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乐学园】
情书沈从文赏析篇一
《情书圣手沈从文(简体版)》
故事是从 1928年九月的一天开始的。那时一位穿着长衫的年轻人,坐在花八块钱雇的人力车上前往中国公学授课,而这次他的讲课费用只六元。即使这样,坐在车上的他还是紧张的,手微微颤抖,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讲课。他讲的课在当时非常的新潮,流行,就跟现在很时兴的MBA课程一样,而他教授的科目却并不与金钱挂钩,他教的是——白话文;提前一个星期他就准备好了足够讲两堂课的内容,可即使如此,他还是紧张,因为他的文化程度是小学毕业,从资历上看,他去上课是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但当时中国公学的校长力排众议,说白话文非他不讲,这一切除了这个年轻人相当有才外还因为一个人的推荐,而就是这三个人,在中国的近代文学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实实在在的大腕儿。这个校长是胡适,这个推荐人是徐志摩,这个第一次讲课的年轻人则是沈从文。
如此,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沈从文开始无证上岗,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中国课堂史上第一次重大教学事故将在今天发生。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遇见了他一生最美丽的意外。
当时的沈从文在文艺界小有名气,用今天的话说就叫“文艺超男”。是明星肯定有人追,有人追肯定有FANS,所以当时的很多学生都是他的“从迷”和“文粉”。一听说沈从文要来讲课,那跟听见歌星举行见面会似的疯狂,还不要门票,那还不提前几天就去占座位。等沈从文如期而至,面对他的那是真真正正的人山人海,有座位的都坐了,没位置的就站着,走道都挤满了人,估计看热闹的比听课的多。沈从文哪见过这个架势,当时就傻了,讲课内容立马全部忘记,就这样呆呆的站着。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沈从文没有一点反应,就是原地站着。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傻!好在生性腼腆的他突然记起来自己还会写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写完后反倒弄得学生手足无措了——“你们人太多,我真的怕了,要哭了”。估计这是整个中国课堂史上,第一次学生仅凭人数上的优势就把老师差点吓哭的事例。而在学生中,有一个女生也在暗暗替他紧张。她是当时的校花,皮肤黑黑的,男生都叫她“黑凤”,当年18岁,名叫张兆和。在这里之所以提到她,是因为沈从文成为情书圣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功不可没。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而他和她之间也即将上演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
在当时的情况来看,沈从文小朋友的表现多多少少令人很不满意,给张兆和也只留下了会写出好文章却不会教书的印象。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便是好手。慢慢的我们的沈从文已开始适应当着众人发表自己的看法,自如授课,甚至胡乱忽悠了,学生的上座率又慢慢回升,外系的张兆和又乖乖的回来旁听。事实证明,有真功夫就是不得了。授课越来越容易对付,在讲课之余,沈从文开始注意到了那个皮肤黑黑的旁听生——张兆和。从发现她的那一刻起,一条从情书高手到圣手的修炼之路为沈从文悄悄的铺开。
当时,自由恋爱的风气被认为是一种时尚与新潮,为大多年轻人所接受,写情书也成为当时人们所喜欢运用的求爱手段。报纸还专门刊登了徐志摩为陆小曼写的《爱眉札记》和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都做为情书中的经典教材供广大情书爱好者参考,交流和学习。可以这样说,那个时候如果你不写情书,只能说你落伍了,你很逊。而我们的沈从文绝不是想争当时代的弄潮儿,做一场秀,让小有名气的自己红得发紫一把。他拿起笔只有一个原因,他实在羞得说不出口;对乡下娃来说,整天挑柴烧水,动手能力也确实比动嘴能力强。
就这样,作为老师的沈从文给学生张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而这只是一个开始,绝不是结束。
前面已经说过,张兆和是校花,所以她有三点不得不说。一,上文已经提到了,写情书在当时已成为时尚,我们的张兆和同学又有那么多疯狂追求的善男,其收到的情书的数量估计生炉子炒菜什么的都可以用大半年,还可以算她节能环保。沈从文的信?别说看,能从众多的情书中找出来都很不容易;二,张兆和还小,才18岁,还是懵懂无知的年龄,是一朵正待开放的花。她喜欢别人的赞美,享受这份荣耀,但不允许把她摘掉;据说在沈从文之前,就有位日本友人曾坚持对张兆和写了两年的情书,张兆和却不为所动,最后失败告终。这点,暂且算小张同志曲线爱国吧!三,虽说写情书新潮,虽说年轻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可接到自己老师的情书,张兆和心里就只有反感和接受不了。太前卫了吧,师生恋!想不到老师比她还时髦!想都不敢想,张兆和决定还是老办法,不
理睬,不回应,典型的“非暴力不合作”,试图用无声去胜有声。而那边的沈从文确实心急火燎的,不知诸位有过这种感受没?在没有表白前会很不好意思的去说“喜欢,爱”甚至名字提起时都会脸红,心中时时会想起,见面却又刻意保持距离,眼睛不敢正视,只趁在假装无意间享受偷瞄的惊喜。早先的沈从文就是如此,想见面,可不敢见;见了面,只会说再见,经常到张兆和的宿舍楼下渴望与她不期而遇,可如愿以偿了,沈又不知所言;饱含的情感都变成“今天天气不错,挺风和日丽的,你们下午有没有课,读了几本书”之类的废言。而就在第一封情书投出去之后,害羞就马上变成疯狂,腼腆蜕变成奔放,胆小升级成热情;爱要怎么说出口变成了我大声说我爱的就是你。张兆和不是石子,泛起的只是沈从文心中点点微波涟漪,确切的说她是一颗深水炸弹,让沈从文平静的心澎湃不已,永不宁静。
