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乐学园】
三句关于桥的诗句篇一
《理解性诗句与名著》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下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3、阐述我们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 )
4、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 , )?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5、《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莺歌燕舞的景象的诗句是( , )
6、孔子,名( )字( ),(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7、曹操,字( ),( )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将人,他的诗以( )见称
8、《钱塘湖春行》选择自(《 》),作者白居易字( ),号( ),唐朝大诗人
9、鲁迅原名( ),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革命家(称谓),代表作有小说集( ),散文集( )等
10、老舍原名( )字(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等,话剧( )《茶馆》等
11、〈天净沙 秋思〉( )是曲牌名( )是题目,其作者是( )朝著名戏曲作家( )
12、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律诗的形式讲述带有( )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 ),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13、人有德,花也有德,古诗文中赞颂花的品德的句子有( )
14、古诗词中有许多歌咏春天的诗句,请写出你印象最深的连续的两句( )
1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的名句,写出连续的两句(
)
16、写出一个与“莲”有关的完整的诗句( )
17、请写出反映普通百姓辛勤劳作的诗句( )
18、关注民生不仅是当今领导人心中的大事,也是古代诗人胸怀的情感,请写出古诗中同情劳动人民的一联佳句( )
19、面对艰辛与压力,不少古诗词告诉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坚强的人,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
20、写出一句描写荷花的古诗文( )
21、写出与黄河有关的诗句三句(上下句)( , 。 , 。 , 。)
22、写出描写战争的诗词三句( )
23、写出描写亲情、友情、爱情的诗句( )
24、写出含有“桥”字的诗句( )
25、杜甫《望岳》一诗中写泰山神奇秀美雄伟高大的句子是( )
26、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 )
27、《桃花源记》中描绘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28、《陋室铭》中与“对人莫小池中水,浅外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29、《陋室铭》中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
30、《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
3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远景的句子( )
32、陈与义《登岳阳楼》中,运用双关辞格,借眼前之景,隐喻社会现实和诗人饱经沧桑,身心交瘁的境况的一联是( )
33、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情和抑郁的两句是( )
3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名句( )
35、《过零丁洋》中表现作者“头可杀而志不可屈“的崇高气质和视死如归英雄气概的名句是( )
36、《水调歌头》中既蕴含深刻哲理又表达作者豁达胸襟的名句是( )
37、《饮酒》中通过写景表现作者闲适自得心境的语句是( )
38、《行路难》中表现作者对发挥自己才能,实现远大理想仍充满信心的语句是( )
39、《岳阳楼记》中范仲俺借鸟欢鱼跃,花荗草盛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
40、《醉翁亭记》中,作者欧阳修描绘山间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 )
4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其实是( ) 意在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42、《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不攀比吃穿,以书为乐的语句是( )
43、《小石潭》记中写潭水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
44、人生路上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洋洋自得,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只有保持一种“ , “的良好心态,才能勇攀高峰,实现生命的价值(请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写)
45、王勃在《 》中用“ , “安慰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46、《酬乐天 赠》中表现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 )
47、写出“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的哲理意蕴基本吻合的两句古诗( )
48、写出《水浒传》中与下列情节相关的主要人物
大闯五台山 ----- 误入白虎堂------
风雪山神庙------- 大闯野猪林-------
醉打蒋门神------- 怒杀阎婆惜------
大闹清风寨------- 斗浪里白条
智取生辰纲------ 探穴救柴进
浔阳楼题反诗--- 血濺鸳鸯楼---
49、《渔家傲。秋思》中表现了将士们虽然思念家乡,但由于还没有建立军功而不能回去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50、《破阵子》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的句子是( )
51、《水浒》又称(《 》),是一部以( )为题材的( )小说,作者( ),是( )人,”智取生辰纲写的是( )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往东京途中被( )杀人夺取的经过。
52、《出师表》理解性默写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 )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一致。
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 )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掇返随先帝驱驰的原因的句子是( )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 )
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
53、战国策是( )末年,(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篇
54、《出师表》作者( ),( )时著名( )家( )家,本文文体( ),该文体是古代向( )的一种文体
55、《渔家傲。秋思》作者( ),朝代(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溢( ),世称花文正公。
56、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这与孟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57、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诗经》中的( )这两句就是佐证
58、《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
59、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这句是( )。
60、《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 )。
61、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有关生与义的观点是( )
三句关于桥的诗句篇二
《古诗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水平测试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选出对《登高》鉴赏错误一项:
A.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
B.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直接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C.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D.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2. 选出对《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错误一项:
