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分缕析的近义词

| 乐学园 |

【www.guakaob.com--乐学园】

条分缕析的近义词篇一
《用分论点让你的论证条分缕析》

用分论点让你的论证条分缕析

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她也要会夸,如果她不会夸,而把一整个瓜拿在手里“夸”,即使把皮“夸”掉了,也没有人相信她的瓜是熟的。怎么夸呢?王婆也要学聪明一点——动刀。要么横着来一刀,“你看,我的瓜蒂部(最后长出来的)是熟的吧?再看,顶部(最先长出来的)也是熟的吧?还疑惑什么?买吧。”要么竖着来一刀,“你看,我的瓜朝着太阳的半边是熟的吧?再看,背着太阳的半边也是熟的吧?不骗你,买吧。”

“分论点”就是作者运用思想的手术刀将中心论点进行切割、分解的产物。一篇八百多字的议论文,如果只有中心论点,一贯到底,那就像不会卖瓜的王婆一样,思路将无法展开,议论将无法人里。那么,如何来设置议论文的分论点呢?为形象直观起见,下面以一道专项训练的作文题为范例,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对分论点的设置作些指津。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9年8月28日,正在阿根廷参加南美洲国家联盟特别首脑会议的哥伦比亚现任总统乌里韦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住进病房之后,他拿起电话,第一个打给自己的总统办公室秘书,吩咐她给自己的妻子送一束鲜花,对不能如约共进晚餐表示歉意。第二个电话直接打给妻子,让她设法制造家里停电的假象,他不想让自己80高龄的老母亲通过电视新闻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接下来,他与会议期间有过接触的11个国家的元首一一通话。向他们详细告知了自己的病情,并建议他们立即进行身体检查,同时为自己无意中带给他们患病的可能性表达了歉意。在危难之时惦记着他人,不忘自觉履行分外的职责,这就是一种担当。 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训练目标

学会设置分论点。

设置示例

生1:勇于担当,人生旅途自然熠熠生辉,生命自然如夏花般绚烂多姿。

勇于担当,国家未来自然蒸蒸日上,民族自然如秋叶般静美飞扬。

生2:“担当”的第一条件是“接受”。

“担当”的第二条件是“负起责任”。

(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生3:担当是一种对个人的责任。

担当是一种对家庭的责任。

担当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

生4:我们要担当口头上的承诺。

我们要担当行为上的践行。

我们更要担当的是精神上的责任。

生5:担当需要细心。

担当需要决心。

担当需要恒心。

生6:学会担当,便要学会当一个好丈夫。

学会担当,便要学会当一个好子女。

学会担当,便要学会做一个对别人负责的人。

生7:担当是一种法律责任。

担当是一种道德责任。

担当是一种精神责任。

生8:担当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

担当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

担当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生9:担当需要勇气。

担当需要责任心。

担当更需要恒心与毅力。

生10:担当是一种大勇。

担当是一种大仁。

担当是一种大爱。

担当是一种大智。

悉心揣摩学生诸多鲜活的设置示例,笔者觉得议论文写作中的分论点设置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切割的标准宜同一,忌紊乱

在对中心论点进行切割、分解时,思路必须清晰,要按照同一标准来操作。切肉片就都切成肉片。切肉丝就都切成肉丝,切肉丁就都切成肉丁,这样才能做出一道能叫出菜名的菜。否则,就只能叫“大杂烩”了。如果你做成了“大杂烩”的话。就只能得到阅卷老师给你下的“思维紊乱,思路不清”的评语。上述示例中,“生1”“生3”的切割标准是同一的,那就是“范围”;“生7”的切割标准也是同一的,那就是“人生境界”。而“生8”的切割标准就比较紊乱,“行为”和“品质”的切割标准是“深度(由表及里)”,而“社会进步的动力”的切割标准却是“作用”,这就搞成“大杂烩”了。

二、排列的顺序宜渐进,忌确跳转。

分论点的排列顺序,应遵循循序渐进、逐层推进的原则,这样才能使论证有序地展开,这样的论证才能符合事物发展的事理逻辑,才能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规律。如果你玩跳跃,玩回转。就有悖于事理逻辑和认知规律。上述示例中,“生5”排列的顺序就是渐进的,因为“细心”能让人发现应该担当的责任,“决心”能让人接受应该担当的责任,“恒心”能让人履行应该担当的责任。不“发现”怎么能“接受”呢?而不“接受”又怎么能“履行”呢?因此,从“细心——决心——恒心”是环环相扣的。它符合事物发展的事理逻辑。而“生9”就玩起了回转,“勇气”让人敢担当,“责任心”让人想担当,“恒心与毅力”让人能担当。人们不是先“敢”担当,而后才“想”担当的;而是先“想”担当,而后才“敢”担当的,从“勇气——责任心——恒心与毅力”就有悖于事理逻辑。

三、递进的梯度童清晰,忌模糊。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有“并列式”和“递进式”两种,但以“递进式”为佳,因为它可

以层层深入,引人入胜。但在设置分论点时,一定要拉开层次之间的梯度,否则,就容易出现“重影”、相互“渗透”的毛病。上述示例中,“生2”和“生4”层次递进的梯度是清晰的。前者从“接受—一负起”,分步实施;后者从“口头上—,行动上—一精神上”,难度逐步加大,层次也越来越高。而“生6”和“生10”层次递进的梯度就比较模糊。就前者而言,你说先做好妻子的“丈夫”呢,还是先做好父母的“子女”呢?就后者而言,你说“仁”和“爱”有什么差别呢?差别有多大呢?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仁”的第一个义项就是“仁爱”。这些梯度不清晰的层次,就会让你“剪不断,理还乱”。

四、设置的数量宜集的,忌琐碎

高中学生写议论文,以认真地、准确地分解出两至三个分论点为宜。一则是由思维品质决定的,如果分得再细的话,学生驾驭起来就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二则是由文章篇幅决定的,分论点达到四个以上就显得太多太碎,800字的篇幅你也无法论述透彻;三则是由完成时间决定的,无论是平时的限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高中生一篇作文一般都要求在60分钟以内完成,它不容你“从容”切割,“娓娓”道来。上述示例中,“生10”的设置就显得过于琐碎,其实他大可不必设置成四个分论点,“大仁”和“大爱”大同小异,完全可以合而为一。

佳作示例

担当

梁明成

滚滚红尘,物欲横流,有些人善良的天性在尔虞我诈中正逐渐被消解,他们少了一份担当,却多了几分心机,这才有了“三鹿”等诸多事件的频发。提高全社会的担当意识,已刻不容缓。

担当是一个人品德的体现。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他才会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他才会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良好品德体现在何处呢?首先,她有忠心。“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边关战事十万火急,身为柔然子民,木兰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历史责任。其次,她有孝心。“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身为子女,木兰出于对年迈父亲的关心和保护,毅然决然地“从此替爷征”。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但木兰以她强烈的忠心和孝心,为国抗敌,替父从军,实现了“忠”和“孝”的双赢。为此,我们要学会担当,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担当是一个人勇气的体现。有时候,担当就意味着付出,而付出是需要勇气的。担当,说到的人很多,但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呢?说到而做不到,大多就是因为缺少那份担当的勇气。花木兰替父从军,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一则有从军之苦。在奔赴战地途中,再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在沙场之上,“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作战环境极其凶险。二则有性命之忧。于国而言,女扮男装,一旦暴露,则是欺君之罪,定被处斩无疑;于敌而言。驰骋沙场,出人枪林,“古来征战几人回”,战死的概率极高。但巾帼不让须眉,身为女儿身的木兰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出生入死十二载,不仅说到了“担当”,而且做到了“担当”。一位英姿飒爽的女英豪从此载入史册。担当有时会让人失去很多,那时考验你勇气的时候就到了。

担当更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一个人如果没有过硬的能力,那么他即使“想”担当,“敢”担当,也担当不起那份责任。那么,花木兰有没有能力来担当替父从军的重任呢?事实是最好的明证。其一是身份始终未露,“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其二是九死一生而归,虽然“将军百战死”,但木兰却“壮士十年归”。其三是立下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

百千强”。木兰凭借着自己过硬的能力,不仅担当起了替父从军的重任,而且担当得十分出色。担当并不是逞能,担当是要以能力作为前提的。因此我们要担当,就必须增强自身的实力。

也许担当正是疗救当今社会诸多弊端的一剂良药,那么,就让我们涵养品德。蕴蓄勇气。铸炼能力,一起来做那个把塌下来的天顶起来的“高个子”吧!

评析

本文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分论点的设置。首先从全文来看,“品德”决定了一个人“想不想”担当,“勇气”决定了一个人“敢不敢”担当,“能力”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担当,从“想一敢一能”,逐层推进。梯度清晰,逻辑性强。其次从每层来看,内部又进行了二次切割,条分缕析。“品德”分为“忠心”和“孝心”,公私剖析分明;“勇气”分为“从军之苦”和“性命之忧”,考验愈发严峻;“能力”分为“隐身”“生还”“建功”,难度层层加码。大能宏观构建“层次”,小能精雕细刻“角度”,实乃真功夫矣!

