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乐学园】
刻舟求剑造句篇一
《刻舟求剑》
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刻舟求剑的寓言中总结出一些人生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难点: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都听过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生: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生: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师:哦,你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来,用你的话说说,刻舟求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讲故事)
师:你讲的真好,同学幼儿园时就听过这个故事,看动画片里就讲了这样的故事(播动画片)。今天我们学习仍然要学习寓言故事《刻舟求剑》,但是我们一起来学习它的原文。 (引题)
师:你知道“刻舟求剑”的意思吗?
生:原意: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二: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全文,解决生字读音。
师: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请同学们仔细听,看他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并勾画出本文共有几句。
生读
师:还有哪些生字你觉得比较难,想提醒大家?
she
生:涉(she)坠(zhui) 遽(ju) 契(qi) 惑(huo)
师:老师还要提醒你这几个字,遽的读音,意思
契的右上角是个“刀”
师:把这个字再写一遍。注意笔顺、笔画。
师: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同学们读的很通顺,听录音它是怎么读的,在停顿的地方用“/”,在重读的地方用“。”标出。
边听边做好停顿或重读符号,
(放录音)
生看书勾画,
老师听同学的汇报
师:请问文章在那些地方停顿了的,又在哪些地方重读的
(请看PPT)
指名让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及重读的地方。
一二大组按停重再次齐读。三四大组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课文意思
1、请同学们看译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师:请同学自读全文,边读边看译文,一定要做到“逐字逐句”理解句子的意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自读指看
生:我读懂了„„(事情发展顺序、字词意思,细节描写,课文意思)
过渡:同学们有的更具文章内容,有的根据描写方法,有的根据字词来学习本文的都对文章有了进一步了解。那老师考考大家看得仔细嘛,我读原文,你读译文。或则我读译文,你就读原文。
2.老师说句子,学生读译文
师:楚人有涉江者,
生: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师: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生: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
师: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生:他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师: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生: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生: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3
师:说得真好,谁来用自己的话在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用自己的话讲刻舟求剑
师:这个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经过是:他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结果是: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师生配合完成一问一答。(先用译文回答,再用文言文答。)
4、师:结果,楚人找到剑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找不到剑呢?
生:因为船移动,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ppt演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用文中的话来说说?
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全班齐读)
师:“原来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谁来改成陈述句?
生:像这样找剑,真的太糊涂了。(读出语气来强调“真的”、“太”)
5、、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我懂得了什么道理?
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问题。
生:学习了刻舟求剑的故事,我明白了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问题的道理。
6、联系实际,
师: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处理?
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停下来,之后再想办法捞剑。
四、整理全文思路,集体背诵。
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几副图,用文章的话来说说图中的内容。
生看图说话。
全班边看图边背诵全文。
五、作业设计
用刻舟求剑造句。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造句篇二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教案
教学内容:《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1.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并造句。
2.通过观察插图和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3.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准备: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检查
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故事王国要举办故事会,你们想参加吗? 公主送给老师几张张门票,想要吗?
只要读准这张票上的生字,你就可以凭票观看故事会了。(个别读) 请读对生字的同学把门票举起来,我把门票收了,你们都通过验票,正式入场了。(集体读)
三、学习课文
1.看插图,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习课文
听读思考:那个人为什么要刻舟?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理解: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板书:一不小心
要求学生理解“一不小心”是什么意思(一下没当心),“一不小心”还可以换什么词?(一不留神、一不注意,一不当心)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看图,让他们思考后问答下列问题:
那个人的宝剑掉进水里后,他是怎么做的?(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记号。) 那个人为什么不着急?(因为他觉得自己有办法。)
别人看到他这样做呀,很奇怪,就问他了,问了什么呢?(读出问话的语气) (他对在船舷上刻记号的做法不理解,认为那样做是不对的,没有用的。) 指导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怀疑、不理解的语气。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提问:那个人为什么“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
(他认为已经在船舷上刻记号,船到了码头从那刻了记号的地方下水捞宝剑,就能把宝剑捞上来。 )
板书:不慌不忙——扩句
什么叫“不慌不忙”换一句话。
启发学生用“不慌不忙”说一句话。
继续提问,启发思考:
按照那个人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船在行驶,船的位子变了,宝剑仍在原来的地方。) 用纸船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那个人错在哪里?如果穿没有移动,他从刻了记号的地方下水去,能找到宝剑吗?(能)
指导学生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速度可稍慢。
3.朗读全文,理解、体会寓意。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将宝剑掉进江里,于是他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后再把宝剑捞上来的古诗。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提问: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改变。 ——板书)
四、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把《刻舟求剑》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刻舟
剑(事物)
掉 求剑 船(事物) ? 捞
刻舟求剑造句篇三
《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刻舟求剑造句篇四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教案
教学内容:《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1.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并造句。
2.通过观察插图和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3.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教学准备: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检查
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故事王国要举办故事会,你们想参加吗?公主送给老师几张张门票,想要吗?
