受没钱比拼的痛苦了(这时,一个穷人的普遍反应,会是咒骂自己的丈夫无能,或者咒骂社会不公。)但是我是很难说服别人懂收入决定幸福感的道理的,他们总是习惯于只推理到支出决定幸福感这一步就停止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搜索的能力导致的。如果你看到了别人有一件好衣服,那么你搜索到支出这一项时,你可能只需要考虑非常少的事情就能知道原因,从支出到获取享乐之间的因果链条非常短。但是如果你一旦涉及到收入问题,那么你就得考虑很多事情,譬如收入如何增加?增加收入的技能,可能需要数个月乃至数年的努力。而这,是一般思维能力的人所不具备的。罗素曾经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样写,他说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而对于动物,他们都无法有意识的去做,而只能靠本能。春季播种,秋天收获这个,就是一件因果链条比较长的事情了。农民之所以不愿意多买化肥,可能就是因为因果链条的时间尺度比较长的缘故。而对于其他投资来说,其因果关系的链条就更加长了,这实际上就导致思维能力偏弱的农民无法主动去做。某某某是非常懂农民的心理的人,所以他们从来不是靠说理来引诱农民的,而是靠榜样的。如果树立一个致富典型,让人们亲眼目睹这个致富典型的富裕,然后让农民去参观致富典型的致富活动,就能让农民快速找到因果关系,而忽略其中的艰辛。在那个致富典型还没致富之前,单靠说理,是无法劝说农民听从的,因为农民的思维能力决定了他们不具备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能力导致他们模仿别人才是最有利的。所以如果你的身边人或亲人是穷人,那么你基本上别指望能够说服他们听你的,只有在你致富之后,你才

有可能说服他们。说服他们的最佳办法,就是炫耀你的财富,让他们眼馋,然后告诉他们你是如何做到的。国家对待穷人的最好的政策是什么?是传授致富办法吗?是讲课吗?绝不是这样的。要想让一个村庄致富,最关键的是选好致富带头人,这个带头人具有更好的智商,能够独立判断,要先让他富起来,让他炫耀于人,让他吃好吃的,穿漂亮衣服,让其他人眼红,然后就跟着他学,这样才能带动一个村庄致富。富裕的本质,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是正确的生活方式。然而,一个农民,他只有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让他改变难上加难,工作是做不成的。如果你给了他钱,而不改变他的生活,他不过是把钱立即化掉,而不是用于提高生产率。改变生活习惯,提高生产率减少浪费,才是致富的根本。而这,不能靠说理,要靠致富模范的榜样的作用,让农民跟着学。所以我国才改变了单纯喂饭的方式,实行以工代赈。如果只给钱,那么国家不会有道路,农民也学不到工作技能和习惯,而如果让农民去修路赚钱,就可以既有了道路,又可以让农民学会了修路的技能和习惯,这样农民就会继续去修路,去干工作,就有了GDP,就有了收入,就可以购买更多消费品了。我国古人将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人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能够靠独立观察就获得关于如何获取好处的知识,所以无论把他们置于何种境地,都不妨碍他们获取有利于自身的知识。而中品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只能以身边人作为榜样去学习生活习惯。因此,寻找良师益友就极为重要了,如果有好的老师和伙伴,他们就能学到好的习惯了。而下等人,则是无论置于何种境地,他们都是短视的人,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享受,并迅速去获取,所以他们是永远无法教育的。我们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中等人,只有少数人是上等人和下等人。所以让这些上等人先富起来,并让他们的成功引起别人的羡慕,其实是脱离贫穷的最佳办法(邓小平所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厚富,是不是就是这个道理呢?)但是如果将这些先富中等人隔离起来,那就无法做到先富带动后富了,除非让他们住在一起,还要有教育机构进行宣传沟通。这方面我国政府是做的比较到位的。而有些国外国家,如美国,就存在种族隔离的问题,黑人区永远无法学会白人的方法。 最后的最后,我对本人的一切,都是有着切身的体会的,因为我的家庭就是一个贫穷的家庭,为了改变家庭的贫穷面貌,我企图改变我家的很多观念,但是实际上,我的收效非常非常少。正

