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的意思

| 乐学园 |

【www.guakaob.com--乐学园】

见贤思齐的意思篇一
《由见贤思齐所想到的》

《由见贤思齐所想到的》所谓见贤思齐,就是见先进就学的意思。“见贤思齐”出自孔子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想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而努力改正。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夏朝的时候,一个反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衣着朴素,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我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优点是努力学习、开朗活泼和乐于助人,缺点则缺乏自觉性、毅力与恒心,于是,我认为我应该向我姐姐好好的学习。姐姐读小学的时候,舅舅和舅妈每天上班的地方很远,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到我的姐姐,但是姐姐每天都很自觉、努力的完成所有学习任务,从不让她的爸爸妈妈操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刻苦带来丰硕的成果就是各科成绩第一名,但是姐姐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依然勤奋的学习,初中毕业,学校直接保送她进入了重点高中,现在我的姐姐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见贤思齐,我应当学习姐姐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做到见贤思齐呢?首先要做到有理想。理想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极其重要,一个人要想开发自己的潜能,成长为有用的人,就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奋斗目标、是鼓励自己的不竭动力,只有有理想,才能够排除万难,朝着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到有教养。教养体现了人的素质,表现在日常的礼仪上,礼仪就是行为规范、语言标准,这样就才能做到有教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最主要要有责任心、诚信、同情心、爱心、公德心、和珍爱生命。不如自己的人就讥笑他p轻视他,自己反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他、嫉妒她p不与他们交往,这都不是见贤思齐的态度。现代社会知识密集,人才济济,只有做到见贤思齐,才能掌握真才实学赶上强者,你追我赶,相互促进,此乃正道。如果全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

见贤思齐,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行为有序、人心有善、语言有度,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在真、善、美中求得和谐发展!

见贤思齐的意思篇二
《见贤思齐》

论见贤思齐

摘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看见贤能的人就要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他的毛病。但是这所谓的‘贤’是什么意义上的贤呢?是符和社会所需要的‘贤’,还是自己内心真正认可的‘贤’?本文将从社会和自我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见贤思齐的意义。

关键词:见贤思齐、社会认可、自我认可

社会认可的‘贤’

在社会上混讲究圆滑世故,对领导唯唯诺诺,惟命是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冷漠的人际关系,当你看到路边有老人晕倒,你会上前扶人吗?难道这就是我们要遵循的‘贤’吗?书本上常教导我们说做个善良的好人,但目测当下有人会承认这是个褒义词吗?人善被人欺是个普遍适用的真理。当然,这只是我列举的一些不好的例子,传统的美德我们还是要向其看齐的,感动中国人物不就是我们要见贤思齐的榜样吗?社会有他的主流价值观,也有它的潜规则,但可怕的是潜规则日益猖狂,主流价值观逐渐被人们所忽视。感动中国人物太稀有,十三亿中国儿女就这么几个人,可见现代人慢慢变得功利现实,感动中国人物只能供我们大多数人膜拜,并不能产生什么实际的改变,而大多数人奉行的是中庸之道,不做好人也不做坏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所谓的‘贤’吗?贤人太超脱现实了,以至于我只能融入现实中去,去变得更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被大多数人所

接受,变得合群,这就够了。试想如果你变得正直,什么事都按照主流价值观去要求,谁会交你这个朋友,你只会被孤立,渐渐地你也会变得圆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活着累极了。然而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左右逢源的能力,一根筋的人不会讨人喜欢,所以你必须向这种人学习,向他的方向转变,否则你就会变得脱离社会,不被这个时代接受。但我还是想问一句,这是我心中所认可的‘贤’吗?

自我认可的‘贤’

我一直非常崇拜正直、勇敢、善良、有担当的人,从小我就被书中所塑造的英雄深深感动着,雷锋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全都捐了出去,宁愿自己挨饿受冻,这是我永远也做不到的,虽然现在有很多人做慈善,但这都是在他们吃饱喝足的条件下所做出的举手之劳,甚至很多人还为了做秀而做慈善,这是我不能认可的。我所谓的见贤思齐就是向真正有道德的人学习,但这种人实在太少,我周围的人都如此的平凡,过着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他们会为了几毛钱斤斤计较,会为了吃了一点亏而忿忿不平,会鄙视农民的工作,会告诫我不好好学习就变得跟他们一样,这不就是赤裸裸的藐视吗?我觉得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对弱势群体的藐视,只不过是度不同而已,就拿我来说,我是不想和残疾人有接触的,大街上的乞丐我也是避之不及的,看见脏兮兮的农民工会匆匆走过,这不就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吗?虽然我心里对这种行为极度鄙视,但我还是无法改变自己。见贤思齐,我认可的‘贤’为什么就这么难以做到。然而我认可的‘贤’在别人眼中不再是‘贤’,而是傻。就像我爸爸给了别人200块钱作路费,我在心里是很认可他

