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王朝 评论

| 乐学园 |

【www.guakaob.com--乐学园】

乾隆王朝 评论篇一
《中国历史剧排行榜》

中国历史剧排行榜

秦——宏大叙事的练兵场

秦朝可悲在只有三代帝王就寿终正寝,无法产生更多的故事。但即使这样,秦朝还是一个产生“大题材”的朝代。陈凯歌、张艺谋、周晓文分别用《刺秦》、《英雄》、《秦颂》表达自己的历史观和人性观,在那些恢宏的大场面和复杂而纠结的人物当中,展现的是母题式的终极关怀。

相比之下,电视剧唯一可以通俗利用的似乎就是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所以张铁林、宁静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吕不韦传奇》基本上成了爱情与江山的平衡。另一部历史正剧则有硬汉张丰毅主演的<秦始皇>秃显了秦始皇的那种一统天下的帝王霸气和儿女情长的百转千回. 至于电影《神话》和香港电视剧《寻秦记》,那基本上与秦朝无关,古天乐阴差阳错生了个儿子叫做项羽,观众不过是当搞笑片来看而已。

汉——文化输出的发源地

1997年,央视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全国收视率最高达到46.7%,这意味着一天之中,中国至少有4亿6千7百万人观看了这部电视剧。这是一个疯狂的数字,不仅仅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娱乐特征,也代表着历史题材电视剧制作的最高水平。《三国演义》的情节编制、人物表演等迄今都没有遭受过指责,文白夹杂的对白到现在都还被誉为最贴切的处理手法,相比现在那些动辄被挑毛病的电视剧,它要优秀得多也幸运得多。

吴宇森的《赤壁》则是最近、最大的一部三国题材历史剧,他说:“《三国》这本书最能反映中国人的智慧,而《赤壁》是其中最精彩的一节”。周润发、梁朝伟、渡边谦等豪华阵容让这部戏还没开拍就新闻不断,最后出来的结果怎样,谁也不知道,但至少林志玲会是腿最长的一位小乔。

前不久的《昭君出塞》被质疑改编离奇,而2005年的开年大戏《汉武大帝》更是被挑出众多细节毛病,诸如后人典故前人用、司马迁留胡子等等。而<大汉天子>纯粹是以若干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的汉代的青春偶像剧.最有趣的还是日本式化妆的问题,主创人员的解释是日本的服饰妆容是我国汉代流传过去的。电影《夜宴》同样也被人指责日本式美术设计,那是五代十国的背景。可能从此以后,我们的汉唐背景影视作品都会采用日本式化妆了。 唐——奢华美学的样本体

唐朝是奢华的朝代,似乎电视剧导演们也因此都在美学上下功夫了。这个时代背景的作品中,不再有让编剧们挠头的人物评价和历史观问题,倒是美术设计和化妆师煞费苦心。 1993年,刘威、林芳兵主演的《唐明皇》几乎就是爱情故事;1994年林祖贤版的<唐太宗李世民>不管在剧情服饰道具还是演员演技方面都很到位,而且也不回避唐太宗与其李建成的关系,也突出了李建成的才能这是至今很多电视都故意丑化李建成的形象而是特别超前的,2003年,唐国强主演的《大唐歌飞》再次演绎唐明皇,更加是个爱情故事。1995年的电视剧《武则天》轰动全国,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刘晓庆的化妆效果,化妆师毛戈平因此一举成名。2006年,刘晓庆在《日月临空》中再次演武则天,还是化妆的卖点最引人注目。而2006的《贞观长歌》它的立意则有所创新主要是秃现民族大融合与和平崛起的主题思想借以此片从一个侧面回击西方发达国家担心中国崛起回给世界带来灾难.从而表明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除此之外,似乎唯有《大明宫词》可以用台词和布景打出一片天地。对台词的唯美主义追求,被一些人认为是历史剧的一种新意,而又让另外一些人感到难以接受。

把“戏说”做到底,更会让很多人感到不满。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罗成与秦叔宝成了情敌,唐太宗变成时尚美男,不仅评书艺术家田连元发出愤怒的声音,连普通观众也觉得有点扯淡。而〈至尊红颜〉则完全是批着唐朝服饰的青春偶像剧而且最基本的历史常识也

经常弄错。

还有各种版本的狄仁杰传奇有陈宝国在《龙珠风暴》的形象,也有梁冠华版侦探版的三个《神探狄仁杰》。

献身娱乐事业的唐朝人似乎只有三位: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抛开他们,似乎都只能做成古怪离奇的影视作品。如果你要把《十面埋伏》也算作唐朝背景,当然也并无不可,但它并不比飞天遁地的《西游记》更有唐朝风貌。

宋——侠客草根们的大时代

和明清以官员为主的故事结构不同的是,宋朝给娱乐作品带来的是草根气息。

台湾版、香港版、老年版、少年版„„各种版本的“包青天”影视作品中,最出彩的不是开封府尹,而是那一堆头衔混乱的七侠五义。如果要说到演义小说《七侠五义》和台湾版的同名电视剧,那更是大五义、小五义、大七侠、小七侠、辽东六老、山西二绝、云南三老、天地二老、春秋四老„„乱成一锅粥。

李雪健的“撅屁股版”宋江让央视轰轰烈烈的电视剧《水浒传》引发了当年的争议热潮,却也不失为优秀的电视剧之一。不幸的是,“水浒手法”成了央视拍电视剧的法宝,自此以后的《笑傲江湖》等武侠电视剧都无一幸免地成了农民起义。

再次各种版本的"杨家将"也掺和进去,宋朝的皇帝似乎也只有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有秃显帝王的权谋的如是就有港版的<黄袍加身>.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份,所以民间力量压过官方力量.宋朝是汉族政权最颓败的时期此时的少数民族政权分分建立如电视剧<西夏王朝>也诞生了,因此也需要杨家将,岳飞去抗击女真,契丹,西夏等等.

2005年,《大宋提刑官》的收视率一度超过新闻联播。虽然有欧阳震华的香港无线版《洗冤录》珠玉在前,但何冰饰演的宋慈还是让悬疑剧中透出一些朴素的人性关怀。

宋朝似乎也是一个出侠客的好时代。军人建立的文官制度最后堕落成羸弱的朝代,难怪大侠们大多选择在这个时代来拯救黎民苍生。金庸的大侠们大多在宋朝,甚至在电视剧《书剑情侠柳三变》里,林志颖代言的柳永不仅要“杨柳岸晓风残月”,还要胸怀书剑浪迹天涯。 元——动乱过渡的背景体

2004年央视的电视剧收视率冠军《成吉思汗》,让元朝这个短暂的朝代终于可以在娱乐史上扬眉吐气。此前,元朝一直都只是为娱乐作品提供过渡场景。

这也怪不得娱乐产业的偏心,虽然元朝有着忽必烈和马可·波罗的美妙对话,天才般的耶律楚材,但元朝的花边材料毕竟太少了,15位皇帝大多在位短暂,留下的只是一头一尾、纷繁动乱的故事背景。

在这个背景板前上演的故事,只成就了老百姓非常熟悉的评书《大明英烈传》和2002年任达华、刘青云主演的同名电视剧。甚至连武侠小说也是如此,金庸的射雕三部曲自不必说,另一个大家——被广泛誉为“汉统”的梁羽生先生,更是专门绕开元朝,终其创作生涯也未写一部元朝的作品。

以至于有人说元朝对于电视剧的唯一贡献在于,忽必烈在“神风”面前折戟沉沙,几百年后才会有了“日剧”这个浪潮。

明——阴郁黑暗的人性体

《曾国藩家书》、《红顶商人胡雪岩》等书籍在1990年代一度掀起清史的出版热潮,但在21世纪,则是明朝历史的天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成为中国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必看的书籍,吴思的《潜规则》、《血酬定律》同样以历史书籍而成为畅销书。

和历史学者偏爱明朝中期不同,明末才是电视剧导演们的最爱。吴子牛执导的电视剧《大明天下》描写明末东林党人、朱姓皇族与魏忠贤阉党之间的政治斗争,陈家林执导的《江山风雨情》同样取材于这个时代,王刚在其中扮演太监王承恩,演绎得颇为用力。

明末既有黑暗的特务统治,又有袁崇焕、熊廷弼等悲剧人物,既有崇祯这样内心复杂的

帝王,又有李自成这样的草根传奇,甚至还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逸闻,可谓汇聚了戏剧表现的众多元素,无论是探讨人性、研究成败还是纯为娱乐,都是不可多得的题材库。

不过也有表现明初的各种版本的从正面或侧面表现朱元璋的电视也特别多唐国强版本的,如《大脚马皇后》,有陈宝国版本的<传奇皇帝朱元璋>,现在连胡军也坐不住了也来拍《朱元璋》,但都大同小异不是表现朱元璋从乞丐到帝王的传奇人生就是表现他如何的蓝杀功臣.而张卫健版本的<聚宝盆>则表现的是朱元璋对待商人和商业的态度.朱元璋以后他的孙子与儿子又一场血雨腥风开始了.孙子建文帝朱允文同儿子永乐帝开始了争夺天下而又好戏开场于是<大明天子>诞生了而且连穿越时空的青春偶像剧也凑热闹如<穿越时空的爱恋>也应运而出.

