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乐学园】
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篇一
《白附子的功效?》
白附子的功效?
白附子的功效?
最近总是感觉皮肤有点不好干燥的厉害用了很多补水的东西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听朋友说用白附子可以治疗我有点担心到时候在有什么副作用我想问问大夫白附子的功效?
专家意见:
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症;外治瘰疲痰核、毒蛇咬伤。 1、中风口,半身不遂。用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等分,生研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2、风痰眩晕(头痛,胸隔不利)。用白附子(炮,去皮脐)半斤、朱砂二两二钱半,龙脑一钱,共研为末,加粟米饭做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服三十丸,饭后服,茶或酒送下。 3、赤白清真斑。用白附子、硫磺,等分为末,加姜汁调稀,以匣蒂蘸搽。一天可搽数次。 4、喉痹肿痛。用白附子末。枯矾,等分研细,涂舌上,有涎水吐出。 5、偏附疝气。用
白附子一个,研为末,加口涎调填脐上,再以艾灸三壮或五壮,即愈。
6、小儿慢脾惊风。用白附子半两、天南星半两、黑附子一钱,并炮去皮为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变治大人风,止吐化痰。【性味】性温,味辛;有毒。【气味】辛、甘、大温、有小毒。
【注意】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血虚生风、内热生惊及孕妇禁服。
艾灸怎么用,一次要灸多长时间
病情描述:艾灸怎么用,一次要灸多长时间,一个艾条要艾灸怎么用,一次要灸多长时间,一个艾条要用几次病友年龄:28病友性别:女
专家意见:
方法(一)、艾柱灸:即用艾绒或艾粉做成因锥型或自贴灸型进行施灸。a:直接灸一将艾泣直接放在皮肤上灸至起泡,对咳喘、肺痨、痞块有良好的作用。b:间接灸一即隔物进行施灸、有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等。(二)、艾条灸:a、温和灸: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进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适无灼痛感,以皮肤潮红为度。b、在啄灸: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象鸟雀啄食一样,一起一落,一远一近。c、回旋灸:将点燃的文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2-3cm左右移动,往返回旋。d、太乙神针:加十一味中药制成的药艾条,点燃药艾条,用七层棉布包裹着艾火,紧按在穴位上,稍停留1-2分钟。如感觉过热可提起等热减再灸。e、雷火神针:加八味中药制成的药艾条,灸法同太乙神针。(三)、温针灸:把针插入艾绒球或艾粒边燃烧边行针。(四)、灸器灸:把艾灸放在灸器里施灸。(五)、天灸:与直接的灸法相同,千旦有蒜泥灸、毛莨灸、斑蟊
灸、早莲灸、白芥子灸,吴某芙灸之分。(六)、灯火灸:用灯草蘸油点燃火苗对准穴位猛一接触,迅速离开,反复若干次。
专家意见:
你好,就是用艾叶制作成的不同形状点燃后进行体表穴位熏疗的一种方法。艾灸适合于多种虚性和寒性疾病,
肾阳虚气血虚应该哎灸那里
病情描述:肾阳虚气血虚应该哎灸那里第一次补充提问:官员气海都在肚脐下面那点如果找不准能在肚脐下来回灸吗追加悬赏到600分
专家意见:
针灸治疗肾阳虚气血虚根据中医理论,选用肾俞,命门,关元,气海等温补肾阳的穴位,使用艾条灸和温针灸的方法疏通经脉,驱散寒气,就很容易见效.一般一周左右可以起效.根据针的不同来决定时间,如果是一般的针,最好1小时左右,如果磁针,半个小时左右,电磁针就20分钟差不多了,时间长了,也受不了.
专家意见:
(一),艾灶灸:即用艾绒或艾粉做成因锥型或自贴灸型进行施灸. A:直接灸一将艾泣直接放在皮肤上灸至起泡,对咳喘,肺痨,痞块有良好的作用. B:间接灸一即隔物进行施灸,有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
附子饼灸等. (二),艾条灸: A,温和灸: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进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适无灼痛感,以皮肤潮红为度. B,在啄灸: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象鸟雀啄食一样,一起一落,一远一近. C,回旋灸:将点燃的文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2-3cm左右移动,往返回旋. D,太乙神针:加十一味中药制成的药艾条,点燃药艾条,用七层棉布包裹着艾火,紧按在穴位上,稍停留1-2分钟.如感觉过热可提起等热减再灸. E,雷火神针:加八味中药制成的药艾条,灸法同太乙神针.
(三),温针灸:把针插入艾绒球或艾粒边燃烧边行针. (四),灸器灸:把艾灸放在灸器里施灸. (五),天灸:与直接的灸法相同,千旦有蒜泥灸,毛莨灸,斑蟊灸,早莲灸,白芥子灸,吴某芙灸之分. (六),灯火炙:用灯草蘸油点燃火苗对准穴位猛一接触,迅速离开,反复若干次.艾灸的禁忌: •大醉,怒,惊,恐.过劳过饱情形下禁灸. •皮肤过敏者不宜灸. •孕妇禁灸. •有创伤者慎灸 专家意见:
你好,可以针灸三阴交,内关,合谷穴.一定要双侧针灸.你好,可以针灸三阴交,内关,合谷穴.一定要双侧针灸.
专家意见:
你好,肾阳虚是常见的疾病.一般引起肾阳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饮食不节,房室过度,生活不规律等引起,治疗艾灸的方法明显.一般艾灸的穴位为关元,神阙,中极,肾俞,血海,三阴交等.艾灸每个穴位每次可灸15分钟.生活护理:平素注意多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专家意见:
肾阳虚会导致畏寒怕冷,腰膝酸痛等症状.主要治疗方法是温肾助阳.艾灸部位有肾腧,脾腧,气海,关元,足三里,命门等穴位
中国知网免费入口
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篇二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胖大海、枸杞子、金银花等都是人们熟识且常用的中药,由于这些中药药性较为平和,大多 数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服用,其实这些常用中药也有一些服用禁忌,切不可随意服用,并要 掌握好安全用量。 胖大海— 胖大海——清肺利咽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 的喑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 【安全用量】代茶饮每次不得超过 3 粒,以防中毒。 决明子——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 决明子 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 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内膜不正常;有泄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也 应慎用。另外,决明子是一种泻药,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10~15 克。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 枸杞子 枸杞子味甘,性平,功能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 服。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 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食物面 泛红光的人不宜服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 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5~15 克。 甘草——润肺祛痰止咳 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 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 不宜服用。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3~10 克。 人参——大补元气,提高免疫力 人参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身强体壮者 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人参易口干舌燥,甚至鼻孔出血。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还是生晒 参,在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另 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 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 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 吸收而降低药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5~10 克。 菊花——平肝明目,解毒 菊花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
,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 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淤型高 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 菊花的服用方法:以苏杭一带所长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 3 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 3 次。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6~10 克。 金银花——清热解毒 金银花 金银花味甘、性寒,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因金银花药性偏寒,不适宜长期饮用,尤其 是脾胃虚寒、阴证疮疡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月经期女性不能服用。金银花的服用方法:一茶匙干 燥的金银花茶,用一杯滚烫开水冲泡,焖约 10 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酌加冰糖或蜂蜜。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9~30 克。中药功效小结一、解表药 1.兼利水消肿者:麻黄、香薷。 2.兼治咳喘者:麻黄、细辛、紫苏。 3.兼能行气者:紫苏。 4.兼能止呕者:生姜、紫苏。 5.兼能治疗痹证者: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6.兼祛风止痉者:蝉蜕、防风。7.兼通鼻窍止痛者:白芷、细辛。 8.兼利咽止痛者:薄荷、牛蒡子、蝉蜕。 9.兼透疹者: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 10.兼明目者:菊花、桑叶。 11.兼疏肝解郁者:柴胡、薄荷。 12.兼升阳者:柴胡、升麻、葛根。 13.兼止血者:荆芥、桑叶。 二、清热药 1.清心火:竹叶、淡竹叶、栀子、黄连。 2.清肺热:石膏、知母、芦根、黄芩、穿心莲、地骨皮。 3.清胃火:石膏、黄连。 4.泻肝火:夏枯草、决明子、秦皮、龙胆草、野菊花。 5.泻肾火:知母、黄柏。 6.清肠胃湿热及血分热毒:黄芩、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马齿苋。 7.解毒消痈: 乳痈--蒲公英、漏芦; 疔毒--紫花地丁; 肺痈--鱼腥草、金荞麦; 肠痈--大血藤、败酱草。 三、泻下药 (1)兼活血的药物有:大黄 千金子 (2)兼消肿散结的有:芒硝 甘遂 大戟 商陆 (3)能通利二便的有:牵牛子 郁李仁 商陆 (4)兼清热泻火的有:大黄 芒硝 芦荟 四、祛风湿药 1.善治上肢痹痛的:羌活 桑枝 2.善治下肢痹痛的:独活 海桐皮 3.善治行痹的:威灵仙 4.善治痛痹的:川乌 独活 5.善治着痹的:独活 木瓜 6.有安胎作用的:紫苏 黄芩 桑寄生 7.兼活血作用的:雷公藤 穿山龙等 8.有良好止痛作用的:威灵仙 川乌 独活 9.有和胃化湿作用的:木瓜 蚕沙 10.兼通乳作用的:路路通 丝瓜络 11.风药中之润剂:秦艽 防风 12.兼利水作用的:防己 桑枝 五加皮 13.兼降血压的:豨莶草 臭梧桐 桑寄生 五、化湿药 1.兼有解表作用的:藿香、苍术。 2.兼有止呕作用的:藿香、砂仁、豆蔻。 3.消除胀满之要药:厚朴。 4.具有安胎