只要读准这张票上的生字,你就可以凭票观看故事会了。(个别读)请读对生字的同学把门票举起来,我把门票收了,你们都通过验票,正式入场了。(集体读)
三、学习课文
1.看插图,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习课文
听读思考:那个人为什么要刻舟?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理解: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板书:一不小心
要求学生理解“一不小心”是什么意思(一下没当心),“一不小心”还可以换什么词?(一不留神、一不注意,一不当心)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1
刻舟求剑造句篇五
《刻舟求剑 Word》
刻舟求剑
成语意思:
刻舟求剑[1](拼音:kèzhōuqiújiàn):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解析
【故事启示】 情况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的问题。[2]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产生年代】春秋战国时期
【成语辨形】剑,不能写作“箭”。舟,不能写作“州”或“洲”。 刻舟求剑 漫画
【词语解释】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从记号处寻找落水的剑。比喻缺乏生活常识。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茅盾《致陈瑜清》:“有人提出新的解释,盖咬住一、二字,~以驳难,似已成风气,真令人啼笑皆非也。”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成语用法】连动式;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只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3]
教材简析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它用短小有趣、言简意赅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
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问题1: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正确朗读文言文。
4、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5.了解寓言内容,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6. 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问题2:
1、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古人用短短的十几个字就描述出来了,他们是怎么描述的呢?
(1)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2)理解句子的意思。
2、楚人的宝剑坠入水后,他是怎么做的?他说了些什么?
(1)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2)让学生了解此处对楚人刻记号的过程,文中是运用了语言与动作描写。
3、理解“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重点字词:
4、请同学们猜猜:他能找到剑吗?为什么?
5、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1)指名上台用纸船边演示边说明原因。
(2)请同学们评价他的这一做法。
(3)用文中语句进行叙述。()
(4)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5)讨论:他怎么做才能捞到宝剑?
刻舟求剑 四、明确寓意,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
1.涉江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熟读、背诵课文
1.练习熟读,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意境。
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道事物会变化的人。
2.归纳学习方法,提出以后学习的希望。
3.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刻舟求剑”这样的人吗?你想怎样提醒他呢? 成语典故
原文
刻舟求剑(战 国) 《吕氏春秋.察今》[4]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⑥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实词
行:(1)<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作者简介
刻舟求剑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成语造句
1、家长们以当年学习的方法来要求如今的孩子无异刻舟求剑。
2、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还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无异于刻舟求剑。
3、这样一种“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至今未能退出思想舞台。
4、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5、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出处简介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成语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成语应用
1.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我们也应该积极进取,放大眼光,否则就是刻舟求剑,得不到收获。
2.新的挑战,新的机会,一定要改变思想,尽快适应环境,刻舟求剑的想法一定会被淘汰。
成语寓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相关练习
刻舟求剑解释词
刻舟求剑造句篇六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刻舟求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宝剑掉进江里, 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等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丢剑的人不按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思考问题,情况变了,处理问题的办法也要跟着改变。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寓、刻、剑、舷、催、捞、掏。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刻舟求剑”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思考问题,情况变了,处理问题的办法也要跟着改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体会“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引导学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思考问题,情况变了,处理问题的办法也要跟着改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故事,想一想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播放动画《刻 舟求剑》)【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本课内容的积极性。】