的乐于助人的行为,但我妈妈狠狠地说了我爸爸一顿,说自己家都顾不过来了,还有闲钱给外人,我也认为说得挺在理。这个社会怎么了,也许不再认可所谓的‘贤’了。现如今,真正让我佩服的人已经不多了,或许是我要求太苛刻了,新的时代也许我要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句话。

我想真正的贤人应该是感动中国人物:天津古稀老人白芳礼从74岁到近90岁,靠蹬三轮车积攒35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近300名贫困学生助学的事迹;洪战辉自中学起带着父亲拣来的妹妹辗转求学,自强不息的事迹; 8岁的倪东艳凭瘦弱的双肩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和一个家庭的事迹……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贤人”!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学习,或许同他相差甚远,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慢慢的总会赶上他。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真正大写的“人”,做一个自己欣赏的人。

见贤思齐的意思篇三
《见贤思齐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什么意思 ?答: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见贤思齐的意思篇四
《见贤思齐,反躬自省》

见贤思齐,反躬自省

---读《弟子规》有感

近几月诵读《弟子规》,其言“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虽寥寥数字,却意义深远。意思是: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向他学习,纵然目前能力相差甚远,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丰富复杂,多样性的统一,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千姿百态,人人各异。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正是这种学习的能力,使得人类生气勃勃,不断前进。人的性格不同,爱好不一,职责有别,才能各异,因而其角色、成果、处境、地位就有所不同,这是必然的。人们应当坦然地对待这一切,让差别成为促使自己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因素。孔子《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见人之长,真心欣赏别人的优点;誉人之贤,打心底里赞叹别人的成就;博采众长,以此来汲取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而见不贤而内自省,则要求我们不要热衷于揭人之短,或用自己之长去衡量他人之短,或要求人家十全十美,而是要多对照对照自己,多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去避短,多考虑自己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善。

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度量问题。虚怀若谷,才能宽以待人,容纳他人;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健全人格,完善自我。现代社会应该少一点儿嫉贤妒能。我们提倡公平竞争,提倡学习新知识,汲取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荣辱观;而决不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强时总觉得心里不舒服,做出一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行为,这样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反而荒废了大好的时光。现代社会知识泛滥,技术密集,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应当见贤思齐,掌握真才实学并通过努力拼搏奋斗赶上强者。一个企业,一个集体若能养成见贤思齐的氛围和风尚,你追我赶,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形成不断前进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员工的个人素质提高,人格完善,事业成就;同时可以减少“三个和尚没水吃”式的资源内耗,使企业的环境为之一变,变得和谐而又融洽。

“见人善,即思齐„„”,国学经典《弟子规》中的语句真挚朴实而充满哲理,就像我们人生路上的明灯,跨越千百年的时空仍然在照亮我们的脚步,提醒我们要时时清醒,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战胜自我也成就自己。

见贤思齐的意思篇五
《不诚无物》

不诚无物,见贤思齐

初到太行山路小学,袁校长就向我们新教师介绍了校训“不诚无物,见贤思齐”。 校训,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校训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引领着师生一起走的更高更远。校园里,操场主席台上,教学楼走廊里,都能看到“不诚无物,见贤思齐”这八个大字,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

“不诚无物”出自《中庸》。《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称之为贵。”“不诚无物”就是说:如果不真诚,干什么事情都不会有真正的成功。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的意思就是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想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而努力改正。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的美德。信用即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还是连接友谊的无形纽带。一个诚实的人,不论他有多少缺点,同他接触时,心神会感到清爽。这样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因为以诚待人的人,别人也会以诚相见。

我们应学习先贤们自我反省,自我修养的精神,用以打造自己。如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但是,学习别人的时候,更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不可强求。邯郸学步,鹦鹉学舌,鹦鹉能言,不离飞鸟之事是万万不可的。作为新教师,应该主动向老教师学习,学习老教师的学问经验,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请教。

“不诚无物,见贤思齐”,我们要在生活、工作中践行这一校训。

见贤思齐的意思篇六
《敬奉贤人,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的意思篇七
《201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解析——多选题》

201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解析——多选题 二、多项选择题:17~33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有三大特征,一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认为,那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考研 钻石卡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所以选项B观点错误。

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选项ACD正确。

18.【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本题考查的是人民群众内涵。

人民群众在量上是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质上指的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进行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其在任何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是错误的说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D。