因为这件事情上的磨难,在其中所受的无数煎熬,才让我认识到贫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理解贫穷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却无人乐意改变。在其中,我往往感受到无比的悲凉。这也让我认识到,领导一个家庭尚且如此不易,领导一个国家的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多亏我国人口众多,众多蠢蛋中,总有一个是聪明的,是可以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去领导国家的,从而让我们走向了繁荣富强的道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比致富问题更值得关注了,只有一个人富裕了,才可以得到美女,才可以不嫌贫爱富,才可以有气节,也才可以为家人贡献好的生活条件,也才能够奉献而不是索取。几乎一切美好的事情,都取决于一个人赚取钱财并明智地使用钱财。就连圣人孔子都说,在和平社会却不富裕,是君子的可耻行为。致富,是一切问题中最最重要的问题。

贫穷原因篇四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

贫穷原因篇五
《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原因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含概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文学的许多方面,创造了曾经领先于世界或被世人至今奉为瑰宝的思想和理论。同时它的深远影响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并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它对整个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以其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屹立于世界民族。唐朝时,各国派至长安来学习和经商的人数很多,日本曾13次派遣使者来到中国,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同来。而且17、18世纪很多外国人也都有不同程度地倾慕中国文明。中华文明也有其罕见的包容性,以博大的胸怀,通过张骞、玄奘、郑和的许多先人以各种途径,即把中华文明向外传播,也把东西方文化带回了中国。中华文明就是在与世界范围的交流和融合中得到了丰富的发展。

然而,即使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但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也不免遭受了贫穷落后的是时期。在我看来,导致我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是西方列强对我国的疯狂侵略和掠夺以及满清统治者的无能与懦弱。

1840年的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篇章,在此之前是百余年的“康熙盛世”,当时也有许多洋人来到中国,但不是带着鄙夷的目光来侵略,而是怀着崇敬的心到中国来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的。然而仅仅一百多年后,那些在我们曾经看来是“蛮夷”的人门,驾着坚船载着利炮闯进中国,烧杀抢掠,而我们中国人饱受欺凌和奴役。就在明清两朝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沉湎于“天国上朝”的梦幻之中,等待别人来进贡的时候,世界已经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而当时的满清还在沾沾自喜那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封建统治。 清朝的经济、科技、思想停滞不前,别国的经济、科技、思想却在飞速进步,中国这块曾经受人崇敬的土地已然成为列强们眼中的肥肉。于是,列强们的入侵就此开始。 已经在发展上不如他人的中国肯定是不能阻挡入侵的脚步的,但满清政府为了保护住自己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只能同列强签署了一个又一个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例。《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不平等条约严重的危害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大量白银以战争赔款的名义由清政府大笔大笔的送到了西方列强的手中,而同时满清又加大力度从普通百姓那里搜刮大量民脂民膏以满足自己骄奢的生活和赔款的亏损。清政府自作聪明的把战争带来的灾害转嫁给了百姓,但他们自己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其实是给整个中国带来了一个更大的灾难。从1840~1949年,在长达109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国家独立地位和主权大量丧失,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许多权益,使中国沦为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的场所。

外国侵略者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中得到的权益,只有通过清政府才能实现。清政府也看到,只有遵守不平等条约,不仅可以维持封建政权,而且还会得到列强的支持。于是,无能懦弱的清政府和列强内外相互勾结。面对这种局面,我国近代贫穷落后的历史结果已是预料之中。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

贫穷原因篇六
《贫穷的原因》

贫穷原因篇七
《盘点9大贫穷的原因》

盘点9大贫穷的原因

盘点9大贫穷的原因

1、到处乱花钱。2、没有年度存款目标。3、旁边没有有钱的人。4、缺乏资讯。5、不懂得如何行销和推销。6、缺乏领导力。7、贫穷的人满脑子都想着赚钱,可是他们根本也不喜欢、不相信他们所做的事情。8、缺乏自我成长、自我操练、自我约束。9、贫穷的人缺乏所谓致富的系统。

1 / 1

贫穷原因篇八
《论贫困的原因和解决措施的文件综述》

论贫困的原因和解决措施的文件综述

【摘要】:2010年10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4个国际消除贫困日,。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为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动员各国采取具体扶贫行动,并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本文就贫困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了阐述,同时列举了几个国家的成功案例以待我国参考。

【关键字】:贫困原因措施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全世界最贫穷人口(25亿人每日收入不足2美元)已占世界总人口的40%,他们的收入仅占全球收入的5%,而最富裕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0%,可是他们的收入却占了全球收入的54%。(6)

