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乐学园】
推己及人的及的意思篇一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
《大学》讲“亲民”,“亲民”的含义,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讲法,但是从“明德到亲民”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推己及人是人际交往价值律的重要逻辑前提,关于人际交往的价值律,按照其价值的高低,分为金律、银律、铜律、铁律。
金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就是,要想要别人尊重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
银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干的,不要强加于人。 铜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以直抱怨。
铁律:己所不欲,先施于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铜律、铁律已没有道德价值,只有金律、银律才是从推己及人推出来的,一个是从积极方面,一个是从消极方面。这两方面,涵盖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并且在团体之间、国家之间同样适用。市场经济讲利益,但优秀的企业对客户同样遵循金律、银律。一个优秀的企业,总是非常全面地为客户着想,千方百计为客户提供满足其最高要求的产品和服务。
广汽丰田的成功之路,实际上是其以“顾客满意度第一”为基点,背靠“卓越的产品”、“先进的工厂”、“创新的渠道”所构筑起的
“三位一体”品质保障体系,并走出一条品质、服务不断完善的自我超越之路。其中,客户满意度第一的核心服务理念中,深刻体现着“推己及人”的儒家思想。
单纯地讲客户满意度第一,会给人留下口号程式化的印象。我们要深刻地体会到广汽丰田尊贵、贴心的服务理念,必须深入到广汽丰田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以省城济南为例,当您踏入广汽丰田东岳领秀店的第一时间,店里的销售员就会准确地叫出您的称呼,一句简单的寒暄已经让人倍感惊喜。舒缓的轻音乐背景下,十几款饮料供客户挑选,让人真正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受。广汽丰田为了提高客户服务质量,还引进了一种基于先进网络IT互动技术的e-CRB(渐进改善的顾客关系构筑)管理系统。实现了客户从维修保养前的通知和预约,到维护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乃至维修完成后的追踪回访全部环节的贴心服务。
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一直是广汽丰田的客服宗旨。几年来,我们看到广汽丰田接连推出“尊贵体验 安心随行”、“尊贵贴心 感动常在”等全国性大型客户服务活动。而“金禧感动之旅 尊享贴心服务”2009冬季服务月和“心悦行动”之2010夏季服务双周活动等季节性专题服务,也是饱含了广汽丰田“推己及人”的亲民思想。
推己及人的及的意思篇二
《推己及人教学设计》
<<推己及人>>教学设计
辛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3、认识到理解、宽容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具有的丰富的内涵,了解古代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中的重要意义;并能够从自身做起,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和践行。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认识到推己及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具有的丰富的内涵,了解古代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中的重要意义;并能够从自身做起,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和践行。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学习方法:
以读促情,以情入境。多向朗读,加深体会含义与感情。
教学过程:
生:我们的国学口号是:“诵读国学经典,传承炎黄文明!”
生背论语片断。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经典,接受圣贤的熏陶。
板书课题:推己及人。
师:推己及人是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解释。
师:这个成语出自孔子的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于《论语》。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就是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几千年来,“推己及人”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件)
师:推己及人这种思想,《论语》中是怎样阐述的呢?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 读文正音:
1、 师领读,正字音,生跟读。
2、 生自读。读准字音。
3、 指名读。
4、 小组读。
师:大家读得很有韵味,字音也读得很准确。
师:那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小组同学结合注释讨论交流。(生讨论第一段)
5、 生汇报
6、 师:强调“立身”指的是使自己品德高尚,学问渊博,也要帮助别人品德高尚,学识
渊博。“通达”指的是自己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也要帮助身边的人,让他们获得进步。
7、 师:感悟了这则古文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想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播放动画片《推己及人》
8、 师: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书上22页“晏子谏景公”的故事。
景公为什么不觉得冷?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9、 师: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思想。
唐代诗人聂夷中看到农民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而过着悲惨的生活,让诗人不禁为他们
发出深深的悲鸣,做了一首诗,看《伤田家》。(出示古诗)
师领读。生自渎。
师: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面对负重的苛捐 杂税,但愿君王听到这真切的倾诉之后,能够了解百姓的疾苦,让百姓安居乐业。
我们带着这种博大的仁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男女生读)
再读第一段课文。
10、 继续看课文。(二、三段)指名读(多种形式)
11、 师:看注解,请你说说这两段什么意思?(生解释)
12、 师:孔子并非不射猎,这与佛家的不杀生不同。射猎是生活、祭祀所必须的活动,而
孔子与众不同的是,他在射猎时有所节制,并非一心只求获得,而是有所不忍,这也
是仁爱之心的体现。
13、 出示第三句。生解释。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字念“焚”。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焚”字。(课件出示“焚”的图片) 师:汉字中有很多会意字,我们通过了解它的意思,来记住它的字形字义。
14、回读全文。(齐读)
三、联系自身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到‘推已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是善良之心,同情之心”。 生活小事,但却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格。懂得“推己及人”的人,才会得到大家的尊重。 (课件出示一组图片。)
师:这就是善良,这就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为人解困”。拥抱善良,我们才会得到快乐。 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生举例)
师:我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以爱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放在自己的位置上,将心比心,把别人想成自己,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推己及人的及的意思篇三
《公民道德视阈下推己及人的现代的策略》
公民道德视阈下推己及人的现代的策略本文来源:论文 曲蓉,博士,讲师,宁波大学法学院 一 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推己及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也可称为忠恕之道(《论语》)或?矩之道(《大学》)。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就从不同角度对推己及人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关于推己及人的许多论述。在回答弟子子贡什么是可以终身践行的行为准则时,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大学》将推己及人解释为“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如果说不希望地位高的人如此待我,我也不应当如此对待地位低的人;如果不希望地位低的人如此对待我,我也不应当如此对待地位高的人。如果在各种伦理关系中都能够遵循这样的行为准则,那么,一个人的行为就能够符合规矩,一个社会就能长治久安。后世的儒者们逐渐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成为处理伦理关系的重要原则。 中国古代其他流派的思想,例如墨家的“兼爱”也包含了推己及人的意思。其实,世界几乎所有文化都有类似的思想。例如,《圣经?马太福音》记载了耶稣基督的箴言“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们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另外,犹太教的“爱邻如己”、伊斯兰教的“善待邻居”、佛教的“慈悲心”等也都传达了与推己及人意思相通的道德原则。 推己及人的原则主要包括消极和积极两个层次的内容:消极的部分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部分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们分别从限制自己的行为和主动实施行为等两个方面确定了推己及人的路径。如果我不期望别人对我有某种行为,我也不会将这样的行为施加给别人;如果我期望别人对我有某种行为,我也应当为别人有这种行为。例如,我不期望别人欺骗我,我也不应当欺骗别人;如果我希望别人帮我脱离困境,那么,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也应当帮他们脱离困境。 不能简单地将推己及人理解为由己及他的行为方式,它强调个体从道德需求出发类推他人的道德需求,并以此为基点引导自己的行为。就是说,推己及人中的“己欲”和“不欲”并不是个体的一般欲求或需要,而特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德需求。个体将自身对礼、敬、仁、爱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当下的道德行为,善才由此而生。从这个角度看,推己及人实际上统帅了其他善德,引导它们
