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论文

| 乐学园 |

【www.guakaob.com--乐学园】

矛盾论论文篇一
《矛盾论论文》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实践教学·马列经典原著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 主标题 :自定

—— 读《XXXXX》 有感

小组 代 表人: 院系专业班级: 联 系 电 话: 填 表 日 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11年2月26日

矛盾的世界

——读《矛盾论》有感

摘要: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关键词:矛盾、客观、主观、辩证法、

(一)写作背景

1937年,《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两篇重的哲学论文之一,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而统一全党思想,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转变,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作。当时,共产党在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成败经验,加上抗战时的延安相对远离战火,使得毛泽东有条件和可以完成这样的哲学总结。《矛盾论》的发表,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文章介绍

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

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特点之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作者的国学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主要关于革命的例子(因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针对的对象),但不局限于关于革命的例子,还有关于自然科学等等的例子。这些足以见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特点之三,语言准确而生动。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珠炮似地一下子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

(三)文章影响及我的理解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著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著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矛盾论论文篇二
《矛盾论论文》

人生处处皆矛盾

----《矛盾论》读书论文

新闻与传播系 新闻(一)班 卢华玲

内容摘要: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势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

关键词:形而上学 、内因和外因、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

初读《矛盾论》,觉得书中所讲抽象而乏味,但细细咀嚼鉴赏,便觉得哲学真是一门神奇的学问,将人生的道理系统而专业的呈现在人们眼前,以我所能认识的《矛盾论》来讲述人生的哲学与道理是万万不能说透彻的,因此只是结合个人的经历与思考感悟来谈谈自己的浅薄理解。

《矛盾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宇宙观的高度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食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让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说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二是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三是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四是具体

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五是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在相互转化。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以准确、精炼的语言阐述了哲学道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论述。

作者在第三部分主要分了几种情形。一系列的论述在部分上构成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次分明,浑然一体。

此部分重点在于矛盾的特殊性。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成长到死亡,无不体现“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这就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具有的不同矛盾,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而对与我们每个个体来说,总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总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方面,这就是每个个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殊性。

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在这一部分,作者将哲学原理和革命斗争的具体时间相结合,也以实践检验了哲学原理的正确性。“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作者以一九二七年中国革命失败后以及红军长征等革命实践论证了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

而在我看来,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也是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的体现。台湾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王朝多次派人对台湾进行治理,那时候海峡两岸和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台湾就和大陆长期分离,这个时候冲突就成为主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经济的需求使海峡两岸打破僵局,开始进行贸易往来,互通有无,甚至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三通”,现在和也就又成为主要方面。

除此之外,作者的语言功底也让我深深折服。这是一篇哲学论文,语言准确生动、精炼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

准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在论述运动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珠炮似的一下罗列了数十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哪些是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

读毛泽东的《矛盾论》,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出人生的些许哲理。当然,这只是最浅显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内容依旧似“雾里看花,镜中观月”,特别是第五部分他关于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的论述,我依旧不太明白,需要更多的人生阅历来领悟哲学的魅力。

矛盾论论文篇三
《矛盾论论文》

读《矛盾论》有感

从写作背景上看,《矛盾论》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党内出现的严重的妨害革命发展的教条主义而写的,全文思辨性极强,融入了很多的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哲学理论,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才写出了《矛盾论》这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在他的《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整篇文章读起来,我不得不感慨于毛泽东的文学功底和强大的逻辑思维,通篇文章都非常地连贯,观点也很明确,到处都闪耀出一种思辨的哲学光芒,当然,在文学气息浓厚的文章下,更是毛泽东犀利而又富含科学的理论。

这篇文章给我感觉最深的就是毛泽东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对于当时时局的精准到位的分析,不可谓不精彩,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对“矛盾”准确的分析定位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巨大的作用,体现了哲学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意义。 读完《矛盾论》,我的收获大概分为如下几点:

一 事物的发展源于其内部矛盾性,内因第一位,外因第二位

首先应区分两种宇宙观的定义:①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② 辩证的宇宙观。形而上学。即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源于外部的原因;而辩证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论》里的这两段话很好地阐释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源问题和条件问题,解决的是发展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的问题,这个问题《矛盾论》已经做了足够的论证,也经历了实践的验证,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认识到其科学性与

正确性,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之中。举个例子,

二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首先还是搞清楚定义的问题: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

