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乐学园】
家丑不能外扬篇一
《家丑也应外扬》
家丑不能外扬篇二
《社会转型中的“己”与“家”——“家丑可以外扬”的社会学解读》
社会转型中的“己”与“家”
———“家丑可以外扬”的社会学解读
◎王建民
*
内容提要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与传统的治家格言“家丑不可外
“家丑可以外扬”扬”相矛盾的现象,即有些家庭在电视台的演播大厅将家庭矛盾公之于希望在主持人和有关专家的帮助下重建家庭关系。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管窥社会转众,
“己”“家”型中与的关系。社会转型催生了个人主义意识,也制造了个人利益与家庭利个体的独立自主与个体的家庭依赖之间的张力。在传统家庭伦理衰微的情况下,家益、
的自我调节功能发生故障,而国家又不直接介入私人空间,因此家庭矛盾难以自行化解,“家丑”“外扬”。“家丑可以外扬”有些只能现象为我们思考社会建设的路径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己
家“家丑可以外扬”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9-0099-06
一、现象与问题
,“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它不仅是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个人的事业和理想所系,因此,家的地位和声望至关重要。常言道:“家丑不可外扬”。意思是,家中不体面的事不向外人宣扬,否则,会招人笑柄,甚至使整个家蒙羞。可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却不断出现“家丑可以外扬”现象。我们所言的这种现象,主要是指有些家庭无法解决尖锐的家庭矛盾,最后来到电视台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家丑”公之于众,的演播大厅,
以期在节目主持人和现场专家的帮助下化解家庭矛盾、重建家庭关系。
问题是,一向被奉为治家格言的“家丑不可外,扬”怎么变成“家丑可以外扬”了?这一看似稀松平常的现象隐含了怎样的道理?它仅仅是所谓的“隐私的狂欢”吗?①而且,自古以来,清官尚且难断
家务事,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和几位专家就能有“齐家”之力吗?既然“家丑可以外扬”现象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相矛盾,那它一定说明了这种家庭或者,这种家庭观念在维持家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庭关系上已难以为继。要回答和理清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家丑不可外扬”这句传统的治家格言谈起。
、“家丑不可外扬”二的社会文化基础人们常常引用儒家的经典名句说明“家”对中:“人有孟子曰国政治和社会的根本性意义。例如,
,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类似的说法还有《大学》中的名:“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句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转型期重点*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课题
人群社会心理指标跟踪与预警”的中期成果。
:《隐私的狂欢》,《长江日报》2012年11月27日①参见刘敏
第6版。
99
2013年第9期
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虽然“家之本在身
”、“齐家先修身”,但对个体而言,修身是在家庭伦理的教化之下完成的,“修身”其实是修“一家之身”,是扮演好家庭成员的角色,其基本要求是尽慈爱之责、行孝悌之道。
对于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言,“治国”与“平天下”往往是普通大众难以企及的梦想,但对大多数人而言,“修身”和“齐家”却非难事,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而且,惟有兴家立业,
作育人材,才有机会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一个人即便不能富(发财)与贵(做官),但如果会“过日子”也不失为成功。“过日子”,是中国人对生活过程的概括,包括出生、成长、成家、立业、生子、教子、养老、送终、年老、寿终等这些环节,即一个人走完一辈子的过程,其中每个重要环节都发生在家庭中。因此,
家庭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处境,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组织。
①梁漱溟先生曾将家族制度作为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之一,而且引用了卢作孚的观点,说明家庭对个人的意义和个人对家庭的义务
:“人从降生到老死的时候,脱离不了家庭生活,尤其脱离不了家庭的相互依赖。你可以没有职业,然而不可以没有家庭,你的衣食住都供给于家庭当中。你病了,家庭便是医院,家人便是看护。你是家庭培育大的,你老了,只有家庭养你,你死了,只有家庭替你办丧事。家庭亦许依赖你成功,
家庭亦欲帮助你成功。你须用尽力量去维持经营你的家庭。你须为它增加财富,你须为它提高地位。不但你的家庭这样仰望于你,社会众人亦是以你的家庭兴败为奖惩。最好是你能兴家;其次是你能管家;最叹息的是不幸而败家。家庭
是这样整个包围了你,
你万万不能摆脱。”②既然“家”的意义如此重要,那么,齐家就需要高超的“技艺”,人丁兴旺、家庭和睦、名闻乡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种“技艺”的肯定。相反,“家丑”代表齐家“技艺”的失败,也是对家的名誉的玷污,是要极力避免的,即便“家丑”在所难免,也要努力防止其“外扬”。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从如下四个方面解读“家丑不可外扬”的内涵:
100
首先,“家丑不可外扬”反应了家的声誉的重要性。家的利益、
声誉和地位位于个体成员之上,“家丑”虽然可能只是家庭内部发生矛盾或家中的某个人做了不光彩的事,但内部的矛盾或个人的“丑”不是某个家庭成员的事,而是整个家的事。事实上,家不仅仅是当下的家庭成员、
房舍和财产,还包括逝去的祖先和未来的子孙,对一个家庭成员来说,如果能做到耀祖光宗、积德于后世,便是对家的最大贡献,反之,家中出了不会“过日子”的“败家子”是对家的最大伤害。由此来看,