一方是疯狂的海洋,一方是冷静的月光,她一直在他的心中,却高高的挂在天上。张兆和的态度让沈从文一度很想死。行还是不行,请您给个明话,是有妻徒刑还是无妻徒刑只凭一句话;等待,只能让他在痛苦,折磨中煎熬,挣扎。张想要的是让沈从文的火种在无尽的黑暗中消逝。可她没想到,她错了,沈不是火种,而是油。还是痴心牌的,有长期的质量保证。
面对沈从文疯狂的情书攻势,张兆和渐渐有点坚持不住了。谁受得了呢,他的写信速度比张兆和的读信速度还快;高峰期,一天竟发出六,七封情书。他是情书高手里的保尔柯察金,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顺手再写一本《情书圣手是怎样炼成的》。张兆和无奈了,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拿着沈从文写的一沓信找到当时的校长胡适说明情况。在如山的铁证面前,张兆和长长的嘘出了一口气,感叹清静就要来临了,以后的日子又会变得美好,奇妙。蓝,将是那么的天;白,会是那么的云!就在张兆和对未来进行美好憧憬时,胡适的一句话让他差点昏了过去“不错啊,他写得很好嘛!”CUT!这也太不按套路出牌了吧,可胡适接下来的话,险些让张兆和崩溃“很好嘛,他未娶,你未嫁,小沈很有前途的,是你爸爸不同意吗?没事,我帮你做思想工作”前卫,真的是太前卫了!就算现在,我每每读到这一段,老有种给胡老鞠躬的冲动,对他的崇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为什么我们学校就没有这样的好校长呢!
张兆和好不容易回过神来,猛然发觉原来面前坐着的是比沈从文更不靠谱的主儿,忙不叠的再见,拜拜,就此告别。
在以后的日子里,沈从文一如既往的写着,张兆和一如既往的照单全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这样写了四年。毛爷爷曾经夸雷锋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他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同样一个人写一封情书并不难,难的是他对着一个人写了四年,而且保持平均每天两封以上的数量,质量更不用说;举个例子吧,张兆和的五弟在回忆沈从文时说,他朋友的朋友当时有幸看见了这些信,看完后激动的说:“这才是真正的情书!”牛人就是牛人,保质又保量。有能耐就一封都别看,看了一封就让你放不下,忘不了,离不开,期待着下一封。到了后期,虽然张兆和依然沉默,但那沉默已经转变成感动和期待,她无法不被那剔透的灵气打动,她无法放下那火热情感喷涌出的文字,那不是一封封信,而是一泓温泉,用持续的温度释化掉她心中的冰,可谁也未曾料到,爱情的到来却是如此的寻常,却又如此的难忘。
那应该是年夏天,四年后的夏天。苏州城的张公馆门前出现了一个穿着长衫戴着眼镜的年轻人,那羞涩与他四年前第一次授课一样。门人不是很能听懂他的湘西话,只知道,有位先生从青岛来找三小姐兆和。这时二姐允和走出来,方才告知,张去了图书馆,并不在家;要不请沈从文进来坐坐,等她回来。姐妹间没有秘密,对于沈从文,允和是相当有好感的,可沈从文相反很不自在,说“我走吧”,像是对允和说,又向是对自己说。
回到旅馆的沈从文,是周身的不自在,他在一次次的假设,一个个的怀疑,如害了相思的少女,一边撕花瓣,一边说:“她爱我,她不爱我”。正在这时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沈从文的思考,他以为是送茶水的,起身为之开门,我敢说,如果上天再给他一次机会,沈从文会把门开得慢一点的,因为敲门的正是他魂牵梦绕的张兆和!张兆和呢,站在门口极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确立了张和沈的恋爱关系。并让沈乖乖的跟张回到张公馆,究竟
是什么话具有如此的魅力呢?只一句,就几个字“沈先生,我们家弟弟很多,很好玩的,你来我们家一起玩吧。”现在才明白,原来弟弟是可以用来玩的!可不管如何,四年的马拉松式的追求就在这样一句颇具周星驰无厘头风格的话语中美满结束,而后来的故事,让每个看到的人都觉得小小的幸福。
人追到手了,恋爱也谈了,那就该求婚了,那就得提亲了,本人曾一度认为沈老是个有点闷骚的人,人都追到手了,而且自从那天去了张家后,连续十天每天早早去报到,不辞辛苦的去张家玩弟弟,比他教书还勤。可到求婚的时候,却害羞得只敢叫二姐允和帮忙,代为提出,还说若是答应,就发个电报告诉他,让他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都死皮赖脸的写了几年情书了,都在人家家里玩了快半个月了;竟然最后这一步都不敢,这不是闷骚是什么!可当我翻开他们两人的档案时,我觉得沈老闷骚还另有原因,什么原因,请看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实力PK表。 姓名 张兆和 沈从文
性别 女 男
年龄 18 26
职业 学生 老师兼作家
家庭背景 家道殷实,良田万亩,这些田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张家老围”,为什么这么牛?因为他的曾祖父是张树声,不认识?那我给你讲,他是李鸿章手下的爱将之一,为淮军领袖,曾举兵镇压太平起义,用命拼出来,用血打出来的,堪称清王朝的著名儒将。其父张吉友,倾其家资在当地创办乐益女子中学。工人,下层人民出生的女娃一律实行免费(真正的义务教育),极受当地人景仰。
沈这边,苗汉土家族血统,说得好听点是少数民族,说得不好听点,那就是比农村还农村的地方,既无新式留洋背景又无传统家学渊源,家里兄弟多是行伍出身,最有出息的就是他,如果不会写字,那么就是泥腿子一个,当时拿着一本《圣经》和《史记》就敢往城市里闯,算是最特别的进城农民工了
收入 家里有钱,还是学生,没有赚钱,倒能花钱
基本上在贫困在线来回,反复,多次挣扎,在写作方面有时更像是工作而不
是享受,是被迫而不是自愿。
家庭成员 四女五弟 (有趣的是,四姐妹名字里都有个“和”字,估计四个人打麻将没人会输)
九个兄弟,真正的人多力量大
从这张PK表上我们不难看出,除了在家庭成员打群架对掐方面,沈从文还占有一定的优势,在其他方面沈从文跟张兆和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一个重量级别的,早先二姐张允和曾开玩笑的把张兆和浩荡的求爱队伍分为“青蛙一号”“青蛙二号”,可怜的沈从文则是“癞蛤蟆十三号”,还好,癞蛤蟆终于吃到了天鹅肉,事实证明,沈从文的担心是多余的,其父张吉友在子女的恋爱方面是相当自由的,你喜欢谁就嫁谁,不管他是乞丐还是王子,这说明一点,接受新文化,新思潮是相当有好处的,那一刻真感觉世上只有爸爸好!