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这样,推己及人也成为了传统社会下人际交往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及评价个体行为是非善恶以及道德与不道德的根本标准。孔子在《论语》中言“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认为这个道就是“忠恕”,亦即推己及人。当然,推己及人的原则也有其适用的范围。由于建立在道德需求的同类类推基础上,推己及人中的“他人”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他人,而是指具有特定涵义的同类人,例如同族人、男人。因此,中国人对外国人、男人对女人并不总是能够做到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具有很强的内向性,体现出以个体自我价值为核心的形态,道德也成为了“为我之德”。所以,孔子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从这一意义上说,推己及人反映了个体的道德自律。道德行为虽然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制约,但归根结底是个体的自我选择。人们是与尘世随波逐流还是从自身做起、有所作为,都依赖于主体的自我选择。个体对善、对幸福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实在性,将其作为出发点,限制自身的不良行为,激发促成他人幸福的行为是为己之德的重要含义。 作为道德原则,推己及人并不是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存在的,而是道德进化的产物。在整个道德体系的演进过程中,推己及人的行为准则居于较高的层次。在人类童年,人们最初遵循的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原则。这一原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氏族部落之间的血亲复仇的行为方式。如果甲部落的利益包括部落成员的生命遭到乙部落的侵害,甲部落必定将同样的行为施加于乙部落,而乙部落反过来再报复甲部落,结果必然导致氏族部落之间无止境的杀戮。这样看来,报复原则是一种利益双输的策略;相比之下,推己及人却能实现人际交往双方利益的双赢。因此,随着社会发展,推己及人逐渐淘汰了报复原则成为普遍被认同的道德原则。由报复原则向推己及人的进化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但推己及人与报复原则一样都强调基于公平正义之上、人际关系或行为的对等交换性质。就此而言,推己及人只是一种有限的道德原则,要低于“爱的法则”①,后者超越了正义,是一种追求神圣的道德原则。 二 在现代社会,推己及人更应被视为一种道德思维。作为道德思维的推己及人不同于作为道德原则的推己及人,它本身不再被看作是衡量行为是非、善恶与否的标准,而是一种使道德生活更为简单通畅的思考或决策方式。从社会心理角度看,推己及人的方式又叫“换位思维”,是思考者将自身与被思考的对象置为一体,设身处
地,将心比心,由己及他的一种思维方式。 推己及人的道德推理依据是“如心”。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如心是一种认识他者的重要方法,从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出发,揣测他者的愿望和需求,对他者有所认识,从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要求个体首先要体验和了解什么是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本身也同样被置于客体的地位接受审查。这样来看,如心是一个较为客观的推理过程。但如心也有一定的界限,它的目标在于实现行为对等性或一致性。也就是说,我的利益不应当受到他人的侵害,我也应当以同样方式对待他人;我期望他人能够帮我脱离困境,我也应当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而个体的其他利益、愿望不应当奢求能够通过将心比心的方式实现。例如,一个人想成为集体的核心,这样的愿望就不能够进行推及。 进一步地,可以把推己及人的前提归结为“人己同类”的思想。所谓同类包括两个意思,一是相似,二是属于相同或相似事物的综合。只有相同或相似,己与人之间才可以进行类推。人心同此心,出于心的相似性,通过我心类比忖度他人之心就是没有问题的。正是基于“人”、“己”同类的思想意识,可以无障碍地做到相互替换,仁爱才能够从天下血缘亲情推广到天下,达到“泛爱众”。并且,人类与世间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同类意识也可以延伸至世间万物,达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推己及人强调从身边、从熟悉的方面入手。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朱熹对“能近取譬”的注释是“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于此勉焉,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②“己身”是与自己最切近的,从己身推及他人,也就能够知道他人所欲所求是什么,也就可以从切近处推及到疏离处。“所谓‘能近取譬’,就是能以我对待与己最亲近的人的情感和行为为譬,施于疏者、远者,就能达到仁。”③ 推己及人的方式在个体的道德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己及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生活变得简单,应用于实践时也能够有效地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增加善意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采用“推己及人”的方式,那么在与他人交往中除非他人要求,个体不可能采取什么道德行动,因为他不知道哪些才是善的,哪些才是对他人好的行为,道德就成为了单纯地对他人需求的回应,这就取消了道德主体的主动性。而且,对于那些不可能提出道德要求的人
(胚胎、婴儿、垂死的人等)或生物,也不可能存在任何道德行为。这样,道德适用领域和场所将大大萎缩。 推己及人诉诸相似性,它的一个前提假定就是平等。推己及人的思想本身包含了将道德对象置于与主体同等的地位,将其看作是与自己有同样需求、利益的存在,而不将个体自我看作是道德关系中的特例而享有特权。另外,推己及人还蕴含了善意的思想,个体并不是道德的奴隶,相反是道德的主体,可以积极表达对他人的主动关切,这也包含了个体善意共存的思想。 推己及人的方式也并非无懈可击,相反,它在应用时也会面临困境。如果个体是利己主义者,他遵循“推己及人”,认为其他人也是利己的,因而“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就极可能取消道德存在的合理性。同样,如果个体本身是邪恶的、心术不正的,以“推己及人”的思维,他认为每个人都是邪恶的,世界就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④如此的推己及人很有可能会引导个体朝着与善相反的方向发展。 三 无论作为道德原则还是道德思维,推己及人在日常化的道德生活中还是通常有效的:在大工业时代来临之前,推己及人是全世界普遍适用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推己及人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纳的道德思维方式。但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背景下,推己及人能否引导公民进行角色转换、塑造公民道德,这需要深入的理论探讨。 推己及人强调“能近取譬”、“由近及远”,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会呈现差序格局。按照与己关系的亲密度,推己及人的应用程度是不同的:亲密度越高,就越能在所有的事情上践行此方法;亲密度越低,践行的范围就逐渐缩小。但当发生伦理冲突的时候,这种差序格局往往偏向于实现关系较近者的利益,而侵害关系较远者的利益。因为相对于关系较远者,个体更容易感知关系较近者的利益。在当代公民社会中,这种方法往往导致以强势群体的利益侵害弱势群体的利益。例如,当公民利益和环境利益发生冲突,仁民爱物的思想将偏向公民利益;代际冲突时,推己及人偏向当代人的利益;堕胎问题中,推己及人通常否定胚胎的生存权。在这些道德困境中,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因此,他们的利益往往容易受到忽视或侵害。推己及人思维的目标是促成道德行为的现实化,但实际操作中却造成了相反的境地。 另外,随着人己亲密度逐渐降低,超过个体的感知界限的话,推己及人就很难适用了。因此,推己及人的应用范围是有界限的。在传统社会,推己及人主要适用于五伦关系或扩大的亲缘关系。而超越五伦关系之外,推