功效的药物:砂仁。 5.入汤剂需后下的药物:砂仁、豆蔻。 常配药物 1.健脾药――湿阻中焦,影响脾胃; 2.行气药――湿性粘滞,阻遏气机; 3.温里药――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4.渗湿药――湿性下趋,邪有去路。 六、利水渗湿药 1. 既能利水又能健脾的药物有:茯苓、薏苡仁。 2. 有毒的利水渗湿药有:香加皮、泽漆、木通。 3. 善治石淋的药物有:滑石、海金沙、金钱草、蝼蛄。4. 善治膏淋的药物:萆薢。 5. 既能治阳黄,又能治阴黄的药物有:玉米须、茵陈。 6. 须布包入煎的药物有:车前子、滑石、海金沙。 7. 孕妇忌用或慎用的药物有:木通、瞿麦、虎杖,冬葵子。 七、温里药 1.具回阳功效,用于亡阳证的:附子、干姜; 2.主入肾经,能补火助阳的:附子、肉桂; 3.主入脾胃经,能温中散寒的:干姜、吴茱萸、丁香、高良姜、花椒; 4.主入肝经,治疗寒凝肝脉的:吴茱萸、小茴香; 5.具有温肺化饮功效的:细辛、干姜; 6. 能驱蛔杀虫的:花椒; 7.具有引火归原作用的:肉桂、附子。 八、理气药 1.善行脾胃之气的药物有: 陈皮 枳实 木香 沉香; 2.善疏肝解郁的药物有:青皮 川楝 荔枝核 香附; 3.既能疏肝又能理脾的药物有:香附 佛手 香橼 玫瑰花; 4.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香附; 5.治疗胸痹的要药是:薤白; 6. 善治寒疝疼痛的药物有:橘核 荔枝核 乌药; 九、消食药 1.善消油腻肉食积滞,行气止痛,活血祛瘀:山楂 2.善消面食积滞,健脾和胃:神曲 3.善消淀粉类食物,回乳消胀,疏肝解郁:麦芽 十、驱虫药 1.主驱蛔虫的药物有:使君子、苦楝皮 2.主驱绦虫的药物有:槟榔、南瓜子、鹤牙草、雷丸 3. 广谱驱虫药物有:贯众、槟榔 4.既能驱虫,又兼泻下的药物有:槟榔 十一、 十一、止血药 1.善治尿血、血淋的:小蓟 白茅根 蒲黄; 2.善治便血、崩漏的:地榆 槐花 炮姜 灶心土; 3.善治肺胃出血的:白及 紫珠 藕节; 4.善治外伤出血的:三七 白及 降香; 5.既能止血,又能安胎的:苎麻根 黄芩 艾叶 (阿胶) 。 十二、 十二、活血化瘀药 1. 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的: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莪术,三棱; 2. 既能活血,又能消肿生肌的:乳香,没药; 3. 既能活血,又能利水消肿的:益母草,泽兰; 4. 既能活血,又能补血的:鸡血藤,当归; 5. 既能活血,又能下乳的: 穿山甲,王不留; 6. 既能活血,又能续筋接骨的:土鳖虫,自然铜,骨碎补; 7. 既能活血,又能止血的:五灵脂,刘寄奴,血竭,儿茶; 8. 既能活血,又能清热凉血的:郁金,丹参; 十三、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1.既化痰又能止痉的:天南星、白附子、天竺黄、竹沥. 2.既化痰又软坚散结的: 海藻、昆布、
海蛤壳、海浮石、黄药子. 3.既化痰又利咽的:桔梗、胖大海. 4.兼润肠通便的:瓜蒌、苦杏仁、紫苏子. 5.兼降逆止呕的:半夏、竹茹、旋覆花、枇杷叶. 止咳平喘的机理归纳 1.宣肺止咳平喘:桔梗、前胡、麻黄. 2.降肺止咳平喘:苏子、苦杏仁、旋覆花、白前、前胡.3.润肺止咳平喘:百部、紫菀、款冬花、川贝母. 4.清肺止咳平喘:马兜铃、枇杷叶、黄芩. 5.泻肺止咳平喘:桑白皮、葶苈子. 6.化痰止咳平喘:苏子、紫菀. 7.敛肺止咳平喘:白果、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 8.补肺气止咳平喘:人参、党参、黄芪. 9.补肺益肾,纳气平喘:蛤蚧、冬虫夏草、核桃仁、补骨脂、紫河车. 十四、 十四、安神药 1.兼能解郁的药物:合欢皮 2.兼能化痰的药物:远志 3.兼能活血的药物:合欢皮、琥珀. 4.兼能敛汗的药物:酸枣仁 5.兼能利尿的药物:琥珀 6.兼能平肝的药物:龙骨、磁石 7.兼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柏子仁 十五、 十五、平肝息风药 1.平肝兼能清肝明目的药物:石决明、珍珠母、刺蒺藜、羚羊角. 2.既能平肝又能息风的药物: 钩藤、天麻、羚羊角. 3.兼能凉血止血的药:代赭石. 4.兼能攻毒散结:全蝎、蜈蚣. 5.兼能通络的药物:天麻、地龙、全蝎、蜈蚣. 6.兼能软坚散结的药物:牡蛎、白僵蚕. 7.兼治头痛的药物:天麻、全蝎、蜈蚣. 十六、 十六、开窍药 1. 兼活血止痛的药物:麝香、苏合香. 2. 兼能化湿的药物:石菖蒲. 3. 兼能清热、解毒的药物:冰片. 4. 兼能催产的药物:麝香. 十七、 十七、补虚药 1.补气药 补气药 (1)补脾肺之气的: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山药. (2)健脾燥湿或化湿的:白术、白扁豆. (3)补心气的:人参、西洋参、炙甘草. (4)补肾气的:人参、西洋参、山药. (5)补中缓急的:甘草、大枣、蜂蜜、饴糖. (6)兼能养阴或生津的:人参、西洋参、山药. 2.补阳药 补阳药 (1)兼祛风湿的: 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胡芦巴. (2)兼强筋骨的:鹿茸、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 (3)兼安胎的:杜仲、续断、菟丝子. (4)补益肺肾,纳气平喘的:补骨脂、蛤蚧、胡桃仁、冬虫夏草、紫河车. (5)阴阳并补的:菟丝子、沙苑子、紫河车. (6)兼养肝明目的:菟丝子、沙苑子. (7)兼益精血的:鹿茸、紫河车、蛤蚧、肉苁蓉、锁阳. (8)兼润肠通便的:肉苁蓉、锁阳、胡桃仁. (9)兼温脾止泻的: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 3.补血药 补血药 (1)兼补阴的:熟地、白芍、阿胶. (2)兼润肠通便的:当归、何首乌. (3)兼有活血作用的:当归(鸡血藤). (4)兼有调经作用的:当归、白芍. 4.补阴药 补阴药(1)偏补心阴的:麦门冬、玉竹、百合、生地黄、阿胶. (2)偏养胃阴的: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玉竹. (3)偏补肺阴的:沙参、麦冬、百合、天冬、阿胶. (
4)偏补肝阴的:枸杞、白芍、山茱萸、制首乌、熟地黄. (5)偏补肾阴的:熟地黄、制首乌、天冬、龟甲、鳖甲. (6)偏补肺胃之阴的: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等. (7)偏补肝肾之阴的:山茱萸、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补虚药 十八、 十八、收涩药 1.收涩作用广泛的:五味子、乌梅、五倍子. 2.能敛汗,治疗自汗盗汗的:麻黄根、浮小麦. 3.涩肠止泻,治疗久泻久痢的:五味子、乌梅、罂粟壳、肉豆蔻、莲子、芡实. 4.补肾止遗,治疗遗精遗尿的:山茱萸、桑螵蛸、莲子、芡实、海螵蛸等. 5.功能补肾健脾的:莲子、芡实. 6.功能补肾养心的:莲子、五味子. 7.功能敛肺止咳的:五味子、乌梅、罂粟壳、白果. 8.功能收涩止痛的:罂粟壳、海螵蛸. 9.功能固崩止带的:山茱萸、桑螵蛸、海螵蛸、莲子、芡实等. 十九、 十九、涌吐药 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 1.只供外用,不可内服的:土荆皮. 2.兼祛痰、截疟的:雄黄. 3.兼补肾助阳的:硫黄、蛇床子. 4.兼能止泻的:白矾、大蒜. 5.主要用于疥癣、湿疹等皮肤病的:硫黄、土荆皮、白矾、蛇床子等; 6.主要用于痈疽疔疮等外科疾患的:雄黄、蜂房、蟾酥、木鳖子等. 二十一、 二十一、拔毒化腐止痒药 1.只供外用,不可内服的:升药、炉甘石. 2.兼祛痰平喘、截疟的: 砒石、铅丹. 3.主治痈疽疮疥等外科疾患的:升药、砒石、铅丹. 4.主要用于五官科的:炉甘石(眼科) 、硼砂.
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篇三
《服中药的禁忌》
服中药的禁忌
在服用含有地黄、何首乌的药物时,忌服葱、蒜、萝卜。服用薄荷时,不应吃鳖肉。服用茯苓时,食物里不能放醋。吃鳖甲时,不要配苋菜。服用泻下剂,如大承气汤、麻仁丸时,不宜过早食用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服用驱虫药时,也应忌吃油腻食物,并以空腹服药为宜。 另外,在患病服药期间,凡是属于生冷(如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果)、粘腻(如九层糕)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都应避免食用。
1.有咳嗽症状的病人,饮食不能过甜、过咸、过于油腻,也不要吃辣椒,同时要戒烟、戒酒,以助早日痊愈.喝中药请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粘膜的刺激.
2.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可以喝水.
3.如果服用中药后有不舒服或腹泻等现象,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感冒咳嗽请停服汤药.
4.如果觉得口味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
中药也有副作用
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既然是药,其多数则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地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如红砒石、白砒石、水银、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藤黄等。毒性稍轻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闹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鳖、吕宋果、云轴子、枫茄子、枫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罂粟壳等。当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慎重,如枫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剂量过大,常会引起中毒死亡。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平时在中药方剂中常用半夏、天南星、附子、川乌、草乌等,为什么不发生中毒呢?一方面是由于对这些药物进行了炮制,如生半夏口服会引起呕吐。唇舌发麻。声音嘶哑等副作用,而生半夏用姜汁、明矾、盐等炮制后,其毒性大为降低。另一方面,还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水银用做主药治疗皮肤癌、宫颈癌时,只能限于外用,严禁内服,不然会发生汞中毒。
有些中草药虽然毒性轻微,若使用剂量过大,则会产生严重毒副作用。如木通有通乳作用,若用其大剂量(50克)与猪蹄同煮,服后会发生肾功能损害。又如白果,因其含有微量氢氰酸,在过量情况下,就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惊厥、抽搐、肢体强直、皮肤青紫、瞳孔散大、脉弱而乱,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现象。
当需要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时,首先应慎重,要严密观察,并注意剂量是否恰当,前者时间应稍长些。其次可与一些药物配伍,以减少毒性。如用于肝硬化腹水的十枣丸,就是配伍大枣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这些有强烈泻下作用的中草药,起到减少毒性的作用。对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常配伍甘草来缓和毒性。现已证明,甘草中所含甘草甜素在药理上确有解毒作用,证实了《本草纲目》上记载甘草“解百药毒”的正确结论。
吃中药如何减少副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将具有毒副作用的中药与一般药物明显区分,并指出了对中药的炮制原则。
一个胃病患者,当身体的其他病需要服苦寒药时,这时如果不照顾脾胃,也许在其他病痊愈之时,胃痛反而加重了,可以说这也是中药的副作用。
寒凉药虽能清热,但易伤阳;热性药虽可祛寒,但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能伤正气;滋补药固能扶正,但能恋邪。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炮制、配伍、减轻药量、改进用药方法等以减少药物的偏性,同时要掌握药物的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中医所说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药毒副作用的有关论述. 在临床上,中医讲究“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用药有“君、臣、佐、使”等,就是让人们使用中药时要区分个别,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例如,在用中药栀子时,它有清三焦之火的用途,但一些人服后可出现腹痛,少数可见腹泻,而这部分人在停药后大多自行缓解。如果因病不能停药时,可加理气止痛、健脾止泻的中药或服用炒栀子,即可消除其副作用。
总之,只要按照中医理论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注意加工、炮制及配伍,完全可以减轻或消除其副作用。
中药有副作用吗?
在大家眼中中医药是一座伟大宝库,很多人都相信中药是纯天然的,毒副作用少甚至无毒副作用,这是中药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是中药赖以生存、发展,沿传至今的根源所在。
三类服用时须注意的药品
1、 抗生素;2、 解热镇痛药 ;3、 中药。
中药到底安不安全呢?
凡药三分毒,认为中药是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的祖先对于中药的毒性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当代对于这个问题更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因为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是在逐步加深的。因此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说法显然和事实是有出入的,另一方面当出现了不良反应后就全面否定了中药的安全有效这一特点也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太片面。
据国家统计,目前有大约12800多种中药,真正发生不良反应的也就只有120多种,不到千分之一,严重不良反应不超过50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药是安全有效的。相对于西药的副作用来说,中药的毒副作用还是少的多。
据统计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占到了全部药物的10%,大部分还是西药的毒副作用多。
怎样去区分和鉴别中药?