既然父亲都同意了,两姐妹就赶紧到邮局发电报,聪明的二姐发了个“允”字,这算是半个字的电报,一是父亲“应允了”;一是她的名字。这时候张兆和开始紧张沈从文的大脑发育程度了,生怕自己的情人不明其意,随即又拍出第二封电报,也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电报,内容是——乡巴佬,喝甜酒吧!
婚礼在一所公园中举行,简单,快乐,重要的是幸福。婚后的日子,他继续写作,照顾起居生活,那一段爱情还不时笑着提起,只可惜那上百封情书已在战乱中失去。其实失去也好,情书向来是一人只写给另一人看的,是如悄悄话,咬耳朵般偷喜,甜蜜不与外人道。沈从文写过,张兆和看过,便已足够;情书没有了,爱却持续了一生。 纵使后来残酷的文革批斗,沈从文在重压之下接近精神失常,张兆和都流着泪陪他默默的承受,像母亲照顾受伤的孩子,你给我全部的幸福,我把它变成尽心的呵护陪伴在你身边,我会陪你度过最不幸的岁月。抱歉,亲爱的,我无法让你不受伤害,但我会同你一起走下去,直到老去,永远。
他们的爱让我更多的想到了一个相当有温度的成语——相濡以沫,两只搁浅的鱼,互相吐唾沫,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如果我死了,你要好好活下去”。
1988年的一天,沈从文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我累了想睡了,让我休息会吧,我还会给你写情书的。我走了,你要好好活。
2003年的一天,我猜那也是个夏天,张兆和老了,躺在摇椅上。阳光照在她的身上,她幽幽的想起,他为她写的那些情书;她还记得,不曾忘记。她又看见那些信,那些信一封封的铺在她的面前,形成了一条路。伴她穿过时间,回到过去,又回到那个七十五年前的夏天;又回到那间人满为患的教室,又回到她当时旁听坐过的位置,等着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来给他们上白话文。他还是那样,没有变,长衫,白净,羞涩,一如当年。那青年还是很踌躇,很害羞,可这一切在张兆和看来确是如此的憨直可爱。“我爱你”张兆和轻轻的说,脸上又泛起了红晕,声音很小,小得只有自己的心能听见。那青年突然对着她微笑,我听到了,终于,他鼓起勇气说出他只敢写出的那句话,那句张兆和记了一辈子的话——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笑,一直持续到张兆和没有了呼吸。
情书沈从文赏析篇二
《情书-沈从文》
一个白日 带走了一点青春日子虽不能毁坏 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 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 却老去了我想到这些 我十分犹豫了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 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 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我也安慰自己过我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庆幸。望着北平高空明蓝的天 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着生着翅膀向上飞去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情书沈从文赏析篇三
《沈从文作品赏析》
《萧萧》写女主人公十二岁被嫁到婆家,小丈夫还不到三岁。后来她被子工人花狗的歌唱开了心窍,做了妇人还怀了孕。于是按老规矩,她或是被沉潭,或是被发卖。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她生下了男孩而被婆家留下了。这里描写了封建宗法制下婚姻的不合理性。然而,作者还进而描写萧萧后来还是跟她的小丈夫圆房,那时儿子已十岁,十二岁时又忙着给他娶个大六岁的媳妇。这才是更可悲的,受害者对自身的悲剧经历,并无半点醒悟,照着世代相传的老谱,她又亲自给下一代安排悲剧。相反,《丈夫》写的是旧传统美德的消泯和解体,这当然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为了求生,农民再也顾不得旧传统了。一些妇女出去'做生意',也就是卖淫挣钱。这是得到丈夫允许的。由于生存方式的变换,她们失去了农妇的质朴和羞涩。不但肉体被蹂躏,精神也被锈蚀。连麻木的丈夫也难以忍受,他终于带着妻子回去了。在《边城》中,人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也有高低之分,但并不存在对立的阶级冲突,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美的化身。在《边城》等作品中,他却完全采取一种赞美的态度,她们对性爱的要求越是大胆,他越是认为她们纯真而美丽。究其原因,除了有怀乡和怀旧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理性的作用。因为在沈从文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探讨不同的人的性爱观念,正是观察不同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由此更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制约下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沈从文凭什么一定就认为,在现代文明制约下的都市人的人性就是病态的,而在原始生态中的湘西人的人性就是健全的呢?或许我们还可以问:既然湘西的山水和少女都那么美好,他当时为什么一定要跑到丑陋的大都市里来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他是在到了大都市之后,特别是在发现了大都市里的高等人都患有"阉寺病"之后,才懂得了自己所失去的是多么美好?阉,即"阉人"、"阉党"。所谓"阉寺",就是宦官。想爱而不敢爱,甚至连说都不敢说,因此,沈从文们可以骄傲地称自己是乡下人,也宁可称自己是乡下人。 于是,在他的描写中,面对性爱的或隐或显的涌动,乡下人总是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谐和;而都市的"智者"却用由"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捆绑住自己,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也正如苏雪林女士所说,沈从文的创作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它总