一、世界贫困产生原因

1、经济因素

贫困大多与经济因素有关,中国在1970年提出改革开放口号,就是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国家走向富强,然后再带领剩下的国人富裕。经济增长会使政府有多余的钱去减贫,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但是经济因素是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有待讨论的。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明确指出:减贫有赖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减少收入贫困的强大动力,但是,减贫程度并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增长。第一,经济增长对贫困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额外收入在一国内部的分配情况。第二,经济增长对贫困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增长的地区和部门的构成情况。(5)

2、资本的缺乏。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之一是贫困人口百分比相对较大,即没有资本的人口所占百分比的增大。这里的资本指的是:与健康相关的身体资本、与知识和技能相关的人力资本、地产资本(土地)、物质资本(设备、工具、机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即在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援助的关系网)和集体设施资本(如公路、铁路、医院等)。(1)

3、政治因素

贫困者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政府机构制定政策影响较弱,政治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此外,当一国发生政治动荡甚至内战时,生产活动会受到严重破坏,加剧贫困。国内和国际组织的援助活动也会受阻。(3)

此外,全球秩序及文化因素包括种族问题性别问题,社会保障,人权问题也是造成世界贫困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解决世界贫困问题

1、实施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

就全球来看,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以农业为国家的主要产业,

土地是农业农民的基础,如果解决好了土地的问题,也就能解决大部分人的贫困问题。造成土地问题的原因是农民没有土地,即使获得土地也没有被赋予适当的权利,在分配上不平均。

在亚洲一些国家如1949-1985的中国实行了家庭责任制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了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家庭责任制将土地分给农民管理,既保证了农民土地的所有权,又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1970-1980年的印度和马来群岛以及日本、朝鲜的通过发展小农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来实现贫困人口的减少。

2、促进农村非农部门的发展

农业生产对贫穷国家和农民都很重要,但是在农闲时期,农民没有工作做,既浪费了人力资源,农民也没有收入来源,另外在土地稀缺的国家,农业不足以吸收农村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在这个时候发展农村非农部门就极为重要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实施了一些如发展农村工业、创建优先发展工业的小城镇,并给予这些工业部门适当的补贴、税收返还、外汇许可证等优惠政策。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提供了一个通过发展农村非农部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削减贫困的极好例子:此外,拉丁美洲的厄瓜多尔等国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4)

3、实行全球化战略

虽然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反全球化运动反映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欠缺(尤其在环境治理方面)以及国际经济制度透明性和开放性的不足。但是通过增加经济制度的透明度以及让各国代表在全球化的决策过程中享有发言权,全球化战略会有很好的改善。当前多边贸易谈判的一个目的就是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参与国际贸易,让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和纺织品更好地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2)

4、开展小额信贷,满足贫困人口的资金需求

5、政策建议

国际社会提出了如千年发展目标这样重大的减贫战略方针,千年发展目标对减贫确实卓有成效,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也不断出现。

第一、制订减贫战略要重视经济全球化给减贫带来的影响

第二、重视金融危机、传染性疾病、环境问题所导致的贫困问题研究

第三、高度重视国际恐怖活动、社会动荡、地区纷争等引发的贫困问题。

5、国际经验

中东及北非地区:劳动密集型经济助推就业。例如在摩洛哥和突尼斯,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劳动密集型。近年来,中东及北非地区国家优化了宏观经济结构,强 化了激励机制,提高了出口能力。但是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价格则有所降低。由于采取了灵活的工资制度,控制了实际工资增长,就业迅速扩张。

欧洲和中亚地区:加强培训 开发人力资源:其反贫困经验主要是恢复增长,扩大就业,那些经济和财政改革起步早、力度大的国家,如阿尔巴尼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和波兰,前几年一直保持着增长,有时增长幅度还很大。另一条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避免教育

和保健服务脱节,同时加强贫困工人培训,提高他们胜任市场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新工作的能力。(7)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关于反贫困战略

我们应顺应反贫困战略演变规律,将关注焦点从贫困县转移到贫困人口,确保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和普遍受益。

(二)关于反贫困内容

我们应顺应关注物质贫困向人文贫困转化的轨迹,主动调整扶贫投资结构,将扶贫资金过多向扶贫项目建设倾斜转向更多地为贫困人口提供计划生育、医疗保健、教育三大公共服务。

(三)关于反贫困制度创新

改革传统的公共投资融资体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的方式,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

中国需要在平等问题、农业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问题上加大重视,这些问题解决了,贫困也就解决了。(9)

结束语:

世界贫困问题由来已久,为解决贫困,联合国订立千年发展计划,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仍遇到了许多困难,上述是我总结的一些建议,希望能为采纳。