家的声誉乃超越于所有成员之上,益之则兴家,毁之则败家,为了维护家的声望及其在社区关系中的地位,“家丑”不宜被他人知晓。
其次,“家丑不可外扬”之所以成为一种禁忌,还在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句话产生和生效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社会也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靠礼
俗调节世事人情。③熟人社会空间狭小,人们低头
不见抬头见,
惧怕“家丑”外扬,但恰恰是熟人社会,又使家丑容易外扬,一家的“风吹草动”易被左邻右舍察觉,也很可能在短时间内传遍乡里。在熟人社会中,“家丑”触犯了内化于人心的共同信念,一旦家丑外扬”,便置家于闲言碎语之中,轻则招致他人嘲笑,重则影响整个家的兴衰。因此,对于一个看重面子的家长来说,“家丑”能忍则忍,能压则压;而家中的个体成员,必须在共同体的习俗、禁忌和压力下严格自律。
再次,“家丑不可外扬”也意味着“家丑不必外扬”。也就是说,有时“家丑”可以内部解决,而不必诉之于旁人,换句话说,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家不仅是一个经济单位,也是一个道德单位,家能够明是非、别善恶、辨美丑,调节内部成员的日常行为。这种调节的角色常由一家之长来承担,
家长说一不二,包揽家中的经济、教育、婚丧嫁娶等方面的大权,其
①关于
“过日子”的深入分析,参见吴飞:《论“过日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②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③参见费孝通对熟人社会的生动描述,
见《乡土中国生育
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尤其是其中的“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礼治秩序”等文。
“《
权威能够使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或纠纷在内部解决,
不必“外扬”。反之,一家之丑外扬,说明家中有个不合格的家长,不明是非、教子无方、持家无道,未能摆平理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最后,与上一点相关,“家丑不可外扬”也反应了家长权威对个体成员的控制。家长化解家内的矛盾纠纷,未必是公平地满足个体的要求,而是带有强制性。正如20世纪早期美国的观察者古德诺所看到的,在男尊女卑的父权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威以儒家思想的孝道观念和
“三纲五常”为保障,他可以靠其“传统权威”使家庭成员服从。人们对于自己活着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必须要尽孝道的义务,在他们去世之后,这种义务在祖先崇拜中得到延续。子女对父母长期的依附使年轻人没有机会独立行动,
即便在成年之后也难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①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有权力决定“家丑”如何解决,因而家丑”也就不必“外扬”了。
可是,如本文开头所言,传统习俗中被奉为治家格言甚至道德禁忌的“家丑不可外扬”,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似乎不那么有效了,有时,“家丑”不仅可以
“外扬”,甚至还可以“扬之于天下”。三、“家丑可以外扬”及其社会内涵当前,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以情感沟通、矛盾调解为主题的节目,
如北京卫视的“谁在说”、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山西卫视的“和事佬”、湖北卫视的“调解面对面”、贵州卫视的“调解现场”,等等。在节目的参与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解决家庭婚姻中的矛盾而来的。矛盾的双方或多方,在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面对面沟通(当然,很多时候是争吵),并接受主持人和现场嘉宾的调解,其结果是,或不欢而散,或暂时平息,或重归于好。
在这样的电视节目中,“家丑不可外扬”偶尔还有一定的约束力,表现为有的当事人顾忌自己的脸面,在现场戴上有色眼镜,以免被熟人认出。不过,这有些掩耳盗铃的意味,因为其言谈举止很容易被看电视的熟人认出,只是不那么真切罢了。这样,上了这类电视节目的人,其实相当于把自己的“家丑”大胆地“外扬”了,有些人甚至毫无掩饰,直言不讳,
社会转型中的“己”与
“家”更有甚者,还在节目现场出口成“脏”、大打出手,似乎将“家丑不可外扬”这句古话忘得一干二净。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家丑可以外扬”的现象?
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对“家丑可以外扬”现象进行几种解读:
首先,“家丑可以外扬”反映了个体与家的关系的张力。一方面,个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其个人利益并不总是与家的利益相一致,这尤其表现在年轻一代对父母权威的挑战上;另一方面,个体对家的依赖依然存在,
年轻人在挑战父母权威的同时也依赖于父母的经济与社会支持。
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断言电视节目中的当事人不爱惜个人颜面和家庭声誉,相反,是因为太希望息事宁人以修复和平衡家庭关系,
才出此“下策”———走进电视台。其次,与“家丑不可外扬”生效于熟人社会相比
,“家丑可以外扬”产生于陌生的城市社会中。当然,“家丑可以外扬”不意味着人们不顾及“家丑”或家丑”不被人知,而是表明,家庭所处的环境不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吐沫星子淹死人”的熟人社会,“家丑”一般不会引发它在熟人社会中才能产生的高强度的舆论压力。虽然人们在电视台“暴家丑”
也会产生“没面子”的后果,但相对而言,不会面临整日被左邻右舍指指点点的窘境。
再次,“家丑可以外扬”表明,这些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自我调节能力,即便上电视不免要“家丑外扬”,但与家庭矛盾的激烈程度和个人经受的痛苦相比,“暴家丑”也是无奈之下的理性选择
。“实在没办法了,才来到电视台”也是一些当事人常发出的感叹。家庭自我调节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
换个说法,就是个体成员与家的离心力的增加,传统社会中将个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纽带暂付阙如。传统的集经济、