㈠首先我先说一下我对于矛盾普遍性的一些认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也就是说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举个例子,在我们人类发展历史上便充满了矛盾。在原始社会,矛盾可以是人与大自然中的野兽的生存问题,人们总是要想怎么去避免被野兽伤害;而到了农业社会,矛盾可以是农民与地主存在的冲突,地主千方百计想要赚更多农民的钱,农民生活疾苦,这就是社会矛盾;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会存在一定的社会矛盾。

所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就显得尤为重要,承认矛盾普遍性,在工作生活中使用矛盾分析法,有助于我们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结合我们的工作,当着手一项全新的工作或者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局面时,我们不能盲目的用主观思想去判断,或者用轻易的以往经验拍脑袋办事情。在工作和目标达成的不同阶段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及周围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即矛盾,多考虑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或者目标的实施过程相对立的一面,尽可能的考虑到不同的细节,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使得我们的工作在进展过程中不被动,对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问题有解决预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能够有效、高效的开展,得到预期的效果。

㈡ 在承认矛盾普遍性存在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矛盾的特殊性:

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

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譬如就中美军事发展的问题来说,对于两国来说,发展军事的目的都在于保卫自己国家的领土主权、增加参与国际事务时的筹码与信心,这个是矛盾普遍性的体现;但是对于美国来说,其军事重点是着眼于全球战略,而对于中国,其主要的军事重点是着眼于亚太地区的军事战略,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的体现,既然存在这种特殊性,当然也要求我们在发展军事的时候不能什么都要求与美国看齐,美国搞十几艘航空母舰,我们没必要,一两艘就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战略目的,美国军费好几千亿,我们不用,这就现实中应用的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

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通过对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述,《矛盾论》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通过学习《矛盾论》,我们了解到,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毛泽东还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为了达到和解决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需要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在不同的阶段,各种不同的次要矛盾又会上升为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我们而言,刚进大学,找到自己的目标,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是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问题。随着自己的不断摸索,现在自己已经大二,就要思考大学毕业是自己的选择: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等。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要为自己的出路做抉择。当决定了之后,一些小问题有出现了,假如决定考研,你又要想自己考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好多问题接憧而来。此刻我们

要找到关键问题,即主要矛盾,一一化解。

四 总结

毛泽东的《矛盾论》使我在很多问题上豁然开郎,深感茅塞顿开,它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读《矛盾论》让我认识到:哲学是帮助你怎样去认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帮助你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发展事业——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学问。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毛泽东号召哲学走出课堂,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矛盾论论文篇四
《矛盾论论文大纲》

《矛盾论》活在当下

——环境学院2011级公事李梓瑄2011200796 看过《矛盾论》之后,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思想之深邃,他总结出来的矛盾哲学亘古不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即便是将来,都会适用。

就像是《矛盾论》中所说,矛盾存在于每时每刻之中,然而就是这矛盾,推动了整个社会时时刻刻的进步。它不仅仅在过去成就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在如今,也证明着自己的强大。对个人,想做的事无限和所剩的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做出取舍,而正是这些取舍使得人们成熟;对国家,大多数人的权利和少部分人的权利之间的矛盾,使得国家变得越民主开放;对社会,想要发展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使得社会变得更繁荣有序。矛盾论并不是仅仅存在于毛主席的年代,更是存在于时时刻刻的生活社会中。

要承认矛盾的不可避免性, 这不是要求我们怨天尤人,顺其自然,而是要从中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高效的推进社会的发展。然而就像是《矛盾论》中所说,矛盾存在特殊性,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就像是其中引用的列宁同志的话: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明。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矛盾,然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人云亦云最终只能获得邯郸学步的结果。再拿如今的科技发展来说明,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科学水平之间有着矛盾,但是如果不看重其特殊性,搞千篇一律的研发,只能是浪费资源浪费环境。如今社会唯有创造力才是真正的摇钱树,有创造力才能引领潮流,领跑经济,苹果网络服装无不证明这个真理。所以说,唯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创造力的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然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时,我们要有准确的切入点,角度不对多功无用。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毛主席整篇文章似乎都贯彻着一个思想,那就是变化性。矛盾随时都在,但是时时刻刻不同;矛盾随处可见,但是没处都已各自的特点;矛盾在不同个体中变化着,在同一个个体中依旧随着其发展而变化。同时,“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所以,我们若想要利用矛盾,解决矛盾,就必须要时刻以当时的矛盾为前提,换句话说,就是要与时俱进。这个时代缺什么人才,我们作为大学生就要去钻研什么;这个时代需要什么养的思想,我们就去研究什么;这个时代需要什么资料,我们就去实践什么;时代在变迁,需要的东西层出不穷,我们要做的便没有终点,但是一代一代交替下去,才能维持稳定的新陈代谢,使国家这个有机体健康的走下去,并且发展壮大起来。 如《矛盾论》所说,解决矛盾还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面面俱到泛而不精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们在勤奋的同时还要冷静,不做无用功,将效率发挥到最大切入主题直接命中目标,极大的缩小我们的发展进程。再拿大学生的社团生活作为例子,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参加了很多的社团,但是泛而不精,不