绝大部分电视观众并不像黄仁宇那样能把《明实录》倒背如流,除了陈宝国版的<大明王朝1566外>他们还是喜欢打打闹闹的电视剧。刘威等主演的电视剧《英雄》讲的是锦衣卫的故事,李亚鹏主演的《天下第一》也是锦衣卫,黄圣依在其中饰演日本武士的女儿“柳生雪姬”。这样有点扯淡的故事,投合了阴谋和爱情的永恒主题,也自有一块天地。

如果说,今年初的《施琅大将军》引发了关于主流历史观的讨论;那么,现在热炒的《红楼梦》重拍则完全属于商业运作。虽然《红楼梦》托生于明朝,但实际上它没有任何朝代的意味,完全成了一个架空的文化世界,是中国导演们最难描摹、最容易动辄得咎的文化想象。有报纸评论说,花一亿元重拍《红楼梦》是涸泽而渔的豪赌游戏,“(观众)没有选择,只好在清宫戏、古装戏、打斗戏轮番轰炸之后,依旧要打起精神,看同样满脸脂粉浑身罗绮的贾宝玉在桌子椅子间扭来扭去„„国产电视连续剧的狼藉名声,将堪比那些投资上亿的国产大片。”

清——娱乐八卦的历史

毫无疑问,清朝是给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带来最多灵感和收获的朝代。我个人认为古代的大部分汉人本身就有一种大汉族主义或成为民族阿Q精神瞧不起周边的少数民族,当然满清贵族在建国初期的确也犯过一些错误导致汉民的强烈抵抗于是对抗清庭的民间组织也很多如天地会红花会哥老会等等,另一个导致他们皇帝身世的疑案也最多,这些无疑都为编剧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从努尔哈赤在关外的第一声响箭到溥仪在新社会的默默死去,每一个帝王、太后、贝勒、格格、大臣、将领、商贾、士人都成为可资咀嚼的典故和逸闻,它也因此被称为“如同娱乐圈一样八卦的清朝历史”。

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拥有一个专有名词“清宫戏”,人们戏称为“辫子戏”,它们的数量一度多到任何一个时段在任何一个电视频道上都可以看见穿马蹄袖补服的清朝官吏,最后有关部门不得不出台政策来限制清朝的“电视复兴”。

其实,早在19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很著名的清朝题材影视作品。香港导演李翰祥执导了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内地演员刘晓庆大红大紫,香港演员梁家辉则拿下了金像影帝——也正因为这部电影,他随后几年内不幸被封杀,不得不在铜锣湾摆路边摊过活。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张铁林饰演恭亲王奕言斤,很多年后,他在“清宫戏”的热潮中一举成名,成为清朝皇帝的最佳扮演者。

1987年,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尼的《末代皇帝》则更具有国际影响,虽然主要角色都由尊龙、陈冲、英若诚、雷汉等华裔或中国演员饰演,但因为英法意三国合拍的性质,基本上不能算作中国的影视作品。

近几年,《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等大部头电视剧的热播则代表这类清宫戏的再次兴起,导演胡玫认为这归功于她的“新历史主义”。在这类“清宫戏”里,政治权谋斗争是主要的戏剧冲突,这类清宫戏往往着力于展示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也因此带来“为历史人物翻案”的争议。

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太平天国》便是一个例子。有文化批评者认为,该电视剧的“历史叙事离开了创作者的本意,成为丧失了深度风格自身包含诸多解构意义和阐释价值的折中主义的拼凑文本碎片”。

也有一类清宫戏抛开历史视角不谈,专心营造自己的小天地。比如,2004年起从香港开始席卷整个中国的《金枝欲孽》,便被视为用清朝背景讲述“现代办公室政治”的典范。包括《孝庄秘史》三部曲在内的这类电视剧,以女性视角来展示“后宫斗争”,它们基本上一句话可以概括——“做女人难,做皇太后更难”,它们和之前那类男人们喜欢的清宫戏有着天然的性别界限。

剩下的清宫戏则完全是戏说了。郑少秋的《戏说乾隆》在名称上就开门见山地表明了态度,《还珠格格》三部曲则完全是花季少女的爱情白日梦。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以及《宰相刘罗锅》,它们的角色设定非常的相声化,情节发展符合通俗演义的规律,有智力游戏也有道德判断,既插科打诨又时有箴言,非常符合中国民众的娱乐心态,成为了民俗文化的集合体。

在这样的需求下,虽然和珅也许比陈冠希还要帅,但显然王刚的样貌更让观众高兴,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乾隆王朝 评论篇二
《这些书是人生必看的》

这些书是人生必看的

《圣经》、《论语》、《物种起源》、《全球通史》、《君王论》、《史记》、《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战争论》、《水浒传》、《曾国潘家书》、《毛泽东传》、《汤姆叔叔的小屋》、《红与黑》、《红楼梦》、《悲惨世界》、《百年孤独》、《老人与海》、《国富论》、《胡雪岩全传》、《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呐喊》、《小王子》、《本草纲目》、《昆虫记》、《倾城之恋》、《一千零一夜》、《堂吉诃德》、《变行记》、《吉檀迦利》、《欧也妮.葛郎台》、《哈姆莱特》、《简爱》、《雷雨》、《茶花女》、《神曲》、《梦的解析》、《雪国》、《边城》、《喧哗与骚动》、《复活》、《罪与罚》、《四世同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围城》、《情人》、《西厢记》、《苏菲的世界》、《瓦尔登湖》、《穆斯林的葬礼》、《冰心散文集》、《日瓦戈医生》、《美的历程》、《麦田里的守望者》、《伊索寓言》、《活着》、《我的精神家园》、《我与地坛》。这里面的书几乎包括各方面知识,并且皆是各个学科的经典书籍!很多小说也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

广泛阅读增长知识的书籍

(一)著名的神话、童话、寓言等,如: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安徒生和格林的著名神话,伊索寓言、天方夜谭等;

(二)全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传说、故事、仪式,主要派别等;

(三)世界史及西方主要国家美、英、法、德、意大利、俄国、印度、日本等国简史;

(四)西方主要国家及其他主要地区的国家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礼仪等;

(五)世界文学名著,如英国莎士比亚、狄更斯,美国马克.吐温,法国巴尔扎克,雨果,俄国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我们如果无法读他们的原著或英文译本,至少可以读到中文译本或英语简写本,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集;

(六)古今世界名人传略,包括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等,如居里夫人,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甘地,哥德等;

(七)世界各大洲,各国地理简况,著名风景区及名胜古迹等;

相关书籍:

6、 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著

7、 鲁迅全集(1-16卷)

21、 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

22、 发明的故事 德波诺著

23、 居里夫人传 艾芙居里著

24、 诗经

25、 楚辞

26、 唐诗选

27、 古文观止

28、 宋词选

29、 元曲选

30、 西厢记

31、 牡丹亭 汤显祖

32、 桃花扇

33、 西游记

34、 三国演义

35、 水浒传

36、 红楼梦

37、 聊斋志异

38、 儒林外史

39、 毛泽东诗词选

40、 郭沫若选集(1-3)

41、 家 春 秋

42、 子夜

43、 青春之歌

44、 骆驼祥子

45、 红岩

46、 莎士比亚戏剧选

47、 欧也妮.葛朗台

48、 安娜卡列尼娜

49、 悲惨世界

50、 静静顿河

51、 老人与海

52、 牛虻

53、 绞刑下的报告

54、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5、 青年近卫军

强烈推荐覃彪喜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这本书会赋予你大学四年一种崭新的意义。

西方哲学史(罗素)

围城(钱钟书)

国画(王跃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

美学三书(李泽厚)

论语今读(李泽厚)

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刘道玉)

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

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何清涟)

西州月(王跃文)

爸爸的寓言(覃彪喜)

火与冰(余杰)

历史深处的忧虑(林达)

中国近代思想史(李泽厚)

科普类的我推荐《万物简史》,中国古典小说推荐《红楼梦》,中国历史小说,如果看走另类路线的,就读《流血的仕途》和《明朝那些事儿》,很精彩,分析也很独到,完全没有一般史书的枯燥,正统的讲解的话可以去看二月河的《康熙王朝》《雍正王超》《乾隆王朝》,也有借鉴意义。言情类的话可以看看亦舒的,被称为“师太”的作家,笔下的女性都很坚强现代和独立,深雪写的则足够另类。理财类的《留出你过冬的粮食》,这个比较大众方向的理财。传记类的可以去看看杰克韦尔奇的《赢》

古代

001★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

009★希罗多德《历史》

01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021★柏拉图选集

037★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政治学》

044★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亚》

045★索福克勒斯 《俄底浦斯王》、《俄底浦斯在克罗诺斯》、《安提戈涅》

046★欧里庇得斯《阿尔刻提斯》、《美迪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伊妇女》、

《伊莱克屈拉》、《巴凯伊》

048★卢克莱修《物性论》

049★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052★奥勒留《沉思录》

中世纪

058★奥古斯丁《忏悔录》

064★但丁《神曲》

073★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戏剧

078★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089★莫里哀戏剧选集

090★歌德《浮士德》

10l★易卜生戏剧选

104★萧伯纳戏剧选与序文

小说

106★班扬《天路历程》

107★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115★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贫民救济法案》