中药包括三大类,一个是原药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合成药。
第二是饮片。
第三是成药。
中药分类
1、 药材;2、 饮片;3、 成药: ①纯中药制剂,②中西药合方制剂 ,③天然药物制剂。
怎样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问题?
用药一定要注意时间、剂量、服法。长期服用某些药可能出现毒副作用,比如蜈蚣可以止痉、止疼,一般规定用0.6克至1克,也就是1-2条,如果服用过量,是有毒副作用的。
大毒莫过砒霜,随着近代对于砒霜用药的改革,用砒霜注射液来治疗原发性的肝癌、白血病,效果很好,而且不引起砷中毒,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有毒的药物如果运用得当,照样可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另外比如人参是延年益寿的药品,但是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研究发现服用人参每天如果超过30克,连续服用2个月,将会出现头晕、血压升高、烦躁、失眠,人们把出现这些不良反应称为滥用人参综合征。这就告诉我们,人参是一种大补的良药,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药物使用一定要得法,当然不当食用人参导致的不良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可以自行消失。
什么情况下中药会有副作用?
避免中药副作用要注意药材本身的选择、炮制方法、制剂形式。
马钱子适当应用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麻木瘫痪等。但是有毒成分主要是马钱子碱和士的宁,若过量服用会发生中毒,出现头昏、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咬肌痉挛、吞咽困难、全身抽搐等。可是在很多中成药中都含有马钱子,怎么去掉其毒性呢?来看看它的制作过程,这是在用沙烫的工艺进行炮制,然后粉碎再和其他药材进行科学配伍,混合均匀,再经过干燥等工艺就成了成品药粉。成品药在出厂前还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做有效含量测定,需要借助多种精密仪器保证各种药的含量都符合国家药典的规定。
什么情况下服用中药会有副作用?
以下情况包括1、超量、长期用药。2、用法不当3、滥用补药4、轻信偏方秘方。比如用“斑蝥泡酒”堕胎就不可取,斑蝥是有毒的,容易引起肝肾功能的衰竭,有几例病例就是因此死亡。还有的一些渔民以为鱼胆可以清肝明目,结果引起中毒。这些都是听信偏方的后果。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是最为安全合理的。
要慎用对肝肾有毒副作用的药物,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好的人尤其要慎用。
重要中毒会损害身体的各个器官,包括因此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中药中毒反应是多系统的反应,但是重点是肝肾功能受损。
有毒中药对身体哪些部位有损害
1、 心血管系统:蟾酥;2、 消化系统:巴豆;3、 神经系统:马钱子;4、呼吸系统:桃仁、杏仁、白果;5、 造血系统:雷公藤。
中医对感冒的认识
1、 冬季感冒多属于风寒;2、 春季感冒多属于风热;3、 夏季感冒多挟暑湿;4、 秋季感冒多挟燥;5、体质虚弱引起的感冒。 具体用药要根据病因辩证治疗。
服用中药须知
1、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使用。
2、 不可加大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3、 不要乱搭配,注意合理配伍。
4、 当心中西药混合服用引发不良反应。
5、 无毒药物对于高过敏体质的人可能会有副作用
吃中药有很多讲究,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用药禁忌:
用药注意季节:炎热季节,应少用热药;寒凉季节,宜慎用寒凉药;炎热季节,发汗药剂量宜轻;寒凉季节,发汗药剂量宜稍重。
用药注意对象:如体质强壮的或青壮年能够耐受较为峻猛的药物,而年老体弱者则不易耐受。妇女月经期不宜过用寒凉药、破血药或泻下药;妊娠期不宜过用破血、破气及峻泻药物。 妊娠用药禁忌:(1)禁用水蛭、虻虫、牵牛子、大戟、商陆、芫花、麝香、三棱、莪术等毒性较强或药性较猛之药。(2)慎用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冬葵子等有破气、破血、滑利、沉降等作用的药物。
服药禁忌:服药期间,一般应禁食生冷、粘腻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热证忌食辛辣、油腻;寒证忌食生冷;皮肤病忌食鱼虾。
配伍禁忌:主要为十八反:(1)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2)乌头反贝母、半夏、瓜蒌、白蔹、白芨。(3)藜芦反人参、党参、太子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所谓”反”是指:这些药物合用可使原来的药效降低或产生毒性。
二、煎药注意事项:
先煎:下列药物需要先煎:磁石、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龙齿、生石膏、寒水石、生铁落、龟板、鳖甲。
后下:下列药物一般后下:薄荷、苏叶、藿香、香薷、茵陈、青蒿、钩藤、大黄、白寇仁、砂仁、檀香、沉香。
包煎:下列药物需要包煎:车前子、旋复花、青黛、滑石、蛤粉、马勃、蒲黄、海金沙、赤石脂、灶心土。
另煎:下列药物需要另煎:人参、鹿茸。
烊化:下列药物需要烊化: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饴糖。
冲服:下列药物需要冲服:朱砂、琥珀、牛黄、麝香、芒硝、元明粉、犀角面、羚羊角面、三七粉、沉香粉、雷丸、百草霜、竹沥、姜汁。
泡服:下列单味药物可以泡服:肉桂、番泻叶、藏红花、胖大海、麦冬、枸杞、莲子心、菊花等。
一般来说,在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在治疗“寒症”服用中药时,应禁食生冷食物;服发汗药忌食醋和生冷食物;服补药忌食茶叶、
萝卜等。
有些食物本身对某些病情不利,也不宜食用。如患疮、疥、肿毒以及皮肤瘙痒等疾病的人不宜吃鱼、虾、牛羊肉等有腥膻味的食物,以免刺激,老百姓把这些食物称为“发物”,意思是说吃了这些东西有可能使病情复发。伤风感冒或出麻疹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特别是不能进补,以免影响解表,使风邪入里,加重病情。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服人参、黄芪时不宜同时食用萝卜,因为参芪是补气,而萝卜则通气。头昏、失眠、性情急躁者忌食胡椒、辛辣、酒等,伤寒、温湿忌食油腻厚味,痰湿阻滞、消化不良、泄泻、腹痛忌食生冷食物等。
中医古代文献中,还有不少关于中药相互之间或同食物之间相克的记载,被列为中药配伍禁忌。如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薄荷忌鳖鱼,茯苓忌醋,鸡肉忌黄鳝,蜂蜜忌生葱、豆腐,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
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1.喝中药请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粘膜的刺激.
2.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可以喝水.
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得好:“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意思是说,病能不能治好,首先开出的药必须对症,但仅仅是药物对症,服用的方法不当.则不但效果不好,反而产生诸多毒副作用。所以,了解一些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中药煎煮后应该如何服用才最科学呢? 一般情况下是一日一剂,将头煎、二煎混合,分两次或三次于饭前一小时温服,有利于药物尽快吸收,但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以防产生副作用。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治症药宜在发作前两小时服;急症重病可不拘时间服:慢性病定时服。病在上焦者宜饭后服,病在下焦者宜饭前服。服发汗解表药,宜趁热服,服后盖被避风,以遍身微微汗出为佳。热证用寒药可冷服以助其清,寒证用热药可热服以助其温。如果出现服药呕吐,宜失服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采用冷服,少量频饮的方法。
1.吃人参忌萝卜、大蒜:西洋参、边条参都是常见的补药,而萝卜有顺气、促消化的作用,同时服用,萝卜就会化解人参的药力。同理,在吃其他大补的药时,前后一小时内也不能吃萝卜、大蒜等促消化的食物。
2.吃双黄连忌大蒜:双黄连是清热解毒、治疗外感风热的常见药物,性凉,而大蒜性热。服双黄连的同时如果食用大蒜,就会降低药效。
3.吃板蓝根忌冷饮:因为板蓝根性凉,服用前后如喝了冷饮,就会凉上加凉,肠胃难以承受便发生腹泻。同样,绿豆、香蕉、黄瓜等凉性食物都不宜与板蓝根同食。
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篇四
《白附子与“十八反”》
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篇五
《服中药的禁忌》
服中药的禁忌 (2011-06-13 16:33:11)服中药的禁忌在服用含有地黄、何首乌的药物时,忌服葱、蒜、萝卜。服用薄荷时,不应吃鳖肉。服用茯苓时,食物里不能放醋。吃鳖甲时,不要配苋菜。服用泻下剂,如大承气汤、麻仁丸时,不宜过早食用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服用驱虫药时,也应忌吃油腻食物,并以空腹服药为宜。 另外,在患病服药期间,凡是属于生冷(如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果)、粘腻(如九层糕)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都应避免食用。1.有咳嗽症状的病人,饮食不能过甜、过咸、过于油腻,也不要吃辣椒,同时要戒烟、戒酒,以助早日痊愈.喝中药请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粘膜的刺激.2.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可以喝水. 3.如果服用中药后有不舒服或腹泻等现象,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感冒咳嗽请停服汤药.4.如果觉得口味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中药也有副作用 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既然是药,其多数则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地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如红砒石、白砒石、水银、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藤黄等。毒性稍轻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闹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鳖、吕宋果、云轴子、枫茄子、枫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罂粟壳等。当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慎重,如枫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剂量过大,常会引起中毒死亡。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平时在中药方剂中常用半夏、天南星、附子、川乌、草乌等,为什么不发生中毒呢?一方面是由于对这些药物进行了炮制,如生半夏口服会引起呕吐。唇舌发麻。声音嘶哑等副作用,而生半夏用姜汁、明矾、盐等炮制后,其毒性大为降低。另一方面,还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水银用做主药治疗皮肤癌、宫颈癌时,只能限于外用,严禁内服,不然会发生汞中毒。 有些中草药虽然毒性轻微,若使用剂量过大,则会产生严重毒副作用。如木通有通乳作用,若用其大剂量(50克)与猪蹄同煮,服后会发生肾功能损害。又如白果,因其含有微量氢氰酸,在过量情况下,就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惊厥、抽搐、肢体
强直、皮肤青紫、瞳孔散大、脉弱而乱,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现象。 当需要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时,首先应慎重,要严密观察,并注意剂量是否恰当,前者时间应稍长些。其次可与一些药物配伍,以减少毒性。如用于肝硬化腹水的十枣丸,就是配伍大枣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这些有强烈泻下作用的中草药,起到减少毒性的作用。对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常配伍甘草来缓和毒性。现已证明,甘草中所含甘草甜素在药理上确有解毒作用,证实了《本草纲目》上记载甘草“解百药毒”的正确结论。吃中药如何减少副作用《神农本草经》中,将具有毒副作用的中药与一般药物明显区分,并指出了对中药的炮制原则。一个胃病患者,当身体的其他病需要服苦寒药时,这时如果不照顾脾胃,也许在其他病痊愈之时,胃痛反而加重了,可以说这也是中药的副作用。寒凉药虽能清热,但易伤阳;热性药虽可祛寒,但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能伤正气;滋补药固能扶正,但能恋邪。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炮制、配伍、减轻药量、改进用药方法等以减少药物的偏性,同时要掌握药物的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中医所说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药毒副作用的有关论述. 在临床上,中医讲究“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用药有“君、臣、佐、使”等,就是让人们使用中药时要区分个别,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例如,在用中药栀子时,它有清三焦之火的用途,但一些人服后可出现腹痛,少数可见腹泻,而这部分人在停药后大多自行缓解。如果因病不能停药时,可加理气止痛、健脾止泻的中药或服用炒栀子,即可消除其副作用。总之,只要按照中医理论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注意加工、炮制及配伍,完全可以减轻或消除其副作用。中药有副作用吗? 在大家眼中中医药是一座伟大宝库,很多人都相信中药是纯天然的,毒副作用少甚至无毒副作用,这是中药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是中药赖以生存、发展,沿传至今的根源所在。三类服用时须注意的药品1、 抗生素;2、 解热镇痛药 ;3、 中药。中药到底安不安全呢? 凡药三分毒,认为中药是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的祖先对于中药的毒性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当代对于这个问题更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因为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是在逐步加深的。因此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说法显然和事实是有出入的,另一方面当出现了不良反应后就全面否定了中药的安全有效