条分缕析的近义词篇二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

第23卷第1期2008年3月

景德镇高专学报

Journal

0f

V01.23No.1

JingdezhenComprehensiveCollege

MⅡ.2008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

方清明①

(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近1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进行归纳、述评;另外,还探讨了近义词典编撰的相关问题,意在指出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关键词:近义词;述评;辨析方法中图分类号:H

13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58(2008)01—0037—03

汉语是公认的语义细腻的语言,其表现之一就是近义词语相当丰富。近义词的正确辨析与使用是留学生深入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面对一组近义词,留学生往往会混淆它们的意义,不会辨析,导致误用。有些留学生甚至抱怨汉语近义词太多,难以区别,而产生畏难情绪。但是掌握近义词的多少又往往标志着学习一门语言程度的高低,因此,学界普遍重视近义词的教学与研究。近10年来出现了一批相关成果,本文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总结近义词辨析基本方法,探讨词典编撰相关问题,意在指出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能力、技巧、技能的掌握情况;。才干”指人的工作和办事能力;。才智”指才能和智慧,指富于智慧和思维敏捷。

可以看出,以上只是从语义差异辨析了。才华、才能、才干、才智”四词,虽然语义层面的辨析是基础性的,重要的。但是语义差异辨析又是深层次的,空灵的,难以把握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不宜孤立地讲解词语本身的语义,我们的教学要考虑如何把理性的语义差异辨析变得感性化、形式化。要注重使用的不同,要讲明具体语境下,什么时候通用,什么时候不能通用。

有学者提出:。要强调语紊差异的辨析。”(刘缙。1997)…如:

“爱护、爱惜”,都是动词,都有“爱,重视”的意思,但“爱护”重在“护”。保护好,不让受伤害,所以其搭配的一般都是易受伤害的人和事物。“爱惜”则重在“惜”,舍不得,所以与其搭配的一般都是在使用的而又容易消耗的东西。

强调语素差异的辨析方法本身没什么问题,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同素近义词都可用这种方法。例如通过语素差异来辨析。经过、通过”和“本来、原来”,就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进行虚词性近义词辨析时,此方法则更为受限。

(二)语法层面

语法层面呈现出的差异,也是近义辨析的重要手段。赵新、李英(2001)、(2002)有较好的论述。【2儿31他们指出:

1)对于动词.应该考虑能否带宾语,带名词宾语还是带动词宾语;后面可否有补语,有什么类型的补语;前面可以有什么类型的状语;2)对于形容词,应该考虑能否与否定词、程度副词组合。能否进入A不A格式,是与单音节名词组合还是与双音节名词组合;3)对于副词。应该考虑所修饰的成分

一、关于近义词辨析方法

讨论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文章,或多或少都要涉及近义词辨析方法。本文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不同层面归纳如下:

(一)语义层面

辨析近义词时,考察语义差异显得尤为重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指称范围大小不同,如。食物”的指称范围大于“食品”;2)语义轻重不同,如。绝望”比“失望”语义重;3)词义侧重点不同,如“感动”指人的内心激动,而。感叹”则指有所感触而叹息;4)语义义项多少不同,如“经过”有“过程、经历”这个义项,但“通过”没有;5)语义搭配不同,如“优良”可以跟人或物搭配,但。优秀”一般只能和人搭配。

语义差异辨析,已经较好地吸收了本体方面相关研究成果,但与本体研究毕竟有所不同。有的文章只涉及语义差异辨析,这就没有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特殊要求。如:

。才华”是指人表现于外的才能,侧重指文学艺术方面的能力和特长;。才能”表示知识和能力,侧重指人对知识、

①收稿日期:2007—10一17

作者简介:方清明(1980一)。男.江西浮梁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现代汉语方言。

万方数据 

・38・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8年

有何特点,是单音还是双音:4)对于介词,应该考虑后面跟哪类名词性成分组合成介宾结构等等。

杨寄洲(2004)细致地归纳出了近义动词语法层面的差异。H1他认为:

1)首先要看它们能否带宾语。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游览西湖”可以,“旅游西湖”则不行。宾

语是人还是物,“访问”的宾语可以是人,“参观”的宾语则不

能是人。宾语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有一台电视机”可以,“具有一台电视机”则不行。宾语是时间还是处所等等。2)动作行为的主体是否相同。3)是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4)动词的时态是已然还是未然。

语法层面的辨析成果已较为丰富,但如何更进一步地吸收本体的研究成果,创新有效的辨析方法,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可喜的是,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刘春梅(2006,a、b、c)发表了同义名词研究的系列文章。c5】【6】‘71文章从小角度人手,集中考察同义名词,然后再细分下类:表物同义名词;表人同义名词;单双音同义名词。传统的研究方法一般是泛泛地认为近义词辨析可以从词性角度人手,举有限的例子加以说明,而她的研究则有所不同,先考虑同一词性,然后分析各种具体差异,做深做透,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无疑已经把近义词辨析研究引向深入,因此教学上更有参考价值。

就拿她的<现代汉语表物同义名词研究)来说,文章首先界定什么是“表物同义名词”,然后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简称<大纲))中筛选139组“表物同义名词”,接下来从三方面考察“表物同义名词”的差异。光词义差别上。就列出。质地构成、外部形态、适用对象、规模、程度”等12种具体考察角度和标准。请看文章对“棒、棍子”的辨析:

“棒”一般是规则的。样子和形状很重要;而“棍子”的形状规则不规则没关系。因此分别有如下说法:“一套高尔夫

球棒I一根木棒I接力棒I指挥棒;有个男孩瘦得像根小木

棍子I模特的腿不行,柴禾棍子似的。”

这种有针对性的辨析、简单明了,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根据刘春梅的研究,我们可以参考她的方法从而扩大到其它同词性的近义词。题目可以拟定为‘单双音近义动词研究)、<表动作近义动词研究)等。当然,她的研究也不是尽善尽美,如“12种具体差异”的划分标准是什么?这么多标准相互之间会不会产生纠葛?具体辨析时,是依据单标准还是多标准?在这些方面,她似乎没有给出很好的说明。

(三)语用层面

关于近义词语用层面的辨析方法,主要有:1)附带感情色彩差异(褒与贬、喜与恶、尊敬与辱骂、谦逊与轻慢等);2)语体差异(121语与书面语、庄重与随便、直白与含蓄等)。

刘晓梅(2006)提出:。不主张让留学生去辨析语体差异。¨引此观点不妥,因为难点往往也是重点。就好像汉语的。把”字句很难。因此,我们也不能因为语体差异是复杂、难

万 

方数据教的而采取回避策略。再说,很多近义词之间存在语体差异,语体差异往往体现了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都是客观事实,不能人为地予以取消。所有的近义词典都会采用语体差异来辨析若干近义词。如果学生语体差异方面的辨析能力差,就有可能产生相关偏误。如:

・亲爱的父亲母亲(聊天时一般应该用“爸爸妈妈”)・“夫人”(当面称呼自己的妻子不用。夫人”)

・因为我缺课缺了很多次,所以老师找我聊天儿(“聊天儿”应该改成“谈话”)

以上偏误的产生都是由于不了解近义词间的语体差异造成的。正因为留学生辨识语体差异的能力很差,我们才更要加强这方面的辨析。

我们要着重说明的是,以上我们分别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方法,这并不是说,实际教学时,一定得根据这些程式按部就班,条分缕析。因为任何一个单一层面的分析虽然都是有价值的,但是都是不自足的。这三个层面是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在具体辨析近义词时,应该本着重点突出、抓住要害、不求面面俱到、具体实用、精讲活练等原则来处理。

二、对外汉语近义词典编撰方法的研究

如前文所述,学界已经出版了多本对外汉语近义词典。限于篇幅,我们以杨寄洲、贾永芬编撰<1700对近义词语用(一)《1700对》的优点

<1700对)是供外国人学习汉语近义词语的大型工具书。它体系完整,篇幅巨大(共1640页),收1718对近义词,1.选词依据明确

,(1700对>以<大纲>为依据,主要收集甲、乙级常用词汇(2004)先生论述对外汉语词典编撰的不足时,精辟地指出:2.服务对象明确

(1700对)服务对象主要是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或者

法对比>归’(简称(1700对》)为代表,进行个案考察,简要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之处,希望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是目前最大型的对外汉语近义词词典之一。编者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编排的体例科学合理。总之,<1700对>是一本实用性强,质量较高的好工具书,我们认为代表了当前近义词典编撰的综合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体分析如下:

1718对(其中80多对三个词为一组),确保所选近义词的常用性和实用性。关于选词范围,赵新、李英(2001)、(2002)指出:“意义相近的惯用语、固定结构都应该收人近义词典。竹【21.【31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惯用语、固定结构毕竟不是词,近义词典不能笼统地收入这些项目。我们不能把近义词典搞成了一个大杂烩,里面什么内容都有。正如赵金铭“汉语各类不同词语的分类词典尚没有构成系统。“驯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参考近义词典,另外编撰名为<近义惯用语>、<近义固定结构)的相关工具书。

第1期

方清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

・39・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1700对>在词义说明、词语搭配、用法对比、例句配备等方面都考虑了对象的特殊性。

有一点要指出,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这两种服务对象是有所同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汉语水平较高,起点是怎样教好汉语;而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一般汉语水平较低,起点是怎样学好汉语。时下,真正以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为对象的近义词典还不多。

3.摆正了辨析与使用的辩证关系

辨析是手段,使用是目的。没有准确的辨析,就没有准确的使用。反之,如果不能准确地使用,那么辨析也就没有意义。正如该词典主编杨寄洲(2004)Ho所说:

除了进行辨析之外,主要把重点放在用法的对比上。让际中相互替换,它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互换,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互换。从对外行于教学的实践角度来看,词语对比不能是课堂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4.注重编撰的形式化

(1700对)设置“词语搭配”项目,让学习者从搭配上观察两个词语用法上的“同中之异”,并以表格形式反映出来,5.注重例句编排

<1700对)充分考虑阅读难度,例句全部由编者编写。会正确使用近义词,这是第一要务。

(二)(1700对>的不足

如果要说<1700对》的不足,大致有以下几点:1.没有练习安排

可能限于篇幅,编者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其实,精讲活练,特别是活练,是巩固学习者正确掌握近义词使用的有效手段。

2.常用近义词总量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定

从理论上说,对外汉语近义词的总量应该是开放的、无穷的。没有哪一部近义词典能够收集全所有的近义词,对所有的近义词进行辨析。但常用近义词的数量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范围。都是依据<大纲),为什么<汉语近义词典>选词量研究,目前还没有人去做。

3.少数近义词安排欠妥

具体到某一对近义词,为什么要选择它们组成一对,而不选择其它的组成一对,编者在这方面的经验性成分就多,

万 

方数据缺乏系统地统计。如(1700对》中,选。忍不住、禁不住、不由得”为一组近义进行辨析。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忍不住、受不了”也是一对较为常见的近义词,编者没有选。再如,选。创造、创建、创立、创作、创办”同索近义词进行辨析,而没选非同素近义词。创造、发明”进行辨析。

4.关于释义语言的难度处理

关于释义语言,(1700对>的主编指导思想很明确,那就是要浅显、易懂。虽然(1700对)给出了词类简表、语法术语表,但仍然有相当的语言学术语让学习者感到迷惑。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让3名中级下班成绩优秀的学生(HSK成绩通过8级)阅读从<1700对>中随机抽取的20页原文。结果表明,他们对“简单结构、复杂结构、离合词、内在要素、外在表现”等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对。使免遭受、使不受扰乱”等说法不甚了了。释义语言要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和高度浓缩的语言,要多用描述性语言。

5.关于词性标注

<1700对>中,词性标注的依据是<大纲>,但(大纲)关于词性标注的内容已经略显陈旧。其实,<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已对所收词语进行了全面而细致地标注。学界应该及时吸收这项成果。我们希望(1700对>修订时,在这方面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1]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18—22.