A.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B."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C.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D.结尾句,苏轼难以从悲哀中超脱,遂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3.选出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错误一项:
A.上阕怀念孙权、刘义隆,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裕,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代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B.这首词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自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宿志难伸的愤慨。C.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运用典故来托古喻今,抒情言志。每个典故的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上半阕提供成功的范例,赞孙权重在创业,颂刘裕重在北伐。
D.这首词又从登临角度写望中所见所想的景物,使词的意境高远。
写景结合用典,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
4.选出对李清照《声声慢》鉴赏错误一项:
A.从“寻寻觅觅”开始,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B.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菊花凋零满地,早已无花可摘了。以哀景来写哀情,何等荒败,何等凄凉。
C.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 D.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②。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
1
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成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世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写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浪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 ,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栽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起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着的“题”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杆,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5.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6.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言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末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待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7.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绥:应是rui字,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
2
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8-19题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泰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泰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2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3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4
三句关于桥的诗句篇三
《古诗习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预习形成:
1、查字典,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然后读读写写
沧海( ) 碣石( ) 澹澹( )
竦峙( ) 萧瑟( )
3、朗读课文,想一想每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导课·创情境
今天我们将要接触古代四首诗歌,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
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无不用凝练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图画,唤起我们心底的美
好情怀
三、活动·有目标
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填空:
①《观沧海》作者 东汉末年的 、 、 与其
子 、 、并称“建安三曹”
②《次北固山下》的作者 , 朝人
③《钱塘湖春行》作者 字 号 , 朝
著名 , 主张
④《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天净沙”是 ,“秋
思”是 ,作者
2、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①《观沧海》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采用 的手法,勾画出 的
雄伟景象,抒发了 的豪迈情怀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绘了 、 、 的
江南早春景色,境界壮阔,情景交融,既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 情怀,又写出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胸怀
③《钱塘湖春行》写的是西湖的早春景象诗人通过对 、 、 、 等极有早春的特征的动植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西湖的 之情
④《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在写法上运用 的写法,仅用28字描写了枯藤、老树、
昏鸦 、 、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图,表达了游子漂泊他乡的 思想感情
五、研读·品经典
(一)《观沧海》
1、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2、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3、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再写 景,借景抒
情,表现了诗人
(二)品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表明长江当时 ,这与诗中“ ”两字相呼应
2、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还是不顺利?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4、人们常用“鸿雁传书”或“归雁”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王湾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
(三)品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描写的“钱塘湖”就是 ,“白沙堤”又称
2、本诗中运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方法的句子是哪一句?
3、诗人是步行游览吗?为什么?
4、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什么季节的景色特征?本诗表现了作者怎么的心情?
(四)品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的曲牌名是 ,曲名是
2、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3、前三句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
4、“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你作一点分析,谈谈你的理解
六、类文阅读
(一)品读《西江月》,回答问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这首词上片多从 (感觉)的角度描述,意在衬托 ;下片则写 ,“忽见”一词表现词人的 之情
2、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3、词中以“ ”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4、从全诗来看,说说是什么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二)阅读<龟虽寿>,回答问题
1、诗中的“神龟”、“螣蛇”、“老骥”、“烈士”用的都是比喻吗?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你能说出它们的含意吗?