117★斯泰恩《项狄传》

118★菲尔丁《汤姆·琼斯》

119★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爱玛》

127★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138★狄更斯 《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大遗产》、 《远大前程》、《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小杜丽》

139★萨克雷《名利场》

140★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148★刘易斯·卡罗尔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镜中幻影》

154★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

164★康拉德《诺斯特罗莫》

166★劳伦斯《儿子与情人》

180★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184★托马斯·曼《魔山》

190★拉伯雷《巨人传》

191★伏尔泰《老实人》及其他

197★司汤达《红与黑》

203★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213★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219★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235★爱伦·坡短篇小说及其他

238★霍桑《红字》、短篇小说集

244★麦尔维尔《白鲸》

248★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255★亨利·詹姆斯《奉使记》

268★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279★果戈理《死魂灵》

288★屠格涅夫《父与子》

300★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

307★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318★弥尔顿《失乐园》、《利西达》、《基督降生的早晨》、《十四行诗》、 《言论自由》等

324★威廉·布莱克选集 。

327★华兹华斯《序曲》、《抒情民谣集》、《短诗选集》

331★柯勒律治《老水手之歌》、《克利斯塔贝》、《忽必烈汗》、《文学评 传》、《论莎士比亚》

332★叶芝诗全集、戏剧集、自传

335★惠特曼诗集、《民主主义展望》、《草叶集》(初版1855年)序、《回顾 旅程》

历史、传记、自传

337★托雷维利安《英国史》

338★卢梭《忏悔录)

349★包斯威尔《约翰生传》

350★亨利·亚当斯《亨利·亚当斯的教育》 现代作家

353★弗洛斯特诗全集

356★福克纳 《喧哗与躁动》、《弥留之际》 358★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363★毛姆《人性枷锁》

366★福斯特《印度行》

367★艾略特诗全集、诗剧

374★阿道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评论集

第一部分 中国文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

鲁迅选集

女神

子夜

骆驼祥子

围城

曹禺选集

青春之歌

红岩

艾青诗选

第三部分 外国文学

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神曲

堂·吉诃德

哈姆雷特

浮士德

简·爱

红与黑

悲惨世界

高老头

汤姆叔叔的小屋

安娜·卡列尼娜

玩偶之家

母亲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

乾隆王朝 评论篇三
《历史学科分层教学工作总结》

关于历史学科分层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作为一名历史学科的教师,我从事历史教学已经有十几个年头,每年面对的学生生源基本相似,“学生基础差”、“学习激情不高”,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共性,作为教师,我深深的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我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尝试分层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互助学习,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有所学,学有所得,适合学生不同发展的需求,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下面结合近年来我的教学经历,对分层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摸清“家底”,打牢基础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也是分层教学的起源,同时,也为分层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分层教学要坚持学生主体,全面掌握生源状况是分层教学成功的基础。

在教学中,每年接收一个新的班级、年级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全班学生情况进行摸底,从学生家庭、性格、成绩等进行分类。如2009年,我接手新高一年级的历史学科教学任务后,及时调取学生中考成绩,特别是历史学科成绩,通过查询和班主任交谈发现,当年学生的整体成绩较差,但因历史学科为开卷考试,中考成绩中及格率达60%左右。在接触一段时间后,我还发现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不认可,上课不积极,发言不主动等现象较为普遍。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我按照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A、B、C三层,实行“金字塔”式教学,其中A层学生为成绩较好,学习态度认真,这层学生占20%;B层学生成绩中等,学习态度较为认真,这层学生占30%;C层学生成绩较差,且课堂表现不积极,这层学生占50%。我及时讲学生分层情况向班主任交流,取得了班主任的支持,为下一步分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因材施教,逐步提升

摸清家底只是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如何让分层教学取得成效,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研

一是科学设置课堂。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利用好“40分”课堂,在教学前,我针对A、B、C三层学生的情况,结合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按照“难易适中、平衡开展、基础为主”的原则,认真备课,并设计出相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考试过程中,题目设置重点放在基础知识,逐步增设难点。如在讲授《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时,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局面的对比等这类难度大、跨度大的问题,交由A层学生思考回答;对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等问题交由B层学生思考回答;而对中美邦交正常化的时间、标志和影响等基础性的知识交由C层学生解答,既锻炼了A层学生的纵览全局的能力,又提高了B层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还夯实了C层学生的基础,达到了共同学习、因材施教、总体提高的目的。

二是开辟第二课堂。我深知学生成绩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为了让学生成绩做到稳中有升,我还开辟“第二课堂”,即建立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性教学。从学生中按照自愿的原则,选择一批学生组建历史兴趣小组,通过多媒体教学、读史、讲史、评史等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并逐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通过对比发现,参加历史兴趣小组活动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明显提高,在组织活动时,学生都能够主动查阅、收集资料,积极发表自己对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看法,历史知识逐渐积累,在历次考试中成绩也明显上升,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同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荐读历史书籍。学生的兴趣是在阅读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在平时,我翻阅大量史籍资料,并结合学生有爱好阅读武侠小说的特点,有选择性的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具有史实性质的书籍,慢慢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同时,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根据教学进度,适时组织学生查阅史籍资料,包括历史人物传记、野史等,让

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讲述、评论。如在讲解清朝历史时,我推荐学生阅读《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等文学书籍,让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并结合教科书对这一段历史时期进行讲解,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明显提高。通过这种“以读代教”的方式,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被激发,读史、讲史、评史的习惯慢慢养成,表现在课堂上,无论那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日益浓厚,历史学科的成绩也稳中有进。

三、对分层教学的一点体会

分层教学的实质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分层教学的目的是整体提高。

一是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学生情况,从整体上对学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能以成绩高低区分学生,要在学生心中建立一种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就是学生期盼老师的认可。

二是激发兴趣是分层教学的重要举措,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三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掘各个层次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学生交谈发现,学生渴望与老师交流,但这种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为此教师要放下身架,主动接近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特别是对某一学科的看法和认识,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四是常抓不懈的开展分层教学是学生成绩提升的关键所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提高的过程,教师在从事分层教学中,对学生的期望值要建立在客观条件—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要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这就需要教师要把分层教学作为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搞“三板斧”,要有“铁杵磨成针”的韧性,才能达到提升学生整体成绩的最终目的。

乾隆王朝 评论篇四
《治国就是治吏_雍正王朝吏治革新的启示》

2008年第四期从政史鉴

治国就是治吏

———雍正王朝吏治革新的启示

朱贵玉

凡看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很多人会对剧中雍正皇帝的“治国即治吏,治贪先治官”的名言警句记忆犹新。

据《毛泽东眼中的帝王将相》一书记载,毛泽东也曾认定雍正是一位很有政治头脑和能干的皇帝。毛泽东说雍正很赞赏《资治通鉴》中“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说,并据此得出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而国家还无法治他们,那非天下大乱不可。

或其实,“治国就是治吏”

“治贪先治官”之说,是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共识。但笔者为什么单拿雍正王朝说事呢?这是因为雍正所处的独特社会环境和他独特的吏治革新措施,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回味和借鉴的篇章。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王朝。它和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样,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吏治腐

性格独特的败。不过,经历复杂、雍正,在位期间,通过革新对康熙晚年的吏治积弊进行了整顿,使吏治澄清,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纵观雍正皇帝吏治革新实践,以下几个方面于今极具启迪意义:

其一,洞察世情:吏治革新的动因。可以说,不管什么朝代和何种性质的社会,只有掌权执政者洞察世情,既熟悉官情,又了解民愿,才会产生革新的愿望和动力。

雍正,为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45岁登基,仅仅在位13年。康熙晚年,或因年事已高或因存有官场上不可能根绝贪污的思想认识,强调“从政为宽”,对官吏的贪污行为多所宽容。故,康熙末年吏治腐败,皇子争储,朋党干扰朝政,社会面临严重危机。对此,经历丰富的雍正深有感触和体会,他即位后便明

“数十年来,日积月累,确指出:

亏空婪赃之案,不可胜数,朕若不加惩治,仍容此等贪官污吏拥厚资以长子孙,则将来天下有司皆以侵课纳贿为得计,其流弊何所底止!”这就是雍正皇帝下决心整顿吏治的背景因素,也是他洞察世情后的正确抉择。所以,他在即位后的一个月,就果断地下达了全面清查亏空的谕令。谕令要求,各省督抚将所属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3年之内务必如数补足,毋得苛派民间,毋得借端掩饰。如逾限期,从重治罪。3年补完之后,若再有亏空决不宽贷。为使谕令落到实处,中央设立了“会考府”,即独立的审计核查机关,专门核查缴税、报销和钱银支用事宜。规定凡属钱粮奏销事务,无论哪个部门,都要经过会考府核实。经过几年的认真清理,许多贪官被揭发,革职的革职,抄家的抄家,受到处分的官吏竟达2100多名。