19.【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本质上资本家不断的追求剩余价值,剥削雇佣工人。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体现了资本家考研 钻石卡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所以说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20.【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的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职工终身雇佣制度以及职工持股制度。此外,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也保证了劳动者的最低生活水平,进而缓解劳资关系的紧张。故本题选ABD。

2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着挫折。不同国家由于本国的国情的特殊性,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道路必然不相同。某种社会主义模式失败了,不代表社会主义本身失败了。发展社会主义也不代表不向资本主义学习。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2.【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23.【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宗教政策。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政治 考研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又要求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求在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同时,在我国,宗教还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4.【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有利于扩大内需。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有利于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有利于使不同区域的人们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缩小生活水平差距。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5.【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政治 考研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著名论断,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提出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摆脱了长期以来忽视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目标的认识。纠正了过去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的认识。但是这一著名论断没有否定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26.【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

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新要求是: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7.【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运动的比较。

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B.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和大革命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A. 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C.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D.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都是与辛亥革命的比较的不同点,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CD。

28.【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土地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其主要错误是: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

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医学考研论坛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A.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B.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C.集中力量攻打大城市都符合题意,只有D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时期王明所犯的右倾错误,故不选。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BC。

29.【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因此ACD三项可选,抗日战争时日本国力比中国强大,因此B项不可选。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CD。

30.【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列宁的远见卓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主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 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31.【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医学考研论坛:道德修养的方法

察克治的方法是道德修养重要方法,破窗理论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修养方法。

A“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意思是知道不是很难的,行动才是很难的,行动还不是最难的,持之以恒地行动才是最难的。因此A和题干不符,所以不选。

B“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意思是好事不能说小就没有益处,坏事不能说小就没有害处,因此B符合题意。

C“小善虽无大益,而不可不为 细恶虽无近祸, 而不可不去也”意思是小的善行虽然没有太大的好处,但是不能不做,小的恶行虽然在短期内不会有什么灾祸,但不能不改正。因此C和题干意思符合。

D“见贤思齐”意思是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向他学习。“见不贤而内自省” 意思是看见没有德行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因此D与题干意思不相符合。故本题答案是BC。

32.【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科技成就的重大意义。

选项A完成了“南海深部计划”是错医学考研论坛误选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33.【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峰会的主要成果。

选项B观点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CD。

见贤思齐的意思篇八
《见贤思齐焉》

见贤思齐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向榜样看齐。

2. 学生能结合自身感受探讨想优秀的人学习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并做出评价;明确如何向优秀的榜样学习,提升自我。

二、教学重点:通过课程和活动的开展,能明白榜样的作用、主动向优秀的人看齐。

教学难点:在今后的成长学习过程中设定学习榜样,不断学习进取。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他们心怀理想、奋发图强,在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品学兼优、乐观向上,成为了身边无数人学习的楷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话语,看似平凡简单,却能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 最近全国也在推行“榜样的力量”系列活动,说的也是向优秀正面的人物进行学习。

2.典故分享:

(1)左丘明“从善如流”

出自《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公元前585年,郑国不敌楚国的进攻,求救于晋国。晋将栾书奉命前去救援,使楚军退兵回国。后栾书又去攻打蔡国,蔡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国只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率军救蔡。晋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准备率兵攻打援蔡的楚军。这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阻止说,此次与楚军交战,胜了也不光荣,败了则会令人羞耻,于是建议收兵回国。栾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军中有人对此持异议,认为辅佐栾书的有十一个人,只有知庄子等三人主张收兵,而主战的人占多数,因此应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栾书回答:“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多数。知庄子他们是贤人,他们的正确意见便能代表多数人的想法。”于是,他下令退兵回国。过了两年,栾书率兵攻下了蔡国后,又想去攻打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

分析了具体情况后,又建议栾书暂时不要攻打楚国,而去攻沈国。栾书又一次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时人便称赞栾书从善如流。”

故事内涵:从善如流意思是指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

(2)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故事内涵:“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3.活动

(1)从历代名人中,谈谈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小组活动:优点卡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找一找身边的同学有什么地方是你值得学习的。在小组里选一个你要学习的同学,把他的名字和优点写在优点卡上。

(3)国学养心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何常师之有”《论语·八佾》

“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4小结:通过吸取贤人的智慧精华,可以让我们我们与名人与榜样进行时空交流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对身边优秀同学榜样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动力与希望,让自己更上一层楼,自我实现。通过见贤思齐,我们能爱好学习、乐于学习、勤奋学习、创造学习。主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