3、本诗与《观沧海》都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作品,试仿照《观沧海》给本诗拟一个三字标题“ ”
4、试比较本诗与《观沧海》在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思想内容:
表现形式:
七、梳理·有收获
1、曹操、王湾、白居易、马致远这四首诗歌,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一、预习·扫障碍
1、沧(cāng) 碣(jié) 澹(dàn) 竦屿(sǒng zhì) 瑟(sè)
四、感知·通大意
1、①曹操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植、曹丕②王湾 唐朝人
③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 唐 诗人、散文家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④小令 曲牌名 题目 马致远
2、①借景抒情 大海吞吐日月 渴望建功立业
②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东升 思乡
③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喜爱
④寓情于景 小桥、流水、人家 深秋晚景 孤寂愁苦
五、研读·品经典
(一)1”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2、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3、观 实 虚 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雄伟抱负
(二)1、水势盛大 海日
2、顺利 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
3、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
4、从江苏镇江寄回洛阳
(三)1、西湖 沙堤或断桥堤2、几处草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3、不是 从“浅草才能没马蹄”可知诗人是骑马游览的 4、早春表现诗人喜悦的心情
(四)1、天净沙 秋思 2、名 枯藤、老树、昏鸦3、苍凉 幽静
4、一致秀美的农村美景更引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类文阅读
(一)1、听觉 农村夏夜的静谧幽静 路转溪头,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喜悦、欣慰
2、C3、七八个星天外
4、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
(二)1、“烈士”指有抱负有才干的人,不属比喻
2、此句说明人的寿命的长短,并不全由天定,这就突出了人的自身努力的作用
3、龟虽寿(古诗的题目有时从首句中取字)
4、思想内容:相同点:都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
不同点:本诗突出了不服老、不信天、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观沧海》突出作者志在统一,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表现形式:相同点:都是用四言十四句,结尾相同,格式相同
不同点:本诗借物抒怀;《观沧海》借景抒情
三句关于桥的诗句篇四
《三年级第一学期古诗分析》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车儿停下,
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 坐:因为。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
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
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
三句关于桥的诗句篇五
《3 古诗两首》
3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皆为传颂千古的名篇。《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诗人能于一般的文人为之伤感叹息的萧瑟秋景中,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颇有一种独得之乐。这是一首秋的赞歌。《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诗人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
两首诗都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2.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前置性作业设计】
1. 背诵这两首古诗。
2. 写出下面字的意思:坐 。泊 。
3. 说说这两首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杜牧,唐代文学家。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3.解题。
《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4.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5.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6.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8.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五、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口头填空:《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行走所看到的( )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 )、( )、( )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斜)
山 行 枫林(红)
杜牧 白云(生处)人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 “泊”的是哪只船呀?( “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 “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 “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 “寒山寺”)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 “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三句关于桥的诗句篇六
《古诗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水平测试
1.《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2、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 )
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目妙妙兮愁予 洞庭波兮木叶下 B.荒忽兮远望 朝驰余马兮江皋
C.岸土赤而壁立 如金山 、焦山 、落星山之类,皆名天下
D.罔薜荔兮为帷 合百草兮实庭
(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4.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5.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
诗类似的两项是( )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②。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成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1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世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写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浪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 ,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栽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起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着的“题”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杆,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5.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6.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
友人来言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末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待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7.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绥:应是rui字,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8-19题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泰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泰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2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2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D 2.B 3.B 4.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5.D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3
三句关于桥的诗句篇七
《关于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很遗憾的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
譬如说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 其他的诗人再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另: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 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 王维山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 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
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 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
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
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
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诚斋(杨万里)词新鲜活泼。
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
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
有一点需要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 二﹑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这些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请看下边一首诗:
近试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题目不但提示了诗的内容,还传达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再看下边一首诗: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就可能使人错误的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赞扬山中的美景,或劝人留下来欣赏山中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才能明白这首诗的写作用意。
三、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因为诗歌中的情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里作者写了草径、荒园、鸟宿树、僧敲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作者把这些景物描写的这样优美,其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爱了。“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我今天暂且离开,以后还会再来,决不负我们共同约定的归隐的日期),这最后的两居室恰恰印证了作者在前六行中表达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望洞庭湖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的前两节写的是洞庭湖的美丽宁静,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则将山水合起来写,在此基础上第四句表达总的印象:洞庭湖好像白银盘,高大的君山倒映在里边就像一个小小的青螺。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写这一景象呢?其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这就必须要联系作者当时的情况了,刘禹锡22岁中进士之后就在朝廷做官,不久,年轻气盛的他就和柳宗元等人一起因王叔文改革集团的失败而被贬到南方。政治上虽遭遇挫折,但他并未屈服。这首诗就写在他被贬途中。了解了这些,就不难从这首诗中感到诗人浪漫的奇思和宽阔的胸襟了!
由这首诗可知,剖析诗歌,既要有分析能力,还要注意联系作者及背景等。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煞人。
分析这首诗,就要先了解一下诗人李益!李益是什么时代什么时期人呢?他属于哪个诗派?其创作有什么特点?