是作为整个'乡村叙述体'即'湘西世界'的一个陪衬物或一种批判性的观照而存在的。"也可以说,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对于沈从文的意义,正在于它唤起了沈从文对湘西人生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人生形式,既带有很大的理性成份,也带有很大的想象成份。在教材中,我们专门介绍了《边城》的写作缘由,甚至谈到了翠翠的形象原型,这在沈从文的散文中也是可以找到依据的。应该说,沈从文的许多小说都是有现实依据的,但地处湘、黔、川三省交界的湘西,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少、边、穷"地区,它真的就像作者所描写的那样如同世外桃园般的美丽?当然不是。这只是文学的创造,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在教材中这样说,在这个世界(即"湘西世界")里,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赞美。而这种"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也就是说,神、爱、美,三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为了表现这种"人性的极致",作者不能不从一开始就制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作品开头的那句:"由四川达湖南,靠东有一条官路……",就犹如我们小时候常常听到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边城》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不仅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生理想的"希腊小庙",而且,在这座小庙里还供奉着他的文学理想。在这座小庙里,不仅有他崇拜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也不仅有他向往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生活,而且,还有他追求的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在这些理想人物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 翠翠在与仅有的男性的接触中萌生出爱意,就任由自己的心思,爱上了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二儿子(二老)傩送,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听到了团总想要与有碾房陪嫁的人家打亲家的话之后,丝毫没有将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系在一起,在她的天真纯洁的心灵,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概念,因此,在作者眼中,她的爱是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同样高尚的是团总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都爱上翠翠,但他们并没有自相残杀,当天保知道翠翠爱上了自己的弟弟后,便主
动退出了竞争。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理想生活并不仅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爱情悲剧,但作者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悲伤。 也许,这正是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天保的出走遭遇了不幸,傩送不胜悲哀的重负,也离家而去,连翠翠身边的惟一的一个亲人外祖父也弃船仙逝,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翠翠。这一切生、老、病、死,在作者看来,都是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常态,当地民风如此,芸芸众生也应如此。而生活如此,表现生活的小说又什么必要非得按人为形成的规矩去写作呢?于是,在《边城》等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叙事就叙事,该抒情就抒情,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意境成为小说的主体,现实与梦幻,人生和自然,就这样随着简单的故事发展而水乳交融地掺和在一起。这就是沈从文创造的理想文体:诗化抒情小说。
情书沈从文赏析篇四
《沈从文 《生》赏析》
沈从文作品《生》赏析
小说从一幅平凡的生活画面切入,以北京什刹海的坪场作为背景,路边的闲人和民间艺人共同组成了生活的一幕,于是,主角上场,故事便开始了。