仅耽误了很多的宝贵时光而且严重的甚至耽误了学习。在这个时间的矛盾中我们如果选择了以熬夜和跷课作为解决方法,便完全没有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主要矛盾是社团与课业在时间上的冲突,而此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社团,因此,从社团中加以选择,单一而精则是上上策,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你今后在工作上的成绩,也会保证学生的本职——学习。

《矛盾论》言简意赅,毛泽东深入浅出,阐述了哲学中矛盾的诸多特点,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当然它不可能只提到我上面所提到的这几点内容,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对抗性它也有着很明确的解释,从毛主席的语言中,我似乎看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子,物质的辨证与统一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其实这也是世间万物的一个剪影,世间万物都在变化着,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着,对立和统一只是两个相对的位置,在变化和运动的过程中位置的变化是必然的,对立和统一互相转化便也不足为奇。我们要学习的,是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他不仅仅体现了毛主席的远见卓识,更体现了他宏观的思维角度和博大的胸襟。我们现实社会中如果多了一份长远的目光,深邃的体悟,博大的胸襟,很多看似难以达成共识的事情便都会迎刃而解。

矛盾论论文篇五
《矛盾论论文》

《矛盾论论文》

《矛盾论》是毛泽东主席在1937年写的。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对于我们今天的威武辩证法的学习很有帮助,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创造性的运用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的许多的复杂矛盾。

它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矛盾论》是毛泽东主席在1937年写的。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对于我们今天的威武辩证法的学习很有帮助,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创造性的运用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的许多的复杂矛盾。

它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科技把世界拆穿的那么快那么透彻,那么要给所有人类怎样的情感依附?所以,我一直认为

自己是一个承认马克思唯物论的唯心主义者。我宁愿相信有轮回有来世,然后好好地过今生。宗教如果没有它自身的价值,是无法笼络这么多信徒的。那就让我们中庸一点吧,在接受唯物论的同时唯心一点儿,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依然相信神话一点儿,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依然会幻想一点儿,这样好不好。

不论如何,没有信仰的人是无法生活的。也许有的人的信仰正是“共产主义”,那也无可厚非。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询问自己:“我有没有变得像机械一样冰冷?”

四、总结

以上三点就是《矛盾论》中让我产生思考的片段。因为我不是文科学院的学生,所以没有多少专业名词来支持我的理论。我的论述更多的是基于自我的理解,联系了生活的经历所提出的看法。基本都是与人生联系起来,因为我觉得,再高深的哲学理论,价值不在于多么艰深,而在于怎样被人们用来实际运用。于是,我就稍微运用了一下,写了点自己关于人生的感悟。

矛盾论论文篇六
《实践论与矛盾论论文》

从实践论和矛盾论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将这一句句响亮的口号奉为“真理”,中国人在这些“真理”的指引下下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富饶的土地建设起自己的国家。30年的改革成果我们有目共睹,30年的经济腾飞我们无比自豪,30年的伟大成就我们欢欣鼓舞。可是,30年过后,富饶的土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清澈的河流变成了浑浊的泥浆,蔚蓝的天空变成了灰白的背景„„

环顾全球,如今的发达国家在发展的初期,同样肆意地破坏着自己的环境,用高污染的代价换取经济的高增长,直到后来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木糠油事件”等一系列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以后,才开始整治曾经被污染的环境。回首30年,我们也似乎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们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似乎从来都是一对矛盾的双方。而在经济不断发展后,这种矛盾便更将凸显。

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但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而且贯穿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从事物的开始到结束,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矛盾;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客观世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所以,矛盾充满了整个时空。正是矛盾的存在,所以事物存在;正是矛盾的存在,所以事物发展。由于人认识能力的原因,往往存在的矛盾未能及时地被发现,只有其被激化后呈现出来才被意识到。但是,矛盾并不因为没有被发现而不存在。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长久存在的,环境的破坏曾经贯穿着以往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但当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后,这种矛盾被激化,从而以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被我们发现,被我们重视。