2、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刻舟求剑》) 那《刻舟求剑》是一个什么 故事?(寓言故事)
3、你还记得哪些寓言故事吗?(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小结:同学们记得真多,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但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 大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请大家翻看课文41页——11课《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第一则《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生读课题。【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通过对学过的语言的复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的语言故事中。】
4、《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师小结:“刻”是刻下(记号)的意思。“舟”是指小船。 “求”寻找的意思。“剑”是指宝剑。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刻舟求剑”的意思?(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按照船舷上刻的记号来寻找宝剑。生齐读。【设计意图:通过对课题 的理解,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
5、那他这个办法有用吗?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就知道了。【设计意图:设下悬念,引 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积极性更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减字。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
2、下面我们闯闯生字关,看看能不能顺利通过。
课件出示田字格生字(开火车认读,,边读边出示拼音;全班拼读。)
寓 刻 剑 掏 舷 催 捞
写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舷” “催”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舷”字写 的时候要注意那一笔?(“舟”字中间的一横变提,并且不穿头。)“催”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右下角的部分,不能写成“主”,小的那个单人旁一竖刚好竖在竖中线上。
3、师范写“舷” “催”,生书空。
生在字帖练写(描一个写一个)。
4、要闯过生字关,单单是会读生字是不够的,还要扫清词语的障碍。
yù kè jiàn tāo xián cuī lāo
寓 言 刻 苦 宝 剑 掏 出 船 舷 催 促 打 捞
全班拼读,再去掉拼音随机指名读。
【设计意图:生字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打好生字基础,以便学学生更好地读通课文,理解课文。】
5、很不错,下面我们把这些生字词放回到课文里,再来读一读课文,要注意节奏和感情,还要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同学们的概括能力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出示课件,让学生填空:
这则寓言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坐船过江),一不小心(宝剑掉进了江里),他(一点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
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的方式总结课文主要内容,能有利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5、故事里的那个人用刻记号的办法找宝剑好不好呢?一起跟老师来寻找答案吧!
三、精读理解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宝剑为什么会掉到江里呢?(板书:丢剑的原因) 坐船过江时,一不小心。
(解释“一不小心”: 一不注意、一不留神。造句)板书:丢剑的原因:坐船过江时,一不小心。
2、这么贵重的宝剑掉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读出十分惋惜的语气)。分组读,全班读。【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读出宝剑掉了的惋惜语气。】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同学们,宝剑掉进了江里,丢剑的人和同船的人各有什么表现呢? 我们齐读第2、3自然段。
2、好,我们先看丢剑人丢了剑之后有什么表现?(一点儿也不着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板书:丢剑人的表现:一点儿也不着急 掏 刻
3、看到丢剑人的行为,同船的人是怎么做的?(催他赶快捞剑)
4、同船的人为什么要催他呢?(因为他心里很着急)哪里体现他心急呢?(“催”说明他心里很急,你们想想,老师平时催你们做什么事的时候,声音?(很大)说话的速度?(很快)同船人说话又大声又快,叫丢剑人赶快去捞,说明速度要快,不然就捞不到了。)板书:同船人的表现:催他“赶快捞”
5、现在你们就是这个同船人,你来催催丢剑人,看谁读得最像?(全班读,师示范读,个别读)
6、我们抓住这个自然段里带问号的句子读出来。
有什么用吗?(没有用)同船人明明知道答案还要问,这种问句是?(反问句)你能读出反问的语气吗?(男女生赛读)这个反问句强调了同船人心里急和刻记号没有用。)
7、我们对比一下:两种人,两种表现,情况不一样了,我们朗读的语气和速度也要改变,第二自然段丢剑人一点也不着急,应该读得慢一些;第三自然段同船人心里很
急,我们就要读快一些,声音大一些,你能读得好吗?(全班读,小组赛读)【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读出丢剑人不着急的心情和同船人着急的心情。】 (四 )学习第4自然段
1、被人家催促了之后,丢剑人是不是改变了态度呢?我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没有,他还坚持自己的意见。
2、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他还坚持着自己的意见?(不慌不忙)(理解“不慌不忙” , 并用此词造句)板书:丢剑人的态度:不慌不忙
3、他为什么会不慌不忙呢?