这一特点也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太片面。据国家统计,目前有大约12800多种中药,真正发生不良反应的也就只有120多种,不到千分之一,严重不良反应不超过50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药是安全有效的。相对于西药的副作用来说,中药的毒副作用还是少的多。 据统计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占到了全部药物的10%,大部分还是西药的毒副作用多。怎样去区分和鉴别中药? 中药包括三大类,一个是原药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合成药。 第二是饮片。第三是成药。中药分类 1、 药材;2、 饮片;3、 成药: ①纯中药制剂,②中西药合方制剂 ,③天然药物制剂。怎样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问题? 用药一定要注意时间、剂量、服法。长期服用某些药可能出现毒副作用,比如蜈蚣可以止痉、止疼,一般规定用0.6克至1克,也就是1-2条,如果服用过量,是有毒副作用的。 大毒莫过砒霜,随着近代对于砒霜用药的改革,用砒霜注射液来治疗原发性的肝癌、白血病,效果很好,而且不引起砷中毒,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有毒的药物如果运用得当,照样可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另外比如人参是延年益寿的药品,但是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研究发现服用人参每天如果超过30克,连续服用2个月,将会出现头晕、血压升高、烦躁、失眠,人们把出现这些不良反应称为滥用人参综合征。这就告诉我们,人参是一种大补的良药,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药物使用一定要得法,当然不当食用人参导致的不良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可以自行消失。什么情况下中药会有副作用?避免中药副作用要注意药材本身的选择、炮制方法、制剂形式。马钱子适当应用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麻木瘫痪等。但是有毒成分主要是马钱子碱和士的宁,若过量服用会发生中毒,出现头昏、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咬肌痉挛、吞咽困难、全身抽搐等。可是在很多中成药中都含有马钱子,怎么去掉其毒性呢?来看看它的制作过程,这是在用沙烫的工艺进行炮制,然后粉碎再和其他药材进行科学配伍,混合均匀,再经过干燥等工艺就成了成品药粉。成品药在出厂前还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做有效含量测定,需要借助多种精密仪器保证各种药的含量都符合国家药典的规定。什么情况下服用中药会有副作用?以下情况包括1、超量、长期用药。2、
用法不当3、滥用补药4、轻信偏方秘方。比如用“斑蝥泡酒”堕胎就不可取,斑蝥是有毒的,容易引起肝肾功能的衰竭,有几例病例就是因此死亡。还有的一些渔民以为鱼胆可以清肝明目,结果引起中毒。这些都是听信偏方的后果。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是最为安全合理的。 要慎用对肝肾有毒副作用的药物,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好的人尤其要慎用。重要中毒会损害身体的各个器官,包括因此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中药中毒反应是多系统的反应,但是重点是肝肾功能受损。有毒中药对身体哪些部位有损害1、 心血管系统:蟾酥;2、 消化系统:巴豆;3、 神经系统:马钱子;4、呼吸系统:桃仁、杏仁、白果;5、造血系统:雷公藤。中医对感冒的认识1、 冬季感冒多属于风寒;2、 春季感冒多属于风热;3、 夏季感冒多挟暑湿;4、秋季感冒多挟燥;5、体质虚弱引起的感冒。 具体用药要根据病因辩证治疗。服用中药须知1、 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使用。2、 不可加大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3、 不要乱搭配,注意合理配伍。4、 当心中西药混合服用引发不良反应。5、 无毒药物对于高过敏体质的人可能会有副作用 吃中药有很多讲究,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一、用药禁忌:用药注意季节:炎热季节,应少用热药;寒凉季节,宜慎用寒凉药;炎热季节,发汗药剂量宜轻;寒凉季节,发汗药剂量宜稍重。用药注意对象:如体质强壮的或青壮年能够耐受较为峻猛的药物,而年老体弱者则不易耐受。妇女月经期不宜过用寒凉药、破血药或泻下药;妊娠期不宜过用破血、破气及峻泻药物。妊娠用药禁忌:(1)禁用水蛭、虻虫、牵牛子、大戟、商陆、芫花、麝香、三棱、莪术等毒性较强或药性较猛之药。(2)慎用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冬葵子等有破气、破血、滑利、沉降等作用的药物。服药禁忌:服药期间,一般应禁食生冷、粘腻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热证忌食辛辣、油腻;寒证忌食生冷;皮肤病忌食鱼虾。配伍禁忌:主要为十八反:(1)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2)乌头反贝母、半夏、瓜蒌、白蔹、白芨。(3)藜芦反人参、党参、太子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所谓”反”是指:这些药物合用可使原来的药效降低或产生毒性。二、煎药注意事项:先煎:下列药物需要先煎:磁石、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龙齿、生石膏
、寒水石、生铁落、龟板、鳖甲。后下:下列药物一般后下:薄荷、苏叶、藿香、香薷、茵陈、青蒿、钩藤、大黄、白寇仁、砂仁、檀香、沉香。 包煎:下列药物需要包煎:车前子、旋复花、青黛、滑石、蛤粉、马勃、蒲黄、海金沙、赤石脂、灶心土。另煎:下列药物需要另煎:人参、鹿茸。烊化:下列药物需要烊化: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饴糖。冲服:下列药物需要冲服:朱砂、琥珀、牛黄、麝香、芒硝、元明粉、犀角面、羚羊角面、三七粉、沉香粉、雷丸、百草霜、竹沥、姜汁。泡服:下列单味药物可以泡服:肉桂、番泻叶、藏红花、胖大海、麦冬、枸杞、莲子心、菊花等。一般来说,在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在治疗“寒症”服用中药时,应禁食生冷食物;服发汗药忌食醋和生冷食物;服补药忌食茶叶、萝卜等。 有些食物本身对某些病情不利,也不宜食用。如患疮、疥、肿毒以及皮肤瘙痒等疾病的人不宜吃鱼、虾、牛羊肉等有腥膻味的食物,以免刺激,老百姓把这些食物称为“发物”,意思是说吃了这些东西有可能使病情复发。伤风感冒或出麻疹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特别是不能进补,以免影响解表,使风邪入里,加重病情。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服人参、黄芪时不宜同时食用萝卜,因为参芪是补气,而萝卜则通气。头昏、失眠、性情急躁者忌食胡椒、辛辣、酒等,伤寒、温湿忌食油腻厚味,痰湿阻滞、消化不良、泄泻、腹痛忌食生冷食物等。 中医古代文献中,还有不少关于中药相互之间或同食物之间相克的记载,被列为中药配伍禁忌。如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薄荷忌鳖鱼,茯苓忌醋,鸡肉忌黄鳝,蜂蜜忌生葱、豆腐,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喝中药的注意事项:1.喝中药请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粘膜的刺激.2.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可以喝水.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得好:“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篇六
《中药的副作用》
中药的副作用
近几年,因滥服中草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日趋增多。专家为此呼吁:必须提高人们对中草药肾毒性的认识。
据专家介绍,多年来“中药副作用少”的说法使人们对某些中草药的肾毒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90年代中期,比利时医生首先发现,相当数量的“肥妞”、“胖嫂”在无所禁忌地服用减肥中药后发生急性肾衰,由此提出了“中药肾病”的概念。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药木通、厚朴、粉陀已、细辛中含有的马兜铃酸能导致肾小管及间质、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及低渗尿。此类患者临床初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而这些患者的治疗极为困难,往往逐步走向终末期衰竭。
专家强调,目前许多江湖医生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滥用中草药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导致尿毒症,对此必须提高警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云海教授研究发现,有近50种中药对肾脏有毒性,可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竭。
这些可导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
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铭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腊梅根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
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既然是药,其多数则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地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如红砒石、白砒石、水银、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藤黄等。毒性稍轻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闹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鳖、吕宋果、云轴子、枫茄子、枫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罂粟壳等。当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慎重,如枫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剂量过大,常会引起中毒死亡。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平时在中药方剂中常用半夏、天南星、附子、川乌、草乌等,为什么不发生中毒呢?一方面是由于对这些药物进行了炮制,如生半夏口服会引起呕吐。唇舌发麻。声音嘶哑等副作用,而生半夏用姜汁、明矾、盐等炮制后,其毒性大为降低。另一方面,还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水银用做主药治疗皮肤癌、宫颈癌时,只能限于外用,严禁内服,不然会发生汞中毒。
有些中草药虽然毒性轻微,若使用剂量过大,则会产生严重毒副作用。如木通有通乳作用,若用其大剂量(50克)与猪蹄同煮,服后会发生肾功能损害。又如白果,因其含有微量氢氰酸,在过量情况下,就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惊厥、抽搐、肢体强直、皮肤青紫、瞳孔散大、脉弱而乱,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现象。
当需要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时,首先应慎重,要严密观察,并注意剂量是否恰当,前者时间应稍长些。其次可与一些药物配伍,以减少毒性。如用于肝硬化腹水的十枣丸,就是配伍大枣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这些有强烈泻下作用的中草药,起到减少毒性的作用。对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常配伍甘草来缓和毒性。现已证明,甘草中所含甘草甜素在药理上确有解毒作用,证实了《本草纲目》上记载甘草“解百药毒”的正确结论
哪些中草药和中成药会对肝脏有毒副作用 老百姓总感觉中草药安全可靠,使用起来无所顾忌。实际上历代本草、医书对中草药的毒副反应均有明确的论述,现代研究更是对一些中草药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临床上常见可引起药物性肝病的中药种类有:
1.致一般性肝损害,如长期或超量服用姜半夏、蒲黄、桑寄生、山慈姑等可出现肝区不适、疼痛、肝功能异常。
2.致中毒性肝损害,如超量服用川楝子、黄药子、蓖麻子、雷公藤煎剂,可致中毒性肝炎。
3.致肝病性黄疸,如长期服用大黄或静脉滴注四季青注射液,会干扰胆红素代谢途径,导致黄疸。
4.诱发肝脏肿瘤,如土荆芥、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椒、蜂头茶、千里光等中草药里含黄樟醚;青木香、木通、
硝石、朱砂等含有硝基化合物,均可诱发肝癌。
具体来说,可引起肝损害的中成药包括:壮骨关节丸、疳积散、克银丸、消银片(丸)、增生平、润肤丸、昆明山海棠、银屑散、六神丸、疏风定痛丸、湿毒清、消癣宁、防风通圣丸、血毒丸、除湿丸、龙蛇追风胶囊、壮骨伸筋胶囊、养血伸筋胶囊、九分散、追风透骨丸、骨仙片、甲亢宁胶囊、妇康片、化瘀丸、养血生发胶囊、首乌片、
双黄连口服液、银翘片、复方甘露饮、牛黄解毒片、葛根汤、麻杏石甘汤等。
如何避免中草药伤肝?