己及人就需要主体具有更强的道德意识。孔子本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强调推及到一般公众是很难的。“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特别不容易在如下两个方面践行推己及人,一是“出门”,二是“使民”。“出门”在外,人们互相不认识,也没有必要花很多心思。下级出于迎合或恐惧的原因,会花比较多的心思猜测上级的心思,但是,地位较高的人往往就不会花什么力气对下面的人推己及人。所以,孔子提出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内外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达到内外无怨。 相比之下,当代公民社会的伦理关系非常复杂,远远超出了传统社会的五伦关系,这使得推己及人的思维面临挑战。根据主体不同,公民社会的伦理关系可以大致分为四大类,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以及公民(群体)与自然等。公民之间的交往是一般大众的交往,属于孔子所言的难以推己及人的情形。推己及人诉诸主体之间的相似性,但不同公民之间存在诸多冲突和显著的差异,尤其随着社会多样性日益发展,“人”和“己”之间的差异性远远超过了其一致性。不同个体之间无论在利益、立场、成长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彼此不同,在道德需求方面更是如此,又如何拿有限的相似性去推及无限的差异性呢?不仅如此,人们的利益和立场还可能是相反、相对立的,这就使推己及人几乎不太可能。譬如,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坐公车的时候都会给老年人让座。但如果碰到一个日本老人或美国老人的话,后者可能认为给自己让座是暗示自己太老了,是一种歧视。以己心推及人心未必总是有效的,因为人心与我心常常存在巨大的差别。 当触及到公民社会其他伦理关系时,推己及人就更难实现,例如公民与群体的关系。群体是由个体成员构成的,可以看作是人群的集合。但除此而外,大多数群体还包括目标、结构和价值观等要素。尤其是价值观,它使得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能够区分开来。像国家、政府、同性恋团体、女权组织等群体同是人群的集合,但由于彼此价值观不同,这些群体也成为了超越个体、人群集合的不同存在。这样,在公民与群体的交往中,个体很难从自身的利益、需要推及其所在群体的利益、需要,更不消说其他群体的利益、需要。即使在认知上能够了解群体的利益、需要,但在实践上,尊重或实现群体的利益、需要就更难了。尤其当道德主体本身为群体时,推己及人的方式也不太适用。另
推己及人的及的意思篇四
《推己及人 情思绵绵》
推己及人,情思绵绵
湖北省南漳县高级中学(441500) 呙登峰 张 雷
【关 键 词】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推己及人 例说 练习
【特别说明】本稿件绝对原创。
诗人在创作时,往往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所要写的客观景物已经描写完了,主观的思想感情也已经表达出来了,在思路上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于是展开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或推此及彼,或推今及昔,顿觉笔下泉涌。我们称这种构思方法为“推及”。当代诗词评论家霍松林先生对于推及构思法有过具体描述:“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写时在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以及写自己对他人如何而设想他人也会对自己如何。”
请看2005年高考全国卷二第12题的(2)小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三、四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直接写出了诗人“思家”与家人“家思”的共鸣。 诗人通过“推己及人”的手法,在自己“思家”的同时再想像出家人“家思”的那幅令人感动
的场景:家里人也是在思念羁旅之人的苦恼和祈望中度过冬至节日的!在这个冬至佳节里,由于诗人离家远行,家里的人一定也在盼望、等待、祝福、思念。当诗人抱膝灯前,深夜思念的时候,家里人大概也是无法安睡,大大小小都围坐在灯前,也在“说着远行人”吧!诗到此时,戛然而止。余话不能再说,再说就显得累赘与啰嗦了。试问家里人“说”了些什么呢?此问不必详答。因为,读者自会在诗人这留下了的广阔天地里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不同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逻辑展开不同的思索与想象,体验不同的情绪与感悟„„
采用推及法写作的诗词在中小学教材中屡有出现。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写客中思乡思亲之情,而后两句却写自己的“遥想”,仿佛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兄弟们的缺憾反倒更需体贴。出乎常情,曲折有致,更显新警。
又如人教版必修二的《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相思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般认为这是一首闺怨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相思。诗的五、六两句该如何理解呢?原来,这是诗人的推己及人之法:设
想情人孤身在外,理当思念家人,还顾望乡。 “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这样,就“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在高考模拟题中,这类诗词也常有涉及: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pei)。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者既实写了行者即游子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又虚拟了居者即思妇在闺中凭栏远眺、思念行者之情境。抒发了旅人浓重的离愁别恨。从抒情而言,这也是推己及人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别情闺怨两相沟通,使抒情更为深挚。
八 声 甘 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yong)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该词抒写的是羁旅行役中怀乡思亲的愁情。上片全系写景,景中含情,寄寓了离别之思。下片妙处,在于既写了自己“登高临远”“归思难收”,更有推己及人、摹拟“对想”。由于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自己在外漂泊了这样久,她必然想望得很久了。词人生动地创造了这样一个妻子的形象: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几次三番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回来的丈夫。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之归来。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曲折而空灵,情至而感深。
既然推己及人的构思方法在教材、高考模拟题甚至高考题中均有涉及,那么掌握它就很有必要。诗人在何种情况下采用此法写作呢?通过以上诸例,不难发现:推己及人的写法一般用来表现思亲怀友之情、离家恋乡之意。羁旅行役的游子或独守空闺的思妇,形单影只,孤独之中更觉亲友或家人的可贵,因而推己及人地作一些联想,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手法。
【练习】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 除 夜 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的第三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析之。
2、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诗的尾联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析之。
【参考答案】
1、这里运用了推己及人的写法。诗人撇开自己,从千里外的家乡写起:“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另一种表现。
2、尾联点题,说明此诗“因望月有感”而作;又推己及人,联想到散居五地的兄弟姐妹们此刻也将望月而思乡了,流露出对兄弟姐妹的眷念、关爱之情,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厌恶。
推己及人的及的意思篇五
《推己及人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个人生活中的道德”第三方面是进行“与人为善,为人正直的教育”。根据要求,本册安排了四课,即“推己及人”、“助人为乐”、“待人宽厚”、“为人正直”。 从小培养善良的品质很重要,为人善良,有同情心这一传统美德在今天的新形势下应该得到发扬光大。善良是核心,同情心是一种善良的心理表现,有了善良之心、同情之心,才能做到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推己及人。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让学生去领悟以下两点::
一是推己及人要有善良之心,同情之心。
二是推己及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学情分析〕
“推己及人”,就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家里大部分情况都是别人想着他,造成情感体验上比较自私。在与人交往时,常常是强调“我的要求”、“我的感受”而不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和要求。因此有必要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会他人的感受。
〔设计思路〕
一、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内化,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
〔活动目标〕
认知:
1、 知道并记住有关善良、有同情心的一些名言。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人与人之间要善良,要有同情心,要学会推己及人,不能只顾自己。
行为:
1、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做的事不施加于人。
2、 不做只图自己快乐,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
3、 同情他人的不幸,尽力帮助别人解除困难和痛苦。
〔重难点〕
学会“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落实到行动上。有一颗善良的心。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当记者随机采访孩子)
师:我们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比如:被同学叫外号,被人欺负,受到同学的轻视,被人嘲笑、被同学捉弄„„在我们同学中间有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 生:„„„„
师:(随机采访1)我来采访一位同学:有些同学经常喜欢给同学取外号,对此你怎么看? 师:你认为这个被取外号的同学他会开心吗?