结合吏治整顿,雍正还加大

从政史鉴

了对官吏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导。针对各种职场的弊端,雍正告诫总督:身颁发了11道训谕。

为封疆大吏,乃澄清吏治之本,应竭忠尽职,不负皇恩;告诫巡抚:绥辑兆民,乃抚臣职责,应同心协力,以尽职守,不得贻害地方;告诫按察司:既要严刑立法,又要执法公正;告诫知州、知县:身为亲民之官,乃吏治之始基也,品秩虽卑,职任甚重,务以爱民为先务……

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如果没有对康熙王朝末期吏治状况的深入了解和洞察,即位后是不可能提出革新议案和各种职官道德操守及要求的。

其二,用人为本:吏治革新雍的重点。千秋大业,用人为本。正皇帝在位期间十分重视用人问题,把用人作为治国理政的要务来抓。他说:“治理天下以用人为本,其余都是枝叶小事。历史上帝王治理天下,都说理财用人最重要,我看用人比理财更重要。如果用人得当,何患财之不理?如果用人不当,财又怎能理得好?”有一次,他对云贵总督说:“你们封疆大吏,重要的是选好人才。庸碌安分、洁己沽名的人固然驾驭省力,但恐怕会误事。”

雍正在位期间,尽管未拿出有关用人方面革新的条例、规定等,但他那用有才之贤人,回避和不用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小人的用人导向和实践,极大地左右和优化着官场环境。世袭贵族鄂尔泰,很有才华,20岁就中了举人,但因为人性刚直,不肯趋附权贵,所以到40岁才混了个内务府员外郎。当时还是亲王的雍正为了笼络鄂尔泰,让人给他捎话,托他办事,有意向他表示亲近,不料鄂尔泰却严词拒绝。

雍正碰了个大钉子后,不但不忌恨鄂尔泰,反倒十分敬佩他刚正不阿的个性。即位之后,对鄂尔泰立即委以重任。一年升藩司,三年升总督,十年后升首辅。

雍正不但善于识别和使用能臣,也注意重奖和使用谏臣。对于谏臣,不计较他们是否犯颜抗上,或者上书所言的是与非。雍正即位之初,有个名叫孙嘉淦的翰林院检讨上书,要求雍正“亲骨肉、停捐纳”。“停捐纳(停止卖官)”雍正是易于接受的,因为这符合皇帝的心愿和主张。但上书雍正亲骨肉,影射的是他登基后杀害亲兄弟、逼死亲生母的不实之说,这使得雍正龙颜大怒,拍案而起。但事后冷静下来,雍正仍然佩服孙嘉淦的过人胆量,将其提升为国子监司业,委以重任。

成功之道,唯在用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单位也罢,是起用不干实事的迎合型人才,还是起用认真做事的耿直型人才,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其三,惩贪安民:吏治革新的落脚点。雍正很懂得“民生安危视吏治”的古训,深知贪官污吏的勒索和压榨是激起民变的直接原因。在雍正看到他关于财政改革新法的实际效果后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可见,减少官场腐败,减轻民众负担,这是雍正王朝吏治革新的最终目的。

康熙末期,官吏不仅贪污成风,平民百姓还承担着各种杂派,其中尤以耗羡为重。耗羡亦称火耗,是指官府征收田赋时附加的损耗。一般加三四成,也有的地方加五六成,甚至更多,中饱的是官吏,受害的是百姓。州县官还把一部分耗损以繁多的名目和借口馈送上司。如:参谒

2008年第四期

上司,则备见面礼;凡遇时节,则备节礼;生辰喜庆,则备贺礼;题授保荐,则备谢礼;升转去任,则备别礼。以州县之大小,分礼物之多寡;以馈送之厚薄,定官评之贤否。这就加重了官吏的贪污行为。

针对这一弊端,雍正创设了耗羡归公和发放养廉银制度。规定:每两加收五分,作为政府的统一税收,各地不得任意增加。征收之后,一律归国库。中央给地方返还一部分作为地方官吏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称作“养廉银”。实践表明,这种制度强化了税收的统一征管,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整顿了吏治,减少了贪污。据统计,实行财政革新制度后,全国只发生了4起比较大的贪污纳贿案件。后来,乾隆时期的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评论雍正此项改革时说:“我宪皇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

在历史人物研究领域,尽管关于雍正继位、雍正杀兄弑父、雍正的性格、雍正之死等方面争议颇多,但对雍正坚持到底的勇气、雷厉风行地进行整顿改革方面的认识和评说没有异议。一致认为,雍正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雍正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朝代,它使康熙盛世得以延续,使乾隆王朝达到了清朝的顶峰。

社会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对于什么性质的社会,治理国家靠的是各级官吏。官清吏廉,民心归顺,这也是一种无法更动的铁律。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原副校长

(责编/赵哲)

乾隆王朝 评论篇五
《讲课学案》

【学案】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章丘中学 张林红

【课程标准】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及原因;“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及影响;资本主义萌

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难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复习旧课】1、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影响。2、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

国家政策

1、 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影响。 2、 海禁政策的概念、原因、影响。

【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近代前夜的发展 1、 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2、 资本主义萌芽

(1)据教材27页第二段找出资本主义萌芽的要素。

(2):据以下材料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了吗?并找出依据.

浙江张氏家族以机杼起家,以耕读传世的历程,是明清之际江浙一带许多家族家业传承的典型。

据明朝吏部尚书张瀚《松窗梦语》追叙他的先祖张毅庵发家致富的经历。张毅庵在杭州傍河而居,以卖酒为业。一年,发大水淹没了家里的酒。他无法生存,就买了一张织机,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一些银子。后来增加到二十余张织机,于是逐渐富裕,因此“家业大饶”。当时每张织机至少需要两三人同时操作,二十余张织机,至少需要雇佣五六十人操作。张毅庵有一个小商品生产者,变成了手工工场主。

(3)据教材找出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地点、部门、特点、表现 (4)据材料找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前途?

张氏家族在家业大饶后,将大量积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用于买田置地,并要求后人弃商从文,转向科举入仕之途。明嘉靖十四年张瀚中进士,后曾官拜两广总督,吏部尚书。从此张家已演变成大官宦之家。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1、 阻滞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据材料找出影响资本主义的因素。

“资本在它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马克思《资本论》

(1)探究:据材料找出中国的国家政策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1材料反映统治者实行何种经济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雍正皇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及影响?

•材料二:1757年,乾隆皇帝诏告天下,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其它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问题3、材料二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什么对外政策?

探究: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材料一:历史小故事《单膝跪还是双膝跪》

1793年,乾隆83岁大寿,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以“天朝上国”自居, 乾隆给英王的敕喻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材料二:读图教材28页鸦片战争前周边形势图。

材料三:为防止外夷侵略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清朝统治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禁政策。

问题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问题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海禁政策的影响?

2、中西比较现危机(1)图说历史 看图填近代前夜中西方历史差距比较表(学案)

第一组图片

图一 男耕女织

图二工业文明

第二组图片

图三 乾隆皇帝 图四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第三组图片:

图7旧私塾一景图 图8百科全书派在辩论

第四组图片:

图5广州十三行远眺 图6 荷兰东印度公司商站

(2)史学感悟:结合本节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和启示?

【学以致用,自我测评】

1、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值”。上述材料反映当时经济领域出现什么新现象

A江南棉纺织业中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 中国已经是工业国D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2.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严重受阻,其原因有①自然经济的存在②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④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4、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做了主题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5、中国在近代前夕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A闭关锁国的政策 B重农抑商的政策C文化专制的政策 D腐朽的封建制度 【布置探究性作业】 拓展思维: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

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材料三: “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期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

历史小论文:通过阅读以上材料,提炼观点,结合你对“康乾盛世”的认识,并联系中国入世的时代背景,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思路引导:

(1)观点提炼:三位伟人的言论都体现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的观点

(2)对“康乾盛世”的认识:可结合所观看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等电视剧进行评论,但不要受电视剧观点的束缚。不要为盛世的浮华歌功颂德,要重在反思盛世背后的危机。 (3)联系现实: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也已加入世贸组织,这要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在精神上实现现代化,观念意识的解放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必须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勇于学习先进国家的长处,才能于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链接】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劳动方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传统官办手工工场 民间小作坊 芽 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只供官府和贵族消费 自给自足 生产目的

而进行的商品生产 生产能力有限 生产组织 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分工细、规模大、不计规模小,

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 成本、效率低下

劳动关系 自由雇佣关系 隶属关系

2、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进一步认识:

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又是新的经济文明萌生的征兆,它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另一方面:从经济整体看,这一经济因素只是在部分地区、行业稀疏出现,力量微弱,发展迟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打击。