见贤思齐的意思篇九
《八佾第三》

【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评析】 周朝时候的乐舞,天子用八行,每行八个人,叫做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各个不同,不允许擅自越级。当初周成王为了奖励周公对国家的贡献,特别赐他天子礼乐用来做周公庙的祭祀,其后的公爵人等都由此僭用,已经属于失礼了。季氏是鲁桓公的子孙,他在家庙中祭祖,也僭用八佾之舞,所以孔子批评说:礼仪最为严格的无非是名分,罪过最为严重的无非是僭窃。祭祀的时候,由祭祀人的爵位而定,这是周朝的定礼。季氏本来氏大夫,只能用四佾之舞,今天却用八佾之舞在家庙的庭院祭祀,这是以大夫之身僭天子之礼,是王法所不容的,必须要受到惩罚,作为臣子,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这样的大罪都可以容忍,不加以纠正,那其他的小罪,就更要容忍了。当时鲁国为了国家的利益权衡,忍耐三家专政者,凡事都要姑息他们,以至于他们以下欺上,臣子僭越君王的权利,礼法荡然无存,上下颠倒无序。全都是姑息他们的错误,所以孔子对此颇有微辞。在这之后,孔子任司寇一职,参与相国之事,便要取缔三家的都城来加强公室的权利,当陈恒杀他的君主的时候,便沐浴更衣,朝见鲁公,请兵讨伐陈恒。由此可以看出圣人的志向。可惜鲁国最终也不能用孔子的思想来治理国家,使得那三家分了公室的权利,政权都掌握在臣子手中,周公的社稷就这样衰败了(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国家的法度怎么能够有一日之荒疏呢?

这一篇讲的是礼,礼在古时候是最重要的事情,是道德伦理,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体现,是将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

这里的解释有点不同的说法,认为所指是说季氏他们连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呢?言下之意,季氏三家就要造反了。听其言,观其行,孔子看到三家僭越的行为,就能判断出他们的想法和下一步的做法。同样引申开来,一个人如果不安于本分,那他的下一步举动也就可以判断了。张公则是从国君的角度来思考,对臣子僭越的容忍,不但滋长臣子的骄横之心,默许他们做出不臣之事,让天下有识之士群起而攻之,落得身败名裂,还会使国家政权分散,政令不通,最终损失的是人民的利益。

【原文】 3·2 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评析】 三家是鲁国的大夫孟孙、叔孙、季孙。过去周天子祭祀宗庙,祭祀完毕,撤去祭品的时候,会唱《雍》诗。但是鲁国的这三家大夫,在祭祀家庙,收去祭品的时候也唱《雍》诗,这是僭越天子的礼仪。所以孔子讥讽说:诗经周颂《雍》诗中有,“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是说天子在宗庙之中,辅助祭祀的是列国的诸侯,主祭的是天子,他的面容慈祥而恭敬,幽深而玄远,所以说穆穆。这本来就是讲天子的事情,所以在撤去祭品的时候唱这样的歌,才是正道。如今这三家大夫,在自己的家庙里祭祀自己的先人,辅助祭祀的不过是自己的家臣而已,怎么会有众诸侯相助呢?主祭的人不过是大夫而已怎么会有天子的穆穆之感?既然没有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在家庙里唱《雍》诗呢?不但僭越的行为十分可恶,无中生有的行为更为严重。礼乐必须要有上下之分,不可以有丝毫的僭越,如果作为臣子的人敢僭用国君的礼乐,则一旦有妄心升起,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呢。夺权篡位之祸也通常由此而起。

这一句紧接着上一句写三家大夫僭越天子礼乐之事,哀叹当时社会伦理的丧失。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仁是内心的道德,用恭敬的态度将其体现在礼仪文化方面,叫做礼;用平和的心态将其表现在声音和仪容之上,叫做乐。孔子说:仁对于人来说,是自己内心完美的道德,如果人能够使道德完全充满内心,心中常存恭敬,那他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无一不是礼。如果内心完全平和,表现出来的声音和仪容,无一不是乐。所以礼不是虚的,不是形式上的,而是要先做到仁才可以做好礼。不能做到仁,其内心放逸而不恭敬,礼的本质就已经失去了,而礼的仪规就不过是形式而已了,那么礼还有什么用呢?乐不是凭空做出来的,一定要先做到仁才可以做好乐。不能做到仁,其内心乖戾而不平和,乐的本质就已经失去了,而乐的钟鼓舞蹈也不过是形式而已,那么乐还有什么用呢?因此,想要保持礼乐,就要人心时刻充满仁爱,想 要发扬礼乐,只要求诸内心就可以了。 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克谐,各司其职,各守其位,无相夺伦。人而不仁,则无谦让敬人克谐无夺等美德,虽然行礼奏乐,并无实质意义。即不仁之人必不能行礼乐。