生„„„„
(随机采访2)在生活中,你得到过同学的帮助吗? 是什么帮助?你的心情如何? (随机采访3)(一个比较调皮的男生)来,我们来个实话实说,搞过恶作剧吗?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概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于《论语》。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千年来,“推己及人”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习课文,自得自悟。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自学。
如: “推已及人”是什么意思?课文给我们讲的第一个故事是什么?哪个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交流:
比如:引导学生谈谈课文哪个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时,自己会怎么想的?
(在这环节中,师应参加学生的交流,并及时给予评价。如“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我替那老母亲谢谢你”。 或 “ 这就是同情心,能为别人着想”
“‘推已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是善良之心,同情之心”。等等。)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出示(图一)
冷漠图片内容:在行驶的公交车上,没人为抱小孩的妇人让座,都把头转向窗外。) 引导学生观察图。
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揣度一下乘客的心理吗,他们为什么不让座?如果你是这个抱孩子的人,你会怎么想?
思考:如果你在车上,你会怎样做?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古人言 “勿以善小而不为”。让个座也许对我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却足于温暖他人的心。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经常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还可以减少很多矛盾呢。
2、 出示(录像:借擦子)
录像的大意是:在一场考试中,同学A想向同桌借擦子,却遭到拒绝,心里百思不得其解。 让大家说说,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有什么建议要给这两位同学吗?
(同桌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生活中应该“将心比心”为别人着想呀。
3、 出示(录像:玻璃破了)
录像大意是:两位同学在打球的过程中,球砸破了窗玻璃,这一幕让班长看到了。两位同学央求班长不要告诉老师,这让班长左右为难。
(通过这生活中真实的一幕,让学生讨论如何才处理这件事,才是最圆满的。)
4、生活中还有哪些事需要我们“推己及人”?
(学生举例)
(课件随机出示)
小结:生活小事,但却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格。懂得“推己及人”的人,才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三、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老师深情地解说:
现在,我们衣食无忧,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享受着老师与家人的疼爱,有时候
还有很多不满与委屈,我们可曾想到,同在这一片蓝天下,还有这么一群亲人:
①(图二)曹会龙,八岁,贵州省峨嘎村小学的学生。会龙没有布书包----为了拍照他向同学借来一个。他自己的书包是一个四百克洗衣粉塑料包装袋。
②(图三)在这里,这群孩子,我们的同龄人,却只能在这样晴天四面风,雨天八方水的教室里苦苦求学„„
③(图四)这是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 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
我们吃一次麦当劳花如果33元,刘小环要赚这些钱,就要背着80斤重的砖坯走1000趟,负重走140公里。她还只是个11岁的孩子啊„„甚至比我们在座的同学年纪都要小„„ ④(图五)王致中17岁, 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後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
⑤(图六)有一种辛酸叫自食其力。
⑥(图七)为了活下去,他们只好拼命干活呀!
⑦(图八)母亲 这就是母亲!
(停顿几秒„„)
师:在这些图片面前,我们能清楚地听见自己撕裂的心灵与灵魂的对话。
(停顿几秒„„)
师:这世界上,同样有很多好人在默默地奉献着——(音乐响起:爱的谐奏曲)
①(图九)有一位老人,一位捡破烂的老教授„„把每个月工资全捐给了希望工程,她的儿子女儿全在国外,每月都给他寄很多钱,
他也全捐了出去,自己捡破烂为生,他是电子科大的一位退休老教授„„
②(图十)有一位老师,为了救学生,把他的花样年华永远停留在这里。
(停顿几秒„„)
师:这就是善良,这就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为人解困”(课件出示)拥抱善良,我们才会得到快乐。孩子们,在我们感到委屈与不满时,感到别人对不起我们时,请想想与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的这些亲人,想一想这样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出示图十一)
„„
你看到他们的眼泪、听见他们的呼唤了吗?
2、 引导表达,传递爱心。
此时,孩子需要一个情感的渲泄,应适时引导引导孩子来表达爱心,在黑板上写下他们的爱心格言。
如:“善良是一种美丽” “善良是我们行走于世间的完美人格”“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 “因为有善良,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充满温暖和友爱”。
让孩子的情感得以渲泄,明白善良的美丽。
告诉学生,我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以爱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放在自己的位置上,将心比心,把别人想成自己,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比如你不喜欢别人伤害你的自尊心,你就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你不喜欢别人欺负你,你就不要欺负别人;你不愿意有声音干扰你的读书学习,别人读书写字时,你的动作就要放轻;你不希望你的坐位附近有垃圾,你就要不随地抛垃圾。如果你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着想,你就不难找到妥善处
理问题的方法,你就会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而得到别人的理解,即使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自己也是心无愧,因为自己是在堂堂正正地做人
.