教育、文化、娱乐、宗教等为一体的家的功能已经分化,家无法再全方位地将个体吸纳到家的伦理调控中。
①[
美]古德诺:《解析中国》,蔡向阳、李茂增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第64-65页。
②下文将个体与家的关系称为
“己”与“家”的关系,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家庭关系与西方社会的家庭关系的重要不同,参见
本文第四部分。
101
“““
2013年第9期
最后,“家丑可以外扬”现象也表明,传统的在家中说一不二的家长权威不复存在,
当发生家庭矛盾时,没有核心人物和权威调节矛盾关系。在本文所言的家庭矛盾调节类节目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夫妻之间无休止地争论,子女激烈地反对父母的观点,
父母在处理和子女的关系上无计可施,等等。如果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会导致家庭关系的僵化甚至破裂,这样,若化解家庭矛盾、维持家庭关系,便只能求助于家庭之外的力量了。此外,
参与节目的家庭主要来自城市,而在由陌生人组成的城市社区中,左邻右舍往往“老死不相往来”,彼此之间没有共同熟悉和认可的伦理权威。
四、“家丑可以外扬”的社会根源
根据前文的讨论可知,从“家丑不可外扬”到“家丑可以外扬”,反映了传统家庭伦理以及个人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的背景,分析“家丑可以外扬”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
众所周知,建基于儒家思想之上的传统家庭伦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现代化过程中已呈衰微之势,
家庭伦理的约束力和个人对家庭之顺从程度均已弱化,
在一定程度上,“家丑不可外扬”的集体约束力已逊于往昔。《礼记》所言的“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失去了文化(儒学、公共舆论)、组织(宗族)与制度(科举制、法律)的支撑。传统家庭伦理的衰落,从积极的角度看,是社会思想空间开放的体现;从消极的角度看,意味着家庭的自我调节机制发生故障。例如,巴金的小说《家》中出身于大家族的高觉慧,在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
开始有了挣脱封建家庭束缚的自主意识,但对高老太爷而言,儿子的独立却意味着家庭悲剧,代际之间的家庭关系出现了危机。
传统家庭伦理衰落所形成的思想真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共产主义观念所填补。革命与政治运动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家长权威,
代之以解放和平等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与社会关系层面,“强国家—弱社会”格局逐渐形成,国家甚至将权力的触角深入到每个家庭中。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
102
由家庭所承担的一些功能转移到单位层面,当家庭产生矛盾时,
矛盾双方可能“闹”到对方单位去,而作为国家代理人的单位领导,也负有调节职工家庭矛盾的责任。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国家的行政权力在家庭关系的维持上发挥重要作用,家庭和睦具有政治稳定的意涵。
改革以来的“去集体化”过程并没有复兴传统的家庭伦理,而随着国家权力从基层社会撤出,“有矛盾找领导”的家庭矛盾处理方式也渐渐失效了。在“后单位时代”,甚至曾经在调节家庭关系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居委会大妈”,也很少再介入社区居民的家庭矛盾中。既没有强大的家庭伦理观念,又没有国家行政力量的干预,家庭关系面临新的调整。阎云翔指出:“在传统中国,法律、公众舆论、宗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家庭私有财产这一系列因素在支持着孝道的推行。在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革命中,所有这些机制都受到了根本性的冲击。我将这一过程称作父母身份与孝道的世俗化过程。市场化经济改革过程中引进的一系列价值观最终埋葬了孝道。没有了上述一系列传统机制的支持,孝道观念失去了文化与社会基础。根据市场经济中流行的新道德观,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是一种理性的、平
衡的交换关系,
双方必须相互有对等地给予。”①但是,随之而来的不是独立个体的崛起,而是无公德的个人”现象。阎云翔说:“走出祖荫的个人似乎并没有获得真正独立、自立、自主的个性。恰恰相反,摆脱了传统伦理束缚的个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张个人权利的同时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依靠他人支持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
”②尤其是在代际之间,年轻一代相对于父辈的“现代性能力”的提升,挑战了基于传统身份和孝道的家长权威,甚至前者可以对后者发号施令,
而身为父母者常常慨叹:“孩子是越来越不好管了,你对他好,他却和你对着干!”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代沟,而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微观投射。
①②阎云翔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年,第208、
5页。“
在个体与家庭关系的意义上,中国的传统家庭关系—
——如前文提及的梁漱溟转引卢作孚的文字中所描述的个体与家的关系—
——在社会变迁中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但仍和西方个人本位的家庭关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家庭的代际关系上,挑战父母权威的个体并不具有明确权利和责任意识,而是交织着自主与依赖的矛盾情感,家既是年轻一代试图逃离”的地方,也是他们百般依赖的港湾。反过来,父母的观念也夹杂着矛盾,既希望子女成为独立的
“个体”,又希望他们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就家丑可以外扬”现象而言,个体与家的疏离,不仅体现在年轻一代的身上,而且其父辈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即不再完全为了维持家庭关系和家的声望而委曲求全,