[2]赵新、李英.关于编写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词典[J].华侨大学学报,2002(3):85—90.

【3]赵新、李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J].暨南大

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2):l㈣1.

[4]扬寄洲.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近义词语用法对比[J].世

界汉语教学,2004(3):96--104.

[5]刘春梅.现代汉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主要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1):128—132.

[6]刘春梅.现代汉语表物同义名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2):20—25.

[7]刘春梅.HSK表人同义名词的辨析角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108—112.

[8]刘晓梅.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同义词的范围与辨析[A].见周小兵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C],2006:443--

[9]杨寄洲、贾永芬.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M].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10]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1]王还.汉语近义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脚.

外国汉语学习者知道,一对近义词或近义词究竟能不能在交仅仅止于语义理解这一层面,而是要求学习者会用,会用才对号(、/)表示能搭配,错号(×)表示不能搭配。这样的。形式化”一目了然,在简洁性和规律的展示方面很有优势,非常有利于学习者抓住“要害”。

编排原则是:1)尽量为学生提供实用的例句;2)过滤难以理解的文化和知识背景因素;3)控制全书生词量。总之,为了学生正确理解近义词的用法,编者想方设法降低例句难度,尽量做到浅显易懂。近义词辨析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学生420对,【1I】而(1700对)选词1718对?关于常用近义词的定454.

2004:389.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方清明

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景德镇高专学报

JOURNAL OF JINGDEZHEN COMPREHENSIVE COLLEGE2008,23(1)0次

参考文献(11条)

1.刘缙 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 1997(01)

2.赵新.李英 关于编写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词典[期刊论文]-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3.赵新.李英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期刊论文]-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1(02)4.杨寄洲 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期刊论文]-世界汉语教学 2004(03)

5.刘春梅 现代汉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主要差异[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6.刘春梅 现代汉语表物同义名词研究[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6(02)7.刘春梅 HsK表人同义名词的辨析角度[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5)8.刘晓梅 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同义词的范围与辨析 20069.杨寄洲.贾永芬 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 200510.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200411.王还 汉语近义词典 2005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 周玉琨 现代汉语近义词研究述评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5)

汉语学术界普遍认为近义词是同义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通过简要介绍近义词的研究概况,对近义词及其确定标准、近义词的性质和范围、近义词辨析予以概迷,最后谈谈对“近义”的理解问题。从语言研究、尤其是从语言应用角度来说,近义词从同义词中分离出来是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2.学位论文 张和生 汉语义类与汉字形类研究及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2007

本文旨在探讨有效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效率的方法,探讨利用汉语义类和汉字形类的研究成果,开展突出汉语特色的词汇教学的可能性。全文分为五章。

首章分析了词汇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对近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现况进行了述评。扩展词汇是语言学习的难点与核心,但近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举例性的定性研究多,而定量分析少;教法理论探讨多,而不同教法的对比实验少;教材编写多,而在词汇教学方面有特色的少;受当代国外语言学影响的研究多,而突出汉语特色的研究少,词汇教学研究仍相对滞后于语法研究。我们认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中,应突出汉语自身的特色,从历史上传统汉语教学的教材、教法上汲取营养,利用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成果和汉字研究的成果,去有效地扩大学习者的词汇量。

第二章采用抽样调查定量研究的方法,了解外国学生的汉语词汇量状况,探讨他们的词汇量与其汉语水平的关系,并通过诊断性测试,分析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学习、记忆汉语词汇时面临的问题和难点,研究他们在词语辨识和理解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本章认为,学习者进入汉语中级水平以后,词汇量扩展速度呈明显衰减趋势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按照学习者目前的词汇量扩展速度,他们将无法达到相关汉语水平等级大纲或教学大纲对词汇量的要求,因而很难满足汉语阅读与交际的需要。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欧美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素意识,但并不成熟。混淆同素异序词语,缺乏由汉字字义类属推断词义的能力,缺乏辨析近义词的能力,都是学习者词汇辨识中的高发问题。

第三章与第四章在继承“雅学”与“许学”以及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的“义类”与汉字的“形类"作进一步的探讨,提出在词汇教学中有条件地打通“字”与“词”界线的观点,并着重探讨“义类”与“形类”研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上的应用。

本文认为,清乾嘉时期将雅学推向同源词词族研究,推向完全的语言本体研究,是义类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受《尔雅》影响而编纂的类书,则把雅学推向完全的语言应用,是义类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义类研究的这两个方向都对历史上的汉语教学产生过重要影响,且均对当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有启示作用。

本文所说的“义类”,是指根据词义划分出的类别。本文认为,面向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义类划分上不必过分追求义类系统的科学性、完备性,而应强调在教学中的适用性。我们把语义分类控制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范围内。语义分类的基本原则是,词语义类是义项的类别,义类的划分要考虑到一词多义;限制分类体系的层次深度和宽度,词语义类不宜分得太多太细;不囿于分类学“不重”的要求,不排斥同一词语义项在义类划分中“兼类”。本文根据上述原则重新构建了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义类类目,并尝试在汉语水平等级大纲范围内对实词进行了相应的词语义类划分。本文还对利用义类开展词汇教学方法的效率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义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记忆汉语生词。

本文所说的“形类”,是指依据汉字形体划分出的类别。传统语言学在形类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从造字角度对字形的分类,即“六书”系统;从“形义关联”的角度对字形的分类,即通过部首系联汉字的“据形系联”系统;以及从“声符表义”的角度对字形的分类,即依据声符系联汉字的“右文系统”。这些研究成果在面向国人的语文教学以及在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都在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同时,形类研究也被拓展并推向深入。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代汉字形义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形类系统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并对51个常用部首下辖的1781个形声字进行了理据度分析,结论是理据度接近0.80。我们认为,这样高的形声字构形理据度应当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字词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第五章讨论形类与义类的关系,探讨如何利用义类与形类的交叉一同服务于词汇教学,并总结本文研究的局限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本章尝试提出以交际任务为纲,以相应的交际情境、交际话题为操练平台,以扩充学习者在特定语境下达成交际所需的词汇为主要教学目的,以帮助学生编织联想、类聚、对比的词语网络为主要教学手段,以通过识字促进识词为学习策略,开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北京语言大学(bjyydx),授权号:44b9a2a1-3b5d-4282-8441-9ea60145f1cb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4日

条分缕析的近义词篇三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

方清明①

(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 要:本文主要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近1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进行归纳、述评;另外,还探讨了近义词典编撰的相关问题,意在指出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近义词;述评;辨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 H 13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 - 8458 (2008) 01 - 0037 – 03 汉语是公认的语义细腻的语言,其表现之一就是近义词语相当丰富。近义词的正确辨析与使用是留学生深入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面对一组近义词,留学生往往会混淆它们的意义,不会辨析,导致误用。有些留学生甚至抱怨汉语近义词太多,难以区别,而产生畏难情绪。但是掌握近义词的多少又往往标志着学习一门语言程度的高低,因此,学界普遍重视近义词的教学与研究。近10年来出现了一批相关成果,本文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总结近义词辨析基本方法,探讨词典编撰相关问题,意在指出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近义词辨析方法

讨论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文章,或多或少都要涉及近义词辨析方法。本文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不同层面归纳如下:

(一)语义层面

辨析近义词时,考察语义差异显得尤为重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称范围大小不同,如“食物”的指称范围大于“食品”; 2)语义轻重不同,如“绝望”比“失望”语义重; 3)词义侧重点不同,如“感动”指人的内心激动,而“感叹”则指有所感触而叹息; 4)语义义项多少不同,如“经过”有“过程、经历”这个义项,但“通过”没有; 5)语义搭配不同,如“优良”可以跟人或物搭配,但“优秀”一般只能和人搭配。语义差异辨析,已经较好地吸收了本体方面相关研究成果,但与本体研究毕竟有所不同。有的文章只涉及语义差异辨析,这就没有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特殊要求。如:“才华”是指人表现于外的才能,侧重指文学艺术方面的能力和特长;“才能”表示知识和能力,侧重指人对知识、能力、技巧、技能的掌握情况;“才干”指人的工作和办事能力;“才智”指才能和智慧,指富于智慧和思维敏捷。

可以看出,以上只是从语义差异辨析了“才华、才能、才干、才智”四词,虽然语义层面的辨析是基础性的,重要的。但是语义差异辨析又是深层次的,空灵的,难以把握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不宜孤立地讲解词语本身的语义,我们的教学要考虑如何把理性的语义差异辨析变得感性化、形式化。要注重使用的不同,要讲明具体语境下,什么时候通用,什么时候不能通用。

有学者提出: “要强调语素差异的辨析。”(刘缙,1997) [ 1 ]如:“爱护、爱惜”,都是动词,都有“爱,重视”的意思,但“爱护”重在“护”,保护好,不让受伤害,所以其搭配的一般都是易受伤害的人和事物。“爱惜”则重在“惜”,舍不得,所以与其搭配的一般都是在使用的而又容易消耗的东西。

