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的诗词

| 乐学园 |

【www.guakaob.com--乐学园】

登高望远的诗词篇一
《登高望远主题诗歌分析》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文人通过登高——— 望远曹植的《杂诗》:“高台多悲风,朝日照高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 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

《登幽州台歌》、《黄鹤楼》、《凤凰台》、《乐游原》、《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登安定城楼》、《登柳州城楼》

第一,登高诗歌的悲秋、伤春。

第二,发“思古之幽情”。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的主题。辛弃疾的《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怀古实为伤今,咏史实为咏怀

第三,怀人、怀乡之作。第四,抒发家国身世之慨。

古典诗歌“登高”主题分析

——兼论“登高”诗歌产生发展的原因

作者:纪丙奎

【摘要】“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和描写。登高题材的文学创作成为文学创作领域一块始终不会被遗忘的角落。这类登高作品的主题不在于简简单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它们往往寄寓了作者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为了进一步了解登高主题古典诗歌这一文化现象,本文以古典文学中的常见诗词为例,从我国登高主题诗歌产生发展的原因、心理因素与登高主题及登高诗歌主题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对登高主题古典诗歌作了一下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歌;登高;主题;心理

Abstract:“The climb up” took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s specially a classical poetry traditional theme, a lot of year is recited repeatedly by all previous dynasties writer with the description. The climb up theme literature creates into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domain throughout not to be able together the quoin which forgets. This kind of climb up work subject does not lie in the simple climb up to describe the scenery, to recite composes a poem in response to one received, they often stayed the author to hold the word will, view reconsidering, I related with the aid of the nature and own thing to the society and the life makes widespread and the deep ponder determination or the unconscious inten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limb up subject classical poetry this culture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take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common poetry as an example, had the development reason,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 and the climb up subject and the climb up poetry subject characteristic from our country climb up subject poetry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has made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to the climb up subject classical poetry.

Key word:Classicalpoetry,climb up, subject, psychology

“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从汉代王粲的文赋《登楼赋》到三国魏曹植的《杂诗》(高台多悲风)再到南北朝时期频频出现的沿用汉代铙歌十八曲旧题的《临高台》,登高题材作品渐渐增多。可以说,“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在文人情感和文人创作中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一种“情结化”的倾向。登高作品的写作成为文学创作领域一块从不被遗忘的角落。登高题材的诗歌也作为一块

传统的文学阵地,占据了古典文学的重要一隅并逐步走向成熟。以唐为例,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黄鹤楼》、《凤凰台》、《乐游原》、《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登安定城楼》、《登柳州城楼》等大量的登高诗作的著名篇什。特别是杜甫的七律《登高》,在艺术上更是达到了律诗高峰的境地。显而易见的是,这类登高诗歌的主题不在于简简单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它们往往寄寓了作者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换句话说,登高题材诗歌作品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寄寓着一个沉重的“登高”主题。或是游子思乡,或是思妇怀人,或是壮士悲歌,或是文士不遇,然而愁苦哀怨、沉郁感伤是这类作品主题的一个共同特征。为进一步了解“登高”主题古典诗歌这一文学现象,笔者以古典文学中的常见诗词为例,从我国“登高”主题诗歌产生发展的原因、登高心理与“登高”主题及“登高”诗歌主题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对“登高”主题古典诗歌作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 “登高”诗歌产生发展原因概述