而是希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苦衷。在社会个体化的意义上,中国的个体化与西欧的个体化迥然有别,
尤其表现为前者缺乏古典个人主义的条件和个人本位的价值观,①因此,本文将家
庭中的个体称为“己”
(self),不是西方个人主义意义上的个人(individual)。所谓“己”,可以理解为费孝通所言的作为差序格局中心的“己”,表现在家庭关系上,“己”与“家”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权利义务边界;表现在一般的社会关系上,“己”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
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②个体与家的关系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因为二者没有个人本位的价值基础,
而是“己”与“家”的关系。就“家丑可以外扬”现象中的家庭而言,“己”与“家”交织在传统与现代、依赖与独立、聚合与离散之间。
传统家庭伦理的衰落、行政干预力量的抽离,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家庭关系上的共享价值往往是缺失的。有时,
电视节目所呈现的家庭矛盾,问题不在于家庭成员有多“错”,错”起码还说明“对”的存在,意味着尚有标准可循,而在于有多“迷茫”,即每个人都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至于发生家庭矛盾时,众
说纷纭、
各言有理,但没有共识。③因此,家庭矛盾中的个人,会将“家丑”归因于其他人,既然“家丑”是其他人造成的,不是“己丑”,那“扬”出去也就无所谓了。当然,自古以来家庭矛盾就是“公说公有
社会转型中的“己”与
“家”理,
婆说婆有理”,但在传统社会中尚有家长权威或地方精英以
“理”调解家庭纠纷,而当前“家丑可以外扬”
中的家庭争论,往往是“公说婆无理,婆说公无理”,但“公”与“婆”却难以说清自己之“理”何在。
这种人言人殊的状况,其实也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的思想状况:曾经的激进的去传统化运动为现代性的生长扫除了思想障碍,
但也使人丧失了安顿灵魂的标准;而古今中西各种思想的碰撞,
也未能衍生出可以作为人们立身标准的普适性哲学。如今,孟子所说的“国之本在家”似乎仅仅成了“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的同义语,传统社会中基于相同意识形态—
——儒家思想———的家国关系已不复存在,这是思想层面的“家国异构”。国家所关注的更多的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速,而家庭及其成员所考虑的则是吃喝拉撒、柴米油盐。家庭问题已变成个人的一己私事,有了家庭矛盾,不能再找单位、找国家,因为单位、国家与家庭有着迥然不同的运作逻辑。
在上述背景下,电视演播大厅上的“家丑可以外扬”便不难理解了。传统家长权力和国家权力撤出了家庭,
而电视走进了家庭。就电视台的家庭矛盾调节节目而言,
电视节目的信息直接传达给观众(如在电视屏幕下方滚动播出栏目组联系方式),使有需要的观众足不出户便可以用电话与电视台取得联系。简言之,观众通过电视节目调节家庭矛盾,在信息获得上享有门槛低、成本低的便利条件。如果他们希望通过电视节目调节家庭矛盾,只需要拿出家丑可以外扬”的勇气。
五、家庭关系的重建
电视台的沟通调节节目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好评,但不是所有的家庭问题都能够通过这种节目化解,也不是所有家庭都愿意这样解决问题,或者,即使愿意,
也未必有机会,因为不是所有存在矛盾的家①阎云翔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341-345、
376页。②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③如果说还有基本共识的话,就是同意通过电视节目调节家庭矛盾,或可称为
“底线共识”。103
““““
家丑不能外扬篇三
《家丑外扬,益在其中》
家丑外扬,益在其中
如果知名度,论名气,上海牌电视机机器生产企业上海广播器材厂,在国内是颇享盛名的。国产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均是在这里生产的。这里可谓中国电视工业的摇篮。如此厂史再凭近年来开发的门类齐全的电视机新品的强大“阵容”,也值得庆贺宣传一番。然而这家工厂盛名之下,却不倚功自诩,而是别开生面的举行“揭短会”,邀请对该厂产品有意见的用户来“挑刺找骨头”。这一扬家丑之举,不仅没有损及企业形象,相反通过自我“曝光”赢得了用户信任感,体现了大将风度,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试析]
结合本例,谈谈企业“扬丑”、“揭短”为什么能建立信誉、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分析]
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都信奉“家丑不可外扬”这一俗称观念,把“家丑”包得严严实实。企业这一人格化的组织也常学人阳,怕亮“家丑”怕人揭“家短”,其实,这是不明智的。
现代公共意识认为:“公众必须被告知”。这就是要求企业在公关“扬长”的同时,也应敢扬“家丑”,敢于自我揭短。
扬“家丑”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真诚的表露。这比言过其实的“扬长”更容易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
从企业公关的角度来看,扬“家丑”或自我揭短对企业来说至少可以获得如下几方面的益处:
一、振作士气。企业通过亮“家丑”,把自身的不足,烈士和危机等摆在企业员工面前,会加深企业员工的紧迫感、危机感,振作员工士气,进一步激发员工们在困境中,在危机中争生存、求发展的动力。
二、 提高企业知名度。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揭“家丑”往往比扬“家长”传播得更快、更广。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不过,这种“知名度”都不是企业所期望的,所以,还需企业公关做更多的努力,设法把这种“知名度”进一步转化为企业所期望的美誉度。只要企业站在公众的角度真心诚意地维护公众利益,为公众服务,由“家丑”引来的“知名度”定能转化为名誉度。
三、 赢得公众信任。该厂在抓产品质量时,乐于亮“家丑”。虚心接受用户的批评。从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家丑不能外扬篇四
《家丑外扬》
家丑外扬
“大家好!现在是‘家丑外扬’节目时间,我是‘小虞飞刀’请看我的现场报道!”