一位年过六十的老艺人,扛着一对大傀儡来到坪场,他靠表演傀儡相殴的把戏招引看客,靠与傀儡的亲昵对话和自言自语供人欢笑。但他亲热的话却只说给傀儡中那个白脸的“王九”听。老艺人表演傀儡摔跤时总是让另一个被唤作“赵四”的傀儡占上风,但“王九”却是永远的胜利者。
结尾处的点睛之笔,则道出了全文最拨人心弦的文字——老汉之所以只把亲昵的话说给“王九”听,表演时只让“王九”得胜,是因为他死去的儿子正是王九,死因就是和名叫赵四的人打架。王九死了十年,老艺人在北京城圈子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而那真赵四,则五年前在保定府害病死掉了
“生”,日日弥漫在我们周围,具体而又琐碎,但我们却很少有所体悟。沈从文的这篇小说,用文字把“生”定格,并把它的含义深藏在一段生活的切面之后,就像老艺人把他的秘密藏在傀儡摔跤的游戏之后一样。老汉欢快有趣的表演遮
盖着他内心的伤痛,在现实中失去的,他只能从幻想中找回。一切都是无奈。
《生》里有种北京民俗的味道,但它并不是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图景。虽然它表现了人们的喜好与乐趣,然而却蕴涵着生存的压力和束缚。也许小说里只有那个带着“忧郁的笑”的大学生能从老艺人的表演中体会出一丝生的忧伤。《生》中没有恶人,就连来收老汉的税的巡警也是“笑咪咪地站在那里”,不过读者还是可以清晰地觉察到那股使“生”变得困顿的无形的力量。这力量就是整个社会,就是组成这社会的每一个人。
故事中的大学生、巡警、闲人看客也可以看作主角,因为他们共同扮演着“生活”,一起架构了“生”的社会。全文通过老汉一个人的遭遇,引出了读者一路的联想。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既是看客,又是同老汉一样在舞台上表演的主人公。人们竭尽所能地进行着各种欢快的表演,为的只是博得周围看客或自己的一笑,其中虽然含着内心的隐痛,但累得满头汗水后,还是要堆起一脸的微笑。这是何等的无奈。但这就是命运,而人就是命运的傀儡。如果真的有神明存在,他们或许正在自己的神殿中,看着下面这些为了摆脱命运而徒劳奔命的芸芸众生发笑呢。
《生》给我的印象是变化莫测的,里面既有生的艰辛也有对生的执着。小说的结构很讲究,叙述也是从容不迫。结尾处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变化,然而在叙述时却是那么深沉朴素、波澜不惊,使人觉得这戏剧性的变化也只不过是生活的静水中泛起的一片涟漪,是人生中极其自然的一部分。正是这种内敛的笔法,表现出了“生”后面的难言的巨大压力与束缚。叹息,同情,但终究还是无奈„„
情书沈从文赏析篇五
《关于沈从文的《月下小景》赏析论文》
真 爱 如 诗
——读沈从文《月下小景》有感
电白县第二中学 胡开成
看沈从文的文章,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本来我看小说或散文时,都是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看待一切——心情很淡然,也很喜欢作品里面飘逸的文章。但不知道为何?我看沈从文的文章,特别是《月下小景》,却淡然不了!反觉得故事就隐秘的飘荡在我们的身边······让人觉得特别的诡异!
爱!圣洁!无私!唯一!我真的找不到一词来说明我的心情!看到他们连殉情竟然都这样的诗意——人生原来可以这样阐述!这时,我已经开始轻易地去相信一个“乡下人”,如同相信一个“诗人的神话”,而“神话”最让人顶礼膜拜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可相信······
难道不是吗?——沈从文是一个愿意为爱生为爱死的人,在他的心底有着关于爱情最最单纯和坚定的理想。这种理想,使他对于自己的感情无条件地坦白和归顺。爱情于他如同宗教,使他虔诚地信仰和膜拜着。——我就像他一样,膜拜着他的“神话”。
试问,谁可以把一个关于徇情的故事,写得如此从容静美,像诗一样呢? 一个地方的习气,如果少女想把爱情交给一个人,她必须把贞操交给另一个人,让他享有初夜权。爱情的道路永远那么艰险曲折,爱与性,因为不能统一,不能完整,而越发珍贵和刺激。
“寨主的独生子,把身上所佩的小刀取出,在镶了宝石的空心刀把上,从那小穴里取出如梧桐子大小的毒药,含放到口里去,让药融化了,就度送了一半到女孩子嘴里去。两人快乐的咽下了那点同命的药,微笑着,睡在叶已枯萎了的野花铺就的石床上,等候药力发作。”
这是最后徇情的片段,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爱情的完美和永恒,是作者喜欢的,甚至是隐隐期待的吧。——我不知道沈从文是否这样想,但我肯定他相信死亡,是新一次的相聚,是一同去一个不再回来的地方旅行。
我这样想,应该是对的吧!——难道不是吗?许多年前,有一个诗人对我说过: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中,被我们遗忘了。
——这就是现代的爱情吗?也许吧!但成长的这么多年来,我对爱情依旧这样:苍白和沉默,如同夏日雨后丢失的梦。
可谁会记得我呢?终于,我相信了那一句话: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终有一天会在岁月中沉淀;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让我轻易地相信一个“乡下人”。
爱情原来可以这样“单纯的笑”,也可以那样“简单的哭”。想想我们······想想我们的“背包”——我们真的一无所有!原以为权力、金钱、房子、轿车可以充实生活。殊不知,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和伟大,不到最后,谁也看不到生命的真谛。而等到结局,听见呐喊之时,我们又可以做什么呢?——静默吧!人生本该有那么多的淡然,也该有那么多的期待和失望。
猛然间,我的心灵,轻轻的念起一首小诗:
对我笑吧
就像我们初次见面
你从来也不认识我
我总是从你面前走呀······走呀······
但你从来不知道我是谁
我就这样
也许可能
我不重要,
也许我根本就没来过
你笑,我安
——我就这样
我很知足
——对我笑吧,就像我们初次见面
对!这么多年来,我终于理解······理解了老沈的殉情之诗。——相遇可以“单纯的笑”;相知可以“简单的哭”;相爱可以“很清淡和没有功利”。此时,有个声音喃喃的说:愿宽容,愿知晓,愿安康,愿记忆像一把刻刀!