推己及人的及的意思篇六
《和的意思》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立的消解,是一种人人相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圆融完美与生生不已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动态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心理和谐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是个体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心理和谐的表现一是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等)与主体行为的协调统一;二是人际心理和谐,与他人的关系融洽默契,易融合于团队并承担适合的角色;三是人事心理和谐,处理事务的适度与理性。对外适应和对内协调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
一、《论语》中的“和”
“和”是儒家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之一。《礼记·中庸》将“和”界定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主张人的喜怒哀乐乃至天地自然都要“中”、“和”,才能达到天地人“和”的境界。 “和”不仅指人的喜怒哀乐,凡事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称为“和”,“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我们今天说是适合,恰当,恰到好处。”《论语》中的和谐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立足于政教伦理,重在“人和”,包括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和”是处理人际关系及一切事务的最佳准则。“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原则,又是达到“和”的根本途径与方法。“中庸”即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行为的尺度,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5]、“温良恭俭让”[6]是孔子待人的中庸,“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是孔子对自然生命的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8]是孔子审美的中庸。坚守中庸之道的君子能够悦纳自我和现实,善于自我调节,面对外界各种刺激能够调控好自己的心理体验,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使内心居于适中状态,保持心理平衡,达到中和境界。
二、个体内部心理和谐
个体内部心理和谐是指构成心理内部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各成分之间的协调统
一。人的内部心理是否和谐往往取决于个体理智、情感、意志和欲望的矛盾如何解决。
1.正确的自我意识
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悦纳自我,具备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具有积极的自我体验是保持心理和谐的重要方法。孔子正是这样的智者,他曾概括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9]孔子提倡,一个人应有良好的自我调控意识和能力,它是达到仁的基本途径。他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心理和谐的人善于驾驭情绪、情感和行为,尽量减少消极心理,面对负性事件能够从容应对,心地坦然。心理不和谐的人容易感情用事,面对负性事件性情焦急,方寸大乱,乃至败坏大事。
2.和谐完整的人格
心理学上的人格是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等稳定而有机的统一体。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有君子、豪杰、圣贤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格,主要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不过,《论语》中还是有大量关于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的言论可供我们参考。 一是言行一致。孔子特别注重人的实际行动,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10],了解一个人的方法应是“听其言而观其行”[11]。二是内外和谐。孔子提倡个人内在涵养、知识、思想与外在行为、规范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3]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心理情感为真正依据,否则只是空壳和仪表而已。正如李泽厚所
说,孔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塑造人性心理,追求理性与情感不同程度、不同关系、不同比例的交融结合,成为一种“情-理结构”,从耳目愉悦到性爱欢乐,从社交行为到礼制道德,均有这个问题。[14]这种理性与情感的协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和谐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格和谐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人格独立。孔子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格是否独立。君子 “和而不同”[15]、“周而不比”[16]、“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7],小人则恰恰相反。四是坚定不移。孔子以“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8]来说明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恒久保持德行。五是正直公正。公正是孔子的人格特征之一,也是孔子所欣赏的高尚人格的重要内涵,包括平等待人、秉公办事和清正廉洁。
三、人际心理和谐
人际心理和谐即个体善于积极、主动、理性化解人际矛盾,达成人际交往的默契和融洽,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心灵上的安宁和幸福,是心理和谐的重要方面。在中国传统的人伦社会里,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孔子的人际观是主和尚通,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和”,其本义是指用于不同意见或不同个性中谋求一种“执中”或和谐的状态之义,而“同”是指抹杀不同人的个性来谋求单一性的一致之义,因此,只有“和”而不是“同”才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9]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0]。可以看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尚和思想,正是中庸思想在人际交往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在孔子看来,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还需把握好一些原则。
一是尊重。这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它要求平等待人,以礼待人,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其实就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所提倡的人际交往的心理换位原则。二是诚信。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22]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诚是信的内在心理基础,信是诚的外在体现。三是仁爱。《子路》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3]这里的“仁”德就是人际互动中所应秉承的原则,其外在行为表现就是“恭”、“敬”、“忠”。四是宽容。人际交往中矛盾不可避免,这就要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注意调和沟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4]。五是谨慎择友。孔子认为个人的成长受朋友影响极大,与君子交便趋向君子,与小人交便趋向小人。他把交友分成有益和有损两种,认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25]。强调结交朋友要慎重,多交益友、少交损友。
和谐的人际交往还需把握好人际交往艺术。一是要把握分寸,凡事有度,适可而止。对待朋友的错误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26]二是要把握时机。与君子交往要避免“躁”、“隐”、“瞽”等三种过失[27]。三是要因人而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8]
四、人事心理和谐
人事心理和谐,即个体在对待和处理事务时的理智、冷静、适度和乐观。这里的“事”,指个体遇到的和自己所做的、主要属于客观方面的、非人际关系的活动与结果。[29]心理和谐的人除了对良性刺激事件的欢愉之情适之有度外,尤其表现在善于处理遭遇到的负性刺激事件并努力缩短处理过程。当负性事件发生时,个体也会感到痛苦或遗憾,但经过自我调节和他人劝导仍能做到理智并坦然应对。
1.强调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身处礼坏乐崩、颠沛流离的时代,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对人的生存发展尤其重要。孔子提倡“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30],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乱世保全自身的做法。可见,孔子虽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一面,同时也有灵活变通、洁身自好、保全自身的一面。重视“经”与“权”、“常”与“变”的结合,重视个体的灵活性、主动性,不强调一成不变的绝对律令与形式规则,这也是它与后代宋明理学区别之
处。
2.贵仁重德的人生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道路等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其核心是人生目的。孔子把“仁”、“义”作为人生最高价值目标,鼓励个人执着地追求“仁”、“礼”、“义”、“道”,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31],乃至杀身成仁。孔子的人生理想则是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2],他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虽不得其时、屡屡受挫,但其深远影响却延其后世。
生活中能否正确对待名与利、得与失、贫与富、贵与贱、成与败等人生重大矛盾关系到心理和谐的程度。孔子强调应在把握仁的原则下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对各种需要。一方面做到积极乐观,努力争取;另一方面,应虚静淡然,适当超脱,顺其自然而非患得患失,这样才会豁达而不失节制,恬淡而不失执著,从而提高生命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3.强调敬事
“敬事而信”[33],“执事敬”[34],心怀慎重敬畏,积极、主动、理智地处理事情,不为之所奴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做事要恪守本分,竭力做好份内之事。做事还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就像孔子教学中注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5]
3.《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为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提供了重要途径与方法
从个体角度上讲,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关键和内在动力。自我教育实质上是大学生对自我心理的认识、调节、评价、提高的过程。《论语》中富含个人身心修养的态度和方法,比如笃志而固执、反躬内省、慎独、从善改过、下学上达、推己及人、存心养性等。这无形中也与现代心理学所主张的以人为本、重视个人在身心保健中的主体作用、重视自我调适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且,孔子主张的这种内省历经传承业已成为中国人日常心理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本土思想家探索人类心灵活动和规律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达成心理和谐的最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修身养性,强调心灵的内观和内求,主张通过人内在的、经常的自省,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控,通过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个体心灵境界,达到身心适应、心理和谐并获得个人成长和人生幸福。孔子宣讲的“修己以安人”[37]被后代儒家发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被认为是起点和基础。孔子所倡导的“仁爱”、“中庸”等伦理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修养身心的重要方法。
学习也是孔子大力倡导的提升修养、促进和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于怎样有效地学习,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提升心理和谐水平,孔子给出了诸多建议。一是“温故而知新[”38]、“学而时习之”[39],强调勤奋好学、开拓思想、时常练习,同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40],善于发现、学习和借鉴他人长处。三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1],学与思要有机结合。四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2],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 论文 关键词】:《论语》; 思想 政治 教育 ; 借鉴意义
【论文摘要】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意义在于: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论文联盟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绝不是一个学问家,他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并非只是需要我们研究学习的学问,论语之中承载了治国安邦之天地大道,更渗透了人际交往,人人关系的微妙技巧,于我个人而言,每当我有什么困惑的时候,可能当时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基本上每次我都会在以后某个闲暇时在看书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原来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了解了我的困惑,他在书中告诉了我我究竟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性。
一、“仁学”思想重在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仁”是《论语》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 “仁”是做人的根本,只有确立“仁”这个做人的最高准则,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交往的秩序:与人为善、与人为爱。
(一) 什么是“仁”?