丑事1:听妈妈讲,在我两岁时,妈妈去吃饭,怕我一人在房间寂寞,就放了一部收音机给我,我听到有“人”讲话,也跟着“说”了起来,口水还流了一地呢。
丑事2:还是听妈妈讲,三岁时,我是男女不分,姐姐喊“哥哥”,哥哥喊“姐姐”,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性别)都分不清,经常说自己是“男”的,直到妈妈提醒我才知道说自己是男的。更有一次把姑姑说成“姑爷”,任凭爸妈纠正还是说错,把姑姑眉毛都气歪了。
丑事3:一天我乘公交车,好不容易抢到了一个座位。这时,身旁来了一位老奶奶,正好我到站了,起身就准备走,结果那位老奶奶以为我要给她让座,就说:“我不坐,坐下不舒服。”说着又把我按了下去。我又站起来,她又把我按下去,就这样硬是把我拖了几站„„
就是因为这些丑事,我的童年才更加精彩。
家丑不能外扬篇五
《家丑不可外扬》
《家丑不可外扬》我的家是一个和睦的家庭,可是有时也会掀起小小的风波。 一天,我们一家人围着饭桌吃饭。妈妈一边吃一边埋怨汤太咸。爸爸一听,生气地说:“咸你还吃。”妈妈也绷起脸,提高声调说:“不吃就不吃。”家里的空气沉闷极了。 想个什么办法来缓和一下情绪呢?有了,我从屋里拿出一把尺子,走到妈妈跟前,一本正经地量了一下妈妈的耳朵。量完后,我故意惊讶地说;“哎呀呀,妈妈的耳朵足有四厘米长哟,妈妈可真有福气呀!”爸爸憋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可妈妈仍然绷着脸,,我赶紧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你不要生气,爸爸的那句话改成陈述句不就变成:如果你认为咸的话,就不要吃了。这是关心你呀!‘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就原谅爸爸吧!”只见妈妈还闷不做声,我便向哥哥瞟了一眼,示意帮个忙,他从阳台拿了根竹竿,扮成孙悟空,说:“妈妈,有儿子俺老孙在此,谁敢欺负你,吃老孙一棒。” 妈妈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就这样,一场风波结束了,你们可不要把这件事情说出去,家丑不可外扬嘛!
家丑不能外扬篇六
《“家丑不可外扬”》
《“家丑不可外扬”》星期天的时候,爸爸要到焦桥给小猪买预防感冒的针药,顺道把我无所事事的我捎到了姑姑家。没想到在那儿我玩得开心极了!我和姑姑邻居家的一位大姐姐又是踢毽子,又是跳绳,还打了羽毛球。 爸爸来叫我回家,我都拒绝了。我们一直玩到了下午。都快黑天了,还是叔叔把我送回家的呢。一回到家,我突然感觉身体特别疲乏,一沾床便睡着了。 夜里,我迷迷糊糊地起来上厕所。结果错把妈妈的皮鞋当成了马桶。第二天早晨当我从睡梦中醒来时,发现妈妈望着我笑的都合不上嘴了。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这时妈妈顺手一指床边她那双皮鞋。我低头一看,呀!里面不知什么时候成了“鱼塘”。 我有点惊异地问妈妈:“这是谁往皮鞋里倒的水啊?” 妈妈微笑着说:“你闻一闻。” 我一闻,“哟,哟,哟,这是谁干的好事呀?” 妈妈说:“你想想,昨天晚上你到哪里上的厕所?再说,除了你办这种傻事,也没有别人能替你干。” 经妈妈这么一说,我好像想起了什么,顿时脸红得像香山的枫叶,低着头说:“好像有这么回事,但你们可千万别说出去呀!” 妈妈说:“这是为什么?” 妈妈这么一问,我的脸更红了,头也低得更低了,小声说:“人家不是说家丑不可外扬吗!” 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哎!这种丑事怎么落在了我的头上呀!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个夜晚的。 指导教师王国栋
家丑不能外扬篇七
《纽约时报家丑外扬》
New York Times' Scandal
SHIHAB RATTASI, WORLD NEWS
The top two editors of The New York Times have resigned1 amid the lingering plagiarism2 scandal of the paper. The uproar3 was haunted by the discovery of widespread fabrication by a Times reporter. Michael Loku reports.
MICHAEL LOKU,CNN CORRESPONDENT
Staff sources say, Raines and Boyd addressed the newsroom at 10:30 with what was described as an impromptu morning gathering. The staff’s mood, sad and stunned4. Twenty minutes later, applause. Not so much in celebra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future as Tamper said, but rather an awkward5 appreciation of the two men’s past.
Times publisher, Arthur Sulzberger, Jr. accepted their resignations just three weeks after saying he would not. Howell and Gerald have tendered their resignations, he said in a statement6. And I’ve accepted them with sadness based on what we believe is best for the Times.
It is the latest chapter of perhaps the darkest saga7 in the Times 152-year history set off by the serial fabrication of former Times reporter Jayson Blair.
VOICE OF LENA WILLIAMS, UNION REPRESENTATIVE
In the wake of what I believe Mr. Jayson Blair fare. That not only the executive editor but the managing editor, two top journalists in this country have had to step down is not something that you’re gonna see anybody in the New York Times dancing in the aisles8 over.
MICHAEL LOKU
In an email to CNN, Blair said, “I’m sorry to hear that more people have fallen in this sequence9 of events that I had unleashed10. I wish the rolling heads had stopped with mine.”
For weeks, staffers had privately complained that Raines and Boyd have ignored warning signals. Now, many are expressing relief.
DEBORAH SONTAG, REPORTER
I think that it’s now a clean break in the events, probably a good thing. It makes me feel sad personally for the individuals involved. But, we’re not getting back to work. We’ve been thinking about this and talking about this constantly. It’s been a distraction11.
MICHAEL LOKU
Others are expressing joy.
JERELLE KRAUS, ART DIRECTOR
Oh I’m so happy.
MICHAEL LOKU
The New York Times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 paper of record. So imagine this, one of the women you’ve just heard from, Debbie Sontag, a reporter for the Sunday Times magazine said that in the last several weeks, she’s been compelled to send news clippings of some of her works to potential interview subjects. Why? Because they had questioned the integrity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paper. Michael Loku CNN, New York.