上述药物很多都属于生活中的常用药,普通人由于肝功能正常,常规剂量下可以正常使用。但如果您是肝病患
者,这些药物最好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达到治疗目的后,应及时停药。
如果在服用了上述药物几天或一周后出现乏力、恶心、食欲不振、尿黄、眼黄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化验检查肝功能。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应该补充足够的热量、水分和维生素,或酌情应用甘草酸制剂、还原
性谷胱甘肽、水飞蓟素等保肝药物。
哪些中药对肾脏不利
提要:以往,人们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物质,没有毒副作用。最新研究表明,部分中药不但有毒副作用,有些副作用还相当严重。 一些严重肾损害事件与使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关。这些中药包括;单味药关木通、马兜铃,复方制剂八珍散、当归四逆汤、导赤散、复方地胡汤、甘露消毒丹、口炎宁、龙胆泻肝汤、排石汤、小蓟饮子、辛夷散、养阴消炎汤等。在应用这些中药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对肾脏的毒副作用,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应立即停药。
造成肾脏损害的中药还有很多。这种中药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兜铃、土荆芥、巴豆等。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鸟、蜈蚣、蛇毒等。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石、砒霜、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这些中药都可能会产生肾脏损害。
对肝有用的单味中药。
怒伤肝,怒是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闷闷不乐,烦燥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为此,做人要和气,切不可发怒。
主方;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一升为120克,该药一般用30 —90克),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药理分析;
方中中用酸枣仁,甘酸而平,入心,肝二经,养血安神,治心烦不得眠为本方之主药,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辛温,疏肝气,调营血,为血中之气药,与酸枣仁相伍,酸收辛散并用,相反想成,以其发挥养血调肝之效,为辅药;茯苓甘平,助主药宁心安神,且能培土以荣木,知母苦甘寒,清热除烦,又能缓和川芎之温燥,共为左木,又可助知母清热除烦,为使药。诸味相合,共奏养血安神,补肝敛阴,清热除烦之功,本方为首条肝虚治法的代表方。
应用要点;
酸枣仁可辩证治疗失眠,神经衰弱,夜游,低热,忧郁症,狂症。抽动秽语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性神经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肢颤,幻听,肝豆状核变性精神障碍,胸痹(冠心病),更年期综合症,另外,在辩证论治的处方中加入酸枣仁治疗各种痛证,(头痛,胁痛,胃痛,三叉神经痛,四肢痛,腰痛)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尤以虚痛证为忧,用量15可以上效果才好。
临证加减;
1;时而惊醒,心悸多梦,舌淡脉细,属心胆虚者,加党参,龙齿。
2;若心烦不眠,属肝血不足,虚火内扰较甚,合二至丸去川芎,加旱莲草,女贞子,白芍,百合,生地黄,见盗汗较重者,加五味子,心悸甚,加龙齿。
1;肝中风;
肝脏受风的患者头部颤动,眼皮跳动,行走时常弯腰驼背,喜欢吃甜的饮食。
2;肝中寒;
肝脏受寒邪侵袭的病人,两只手臂不能上举,舌体干燥,常叹气,胸中疼痛,身体不能转动,吃了食物就呕吐而且出汗。
主方;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主方分析;
方中旋覆花性微温,舒郁宽胸,善通肝络而行气散结,肃肺降逆,助以葱十四茎,芳香宜浊开痹,辛温通阳散结,有通络之功,以少许新绛行血散瘀,为治肝经血滞之要药。气行血畅,阳通瘀化则肝可愈。“顿服之”,药力集中,故速效。新绛则为新刈之茜草,用治肝着及妇人半产漏下属瘀血,确有实效,临床可以茜草,红花,苏木,郁金等代新绛。
注意事项;
郁热瘀滞太盛,胸胁灼热,舌红少苔津亏者,非本方所宜,可用化肝煎(青皮,陈皮,浙贝,赤芍,牡丹皮,栀子,泽泻)疏肝清热,凉血化瘀。
应用要点;
1;本方可用于胸胁疼痛,胁间神经痛,胁软骨炎,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慢性胃炎,瞒性肝胆疾患,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囊肿,冠心病,梅核气,急/慢咽炎,月经不调,产后瘀血漏下,瘀血性咳嗽等有较好疗效。 临证加减;
1;兼寒饮呕吐,可加吴茱萸,生姜汁,半夏,薤白,降逆化饮,散寒开结。
2;气郁化热,见舌赤,发热,胁痛者,可加丹参,牡丹皮,青皮,金铃子散,调气活血,泄热止痛,吐血者,加仙鹤草,阿胶,三七,白及。
何任经验;
1;如肝经气血郁滞,证情较轻,病人体质较弱,投原方即可,如瘀滞较明显,症见胸胁刺痛,病程较久,舌质偏黯,脉涩不利,则应加强去瘀之力,可加郁金,丹参,归尾,有时也可配少量虫类药如土鳖虫(雄的有翅,雌的无翅,雌的制干后可入药。)山甲等。
2;若风寒入侵肝经,阳气郁滞之肝着则应选用(圣济总录)蹈胸汤宜通行气,此外,肝着乃是气血郁滞肝脏,叶天士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在治疗时,还应注意通络,如加丝瓜络,橘络,以增强葱的通络作用,瘀血内阻常可导致内燥证出现肌肤甲错,大便干燥等,又可加入白芍,瓜蒌仁,柏子仁育阴润燥。
1;丹参;入心。
参有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黄参,沙参入肺。白参,玄参入肾。黑参,牡蒙(紫参也)入肝。紫参,丹参入心。赤参,苦参则右肾命门之药。紫参称苦参。丹参,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榆,芎藭,芍药之类。
病在脏腑必有所传于上下脏腑,治本脏,同时要治其上下之脏腑,以防传变。这是整体治病的要诀。如肝虚脾不旺时,就要用补脾的药物进行治疗。因为要解决肝虚的主要矛盾,除了要用酸味直补肝虚之外,还要防止主要矛盾的传化,导致心脾两虚。故采取防微杜渐的方法,兼扶心脾。为此,丹
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篇七
《白鲜皮的功效与作用》
导读: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
毒、黄水淋漓、湿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
黄疸尿赤。白鲜皮可祛风,燥湿,清热,解
毒。
白鲜皮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白鲜皮可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白鲜皮治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痒疹,风湿痹痛,黄疸。
①《本经》:白鲜皮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②《别录》:白鲜皮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太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③《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④《兵部手集方》:白鲜皮疗肺嗽。
⑤《日华子本草》:白鲜皮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
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⑥《本草原始》:白鲜皮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白鲜皮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
外用:煎水洗。
白鲜皮的宜忌虚:寒证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②《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配伍应用
1.配白蔹,清热解毒,祛湿止痒,敛疮生肌。主治湿热疮疡,痈疮肿毒,皮肤瘙痒,烧烫伤等。白鲜皮苦寒,鲜毒清热之力强,并能止痒;白蔹苦辛,能消肿敛疮,并具生肌之效,两药合用解毒敛疮,生肌止痒作用增强。
2.配苦参,清热解毒,利水除湿。主治湿热蕴结,小便不利,灼热涩痛等症。白鲜皮,苦参均味苦,性寒,均具清热、解毒、燥湿之功。但苦参有显著的利尿作用,故两药合用解毒清热、利水除湿作用大增。
3.配茵陈蒿,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主治湿执黄疸。白鲜皮、茵陈均苦寒泻热,均具利湿退黄之功效。两药相须为用,其利湿退黄作用倍增。
4.配防风,疏风、清热、止咳。主治风热咳嗽。自鲜皮寒能清热,防风辛可发散解表、祛风。两药合用,可发散解毒,清肺热,而止咳。
5.配土茯苓,清热解毒,利关节。白鲜皮味苦,性寒,长于清热、解毒。土茯苓味甘,性平,长于除湿,利关节。两药合用,可治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者。
6.配地肤子,白鲜皮清热、祛风、除湿,地肤子清湿热、利尿止痒。两药合用,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功效.