【原文】 3·4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评析】林放是鲁国人,见当时世人行礼过于繁冗复杂,觉得制定礼制的初衷恐怕不是这样子的,所以请教孔子礼制的本质。孔子觉得当时世俗之人都舍本逐末,唯有林放关心礼制的本质,可以说是没有被当时的世俗所影响,有志于求追本质,返回本性,所以称赞他说:你问的很重要啊!礼的全部内容有质和文之分。比如饮食的礼仪,最初只有太羹玄酒,汙尊抔饮而已(太羹玄酒,可以作为祭品。传说尧以肉汗作羹,没有盐等调味品,称为太羹。玄酒:祭祀用的水。汙尊抔饮,谓掘地为坑当酒尊,以手捧酒而饮。),这叫做本质。先王以为太简略,便制定了各种容器,和礼让的仪式,这叫做文。又比如办丧事的礼仪,最初只是伤痛哭泣,思慕悲哀而已,这叫做本质。先王以为太直接,便制定了哭丧的形式,穿戴服制等,这叫做文。文和质相得益彰,便是礼的全部内容。后来世间的习俗慢慢演变,只在形式仪文上下功夫,而丝毫不在意制定礼制的初衷。如今的礼制,与其崇尚繁冗华丽,

而日趋奢侈,还不如俭朴一些,即使吝啬一点也没关系。因为俭朴虽然不符合礼制的仪文,但却没有失掉古时候的淳风,是礼的本质所在。办丧事的时候,与其礼仪纯熟而没有真正的悲哀,还不如过于哀痛,而不讲究礼节。过于悲痛而不能自已虽然不符合礼制,却是人的天性,是礼的本质所在。孔子以上所说,也是不得已的方便说法,天下之事,都是从质开始,逐渐趋向文,当世道衰落的时候,必然只重文而不重质。

这里讲当时礼乐的丧失,虽然形式还在,可是精神已经快要消亡了。礼乐的形式沦为形式主义,一直到近代,被做为封建流毒所推翻。形式主义虽然害人害己,但是民族精神实质的丧失却是最可悲的。

【原文】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诸夏(2)之亡(3)也。”

【注释】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夷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外族的统称。当时鲁国的大夫僭越天子的礼仪,不知道有君臣的名分,所以孔子叹息道:中国之所以区别于夷狄,就是因为有严格的名分而使社会有条不紊,不至混乱。现在夷狄之国,在上的统领其下,在下的顺从其上,尚且有个君长,到不象我们华夏中国,君弱臣强,有诸侯胁迫天子的,有臣子专其国政的,随意僭越,没有上下之分了。孔子认为,中国是教化之国,夷狄是化外之地,中国与夷狄相同都不行,何况反而不如夷狄了呢,实在是慨叹之极呀。张公以为,孔子之言,并非真的轻视中国而称赞夷狄,是专门这样来说,以明上下之分,名分之事,不可一日不明于天下。

南公以为,当时的夷狄是野蛮民族,没有文化承传,而中国是有文化,有民族精神的,即使国家亡了,只要文化和精神没有消失,民族就不会衰亡,而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消失了,那这个民族就离灭亡不远了。比如夏朝,虽然已经灭亡了几千年,但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阶段,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而他所制定的历法一直流传发展至今,就是现在所说的阴历,阴历年的开始--春节,仍然是我们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孔子在哀叹弱化礼乐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了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孔子、老子和孙子。反观我们自己,还有多少中国人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了文化的传承,我们只是空有炎黄子孙的外壳而已。

【原文】 3·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5)乎?”

【注释】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5)林放:见本篇第4章之注。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评析】古时候祭祀的礼节,天子祭祀天地,诸侯祭祀山川。泰山在鲁国境内,更是五岳之首,只有天子和鲁国国君才能祭祀。季氏是鲁国的大夫,也要对泰山的神灵行祭祀之礼,是严重的僭越行为,完全忽视了鲁国国君的存在。冉求是季氏的家臣,有匡复拯救季氏的责任,因此孔子问他说:季氏如此行事,实在不符合礼制的规定,你是季氏的家臣,应该尽量纠正他的过失。如今只能看着他犯错而不能拯救他吗?冉求对孔子说:季氏的心意已决,凭我的力量也不能挽回了。孔子于是叹息道:季氏这样做,无非是要谄媚鬼神,求鬼神保佑赐福而已,殊不知礼制是不能僭越的,神灵是不可欺骗的。鲁国人林放都知道关心礼的本质,而不肯随波逐流,何况是五岳之尊