《纽约时报》家丑外扬
哈伯·拉塔斯,世界新闻
《纽约时报》的两名高级编辑在挥之不去的报纸剽窃丑闻声中引咎辞职。由于一名时报记者捏造虚假新闻,从而引发了这场震动。迈克尔·卢库为您报道。
迈克尔·卢库,CNN记者
据称,雷恩和博伊德10:30在编辑部做了讲演,这被称为即席早会。工作人员感到伤心和震惊。二十分钟后,编辑部响起了掌声。正如潭波尔所说的,这些掌声与其说是为了庆祝保社的未来,不如说是对两名当事人的离职表示颇为尴尬的感谢。
就在表示不会让两名编辑辞职之后三个星期,《纽约时报》的出版商亚瑟·苏兹贝格就接受了二人的辞呈。他在声明中称,霍韦尔(·雷恩)和吉拉尔德(·博伊德)已经正式提出辞职。我怀着悲伤的心情接受了他们的辞呈,我们都认为的这是对《纽约时报》最好的选择。
由前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系列造假案引发的这一最新事件,也许是《纽约时报》
152年的历史上最糟糕的。
勒娜·威廉斯在电话里的声音,工会代表
和杰森·布莱尔真的倒霉一样,执行总编,这两位国家顶尖的新闻记者都迫不得已辞去了工作。这种情况下,你当然看不到在《纽约时报》工作的人员任何高兴的表示。
迈克尔·卢库
在发给CNN的一封邮件中,布莱尔说,“我很遗憾地听到有更多的人牵连进我所引发的这一连串的事件中,我但愿滚动标题以对我的报道而告终。”
几周以来,《纽约时报》的工作人员在私下里抱怨,(霍韦尔·)雷恩和(吉拉尔德·)博伊德忽视了警告。现在,许多工作人员表示内心的痛苦已经减轻。
德勃拉赫·桑塔格,记者
我认为,如果现在完全停止谈论这事件可能是件好事。这个事件使我个人对涉及此事的人员感到难过。但是,我们还没有重新回到工作状态。我们经常想起这件事,谈到这件事。这分散了我们对工作的注意力。
迈克尔·卢库
还有一些人表示高兴。
杰瑞里·克劳斯,(时报)艺术总监
哦!我感到非常愉快。
迈克尔·卢库
《纽约时报》一直被认为是一家如实报道的报纸。因此,请想象一下,你刚刚收到一位名叫德勃拉赫·桑塔格的女士的来信。德勃拉赫·桑塔格是《周日时报》的一名记者。她在信中说,在最后的几个星期中,她一直被迫将有关自己的一些工作的新闻剪报发送给采访对象检查。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采访对象对这家报纸的诚信和准确性表示怀疑。美国有线新闻网迈克尔·卢库纽约报道。
注释:
1. resign [] v. 辞去,辞职
2. plagiarism [] n. 剽窃
3. uproar [] n. 喧嚣,骚动
4. stun [] n. 晕眩,惊倒
5. awkward [] adj. 难使用的,笨拙的
6. statement [] n. 声明,陈述
7. saga [] n. 传奇
8. aisle [] n. 走廊,过道
9. sequence [] n. 一连串
10. unleash [] v. 释放
11. distraction [] n. 分心,分心的事物
家丑不能外扬篇八
《家丑可以外扬吗?电视情感节目成“现实照妖镜”》
家丑可以外扬吗?电视情感节目成“现实照妖镜”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核心提示】 如今的电视荧屏上充满了各类情感节目,种类越来越多,收视也越来越高。比如之前红极一时并持续制造话题和影响的《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节目,衣着光鲜亮丽的男女嘉宾们在众目睽睽之下牵手、畅谈情感;比如情感真人秀节目,各种感情中遇到挫折而苦闷的人坐在演播室里,在主持人和专家的询问之下袒露心扉,甚至在电视上声嘶力竭地宣泄自我……这些原难以启齿的情感问题被公然摆上了电视荧屏,当事人的内心暴露无遗,这些一股脑儿丢出的情感包袱让人们惊呼现代人的情感出现了危机。更难以置信的是,当事人能够在众目睽睽之下坦诚对待内心情感这样隐私的话题,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人的情感到底怎么了? 现象 电视情感节目成了“现实照妖镜” 打开电视,我们不难发现黄金时间几乎所有的卫视都在播放情感类节目。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首,浙江卫视的《婚姻保卫战》、安徽卫视的《爱情连线》、吉林卫视的《全城热恋》等等,各大卫视不遗余力投入抢滩,争取在电视情感类节目中夺得一席之地。 电视情感类节目早已有之,早先的金字招牌有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冷暖人生》等。而近年来,电视情感类节目更是遍地开花,更多关于两性情感的话题“登堂入室”,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荧屏文化景观。细细看来,当红的电视情感节目主要有两类,其一是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类;二是以“心灵花园”为代表的真人秀情感纠纷类。这些风靡荧屏的电视情感类节目,在形式上不外乎布置温馨的演播厅、高潮迭起的嘉宾故事、关键点恰到好处插入的音视频、神秘人的意外现身和应景的道具衬托,这些舞台元素让台下观众与电视机前观众们集体动容,甚至流泪。当下,这类慰藉心灵、贴近都市人情感现状的电视节目风头正劲,堪称“现实照妖镜”。 电视情感类节目收视率一路飙升的背后,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一向被视作“家丑不可外扬”的个人隐私,在舞台的聚光灯下被无限放大,是无可奈何还是搏出位?情感类节目真能成为“心灵按摩”吗? 原因 现代人的心理情感需要宣泄与疏导 电视情感节目为什么那么火?究其原因在于现代人情感的复杂和多元。现代人拥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在感情方面也日益开放、多元、自由,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的情感也变得更为纷繁复杂,许多曾属于道德范畴中的制约和批评,现如今更多交给了人们的自觉和日益健全的法律。 