因为他很相信自己的办法,他对自己的办法很自信,那些词语能体现他的自信?(准能)
4、既然他那么自信,那他按照自己的办法能捞到宝剑吗?为什么?(同桌讨论,师 小结)
不能。因为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宝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宝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设计意图: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信息,学会合作学习,明白刻舟求剑中丢剑人的做法是没用的。】
5、那谁能告诉我,要读好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不慌不忙、自信)你能读出这种语气来吗?(师示范读,指名读)
四、合作探究
丢剑人错在哪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分组讨论,请几组的代表回答,师再总结)
(丢剑人错在不按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我明白了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处理问题,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改变。)【设计意图:学习这则寓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并警醒自己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处理问题。】
五、作业
1、 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
3、续写《刻舟求剑》。
板书设计:
11、刻舟求剑
丢剑原因:坐船过江 一不小心
丢剑人表现:一点儿也不着急不按情况的变化处理事情 同船人表现:催 赶快捞
丢剑人态度:不慌不忙
刻舟求剑造句篇七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课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3.理解“不慌不忙”的意思并造句。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吗?谁能说说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
生:(学生说成语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观看《刻舟求剑》影片后,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三、探究课文,感悟文义
1.指名回答上述问题,并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句子。
2.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3.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
(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体位置,用词很准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习朗读。
4.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吗?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
③指导朗读。读出怀疑、不理解的语气。
5.当面对有人质疑和不理解时,那个人又是如何说的?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那个人为什么“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板:不慌不忙)理解“不慌不忙”,用“不慌不忙”说一句话。指导朗读。
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用投影片演示,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四、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2、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3、学完故事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教学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明白了在生活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否则会犯错误。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15、刻舟求剑
不着急 一不小心 掉 捞剑?
不慌不忙
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刻舟求剑造句篇八
《成语造句大全》
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简拼: kzqj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解释: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例子: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拔苗助长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简拼: bmzz
近义词: 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反义词: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不切实际地办事,欲速不达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 郭沫若《雄鸡集·关于发展学术与文艺的问题》:“命令主义就合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叫做„拔苗助长‟。结果被拔起的苗不仅不能成长,反而枯槁了。” 例子: 那种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
守株待兔
拼音: shǒu zhū dài tù 简拼: szdt
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反义词: 通达权变
用法: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触柱折颈而死。”
例子: 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岂是~之辈。(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
谒后语:
谜语: 柳
成语故事:
宋国有个农夫,一天,在地里干活时,看见一只兔子飞奔过来,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从此他每天到地里也不干活,只是守着那棵树桩,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什么也没等到,反而被人们耻笑。
“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成功。
(出自《韩非子•五蠢》)
南辕北辙
拼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简拼: nybz
近义词: 背道而驰 反义词: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
例子: 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相差甚远,有甚么和议可言。(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谜语: 反其道而行之
邯郸学步
拼音: hán dān xué bù 简拼: hdxb
近义词: 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数典忘祖 反义词: 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择善而长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处: 庄周《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例子: 写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样会像~一样,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谒后语:
谜语:
成语故事: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惊弓之鸟
拼音: jīng gōng zhī niǎo 简拼: jgzn
近义词: 伤弓之鸟、漏网之鱼 反义词: 初生牛犊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解释: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处: 《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例子: 土匪看到警察包围了他们,就像惊弓之鸟一样举手投降.
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后来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战国策•楚策四》
刻舟求剑造句篇九
《《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综合练习》
《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综合练习
1、默写:揠苗助长
2、解释句中加点字词(1)揠苗助长( ) (2)闵其苗之不长( )( ) ...
(3)芒芒然( )归( ) (4)今日病矣( ) (5)予助苗长矣( )......
( 6)其子趋而往视之( )( )(7)苗则槁矣。( ) ...
3、用自己的话讲述《揠苗助长》的故事
4、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局是
5、那些句子写出了宋人疲劳奔忙、自以为是的愚蠢形象?