相关文献:

(1)法《外交政策》2003年第2期)

(2)法Ch.莫里松,《世界经济和战略2003年度报告》[D],2002年

(3)《科学决策》(2003年第11期)

(4)《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1期

(5)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一个文献综述[A]

(6)珍妮,解决世界贫困任重道远[J]

(7)徐明,国际反贫困经验[N]

(8)张晓、叶普万,世界反贫困战略的变迁及其启示[J]

(9)王薇,《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对中国现阶段反贫困的借鉴与启示[J]

(10)施锦芳,国际社会的贫困理论与减贫战略研究[J]

贫穷原因篇九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许 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区贫困七个方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贫困原因进行了总体认识,指出地区贫困的“最大限制因素”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

关键词 地区贫困 政府行为 人的素质 技术水平 最大限制因素

贫困地区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区贫困实质是一种贫困综合症。这里,我们试图从单因素分析入手,进而达到对地区贫困原因的总体认识,以期对贫困地区治理提供一种依据。

1.地区贫困原因的分析

1.1.自然条件太差

自然条件包括自然气候、地貌类型、土壤质量、地理位置、资源等等。自然条件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因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中生活,人类离开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水平相同的条件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生产的发展就会快些;反之,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生产的发展就会慢些。概括起来说,我国22个贫困地区1的自然条件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

1.1.1.土壤质量差。由于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多分布在山区,而山区的土壤一般说来土层较薄,地力贫瘠,坡度较陡,因而质量不高。青海省乐都县15个贫困乡中,250以上的陡坡地有14万亩,桃红营乡23500亩耕地中,浅山有1 1994年月10月20日光明日报曾把我国贫困地区划分为22个地区,它们是:沂蒙山地区、闽奥山区、五指山地区、努鲁儿虎山地区、毛乌素地区、太行山地区、大别山地区、武陵山地区、井冈山赣南地区、九万大山区、桂西北地区、吕梁山地区、陕北地区、三西地区、秦岭大巴山地区、乌蒙山地区、滇东南地区、

8000亩地盐碱严重,脑山有3000亩地,土层只有15厘米左右。这些耕地,丰收年景单产也不过75公斤。亲仁乡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红砂土,土层只有10几厘米厚,播种早了怕旱,播种晚了不熟,单产极低。

1.1.2.地理位置偏僻。离中心城市远。普遍情况是,贫困乡远离县城,贫困县远离省城。我们说贫困地区是老、少、边地区,其实老少边的核心是边。之所以是老区,是因为远离了中心城市,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统治薄弱,所以共产党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之所以是少数民族地区,是因为历史上汉民族势力大,占了中心地方,把少数民族挤到了边远山区。

1.1.3.地形复杂。特别是贫困山区,往往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比如湖南省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北系,西山地南侧,境内山峦重叠,山脉多成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山脉40条,山峰10426座,一般海拔500—1000米,最高的八大公山主峰斗蓬山,海拔1890米,最低的柳杨溪河谷海拔154米。全县地貌由中山原(占总面积21.1%)、中山(占52.6%)、中低(占4.2%)、低山(占5.2%)、丘陵(占10%)、岗地(占3.9%)、平原(占3%)组成,地形十分复杂。

1.1.4.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严重。灾害性气候主要有旱灾、洪灾、冰雹和强台风等。比如前面提到的乐都县15个贫困乡,从1981—1983年,连续三年遭受旱、雹灾害,受灾面积在15—23万亩之间。自然条件最差的亲仁、桃红营、中坝等乡,5年来年年遭灾。再比如广东省五华县,基本上是一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1960年6月,一场暴风雨使该县倒塌房屋884间,伤亡43人,受浸水稻15万亩。全年主杂粮比上年减少了160万公斤,全年月平均口粮只有14.2公斤。1970年9月,一场暴雨使全县倒塌房屋5344间,死8人,冲垮大堤49处,受浸农作物18万亩,全年主杂粮减产1229万公斤。1981年水灾,使全县主杂粮减产3632万公斤。1988年7月受7号强台风大暴雨袭击,倒塌民房60400间,大堤缺口97处,死亡42人,受浸水稻23万亩,其中失收5.7万亩,粮食损失6000万公斤。

1.1.5.可供利用的资源不足。《富饶的贫困》一书认为,贫困地区的贫困是富饶的贫困,作者的依据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明显的资源优势。书中列举了云南、广西、内蒙古、西藏、贵州等省都是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但没有例举缺少 横断山地区、海东地区、海西地区、西藏地区、南疆地区。