乾隆王朝 评论篇六
《历史剧朝代排行榜》

历史剧朝代排行榜秦——宏大叙事的练兵场  秦朝可悲在只有三代帝王就寿终正寝,无法产生更多的故事。但即使这样,秦朝还是一个产生“大题材”的朝代。陈凯歌、张艺谋、周晓文分别用《刺秦》、《英雄》、《秦颂》表达自己的历史观和人性观,在那些恢宏的大场面和复杂而纠结的人物当中,展现的是母题式的终极关怀。  相比之下,电视剧唯一可以通俗利用的似乎就是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所以张铁林、宁静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吕不韦传奇》基本上成了爱情与江山的平衡。另一部历史正剧则有硬汉张丰毅主演的<秦始皇>秃显了秦始皇的那种一统天下的帝王霸气和儿女情长的百转千回.  至于电影《神话》和香港电视剧《寻秦记》,那基本上与秦朝无关,古天乐阴差阳错生了个儿子叫做项羽,观众不过是当搞笑片来看而已。汉——文化输出的发源地  1997年,央视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全国收视率最高达到46.7%,这意味着一天之中,中国至少有4亿6千7百万人观看了这部电视剧。这是一个疯狂的数字,不仅仅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娱乐特征,也代表着历史题材电视剧制作的最高水平。《三国演义》的情节编制、人物表演等迄今都没有遭受过指责,文白夹杂的对白到现在都还被誉为最贴切的处理手法,相比现在那些动辄被挑毛病的电视剧,它要优秀得多也幸运得多。  吴宇森的《赤壁》则是最近、最大的一部三国题材历史剧,他说:“《三国》这本书最能反映中国人的智慧,而《赤壁》是其中最精彩的一节”。周润发、梁朝伟、渡边谦等豪华阵容让这部戏还没开拍就新闻不断,最后出来的结果怎样,谁也不知道,但至少林志玲会是腿最长的一位小乔。  前不久的《昭君出塞》被质疑改编离奇,而2005年的开年大戏《汉武大帝》更是被挑出众多细节毛病,诸如后人典故前人用、司马迁留胡子等等。而<大汉天子>纯粹是以若干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的汉代的青春偶像剧.最有趣的还是日本式化妆的问题,主创人员的解释是日本的服饰妆容是我国汉代流传过去的。电影《夜宴》同样也被人指责日本式美术设计,那是五代十国的背景。可能从此以后,我们的汉唐背景影视作品都会采用日本式化妆了。唐——奢华美学的样本体  唐朝是奢华的朝代,似乎电视剧导演们也因此都在美学上下功夫了。这个时代背景的作品中,不再有让编剧们挠头的人物评价和历史观问题,倒是美术设计和化妆师煞费苦心。  1993年,刘威、林芳兵主演的《唐明皇》几乎就是爱情故事;1994年林祖贤版的<唐太宗李世民>不管在剧情服饰道具还是演员

演技方面都很到位,而且也不回避唐太宗与其李建成的关系,也突出了李建成的才能这是至今很多电视都故意丑化李建成的形象而是特别超前的,2003年,唐国强主演的《大唐歌飞》再次演绎唐明皇,更加是个爱情故事。1995年的电视剧《武则天》轰动全国,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刘晓庆的化妆效果,化妆师毛戈平因此一举成名。2006年,刘晓庆在《日月临空》中再次演武则天,还是化妆的卖点最引人注目。而2006的《贞观长歌》它的立意则有所创新主要是秃现民族大融合与和平崛起的主题思想借以此片从一个侧面回击西方发达国家担心中国崛起回给世界带来灾难.从而表明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除此之外,似乎唯有《大明宫词》可以用台词和布景打出一片天地。对台词的唯美主义追求,被一些人认为是历史剧的一种新意,而又让另外一些人感到难以接受。  把“戏说”做到底,更会让很多人感到不满。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罗成与秦叔宝成了情敌,唐太宗变成时尚美男,不仅评书艺术家田连元发出愤怒的声音,连普通观众也觉得有点扯淡。而〈至尊红颜〉则完全是批着唐朝服饰的青春偶像剧而且最基本的历史常识也经常弄错。还有各种版本的狄仁杰传奇有陈宝国在《龙珠风暴》的形象,也有梁冠华版侦探版的三个《神探狄仁杰》。  献身娱乐事业的唐朝人似乎只有三位: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抛开他们,似乎都只能做成古怪离奇的影视作品。如果你要把《十面埋伏》也算作唐朝背景,当然也并无不可,但它并不比飞天遁地的《西游记》更有唐朝风貌。宋——侠客草根们的大时代  和明清以官员为主的故事结构不同的是,宋朝给娱乐作品带来的是草根气息。  台湾版、香港版、老年版、少年版……各种版本的“包青天”影视作品中,最出彩的不是开封府尹,而是那一堆头衔混乱的七侠五义。如果要说到演义小说《七侠五义》和台湾版的同名电视剧,那更是大五义、小五义、大七侠、小七侠、辽东六老、山西二绝、云南三老、天地二老、春秋四老……乱成一锅粥。  李雪健的“撅屁股版”宋江让央视轰轰烈烈的电视剧《水浒传》引发了当年的争议热潮,却也不失为优秀的电视剧之一。不幸的是,“水浒手法”成了央视拍电视剧的法宝,自此以后的《笑傲江湖》等武侠电视剧都无一幸免地成了农民起义。 再次各种版本的"杨家将"也掺和进去,宋朝的皇帝似乎也只有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有秃显帝王的权谋的如是就有港版的<黄袍加身>.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份,所以民间

力量压过官方力量.宋朝是汉族政权最颓败的时期此时的少数民族政权分分建立如电视剧<西夏王朝>也诞生了,因此也需要杨家将,岳飞去抗击女真,契丹,西夏等等.  2005年,《大宋提刑官》的收视率一度超过新闻联播。虽然有欧阳震华的香港无线版《洗冤录》珠玉在前,但何冰饰演的宋慈还是让悬疑剧中透出一些朴素的人性关怀。  宋朝似乎也是一个出侠客的好时代。军人建立的文官制度最后堕落成羸弱的朝代,难怪大侠们大多选择在这个时代来拯救黎民苍生。金庸的大侠们大多在宋朝,甚至在电视剧《书剑情侠柳三变》里,林志颖代言的柳永不仅要“杨柳岸晓风残月”,还要胸怀书剑浪迹天涯。 元——动乱过渡的背景体  2004年央视的电视剧收视率冠军《成吉思汗》,让元朝这个短暂的朝代终于可以在娱乐史上扬眉吐气。此前,元朝一直都只是为娱乐作品提供过渡场景。  这也怪不得娱乐产业的偏心,虽然元朝有着忽必烈和马可·波罗的美妙对话,天才般的耶律楚材,但元朝的花边材料毕竟太少了,15位皇帝大多在位短暂,留下的只是一头一尾、纷繁动乱的故事背景。  在这个背景板前上演的故事,只成就了老百姓非常熟悉的评书《大明英烈传》和2002年任达华、刘青云主演的同名电视剧。甚至连武侠小说也是如此,金庸的射雕三部曲自不必说,另一个大家——被广泛誉为“汉统”的梁羽生先生,更是专门绕开元朝,终其创作生涯也未写一部元朝的作品。  以至于有人说元朝对于电视剧的唯一贡献在于,忽必烈在“神风”面前折戟沉沙,几百年后才会有了“日剧”这个浪潮。 明——阴郁黑暗的人性体  《曾国藩家书》、《红顶商人胡雪岩》等书籍在1990年代一度掀起清史的出版热潮,但在21世纪,则是明朝历史的天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成为中国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必看的书籍,吴思的《潜规则》、《血酬定律》同样以历史书籍而成为畅销书。  和历史学者偏爱明朝中期不同,明末才是电视剧导演们的最爱。吴子牛执导的电视剧《大明天下》描写明末东林党人、朱姓皇族与魏忠贤阉党之间的政治斗争,陈家林执导的《江山风雨情》同样取材于这个时代,王刚在其中扮演太监王承恩,演绎得颇为用力。  明末既有黑暗的特务统治,又有袁崇焕、熊廷弼等悲剧人物,既有崇祯这样内心复杂的帝王,又有李自成这样的草根传奇,甚至还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逸闻,可谓汇聚了戏剧表现的众多元素,无论是探讨人性、研究成败还是纯为娱乐,都是不可多得的题材库。 不过也有表现明初的各种