写到这里,手机来了一条信息,是小妹Tt发来的,说:近来地震无常,请不要死,给我活着。
看完信息后,我再也写不下去了。我望着那些路过的脸,突然间,我拿起镜子,发现自己就像一个陌生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人。我无法知道为什么······我也想知道——
但,我只回了小妹Tt一句话:我这种人,所有的人都死了,我依然苟且活着。
信息发出去之后,我静静地看着沈从文的《月下小景》的封面,许久不再说话。——这时,窗外下雨了。柔柔的,轻轻的······似乎是飘向故事中那张“野花铺的石床上”。
(2010-4-20)
情书沈从文赏析篇六
《沈从文赏析》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
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二哥用一生爱着三三,而三三却说:“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
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了解,真正
理解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的不
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太晚了,为什么在他的有
生之年,不能挖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却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
到解决!悔之晚矣!”
六十多年间,三三和一个活在一个他虚构的写信人(青蛙十三)带给她的生
活里,她从不曾真正走进过二哥,从来也不许二哥走进自己……估计与二哥结婚
完全是被二哥的书信给打动了。可以说那时三三爱的只是信,并非写信之人。三
三暮年时,当二哥与世长辞,三三像看别人的故事一样看这个陪自己走过六十年
的男人——沈从文。
在三三去世前的一个月,正是二哥的百年诞辰纪念,衰老的三三思维不再清晰,
记忆也显得模糊,但是还是本能的与人对话。有人拿着一张二哥的肖像问她,“认
识吗?”“好像见过。”这是三三的回答。衰老和残疾也许可以带走一切,甚至是
生命但无法抹去二哥在三三记忆中的痕迹。
有人说,沈从文先生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有人认为三三配不上二哥。我认为
这完全是错误的。在二哥的心中,只要能远远地看着三三,默默地守护着她,此
生足矣!下面是二哥写给三三的两段话:
三三,我今天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
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
三三,我现在方知道分离可不是年青人的好玩艺儿。你只瞧,如今还只是四分之
一的别离,已经当不住了,还有廿天,这廿天怎么办?!
六十年前的沈从文写过: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
样长久的!冥冥中这句话应验了,而且更甚,不仅是张兆和的不幸,也是沈的,
的确同他的生命一样长久。历经沧桑和磨难,人间的女神终于理解和懂得了天国
的乡下人,而后者又是否理解和懂得前者心中的挣扎和苦楚呢?人生有点太漫长
了,有点太残酷了,刻骨铭心的苦痛,如同手术刀剜在心上,命运就那么冷冰冰
地看着,不给麻药!!!
三三当年说得也没有错:“如果被爱者不爱这献上爱的人,而只因他爱的诚
挚就勉强接受了他,这人为地,非有两心互应的永恒结合,不但不是幸福的设计,
终会酿成更大的麻烦与苦恼。”从文当年的话也没错:“有幸碰到让你甘心做奴隶
的女人,你也就不枉来这人世间走一遭。做奴隶算什么,就算是做牛做马,被五
马分尸,大卸八块,你也是应该豁出去的!”
回头再看一起走过的路,谁对谁错,谁为谁的付出更多,谁因谁的不幸更甚,都
已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却也不是清口的苦瓜!乡下人的甜酒很甜,却也满是
辛辣!两个人的结合,是需要理解的——真正的理解,理解在有生之年!
只是,人生,容不得两个人都正确!!!
情书沈从文赏析篇七
《沈从文边城赏析》
边城赏析
早在高中时,就接触过一点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可是但是上完课还不知道课文里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凤凰古城,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更没有对它产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只是把它当一篇普通的课文,糊弄过去了。后来一直都不曾看,却一直都在心中留存着一份盼待。现在上了大学,有了空余的时间,粗略的看了一遍,我读出了沈先生对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过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文章中也描述了一些美景,但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
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
《边城》这篇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读完这篇文章,我喜欢上了老船夫说的一句话:“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在这样的坚强与勇气背后,不是隐藏着一种对人生的无奈吗?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无能为力。文章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他细腻而且真实,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觉间已然泪落满面。湘西拥有那样美丽的风光:清莹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乱的碎石;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轻响;乳白色的雾霭腼腆地在薄暮的夜色里飘浮„„景致柔美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浮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似林泉深处悠然飘出的牧歌。是的,牧歌,小说里始终洋溢着的牧歌的情调。看多了高楼华厦,看惯了车水马龙,我的心憧憬着一片远方的土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胧勾勒出的天堂。 人说,人情如水;人说,世态炎凉。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计他人,带上伪善的面具,或违心或有意地干着坑蒙拐骗的勾当。人性该是世间最最甘美的东西。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石头森林里,我们还保留着多少真正纯净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丝纤尘。可是,在大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碌的人却无力去呵护,只任由尘埃将它逐渐掩埋。诚信的埋没滋生了欺诈,善良的埋没滋生了邪恶。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锁在心灵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还有闲暇去将它开启?或许很多人已经开始遗忘。遗忘不是罪过,但若任由它们成为回忆,
成为昨日的拥有,则将是人类的悲剧!《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爷爷意识到自己的年老,担心死后翠翠无人照顾,总操心着她的婚事。十五六岁的少女不免带着青春年少的羞涩。爷爷不便明说,只是远远地观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问。他是真心地为翠翠好,却不知由于他太过的关心和太深的爱延误了翠翠一生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可是有的时候,爱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父母永远是天底下最爱子女的,含辛茹苦,穷尽一生,只为孩子能避开一切灾祸,拥有灿烂的笑靥。他们的付出无私无怨,然而内心总还是有所希求,渴望着孩子能长伴身侧。看到子女点滴的成长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终还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个陪伴你终生的人会真的存在过。于是,当父母的爱逐渐成为子女闯荡世界的牵绊,当至亲之情终于缠绕住我们远行的脚步,我们变得如此懦弱与无助。长期处于父母荫蔽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该怎样独自去搏击风雨?而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所谓的90后背负不起太深的情!