强调语素差异的辨析方法本身没什么问题,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同素近义词都可用这种方法。例如通过语素差异来辨析“经过、通过”和“本来、原来”,就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进行虚词性近义词辨析时,此方法则更为受限。

(二)语法层面

语法层面呈现出的差异,也是近义辨析的重要手段。赵新、李英(2001) 、(2002)有较好的论述。[ 2 ] [ 3 ]他们指出:1)对于动词,应该考虑能否带宾语,带名词宾语还是带动词宾语;后面可否有补语,有什么类型的补语;前面可以有什么类型的状语; 2)对于形容词,应该考虑能否与否定词、程度副词组合,能否进入A不A格式,是与单音节名词组合还是与双音节名词组合;

3)对于副词,应该考虑所修饰的成分有何特点,是单音还是双音; 4)对于介词,应该考虑后面跟哪类名词性成分组合成介宾结构等等。

杨寄洲(2004)细致地归纳出了近义动词语法层面的差异。[ 4 ]他认为:1)首先要看它们能否带宾语,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游览西湖”可以,“旅游西湖”则不行。宾语是人还是物,“访问”的宾语可以是人,“参观”的宾语则不能是人。宾语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有一台电视机”可以,“具有一台电视机”则不行。宾语是时间还是处所等等。2)动作行为的主体是否相同。3)是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4)动词的时态是已然还是未然。

语法层面的辨析成果已较为丰富,但如何更进一步地吸收本体的研究成果,创新有效的辨析方法,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可喜的是,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刘春梅(2006, a、b、c) 发表了同义名词研究的系列文章。[ 5 ] [ 6 ] [ 7 ]文章从小角度入手,集中考察同义名词,然后再细分下类:表物同义名词;表人同义名词;单双音同义名词。传统的研究方法一般是泛泛地认为近义词辨析可以从词性角度入手,举有限的例子加以说明,而她的研究则有所不同,先考虑同一词性,然后分析各种具体差异,做深做透,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无疑已经把近义词辨析研究引向深入,因此教学上更有参考价值。

就拿她的《现代汉语表物同义名词研究》来说,文章首先界定什么是“表物同义名词”,然后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简称《大纲》)中筛选139组“表物同义名词”,接下来从三方面考察“表物同义名词”的差异。光词义差别上,就列出“质地构成、外部形态、适用对象、规模、程度”等12种具体考察角度和标准。请看文章对“棒、棍子”的辨析:

“棒”一般是规则的,样子和形状很重要;而“棍子”的形状规则不规则没关系。因此分别有如下说法:“一套高尔夫球棒︱一根木棒︱接力棒︱指挥棒;有个男孩瘦得像根小木棍子︱模特的腿不行,柴禾棍子似的。”

这种有针对性的辨析、简单明了,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根据刘春梅的研究,我们可以参考她的方法从而扩大到其它同词性的近义词。题目可以拟定为《单双音近义动词研究》、《表动作近义动词研究》等。当然,她的研究也不是尽善尽美,如“12种具体差异”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这么多标准相互之间会不会产生纠葛? 具体辨析时,是依据单标准还是多标准? 在这些方面,她似乎没有给出很好的说明。

(三)语用层面

关于近义词语用层面的辨析方法,主要有: 1)附带感情色彩差异(褒与贬、喜与恶、尊敬与辱骂、谦逊与轻慢等) ; 2)语体差异(口语与书面语、庄重与随便、直白与含蓄等) 。

刘晓梅(2006)提出:“不主张让留学生去辨析语体差异。”[ 8 ]此观点不妥,因为难点往往也是重点,就好像汉语的“把”字句很难。因此,我们也不能因为语体差异是复杂、难教的而采取回避策略。再说,很多近义词之间存在语体差异,语体差异往往体现了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都是客观事实,不能人为地予以取消。所有的近义词典都会采用语体差异来辨析若干近义词。如果学生语体差异方面的辨析能力差,就有可能产生相关偏误。如:

﹡ 亲爱的父亲母亲(聊天时一般应该用“爸爸妈妈”)

﹡“夫人”(当面称呼自己的妻子不用“夫人”)

﹡ 因为我缺课缺了很多次,所以老师找我聊天儿 (“聊天儿”应该改成“谈话”)

以上偏误的产生都是由于不了解近义词间的语体差异造成的。正因为留学生辨识语体差异的能力很差,我们才更要加强这方面的辨析。

我们要着重说明的是,以上我们分别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总结了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方法,这并不是说,实际教学时,一定得根据这些程式按部就班,条分缕析。因为任何一个单一层面的分析虽然都是有价值的,但是都是自足的。这三个层面是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在具体辨析近义词时,应该本着重点突出、抓住要害、不求面面俱到、具体实用、精讲活练

等原则来处理。

二、对外汉语近义词典编撰方法的研究

如前文所述,学界已经出版了多本对外汉语近义词典。限于篇幅,我们以杨寄洲、贾永芬编撰《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 9 ] (简称《1700对》)为代表,进行个案考察,简要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之处,希望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一)《1700对》的优点

《1700对》是供外国人学习汉语近义词语的大型工具书。它体系完整,篇幅巨大(共1640页) ,收1718对近义词,是目前最大型的对外汉语近义词词典之一。编者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编排的体例科学合理。总之,《1700对》是一本实用性强,质量较高的好工具书,我们认为代表了当前近义词典编撰的综合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体分析如下:

1. 选词依据明确

《1700对》以《大纲》为依据,主要收集甲、乙级常用词汇1718对(其中80多对三个词为一组) ,确保所选近义词的常用性和实用性。关于选词范围,赵新、李英( 2001) 、( 2002)指出:“意义相近的惯用语、固定结构都应该收入近义词典。”[ 2 ] [ 3 ]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惯用语、固定结构毕竟不是词,近义词典不能笼统地收入这些项目。我们不能把近义词典搞成了一个大杂烩,里面什么内容都有。正如赵金铭(2004)先生论述对外汉语词典编撰的不足时,精辟地指出:“汉语各类不同词语的分类词典尚没有构成系统。”[ 10 ]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参考近义词典,另外编撰名为《近义惯用语》、近义固定结构》的相关工具书。

2. 服务对象明确

《1700对》服务对象主要是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或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1700对》在词义说明、词语搭配、用法对比、例句配备等方面都考虑了对象的特殊性。

有一点要指出,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这两种服务对象是有所同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汉语水平较高,起点是怎样教好汉语;而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一般汉语水平较低,起点是怎样学好汉语。时下,真正以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为对象的近义词典还不多。

3. 摆正了辨析与使用的辩证关系

辨析是手段,使用是目的。没有准确的辨析,就没有准确的使用。反之,如果不能准确地使用,那么辨析也就没有意义。正如该词典主编杨寄洲(2004) [ 4 ]所说:

除了进行辨析之外,主要把重点放在用法的对比上。让外国汉语学习者知道,一对近义词或近义词究竟能不能在交际中相互替换,它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互换,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互换。从对外行于教学的实践角度来看,词语对比不能仅仅止于语义理解这一层面,而是要求学习者会用, 会用才是课堂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4. 注重编撰的形式化

《1700对》设置“词语搭配”项目,让学习者从搭配上观察两个词语用法上的“同中之异”,并以表格形式反映出来,对号( √)表示能搭配,错号( ×)表示不能搭配。这样的“形式化”一目了然,在简洁性和规律的展示方面很有优势,非常有利于学习者抓住“要害”。

5. 注重例句编排

《1700对》充分考虑阅读难度,例句全部由编者编写。编排原则是: 1)尽量为学生提供实用的例句; 2)过滤难以理解的文化和知识背景因素; 3)控制全书生词量。总之,为了学生正确理解近义词的用法,编者想方设法降低例句难度,尽量做到浅显易懂。近义词辨析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会正确使用近义词,这是第一要务。

(二)《1700对》的不足

如果要说《1700对》的不足,大致有以下几点:

1. 没有练习安排

可能限于篇幅,编者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其实,精讲活练,特别是活练,是巩固学习者正确掌握近义词使用的有效手段。

2. 常用近义词总量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定

从理论上说,对外汉语近义词的总量应该是开放的、无穷的。没有哪一部近义词典能够收集全所有的近义词,对所有的近义词进行辨析。但常用近义词的数量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范围。都是依据《大纲》,为什么《汉语近义词典》选词420对, [ 11 ]而《1700对》选词1718对? 关于常用近义词的定量研究,目前还没有人去做。

3. 少数近义词安排欠妥

具体到某一对近义词,为什么要选择它们组成一对,而不选择其它的组成一对,编者在这方面的经验性成分就多, 缺乏系统地统计。如《1700对》中,选“忍不住、禁不住、不由得”为一组近义进行辨析。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忍不住、受不了”也是一对较为常见的近义词,编者没有选。再如,选“创造、创建、创立、创作、创办”同素近义词进行辨析,而没选非同素近义词“创造、发明”进行辨析。

4. 关于释义语言的难度处理

关于释义语言,《1700对》的主编指导思想很明确,那就是要浅显、易懂。虽然《1700对》给出了词类简表、语法术语表,但仍然有相当的语言学术语让学习者感到迷惑。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让3名中级下班成绩优秀的学生(HSK成绩通过8级)阅读从《1700对》中随机抽取的20页原文。结果表明,他们对“简单结构、复杂结构、离合词、内在要素、外在表现”等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对“使免遭受、使不受扰乱”等说法不甚了了。释义语言要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和高度浓缩的语言,要多用描述性语言。

5. 关于词性标注

《1700对》中,词性标注的依据是《大纲》,但《大纲》关于词性标注的内容已经略显陈旧。其实,《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已对所收词语进行了全面而细致地标注。学界应该及时吸收这项成果。我们希望《1700对》修订时,在这方面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 1 ]刘缙. 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 J ]. 语言文字应用,1997 (1) : 18—22.

[ 2 ]赵新、李英. 关于编写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词典[ J ]. 华侨大学学报, 2002 (3) : 85—90.