美容妙方
1白鲜皮煎:白鲜皮10克,将其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左右,取汁服用。本方具有解毒润肤的作用,对于面部黄褐斑、扁平疣均有较好的治疗功效。
2.白鲜皮消毒饮:白鲜皮9克,地肤子10克,黄柏8克,将三味一同放入砂锅中,水煎30分钟,取汁服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本方主治湿疹。
3.治疣外用方:白鲜皮、板蓝根、苦参、红花各10克,地
肤子枯矶各20克,蝉蜕30克,70%的酒精500毫升,将几味药物混合研为粉末,与酒精调和均匀,放入容器中密封一周即可。每日不拘时涂抹于患处。本方可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主治扁平疣。
4.鲜皮外洗方:白鲜皮、蛇床子、苦参各40克,百部、当归各20克,将上药放入锅中,煎取药液,熏洗患处即可。每日1剂,每晚使用。本方主治鹅掌风。
5.二味消疣方:白鲜皮、白矶各30克,将两味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取汁即可。每日1次,反复擦洗患处15分钟。本方主治扁平疣。
6.白鲜皮粥:白鲜皮粉10克,梗米50克,白糖10克,将三味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熬煮成粥即可。每日早晚食用。本方能祛斑平疮。
7.鲜皮炒豆芽:白鲜皮粉10克,豆芽菜250克,食盐、味精各2克,料酒5毫升,炒制,佐餐食用。本方能清热解毒、润肤美容。
8.白鲜皮炖猪肉:白鲜皮粉10克,猪肉250克,食盐、味精各2克,酱油、料酒各5毫升,葱段、姜片各5克,花椒、大料、桂皮各3克,炖至猪肉熟烂即可,佐餐食用。本方能润肤化斑。别 名: 北鲜皮,白鲜,白藓,白膻,地羊膻,托尔布提,金雀儿椒,金爵儿椒,狭叶白鲜,狭叶白鲜皮,臭根皮,野花椒根皮,藓皮,白羊鲜
①《本经》:白鲜皮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②《别录》:白鲜皮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
〖中药来源〗:本品始载於《本经》。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的根皮。产於辽宁省、河北省、四川省、江苏省等地。〖采收加工〗:春秋采挖,去须根和外部糙皮,纵向剖开,抽去木心,切片,晒干用。
〖中药规格〗:本品以卷筒状、无木心、皮厚、块大、色灰白者为佳。
〖药材性状〗:
根皮卷筒状、长5~15厘米,直径1~2厘米,厚0.2~0.5厘米。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有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
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 成 分 〗:本品含白鲜碱、白鲜内酯、谷固醇、胆碱、梣皮酮等。
〖药理作用〗:水浸剂对多种致病真菌和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解热作用。〖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主治湿热疮毒,湿疹疥癣,黄疸尿赤,湿热痹痛。
〖药材用法〗:煎服,6~10g。外用适量。
〖使用禁忌〗:虚寒患者慎用。
【主要成分】
主要含生物碱白鲜碱和内酯类白鲜肉酯等成分。
1.含多种生物碱:白鲜碱、胡芦巴碱、白鲜明碱、茵芋碱、花椒碱、胆碱等。
2.含白鲜内酯、黄柏内酯、吴萸内酯。
3. 襻酮、黄柏酮、柠檬苦素。
4·挥发油:襻酮为主要的挥发油成分,还含β-蒎烯、对花伞烃、3,7,7-三甲基双环(3,1,1)一庚烯(2)。
5.其他: 白鲜皮还含黄柏酮酸、梣皮酮、菜油甾醇、β-谷甾醇、皂苷等。
【药理作用】
(一)抑制免疫、抗变态反应和抗炎
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对抗体生成细胞的增殖和循环抗体的生成均有抑制作用。并且在抑制免疫的同时,不导致脾脏萎缩。
可显著抑制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显著抑制小鼠接触性皮炎和缫Ⅳ型变态反应以及迟发型超敏反应。
对非特异性炎症和变态反应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二)抗癌
本品有抗癌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的核酸代谢。使动物肿瘤细胞明显坏死,瘤体缩小,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包围肿瘤细胞。白鲜碱、胡芦巴碱、梣酮和挥发油为抗癌的有效成分。
(三)抗菌、解热、镇静
其多种生物碱对多种细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
白鲜皮茵芋碱有解热降温和镇静镇痛功效。
(四)对心血管
白鲜碱小量时兴奋离体蛙心,使心肌张力增强,心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钟输出量均增加。所含花椒碱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能使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冠脉扩张。
此外,在紫外线照射下,白鲜碱能与DNA之双螺旋结构中的嘧啶碱基形成加成物,这一作用与牛皮癣治疗药8一甲氧补骨脂素相似;白鲜皮尚有抑制真菌的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皮炎、湿疹、牛皮癣等感染性、过敏性皮肤病,常与地肤子、黄芩等同用。
2.治疗肝癌、皮肤癌等癌症。
【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4.5一9g。
临床常用剂量:3~12g。
大剂量:l2~309。
使用方法:水煎服,外敷。
【临床体会】
(一)关于治疗皮肤过敏性疾病
白鲜皮是一味免疫抑制药,又是抗过敏、抗变态反应药,临床对急慢性皮肤过敏有效,如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药疹、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紫癜、银屑病、白塞病等。常与地肤子、土茯苓、黄芩等同用。
白鲜碱能使紫外线在体内发挥作用,并又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因此对银屑病更为适宜,与土茯苓、紫草、虎杖等同用。 本品对有红斑狼疮光敏感者可能不利。
本品外用还能治疗真菌感染之癣疮。
(二)关于抗癌
本品是一味抗癌药,可用于皮肤癌、黏膜肿瘤、宫颈癌、肝癌、肠癌等。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
1·LD50 :本品和白附子水提取制成的散结片小鼠灌服的LD50>2g/kg。
2·毒性反应:散结片对犬每日l次喂饲3.63g/kg,连续6个月,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说明白鲜皮的毒性很小。
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篇八
《药材功效口决》
1、辛温解表药
凡性味辛温,具有发散风寒的药物叫辛温解表药,又叫发散风寒药。主要用于风寒表征见恶寒、微汗、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紧等症。
辛温解表桂麻黄,细辛羌芷苏荆防。
香薷蒿本生姜良,辛夷苍耳葱白尝。
2、辛凉解表药
性味多辛凉,具发散风热的功效,主用于治感冒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卫分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无汗或少汗、舌苔薄白欠润或薄黄、脉浮数。
辛凉解表有薄荷,蝉蜕牛蒡升柴葛。
桑叶菊花蔓荆入,浮萍豆豉仔细求。
3、清热泻火药
大多甘寒,其次苦寒,主归肺胃两经,部分归心肝经。有较强的清热实火作用,主用于温热病高热、烦躁、口渴之气分实热证及肺火、胃火、肝火、心火、肾火等肾脏火热证。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的药物,又叫清热药,大多为寒凉性。
清热泻火气分热,脏腑火热选用宜。
石膏知母芦根齐,栀子花分夏枯择。
4、清热燥湿药
性味多苦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可同时祛除热邪和湿邪。主用于湿热证,如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痔瘘。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黄疸、口苦;下焦湿热所致的带下黄稠等。
清热燥湿芩柏连,龙胆苦参记周全。
5、清热解毒药
适用于各种火热毒邪所致的病症,如瘟疫,咽喉肿痛,水火烫伤等。热毒在卫表配辛凉解表药;热毒在气分而火热炽盛者,配清热泻火药;热毒夹湿着配清热燥湿药;热毒在血分着配清热凉血药;若伴正气虚弱者,可配补虚药。
解毒银翘蒲公英,牛黄大青板蓝根。
红藤败酱与地丁,白头马齿苋鱼腥。
白花蛇草山豆根,射干马勃及穿心。
蚤休土苓与半枝,众多药物细选之。
6、清热凉血药
多为苦甘咸寒之品,转入血分,主归心、肝两经,具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功效。
清热凉血犀地丹,玄参赤芍紫草参。
8、攻下药
多苦寒沉降,主归大肠、胃经,既能攻下去积,又能降泻火热。主用于热结便秘,宿食积滞等里实证及里热炽盛,火热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肿痛、牙痛、喉肿痛、吐血等。
逐下药
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还具有利尿作用。主用于胸水、腹水,水肿而正气未衰者。临床应用时,由于多有毒性,作用迅猛,故应注意药物的炮制、用量、用法及禁忌,以保证安全。
逐水甘遂与芫花,大戟巴豆牵牛夸。
7、清退虚热药
多为苦寒甘寒之品,主归肝肾经,具清退虚热的功效。主用于虚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大伤,出现低热不退,夜热早凉着;用治其他,因阴血不足所致的低热,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着。 清退虚热牡丹皮,青蒿银柴及白薇。
知母胡连与黄柏,秦芄鳖甲地骨皮。
9、温里药
凡祛除里寒,扶助阳气,治疗里寒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叫温里药,又叫祛寒药。多味辛、性热,主归脾、肾两经。具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主用于外寒入中脏腑,损伤元气而产生的胃寒、肝寒、肺寒等脏寒证。
温里附子与干姜,肉桂吴萸小茴香。
胡椒丁香高良姜,菝葜澄茄与花椒。
10、芳香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具化湿运脾功效的药物叫芳香化湿药,又叫芳香醒脾药或化湿醒脾药。所谓化湿,是指药物能驱除脾胃湿浊(消化道多余的水分);所谓运脾,又叫醒脾或健脾,是指药物能帮助脾运化(消化吸收)的作用。多味辛、芳香而性温燥,主归脾胃经,具舒畅气机、宣化湿浊,促进脾胃运化的功能。
芳香化湿藿香佩,苍术厚朴砂仁记。
白叩草叩草果配,脾为湿困才对证。
11、利水渗湿药
凡以通利小便,排除水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由于服用后能增加尿量,小便通畅,所以又叫利尿药。多甘淡平,或兼苦味,或寒性。主归肾、膀胱、小肠经。主用于水湿停蓄体内所致的各类病症,如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滞下、痰饮、湿疮等。
利水渗湿猪茯苓,泽泻苡仁车前仁。
木通滑石与瞿麦,萹蓄萆薢和石韦。
金钱茵陈与冬葵,地肤金沙赤豆明。
12、祛风湿药
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以解除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麻木不仁,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变形而经年不愈等症。
祛风湿药有独活,防己秦艽木瓜入。
灵仙寄生五加酌,豨莶(草)狗脊配海桐(皮)。
桑枝年健蛇类求,伸筋(草)络石(藤)海风留。
13、理气药
凡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叫理气药,又叫行气药。其中力量最强者叫破气药。多辛香苦温,主归脾、胃、肝、肺经。具有行气宽中、理气疏肝、行气宽胸、行气消胀、行气止痛、破气散结等功效。
行气木香青陈皮,枳实乌药与薤白。
沉香檀香荔枝核,香附佛手川楝明。
柿蒂刀豆降气逆,呃逆呕吐最适宜。
14、活血化瘀药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淤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淤药。其中作用强烈者,称为破血药、逐瘀药。多味辛,善走行,均具活血化瘀的作用。但据作用特点和主治不同,分为活血止痛、活血通经、活血消肿、破血消癥、治血痛痹等功效。
活血化瘀用丹参,川芎延胡与郁金。
益母泽兰五灵脂,三棱莪术牛膝根。
桃红乳没血藤增,甲珠地鳖苏木心。
王不留行降香心,水蛭虻虫然铜知。
15、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止血药。据促进血液凝固,制止出血的功能,主要用于身体各处各类出血。由于止血药的特点不同可分为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四大类。
止血茜草大小蓟,槐花茅根与地榆。
藕节仙鹤草白芨,血余蒲黄花蕊石。
灶心黄土与三七,艾叶棕榈细分明。
16、化痰止咳平喘药
凡能祛除排出痰涎的药物叫祛痰药,又叫化痰药;凡能减轻或制止咳嗽、气喘的药物叫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凡药性温燥,能祛除寒痰、湿痰的药物叫温化寒痰药。
温化寒痰白芥子,半夏南星白前使。
旋复花与白附子,寒痰湿痰细选比。
17、清化热痰药
凡药性寒凉或凉润,具清化热痰或润画燥痰功用的药物。
清化热痰有前胡,瓜蒌贝母礞海蛤。
桔梗大海与竹茹,海藻昆布及海浮。
18、止咳平喘药
凡能制止或缓解咳嗽、气喘的药叫止咳平喘药。主治咳嗽或喘息的病证。
止咳平喘用杏仁,紫菀冬花与葶苈。
百部苏子及桑皮,银杏杷叶马兜铃。
19、消食药
凡能消食导滞,增进食欲的药物叫消食药,又叫消导药。主归脾、胃经。用于饮食停滞不化引起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大便失常等症。
消食神曲与山楂,莱菔内金二芽加。
19、安神药
凡以安神定志、镇静安眠为其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安神药。主适用于阳气躁动而出现的心神不安、心悸怔仲、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等。
由于药物属性不同,分为重镇安神药和养心安神药。前者多为质重的矿物或介类药,主用于心肝火旺,阳气躁动的心神不宁等之实证;后者多为植物种子类药,主用于心肝阴血不足所致的心神不安等虚证。
镇静安神枣柏仁,远志五味合欢皮。
磁石朱砂与琥珀,龙牡茯神夜交藤。
20、平肝熄风药
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平肝熄风药。
多为苦寒或咸寒,主归肝经,具有平肝潜阳和息风止痉的功效。分别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晕眩、头痛、和肝风内动之惊痫、痉挛抽搐等,
平肝熄风羚羊角,天麻钩藤及地龙。
