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

| 乐学园 |

【www.guakaob.com--乐学园】

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篇一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篇二
《观潮宋周密》

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篇三
《观潮宋周密》

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篇四
《观潮宋周密(1)》

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篇五
《“玉石俱焚”焚的是“玉”和“石”》

“玉石俱焚”焚的是“玉”和“石”

“玉石俱焚”,美玉和石头一起烧毁,比喻好的坏的一同毁灭。语出《尚书?胤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例如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此圣门之大罪人,吾道之大不幸,而遂使小人得以借口为伪学之目,而君子受玉石俱焚之祸者也。”《三国演义》四十一回:“如肯来降,免罪赐爵;若更执迷,军民共戮,玉石俱焚。”沈从文《劫余残稿?传奇不奇》:“一个是冬生的老母,只担心被迫随同逃入老虎洞里的冬生,在混乱中会玉石俱焚,和那一伙强人同归于尽。”

理解和使用这条成语,要扣准“玉”“石”二字。“玉”“石”分别比喻好的和坏的。只有好的和坏的一同毁灭,如前举书证中周密所说的“小人”和“君子”,《三国演义》中的“军”和“民”,沈从文笔下的“冬生”和“强人”,才能说“玉石俱焚”。如果毁灭的都是好的,或都是坏的,或分不出谁好谁坏,都不能使用“玉石俱焚”。有人忽略了这一点,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一同毁灭,便说“玉石俱焚”,以致造成误用。例如:

1.去年的大邱田径世锦赛,罗伯斯销魂一拽„„(刘翔)到手的金牌飞走了,罗伯斯的冠军也被最终剥夺,弄得个玉石俱焚。(《三湘都市报》,2012年2月20日)

2.纵观董洁与潘粤明之间的是是非非,从彼此猜忌、怀疑、防备、攻击,对抗步步升级,最后演变为骂街般的互相揭短,两败俱伤,玉石俱焚。(《深圳特区报》,2013年3月15日)

3.因跑官要官、拉票贿选而下马的官员„„最终„„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玉石俱焚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年10月26日)

4.文强卖官老婆牵线玉石俱焚警醒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年2月2日)

罗伯斯和刘翔都是世界顶尖的运动员,不能说谁是“玉”谁是“石”。董洁和潘粤明两个演员,竟然“骂街般的互相揭短”,足见修养都不高,但是还不能断定两人就有玉石之别。“因跑官要官、拉票贿选而下马的官员”早就都变成“石”了,哪里还有什么“玉”呢?至于文强和他的老婆,本来就是一丘之貉,跟“玉”更不沾边了。因此以上诸例都不能使用“玉石俱焚”。 “玉石俱焚”与“同归于尽”不同。“同归于尽”可以用于好的和坏的一同毁灭,也可以用于同是好的或同是坏的一同毁灭,就这一点来说,使用范围比“玉石俱焚”要宽。例如刘流《烈火金钢》二十三回:“他把两颗手榴弹一齐拉响,和敌人同归于尽。”老舍《四世同堂》四二:“他准知道,年轻人不走,并救不活老人,或者还得和老人同归于尽。”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京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划,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前引例1例4都可以改为“同归于尽”。例1也可以改为“两败俱伤”。至于例2、例3两例,删掉“玉石俱焚”就文从字顺了。

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篇六
《一曲开禧北伐的壮丽赞歌_辛弃疾_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_新论》

国古代文学研究

一曲开禧北伐的壮丽赞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论

○张  健  范盈盈

摘  要:经过对韩侂胄开禧北伐史实的考察,对辛弃疾北伐态度的研究,以及对词作本身和同一时期词作的探究之后,不难发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不是辛弃疾用来警告韩侂胄仓皇用兵之举,而是辛弃疾在声援韩侂胄北伐,为其擂鼓助威之作。