[ 3 ]赵新、李英.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 J ].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1 (2) : 16—21.

[ 4 ]杨寄洲. 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近义词语用法对比[ J ]. 世界汉语教学, 2004 (3) : 96—104.

[ 5 ]刘春梅. 现代汉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主要差异[ J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 128—132.

[ 6 ]刘春梅. 现代汉语表物同义名词研究[ J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06 (2) : 20—25.

[ 7 ]刘春梅. HSK表人同义名词的辨析角度[ J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5) : 108—112.

[ 8 ]刘晓梅. 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同义词的范围与辨析[A ]. 见周小兵等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 C ] , 2006: 443—454.

[ 9 ]杨寄洲、贾永芬. 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M ].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

[ 10 ]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389.

[ 11 ]王还. 汉语近义词典[M ].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条分缕析的近义词篇四
《成语大全》

常用成语大全及解释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方枘圆凿: 形容格格不入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奉为圭臬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 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 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

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

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多含惋惜意)

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子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

一次险。

瓜田李下 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

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似非人工之能为。(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牛累得出了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皓首穷经:皓首,白头,钻研经典到老

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突然暴发。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 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

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枉过正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

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

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中性)

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

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

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门可罗雀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门庭若市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

沐猴而冠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暮鼓晨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南辕北辙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泥沙俱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 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

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期期艾艾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 无缺。

曲突徙薪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人心不古:今人的心地不如古人淳厚。多用以感叹世风浅薄。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了出来。

如汤沃雪 像热水浇在雪上,比喻事情极容易解决

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 化。 茹毛饮血: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塞翁失马 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

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三足鼎立 比喻三方面的势力对峙。

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闪烁其词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体,行。

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时乖运蹇 指时运不好

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已的话。

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滥用于一切倡导

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受宠若惊: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意外的惊喜。

数典忘祖: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条分缕析的近义词篇五
《词汇》

捶胸顿足

拼 音 chuí xiōng dùn zú

解 释 捶:敲打;顿:跺。用拳敲打胸部,跺着双脚。形容非常悲痛与懊悔的样子。 出 处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我衷肠,除告天,奈天高,又不知,只落的捶胸顿足空流泪。”

明·李开先《闲居集·昆仑张诗人传》:“有告之者,殊不之信也;已而知其实然,捶胸顿足,若不欲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焦急、悲伤、无可奈何的

椎心泣血

【读音】chuí xīn qì xuè

【解释】 椎心:捶胸脯;泣血:悲切得哭不出声音,就像眼中要充血一样。形容极度悲痛。

【出处】 汉·李陵《答苏武书》:“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悲恸到极点

【示例】 李商隐《祭裴氏姨文》:“椎心泣血,孰知所诉。”

扼腕叹息[è wǎn tàn xī]

 【解释】: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

的情态。

【出自】:晋·王隐《晋书·刘锟传》:“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长叹者也。”

【示例】:他这么快就离开了,真令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   

循规蹈矩[xún guī dǎo jǔ]

 【解释】: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

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出自】:宋·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示例】:这唐僧~,同悟空、悟能、悟净,牵马挑担,径入山门。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八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 

正襟危坐[zhèng jīn wēi zuò]

 【解释】: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

拘谨的样子。

【出自】:《史记·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

 【示例】:R先生把我请在一把上位的太师椅上坐下,~和我对话起来。

◎郭沫若《学生时代·到宜兴去》

四平八稳[sì píng bā wěn]

 【解释】: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

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

【示例】:总而言之,现在倘再发那些~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

◎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  

休戚相关[xiū qī xiāng guān]

【解释】 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

【出处】《国语·周语下》 “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恰……为晋休戚,不背本 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息息相关、唇齿相依

【反义词】漠不关心、无关痛痒

【灯谜】探亲假、不要亲眷照顾

休戚与共

发音:xiū qī yǔ gòng

英译:share weal and woe;stand together through thick and thin.

解释: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 与“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相同。

造句:只有与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出处:《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同甘共苦、同舟共济、风雨同舟、唇亡齿寒

反义词:不共戴天、无关痛痒、漠不相关

灯 谜:休戚与共(打字一)谜底:伐

条分缕析[tiáo fēn lǚ xī]

 【解释】: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出自】: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五:“说经之书甚多,以及文集说部,皆有可采。

窃欲析缕分条,加以翦截。”

【示例】:凡译此类书,宜悉仿内典分析之例,~,庶易晓畅,省读者心力。

◎清·梁启超《变法通议》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 

抽丝剥茧[chōu sī bāo jiǎn]

【解释】: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大相径庭[dà xiāng jìng tíng]

 【解释】: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出自】:《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

焉?”

【示例】:虽然结果一样,其“因”却~。

◎鲁迅《集外集拾遗·田园思想》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形容事物区别明显  

适得其反[shì dé qí fǎn]

 【解释】:适:正,恰好。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出自】:清·魏源《筹海篇·议守上》:“今议防堵者,莫不曰:„御诸内河不若御诸

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不知此适得其反也。”

【示例】:不知道重视干部,爱护干部,而对于一般同事却要求全责备,在事实上也将~。

◎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弁言》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

南辕北辙[nán yuán běi zhé]

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示例】: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相差甚远,有甚

么和议可言。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背道而驰[bèi dào ér chí]

 【解释】: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

和目的完全相反。

【出自】: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示例】:道学先生于是乎从而禁之,虽然很象~,其实倒是心心相印。

◎鲁迅《坟·从胡须说到牙齿》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形容越跑越远,永远达不到目的   

唏嘘不已

注音:xī xū bù yǐ

【解释】 原意为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抽答。可扩展,有感叹、感慨、议论、怀疑、不以为然等意思。以及令人十分惊讶,难以置信的意思。

【例句】一个与天地同在的唐朝武士、第三者的爱情宣言,回到唐朝及上官婉儿的心声等等,令人惊异、紧张,激动,直至唏嘘不已。

扼腕叹息[è wǎn tàn xī]

解释:扼:握住,抓住。“扼腕”就是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表示振奋或激愤的情绪。现在一般表示惋惜的情绪,是书面语言。如:扼腕叹息,扼腕长叹等。见于《战国策·燕策三》。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

自行其是[zì xíng qí shì]

解释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一般用作贬义。

出处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一九五四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自行其是,不尊重上级的统一领导,不注意遵守请示报告制度。”

示例 做事不能自行其是,最好听听别人的意见。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十分固执

易错 自行其事

自我作故[zì wǒ zuò gù]

解释 作故:创始。由我创造。指不沿袭前人。

出处 唐·刘知己《史通·称谓》:“唯魏收远不师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无所宪章。”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 除旧布新、独辟蹊径

反义词 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鱼目混珠[yú mù hùn zhū]

 【解释】: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出自】: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示例】: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鱼龙混杂[yú lóng hùn zá]

 【解释】: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出自】:唐·张志和《和渔夫词》十三:“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 【示例】:现在人多手乱,鱼龙混杂,倒是这么着,他们也洗洗清。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泥沙俱下[ní shā jù xià]

 【解释】: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

一起。 【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人称才大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人或事物

无力回天

〖解释〗回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转极难挽回的时势;无力:没有力量。

(1)形容事态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2)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近义词】:回天无力、回天乏术轶事典故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有一首狱中绝笔诗,是这样说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1 写完以后,谭嗣同英勇就义。   于事无补[yú shì wú bǔ]

 【解释】:对事情毫无补益。 【示例】:大错已经铸成,你再责备他也~。

条分缕析的近义词篇六
《常用成语》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方枘圆凿 形容格格不入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 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 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

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 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多含惋惜意)

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子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瓜田李下: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看得不全面。

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似非人工之能为。(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牛累得出了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皓首穷经:皓首,白头,钻研经典到老

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突然暴发。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黄粱一梦: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后喻荣华富贵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美好之事物,亦不过顷刻而已,转眼成空;或喻梦寐以求之欲望落空,常用此语。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积重难返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

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济济一堂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

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枉过正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久假不归 长期借去,不归还

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

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中性) 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

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

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门可罗雀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门庭若市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

沐猴而冠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鼓晨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南辕北辙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泥沙俱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

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

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期期艾艾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 无缺。

曲突徙薪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人心不古:今人的心地不如古人淳厚。多用以感叹世风浅薄。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了出来。

如汤沃雪 像热水浇在雪上,比喻事情极容易解决

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 化。 茹毛饮血: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塞翁失马 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

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三足鼎立 比喻三方面的势力对峙。

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闪烁其词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体,行。

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时乖运蹇 指时运不好

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已的话。

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受宠若惊: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意外的惊喜。

数典忘祖: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水落石出:形容真相大白。

条分缕析的近义词篇七
《12十二.条分缕析,探幽抉微——说明的特征》

十二.条分缕析,探幽抉微——说明的特征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接触得最多的文章大概是以说明为主要表现方法的文章了。当你翻开《现代汉语词典》,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前言‛。‚前言‛向你介绍这是一本以记录普通话词汇为主的中型词典,供怎样的读者使用,共收多少条目等等。这是一篇说明文,向你介绍这本词典。再往下翻阅,是‚凡例‛,介绍条目安排、字形和词形、注音、释义,又是说明的文字,不过是分条说明罢了。学生用的教科书、工厂的某产品生产的流程说明书、新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读物介绍、科普小品、电影电视解说词等等,无不用说明的方法写成。它实用性很强,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习用说明的方法条分缕析的说明事物,阐释事理,探幽抉微,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是学习写作者的重要基本功。

文心絮语

以说明或主要以说明为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说事理的文章是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实体事物进行解说,如介绍它们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用途等;一类是对抽象事理进行解说,如介绍它们的原理、特点、演变等等。

说明,说明,关键在‚明‛,要说明确,说明白,别人一看就能懂,就能了然于胸。怎么才能把事物、事理说明白呢?