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撇开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去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片断,你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 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所没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多么希望在边城能看到秀秀像以前一样地快乐地生
活着,而那条祖父渡了大半辈子的船会依然来往于溪间,那条黄狗也应该守在门前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却相对弱化。我们呼唤文学作品中的纯净而美好的风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话变为现实”。
《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边城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在内心复杂的现在,好想找一点内心的宁静,不能再沉沦下去,大学校园是很好玩。但玩过后又觉得很空虚,所以,为了以后过得充实,努力学习吧。让我找一点边城里的平静吧。
情书沈从文赏析篇八
《沈从文与《边城》的赏析》
沈从文与《边城》的赏析
1、人物生平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2、地位影响《从文自传》 《记丁玲》 《湘行散记》 《湘西》 《废邮存底》 《烛虚》 《云南看云集》 “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3、边城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4、《边城》的情节 翠翠、外公、天保兄弟,“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
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5、原型简介
因为沈从文是凤凰人,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边城就是湖南凤凰,其实不然。看《边城》的第一句:“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很明显,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翻看湘西的地图(中国地图也行)就会发现,整个凤凰县境内并没有“茶峒”这个地方。当你把视线转移到凤凰县北部的花垣县,在湖南、四川辖市雾都(也就是现在的重庆)、贵州的交界处,就会发现“边城”在此。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县的茶峒镇,不过2008年这个镇已经改名为“边城镇”,在之前出版的地图上仍标为“茶峒”。 6、内容简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一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二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7、思想内容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
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之中。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8、艺术特色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其次,从表现手法上看,《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那奔流的小河,那溪边的白塔,那怀揣美好的少年情歌,那淳朴自然善良的人性„„作者通过诗样的语言,把这些美好的乡土风情活灵活现的展示给世界。
最后,忧伤的基调给予了作品深入人灵魂的悲剧美。《边城》的忧郁不是作者故意渲染出来的,而是从作品中自然流淌宣泄出来的。作品的忧伤基调没有削弱作品的可读性,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与魅力。通过几个主人公的种种悲剧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运,一代又一代继承悲凉的人生命运的深深慨叹。
情书沈从文赏析篇九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作以希实现他“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下面我们将从《边城》的文学美感、沈从文创造寓意、凤凰古城的现状这三方面来赏析。
关键字:边城之美、沈从文眼里的边城、凤凰的现状
小说《边城》进述了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之后,我就从下面这三方面来解读《边城》。
一、 边城之美
<1>、自然美景。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
绿水,美不胜收。有着最淳朴地自然本色,天是蓝的,水是清澈的。美好的心情离不开美丽的风景,有了这样美丽的景色,自然就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相对封闭的小城,除了那本色的山与水,还有河边的吊脚楼,临河的小街。有河的地方自然就是一道风景线,沱江的美通过它沿途的山和小镇自然流露出来。有了这样的美景,就自然可以理解为何有那么多的人会趋之如骛奔向凤凰。而这部小说的美,也就有了可以让人陶醉的基础。
<2>乡土之美,
这里没有工业,少了大城市的机器喧嚣和吵杂。商业也只是一些老百姓自发地进行地一些日用必须品的交易。“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1)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对于那些已经厌烦了大都市的摩登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一个社会简直就是梦幻。沈从文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正式20世纪30年代,那是的中国内乱不断,同时大城市里也早已习惯了西方现代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于真切的乡土之美十分怀恋。
<3>绝美爱情。爱情从来都是文学的宠儿和主角。离开了爱情的文学,就像是少了肺的躯体,怎么能正常呼吸呢?爱情之吸引人在于那是人之共有和人之真情。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管是中外文学,对于爱情从来都是不吝惜墨水的。沈从文当然也没用