版本的从正面或侧面表现朱元璋的电视也特别多唐国强版本的,如《大脚马皇后》,有陈宝国版本的<传奇皇帝朱元璋>,现在连胡军也坐不住了也来拍《朱元璋》,但都大同小异不是表现朱元璋从乞丐到帝王的传奇人生就是表现他如何的蓝杀功臣.而张卫健版本的<聚宝盆>则表现的是朱元璋对待商人和商业的态度.朱元璋以后他的孙子与儿子又一场血雨腥风开始了.孙子建文帝朱允文同儿子永乐帝开始了争夺天下而又好戏开场于是<大明天子>诞生了而且連穿越时空的青春偶像剧也凑热闹如<穿越时空的爱恋>也应运而出.  绝大部分电视观众并不像黄仁宇那样能把《明实录》倒背如流,除了陈宝国版的<大明王朝1566外>他们还是喜欢打打闹闹的电视剧。刘威等主演的电视剧《英雄》讲的是锦衣卫的故事,李亚鹏主演的《天下第一》也是锦衣卫,黄圣依在其中饰演日本武士的女儿“柳生雪姬”。这样有点扯淡的故事,投合了阴谋和爱情的永恒主题,也自有一块天地。  如果说,今年初的《施琅大将军》引发了关于主流历史观的讨论;那么,现在热炒的《红楼梦》重拍则完全属于商业运作。虽然《红楼梦》托生于明朝,但实际上它没有任何朝代的意味,完全成了一个架空的文化世界,是中国导演们最难描摹、最容易动辄得咎的文化想象。有报纸评论说,花一亿元重拍《红楼梦》是涸泽而渔的豪赌游戏,“(观众)没有选择,只好在清宫戏、古装戏、打斗戏轮番轰炸之后,依旧要打起精神,看同样满脸脂粉浑身罗绮的贾宝玉在桌子椅子间扭来扭去……国产电视连续剧的狼藉名声,将堪比那些投资上亿的国产大片。”清——娱乐八卦的历史   毫无疑问,清朝是给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带来最多灵感和收获的朝代。我个人认为古代的大部分汉人本身就有一种大汉族主义或成为民族阿Q精神瞧不起周边的少数民族,当然满清贵族在建国初期的确也犯过一些错误导致汉民的强烈抵抗于是对抗清庭的民间组织也很多如天地会红花会哥老会等等,另一个导致他们皇帝身世的疑案也最多,这些无疑都为编剧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从努尔哈赤在关外的第一声响箭到溥仪在新社会的默默死去,每一个帝王、太后、贝勒、格格、大臣、将领、商贾、士人都成为可资咀嚼的典故和逸闻,它也因此被称为“如同娱乐圈一样八卦的清朝历史”。  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拥有一个专有名词“清宫戏”,人们戏称为“辫子戏”,它们的数量一度多到任何一个时段在任何一个电视频道上都可以看见穿马蹄袖补服的清朝官吏,最后有关部门不得不出台政策来限制清

朝的“电视复兴”。  其实,早在19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很著名的清朝题材影视作品。香港导演李翰祥执导了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内地演员刘晓庆大红大紫,香港演员梁家辉则拿下了金像影帝——也正因为这部电影,他随后几年内不幸被封杀,不得不在铜锣湾摆路边摊过活。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张铁林饰演恭亲王奕言斤,很多年后,他在“清宫戏”的热潮中一举成名,成为清朝皇帝的最佳扮演者。  1987年,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尼的《末代皇帝》则更具有国际影响,虽然主要角色都由尊龙、陈冲、英若诚、雷汉等华裔或中国演员饰演,但因为英法意三国合拍的性质,基本上不能算作中国的影视作品。  近几年,《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等大部头电视剧的热播则代表这类清宫戏的再次兴起,导演胡玫认为这归功于她的“新历史主义”。在这类“清宫戏”里,政治权谋斗争是主要的戏剧冲突,这类清宫戏往往着力于展示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也因此带来“为历史人物翻案”的争议。  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太平天国》便是一个例子。有文化批评者认为,该电视剧的“历史叙事离开了创作者的本意,成为丧失了深度风格自身包含诸多解构意义和阐释价值的折中主义的拼凑文本碎片”。  也有一类清宫戏抛开历史视角不谈,专心营造自己的小天地。比如,2004年起从香港开始席卷整个中国的《金枝欲孽》,便被视为用清朝背景讲述“现代办公室政治”的典范。包括《孝庄秘史》三部曲在内的这类电视剧,以女性视角来展示“后宫斗争”,它们基本上一句话可以概括——“做女人难,做皇太后更难”,它们和之前那类男人们喜欢的清宫戏有着天然的性别界限。  剩下的清宫戏则完全是戏说了。郑少秋的《戏说乾隆》在名称上就开门见山地表明了态度,《还珠格格》三部曲则完全是花季少女的爱情白日梦。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以及《宰相刘罗锅》,它们的角色设定非常的相声化,情节发展符合通俗演义的规律,有智力游戏也有道德判断,既插科打诨又时有箴言,非常符合中国民众的娱乐心态,成为了民俗文化的集合体。  在这样的需求下,虽然和珅也许比陈冠希还要帅,但显然王刚的样貌更让观众高兴,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乾隆王朝 评论篇七
《当代中国电视历史剧的观众》

当代中国电视历史剧的观众:一种批判社会学的实证研究路径

□郭大为

从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视历史剧热”成为了中国大陆电视屏幕上的一个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的文化现象。按照国内不少文化学者的看法[①],这股“历史剧风”大概发端于1991年的电视剧《封神榜》和1992年的《戏说乾隆》以及1994年的《戏说乾隆》(续集),而1995年的《宰相刘罗锅》更是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收视飓风。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社会的不断深入以及通俗文化思潮的起起落落,“电视历史剧”成为了当代中国电视产业中一系列既炙手可热又倍受争议的文化产品。所谓的“正说”和“戏说”成为了文艺评论人士对于这些电视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惯常描述。举例来说,以《雍正王朝》(1997年),《康熙王朝》(2000年)和《乾隆王朝》(2002年)为代表的清宫戏常被称为“历史正剧”,而以《戏说乾隆》(1992年),《宰相刘罗锅》(1995年)和《康熙微服私访记》(2006年— )为代表的古装历史剧则被称作“戏说剧”。同时,改编自中国古典历史著作的古装题材电视剧,譬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等也常常被文艺评论人士纳入到“历史剧”的广义界定之中。由此可见,当代中国的电视历史剧是一种具有复杂文化意涵的电视现象。

中国社会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和90年代初以来的市场经济改革带来了电视文化的巨大变化。随着电视传播体制的改革和卫星电视的投入使用,中国的电视消费市场日趋形成并且走向多元。同时,来自港台,欧美和日韩的电视节目也逐渐成为了中国观众日常收视中的节目内容。当代中国的电视历史剧正是在这样一种电视生态环境下出现的。作为一个出生于80年代初的人,从学生时代到走入社会工作,我本人更是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股“电视历史剧风”的开端、发展,高潮以及变迁。同时,“电视历史剧”在大众媒体,文艺评论界,甚至历史学界内部也引发了一次次的争论。这场争论中的议题是非常多元的,其中涉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和评价,大众传媒对于传播历史知识的责任以及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本质特征等等。对于国内的媒体研究学界来说,关于“当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专题研究大概开始于1990年代末,而且是由文学和美学领域的教授学者首开先河[②]。这些学者对于“当代中国电视历史剧”的文本美学特征都有着非常精准和引人思考的研究论述。可是,当我到英国接触到欧美的媒体和传播研究,我感到欧美媒体研究学界常常提到的所谓“观众研究”(Audience Research)或者“收讯分析”(Reception Analysis)在国内却并没有太大的声音

[③]。当然,学术传统和学科发展受制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条件,因此过度讨论国内与欧美媒体研究学界差异性的意义本身并不大。重要的是,我们其实可以经由欧美理论和研究路径来开启我们对于媒体文化新的思考,为国内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尝试寻找本土的学术实践同欧美学术的结合点以及对话空间。正是带着这样的学术诉求,

我把“当代中国电视历史剧的观众”作为在英国博士研究的课题。我期望通过一种“批判社会学”的实证研究的途径,去讨论当代中国的电视观众是如何介入这些电视历史戏剧的,或者说,当代中国电视历史剧对于观众的“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里。不过,一项博士研究所能给出的答案是有限的,宏大的研究问题还需要化解为微观的次问题去逐步解决。这篇论文算是我博士研究的思考框架,研究方法和初步发现的一个大致汇报。

相关理论梳理:观众,类型与社会

“观众研究”(Audience Research,台湾学者习惯称为“阅听人研究”)是欧美媒体和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④],其发展脉络和理论诉求也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从事“观众研究”的人来说,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个学术名词的来龙去脉。

如同所有的现代学术知识一样,“观众研究”也是在一种知识的建制化(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knowledge)中产生并发展的。大众传播学者通常引用早期美国的传播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的观点把传播研究分成两类:管理学派(Administrative Research)和批判学派(Critical Studies)。所谓之“管理学派”就是指形成于193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以拉扎斯菲尔德本人为代表的社会心理研究,而“批判学派”的代表则是由以成立于1920年初的德国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开始于196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⑤])。法兰克福大学 虽然两派在思想观念和学术实践活动上存在着差异,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哥伦比亚学派”同“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在对待大众媒体方面有个共同的中心关注点,那就是“媒介效果”(media effect)。英国媒体学者史甘诺(Paddy Scannell)在他最近的一本着作中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媒体和传播研究在北美,英国和德国的发展脉络和主题。[⑥]他指出,就如同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在1930年代关注由于广播的广泛运用而对于个人带来的媒介效果一样,以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为代表的“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在1970年代关注的是电视给社会带来的效果,而且是更为强势的“意识形态效果”(ideological effect)。1978年,霍尔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和消费观念提出了大众媒介的“译码/编码”模式(the Encoding/Decoding Model)来论述在真实的社会条件下,媒介如何解读和再现社会现象,以及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观众如何解读媒介内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霍尔的“译码/编码”理论模式是建立在对由布鲁勒(Jay G. Blumler)和卡茨(Elihu Katz)1974年所提出的媒体观众的“使用与满足”(Use and Gratification)理论的不认同和批判之上的。霍尔从对于“意义”的理解出发,批判了那种以“使用”和“满足需要”为前提的实证主义研究方式,从而开启了同经验性的“效果研究”不同的批判性“观众研究”路径。1978年,因为受到霍尔的“译码/编码”理论的影响,活跃在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英国媒体学者戴维·莫利(David Morley)和夏洛特·布朗斯顿(Charlotte Brunsdon)针对英国当时的一档全国晚间新闻节目《全国》(Nationwide)做了观众研究,指出观众因为其阶级,种族和性别的不同对于同一媒体文本会有如霍尔提出的“正面读解”(positive reading),“反面读解”(negative reading)和“协商式读解”(negotiative reading)。[⑦]莫利和布朗斯顿的“„全国‟研究”被公认为是当代欧