从文学创作角度讲,寂寞投阁的书斋生活显然是有悖于登高题材作品的创作规律的。闭塞的书斋生活显然写不出登高之作。著名学者韦政通先生认为:“受道家重返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文学家喜欢以自然为题材。”历代以来,登山观海、流连山水,是文人大夫们热衷的一种陶冶性情的方式。这也为登高作品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然而几千年儒家正统思想统治下,传统文学又始终难以摆脱儒家学说的影响,如传统文学的“重性情”。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尚书》有“诗言志”之说,这对我国传统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家认为文学要讲求表达性情和体现性情。受其影响,我国传统文学十分讲究载道传情,而非一味的专情于山水,空泛地清谈。况且,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我国古代文人肩负着沉重严肃的文人使命。那种“入世”干政,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未曾稍怠。登高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正是文人学士们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匡国无门之怨的。在这些重返自然、重性情、入世干政思想影响下,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登高”主题文学作品的产生便更容易理解了。正如学者韦政通说的那样:“中国传统中第一流的文学,不是纯粹写景的山水文学、自然文学,而是融情于自然山水之中,情景交感的性情文学。”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不歌而咏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汉书艺文志》)以及“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能赋”在古代被认为是大夫必须具备的才能之一。其大概意思是指君子登高见广,要能赋诗叙述其感受。《韩诗外传卷七》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古人对大夫的要求标准及“圣人”之口的训导,对受儒家传统思想强力影响和具有保守性、尚古性特征的古代文人登高吟咏的风气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支持和观念诱因。它大大刺激了文人的神经,使他们纷纷追求和仿效,登高而赋成为文人的必修之课和崇尚之风。而后世文学理论著作,对登高之旨更是作了一番又一番理论上的论述,进一步发扬和推广了登高而赋、登高而咏的人文传统,也更加激发了文人登高而赋的信念和兴趣。例如,刘勰就认为:“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谢榛在《诗家直说》卷四也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登高,既能明雅乎义,又能巧丽于词;登高,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于文人来说这是种多么大的诱惑,是明了而无庸赘言的。这就构成“登高”主题作品纷纷出现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九”登高之作一直以来在“登高”题材文学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各地流传着的许多关于重阳的风俗中,最具共性者之一就是重阳登高风俗。重阳登高的风俗古已有之,源源流长。一般认为它始于汉代。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

登高望远的诗词篇二
《登高类别的古诗》

登高望远的诗词篇三
《登高及登高诗》

登高望远的诗词篇四
《杜甫诗三首 登高》

登高望远的诗词篇五
《登高类诗词赏析》

丰台教师发展网

教学实录:

师:请大家反复诵读印发资料中的几首诗歌,总结出它们在题材上和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从题材上看它们都是登高诗,从写法上看都是寓情于景。

师:好的。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在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每有登临必有诗作。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韩诗外传》卷七)。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登高而咏已是知识分子所向往、所推崇的习惯。 登高之后眼界开阔,使人心境开阔,有指点江山、品评山河的豪情。 中国后世知识分子推崇儒教,儒家先贤的言行自然要竞相模仿。

今天我们就进行登高诗鉴赏的专题学习——自然与人格的契合物境与心境的交融。 首先让我们走进作品,我想请大家一起诵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生齐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师:请思考:诗人的悲愁具体指什么? 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 从诗句当中去找。

生:诗人因为参加永贞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后来又明升暗降,被派往远州当刺史。 那时候诗人思念友人,自伤身世,写下此诗。

师:这位同学把柳宗元两次贬谪的遭遇回顾了一下,很好。 其他同学能不能再补充一下?

生:从“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来讲,诗人看到的景象是凄凉开阔的,后面会联想到身世,这样会觉得更加悲苦。

师:很好。我们讲登高见景,见景抒怀。诗人见到的是夏日里暴雨的景象,能详细描述一下吗?

生:他见到了“惊风”、“芙蓉”、“密雨”、“薜荔”,“惊风”击打着“芙蓉”,“密雨”侵袭着“薜荔”。

师:“芙蓉”就是荷花,“薜荔”是一种植物,它们还有别的含义吗?