6、你能想象出其子见“苗则槁矣”时,是怎么表示的吗?写在下面。 .
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8、请你用成语:揠苗助长造句
揠苗助长——
9、默写
10、请你用自己的话,讲述《刻舟求剑》这个故事
11、解释句中加点字:(1)楚人有涉江者( )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3)是吾剑之所从坠。( )( ) (3)遽契其舟( )( ) (4)....
入水求之( )(5)不亦惑乎!( ) ..
12、这则寓言用于讽刺 的人。
13、造句:刻舟求剑——
14、在今天的生活中,违反规律、急于求成、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的人和事依然
存在。请你列举出这样的人和事。(最少两例)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把标题写在下面。不少于四个,多一则加一分。
刻舟求剑造句篇十
《成语解释与造句》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成语解释与造句
1.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战士们在充满硝烟的战场上奋勇杀敌,锐不可当,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2.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他说话直截了当,从不转弯抹角,大家都很欣赏他的直爽。
3.月明风清——月光明朗,清风微动。形容美好的月夜。清:清爽。
在每个月明风清的夜晚,她都愿意到院子里走走,体味一种难以言表的轻松和愉悦。
4.张皇失措——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地下党员,面对何种情况他都会沉着应对,不会张皇失措。
5.荡然无存——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地震带来的毁灭是彻底的,整个城市的建筑物几尽荡然无存。
6.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
得一提。
虽然我们取得了进步,但是比起强大的对手所取得的胜利,这点成功还是微不足道的。
7.大庭广众——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大庭广众之下,她敢于用犀利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完全不同于常人的看法,令人十分钦佩。
8.长途跋涉——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经过长途跋涉,朝圣者终于到达了自己心目中的圣地,一时激动得无法自己。
9.穷愁潦倒——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
志消沉。
他想到自己十年寒窗苦读,却落到如此穷愁潦倒的境地,不觉可悲可叹。
10.风尘苦旅——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一辈子的风尘苦旅,终于让作为旅行家的他明白了自己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
11.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
他秉性刚直,一身傲骨,从不低眉顺眼,对权贵惟命是从。
12.生死祸福——人生中的出生、死亡、灾祸、祥福。有涵盖人生世事的意思。
每个人都是在生死祸福中度过自己的人生,我们无法选择,却可以试着改变命运。
13.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老人善于模仿各种鸟的叫声,或清脆悦耳或低回婉转,实在是惟妙惟肖,令人惊叹。
14.巧妙绝伦——巧妙:(方法或技术)灵巧高明,超乎寻常;绝:没有。伦:同类。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
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那座建筑物不愧是由远近闻名的建筑设计师所设计,真是巧妙绝伦,引人注目。
15.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相关部门认为,只用一个办法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行的,要在考察后因地制宜地解决。
16.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从祖国的高空鸟瞰大地,重峦叠嶂,江河纵横,好一派壮丽动人的风光。
17.雅俗之别——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他认为艺术上是有雅俗之别的,所以一直注重自己的绘画创作所表达的内涵。
18.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犯下重罪的她销声匿迹了十几年,可终究是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19.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衰草 :枯草。连天 :形容远望山水、光焰等与天
空相接。
城中衰草连天,一片荒凉,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20.风雪载途——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风雪遍地。
一路上风雪载途,使多年没有返回故乡的她对回家的期盼更加强烈了。
21.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22.草长莺飞——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色。
又是一年的春天,大地复苏,每片土地都呈现出草长莺飞的景象。
23.相安无事——相:互相;安:安稳。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虽然他们家刚搬来时和邻居有过冲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两家人也相安无事。
24.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她本以为自己的谎言编得天衣无缝,却还是被细心周密的探长找出了致命的破绽。
25.在劫难逃——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有时也用来指某种灾害不
可避免。
犯下滔天罪行后,这个人是在劫难逃,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26.五彩斑斓——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色。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形容颜色非
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秋天到了,黄绿相间的树叶,缤纷饱满的果实,五彩斑斓,迷人极了。
27.啸聚山林——啸聚:互相呼召着聚合起来。指反抗反动统治而聚众起事。
那李乐亦是啸聚山林之贼,今不得已而召之。
28.束手无策——束:约束,捆绑。策:办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就
像手被困住一样。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他的病症如此严重,医生们都束手无策。
29.物竞天择——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
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无法抗拒的规律。
30.无动于衷——衷,内心;动,触动。心里一点儿触动也没有,毫不理会(置之不理)。 面对危在旦夕的国家,他怎能无动于衷?