《论语》开篇就阐明“仁”的根本立足点。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孝悌是“仁”的根本立足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血缘纽带,指向个人品质、家庭伦理和治国平天下的有机统一,这个意义上仁的“孝”“ 悌”是整个儒家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这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也确立了个人行为准则: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矣。”③这是对他人行为的要求,也是实行仁的方法:推己及人,这里“以人为本”超越了个体自身,波及到整个社会关系之中。“仁”要求个体在行动时要从自身与别人两方面约束自己,也就是实行“忠恕”之道。这是《论语》思想的基本原则,树立了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④就个人性格来说,必须刚强、坚毅、执着;在行动上,必须语言谨慎、质朴、正直。从反面来看,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在这里“说”和“实际行动”脱离,内心缺乏正直、诚信,利用花言巧语而使人欢喜,这不属于仁的行为。只有具备“刚、毅、木、讷”这些心理品质,才有可能孝悌、实行忠恕之道,也才能实现真正的“仁”。 不过反观一下说,孔老夫子说君子当讷于言,敏于行,可以说孔子的这个观点和他自己不善言辞,也有关系, 他的弟子官至季氏家臣,而他只能挂个闲差,和他言辞缺乏煽动性,无法与其他能言者竞争有很大关系。 而孔子一方面在出仕上是失败的,另一方面他又不甘与这些人为伍,所以他经常批评那些会文饰词藻的人,说他们大多数只关注外表,不注重自己的内在,孔子他看重做实事,而非巧言善辩。鲜矣仁是孔子在那个时代的观点,但是对于现代来说,并非是巧言令色,鲜矣仁,也并非是讷而近仁,在当代社会,我们不仅要刚、毅、木,更要会巧言令色,乃至察言观色。可以说行动上刚强、坚毅、执着,言语上谨慎、质朴、正直使我们每个人做人的一项基本准则,但是如今的社会愈加开放,竞争愈加激烈,我们必须学会用语言的技巧推销自己,向老师,向同学们,向面试官,向企业,这不再是一个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二)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论语》“仁”思想,贯穿“人本理念”:人与人之间非工具而是目的,是人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是以仁的态度来对待所有人。这一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
“忠恕之道”启示就是人与人之间首先要克制自己,做人做事以诚信为本;对别人要团结友爱、宽容大度,个人要具备与人为善、团结他人、宽容他人的品格,并且将两者有机结
合。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都有借鉴意义。 《论语》对个体价值取向将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状况作为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须能了解大学生当前生存状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心理层面。更主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肩负的使命,在思考自己的同时将思考他人、集体、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教育中,须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沟通、交流,努力把引导人、教育人、改造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通过对“仁”的深刻挖掘,在政治思想上就是“为政以德”, 即以“仁”为核心的“德政”主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就是说,国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着他。国君只有具备“仁”基础上的道德,实施德政,才能够成为众星共之的核心。
那么,有德之君如何实现被“众星共之”呢?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邪曲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了;反之,老百姓就不服了。在这里,孔子仍强调个人须具备优秀的品质、正直的品格。但这是不够的。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⑥将德政扩展到和个人优秀品质、孝顺父母、慈爱百姓结合起来,这样,德政就扩展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德政是每个人的 政治 。
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教育 体制的原因使其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往往以工具化的眼光处事,缺少长远性的战略眼光,可持续性 发展 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重视以下问题:
必须重视“孝悌”思想,这是为人的基础。《论语》“孝悌”思想是超越时代、超越时空的。当前利益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在追求利益同时,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每个人思考。大学生在与人相处、参加社会实践中,难免出现价值取向冲突。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而《论语》“仁爱”“忠恕”思想提供了方法论上启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挖掘《论语》有益思想,重视和理解“孝悌”思想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须培养“正直”、“诚信”、“责任感”、“理想信念”意识。当前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各种亚文化侵入,瓦解了部分大学生的做人原则。价值取向也出现不良现象,这都是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论语》中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培养及不懈追求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⑦“学”指什么呢?如仅理解为学知识是不妥的,也不是孔子思想所在。联系《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一词古代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二是相对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所以,孔子这里所谓“学”,是指“明明德”的“大学”。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是后天习得的,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在于对光明正大的品德弘扬和追求,努力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从而“止于至善”。
由“学”到“仁”,道德品质由抽象转为具体:家庭伦理、个人道德行为及个人道德追求。在《论语》中,主张对个人道德品质追求须有一个学习体知过程。子曰:“仁远乎
推己及人的及的意思篇七
《雍也阅读练习题》
《论语》(雍也)阅读练习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①,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注]:①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1)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贫贱而“不改其乐”,也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B.孔子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任何问难,好象很傻。等孔子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足以发挥自己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颜渊大智若愚。
C.孔子认为颜渊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D.在众多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一个,孔子对他没有任何不满。认为他好学而不违仁,最有可能继承自己的理想。
(2)后代儒家把颜回列入七十二贤之首,请简要分析原因(3分)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乐”字的理解。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23.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2分)
24.孔子认为颜渊之死对他而言,简直是老天要了他的“命”。孔子为什么这么说?(2分)
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上文有成语如“发愤忘食”,请从上文中再概括出一条成语。(1分)
(2)结合“浮云”的比喻义,就节选的文段说一说孔子的人生观。(3分)
五、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①?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 ①何事于仁:作“何啻于仁”理解。②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2)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孔子看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这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法。
B.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说:“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
C.孔子认为,就是尧、舜,对百姓也很难做到广泛地施与,因为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只要能做到推己及人,就是在做仁的事情了。
D.孔子要求仁者做到:要把别人放在心里--要想自己立足,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立足;要想
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
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注释】①知(zhì):同“智”。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2) 《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圣”当作“仁”的至高境界,他指出的推广仁爱的重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联系已学内容,说说你对孔子倡导的“仁爱观”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②③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 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 “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九、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见齐衰者、冕衣冠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结合以上三小段文字,联系生活,谈一谈我们该如何践行孔子的仁爱观。
十、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分)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
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很难做到,这境界就是“□□□□□□□□,”而仁的境界普通人是能做到的,达到仁德境界的方法就是“ ”。
十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渚: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于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匠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于“推己及人”的 “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于的“恕”的理解。
十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②《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③《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2)《论语》《中庸》都言及“允执其中”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十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推己及人的及的意思篇八
《大学语文答案》
一先秦诸子语录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施:旧读shì,动词。 众:指众人。 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夫:句首发语词。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
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国君)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百姓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愁为忧愁。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与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马惊恐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平民百姓惊恐政事,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马惊恐车,就不如使马安静;平民百姓惊恐政事,就不如给他们实惠。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不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 因此,立论一定要有三项标准,是哪三项标准呢?墨子说:是推究来历,查清过程,付诸实践。那么,从哪儿去推究来历呢?要向上去研究古代圣王的事迹。从哪儿去查清过程呢?要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从哪儿去考验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管子·牧民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为我而牺牲了。
二 赤壁赋
1.本文表现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02.作为一篇文赋,《前赤壁赋》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主客对话的实质是什么?