的泰山呢?泰山之神聪明正直,一定懂得礼数,怎么可能不如林放懂得礼数,怎么肯接受季氏不符合礼数的祭祀呢?所以说季氏祭祀泰山,不但不符合礼数,而且不会得到神灵的保佑,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孔子这样说,是要季氏懂得僭越祭祀毫无意义,试图让他迷途知返。也是要让冉求知道自己不如林放,以此自勉。

这里说到了拜神的问题。拜神自古有之,但是大家都知道,自助者天助之,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如果怀着一颗私心去求名利,神灵也不会保佑的。其实拜神主要是名志,向天地鬼神表明自己的意愿,请天地鬼神作见证,并且督促自己的行动。人们祭祀的神灵,通常都是睿智神武之体,礼拜这样的神灵也有见贤思齐的意思,表示自己也要做聪明圣贤的人。

【原文】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评析】 孔子说:有德行的君子,心平气和,与人相处恭敬谦逊,与世无争。如果一定要找他有所竞争的地方,那一定是见他在比赛射箭的时候。人们射箭有射中的时候,也有射不中的时候,有射中的多的,也有射中的少的,有胜有负,貌似有所竞争的样子。但是仔细观察他将要开始射箭的时候,一定是先行礼,后上场,礼仪上决无纰漏,射完之后,必与一同射箭的人一同下场来,胜者敬酒,说道:承让。负者也举杯,说道:领教。射箭的礼仪就是这样的。虽然有胜负之分,但自始至终,仪态自然大方,行为彬彬有礼,礼让谦逊,这样的竞争就是君子之争,并非小人那要只凭一股血气,必胜对方而后快的相互争斗。有射箭,就会有竞争,而君子之争又是这样的情形,由此可见君子与世无争的真正涵义。

而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君子并非一味窝囊忍让,而是讲求竞争的方法,所谓求诸于己,而不苛求于人。竞争就会有胜利,有失败,君子败了,一定会总结自己的不足,力争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去怨恨别人。表面上看是风度问题,实际上是给自己一条生路,不然在竞争的社会,所有人都成了敌人,都成了自己憎恶的人,最后痛苦的还是自己。心念一转而已,眼前己海阔天空。

【原文】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 文中的三句诗都是所谓的逸诗,就是先秦没有编入《诗经》的诗词。逸诗上说:“人笑的时候,口眼端正,眼睛黑白分明,有这样自然的美丽本质,又以华彩妆饰,就如同素地上妆饰了颜色一样,更加美好。”子夏不明白素以为绚的意思,疑惑为什么用素反而用来妆饰,就问孔子说:素是没有文饰的意思,绚是妆饰,诗说素以为绚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诗并不是说素即是绚,而是说因为素才妆饰。就比如绘画,一定要有素的画布,然后再加上各种颜色。是素在前而绚在后。人的相貌也是一样,一定要长的好看,然后再化妆修饰,才更美丽。子夏听了孔子回答,心里忽然有了悟处,说道:以绘画来看,先有素地,然后才能加以色彩,可见素地不去

绘画,固然没有文饰而华美,但是在非素的底面上绘画,虽有颜色确没有可以文饰的对象了。再看世间的礼法,就像绘画一样,似乎也是位于后面,一定有在它前面的素地。世间的礼法,考虑到人情的因素,才加以文饰。比如待人接物穿着仪态等,一定要先有恭敬之心,然后才实行礼制,是恭敬在前,而礼制在后。再比如丧礼的仪规,一定要先有悲痛之心,然后才实行礼制,是悲痛在前,而礼制在后。因此,恭敬、悲痛等人的真实情感就好像是绘画的素地一样,而做事的礼法就好像绘画的色彩一样。没有礼制,就没有办法充分表达人情,而没有真实情感确只求表面的礼仪形式,就好像没有素地做画纸,只凭颜色来绘画一样,怎么会有这样的道理呢?孔子以绘画做比喻,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的意思罢了,而子夏由此联想到了礼制,是孔子没有涉及到的,子夏可谓是闻一知二,触类旁通之人。所以孔子高兴的称赞他说:子夏呀,你真是能起发我的意志啊。作诗的人,语言表现的很不起眼,可是他的寓意深远。善于讲诗的人,能理解语言之外的寓意,而不拘泥于文字的细枝末节,象你这样聪明颖悟的人,才可以一起谈论诗呀。