31.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端,头绪。
这个人的表现真是变化多端,让人捉摸不透。
3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或事物衰微接近灭亡。亦作
“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他已经年老体衰,生活是朝不保夕,如今又得重病,真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3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
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4、各行其是:行,指做、办;是,对的。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自己按照自己的套路行事。
大家作为班干部,必须和其他干部团结一致,而不能自作主张,各行其是。
35、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不可动摇。
封建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
36、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亏:亏欠。篑:盛土的筐子。
我们做事一定要善始善终,否则终会功亏一篑。
37、骇人听闻:指人听了某些东西非常惊讶害怕,多指对社会上发生的不良风气感到害怕。 侵略者犯下了骇人听闻的暴行。
38、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冷淡另一方。形容对彼此待遇不同。(用于人)厚:优待,重视;薄:怠慢,轻视。
他对待同事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所以威信很高。
39、焕然一新:改变陈旧的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
国庆节那两天,街道两旁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40、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豁:宽阔。然:的样子。开:宽阔。朗:明亮。 经过她的指点,我豁然开朗,心情轻松多了。
41、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 指人烟稠密 。相闻,可以互相听见。(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和一种安宁的生活环境。)
造句:乡下景色优美,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42、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犹:像。
那些童年的快乐,时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
43、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清楚知道。形容人人皆知。喻:明白;晓:知道。
邓稼先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为中国核武器的开放和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44、坚定不移:坚持意见,决不动摇。形容立场,观点,主张等固定专一,毫不动摇。移:改变。 只要坚定不移,诸事都会成功。
45、见异思迁:看见更加新奇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好不专一。异:不同的;新奇,奇特的。迁:改变,变动。
在这个大家庭里,自私自利、见异思迁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46、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过去。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今非昔比啊。
47、斤斤计较:只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斤斤:形容明察,引申为琐碎细小。
凡是做人做事,都不要斤斤计较。
48、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的样子。津:口液;唾液;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老师在台上讲得神采飞扬;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49、惊惶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措:方法,办法。形容突然遇到一些事情感到非常惊慌,不能镇定。
遇到事情不要惊惶失措,要冷静处理问题。
50、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担任一些任务。
造句:他毛遂自荐,当上了班长。
51、门庭若市:门前和院里就像街上一样热闹。形容往来交际的人很多。
造句:人才交流会上,来求职的人非常多,真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52、明察秋毫:眼光敏捷,连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也能看得清楚。形容观察入微,能洞察极细微的事物。 造句:法官对案情的分析明察秋毫,不冤枉一个好人,也决不放过一个坏人。
53、名列前茅:比喻名次排列在前面。
造句:小惠在班级里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54、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造句:小惠这次考试全班第一名,名正言顺地当上了学习委员。
55、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物很奇怪,使人无法理解。也指人的行为不合常规,用来形容对事物很不理解或者感到奇怪、惊讶。
造句:这次班级选举,他莫名其妙地当上了班长。
56、漠不关心:形容对人对事态度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造句:对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考上大学,他漠不关心。
57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所知。
造句:世界上有不少人正默默无闻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着贡献。
58、难以置信:很难相信。
造句:他说的话令我难以置信。
59、迫不得已:迫于无奈,不由得不那么做。
造句:他迫不得已地写完了检查。
60、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绝不动摇退缩,要一干到底。
造句:这次期末考试,同学表示要破釜沉舟,努力拼搏,争取得到好成绩。
61、其乐无穷:指某件事情所带来的乐趣无穷。
造句:每天进行早锻炼,保证身心的健康,真是其乐无穷。
62、恰如其分:说话或做事正合分寸。
造句:他这段话讲得恰如其分,谁都不得罪。
63、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造句:花园里的花千姿百态,吸引了不少昆虫。
64、心平气和:心里安静,态度温和。
造句:有什么话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
65、心悦诚服:由衷地高兴,真心地佩服。形容打心里对别人佩服。
造句:她的演讲,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令我们心悦诚服。
66、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极点。
造句:范进中了举人,欣喜若狂地高喊着:“我中了!我中了!”