生:也象征着恶势力对改革派的打击报复。

《唐诗宋词选读》登高诗鉴赏专题教学实录及思路解说 进入首页

师:嗯。 其实这里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比兴。 表面上是写见的景,实际上具有象征性,“芙蓉”“薜荔”象征着美好的芳洁的品德。

我们继续从诗句中来找他的悲愁。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刚才同学讲到,他和友人都被贬谪到这么遥远的地方,音信难通,家园难归,所以最后两句抒发的也是这样的悲愁。

通过这首诗我们来把鉴赏登高诗的方法明确一下(投影):登高诗歌一般是登高见景,见景抒情。 登高,提供了一个观景抒情的审美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诗人可与自然、天地、万物对话,可以审视自我,发抒幽情。在本诗中,柳宗元便是通过景物描写, 将一腔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之间。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诗歌,用声音来传递这种情感。 (生再次齐读此诗)接下来请看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诗人登上安定城楼,纵目远眺,所见之景通过第一联展示出来:城堞、杨柳、汀州,景象高远。接下去的诗句呢,请同学来赏析一下。

生:在第二联中,诗人写了贾生和王粲的典故,借典故表达自己和他们一样的身世和遭遇。

师:什么样的身世和遭遇?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和诗人的经历又有哪些契合之处才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呢?

生:他们都是怀才不遇的。

师:这个词点得非常好,有概括性! “怀才不遇”,满腔的抱负、才能都没有办法施展出来。 下面一联用了什么典故?

生:用了范蠡的典故,诗人表达了功成身退、退隐江湖的愿望。

师:是的。 范蠡实施了复国的计划,携美人归隐江湖,很惬意。 诗人用这个典故想表明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这位同学说到“退隐”,并不贪慕于什么样的名利。他的想法啊,非常高远,就是归隐于江湖要在什么完成之后呢?

生:扭转乾坤,功成身退。

师:好,继续往下呢?

生:写了“腐鼠”和“鹓雏”,讽刺那些党羽势力。

师:对,他用了什么典故? 出处?

生:是《庄子》。

师:对,《庄子》里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生:讽刺了朋党势力,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师:鸱鸟以为非常美味的腐鼠,认为鹓雏(即凤凰)也会贪恋,它哪知鹓雏对此根本不屑一顾。借此来指向那些打击排挤自己的朋党势力。 那么李商隐是怎么卷入朋党之争的呢? 谁能给我们简单地说一说诗人的遭遇?

生:李商隐二十六岁时,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 后娶其女为妻, 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与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师:很好。那能不能请你再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谈一谈,他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生:他想要建立功名,但是又遭到压抑,忧愤国是,却不被重用,所以政治上很失意。

师:非常好。请大家思考:诗人登高望远之际,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

刚才我们请同学将三联中涉及到的典故回顾了一下,要注意典故的运用的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契合。诗人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第二联的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的感伤, 到下面一联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在扭转乾坤之后归隐江湖的坚定想法,一直到最后这种愤慨的全面爆发, 对朋党势力对他的排挤打压进行了抨击,讽刺之意很强烈。

(板书:感伤——坚定——愤慨)我们总结一下:通过品味这首诗的深远之情,我们看到,鉴赏诗歌,不仅要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而且要知人论世。 我觉得大家有一点工作做得非常好,就是鉴赏诗歌的时候把诗人的经历遭遇等做一个整理,结合诗人身世与时代背景,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下面我们走进哲思,请大家朗读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生齐读: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师: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前面的登高诗有什么不同。

生:这首登高诗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受,然后又通过登高去缅怀先人,继承了先人的文化,抒发了作者对历史传统的体悟。

师: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它与前面登高诗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思考)师:前面柳宗元、李商隐的诗都是一开头将登高所见之景写出来,然后再抒怀。 那么这首呢?

生:这首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想法、哲思。

师:很好,你能给我们讲一讲,首联是什么内容?

生:世事不断地变化,给人一种人世苍茫的感觉。

师:对,它其实是给人们揭示一个哲理,是以议论性的诗句开始的。

生:接下去抒发了对历史的体悟,用典故写了时序的更替、年华的转换和岁月的流逝,尾联写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心理,很有沧桑感。

师:我们看“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字十分有力,包含了复杂的内容,能不能给解读一下?