但是,如今激化后所呈现出来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不能说明我们曾经极度重视经济发展的认识的错误。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已经证实了曾经引导我们发展的这一套理论是正确的,有效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真理都有其相对性,任何理论也都不能离开其时代的背景。三十年前,我们党根据中国贫穷落后的现实提出,发展并完善了邓小平理论。三十年后,一系列问题的显现和激化并不能说明理论的错误,而恰恰说明理论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而,随后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与其共同构成了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那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真的是不可调和的吗?如果是的,那么这似乎将成为一条真理。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某些城市的例子,我们看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的统一并相互促进。

山东日照就是最好的例子。

山东日照是一座甚至连中国人都不甚熟悉的经济欠发达小城,最近数月接待的外国记者,却可能超过了它所有的历史之和。因为全市超过50万台无声运转的太阳能热水器,日照被世界偶然发现,并一跃成为耀眼全球的环保明星。包括BBC、《华盛顿邮报》在内的世界级媒体罕有地倾注嘉许,它们称其为“绿色能源典范”。

大约三年前,太阳能成为这个城市最外在的视觉标签,密密匝匝的集热管把几乎每一栋新建建筑装点成被银光包裹的庞然大物。超过50万台的太阳能热水器无声地运转于日照上空,服务于超过130万名市民。当地政府宣称城区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已达99%,并且坚信全城覆盖已指日可待。这让整个城市前所未有地充满自豪。

那么,是什么让日照有意愿且有能力去完成这样一个覆盖全市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工程呢? 1989年,日照始升级为地级市,彼时还只是一个由分散的农村拼合成的内陆小县城。经济基础的先天不足和区位的偏居一隅带来挥之不去落寞感——江苏的连云港和山东的青岛两大重镇将其夹击成一个缺乏吸引力的经济洼地,而赖以生存的日照港,也因早期煤价过低而发展不顺难以惠及城市。

在山东的经济成绩表上,常年位于倒数第二的记录让日照颜面失色。这里工业基础薄弱,商业落后,而人们安于现状。直到2001年,一位有着留洋经历的大学副校长——李兆前

成为市长。这个当年年仅39岁并拥有博士学位的新型官员,对于生态和环境情有独钟,这可能源于他自己曾经的学术经历。李上任不久,即出台了180页的《日照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走绿色城市之路。“这是惟一的出路。”原日照市建委主任董淑波说,“日照手里已没有其他牌了。”

也许很出乎意料,也许很多人会以为日照一定是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基础坚实。其实不然,“这是唯一的出路,手里没有其他牌了”。这就是日照留给我们的答案。

其实,与其说发展清洁的太阳能是日照市在激烈的地方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的无奈之举,不如将他看做是日照市政府的高瞻远瞩。因为建立在煤炭、石油等有限资源基础之上的工业必将面对这些资源短缺与用尽的一天,而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藏。日照利用自身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太阳光照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不仅赢得国内外普遍赞誉,更使日照市成为了在太阳能大规模发展与应用的先行者,为日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清洁能源的研发与使用探索了一条道路,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收获。难怪有一个外国记者如此评论:“一座寂寂无名的港城难道掌握了中国通往未来的钥匙?”。

从日照的成功实践中,我们看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同时,环境保护与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也能为一个城市充入新的活力与竞争力并提供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的发展也使进一步的环境保护成为可能。因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又是辩证统一的。通过日照的实践,我们也发现其恰好验证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而后者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矛盾论论文篇七
《马哲课《矛盾论》论文》

读矛盾论

王炳威 生物医学 201030760326 摘要:《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

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在当今市场经济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今天,他的对立统一规律在现在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关键词:矛盾、辩证法、主观、客观、形而上学

(一)写作背景

自1921年成立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前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上、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挫折,有时甚至严重到几乎断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命运的地步。造成这些重大失误和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而深刻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党内一直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主观主义错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形态。为了反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特别是严重的教条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领导现代中国的革命,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工具,《矛盾论》发表了,它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文章解读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他特别重视历史和哲学,在他的《矛盾论》中,从辩证法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并且通过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六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和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对两种宇宙观的论述中,毛泽东指出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

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而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

在对矛盾的普遍性的论述中,毛泽东认为因为许多事例对其的运用验证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就简单概括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在对矛盾的特殊性的论述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进行讲解,因为他认为教条主义者主要是对这方面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而这正是毛泽东写《矛盾论》的动机。他指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

在对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述中,毛泽东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在对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论述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在对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的论述中,毛泽东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在最后,毛泽东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三)我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想