作为一篇文赋,本文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具有诗歌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音乐美。
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3.指出文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说明这些景物描写在文章的抒情、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
文中描写清风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帷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描写江水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描写明月的句子“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作者以这些景物为意图,来进行抒情、说理:借江水、清风、明月抒遗世独立之乐,借箫声呜咽和由明月,江水联想到的曹操立于
赤壁之雄姿,说人生变化无常之理,抒人生无常之悲。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之不变,宣泄适意自然,热爱生活、抒乐观旷达之情。
4.作品是如何描绘箫声的?
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箫声的音调之哀怨悲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运用通感比喻,写出了箫声的余音绵长,“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艳妇”,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箫声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箫声的描绘,很具艺术功力
1.作者是如何形容萧声的?
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箫声:A.用比喻的手法,直接写箫声的哀怨悲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B.运用通感比喻,写出了箫声的余音绵长: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用对偶、夸张的手法描写箫声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艳妇” 。
2.《赤壁赋》中是如何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景物描写在文章的抒请、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直接描写的方法,“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使江水、明月、清风三者构成了一种清幽纯净的意境,借江水、明月、清风等景物,来抒发其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了事物变与不变的哲理,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完美结合。
3.简析本文是如何做到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美的。
江水、清风、明月,这三个自然意象,在文中贯串映现,或引启遗世独立的遐想,或引发惆怅哀怨的悲情,或喻指万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生发出即使在坎坷之中,有为的生命仍有其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使本文充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
4.你是否赞同作者所作“变”与“不变”的分析?
苏轼既看到事物变的一面,又看到事物不变的一面,既看到事物的相对性,又看到事物的绝对性,是符合辩证法的。
5.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人生观是怎样看的?人在遭遇种种挫折时,最好应采取什么态度?
面对现实,不怨天尤人及时进行调整
三、听听那冷雨
1. 这一篇散文比较长,通读以后,请想一想作者究竟是如何结构这许许多多的段落,它们都集中在什么方面,落实在怎样一个主题上?你觉得这些段落对主题都起到某种作用吗?
以“雨”为线索结构全文,集中到一缕剪不断的乡愁上。落实在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这个主题上。作者从金门街写到厦门街,从时代的变化写到永恒的乡愁,从西方的凄风冷雨写到祖国的杏花春雨,黄梅细雨,凄凄切切地诉说着情感,用各种具体的意象让我们产生了共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
2. 为表现自己文章的主题,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也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段,比如对偶、排比、双声叠韵、拟人化的手法,等等。这样的写法当然可以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请尝试设想,假如不使用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在我们的阅读中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会感到平淡无味,缺乏激情和意境)
3. 论文的写作,我们说必须注意有根据、有充分的材料,所谓有所本,从而有所谈论,
或者得出某个结论;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常常依靠作者的想象,依靠某种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浪漫主义的激情去宣泄,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篇文章,作者将这样的想象和联想发挥到了极致。请思考,在作者感情的宣泄中,这些想象和联想的线索所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些想象和联想的线索就是“雨”。开始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接着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再接下来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最后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
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
艺术特色
1. 感觉美。对于“雨”这一自然现象,作者充分调动了人所具有的全部感觉器官与感知能力,从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展示了“雨”的感性存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
推己及人的及的意思篇九
《福建厦门11—12上学期期末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厦门市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
监考教师注意:只须装订“答题卷”,本“试题”让学生带回、保存。
一、文言文阅读(30分)
1.名句默写(6分)
⑴ ,知来者之可追。
⑵木欣欣以向荣, 。
⑶潦水尽而寒潭清, 。
⑷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⑸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5分)
⑴审容膝之易安 审: .
⑵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 .
⑶此小大之辩也 辩: .
⑷寻蒙国恩 寻: .
⑸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立: ..
⑹幼稚盈室。 盈: .
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舛: .
⑻形影相吊 吊: .
⑼莫名其妙 名: .⑽文过饰非 文: .
3. 按要求分别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进行归类(填序号)(3分)
①刘病日笃 ②不翼而飞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④外连横而斗诸侯 ⑤乐琴书以消忧 ⑥臣具以表闻 ...
⑴名词作状语:
⑵名词作动词:
⑶使动用法:
⑷意动用法:
4.按要求分别指出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填序号)(4分)
①急于星火 ②时不我待 ③为天下笑者
④乐夫天命复奚疑 ⑤农人告余以春及 ⑥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⑦大王来何操 ⑧目吴会于云间
(1)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2)宾语前置句:
(3)被动句: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2分)
译文:
⑵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2分)
译文: ⑶东隅已逝,桑榆非晚。(2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6分)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也。其先七世二千石卿校。祖父侵,安帝时司隶校尉。父儒,桓帝时为太常。
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去官后,辟大将军窦武府。及武败,坐党事,禁锢十余年,幽居守静。及党禁解,复辟(被征召)太尉府,四迁为庐江太守。后扬州黄巾贼攻舒(舒城,..
位于安徽省中部)焚烧城郭,续发县中男子二十以上,皆持兵勒陈,其小弱者,悉使负水灌火,会集数万人,并执力战,大破之,郡界平。后安风贼戴风等作乱,续复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生获渠帅,其余党辈原为平民,赋与佃器,使就农业。
中平三年,江夏兵赵慈反叛,杀南阳太守秦颉,攻没六县,拜续为南阳太守。当入郡界,乃羸服(指穿破旧的衣服)闲行,侍童子一人,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
其令长贪絜(jié,廉洁),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郡内惊竦,莫不震慑。乃发兵与荆州.
刺史王敏共击慈斩之获首五千余级。属县余贼并诣续降,续为上言,宥其枝附(随从的人)。..