首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主要标志,比如同是树,松树有松树的特征,香樟树有香樟树的特征,白杨树有白杨树的特征,要介绍它们,就要研究它们各自的特征。只有捕捉到它们的特征,准确地把握,才能把它们独特的形状、性质、构造、用途等等解说得清楚明白,别人看了不会混淆。夏丐尊、叶圣陶两位先生说过:‚说明文表示作者的理解。所谓理解,乃是说天地间本来有这么些道理,给作者悟了出来,明白地懂得了。‛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身寓含的特殊性,它存在于天地之间,你悟到了,懂得了,解说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抓事物的特征并不是只抓某一点。客观事物千姿百态,千奇百怪,本身就很丰富,很复杂。因此,特征往往表现在多方面,切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特征有的显露在表面,比如形状、色彩等,有的寓含其中,如竹、木、钢、铅等,质地不同。因而抓事物特征,既要了解它们的表面特征,还要洞悉它们的本质特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必然趋势,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规律有其特殊性,因此,捕捉特征同样要充分注意这方面的特点。

例如1990年8月10日《解放日报》登了一篇《南浦大桥上的全国之最》,就是紧紧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的。文章这样写:

‚1991年底,在上海的黄浦江上,将耸立起一座全长8346米的崭新的桥梁——南浦大桥。这是一座集众多全国之‘最’于一身的桥梁。

‚南浦大桥是一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主桥长846米,以一跨423米过江,跨度之大为全国之最。

‚主桥桥面用钢材与混凝土两种建筑材料叠合而成。

桥面下一层用大型‘工字钢’制成框架,上一层是钢筋混 凝土桥面板,钢框架与桥面板用电焊焊接,结合处再浇上混凝土,使两者联成一体。这种叠合

组成的桥面和钢框

架共同受力的新型结构,叫叠合梁结构。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采用,开了我国建桥史上的先河。

‚主桥桥面的钢框架共有438根钢梁,其中一根重80吨,为全国之最;制作钢梁用的钢板,最厚的达80毫米,其厚度在钢结构中又是一个全国之最。拼装钢框架用的10多万套高强度螺栓的直径达30毫米,螺栓之大,是我国建桥史上前所未有的。

‚大桥主桥桥面是用180根钢索‘吊’在桥塔上的。其中最粗的一根钢索是用265根直径7毫米的高强度钢丝绞合而成,直径146毫米,重21吨,均为全国第一。它长达223米,竖起来相当于三幢国际饭店的高度。180根钢索都是用千斤顶拉后固定在主塔上的,每个千斤顶的拉力达600吨,也是全国之最。 ‚南浦大桥的通航净空高度为46米,在我国桥梁中首屈一指。

‚由于桥高,建桥时的作业面就更高,负责主桥桥面施工的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的干部、工人要在50米以上的高空作业,安装斜拉索则要上到110米以上才能操作。

这些恐怕也算是‘全国之最’了。

‚南浦大桥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施工人员的心血。它的建设对于加强浦江两岸的联系,实现党中央开发浦东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有改动) 古今中外写桥的说明文章很多,要介绍某座桥,必须抓住这座桥的特征。这篇说明南浦大桥的文章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紧紧扣住‚全国之最‛来展示桥的多方面的特征。桥的跨度、叠合梁结构、一根钢梁的重量、最厚的钢板的厚度、高强度的大螺栓、一根最粗的钢索、每个千斤顶的拉力、通航净空高度等是南浦大桥桥本身独有的特征,高空作业的高度是建这座桥独有的特征,二者结合,充分说明了南浦大桥的‚全国之最‛。如果不抓住这些特征具体说明,即使多说几个‚全国之最‛,也不能把它说明白。

实际事物的说明要抓特征,事理的说明也要抓住特殊性,如果停留在一般化的水平上说明,就难以把其中的道理说明白。如蝉是没有听觉的,这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研究的结论,一百多年,这个结论一直被人们广泛接受。1981年9月4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任钢的科学小品《蝉是有听觉的》。原说蝉无听觉,现在说有听觉,要把其中的事理说清楚不容易。作者怎么来说这件事的道理的呢?

‚……

‚但是,法布尔错了!

‚科学家经过精细的观察研究之后确定,蝉是有听觉器官的。蝉的听觉器官长在腹部的第二节附近,由比较肥厚的像丝一样的物体组成,上面布满灵敏的感觉细胞,和脑神经相连。当声波传到听觉器官上的时候,感觉细胞就把信号传递到脑子里,蝉就听到了声音。

‚蝉既然有听觉,为什么对法布尔的砰砰枪声却无动于衷呢?这是因为,不管哪种动物的听觉器官,接受的声波都有一定的频率范围。比如人的耳朵可以听到每秒振动16次到20000次之间的声波,低于这个频率的次声波和高于这个频率的超声波,不管声音有多强,我们就听不见。昆虫也是这样,每种昆虫所能接受的声波范围都不同,超过或低于这个频率的声音,它们也听不到。就拿蝉来说,它们对自己同类发出的声音是十分敏感的,可是对其他的声音,如人的说话声、拍手声,甚至枪声,就可能是一个‘聋子’了。‛

要说明蝉有听觉,首先要说明蝉有听觉器官,听觉器官在腹部,不在头部,也不在胸部,这是它的独特性。这段文字是对蝉这个实物的听觉器官的说明,是下面一段说明事理的基础。法布尔说蝉无听觉的根据是它听不到砰砰的枪声,作者提出这个问题后,说明动物听觉器官能否接受声音与频率有关,然后举例说明。如果只停留于此,仍不够明白。文章指出蝉对同类发出的声音十分敏感,对其他声音可能是聋子,这就把一般的接受声音与频率的关系具体化,显示出蝉听声音的特殊性。行文至此,要说的问题解答了,但是并不周全,因为法布尔毕竟是世界公认的昆虫学家,在这方面卓有贡献。所以,文章结尾说:‚今天,我们纠正他这个错误,丝毫没有贬低他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即使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也难免在个别问题上作出不正确的判断;因此,我们在继承前人的科学成就时,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和勇于批判的精神。‛说明事理要准确,要符合客观实际,切忌一叶障目,作者以这些话收束全文,使人不仅明白了事理,在认识问题的水平方面也有所提高。

要把事物、事理解说明白,须掌握多种说明方法,并根据说明对象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加以运用。最常用的说明方法是:

1.诠释与下定义。

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用途等等进行说明、解释。如:蟋蟀,又名促织、蛐蛐、寒蛩,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是一种很常见的昆虫。体长15至20毫米左右,具有一般昆虫的所有特征:一对长长的丝状触须,一对油黑发亮的翅膀,三对强健善跳的足。雌蟋蟀翅很短,不会呜叫。在腹部末端除了两根尾须外,还有一根长长的产卵器,这是它与雄蟋蟀外形上的最大区别,所以雌蟋蟀又俗称‚三尾子‛。雄蟋蟀翅膀上长有发音器,两对翅膀一磨擦,便能发出宏亮的声音。这是对蟋蟀的种种名称、属性、形状、类别进行解释,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下定义是针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确切的说明,或对某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确切的解说。下定义语言须精练简洁,它的语句形式常常是:‚某某是什么‛,‚某某怎么样‛。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对食物的说明就用了下定义的方法。‚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又如教科书中对概念、定理、定律常用下定义的方法。‚菱形是平面上四边相等的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它的面积等于两对角线长度的乘积的一半。‛这是对菱形下定义。下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判断,所以不能模棱两可。定义的高度概括建筑在对事物的本质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如果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若明若暗,下的定义一定不准确。

诠释和下定义可同时使用。可先下定义,后诠释。一般说,定义要求十分精确,要一言以概要,不能有某些疏漏,而诠释可就某些特征说明,比较灵活。

2.分类与举例。

把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一类一类加以说明,就是分类说明法。有些事物比较复杂,笼统地说不容易说明清楚,根据具体情况分门别类,逐一说明,事物的现象及本质就能如实显示。如历史学家吴晗介绍古代的服装,就用分类的方法。他在《古代的服装及其他》一文中说:

‚以质料而论,绸、缎、锦、绣、绡、绮等等都是统治阶 级专用的,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以此,布衣就成为平民百姓的代名词了。有些朝代还特地规定,做买卖的有钱 人,即使买得起,也禁止用丝质材料。

‚以颜色而论,大红、鹅黄、紫、绿等染料国内产量少,得从南洋等地进

口,价值很贵。数量少,价钱贵,色彩好看,连色彩也被统治阶级专利了。皇帝穿黄袍,最高级的官员穿大红、大紫,以下的官员穿绿,皂隶穿黑。至于平民百姓,就只好穿白了,以此,‘白衣’也成为平民百姓的代名词。

‚至于花饰,在袍子上制绣或者织成龙、凤、狮子、麒麟、蟒、仙鹤、各种各样的鸟等等,也是按贵族、官僚的地位和等级分别规定的。平民百姓连绣一条小虫儿小鱼儿也不行,更不用说描龙画凤了……‛

古代服装与今天一样,也是千姿百态。但在封建社会里,人的等级森严,在穿的服装上也有强烈反映,要说明这样复杂的问题,采用分类方法,可做到条分缕析。作者把衣裳按质料、按颜色、按花饰分成类别,每个类别里再说明什么等级的人用什么质料制衣,穿什么颜色的服装,哪些等级的人袍子上可饰花纹,哪些等级的人不能饰花纹。复杂的问题一经分类,就简单明确。运用分类方法说明问题要注意把握分类的标准,说明某一事物如果一会儿以这个标准分类,一会儿以那个标准分类,那就混乱不堪。要能正确地给事物分类,就要了解事物的全貌和各部分各属什么类别。

举例说明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所以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和事理时,常用这种方法。如前面说的听觉器官接受的声波有一定的频率范围时,就举人的耳朵接受哪个频率的范围为例进行说明,例子一举,抽象的道理就具体了,易懂了。举例要真实可信,不能凭想象,不能进行艺术加工,无根据地形容或夸张。例子要精选,要有代表性,确实能说明问题。