他属于中唐时期的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在中唐时期,唐朝已经逐步走向衰败,所以,中唐诗人普遍存在一种感时伤今的情调。
把握住了这些,再来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就有着落了。
“汴水东流无限春”,这情景多么美好呀!但河边“隋家宫阙已成尘”,两相对比,巧妙衬托,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煞人!”愁就像扬花一样漫天遍地,怎会不伤人呢?这后两句作者借劝阻行人抒发了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是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自古诗人伤离别,作者在表达离别之情时,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你看,在微雨里、在暮钟里,帆显得重,鸟飞得慢,“海门深不见”,前景不明朗,“浦树远含滋”,连远远的江边的树都浸在深情的雨水中,更何况是送别的人呢?人自然是“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了。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两个关键之处:“帆来重”、“远含滋”既是写自然景物,又是写人的感情。由以上几首诗的分析可知,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分析意境、分析手法、把握感情,都要重视联系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如:题目、作者、背景材料、末联和尾句、诗行中的关键字词等。
四、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古诗常用典故,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
例如,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回想一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常用“竹”、“兰”、“梅”、“菊”等。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做这个题,如果平时有“折柳”这个意象的积累,就容易得多了!
五、注意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也如一篇议论文一样,要有论点,有论据,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如果语无伦次,用语模糊,即使理解对了,也可能丢分。关于用语准确,表达到位,这里我建议大家掌握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
层次分明
一气呵成:
琅琅上口
总说:
第一、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关键在于平时的钻研和积累。 第二、任何技巧、规律都一定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比如辛弃疾的词大部分是反映抗金爱国、反对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现农村闲适生活的。
三句关于桥的诗句篇八
《三年级下册古诗汇总》
三年级下册古诗汇总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乞巧·唐 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嫦娥·唐 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咏柳⑴ 》
唐•贺知章
碧玉⑵妆成⑶ 一树⑷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⑸ 。
不知细叶谁裁⑹出,二月⑺ 春风似⑻ 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成: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
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诗词 春日
(宋•朱 熹 )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 寻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7、 东风:春风。
8 光景:风光。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赏析:
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很容易认识到东风的面容,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
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杰
【题目】:乞巧
【内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作者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赏析】: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全部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赏析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以嫦娥为例,说她偷吃不死之药成仙以后,在月宫里永远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诗人在讽刺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甚至长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爱和长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残。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有意义。
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也很成熟。全诗旨在揭示人生哲理,但完全不用概念化的语言,而是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启发人们去思考。
前人于此诗有自伤不遇、怀人、悼亡、讽女冠等诸说。刘、余《集解》云:“悼亡说最不可通。„„而自伤、怀人与女冠三说,虽似不相涉,实可相通。„„推想嫦娥心理,实已暗透作者自身处境与心境。嫦娥窃药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静,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此与女冠之学道慕仙,追求清真而又不耐孤孑,与诗人之蔑弃庸俗,向往高洁而陷于身心孤寂之境均极相似,连类而及,原颇自然。故嫦娥、女冠、诗人,实三位而一体,境类而心通。”
宋代苏轼在《水调歌头》词中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有人把李商隐的诗意和苏轼的词意合起来。作一副对联,对她的奔月进行概括:“灵药应未偷,看碧海青天,夜夜此心何所寄;明月几时有,怕琼楼玉宇,依依高处不胜寒。”
三句关于桥的诗句篇九
《古诗鉴赏的课堂训练》
三句关于桥的诗句篇十
《《高中语文古诗48首及答案》》
培人家教网制作 欢迎访问
高中古诗60首
田园诗
1.归园田居(其三)(五言古体诗)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思考与练习]
(1)体会第四句“带月荷锄归”中诗人的心情。
(2)诗中的“愿”究竟指什么?
(3
(4)默写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渭川田家
维
①。
[注释]:“式微,式微,胡不归?”(意思是:卑微,卑微,怎么不归?)