生:羊公当初和贤圣之士来此登临,留下来的碑记还在,现在诗人登上岘山,看到这座碑,心情十分的萧条。

(犹豫)师:为什么呢? 羊公是谁?

生:羊祜,曾经镇守襄阳。 他曾在此山与友人喝酒吟咏。

师:对,他和羊祜相距四百余年,现在登临此处,看到当时的百姓为纪念羊公竖立的石碑还在, 为什么会悲从中来呢? 为什么“泪沾襟”呢?

生:我想是一种抚今思昔的感慨吧。

师:是的,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吊古伤今。 那他感伤的是什么呢?

生:他自己不能实现抱负,心中的悲哀。

师:很好。 鉴赏这样的诗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个方法:

卷帘而上。 从这个尾联的典故入手,再品读,咬文嚼字时看这个“尚”包含的思想内容、情感。诗人想到自己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再想到羊公,毕竟是做了一些事情,不管是为国家,还是为百姓,所以才会在他逝去之后,百姓为他立碑。 四百余年的历史过去了,碑还在,诗人自然会吊古伤今。 这首诗与前面诗的不同之处是它传达了诗人的一种哲思,情之悠远是慢慢深化的。

我们借鉴一下程千帆先生的评论(投影):这篇诗凭吊家乡古迹, 通过对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这个主题的描写,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新选新评新注唐诗三百首》)走进诗人之悠远心灵, 请大家找出其他登高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师:那哲理体现在哪里?

生:我觉得王勃的《滕王阁》后面四句都是带有哲理性的。 人生的浮华是短暂的,只有江水是永恒的,表现了一种世事无常,但时间永恒的真理。

师:好的,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述了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很好。登高抒怀,别有怀抱。请大家结合印发的几首诗歌总结:一般登高诗抒发的感慨有哪些?我们来整理一下,互相补充。

生: 写了仕途上的不得意, 还有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还有对社会历史的一些想法。

生:还有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生:作者在登临以后,看到自然景物的开阔,往往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从而产生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

师:好的,有的同学从诗人个人的角度来谈,因为前面接触到的诗人有政治上非常失意的,遭遇贬谪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这样一种悲愁。

登高望远的诗词篇六
《第一轮古诗文复习必背篇目串讲及 即事咏怀-登高诗)》

登高望远的诗词篇七
《古诗文阅读》

登高望远的诗词篇八
《登高诗专题》

晚唐“登高诗”专题

《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

诗国余晖晚唐诗:

晚唐是唐王朝的政治衰落期,盛唐的自由奔放,中唐的关注内心关注个体价值,变而为失望与无奈,哀婉、衰飒之气笼罩,历史、自然、爱情成为晚唐写作的三个主题——追怀历史为了喟叹现实,眷恋自然为了逃避人世的疲倦,歌颂爱情为了抚慰孤独的心灵。晚唐诗人比前代诗人更多了一份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奈叹息,心灵的细腻与敏感在晚唐诗中被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精致、幽美而颓唐。

一、《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1、导入:

有人认为是诗人积极乐观面对现实的体现。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2、背景介绍:

“杜牧于会昌二年贬为黄州刺史,会昌四年九月至六年九月即844年至846年9月迁贬为池州刺史。” 张祜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3、整体感知:

此诗主要通过什么手法表达诗人情感的?

通过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和用典抒情委婉曲折抒发自己抱负难展,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问题探讨:

(1)诗的前两句写了怎样的景?流露出怎样的情?

明确:“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首句江南秋色图: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小结: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2)中间四句写的是什么?透过表面,你能看到诗中隐含着什么?

明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小结: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须尽欢”。表面的开心一笑,掩盖着内心的抑郁苦闷。

(3)诗的最后两句带有总结性的意味,你认为重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怀?