这里仍然在讲礼的本质,孔子的教学手段比较丰富,尤其喜欢诗,文人几乎都喜欢诗,既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寓意其中。而从美人,到绘画,再到礼制的引申,将礼制的本质讲的清清楚楚,又强调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原文】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评析】杞国是夏朝的后裔,宋国是殷商的后裔。孔子说:从前大禹掌管天下的时候,他的制度文章成为夏朝的礼制,我能够大致描述这个礼制,但必须要有后人做为证明才可信。如今夏朝的后裔杞国虽然还在,但是已经不足以做为证据了。从前商汤掌管天下的时候,他的制度文章成为殷商的礼制,我也能大致描述这个礼制,但必须有后人做为证明才可信。如今殷商的后裔宋国虽然还在,但是也不足以做为证据了。礼制是由书籍记载的,是贤人来读诵实践的。如今夏朝和殷商的传习已经很久远了,杞国和宋国都已经衰微,既没有书籍用来考究,又没有贤人来参访,这让我怎么证明我所说不虚呢?假如这两个国家的古书还存世,还能够寻访到贤人,那我们的参学考证仍然有根有据,而我就能够由此证据,让天下人信服了。真是可惜呀!现在我做不到了。孔子当时想要斟酌三代的礼制,来制定一个符合当时社会的礼法,但是夏朝和殷商的礼制都已经不可考究了,因此万分惋惜。但是礼制的本质是不变的,即使夏朝和殷商的礼制消失了,其本质也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

孔子重礼,而当时礼崩乐坏。孔子想参考历代的礼法以继往开来,但是古代的礼法却已经消失无踪了。又过了两千多年,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对于礼制更无从下手,在礼的方面反而不如日本和韩国了。礼制流传在外,游子历久不归,做为炎黄子孙,我们更有责任找回迷失的历史文化。

【原文】 3·10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

【注释】 (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见贤思齐的意思篇十
《解释意思》

解释意思

挺拔俊秀: 玉屑银末: 悄然无声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水平如镜: 突兀森郁: 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 漫天飞舞: 风卷残云: 万籁俱寂: 蓄谋已久: 团结一致: 乘虚而入: 回眸一笑: 错失良机: 匪夷所思: 迫不及待 孜孜不倦: 翩翩起舞: 温文尔雅: 五彩斑斓: 不偏不倚: 逝者如斯:

众寡悬殊: 夜以继日: 家喻户晓: 望洋兴叹: 感激涕零: 白驹过隙: 美不胜收: 一无所获: 奔流不息: 深思熟虑: 苦心孤诣: 诲人不倦:

同仇敌忾: 如火如荼: 火眼金睛: 卓有成效: 时光荏苒: 莫衷一是: 五彩缤纷: 滔滔不绝: 司空见惯: 从容不迫: 见贤思齐: 乐此不疲: 猝不及防: 至仁至义: 明察秋毫: 望而却步: 鉴往知来: 恍如隔世: 应有尽有: 全神贯注: 绿草如茵: 情不自禁: 有教无类: 喻之以理:

补充:熟记人物形象

1.伯诺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从容镇定,临危不惧。 2.聂荣臻:恩怨分明,宽仁大义,慈善心肠。 3.侍奉吴王的少年:智慧过人,少年老成。

4.孙悟空:顽皮机智,聪明勇敢,不畏任何艰难险阻。 5.猪八戒:功利憨厚,憨厚老实富有人情味。

6.唐僧:严格执著,坚韧不拔,执著追求,以慈悲为怀。 7.沙和尚:忠心耿耿

8.斯帕拉捷: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坚持不懈。

9.天游峰的扫路人:朴实,健康,慈善,有精气神,热情好客,自在悠闲,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 10.于谦:坚强不屈,堂堂正正。 11.王冕:不媚世俗,贞洁自守。 12.福楼拜:循循善诱,直言不讳。 13.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

14.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开朗,执著追求,自强不息。 15.孔子:充满智慧,和蔼可亲,对弟子循循善诱。 16、颜回:谦逊、沉稳。 17、子路:豪爽、乐善。 补充:部分重要词语解释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硕大无朋:朋,比。大得无与伦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一般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冲上去了,后面的人紧跟上来。形容奋勇向前,连续不断。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万籁俱寂: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挑衅: 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众寡悬殊:众,多。寡,少。悬殊,相差很远。双方人力多少相差很大。 出乎意料,来不及防备。抱头鼠窜: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相。 震耳欲聋:欲,快要。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同仇敌忾:忾,愤恨。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多用以形容人勤奋。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乎意料。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怨恨出发怒。

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来比喻军容之盛,现在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乘(chéng)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在意。

不堪设想:堪,能。事情的结果无法想象,会向更坏、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气喘吁吁:吁吁,象声词,形容出气的声音。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的样子。 望而却步: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入后退缩。课文形容山势险峻,让人害怕。