资源的贫困地区,所以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一切贫困地区都是资源丰富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事实上,中国22个贫困地区,“富饶的贫困”只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可供利用的资源是不足的。理由是: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利用来满足生产、生活之需的原材料,即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因此,某些自然环境要素究竟是不是资源,主要取决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某种要素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开发和利用它,就不成其为资源。地下存在的某种矿藏,如果发现不了它,或者从中提取不出有用的元素,它的存在也无价值。贫困地区由于技术落后,有些在发达地区看来是资源的东西,在贫困地区却不是资源。再有,生产活动对环境要素的利用,都不是只利用某一种环境要素,而是对若干种要素的综合利用,资源的实质是一个系统。因此,一种环境要素是否能成为有用资源,与环境的其他要素的有无或能否有机地配合有关。只有要素与要素之间有机协调起来以后,一种要素才能成其为有用的资源。例如陕西省南部的秦巴山区,由于有优越的水热条件(在海拔800—1300米的地方也还有年平均气温13—10.50C,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不少人认为有发展农业的优势。恕不知对农业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除了温度和水分以外,还要有土地。只有三项资源配合得好才能成为农业优势,若缺其中一项,都不会变成优势。而该区90%的面积为山区。由于山高坡陡土层薄,尽管水热条件较好,但也不宜于开成农田。若开成粮田耕种,几年之后,土壤和有机质将大部分流失。陡坡地土层薄,蓄水、保肥能力差,粮食作物的根系多分布于薄层土壤之中,水分供应不稳定,雨少易受旱,雨大、雨多则土层中的养分和土粒易流失。故实际上陕南山区的资源条件是不适宜种粮食的。对矿产资源的利用也是这样。如果某个矿区没有好的气候资源,或水资源相配合,单纯的矿产资源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可供利用的资源。因此,由于受到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贫困地区可供利用的资源其实是并不丰富的。

另外,在我国广大贫困地区,有不少贫困县、贫困乡的资源确实贫乏。例如河南省台前县无任何矿产资源,再如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除零星散沙金矿、花岗岩和硫铁矿外,另无其他任何矿产资源。从水资源方面看,目前全国贫困地区还有1000万人口、7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然条件太差,是贫困地区农业经济落后的基本

原因,同时也是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基本原因。

1.2. 人口数量太多

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尤以贫困地区最成问题。这可从以下一些比较数字中得到说明:宁夏南部地区8个县,1949—1984年35年间人口总数增长2.39倍,年递增率为34.9%。而同期全国人口增长89%,年递增速度1.88%。贵州织金县1984年人口出生率28.34%,而全国为17.5%;自然增长率织金县达22.47%,而全国为10.81%;3胎以上的多胎率织金县高达到42.28%,全国为10.29%,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但是贫困山区一般都在25%左右。1985年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1%左右,但贫困山区仍在20%以上。

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太差,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使得贫困地区的产出增加很少。但是,只要产出没有少到满足不了人们温饱的程度,也还造不成贫困。可是,贫困地区不仅自然条件很差,而且人口增加也很多,人口太多造成需要太大,太少的产出满足不了太多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贫困。全国22个贫困地区,有些片区过去并不贫困,只是后来人口数量增加太多,才贫困下来的。比如,秦巴山区初开发时,地多人少,如处于盆地或川道地带,土地平整可使用车辆,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家中辅助劳力,养一头牛,能种15亩良田,如以亩产250公斤计,一年能生产3750公斤粮食,一家5口除消费2000公斤外(口粮饲料、种籽按每人400公斤计算),还能余1750公斤,另外还可养活6口人(口粮按300公斤);如处于山区,一个主要劳力加上辅助劳力,养两头牛能种15亩缓坡粮田,以亩产150公斤计,一年能生产2250公斤粮,除全家4口消费1600公斤外(山区多单身,劳力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大),还能余650公斤。可另外养活2口人。而现在的秦巴山区,由于人口太多,不少农户的温饱未解决,收入普遍低下。陕西南部三个地区清初只有20460户,约10—12万人,1949年全区人口为458.1万,而目前已达到840余万。陕南三地区的财政支出皆大于收入,每年需要上亿元的财政补贴,成为陕西省的一大负担,已沦为全国瞩目的贫困山区。

人口数量太多能够解释贫困地区的许多现象,比如,贫困地区的生态破坏就与人口过度膨胀有密切关系,皖南山区就是这样。解放以来,皖南山区人口大致增加了70%,部分地区增加了一倍,而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全区耕地由1949