石决草决珍珠母,全蝎蜈蚣赭石入。
罗布麻叶牛黄雄,龙牡刺藜僵蚕服。
21、开窍药
凡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叫开窍药。因大多气味芳香,又称芳香开窍药。多为气味芳香,走窜性强,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恢复意识,苏醒神态。
芳香开窍用麝香,冰片菖蒲苏合香。
22、补益药
凡以补益正气、消除虚弱症候的药物叫补益药,又叫补虚药。主治正气不足的虚证,或邪未尽正以虚,或正虚邪实等证。由于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而药物功效有异,故补益药又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四大类。
补气药
凡性味甘温或甘平,以清除或改善气虚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补气药。
补气人参与黄芪,党参白术山药明。
大枣甘草与蜂蜜,扁豆太子参选择。
23、补血药
凡能补充血液,改善或消除血虚证候的药物称补血药。
补血当归与白芍,熟地阿胶龙眼肉。
首乌桑葚细斟酌,加配补气力更雄。
24、补阴药
凡能改善或消除阴虚病症的药物叫补阴药。由于作用部位和作用强弱的不同,而有养阴、滋阴、益阴、育阴、生津的不同提法。
多干寒或干凉,具有滋阴养阴、生津润燥的作用,主用于阴虚伴随代偿性异化作用增强,神经兴奋性增高,大脑抑制过程减弱、程兴奋性亢进状态,出现消瘦、口燥咽干、颜面潮红、尿赤便干、脉细数等。
养阴沙参与石斛,玉竹二冬配百合。
龟板鳖甲黄精入,枸杞女贞早莲服。
25、补阳药
凡以温补肾阳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叫补阳药,又叫助阳药,壮阳药。
补阳仙茅仙灵脾,鹿茸锁阳与巴戟。
苁蓉菟丝阳起石,杜仲续断加狗脊。
补骨脂与核桃仁,蛤蚧胎盘潼蒺藜。
冬虫夏草山茱萸,碎补益智供选择。
26、收涩药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叫收涩药,又叫固涩药。
该类药多酸涩,具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血、止带、止咳等多方面的收敛固脱作用。主用治正气虚乏而致气、血、精、津液,有耗散滑脱的病症。
收敛固涩山茱萸,五味益智加乌梅。
麻黄根与浮小麦,茨实莲米椿根皮。
诃子肉蔻与复盆,金樱五倍及乌贼。
余粮石脂罂粟齐,桑螵蛸等供选择。
驱虫药
凡能祛除或杀灭肠道寄生虫的药物叫驱虫药。主用于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其他类药
一、 外用药
主要具有解毒消肿、化腐排脓、生肌敛疮、杀虫止痒等功效。
二、 催吐药
又叫涌吐药,具有强烈的呕吐作用。
三、 截疟药
能制止疟疾发作为主的药物,多具清热解毒、抑制或杀灭疟原虫的功能。
四、 软坚散结药
能软化或消散坚硬肿块病症的药物。
五、 麻醉止痛药
能麻醉大脑中枢神经末梢、抑制延髓、脊髓兴奋作用而呈麻醉止痛作用。
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篇九
《中药功效与作用》
荆芥的止血作用能有效的缓解妇女产后血晕。荆芥有助于发汗,帮助发烧患者尽快退烧。睡觉前煎服一剂荆芥,发一阵汗,睡觉过后会感觉浑身轻快很多。镇痰、祛痰。荆芥有较强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因此如果有咳嗽痰多的症状,荆芥再配上白矾煎好服用可以有效的祛痰,减轻咳嗽症状。怯风、凉血。荆芥微温不烈,药性缓和,能很好的去除风寒症状。荆芥有辛散作用,常与薄荷通用,可以治疗麻疹透发不畅。
防风:(解表:发散风寒药)辛、甘,微温。归肺、膀胱、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 1、主要用于感冒风寒所致的头痛、身疼、恶寒等。常与荆芥相须为用,或与紫苏配伍,均可增强祛散风寒的作用。若属风热壅盛,目赤肿痛之证,亦可用本品与荆芥、薄荷、黄芩等配伍,以祛风清热。 2、用于感风湿或风湿痹痛。常与羌活、独活、川芎等配伍,以增强祛风除湿和止痛的功效,如羌活胜湿汤。 3、可用于破伤风。常与天南星、天麻等配伍,内服或外敷,取其祛风止痉,如玉真散。使用注意: 痉病不因外风影响者慎用。
防风的功效: 1.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2. 用于风湿痹痛 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3. 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术、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桂枝 性味辛温,有散寒解表的作用 常配合麻黄治疗无汗的风寒感冒,有助麻黄发汗解表的作用。配合白芍治疗有汗的风寒感冒,有调和营卫,解肌止汗的作用。桂枝还能温经、祛风寒、活血通络。可配合当归、赤白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治疗月经后错或经闭不潮以及行经腹痛、腹部症块等证;配合片姜黄、防风治疗因风寒阻络、气血不畅所致的肩臂疼痛;配合赤芍、红花、伸筋草等治疗骨节拘挛难伸、肢体疼痛等;合羌活、独活、防风、威灵仙、当归、附片等,可治疗风、寒、湿所引起的关节疼痛、四肢疼痛,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桂枝还有助心阳和温化水饮的效能。常配茯苓、猪苓、白术、泽泻、苏子、桑皮、炙甘草,治疗水饮凌心的心悸、怔忡、浮肿等;配瓜蒌、薤白、红花、五灵脂,治疗心阳不振而致的胸痹心痛。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验,常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但要注意辨证论治,不可用于有热证的病例。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故又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特殊情况下也可用到五钱至一两。
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
1
四苓汤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
白芍的作用与功效?【性味与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川芎的作用主要如下 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功用主治】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当归头和当归尾偏於活血、破血; 当归身偏於补血、养血; 全当归既可补血又可活血。 当归须偏於活血通络。 注:破血,活血法之一,即用祛瘀药中比较峻烈的药物祛瘀滞、散症结的方法
熟地具有补血滋阴作用,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亦可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症,是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六味地黄丸主要成分之一。熟地味甘微温质润,既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如熟地配以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治疗血虚症的“四物汤”。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养心,配龙眼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脾胃气滞,痰湿内阻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药用时可煎服,10~30g。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1、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2、肾阴不足,遗精,盗汗等.3、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等.4. 熟地黄吃多了会有碍消化,使得痰多,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稀. 功效:熟地味甘微温质润,既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如熟地配以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治疗血虚症的“四物汤”。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养心,配龙眼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脾胃气滞,痰湿内阻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药用时可煎服,10~30g。性状鉴别:为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有光泽,外表皱缩不平。断面泣润,中心部往往可看至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大,质柔软。味甜。 以块根肥大、软润、内外乌黑有光泽者为佳。药膳:地黄花粥、生地黄粥、百合地黄粥。方剂:清营汤、青蒿鳖甲汤、四生丸、增液汤、六味地黄丸。禁忌:用时宜配砂仁、陈皮等,以防腻滞碍胃。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慎服。
[性味功能] 甘、涩,平。敛气逐湿,止盗汗,安神,涩精止血。 [主治用法] 治夜卧盗汗,梦遗,滑精,肠风下血,泻痢,吐衄血,崩带。外用可敛疮口。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敷患处。
牡蛎的功效与作用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 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 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
酸枣仁的功效养肝,宁心,安神,敛汗。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烦渴,虚汗。 ①《本经》: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 ②《别录》:主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 ③《药性论》:主筋骨风,炒末作汤服之。 ④《本草拾遗》: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 ⑤王好古:治胆虚不眠,
2
寒也,炒服;治胆实多睡,热也,生用。 ⑥《本草汇言》:敛气安神,荣筋养髓,和胃运脾。⑦《本草再新》:平肝理气,润肺养阴,温中利湿,敛气止汗,益志定呵,聪耳明目。 柏子仁功效与作用静心安神、滋阴固肾、润肠通便。主治心阴血亏、-肾阴不足、阴虚肠燥引起的失眠健忘、腰膝酸软、遗精盗汗、大便秘结等症。 柏子仁含脂肪油,并含少量挥发油、皂甙、植物甾醇、维生素A样物质及蛋白质等。柏子仁的水及乙醇提取物均有改善记忆作用;其醇提物有镇静作用;所含大量脂肪油而有润肠通便作用。 柏子仁去油制霜用,宜于心神不宁而大便溏泻者。有研究表明,柏子仁霜的镇静催眠作用明显强于生柏子仁。功能主治【性味】:甘,平。归心、肾、大肠经。【主要功效】:1.补心养血:用于血不养心的惊悸怔忡、虚烦不眠,思虑过度、心脾受损等,如(<证治准绳>养心汤)。2.润肠通便:用于阴虚血少的肠燥便秘等,如(<世医得效方>五仁丸)。3.盗汗自汗:用于阴虚多汗等症,如<柏仁丸>【用法用量】:煎服6-15克。禁忌1.该品易走油变化,不宜曝晒。2.便溏及痰多者不宜用。宜:心神失养,惊悸恍惚,心慌,失眠,遗精,盗汗者宜食;老年人慢性便秘者宜食。忌:大便溏薄者忌食;痰多者亦忌食。【制法】:柏子仁:除去杂质及残留的种皮。柏子仁霜:取净柏子仁,照制霜法(附录Ⅱ D)制霜。柏子仁基本形态(9张) 合欢皮为豆科(Legumin0sae)植物合欢的干燥树皮,呈卷曲筒状或半筒状,长40~80cm,厚 合欢皮0.1~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性味甘、平。有解郁、和血、宁心、消痈肿之功。有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痈肿、瘰疠、筋骨折伤之效。功效合欢皮为豆科植物合欢的树皮,合欢皮别名合昏皮、夜台皮、合欢木皮,合欢皮有安神解郁、活血消痈的功效,合欢皮有治疗心神不安、忧郁、不眠、内外痈疡、跌打损伤的作用,溃疡病及胃炎患者慎服合欢皮,风热自汗、外感不眠者禁服合欢皮。
药名:合欢皮别名:合昏皮、夜台皮、合欢木皮。心经;肝经。功效:安神解郁,活血消痈。主治:心神不安;忧郁,不眠,内外痈疡,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来源:合欢皮为豆科植物合欢的树皮。
秦皮的作用与功效?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胆经。
【功用主治-秦皮的功效】清热燥湿,平喘止咳,明目。
治细菌性痢疾,肠炎,白带,慢性气管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牛皮癣。
【宜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青蒿的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血用于内热引起的咽喉肿痛,目赤,口干舌燥等症解暑用于夏季中暑,证见燥热汗出,口渴难耐,四肢无力,虚脱休克等。除蒸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益气治疗脱发,白发,视物模糊,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凉血利尿用于小便不利,小便短赤,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
白芷(学名:Angelica dahurica)为伞形科当归属的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东北及华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
3
地。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用于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
)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中药材库查询中药材杜仲。