古语有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然界有矛盾,人类社会更有矛盾。人不可能脱离矛盾而生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必需生活在矛盾之中。也就是说矛盾存在于所有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实实有矛盾。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如在党的带领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GDP取得了很大的增长,但在非典时期,我国党中央认识到了当前的主要工作重心应转移到抗击非典上,因此,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文章中也曾说“生命也是存在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到来”,这观点说的很好,但值得一说的是,这一矛盾结束了,另一矛盾就又产生了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所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由矛盾个体组成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存在矛盾。基于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必需学会怎样对待矛盾的普遍性,从而使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少碰钉子。

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朝气蓬勃的时期,要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需要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需根植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从而才能实现自己更好地发展,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同时,我们作为青年一代更要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矛盾论论文篇八
《矛盾论读后感论文(2500百字左右)》

《矛盾论》读后感想

最近拜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这次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在不禁为其的深刻论述所折服的同时,我更加深入了解了毛泽东这位令人钦佩的伟人。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和马克思一样,特别重视历史和哲学,在他的《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 通过对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述,毛泽东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毛泽东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

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毛泽东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矛盾论》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以从《矛盾论》为主要影响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促使我世界观转变的催化剂。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矛盾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升华了。我感到,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来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矛盾论》一直是我反复阅读的经典。在此基础上我还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感到自己认识客观规律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以后,很多问题豁然开郎,让我深感茅塞顿开。读《矛盾论》让我认识到:哲学是帮助你怎样去认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帮助你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发展事业——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学问。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毛泽东号召哲学走出课堂,让每个人都受益无穷。

矛盾论论文篇九
《读矛盾论有感》

“这些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我在这篇读后感中无意于对有关矛盾的哲学命题作一点讨论,也没有这个水平,只是想对这篇论文的写作特点作一点归纳,以便对日后自己作论文有一些指导意义。 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特点之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作者的国学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主要关于革命的例子(因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针对的对象),但不局限于关于革命的例子,还有关于自然科学等等的例子。这些足以见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特点之三,语言准确而生动。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珠炮似地一下子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

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相比之下,时下一些所谓的论文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艰深晦涩的外衣,自以为这样就能够显出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这些作者忘记了论文的宗旨。我们作研究写论文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向人们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论因而促进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这些作者弄了一条厚厚的面纱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自己以为很美,殊不知已经隔绝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和交流的机会,结果是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矛盾论论文篇十
《近现代史论文——毛泽东矛盾论》

2012-2013年第二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科目考

查卷

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闫亚平

学号: 姓名: 成 绩: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的经典著作,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它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

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和马克思一样,特别重视历史和哲学,在他的《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

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针对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毛泽东指出:“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种矛盾是现实的矛盾,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同时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往性是

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一切矛盾都以一定的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矛盾论》深刻剖析个人主义对公众责任、社会利益漠视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动机。这种动机表现在交换领域,交换双方都是以个人的自我利益为中心,而自我利益与社会利益并不兼容,因此,这就诱发了以损害社会利益、他人利益来实现自我利益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欲望和行为得以最大限度的扩张,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着差异,竞争压力的存在使人首先竭力保护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和自己的利益,从而容易排斥竞争对手和忽视整体利益。从经济学上看,人们总是从自己利益出发,引发出外部不经济问题。从哲学上看,这种外部不经济就是代价转移或替代的问题,从企业内部看是有利的,从企业外部或从社会整体利益看是有害的。如环境污染,企业为节约自己的成本,将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于本企业之外,使人的生活空间质量下降,社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却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外部不经济的另一种情况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陛开采和浪费。此外,市场经济还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由此容易形成

一种只重视自己和轻视公益事业、公共责任的倾向。

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用什么方法去看世界,用什么方法去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现阶段,要提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每一个大学生的头脑。要学会用这个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工作、学习中要从纷繁的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要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矛盾的发展变化,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地对特殊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唯物主义矛盾论的重大发展。社会和谐是与社会矛盾相对应而存在的。没有社会矛盾的存在,就不会有具体明确的社会和谐目标;没有社会和谐的目标,社会矛盾就不会有正确的发展方向。社会矛盾是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新水平的标志,也是促进和保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对应而存在,相互作用而发展,相互转化而推动社会的前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会有层出不穷的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这个过程不是也不可能消灭所有矛盾,而是以矛盾论和实践论为指导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就能早日实现和谐社会。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80700.html

    【矛盾论论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