明确:“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小结:诗人“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快豪放;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5、总结:这首诗首联写景叙事,蕴涵了怎样的情感?以下三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尾联反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

二、《安定城楼》 李商隐

1、导入:

谈到城楼,不禁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在那首诗中,诗人首先写登上城上的高楼,视野开阔,看到了辽阔荒凉的空间。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书怀,柳宗元如是,陈子昂如是。李商隐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他登上安定城楼后看到了什么?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2、写作背景

安定,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治所。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开成三年(838),李商隐赴其幕,还做了王茂元的女婿。不久,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回泾州,登楼有感,写此遣怀。据近人张采和《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

3、文本赏析

(1)李商隐登上安定城楼后看到了什么?

明确:首二句写登楼即景。登上高高的安定城上的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登楼登的是最高之楼,望远望的是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当是作者的感慨。

(2)全诗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

(1)引用范蠡的典故,生动地表明了自己像范蠡一样既有宏伟的抱负,又有淡泊名利之心。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泊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之心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哪里还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

(2)由于王粲、贾谊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泪,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一契,名落孙山抑郁惆怅;寄人篱下,心情压抑,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

(3)引用庄子的寓言,表示自己敝屐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雏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的腐鼠当美味。不但表露了他不汲汲于名利的品质,又反映了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

4、小结

诗人登高望远并运用典故,抒发自己匡国济世、功成身退、不贪恋禄位的志趣和对排斥异己的朋党势力嘲讽蔑视的情怀。

三、登高诗鉴赏技巧:

1、知人论世;2、以景入情;3、了解典故;

四、登高诗思想情感探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登高》杜甫

总结:不得见用之愁;思归思乡之情;贬谪异乡之苦;忧国忧民之心;吊古伤今之叹;功成身退之志;知音难觅之憾。

五、练习应用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羁旅诗专题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

一、导入

杜 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二、学习目标:

1.体会《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层次感和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2.体会《商山早行》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和表现的羁旅乡情。

3.探究羁旅题材诗歌的特点。4.积累名句,试背全诗。

三、《长安晚秋》

问题讨论

方案一: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

2、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3、如何理解“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中 “篱菊”与“枯荷”之景?

方案二:

1、首联写的是长安全景还是局部之景?为什么?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是本诗的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景上的妙处?(写景的角度)

【答】“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3、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菊”、“红莲”这两意象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诗中“红衣落净渚莲愁”与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声声慢》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在抒情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都使用移情手法(答“移情手法”、“以物托情”、“拟人”亦可),通过对莲(菊)凋残衰败景象的描绘来抒发愁情。诗句“红衣落净渚莲愁”通过写莲花的“红衣落净”、花谢蕊枯、满面愁容,抒发无限乡愁;词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通过写满地残菊,任其枯萎凋谢,来抒发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满腔愁怀。

4、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5、赵嘏《长安晚秋》的景物描写层次感很强,情景交融。诵读此诗‘说说该诗是如何富有层次的写景的,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答:赵嘏《长安晚秋》前三联都是写景的,所写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第一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着时间的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颈联和颔联的写景结合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雁阵,东篱菊花,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总结:这首律诗通过诗人登高见闻,将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借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典故来表达羁旅思乡和归隐之心。

四、《商山早行》

1、一读全诗 要求:熟悉内容,弄通大意。

答:这里每一种景物都与山乡春寒中早行相关,而且声、形、色都有着清晰的美感。岑寂的早晨,路旁茅店里传出几声报晓的鸡鸣,残月还挂在微明的天边,板桥的积霜上,已印上行人最初的脚印。这些景象,色调清冷,既衬托了行旅的辛苦,又与诗人“思恋故乡”的心境一致,情景交融,所以历来脍炙人口。

2、二读全诗 要求:读出诗中是如何写“早”的?