年的451.5万亩减少到1983年的426.3万亩,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全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由原来的1.55亩减至目前的0.99亩,且坡耕地比重增加,人均水田只有0.66亩。由于人均耕地少,生产水平低,粮食自给能力低,缺粮逐年增加。1965年缺69万公斤,1983年缺粮200万公斤。沉重的粮食压力和落后的经济,使皖南山区人民至今能摆脱贫困的局面,以致毁林开荒种粮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严重的垦荒则导致生态环境平衡失调,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土壤肥力降低。在岩石裸露的花岗岩土地区,甚至出现沙化现象。

人口增长也使燃料严重不足。现在皖南山区农村燃料中仅有20%是秸杆,其余部分均属薪柴。据统计,每人每年基本生活用干柴至少600公斤,这样全区每年柴薪消耗量达258900万公斤(约合172万立方米),而森林平均年生长量只有174.3万立方米(按5%计算)。当地居民缺柴问题十分严重,国家无力供应原煤,农民就上山砍树,村舍附近几乎砍伐殆尽,有些地方甚至把树根、草皮也扒下来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贫困地区的单一粮食型产业结构也与人口数量太多有关。“民以食为天”,有关研究证明,在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300公斤时,粮食生产会不断排斥其他各项生产。因为在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300公斤时,如果扣除了农业再生产用粮、牲畜饲料和工业用粮外,人均生活用粮(原粮)每天在0.7公斤以下,这是维持正常生存所必需的界限。人均粮食占有量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一是粮食亩产水平;二是粮食种植面积;三是人口数量。由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太差和其他一些原因,粮食的亩产水平和种植面积变化不是很大,因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就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粮食约束程度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1. 3.生产技术落后

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和人类的开发能力,而开发能力又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水平上。普遍的规律是,生产技术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生产技术落后,经济落后。逆定理也成立,经济发展水平高,必然有生产技术水平高,经济落后,必然有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技术与经济的关系真可谓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概括地说,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有如下表现:

1.3.1.新技术缺乏,生产工具简单。

贫困地区许多地方农业机械应用率极低,人工和其他动力灌溉面积小,生产

贫穷原因篇十
《西部贫穷的原因》

西部的贫穷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历史的原因。历史上,西部就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是最先发展起来,而后慢慢向四周扩延的。在古代史上,西部就比较落后。(当然,西部的东线如陕西等不是这样的,他们是近代才落后的)到了近代,由于东部地区受到西方商业文明的影响而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慢的多,就显得越来越落后。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

第二,地理的原因。西部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相对来说,西部许多地方是穷山恶水,平原较少。这,在农业社会,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为只有大片的农业区才可以使得农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水平。对商业社会而言,大山大河也阻碍了交通。这也不利于商业的发展。而且,交通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文化交流的进行。当然,在现代社会,交通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这仍然还是是西部发展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地理的原因造成了西部农业的落后的交通的落后,而且也影响着西部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政策的原因。中国历代政府就很少重视西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利用政治手段加快西部的发展的只有几次:三国时蜀国有一次,以后就没有了。直到到了抗战是国民政府为了抗战的需要而把工业西移的运动。文革前后的大三线建设。这三次都是因为政治或战争的原因而进行的。都不是直接的为了西部的发展。

78年以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为了尽快发展经济,采取了倾斜的政策,人为的加快东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发展,采取了西部支持东部的政策,这使得西部更落后了,东西差距更大了。

只有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有计划的开发西部。当然,这需要时间。 第四,人文的原因。西部的民族复杂,各民族之间时有矛盾和隔阂,甚至是战争。这也阻碍了文明的交流。在当代,虽然民族已经缓和许多了,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民的思想落后 ,不思进取的情况还普遍存在。西部的发展还缺少人文的环境。

第五,人才的匮乏。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第一是人才总数和总需求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二是西部仅有的人才大量流失到东部地区和海外。第三是西部对自己拥有的人才没有合理利用,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浪费。

第六,资金的缺乏。这不是西部落后的原因,但这是影响西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这几个原因是相互影响的,地理的原因直接导致了西部的落后的发展的艰难,而导致了西部在历史上就是落后的地区。这又导致了西部在以后的发展中的进一步落后,从而形成了西部落后的人文文化环境和人才的匮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9997.html

    上一篇:烦恼签名

    下一篇:智能解锁图案

    【贫穷原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