关键词: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新解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一生写下六百多首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作品豪放雄浑,气势磅礴,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辛弃疾一生都在动乱中度过。早年,他经历了“靖康之难”,愤然组织义军进行抗金战争。南归后,他不断上书,陈述自己的谋划和策略,但一直不被采用。四十三岁起,他一直赋闲在家,于信州的山水之间踌躇了他的满腔豪情。晚年,辛弃疾再度被起用,做过浙江安抚使和镇江知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他做镇江知府时所作。

这首词苍劲悲凉、壮怀激烈,被明代著名学者杨慎誉为“辛词第一”。“但是,对辛弃疾写作这首词的目的和作者在词中所表露的思想,人们历来有一个大体相同的认识,即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而仓促准备、发动开禧北伐的不满。他用南朝刘宋元嘉往事来警告韩侂胄南宋北伐的条件和时机都尚未成熟,警告他切勿轻举妄动,草率冒进。”[1]而且,韩侂胄根本不把辛弃疾放在眼里,只不过把他作为号召士大夫抗金的幌子,因此,这首词也表达了辛弃疾的壮志难酬和抑郁不得志。这种说法在薛祥生的《稼轩词选注》、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都有所体现。但这首词究竟是不是辛弃疾用来警告韩侂胄仓皇用兵之举,还值得商榷。对于这种说法,笔者则有些不同看法:笔者认为本词旨在声援韩侂胄北伐,为其擂鼓助威,并为开禧北伐咏唱了一曲壮丽的赞歌。

宁宗和韩侂胄欲北伐金人,故于1204年起用辛弃疾,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填写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故此词必然与开禧北伐密切相关,岳珂《桯史》卷第三“稼轩论词”中也直言此词是“序此府事”。后来开禧北伐失败了,史家不免以成败论英雄,再加上韩侂胄曾经发动“庆元党禁”,斥逐了大量道学家,因此,史家对其不免有负面评价,将其列入《奸臣传》;而在诠释此词时,有人在其用典上引申发挥,企图将辛弃疾和韩侂胄划清界限,称此词乃是抨击开禧北伐之作。所以,弄清楚韩侂胄开禧北伐的

首先,认为辛弃疾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为了讽刺和反对开禧北伐的人都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这种认识因袭了被韩侂胄打击的南宋道学和《宋史》的观点。实际上,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的根本动机是为了恢复中原,一雪亡国之耻。这从当时人们的评论中便可略见一斑。周密当时评论开禧北伐说,“韩侂胄习闻其说,且值金虏寝微,于是患失之心生,立功之年起矣。”[2]“且韩侂胄不知时移事久,人情习故,一旦骚乱,怨嗟并起,所以‘身陨之后,众恶归焉’。”[3]而且,当时韩侂胄的权势已经非常巩固,没必要再通过开禧北伐巩固权势。韩侂胄属南宋王室外戚,孝宗在位时,只做过一些小官。 1189年,孝宗传位于光宗,但光宗昏庸无能,同退位的父亲孝宗大闹矛盾。在孝宗去世以后,光宗坚持不肯执行丧礼,丧礼无法进行,朝中骚动。因此,赵汝愚和韩侂胄联合取得太皇太后的同意,强迫光宗退位,拥立光宗之子,也就是后来的宁宗。宁宗即位以后,朝中迅速转化为赵汝愚和韩侂胄的斗争,庆元五年即1195年韩侂胄运用政治手腕,把赵汝愚贬斥出外,夺取政权。但是赵汝愚并不是孤立的,他的身边环绕着一批士大夫,其中以朱熹为代表,这些道学家的力量随时可以动摇韩侂胄的统治。因此,韩侂胄于1196年提出伪学之禁,1197年指明它为逆党,之后更是贬斥了一大批道学家,而这也是他后来被列入《奸臣传》的一个原因。经过打击道学,驱逐赵汝愚一党,韩侂胄把权力集中到了自己的手里,庆元党禁后,韩侂胄飞黄腾达,先后拜太师,封平原郡王,又加太傅,位高权重,独揽南宋大权。所以于1201年,韩侂胄开始一致对外,准备北伐。可以看出,在打击道学,清除赵汝愚一党后,韩侂胄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已经非常稳固,根本没必要通过开禧北伐来巩固自己的权势。