但情感的迷茫和痛苦却并未因此而消减,甚至被赋予了生活中更为多重、复杂的元素,在看似自由的情感世界背后,痛苦和迷茫也随行而至。 现代社会的多元性给曾经单纯的爱情加入了更多新的元素,爱作为人类生命中最重要的议题,几乎成为了每个人心中最说不清道不明的“病”,真正成为了“无法排遣的忧伤”,而最初广播以其隐匿性的优势搭建起关怀普通人心理、情感隐私的平台,情感热线、电台夜话在午夜时分成为为情所困者的“疗伤圣药”,甫一诞生就广受欢迎,几乎成为了所有媒体的常设和主打节目,拥有了广泛的受众人群。 到了电视领域,现代人的情感郁结成为推动新节目的最佳契机,一时间各地卫视各显神通,纷纷打造或感人或恶搞或令人震惊的情感节目,一切以娱乐为主,这是电视对情感类节目赋予的新要求。专家认为,情感节目之所以“火”起来,是因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现代人心理困惑和情感问题,亟需宣泄与疏导的渠道,而以讲述情感故事为形式的电视情感节目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理倾诉、寻求帮助、解决困惑的平台。 每个人的经历都可能有值得他人借鉴的地方,讲述者通过诉说释放情感,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告诉其他人,而观众在他人的故事中获得某种启发,因此情感节目能够迅速赢得都市人的共鸣。 质疑 节目太“精彩”,就怀疑它的真实性 然而,不少人认为,曾被当做最不可碰触的隐私经过电波、热线和荧屏倾倒出来,个人隐私成为了普遍的心灵郁结,这类节目的开设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和自我疗伤的出口,但它是不是解情感困境的根本方法? 东方卫视的一档《幸福魔方》,大胆挑战了心理情感访谈的形式,以“玻璃屋”的设计360度全面展现当事人的心理状况。这个节目开播以来受到不少观众的欢迎,更有网友评论它是“电视版《知音》”,有网友深有感触地写道:“这个节目讲述的,都是乍听愕然、再听释然的耳
熟故事。听听别人的失意故事,洒几滴眼泪,总能让我们略微感到一丝宽慰——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悲剧。”这类与他人比“惨”,从别人的隐私中获得快感是一些人看这类节目的初衷。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看看我们的电视荧幕,走进演播室的男男女女几乎都有着曲折离奇的情感经历,婚外情、冷暴力……他们坐在明晃晃的演播室里,或许戴着墨镜和面具,又或许坦诚相见,什么修饰也没有,面对着摄像机讲述这些离奇曲折的情感经历;又或者主持人、专家、现场“观察员”围绕着一个当事人喋喋不休反复追问、求证细节,以至于我们时不时在电视上看到被吓懵了的当事人手足无措、几近崩溃。这种将受访者的极端隐私公开曝光的做法未免也太残酷。坦诚相待固然是好的,但在电视节目中大爆自己的隐私,很多观众表示不理解:这以后还怎么见人啊?真有那么多人愿意自曝隐私吗? 的确,电视情感类节目以煽情、热衷于隐私,以及内容同质化的现状挑战着观众的忍耐力。如今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情感谈话类节目已经直接变成了“以猎奇为动机,以窥视为目的,以隐私为依托,以媚俗为结果”的荧屏秀场,眼泪和隐私一直都是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制胜法宝,滥俗和煽情过后其诚信度正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质疑。有观众说:“有时候节目太精彩好看了,我就会忍不住怀疑它的真实性。” 不过,即使知道不真实,观众也已深陷其中,不再满足于那些真实但平淡的故事。因此电视台为了收视率,情感类节目无不以大曝隐私吸引观众。婚外恋、偷情、乱伦、家庭贫困、精神病史这些纯属隐私的东西被毫无保留地搬了出来,情节离奇生动,谁又能不喜欢看呢?12下一页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生活频道 BT下载吧
家丑不能外扬篇九
《美国习惯用语297:家丑偏外扬 -(韦博分享)》
美国习惯用语297:家丑偏外扬 -(韦博分享)
美国习惯用语297:家丑偏外扬 -(韦博分享)
今天我们要讲的习惯词语有这样一个关键词,nest。Nest这个词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最常用的意思是鸟窝,但是虫子、鱼儿、乌龟、兔子之类的动物下蛋、哺育儿女或者歇息安身、遮风避雨的地方,也都可以称为nest。Nest这个词甚至也可以指窃贼等犯罪分子的巢穴。我们要讲的第一个习惯用语是: Foul your own nest。 Foul这个词可以解释成“玷污,弄脏”,刚才说过nest可以指安身的所在,所以foul your own nest从字面上解释是把自己的安乐窝弄得乌七八糟。
想象一下,如果你把自己的安乐窝搞得脏乱不堪、臭气冲天,那你是在跟自己过不去,让自己不得安宁了。当然foul your own nest是比喻的说法。让我们听一个例子来体会它的含义。说话的人在谈论一名市长。这位市长稳坐江山已经有二十年了;市长的位置似乎已经成了他的终生职业,但是后来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好,我们一起来听这段话吧。
例句-1:The mayor could have been elected forever. But he's finished now and may end up in jail. It was discovered that he'd been fouling his own nest by taking bribes and giving city contracts in return.