67、星罗棋布: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造句:池中的荷花星罗棋布地浮在水面上,吸引了许多游人来观赏。
68、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或事先有了全面的安排。
造句:这项任务很艰巨,谁都不敢轻易承担,但他却胸有成竹地说:“我干”。
69、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逼真生动,像活的一样。
造句:吴承恩的《西游记》把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
70、精打细算:打:规划。精密地计划,详细地计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
例如:小红对她的零用钱总是~,所以日常开销总是富富有余。
71、精雕细刻:精心细致地雕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例如:一篇文章经过精雕细刻,才会成为好作品。
72、井然有序:井然:整齐不乱的样子。序:次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例如:放学后,值日的同学把教室整理得井然有序。
73、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例如:物理和数学比较相近,但是英语和这两门课可以说迥然不同。
74、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小明说话向来不考虑别人,喜欢居高临下,令人很不舒服。
75、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例如:做数学必须要学会举一反三。
76、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例如:这本书里面记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我很喜欢读。
77、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例如:如果我们刻舟求剑,不想解决办法,恐怕做不出这道题来。
78、脍炙人口: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诵。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脍炙人口,直到今天仍然被奉为散文精品。
79、扣人心弦: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例如:这个侦探故事节奏紧张,扣人心弦。
80、苦口婆心: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
例如:班里两位同学闹了矛盾,经过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两个人终于又和解了。
81、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例如:你既然不会弹琴,就不要参加学校乐队了,否则你即使加入了乐队,也是滥竽充数。
82、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例如:上海世博会虽然已经过去两三个月了,但参观世博会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83、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队暂时落后,他力挽狂澜,终于战胜了所有对手,使我们队获得了冠军。
84、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例如:这件事上你没有错,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找小明理论理论。
85、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
例如:我们一起把英语课文演一遍吧,这样我们既可以练英语,又可以轻松轻松,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86、流离失所: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例如:在世界上许多战乱地区,人民流离失所。
87、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例如:桂林山水如此秀美,真令人流连忘返。
88、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例如:这个画展非常好看,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89、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例如:如果我是你,我就不会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宁愿要几本书,因为我不喜欢买椟还珠。
90、漫不经心: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例如:做事可不能漫不经心,要认认真真,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91、满载而归: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
例如:爷爷奶奶逛玩早市,满载而归,买了很多菜才回来。
92、茅塞顿开: 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例如:老师一讲这个道理,我好像茅塞顿开,忽然明白了很多事情。
93、诚心诚意:诚:真实的心意。真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造句——在了解实情之后,她懊悔万分,诚心诚意地向孩子道歉。
94、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触:触动。
造句——傍晚,看到天边的火烧云,使我触景生情,想起了许多往事!
95、触类旁通: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造句——这让我掌握了一些生活的方法,能触类旁通地思索问题。
96、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造句——这两家公司有着多种业务关系,正所谓是唇亡齿寒。
97、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
造句——春华秋实,没有那浩荡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
98、当之无愧:当:承当。无愧:毫无愧色。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造句——他搞了几项技术革新,被誉为革新大师,真是当之无愧!
99、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造句——道听途说的事情不能到处传播,否则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
100、得陇望蜀: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造句——对于金钱要适可而止,不能得陇望蜀的无尽追求。
101、滴水石穿:水不断下滴,可以洞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造句——我们要有滴水石穿的精神,才能够学好数学。
102、断壁残垣:残垣:倒了的短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多指废墟。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 造句——战争过后,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103、风调雨顺:调:调和。顺:适合需要。形容风雨适合农时。亦可喻指天下安宁。
造句——今年风调雨顺,会有个好收成。
104、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上一篇:如何描写战争
下一篇:描写月季花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