[思考与练习 (1 (2,请作具体分析。
作为全诗线索。
3.浣溪沙(词)
(宋)苏 轼
①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②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商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缫车:用来抽丝的车。②漫:泛,满。漫思茶,很想喝茶。
[思考与练习]
(1)上片侧重在声音的描摹上,共写了 、 、 等三种声音。其中以描摹 的声音最为新奇。
培人家教网制作 欢迎访问
(2)上片写,下片写。 (3)有人说这首词“笔笔赞美野人,句句是感叹自己”。究竟作者有没有“感叹自己”? (4)这首词的“奇”历来被人称道。联系词所写的题材,说说它“奇”在何处。
4.鹧鸪天(词)
(宋)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①②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黎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注释]①玉友:指宋代人用药酒、糯米做的白醪,后用作美酒的通称。②溪毛:一种生长在水里的菜。
[思考与练习]
(1)
(2
(3)说说这首词上下阕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4)末句表现“野老”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5.(中吕)朝天曲(曲)(元)张养浩
[思考与练习]
(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立体的
(2)中间六句紧扣“
(3)最后三句“对这般景致,是对上面的景物描写的,表达了作者对
(4)全诗采用
友情送别诗
1.别董大(七言绝句)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1)“曛”的意思是 ,“吹雁”的意思是 。
(2)头两句写了什么样的“景”?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有人说,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你认为对不对?
(4)说说你对这首诗成为送别诗中千古绝唱的原因的看法。
①2.送友人出塞 (二首)(七言绝句)
(清)吴伟业
培人家教网制作 欢迎访问
鱼海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
③劝君休望零支塞,木叶山头是故乡。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
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注释]①友人因罪流放宁古塔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辞官归乡不久的诗人,在吴江垂虹亭置酒相送。②鱼海:即“捕鱼儿海”,远在塞北内蒙古之境。③零支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思考与练习]
(1
(2(3)第二首第二句“长虹亭外草连天”是“景语”(4露出诗人对友人远出塞外的流徙生涯的 之情。
3.芙蓉楼送辛渐(七言绝句) (唐)王昌龄
[思考与练习]
(1 的动态和阵势,也 暗示了诗人 的情景。
(2
(3)
(4“冰壶”自励,推崇
①4(词)
(宋)陈与义
②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洲。
[年(,与义避金兵至湖南。同年腊月,词。②“雪”为“雪儿”之省,而“雪儿”又是代指歌妓的。雪儿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得文辞叶(即押)音律而歌,称“雪儿歌”,后用以泛指。
[思考与练习]
(1)具体分析这首词的写法。
(2)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船帆都张挂起来了,人却踟蹰流连,不忍离去)表现了一种什么心理?
(3)这首词上下两片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4)末句“满载一船离恨、向衡洲”化用谁的词句?为什么不说满载一船“离人”,而②
培人家教网制作 欢迎访问
说满载“离恨”?
5.寄黄几复(七言律诗)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在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川(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名介,南昌(属江西)人,与诗人少年交游,此时知四会县(今属广东)。 [思考与练习]
(1)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写两人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
(2什么?你能再举出由名词性意象叠加构成的例子吗?
(3
(4)说说最后一句“隔溪猿哭瘴溪藤”的作用。
①
1
[注释]渐离友善。”后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临别前,作《渡易水歌》曰:”最后,刺秦失败被杀。 ]
(1 。
(2)第五、六两句“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从 这一个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荆轲的评价是 (肯定、否定)的。
(3)“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两句表面上写荆轲的英雄气慨,实际上借荆轲表现作者对 的蔑视。
(4)最后四句“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其抒情方法属 抒情,进一步抒发了。
2.登金陵凤凰台(七言律诗)
培人家教网制作 欢迎访问
(唐)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思考与练习]
(1)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意在说明。
(2)颔联写是: 。
(3)分析第五句用“半落”两个字的妙处。
(4)尾联中的“日”、想感情。
3.乌衣巷(七言绝句) (唐)刘禹锡
[注释]在这里。
[思考与练习]
(1
(2是 手法。
(3
(4)这首诗总体上是用依次描写诗人去乌衣巷,凭吊古迹所看到的景物,写得十分。
4.赤壁(七言绝句)
(唐)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①二乔,即大乔、小乔,东吴两姐妹,大乔嫁与孙策,小乔嫁与周瑜。
[思考与练习]
(1)开头提到的“戟”在这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2)第三句由铁戟联想到赤壁大战。诗人评论这次战役时,为什么要把“东风”放在首位?
(3)后二句从反面写战争的结局,为什么取假想“二乔”的遭遇这一角度?
(4)为什么诗人把周瑜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归结偶得的东风这一偶然因素,而非常人所认为的周瑜才略过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