夜交藤的功效与作用镇静、催眠作用夜交藤煎剂灌胃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与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呈协同作用。大鼠睡眠多导图显示总睡眠时间延长,主要是慢波睡眠时相延长,异相睡眠时相缩短。降血脂作用夜交藤醇提取物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TC及TG含量,并使高脂血症鹌鶉的TC含量降低,HDL-C/TC比值明显升高,主动脉光滑,无斑块形成。表明夜交藤有一定的降血脂、抗AS及预防脂肪肝的作用。治皮肤瘙痒夜交藤、苍耳子各适量,煎水外洗。(《安徽中草药》) 治腋疽首乌藤、鸡屎藤叶各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疗疥疮 用法:10岁以上,用夜交藤200g加水1000ml浓煎,每日分2次外洗,为1日治疗量;10岁以下,用夜交藤100g加水700ml。治疗46例,取得满意疗效。病程最长的1年2个月,最短的2天。治疗精神分裂症夜交藤90g,何首乌90g,红枣2-6枚,制成煎剂,每日服1剂,分上、下午2次分服,15日为1疗程。共治疗95例,结果治愈8例,显效47例,进步11例;经随访30例,其中痊愈14例,显效16例,患者病情稳定。治疗周身酸痛夜交藤既有养血作用,还可通利经络,治血虚周身酸痛,可配合当归、地黄、鸡血藤、络石藤等同用。 降血压罗布麻叶、牡蛎各15克,莶草、夜交藤、吴茱萸各10克,加水适量煎沸后,待温沐足,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补脑安神功效,可降血压。
苍耳子的功效与作用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可以生用,捣碎生用即可,生品有毒。生品消风止痒功效较强;还可炒制,建议直接购买炒苍耳子,炒后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度服用易中毒。
辛夷花
【性味和功用】::辛,温。归肺、胃经。祛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功用主治】祛风,通窍。治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①《本经》:"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酐。" ②《别录》:"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几几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 ③《药性论》:"能治面生酐。面脂用,主光华。" ④《日华子本草》:"通关脉,明目。治头痛,憎寒、体噤、瘙痒。" ⑤《滇南本草》:"治脑漏鼻渊,祛风,新瓦焙为末。治面寒痛,胃气痛,热酒服。" ⑥《纲目》:"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并用研末,入麝香少许,葱白蘸入数次。" ⑦《玉楸药解》:"泄肺降逆,利气破壅。" ⑧《江西中药》:"外用能促进子宫收缩,具催生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5~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塞鼻或水浸蒸馏滴鼻。【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4
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篇十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处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
别名:附子理中汤
附子(制)100g:又名乌头,别名:草乌、乌药、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
药性及归经:味辛、甘,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气雄行散,可升可降,走而不守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莠寒除湿,止痛主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寒厥头痛,阴火喉痹,心腹冷痛,吐泻久痢,冷结便秘,阴寒水肿,冷积疝瘕,阳虚外感,风寒湿痹,中风挛急,阴疽疮漏
附子食物相克: 附子反半夏、瓜蒌、白蔹、贝母、白芨;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芪、人参、乌韭。
党参200g
【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9~30g。
用药禁忌
1.《得配本草》:气滞、怒火盛者禁用。
2.《药笼小品》:中满有火者忌之。 3.《中华本草》:实证、热证禁服,正虚邪实证,不宜单独应用。
白术(炒)150g :别名:桴蓟(bāo jì),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苍术等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药用宜忌宜:脾胃气虚,不思饮食,倦怠无力,慢性腹泻,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者宜食;自汗易汗,老小虚汗,以及小儿流涎者宜食。忌:胃胀腹胀,气滞饱闷者忌食。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干姜100g
【性味、归经】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
【应用与配伍】:1.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 治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2.用于亡阳证。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亡
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3.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本品辛热,善能温肺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甘草100g
【性味】:甘,平。微凉
【归经】:入脾、胃、肺经。
1、用于,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2.用于疽疮疡、咽喉肿痛等。3.用于气喘咳嗽。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大剂量30~6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用药禁忌1、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2、不可与鲤鱼同食,同食会中毒。 附子理中丸,附子为君药。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从附子的生长周期来看,冬至时栽种,夏至时收获,附子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心为纯阳之剂,大辛,大热之品。大补阳气,还能散寒。治疗阳虚、阳脱必需之药。理中丸,理脾胃,调理脾胃的意思,由于脾胃虚寒,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调理中枢使中枢正常运转。
【处方来源】汉 张仲景《伤寒论》理中丸加附子。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
【药物组成】附子(制)100g 党参200g 白术(炒)150g 干姜100g 甘草100g
【方解】本方共由5味药组成。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共为主药;党参甘温入脾,补气健脾为辅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合用,可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共奏温中健脾之功。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证、胃神经官能症,呕吐、腹泻、急性胃肠炎、肠炎、结
肠炎、肠痈。吐血、便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肌衄(过敏性紫癜),风心病、肺心病、窦性心动过缓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方解】制附子大补阳气,散寒,附子大辛,大热,好的附子片用舌舔一下,舌会有麻的感觉。有的老中医讲,服药后口唇有麻木感,就说明附子的用量已经足了,可以暂停服药了。再服有中毒的的可能。党参,在伤寒论中都是用人参,现已改为党参,党参健脾益气,有益于中焦气机的升降。干姜,是生姜干燥所得,因为其色白,又称为白姜,与生姜相比,干姜的温热之性比生姜要厉害,但仍具有降胃气、止呕吐的作用。干姜与附子同用,温阳散寒之力大增,“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但用附子其温热之药力大减。甘草这里应为炙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兼具调和作用。
总的说来,附子理中丸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
【制备方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适用证】适用于阴寒体质,阳热体质禁用。
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神疲,面色白,肢冷,脉软,尿清,便溏
判别阴寒体质与阳热体质的纲领:
【阴寒体质】:
神——精神萎靡,目光无神,面带倦容。
色——面色晦暗或暗黄,萎黄,或者黄白,无光泽。
形——形体偏胖,肌肉偏松,或有浮肿。
态——喜静厌动,容易疲倦,但欲寐。
平素表现——畏寒喜温,四肢发凉,或腰以下凉冷。大便偏溏,小便清长。口和或喜热饮。
【阳热体质】:
神——亢奋、易烦躁,焦虑,失眠多梦。
色——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眵,唇红。
形——偏瘦,体格较强健。
态——亢奋、好动。
平素感觉——口干口苦,喜凉恶热,喜冷饮。皮肤常有疮疖。便干,小便短赤。 再交给你一招:云南名老中医,火神派的代表人物吴佩衡常用的诊断方法:哈气吹手心,如果手心有热感,说明阳气不虚。如果没有热感,说明阳气虚了。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
还有一招:问病人寒热情况,当然不能在感冒发热时问,这时问,病人总是怕冷,这是恶寒。平时不发热的情况下,问病人怕热?还是怕冷?病人怕冷,多属于阳气不足,即阳虚。
【禁忌症】凡是阳热体制,都不适合不用。
五禁——面赤;舌红苔黄燥;谵语,狂,心烦乱;尿短赤,脉数实。
【药后三问】:
三问是:服后睡眠、小便、动静三方面的变化,如三症亢进,则附子减量或停用。即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正常反应。
【用法用量】
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3次;
浓缩丸:一次8~12丸,一日3次;
口服液:一次5毫升,一日2次;
片 剂:一次6~8片,一日1~3次。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服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此外,本品偶可引起心律失常,面部浮肿及舌头卷缩,失去味觉等症状。
【药理作用】主要有镇痛,调节肠道运动,增强体力和抗寒能力,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来源:新浪博客 北方的家园
1,腹泻 本药是理中汤加附子而成。对于明显是受寒或食生冷而引起的水样腹泻,没有肛门灼热感,没有里急后重感的,都可以使用,西医对于这类病证是按急性肠胃炎治疗,但输液打针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有的甚至会加重病情,这种情况下服用附子理中丸是最合适的,对于稍食生冷就腹痛腹泻的脾胃虚寒型人群,可在冬季服一段时间,但不可长服,以防附子药性过热。
案例:王女,16岁,随父母侨居澳洲,吃西餐伤脾胃,食后即泻,西医无效,乃归国求医。服沈阳中医研究院中药四十余剂,每次160元三副药,服后病如故。又去著名的儿科中医小儿王处求医,亦无效果。国内西医谓为心理障碍,没病,不予医治。求医八个月,费用七八千,不见一丝效果。
2003年3月26日,彼邻居来电话代为求治,云病人食后即泻,泻后又饿,周而复始,每日如是,现已骨瘦如柴,精神萎顿。
食入不化泻出,有降无升,胃能容而脾不能消,责其中焦无火也。求其根本,则坎阳虚衰,坎阳不足则上升无力,中土乏生化之力,脾胃失运化之权。治当中下并补,扶阳抑阴,俾其生气旺盛,自能消化饮食矣。
处方:附子理中汤
干姜60克,白术30克,党参60克,炙甘草30克,黑附子30克。七碗水煎剩二碗,早七时服一碗,下午三时服一碗.
28日晚,病人邻居又来电话,云病人早七时服药后,不到一分钟,先感胃中发热,随后头上如同炸裂般疼痛,头皮发麻,面上如中风状,麻木抽搐不已,舌头发硬,吃橘子不会吐子。接着浑身发麻,腿抽筋,恶心想吐。但吃饭后没有泻。症状从早七时一直持续到下午一时方平复。一时多浑身觉疲倦,睡了一觉,原先手脚冰凉,服药后麻木时手先觉热,接下来脚上麻木,随后脚上亦热。
因反应剧烈,晚上病人不敢再吃药,邻居打电话来问,告乃排病反应,但吃无妨,方再服。服后腹泻四五次,原先总觉饿,食后即泻,泻后马上又饿,今日食后不再觉胀觉饿,食后亦未泻。晚间十时多脸上又发麻,全身从脸上向下发麻,但没有抽搐,持续一小时所有,半夜二时多呕吐一次。
30日,病人邻居又来电话,云第二天早晨服第二服药后肚子发麻,随后开始腹泻,持续一日,至少五六次,所泻全是清水。中午饭后没有腹泻。晚间再服中药后不再有反应。当日早晨食后觉饱,没有腹泻,病人高兴异常,云八月中头一次吃饭后没有腹泻,并感觉吃饱。
二剂药服完症状基本消除,嘱将五剂服完,以巩固疗效。
5月24日反馈:服药后,过去的症状全部消失,体重渐增,现已恢复正常。共吃五服药,药费一服七元。
所谓服药不眩瞑厥疾不瘳,此之谓欤?
2,脚癣 附子理中丸将本品研极细末,加蜂蜜调为膏状或加水调为糊状,涂敷于患处,外以纱布覆盖,每日换药2~3次,经过2~3天即可获愈。 3,慢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小腹隐隐作痛,绵绵不休)
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由于病邪内侵,导致湿热淤毒,潴留下焦,日久则气血淤滞,络脉失和,甚至结成淤块。故治疗需以行气活血,清利湿热为主。 但是久病多虚多寒,用常规方法难以获效,我曾治用“附子理中丸”治疗多例 慢性盆腔炎 均治愈。
“附子理中丸”按照说明书服用,最少要服三个月,每服七天停三天,连续服。
4,小儿多涎症 初学医道,小试牛刀。大三时,回家过年。返济南时,托朋友购火车票。去朋友家取票时,小坐一会。闲聊,朋友子5岁,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朋友说,只一事相烦,孩子终日流口水不断。口水清稀,舌质淡红,舌面上津液汪汪,几欲滑脱。不敢吃冷食。脾胃阳虚明显。建议服用附子理中丸。后来又见到家长时,说起,孩子服用了2合附子理中丸,就不再流口水了。那时的病例对我是一种鼓励与鞭策,是我学中医更加有信心了。
5,胃脘疼痛 曾治一小儿,因吃雪糕、冷饮过多,导致胃脘疼痛,食少纳呆,舌淡苔白,大便每日一次,不成形。被当地医院诊为慢性胃炎。家长说,自从得病后,患儿自己不敢再吃生冷之物,从不再开冰箱找冷饮、雪糕。这是典型的脾胃虚弱,寒邪伤阳所致,附子理中汤三剂,附子理中丸两盒,先服用汤剂,再用丸剂。一个月后,家长来电反映,药后,胃就不同了。现在又感开冰箱找冷饮了。我嘱他说:一定要控制量。不然还复发。
6,痛经 有一病人,第1次来月经时候用冷水洗了,从那开始每次都疼。现在每次来都肚子疼,怕冷,上吐下泄!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来月经的第1天都要在有电热毯上和N层被子下面,肚子上还用热水袋,还要起来不停的上厕所,把肚子里的东西吐光,排光~每次都吃去痛片顶着,因为到目前没发现别的药能起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