答:“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首联“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响,从此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 。“悲故乡 ”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 、倍加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经

过诗人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净天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次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 ,绘银霜 ,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罢了。

三联“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时,“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联与这一联看成是绘写“秋天景色 ”,显然是因为其身处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长的规律。

末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 、旭日将升的动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梦境。在梦中,我看到凫雁欢腾嬉戏,落满那美丽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将见到家中的亲人了吧?!这两句诗表达含蓄。它本来是指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怀,然而,诗人却避直就曲,而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这样,就形成与首联遥相呼应的完美构思局面,进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强烈心情。

3、三读全诗 要求:读出“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其中“羁旅乡情”。

答: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颔联和颈联,只有两个动词“落”和“明”,其他都是名词,特别是颔联,全是名词的组合,意象具足,境界全出。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降,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五、归纳总结

1、以下列诗歌为例,探究羁旅诗的特点一:了解羁旅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温庭筠《商山早行》宦游在外

孟浩然《宿建德江》、张 继《枫桥夜泊》羁旅愁思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念亲友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征人思乡

2、探究羁旅诗的特点二:简析羁旅诗中常见的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背井离乡 山长水阔,有家难回

久戍边关,遥无归期 宦游在外,身不由己

3、以下列诗句(词语)或意象为例,探究羁旅诗的特点三: 诗人在羁旅诗中一般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生情:大雁南飞、倦鸟回巢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明月、大雁、芦笛、杨柳、莼羹鲈脍

因梦寄情: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六、练一练

(03北京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闻 雁 韦应物

登高望远的诗词篇九
《经 典 的 思 念 古 诗 词》

经 典 的 思 念 古 诗 词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 王维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 汉乐府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唐 刘禹锡 竹枝词(三)

杨柳青青江水准,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稹 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 杜牧 赠别(二首)

娉娉嫋嫋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 李商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 李商隐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 李商隐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杜秋娘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北宋 范仲淹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北宋 秦观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北宋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雨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北宋 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北宋 柳永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北宋 晏殊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宋 欧阳修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北宋 苏轼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北宋 欧阳修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天涯何处无芳草 多情却被无情恼--北宋 苏轼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宋 朱淑真 谒金门(春已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栏杆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南宋 李清照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南宋 李清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北宋 晏几道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宋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情人眼里出西施。色不迷人人自迷。--清黄增,集杭州俗语集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 李清照 一翦梅

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元 徐再思 折桂令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宋 晏殊 木兰花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宋李之仪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诗词中的重阳节

《劳动午报》(2010年10月11日 12版)艾兴君

一年一度秋风劲,又到了重阳登高望远的日子。九九重阳,因与“久久”同音,故而有寓意长久长寿的含义。中国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现采撷几首,让我们来感受重阳节的独特魅力。

在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抒情小诗是他17岁时所作。当时,诗人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但是他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未完全团聚。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赏菊是重阳的节目之一。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情趣。陶渊明重阳赏菊时咏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的即兴诗,个中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重阳节到来时要回来赏菊。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

登高是重阳的又一风俗,登高眺远,心旷神怡。唐朝诗人朱庆馀在《旅中过重阳》中写道:“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杜甫的《登高》,被认为是写重阳登高的第一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传唱千古。此时,杜甫住在长江畔的夔州,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词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一首有名的重阳词,是李清照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

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赵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毛泽东写的重阳诗,情调与古人截然不同。毛主席在《采桑子·重阳》一词中,以雄视千古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敌制胜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写下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不朽诗篇。“人生易老天难老。”重阳节似乎总和“老”字联系在一起。年老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个不可回避、终将面对的人生课题。“老”不仅是一种人生状态,同时它也凝结了岁月沉淀的知识,以及时间打磨的智慧。

千百年来,这些诗篇为重阳节增添了无限光彩,今天读来依然能让人感受重阳的独特魅力。

登高望远的诗词篇十
《登高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82285.html

    【登高望远的诗词】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