忘记这点,在《边城》中也给我们读者呈现了一美好的爱情故事。小女孩翠翠和天保傩送兄弟情感纠葛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人性美中最为真挚而浪漫的爱情。
小说的开头就叙述了一个悲凉而浪漫的爱情故事,它是全文的爱情故事的一种隐喻。老船夫的独身女儿,也就是翠翠的母亲和一个边戍的军人有了隐情,在军人的纪律和爱情的抉择中,军人选择了服毒自杀,翠翠的母亲在生下女儿翠翠后喝冰冷的溪水自杀追随他的情郎而去。他们的故事是一种偶然的悲剧,但是在小说中它并非这样认为,更多的是把这种爱情悲剧放大和重复,让这种浪漫和悲凉在下一代中继续延续。我们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可以推想,翠翠的母亲上一代即老船夫他自身是不是也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呢?为什么老船夫在一个偏僻的山野而住?为什么他对周围的人那么的洒脱与超凡?为什么他对自己女儿和孙女追求人性和纯真的爱情那么的支持?这一切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他的爱情,从而可以说小说中的悲凉而浪漫的爱情是一种人性的传承,表达了一种人性中对爱情的执着和爱情的结局注定着一种悲凉。爱情通常很美很浪漫,但是它总是和凄凉联系在一起,也许人希望能所得到就是那浪漫后的凄凉。(2)
小说的美是小说里的,而沈从文缘何有心创作了这样一部美的小说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
二、 沈从文的创作寓意
<1>沈从文的创作源头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
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 》上发表。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3).这一切的组合,变成了《边城》这部小说的创作之源。
<2京派小说之流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则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4)他创作了这样一部乡土气息的小说,想通过次来引领或者说带动一点小说创作中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追
求,而乡土气息浓厚的地方,也就自然成了他的首选。
小说里的边城很美,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往,而我也恰巧那是被吸引的游客之一。
三、 凤凰古城现状
坦白地说,凤凰早已不是那个沈从文笔下的那个小镇了。太浓厚的商业氛围,让她成为了一个浓妆艳抹的妓女。沱江依旧在,吊脚楼也依旧在。只不过两边都成了各式的商铺,卖当地特产的、卖银饰和服装的、酒吧、客栈。更多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紧凑的购物中心。南来北往的游客东奔西窜,此起彼伏的照相声咔咔嚓嚓。偶尔能看到几个身着当地服饰的老妪,也是在卖着鲜花或者让人照相。那本来浓厚淳朴的民风,也渐渐地被降低了含量。在来之前,网上就有各种谨防被宰的提示。虚高的物价和不地道地所谓特色美食,让我们一行失望万分。或许,小说里的太过美好,我们对它的希望也太大。 本来小说就是小说,那样一个湘西世界本来就只应该存在于小说中。如若刻意去找个地方把它现实化,那也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凤凰的浓妆艳抹并不能否定《边城》的美好,相反更加在现实的对比中凸显出了《边城》之美。沈从文在后来曾经表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
情书沈从文赏析篇十
《让沈从文一生绵绵写情书的女人》
让沈从文一生绵绵写情书的女人
史实
05-03 10:49
沈从文与鲁迅、徐志摩、朱湘同誉为“民国四大情书高手”,他半生用山花与清泉般的文字写实了文学生命,却用情书延续了一生的爱。
1902年的冬天,沈从文出生在湖南凤凰,这个喜欢“同一切自然亲近”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却喜欢吟诗作赋,文笔像缓缓流淌的凤凰河水,像清溢诱人的少女、像水边灿烂的春花……
他14岁走入了军营、收过屠宰税、做过司书,还曾为表兄黄玉书写了30多封情书,赢得了美人芳心,他们的爱情结晶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画家黄永玉。
1923年他来到北京,经历生存的磨难,却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出版了作品集《鸭子》、《蜜柑》、《旅店及其他》等集子,在文坛崭露头角。
1929年8月在胡适的大力推举下,沈从文站上了吴淞中国公学讲台。讲台下,一个身材窈窕、温婉可人、肤色微黑的女子让他心动不已。虽然初恋让他对女人失望,可高贵聪慧、美丽沉静的张兆和就像明月时时投入波心,让他时时思念、常常痴狂。
在那文字如金的时代,表达爱意最佳方式就是妙曼的情书。于是,文字与心情一切飞扬——“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很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但是,这纯朴至真、精妙绝伦、拨人心弦的文字,激烈与狂热得让她羞涩、迷惑、惊惶得没有任何回应……
4年的执着与热情,让她那颗坚如“磐石”的心在炽热渐渐融化了,让他把想望已久的“三三”(张兆和排行第三)揽入胸怀。在爱与依恋中,沈从文写出了《边城》、《湘行散记》、《八骏图》等传世之作。
当爱情向婚姻时,他们也波折过,一个个“偶然”走进过他的生命,但她包容了他孩童般的放纵和“偶然”,始终如
一、耐心安静地等他回来,与他相守与共。
解放前夕,沈从文被斥为:“桃色作家”和“反动派”。他寂寞与苦闷、害怕与恐惧、茫然与疲惫得自杀过。是“三三”一直守侯身旁!
生命就像水、像草、像尘,高贵着亦或卑微着,放在哪里就在哪里生存。
1948年12月31日,他不得不向文学告别,舍弃一生崇尚“自由与美”的主张:封笔。25年间他写出了80多部1000多万字的作品,而后40年的岁月,他只与文物相伴,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一人。
然而,历次的劫难没有放过沈从文,一次次汹涌的打打击,让他几近迷狂与崩溃。是她的关怀与抚慰,让他迷乱的灵魂得到安慰。
老年时“三三”还经常帮他改信,改字,在她的“情书”中:你这个字,老是用错,我给你改过多少次了,你还是用错。张允和(张兆和的二姐)后来在《水》中记述了一个镜头:1969年冬天,即将下放的前夜,快70岁的沈从文找出珍藏着的张兆和给他的第一封信,他把它放在怀里温热许久,又小心地放进衣兜里,口里还喃喃着:这是“三三”给我的第一封信、第一封信!
这一字一句、一情一景满是相知相爱!
沈从文离世后,张兆和倾尽全家之力整理他的遗稿,出版了《沈从文全集》和《从文家书》。在沈从文百年诞辰后不
久,她捧着这些让她思念、让她记忆、让她珍藏一生的情书离开了。
她走得没有遗憾,因为久别的从文在不远处等着她,她要告诉他:在生命最后,“三三”真正理解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