陆观众研究的奠基之作。于是,在这种“文化转向”的风尚之下,发轫于对于“媒介效果”追问的英国文化研究远离了经验主义“效果研究”的范式,坚持了具有欧陆传统的批判性研究。 当然,“英国文化研究”并没有成为(或者说,也不应该成为)英国的“观众研究”的唯一理论路径。同时,“观众研究”对于“效果研究”的摒弃也并不意味着其对于实证主义社会研究方法的背叛。针对“观众研究”某种言必称“解码/编码”模式的现象,霍尔本人近些年来也指出了由他提出的这个理论模式的历史情景和局限性。英国媒体学者贾斯汀·刘易斯(Justin Lewis)和他的同事曾经就这个理论采访过霍尔。霍尔强调说,“解码/编码”理论是在英国社会70年代末关于主流大众传播的讨论当中诞生的,它的提出和运用在当时是出于具体研究的目的。他还指出,如果要说这个理论还有残留什么作用,那是因为它算是一种提出问题的方法,但是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它应该被发展和改变。[⑧]另外,针对由于“观众研究”的风行而给媒体和传播学界带来的某种相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风气,在英国社会内部,不少坚持建制化(Institutional Analysis)研究的媒体学者也颇有微词。[⑨]英国媒体学者詹姆斯·卡伦(James Curran)在1990年撰文提出,文化研究学派的“观众研究”对于媒体消费的探讨无异于一种缺乏知识储备的“新修正主义”(new revisionism)。[⑩]卡伦指出,这种“修正主义”不过就是重新回到传统的民粹主义,所谈的东西是合格的社会学家早就应该知道的。不过,坚持“文化研究”学术价值的戴维·莫利则借用霍尔的话认为,就如同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当年成功出任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的主席,发表教授演说宣布了社会人类学的中心议题是研究“符号”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中心位置,从而复兴了涂尔干和毛斯(Durkheim-Mauss)思想当中被人遗忘的部分,当代社会科学中出现的“文化转向”实际上反映了学界向那些被忽略了的经典传统的议题回归。他说,“由此可见,文化研究的对立面并不是社会学本身,而是长期以来占据学界主流的一种实证主义传统,文化研究作为学界传统的复兴者实际上也为复兴当代社会学做出了相当的贡献”。[11]

经过“文化研究”和“政治经济学”两派学者的论争,近十年以来,更多的英国和北欧媒体学者在处理“媒体观众”或者“媒体消费”这些议题的时候在批判地继承“文化研究”的某些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坚持了具有欧陆特点的“批判社会理论”(critical social theory),展开了大量在研究方法方面兼具创新性和批判性的实证研究。[12]我的博士研究从理论和方法上更多是受到这些学者的直接影响。英国威斯特敏斯特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所的年轻教授安奈特·希尔(Annette Hill)算是近年来英国媒体研究学界的后起之秀。希尔近年来研究英国和瑞典的真实电视(reality TV)和观众[13]。她跟威大的同事于2007年9月在伦敦组织举办了一次以“转型观众”(Transforming Audiences)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会议的副标题为“认同/创新/日常生活”(Identity/Creativity/Everyday Life)。这次为期两天的会议汇聚了许多来自英国、德国、瑞典,荷兰和美国的在媒体和观众研究领域颇有声望的学者。这次会议的宗旨在于提出一种“转型观众研究”,即认为,在媒介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日社会,观众其实是以一种更为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方式介入媒体世界,所以我们不能以某一种单一的理论范式或者研究方法来研究观众,而是需要采取交叉多维的理论和方法。在这次会议上,希尔还组织了一场题为“类型”(Genre)的专题讨论。希尔在讨论中以自己的“真实电视观众”的研究作为引言,指出了对于新的媒体环境下的“电视类型”的理解。希尔借用英国学

者埃利斯(John Ellis)提出的所谓电视类型的“过滤展现”(working through)的本质[14]以及美国学者米特尔(Jason Mittell)的“电视类型”研究[15]来处理“类型”这个概念。埃利斯把今天的电视传播所处的时代称为“不确定的时代”(the age of uncertainty)。他认为,今天的电视内容和形式丰富而庞杂,电视节目类型之间交叉混合;观众在纷繁复杂的电视环境当中“过滤展现”他们对于社会话题的公共或者私人的心理感受。所以,对于埃利斯而言,不管是新闻,还是谈话节目,或者电视连续剧,每一种“电视类型”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过滤展现”社会心理和情感的载体。美国学者米特尔(Jason Mittell)在他的2004年的著作《类型与电视:从美国文化中的警匪片到卡通片》中一反传统对“类型”的文本化或者封闭式的观念,分别从文化史、产制环境、观众,文本和政策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美国的电视卡通片、脱口秀,警匪片和《辛普森一家》这几种电视节目类型。[16]很明显,他所分析的几种电视类型并不是我们传统所理解的新闻,纪录片和电视剧等等。按照他自己的话,他认为“类型”应该被看成是“文化类别”(cultural category),它们是由“相似的话语(discourses)组成”,同时,这些话语将随时面临各种“定义(definitions),阐释(interpretations)和评价(evaluations)”。[17] 米特尔在他的研究中提出要以一种“知识考古学”的方式看待电视类型的历史变迁。他认为,某个特定的电视类型的形成受制于相关的产制环境、播放政策,大众媒体评论以及观众的评价和理解等等。也就是说,“类型”并不是一种由单一的权力所决定的文化产品,而是受制于多元复杂,带有福柯所论述的特点的权力场域。正是在赞同这两位学者的观点的同时,希尔提出应该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下来思考“观众”在这个多重媒体时代的所处的权力关系和公民行为。她指出,今天的“电视类型”应该被视为一种“文化环境”,或者说是一种带有生态学色彩的“媒介表现”(performance),总之,是一种文化和自然(culture/nature)的结合体,而观众就是以具有复杂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介入媒体环境,而这个“过程”本身贯穿了社会认知心理和伦理道德行为。

希尔等学者对于“电视观众”的学术观念补充给了我一种非常有必要的思考方式。这种“批判社会学”的途径把传统的“文化研究”所关心的“文化”问题重新拉入到了“社会”这个更为显著的议题上面来。简单说来,“文化研究”提出了一种“文化主义”(Culturalism)或者“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观点,而某种相对主义和解构主义的风尚让“文化研究”似乎过于纠缠于“意义”的“瞬间性”和“多元性”,[18] 而“批判社会理论”则重新强调了对于“结构”(structure)、“国家” (nation-state)、“小区”(community)、“个体”(agency),“知识”(knowledge)和“伦理道德”(ethics)等问题以及之间关系的反思和直接关照。[19]当然,这种理论观念上的此消彼长并非标志了任何“全新的思想”的诞生,只不过体现了学术观念变迁与时代发展的交相辉映。同时,具体的研究还需要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途径来完成。另外,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理论观念来渗透解释,以期得到具有原创性的发现和论述——这正是我下面两个部分需要完成的任务。

类型分析:类型,历史真实与当代中国社会

对于这项研究来说,虽然我所面对的中心研究对象是当代中国电视历史剧的“观众”,但是,这些电视历史剧本身也是我需要认真处理的重要议题。如何对待这些电视剧的文本以及这些电视剧中的哪些问题值得我将其抽离出来放到观众研究中去处理是这项研究需要解决的

首要任务。同时,这也决定了我应该采取怎样具体的研究方法去开展观众研究。我在文章的开篇通过举例的方式已经大概提出了“当代电视历史剧”这个名称所容纳的范畴,即1990年中期以来由中国大陆的电视制作机构生产和播出的以中国古代历史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当代中国的电视历史剧”是一种非常之笼统和非学术的说法。借用之前提到的美国学者米特尔的“电视类型”观念,这种说法主要是普通的电视观众对于一系列不同的风格和面貌的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的一种泛指。实际上,电视的制作和播出机构、电视市场研究人员、文化评论人士,历史学者以及媒体研究学者对于“当代电视历史剧”都有各自的理解和阐释。如果我们用米特尔的“类型理论”来看待中国大陆各种社会力量对于“当代中国历史剧”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的定义,阐释和评价,我们的确可以描绘出一幅很有意义的当代媒体文化景观——这也正是中国大陆普通电视观众在过去十年以来的日常生活中所频繁接触到的。