3.比较和比喻。

有比较才有鉴别。要解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常用比较的方法。或进行同类比较,或进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是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同种类的事物进行比较,揭示它们的异同、优劣,帮助人们认识和区别。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与天气阴晴有关,在《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把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进行比较,前四种云是天气晴朗的标志,后四种预示阴雨乃至雨雪来临。八种都是云,同种类,这样进行比较,既说明了各种云与天气的具体关系,又总说了看云可识天气的道理。异类比较是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中展开比较,只要它们之间有某些共同点,就可进行。例如下面一段文字:‚激光不是一种普通的光。它不仅能烧掉玩具坦克,而且能击毁真坦克、真飞机甚至导弹和卫层。区区一束光线,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还是让我们看看它的‘脾气’吧。首先,激光是一种颜色的单纯光,而我们平常看见的光,是各种颜色混合起来的。比如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就可以看出它是含有七种颜色的光。其次,激光有很好的方向性,发射角极小,简直可以说是平行光;而我们平常见到的灯光,却是向四面八方发光的。再次,激光的亮度非常高。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发出的光,有人形容它比一千个太阳还亮,而强的激光,竟比太阳亮一百亿倍以上。‛为了说明白激光的特征,短短二百多字,多次用了比较的方法。首先从颜色方面与太阳光比较,突出‚单纯光‛的特点;接着从方向性方面与灯光比较,突出‚发射角极小‛的特点;再接着从亮度与原子弹爆炸时发出的光的亮度比较。前两个是直接比,后一个是间接比。人们熟悉灯光、太阳光,一比就清楚;原子弹爆炸时发光的亮度人们一般无具体感受,借太阳光的亮度比较,容易理解。尽管是间接比,但激光亮度这个特征却十分突出。运用比较方法须抓住最基本的东西比,使特征、本质显露,而不是广泛地浮面地比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比喻说明也是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上面谈到的《看云识天气》大量运用

了这种方法。如说明天上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云,就用了种种比喻,说:‚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天上的云不易说清楚,用了比喻,不仅可把云的万千姿态说明白,而且还生动、形象。使用这种方法特别要注意贴切,注意慎用。如果人们对你要说明的事物并不陌生,一点就明的,那就不一定用比喻。

4.数字和图表。

为了把事物说明白,使人们有清晰的印象,文章常采用数字说明方法。例如要说明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不用数字就难以说具体,用数字效果就大不一样。《噪声之害》短文中这样说:‚噪声是以‘分贝’计量。人体健康要求的声音标准一般在40分贝以下。50至85分贝时,人们的交谈和安静环境就受到破坏;超过85分贝,人体健康就要受到影响和损害;超过150分贝,耳膜会破裂,并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短短几句话,把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说得那么有层次——‚破坏‛、‚损害‛、‚破裂,并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清楚,明白。运用数字说明重要的在于准确,不准确,不仅失去用数字的作用,而且影响文章的科学性。

图表说明方法是借用插图、表格对事物进行说明,它的作用在使人一目了然。《两小儿辩日》中说到孔子对两小儿的争论不能下决断,早晨和中午,究竟太阳哪个时候离人近,哪个时候离人远?《两千多年前的一道难题》对此作了说明。其中有两段是这样写的:

‚先说早晨的太阳为什么显得大,中午的太阳为什么显得小。请你先看(图

一)。你可能会觉得右边的竖道比左边的长,而左边的横道比右边的长。但是,你拿尺子量一量便会发现,原来左右两边的竖道、横道都是一样长的。还有,周围衬有黑底的白色图形,看上去也会觉得比白色衬底的黑色图形大一些(图二)。这都说明,眼睛并不很可靠,有时候它也会‘骗’我们。这种现象,叫做视差。视差是物体相互比较时产生的,把一个物体同比它小的物体放在一起来看,它就显得大些;同比它大的物体放在一起来看,它就显得小些(图三)。

‚早晨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傍晚太阳慢慢落山,离地平线都不远,在房子、树木、山岗等景物的陪衬下,看上去就显得大‘如车盖’了。中午,太阳高悬顶空,广阔的天空是它的背衬,所以看上去就小‘如盘盂’。另外,早晚的天空都比中午暗淡,也是使人觉得早晚太阳大,中午太阳小的一个原因。‛

要讲清楚视觉上这道难题不大容易。从视差角度进行说明,道理比较抽象,插上简单的图,从读者的实际感受出发,道理就能明白。

使用这种说明方法要从说明事物、事理的需要出发,要用得贴切,用得恰当。三言两语能说明,再用插图、表格,就会成为文章的赘疣。

除上述说明方法外,对比说明、引用说明、列举说明等也常用。不管运用哪种或哪些方法解说事物,说明事理都要有明确的目的,都要为说清楚事物、事理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服务。

要介绍事物、解说事理,除掌握种种说明方法,还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及特征,安排合理的顺序。一般说来常用的有三种,一是时间顺序,二是空间顺序,三是逻辑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为说明的顺序是时间顺序。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介绍书籍演变,从三千多年前

条分缕析的近义词篇八
《条分缕析 细水长流——一道解几高考题的解法探究》

条分缕析的近义词篇九
《历史科规范答题的几点要求》

历史科规范答题的几点要求

规范答题的目的:尽可能不出现非知识性错误失分;最大潜能的发挥已有知识储备,以求考试获得满意得分。

一、规范审题习惯:

1、针对读题中抓不住关键词、限定词,审题不清的现象:如选择题中注意时间限定、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区分、表象与实质的区分、被选项之间的关系区分、并结合备选项进行比较,并用核心意识(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或重要作用)、主要史学观点等等作重点斟酌推敲,选出最能表达题干意思之项;

2、针对一看问题较长、材料较长而无耐心仔细读题的现象:给自己树立信心、鼓励自己,经常会有材料长而问题简单的事,读完材料思考是哪一章哪一节的问题,需要用哪一部分知识来解决。

3、针对不会归纳材料意思:材料分析题中审题读懂材料是前提,分析材料是关键,使用史料组织答案最重要。方法是先读问题,然后带问题边读材料边归纳每层材料的大意,理解材料表达了几层意思,材料中句号、分号、省略号非常重要,每个句号就是一层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一层意思或两层意思的构成。最后结合材料意思和所学知识,条分缕析整理出问题答案。

二、规范语言用词习惯:

1、针对不严格区分词义,近义词互替互代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术语,学生回答问题都严格使用历史术语。防止出现用词不当或使用词义含混不清。

2、针对用白话、家常话代替历史术语的不规范现象:回答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不空发议论,不高调抒情,也不使用白话,家常话,规范语言表述。

3、规范语言组织,阐述史实要条理化,层次化,序号化。

三、规范书写习惯:

针对平常练习以复习资料为主,预留答题空白不合理,学生在天头地脚或左右边缝做题,不注意答题格式和赶时间抄写答案而形成的不良现象。

1、认真书写切忌潦草。

2、仔细区分不可用同音字或拼音代替。

3、集中精力不可随手或无意识地写错别字。

四、规范答题位置,认真对待考试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不管是平时月考或全国性的高考,总能看到或听到将试题答案位置写错的情况,对此,只要我们在考试时注意答题纸上的题号提示,下笔书写之前看一看题号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条分缕析的近义词篇十
《第一课 汉字与词语》

MPA考前辅导之字词篇刘继海2005-081 时间安排语文基础知识 汉字和词语 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及阅读理解 文史知识 阅读和写作 公文及日常事务文体写作 议论文写作 应试指导2 解读考纲——考试内容及分值分布考试内容分三部分: 基本素质: 1. 汉字的使用 2. 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 3. 句子的使用 4. 修辞方法的运用 5. 文史知识的掌握 6. 阅读理解的能力 应用文(含公文)基础知识与写作 1. 行政公文的相关知识与写作 2. 常用日常事务文体的相关知识与写作 议论文基础知识与写作(15分) 共10分,选择题和简 述题各占5分 选择题,占15分3 解读考纲——考试内容及题型字形寻找或改正错别字 以及数笔画意义辨析 关联词 成语在句中选用同义词 或近义词、多义 词、同音异义词 选择恰当的关联 词语来连接句子 了解成语意义和选择 正确成语填入句中 在句中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汉 字字音判断或标注 读音词 语字义解释单字在 词中的含义标点4 汉字之字形篇历观往年考题,对于字形的考查不外乎两个方面:错字与别字。错字是指写得不 成字,别字是指误用别的字。对于错字的考查一般较少,多为笔画题;对于别字的考 查相对较多,多为辨误题。 笔画错误 如将“欠”旁写作反文旁,单耳旁写作双耳旁等。 被淘汰的异体字错字如:“迹”——“跡” ;“游”——“逰”等。 不规范简化字 如:“糖”——“米广”等。 旧字形 如“争”写作爪字头等。5 汉字之字形篇形近而误 指由于字形、偏旁相近而误写。 如:病入膏“盲”(实为“病入膏肓”) 众口“烁”金(实为“众口铄金”) 音近而误 指由于音同、音近而将甲字写成乙字。 如:一“愁”莫展(实为“一筹莫展”) 滥“芋”充数(实为“滥竽充数”) 义近而误 指由于对成语的整体意义不了解而写别字。 如:临渊羡“渔”(实为“临渊羡鱼”,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想得到鱼,而 并 非羡慕打鱼者。) 变本加“利”(实为“变本加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变得比原来更加 厉害,把“本”误认为“本钱”,于是误用了表示“利息”的“利”。)别字6 判断错别字四法利用整体意义判断个别错字 如:金“壁”辉煌 应写作“金碧辉煌”,金、碧是琉璃瓦的两种最主要的颜色,而古代重要的建筑多用琉璃瓦。了解这 一点,很容易判断“壁”字误。 利用对应结构判断相应的字 如:貌“和”神离 应写作“貌合神离”,这个成语是并列结构,前后意思相反,而与“离”意思相对的应是“合”,因此可 判断“和”为同音致误。 注意偏旁 如:积毁“消”骨 应