炯炯有神:炯炯,形容眼睛明亮(多用于目光)。形容眼睛明亮,精神饱满。 玉琢冰雕:形容花瓣像玉石一样细腻万里有光泽,像冰一样透明。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惹人喜爱:惹,招引。讨人喜欢。 参差(cēncī)不齐: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孜孜不倦:孜孜,努力不懈的样子。形容勤奋得不知疲倦。

滔滔不绝:滔滔,波浪滚滚流动,连续不断的样子。比喻话很多,连续不断。 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办事、写文章干脆爽快,不绕弯子。 无辜: 辜,罪。没罪的意思。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无可厚非:厚,深重。非,反对,责备。没有可过分责难的。

第二十四课〈明天,我们毕业〉讲义

1、《明天,我们毕业》本文作者通过对六年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2、《明天,我们毕业》通过回忆小学六年精彩纷呈的学习生活、感恩教育自己多年的老师、憧憬未来报答母校三个方面表达对小学生活的眷恋。 3、“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表达了作者对6年小学生活的眷恋,对母校的感谢、热爱、赞美。

4、“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表达了 对老师的眷恋、敬爱、赞美 。“天使”赞美了老师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质,“大树”是说 老师授予知识,给予庇荫,给学生以关怀、呵护 。“海洋”是说 老师心胸宽广 ,包容我们的无知、任性。

5、“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表达了 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敬

意 。

6、“等到这些小树„„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表达了 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反映了 同学们立志成才回报老师的心情 。 7、选择正确的拼音。 眷(Juàn quàn)恋 炽(zhì chì)热 雏(chú cú)鹰 诱(yòu xiù)人 吮(shǔn yǔn)吸 画卷(juǎn juàn) 窗明几(jī jǐ)净

朝(zhāo cháo)夕相处 参(cēn cān)天大树

8、老师的美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辛勤的园丁 春蚕 人类智慧的天使燃烧的蜡烛„„

9、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

10、赞美老师的成语:诲人不倦 废寝忘食 埋头苦干 兢兢业业 一丝不苟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循循善诱 教导有方

第二十三课《孔子游春》讲义

1、《孔子游春》本文通过描写孔子带领弟子们到四水河畔赏春,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

2、《孔子游春》孔子带学生到泗水欣赏春天美景以此来教导学生做人。因为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所以孔子称水是真君子。学了课文,我们认识了博学多才、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导有方的大教育家孔子,认识了爽朗大方、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子路,温文尔雅、谦虚沉稳的颜回。

3、“泗水河畔春意更浓了”是因为(1)春天来了,泗水河畔本来就洋溢着浓浓的春意 ;(2)孔子与弟子一番论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这句话有着 深化中心 的作用。

4、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72人,曾整理过《诗》《书》《易》《礼》,编写过《春秋》。贤弟子有:颜回、子路。

5、《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论语》里有不少精辟的语句: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默而识之,学而不言,诲人不倦。 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6、来自《论语》的成语:文质彬彬 敬而远之 当仁不让

7、学习本文我们懂得了做人就应该做像水一样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 8、课后习题4:水有德行,它孕育生命,滋润万物,像君子一样无私仁厚;水有情谊,它和善温柔像君子一样温文尔雅;水有志向,它穿山岩凿石壁像君子一样百折不挠的情操;水善施教化,它荡涤污垢,归还万物清净的本质,像一个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君子。

9、课文第2节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泗水河边美丽的景色。地上从写到空中,把大地比作伟大母亲的胸怀,用森林比作她的长发,以太阳比作母亲明亮的眼睛,微微的春风就像母亲的甜蜜絮语。这些比喻尽情抒发着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 仿写:薄薄的雾霭是她神秘的面纱;洁白的云朵是她美丽的舞裙„„ 10.“奔流不息”的“息”可以解释为 停止 ;“或方或长”的“或”可以解释为 有时 。 “善施教化”中的“施”可以解释为 施行 ,“善”可以解释为在某方面做得较好; ③、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意味深长——情意深长 荡涤——洗涤 凝望——注视 哺育——养育 11、课文第8自然段是围绕水是真君子啊!这句话来写的。

12、孔子给弟子们讲水的特点,实际上是给弟子们将做人的道理。这段从孔子对水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善施教化的老师(从文中找一个词填在横线上)。

13、孔子讲到水有志向,你联想的成语是:滴水穿石 ,讲到水“流必向下”,你又会自然联想到一句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联想到的古诗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4、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的品行,让弟子们真正感受到“水是真君子”。

仿写:水或清或明,它好象很纯洁;水满则溢,它好象知道足常乐;水或大或小,它好象能屈能伸„„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83912.html

    【见贤思齐的意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