首先从电视制作和播出机构的角度来说。自从“文革”之后,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就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不断出现。80年代的电视历史剧,或者按照当时的说法,“古典题材电视剧”[20]全部由中央电视台或者各省市级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部门拍摄制作。虽然当时已经出现了类似香港拍摄的《霍元甲》和大陆拍摄的《济公》这样颇具娱乐性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但是,正如学者指出,纵观80年代在中国大陆电视台播出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历史电视剧,“不管是原创的还是改编,多持一种比较严肃的创作态度”。[21]而进入90年代之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毫无疑问,这种改观是由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电视传播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电视传播市场化改革直接导致了电视节目风格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对于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来说,所谓的“正说”,“戏说”或者“新历史主义”[22]这样的创作原则和风格已经被电视制作人广泛接受。尽管很多的电视剧制作人员还会经常使用例如“古装戏”,“民国戏”或者“年代戏”这样的专业名词来描述历史题材电视剧,但是,基本上“正说”和“戏说”是他们认同的两大主要风格。[23]同时,电视剧的播出政策也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话题。简要说来,“黄金时间”和“回放”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所谓“黄金时间”,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一套的电视剧“黄金时间”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播出时间,而当前中国电视体制下的“回放”政策也是让“电视历史剧”如此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根据中国现行的电视剧播出方式,一旦电视台拥有了某个电视剧的播放权,这个电视台就是可以自行决定回放的次数和时段,除非广电总局有特殊的播出管制。当然,众所周知,很多的电视剧同时也会经由网络和DVD盘片得以传播,这也是中国社会另外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电视节目播出方式。

其次是电视市场研究人员。随着卫星电视的广泛普及和电视收视市场的形成,电视剧播出和收视市场调查在中国大陆不断发展。“电视历史剧”的多样化对于电视市场调查人员提出了一定程度的挑战;究竟用怎样具体名称来对这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分门别类与其说是一种逻辑归类,不如说是一种市场和政策思维综合导致的现实处理。根据《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电视剧一共被分为了现实、历史、古装、戏曲、喜剧,合拍剧和引进据这七类,其中历史剧包括重大历史、一般历史,革命历史和其它历史四个次类别,而古装剧包括武侠、传奇、宫廷,神话和古典故事改编五个次类别。[24]值得提出的是,这里

乾隆王朝 评论篇八
《红楼梦》

《红楼梦》的读后感

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1班 13101100130 魏潇瑶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最初是在十八世纪中叶(清代乾隆王朝)以《石头记》八十回的手稿传抄、流传,到十八世纪末才有高鹗、程伟元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刊行问世。《红楼梦》创作过程就如曹雪芹所说:“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逐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谈到《红楼梦》就不得不说起金陵十二钗,从十二钗中来了解《红楼梦》.

“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判词说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薛宝钗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铁”的薛家小姐.“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钱粮,采办杂料”.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是封建社会中理想的大家闺秀.待人得体,通晓人情世故,来到贾府不多久便得到贾府上下的喜爱。还经常劝解宝玉要懂得经济,好好读书,取得功名。告诫黛玉不要读那些“离经叛道”的书.但我觉她是可怜的人,在封建礼教中失去了自己的思想,甚至良知也受到侵蚀.当金钏儿,蒙冤自杀,王夫人感到自责时,薛宝钗劝解道,“姨娘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人命在她口中却是如此的轻薄。

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样,可以算是封建社会中的两多奇葩。林黛玉的父亲是林如海,母亲贾敏,夫妇二人视黛玉为掌上明珠,无奈夫妇两人早逝,黛玉便寄居舅家贾府。虽然同生长在封建礼教的环境中,林黛玉却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只为自己的心,将世人认为的所谓“圣贤”的东西视为草芥,从不劝说宝玉走什么仕途。黛玉在别人眼里,冷僻,不通事理.但那只是为了自己的心,是真心不加掩饰的流露。在冷僻的外表下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这颗心是在充满封建礼教的世人所无法看到的。或许黛玉只适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那里才是最洁净的。

再说说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儿女之情.虽然曹雪芹并没有写完整部《红楼梦》,但前面的判词:“《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望,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已说的清清楚楚,虽然薛宝钗如愿嫁给了贾宝玉,但那只是名,只得到了一个躯壳,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宝黛恋走向悲剧绝非偶然,而为必然。薛宝钗得到众人的认可,有优厚的家族背景。且得到王夫人和王熙凤的支持。而林黛玉寄人篱下,没有父母兄弟的扶助,没有人支持,所以失败是必然,在封建社会,在充满明争暗斗的贾府,宝黛恋是根本不可能有结果。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是元春的判词。元春是贾府的大女儿。十几岁就担负家族的重任进宫作了娘娘,可谓是贾府小姐们中最有“出息”的。但在正受宠时,突然去世。“虎兔相逢大梦归,”明确的解释了这一点。元春在宫中做娘娘,看似享受荣华富贵,但在冷酷的后宫斗争中,她失败了,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价。元春的去世也标志着贾家衰落的开始。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是探春的判词。虽然为庶出,但探春自持尊重,精明能干。在治理荣国府中充分显示较强管理才能,和凤姐分上下。但最后远嫁,与亲人分离。

“富贵又如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梦云飞。”是史湘云的判词。史湘云出自四大家族之一 的史家。可怜父母早亡,靠叔父养大,看似千金大小姐,其中的苦又有谁人知。每次回家都要多次叮嘱宝玉在贾母面前多提一提她,好使能被接到贾府。可以说是史湘云最快乐的日子。说明她在家里并不快乐。史湘云可爱又天真,却是命途多艰。原以为嫁一个如意郎君,却不料丈夫早亡。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是妙玉的判词。妙玉原是富贵人家的小姐,但为了活的长久平安,出家当了尼姑。可她是戴发修行,表明她的尘缘未了。“欲洁何曾洁?”“终陷淖泥中”,虽然我不太赞成高鹗的结局,但妙玉最后也是“泥淖”结局。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步黄粱。”是迎春的判词。迎春天生懦弱,被称为呆木头。虽然为贾府二小姐,却常受奴婢的欺负。在贾府败落之际,被父亲嫁给了恶霸。出嫁一年就被折磨致死。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是王熙凤的判词。王熙凤被称凤辣子,人如其名,心直口快。深得贾母的喜爱,将荣国府治理的景景有条。她又是既可怜又可恨的。逼死贾瑞和尤二姐。但她也是可怜的,在邢夫人的种种刁难下,委曲求全,在悲凉中去世。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盘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是李纨的判词。李纨是贾府中最中庸的人,不求名利,一心只想将自己的儿子抚养大。可怜儿子功成名就时,自己却已几进黄昏。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端实在宁”是秦可卿的判词。秦可卿在书中说的很少,也是早早去世。对她评论是很难下定论的。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是巧姐的判词。出身富贵偏逢末世,遭遇人情冷暖后,幸有刘姥姥相助化得平安。

十二朵金花,富贵出身又如何,怎能预料命运的无常。

读《红楼梦》,就先要了解这十二钗的命运,读《红楼梦》也是对人世间的一种思考,读《红楼梦》也是对往事的回顾。

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产业管理专业考验考不考数学

乾隆王朝 评论篇九
《初三复习题》

乾隆王朝 评论篇十
《历史参考书目》

历史参考书目

一、【 大学教材】:系统了解历史,只是太学术,可读性不强。

 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中国历史十五讲》《欧洲文明十五讲》……

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等编,中华书局

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何沁)

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高教出版社 (横行比较) 

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线索清晰,马克思主义史学)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高教出版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1500年以后的世界》)(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二、【轻松类】

 袁腾飞:《历史是什么玩意儿》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

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

一部庄谐并出的史学著作,纵横开阖地描绘了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的晚清七十年来的风云画卷,虽是专业著作,却很有趣味性。

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华丽血时代》《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隐蔽的历史》、《历史的人性》、《帝国的正午》、《帝国如风》、《大明朝的另类史》  柏杨:《中国人史纲》,全书成于狱中,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20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见解独立深刻,文字舒展漂亮,是可以一读再读的经典。  百家讲坛:易中天、阎崇年等,语言生动通俗,大获欢迎。

三、【历史随笔】

 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1127年大宋实录》

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 张鸣:《历史的坏脾气》

 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

四、【历史小说】

 二月河:《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

 高阳:《胡雪岩》

 唐浩明:《曾国藩》  熊召政:《张居正》

五、【历史纪录片】:

1、《一寸河山一寸血》:台湾拍的抗战纪录片,里边很多东西和咱们学的历史有很大出入,估计对你了解历史真相会有帮助,总共43集,看看国民党如何讲抗战!

2、凤凰卫视的《七十年前的西路军魂》,也会让你知道很多历史书上无法知道的事情,了解历史

的真相!

3、《大国崛起》、《复兴之路》、 《从历史看管理》(许倬云)

六、【其它】:

李瑞环《辩证法随谈》、《通俗哲学》、《趣味哲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82532.html

    上一篇:留言短句

    下一篇:好友留言大全友情

    【乾隆王朝 评论】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