贼既清平,乃班宣(颁布)政令,候民病利,百姓欢服。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
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续妻与子秘俱往郡舍,续闭门不内,妻自将秘行,其资藏唯有布衾﹑敝袛裯(dī ..dāo,指破旧衣)盐麦数斛而已,顾敕秘曰:‚吾自奉若此,何以资尔母乎?‛使与母俱归。
(选自《后汉书〃羊续传》)
6.用“∕”给上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2分)
乃 发 兵 与 荆 州 刺 史 王 敏 共 击 慈 斩 之 获 首 五 千 余 级。
7.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羊续“清正廉洁”的一组是( )(2分)
①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 ②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
③坐党事,禁锢十余年,幽居守静 ④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
⑤候民疾利,百姓欢服 ⑥其资藏唯有布衾、敝祗裯,盐﹑麦数斛而已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羊续授官为郎中,离任后,被征召到大将军窦武的幕府任官,后窦武因事被治罪,羊续也受到牵连。
B.羊续任庐江太守期间,扬州黄巾军攻打舒城,焚烧城郭。羊续率领城中二十岁以上男子,拼力作战,大破黄巾军。
C.赵慈聚众反叛,羊续和荆州刺史王敏一道率兵攻打赵慈,杀了赵慈,其余叛军请降,羊续上奏皇上,请将其余叛兵杀掉,以儆效尤。
D.羊续妻儿来南阳郡府找他,他关闭府门不见妻儿,其妻只好带着儿子回老家了。
二、先秦诸子选读(24分)
9.填空题(8分,每个空格不能超过5个字)
⑴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在本段中,引号里的话体现了孔子 的教育主张。
⑵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本段中,孔子重视触类旁通、类比联想教育的句子可概括为成语: 。 ⑶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在本段中,孔子反复称赞颜回,是因为颜回具有 的精神。
⑷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
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在本段中,孔子所说的“学”,主要不是指学习文化知识,而是指 。 ⑸(孟子对齐宣王)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在本段中,孟子提出了一个实现“人和”的方法,即 。
⑹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在本段中,孟子提出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即 。
⑺(孟子对齐宣王)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众。‛
在本段中,孟子表面上谈欣赏音乐,实际上是要告诉齐宣王应当 。 ⑻孟子曰:‚《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在本段中,孟子引用《泰誓》中的话,以阐述 这一政治主张。
10.概括题(8分)
⑴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封人以“木铎”作比喻,是说孔子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 ⑵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以“浮云”为喻,表明怎样的富贵观?请简要概括。
答: ⑶(孟子对梁襄王)曰:‚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以“旱苗得雨”为喻,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 ⑷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以“月攘一鸡”为喻,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
11.分析题(8分)
⑴下面《论语》选段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者在本质上是否相通?这两种说法区别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①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①
答: ⑵下面《孟子》选段中,孟子提出了哪两项措施?目的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
三、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2.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
A.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人,途中又将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杀死。面对陈宫的指责,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B.曹丕令曹植以“煮豆”为题赋诗一首。曹植于是作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完哈哈大笑。
C.“后人有诗赞二人曰: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文中“二人”指的是张飞和关羽。
D.孙策怒斩于吉道人后,病情日益加重。临死前,他取印绶授予儿子孙权,并嘱咐说:“倘内事不决,可问周瑜;外事不决,可问张昭。”
E.马谡到了街亭,既笑诸葛亮“多心”,又笑王平“真女子之见”,还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由于麻痹轻敌,导致街亭失守。
13.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⑴简述《三国演义》中张飞大闹长坂桥的故事。
⑵简述《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
选答第( )题
推己及人的及的意思篇十
《上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名篇名句填空
1、根据原文填空(6分)
1桑之未落, 。 ○
2 ○
3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心念旧恩。 ○
4 ○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
6寄蜉蝣于天地, 。 ○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2—5题。(15分)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
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土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儒《逊志斋集•吴士》
2.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谈必推孙吴 推:推崇 .
B.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 将:让„„为将 .
C.月靡粟万计 靡:倒下 .
D.士及麾下遁去 遁:逃跑 .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1尤善谈兵 ○. 战而不知兵 .
2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士诚以为然,俾为将 ○...
A.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不同
B.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也相同
C.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相同
D.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也不同
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结党营私,
挥霍享乐,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B.吴士善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又缺乏
组织才能,最后身败名裂。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深得张士诚重用,但他只会纸上谈兵,
不懂得强兵用兵,一战即溃,自己也被俘被杀。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
战场就逃跑,“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5.根据原文内容,试翻译下列句子:(共6分)
①原句: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3分)
②原句: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霸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4分)
四、文化经典阅读
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 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3分)
五、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科技说明文,完成 10--13题(12分)
西班牙科学家首次证实,距今约1.5亿年曾有一种食肉恐龙横渡大西洋,同时生存于欧洲和北美大陆。
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的桑兹博士及其同事在最新一期英国《地质学会会刊》上撰文介绍说,他们是对在葡萄牙中西部发现的恐龙化石标本进行研究后得出上述结论的。对化石进行的分析证实,这种恐龙为跃龙属。
在全球范围内,跃龙属恐龙化石标本最早由美国古生物学家马什1877年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美国其它地区随后也陆续有类似化石标本出土。西班牙科学家的新研究成果,不仅是首次 ,也是首次 。
桑兹博士等指出,新发现对研究侏罗纪晚期地球大陆结构具有特殊意义,它意味着目前的某些理论可能需要修正。据认为,北大西洋是在侏罗纪晚期开始形成并扩展,从而切断了欧洲和北美大陆的联系。但当时两大洲之间的洋面宽度到底多少、北大西洋深度究竟几何,在地质学界还存在着争论。
例如,有一种理论认为,在距今约1.5亿年前,北大西洋位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的洋面宽度可能在200至300公里之间。这一宽度对一般的恐龙来说难以逾越,无法解释新发现的这一跃龙属恐龙为何当时同时生存于欧洲和北美。
桑兹博士认为,他们的新发现表明,侏罗纪晚期欧洲和北美大陆之间的联系,可能要比目前很多理论所认为的更加紧密。
8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在欧洲大陆发现恐龙的踪迹;发现这种恐龙曾横渡大西洋
B 、在欧洲大陆发现这种跃龙属恐龙活动的踪迹;发现曾有同一类型的恐龙同时生
存于大西洋两岸
C 、在欧洲大陆发现恐龙的踪迹;发现曾有同一类型的恐龙同时生存于大西洋两岸
D 、在欧洲大陆发现这种跃龙属恐龙活动的踪迹;发现这种恐龙曾横渡大西洋
9、末段中的“更加紧密”是指( )(3分)
A 、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人类来往
B 、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动物来往
C 、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距离
D 、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恐龙来往
10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桑兹博士及其同事最新研究表明,有一种食肉恐龙可能曾横渡大西洋。
B .西班牙中西部发现 的这种食肉恐龙,在欧洲尚属首次。
C.桑兹博士的发现证明了侏罗纪晚期大西洋的宽度肯定不足 200 公里。
D. 1877 年,马什首次在美洲发现了最早的恐龙化石。
11 、作为本文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欧洲大陆发现食肉恐龙化石 B.食肉恐龙
C.恐龙曾横渡大西洋? D .侏罗纪晚期的大西洋到底有多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13分)
语文天生浪漫(节选)
熊芳芳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12、文章开头列举了《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通读上文,你最欣赏的一点是什么?请围绕你最欣赏的一点简要加以分析。(5分)
答: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6分) ..
A.作者写陶潜、孟郊、王昌龄、李白等,是为了阐释语文来自于浪漫、悠闲宁静的心境。
B.作者写盘古、女娲、精卫、夸父等,是为了描绘出祖先大胆的想象和对自由与光明的追求。
C.作者写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写雪莱、但丁等,生动地阐释了从浪漫心灵出发的语文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D.全文围绕“语文天生浪漫”这一话题,信手拈来,既有诗句和神话传说, 又有文学长廊中的历史人物,材料丰富、很有感染力。
E.本文饱含激情,语言流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层层展开,阅读本文,给人在浪漫的语文世界徐徐穿行之感。
六、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没有起码的文字水平而要写歌词,就像没有起码的数理水平而要搞科学
发明一样,本属不经之事,但在水能变油、气功能灭火的年代,不算是神话。
B、这本书具体描写了我国北冰洋考察船是如何根据气候和洋流的状况渡过
一个个难关,获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
上一篇:钓鱼句子
下一篇:激发斗志下决心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