写作“积毁销骨”,此处用“消”在意义上似乎也说得过去,区别不大,难以判断,重在平时多看多 积累。 准确读音 如:盛气“临”人 应写作“盛气凌人”,因前后鼻音不能区分而致误。此类错误只要读音准确了自然可以避免。7 汉字之字音篇由于时代发展,汉字也不断地发生变迁,以往常用 的字有很多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因此读音上常常遇 到困难,考试也经常考查一些不常用的书面语和古 代词汇的读音。难字读音 轻声 题 型 儿化音多义多音:一个字有多种含义,相应地不同的含义 有不同的读音。 异读:同一个词,相同的意义,但存在不同的 读音。这种现象有些是历史遗留,有些 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 人名地名特殊读法:由于历史原因,有些人名地名有特殊读音。8多音字 汉字之字音篇——轻声和儿化音存在于汉语的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 语拼音中不标调。轻声虽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但是通常不列入 汉语“四声”之一。多出现在叠字的第二字,以及双音词重叠时的末字。 例如“宝宝”、“考虑考虑”轻声儿化音指花儿、叶儿、鱼儿等词的读音中“儿”字不作为一个单独的音节, 而以连读、卷舌的方式出现,书写时也只写一个音节,如“花儿 (huar)”。 唐以前基本不见卷舌的儿化音,唐诗之中“儿”字均要独立成字才能 合律。宋人笔记及话本中,开始出现极少的儿化音,儿化音用得较多 是元曲的对白。至明清而在北方方言中盛行,今天成为普通话中的一 种语言现象。9 汉字之字音篇——难字读音的三种错误形式汉字以形声字为主,形声字分为义符和音符,字的读音是由音符确定的, 因此大部分形声字“念字念半边”是没有问题的,但还有许多形声字,由于 古今读音的差异,已经不能单纯地以音符来确定其读音了。如:“江”字, 由今音已看不出是形声字,这是因为“工”的古今音不同而造成的。 这一类错误如:靡靡(误读如非非)、悭吝(误读如坚)、徘徊(误读如 回)等。 这一类错误最多,常常是由直觉来判断读音。 如:分娩(误读为碗)等。念字念半边望字生音形近臆读有些字比较陌生,常常根据与它形近的字的读音来臆测其读音,因此 致误。 如:悖逆(误读为脖)、缄默(误读为箴)、联袂(误读为决)等。10 汉字之字音篇——多音字 多义多音一个字有多种读音,多种意义,往往是由于在古代汉语中原本是两个字, 后来由于简化或假借而成为同一个字,但其不同的音义却保留了下来形成 多音字。也有因词性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读音。

如:住宿(su)、星宿(xiu)、 王(wang,阴平)能与百姓同乐,则王 (wang,去声,此处作动词)矣异读一个字有多个读音,意义基本相同,由于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的不 同而读音不同。 如:呕心沥血(xue) 摩挲(mosuo) 鸡血(xie) 摩挲(masa,用于口语)特殊读法人名、地名等由于历史原因、保留古音等缘故有特殊读法,其读法只出现 在特定的人名地名里,在别处均按照普通读法。 如:南宫适(kuo):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南宫,名适 。 六安(lu):安徽省地名,与皋陶文化有渊源,故沿用古音。11 汉字之字义篇——理论基础(一)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词的本义只能是字形能够说 明,上古文献也能证实的意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 义的根本原因。引申义客观存在着与本义意义上的联系。 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 从具体到抽象: 网:本义是用绳编制的捕鱼或鸟兽的工具。《周易·系辞下》:“作结绳而为网罟, 以佃(田,田猎)以鱼。”引申为抽象之义“广泛搜求”。《史记·太史公自序》:“网罗天 下放失旧闻(散失的古代传说)。” 从个别到一般: 市:本义是做买卖的地方。《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 欺。”引申为一般的“整个城市、都市”。唐刘克庄《玉楼春》:“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 似家家似寄。” 特:本义:公牛(个别);引申义:公马,雄性牲畜(一般)——男性配偶(一 般)——人才(一般)。12 汉字之字义篇——理论基础(二)隐喻和换喻 隐喻和换喻是字的引申义产生的两种方式。 隐喻 隐喻产生的意义,实际上是从一个词长期比喻用法获得的。最初使用这 个词比喻某事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后得到社会的承认,两个完全没有 关系的事物就这样固定地联系起来,于是一项新的意义就产生了。比如“” 换喻: 换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在人们 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 象。13 汉字之字义篇——字同义不同的三种情况多种引申义 朝: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 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 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 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 词性不同 经:不经之谈——合乎常理(动词) 皓首穷经——经书 (名词) 经天纬地——规划(动词) 古今义不同 去:去国怀乡——离开(古义) 何去何从——离开,舍弃(古义)

今天你去哪儿了——往,到(今义)14早上(本义) 朝见、上朝(直接引申义) 朝堂、朝廷(间接引申义) 朝代 (间接引申义) 汉字之字义篇——字义推测的六种方法(一)1.根据词语整体意义推测根据词语的整体意义,来推测词语中相对应的某个字的意义。 如:治大国如烹小鲜 这句话的整体意义是:治大国就如同烹调小鱼一样(要妥当),由此可推知“鲜”是鱼的意思, 而不是平常认为的鲜美。2.根据短语结构判断根据短语结构,推知其中充当一定成分的字的意思。 如:风餐露宿 “餐”和“宿”是动词,“风”和“露”在此用作状语,因此可知是“在风中”“在露天下”的意思。3.互文见义在有相对意义的并列成分中,可由其中一成分的意义推知与之相对的另一部分。 如:春华秋实 这个成语是并列结构,知道“实”是结果实的意思,就可推知“华”是开花的意思。15 汉字之字义篇——字义推测的六种方法(二)4.根据词性判断根据语法关系判断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 如:自相鱼肉 这里“鱼肉”应是谓语,因此应解释为“当作鱼肉来对待”5.省略法将句中一些成分省略成为成语,实际上余下的成分表达了省略掉的这部分意义。 如:临深履薄 出自《诗经》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处“深”和“薄”不仅仅具有作为形容词时的意 义,而是表示“深渊”“薄冰”的意义。16 汉字之字义篇——字义推测的六种方法(三)6.利用活用法判断名词的活用 如:密云不雨:雨,“下雨”。 形容词的活用 如:见贤思齐:齐,与……相等;披坚执锐:坚,锐,指锐利的武器 动词的活用 如:推陈出新:出,“使……出”; 患得患失:得、失,得到的或失去的利益。 数词活用 如:一身二任:二,“担任两个”;二三其德:二三,“改变”; 名词作状语 如:狼吞虎咽:“狼”“虎”作“吞”“咽”的状语,“像狼一样的吞”、“像虎一样地咽”; 条分缕析:“条”、“缕”作“分”、“析”的状语,“一条条地”、“一缕缕地”17 查找错别字练习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的是 A. 侯门如海 B. 勉强答应 C. 装帧 D. 徇私舞弊 始作佣者 哄堂大笑 渡假 激流勇退 学识修养 故作姿态 欢度春节 有恃无恐 勇往直前 洪篇巨制 以逸待劳 恍如隔世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的是 A. 甜不知耻 B. 明知故犯 C. 暴殄天物 D. 接洽 恰如其分 既然如此 残酷无情 汗流浃背 战战兢兢 调以轻心 惩前毖后 流览一遍 俯拾皆是 挑拨是非 声音洪亮 浑身是胆18 19 词语篇——考试题型意义辨析 关联词 成语 标点在句中选用同义词或近义词、

多义 词、同音异义词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来连接句子 了解成语意义和选择正确成语填入句中词 语在句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0 词语篇——同义词的差别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做同义词。严格地说,任何一组近义词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掌握这些细微的差别,可以使表达精确严密,文句生动活泼,语体风格鲜明 。 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意义 适用对象、情景不同。如:领略/领会,“领略”着重感性体验,而“领会”则重理性了解。 词义轻重不同 。如:阻拦/阻止,前者着重不让通过;后者干脆使之停止行动,份量比 前者为重。 适用对象范围不同 。如:节约/节俭,前者可言人物力、资金、时间的节省;后者只限 于生活俭朴。 色彩 褒贬色彩不同。 例如:偏向/倾向,前者贬义,后者中性。 语体色彩不同 。例如:脸蛋/面庞、呼扇/颤动,每一组前为口语体,后为书面语体。 用法 词性有别 。例如:拘谨/拘束,均为形容词。但后者可作动词,有限制意;前者没有。 构词能力有异。 例如:生命/性命,前者有构词能力,如生命力、生命线;后者没有。 语法功能不同。 例如:充足/充分,均可作定语。但后者还可作状语,前者不能。21 词语篇——同义词八辨(一)“希望—盼望—渴望”,词义由轻到重。“希望”只是一般的态度, “盼望” 就加强了主观的意愿,“渴望”则更进一步表示了主观意愿 的强烈程度。 “事件—事变—事故”,范围由大到小。这一组词都是指人类社会中 的活动;“事件”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引人注意的特殊事情, 范围大;而“事变”是指突然发生的政治性事件,范围小;“事故”又 是带有意外的不幸因素的一种事情,它的范围更小。 “成果—结果—后果”,“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是褒义词; “后果”指不好的结局,是贬义词;“结果”则没有什么褒贬的意 义,是中性词。 “母亲—妈妈”,前者适用于庄重的场合,经常在书面上使用, 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经常在口语中使用。22词义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词语篇——同义词八辨(二)“河流—×河”“书籍—×书”,前者表示集体的、概括的事物,后者 表示个别的、具体的事物。 。 “抵挡—抵抗—抵御”,都有用力阻挡、制止敌对力量的意思。但“抵 挡”着重于阻挡、挡住,是比较被动的行动;“抵抗”着重于反抗、抗 拒,是主动、积极的行动;“抵御”着重于防御、阻止住,常是用相 当多或相当强的人力、物力抵挡。 “交流—交换”,但“交流”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抽象或所指范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82271.html

    【条分缕析的近义词】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