他说:那个市长原来可能一直会当选,但是他现在可完蛋了,甚至还可能坐牢。人们发现他
一向收受贿赂,拿承包市内工程的合同来作交易。这一下他真把自己搞得声名狼籍。
******
我们可以看出foul your own nest在这段话里的意思是,本人的所作所为毁坏自己的名誉。让我们再听一个例子,说的是一名参议员和他的贤内助Sally。
例句-2:Senator White is lucky to have a wife like Sally, a lovely and smart woman with a good job. When she learned that he had affairs with cheap women, she didn't foul their own nest but still supported her husband to run for senator.
他说:White参议员有Sally这样一位好太太真是运气。Sally才貌双全又有一份好工作。当Sally听说丈夫和不三不四的女人纠缠不清的时候,她不但没把家丑外扬,而且仍然支持她丈夫竞选参议员。
从这个例子可见foul your own nest还有“拆自己人的台”或者“家丑外扬”的意思。
******
我们要学的第二个以nest为主的习惯用语是: stir up a hornet's nest. Hornet是黄蜂、胡蜂或者马蜂。 Stir up a hornet's nest相当于中文的俗话: 捅了马蜂窝。如果一个人不明智地捅马蜂窝,必然遭到大群马蜂的叮刺围攻。这是自找麻烦。
让我们听一个例子进一步了解stir up a hornet's nest这个习惯用语的意思。这是一个老于世故的人在劝一个思想激进的年轻同事,别去触犯办公室的那些陈规戒律和因循旧习,以免给自己添麻烦。好,我们来听这段话吧。
例句-3:Why are you trying to stir up a hornet's nest? Our office has been managed this way for the last twenty years. Don't waste time complaining about it; you'll just get in a lot of trouble.
他说:你为什么要去捅马蜂窝呢?我们的办公室这二十年来一向按照这个方式管理。你别浪费时间去提意见了;你会给自己树敌招冤的。
在这句话里, to stir up a hornets' nest意思是自找麻烦,或者成为众矢之的。我们再来听个例子,讲的是美国不久前暴光的一起间谍案,一个深得信任的中央情报局官员居然为莫斯科提供秘密情报达八年之久才被发现。这使美国公众大为震惊,舆论哗然。好,我们来听吧。
例句-4/:The case has stirred up a hornet's nest among the press and the congress. Everyone wants to know how this senior officer got away with stealing all those secrets for eight years before he got caught.
他说:这件案子遭到新闻界和国会的强烈责难,使大家震惊的是这个高级官员怎么会窃取秘
密情报长达八年之久才被发现。
这个例子里的stirred up a hornet's nest含义也是触犯众怒引起大量的批评指责。
美国习惯用语297:家丑偏外扬 -(韦博分享)
家丑不能外扬篇十
《中国式信息化为何家丑不外扬》
IT项目忌讳失败中国式信息化为何家丑不外扬
2008-10-0813:32:00来源:电脑商情报
据有关调研机构报告显示,全球ERP实施的成功率只有10%-20%,国内则更低。笔者一度大量走访行业用户与软件商,试图发掘出一些的失败案例以启发后来者。然而很多人对此讳莫如深,话题都无法打开。不论软件供应商还是企业用户,国内企业似乎都害怕坦言“失败”。
为何忌讳分析失败?
近年来,尽管有部分企业已初尝信息化的高效便捷,然而更多的企业尤其是数以千万的中小企业,仍然因IT项目失败而导致自身“气血不通”。
“家丑不可外扬”,这是中国传统的封闭思想,在当今许多企业老板的意识中仍广泛存留,各行各业都关起门来搞信息化。曾经走过的弯路、惨痛的教训、失败的案例,统统被藏着掖着。这种封闭思想,使很多企业不断为信息化项目的失败买单。在各类信息化交流会上,大家习惯对自己公司歌功颂德,绝口不提背后的苦楚。越是大行业大企业,这种封闭的“辫子”思想越是突出。
这种思想“辫子”绊住了不少企业前进的脚步,另一方面也滋长了一些行业软件商的侥幸心理。他们在某个行业内大肆宣传自己的产品有多么完善,服务有多么周到,骗一个算一个,反正那些用户被搞定以后,信息化效果即使再差,也难得见有人公开投诉,甚至许多企业客户还会主动找上门来,要签订信息化项目有关的“客户保密协定”。
正因如此,外界看到的国内软件商几乎完美。他们有无数“成功”的行业案例,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庞大的服务队伍,周到的解决方案……
剪掉“辫子”才能革命
国内企业用户深深感受到传统生产管理体制的限制,于是才会对ERP、CRM等各种信息化工具寄予莫大希望,尽管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低下,仍然有无数企业投以巨资建设信息化。
既然大家都希望通过IT工具来提高自己,那么自身的企业文化与思想意识也应该开放,这样才能与时代接轨。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客户资源信息共享已很常见,行业内市场需求动向的信息共享,周边变化的信息共享等,都需要企业要有开放的意识和胸襟。开放的意识决定着一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熟度,进而也决定着一个行业的成熟度。
失败乃成功之母,小心谨慎是正道,但不用恐惧失败。无论是IT公司还是行业用户,大方地拿出自己的失败案例与业内共勉,不仅可以让同行避免走一些弯路,自己的失败尝试,也可能获得对症下药的解决办法,这样的企业更值得尊敬和信赖。
拿出自己产品以往失败的实施经验,与客户共享并分析原因,使客户远离弯路,这样的软件商才是更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剪掉思想意识上的“辫子“,共同营造一个开放、共享与
客观的行业信息化大环境,才能完成一次信息化真正的革命。(编辑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