更为重要的是,辛弃疾一直都是韩侂胄和开禧北伐的支持者。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抗金复国奔走,但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于孝宗、光宗年间隐居长达十八年之久。当韩侂胄准备北伐时,辛弃疾欣然出山。而且,辛弃疾在收到宁宗召见时,直言道:“金必乱必亡,愿付之原来大臣务为仓促可以应变自己。”[4]而后,辛弃疾也说道,愿“属元老大臣预为

34

史实和辛弃疾对开禧北伐的态度,是正确诠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关键。

2010.10

XIANDAI YUWEN

国古代文学研究

应变计”,这一付一属可见此时的辛弃疾已经将挥师北伐的希望寄托在韩侂胄身上了。而且,同年秋,韩侂胄五十三岁寿辰之际,“辛弃疾吟词两首为韩侂胄祝寿,其中将韩侂胄比作周武王的姜尚,认为北伐时机已到,希望韩侂胄运筹帷幄,渡江北伐,并坚信韩侂胄一定能取得北伐胜利,凯旋而归。”[5]正因为辛弃疾一直支持韩侂胄,所以在韩侂胄被杀之后被投降派弹劾以至于尽夺遗恩。

其次,辛弃疾不仅是韩侂胄和北伐的忠实拥护者,而且他并不认为开禧北伐是仓促行事。辛弃疾在被宁宗召见时,积极主张抗战,他基于爱国热情,将自己的大计写成《九议》,他敏锐地看到,金朝貌似强大,但是内部矛盾重重,只要宋朝上下齐心,善于谋划,抓住时机,一定可以收复失地。同年秋,辛弃疾又得到塞外传来的确切消息,说金人内乱已起,人民生活困苦,已经到了揭竿而起的时候。所以,辛弃疾催促韩侂胄趁此之际赶快挥师北伐,收复中原。而且,从与辛弃疾私交甚密的陆游的诗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战争的期待。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当时并不认为韩侂胄是仓促行事,反而大力支持他抓住时机,尽快北上。更为重要的是,韩侂胄对于北伐,不是没有布置的,从西北的程松,京西的薛叔似,两淮的邓友龙,到东南的郭倪,韩侂胄显然已经安排了一个金人反攻的局势。1206年即开禧二年战事爆发,战争一开始就收复了泗州、新息县,但是韩侂胄善于知人,昧于料事,当时主要战场虽然是在东南,但是川陕的战场起到最大的牵制作用,而当时,西北重兵主要掌握在吴曦手中,四月间东南还没有发动,吴曦已经和金人勾结。所以战争一起,“韩侂胄势必死守东南一隅,已经造成必败的局势。”[6]由此可见,韩侂胄对于开禧北伐,不是没有准备的,而且,辛弃疾一直是支持韩侂胄尽快北上的,所以,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讽刺韩侂胄仓促用兵之作显然与史实不符。

再次,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本身来看,辛弃疾满怀激情,登上北固亭,远眺中原大地,想到了古往今来盛衰荣辱的往事,写下了这首雄壮苍凉的怀古诗。起句“千古江山”,在江山之前冠以千古,可见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无限深情。几千年来,这篇土地一直抚育着中原人民,而现在,中原大地沦落他人之手,词人凝目远眺,还我河山之意呼之欲出。接着,作者由京口自然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和刘裕。在当时,不仅是辛弃疾,抗战派人士都充分肯定孙权的以弱胜强和力图进取,并热烈歌颂他所建立的功业。而南朝宋武帝刘裕,他曾经先后两次出师北伐,几乎统一了整个中原。可以说,辛弃疾在上阕中描写了两个积极进取、收复中原的有功之君,一方面是抒发自己挥师北伐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也是对韩侂胄的激励,希望他能够像孙权和刘裕一样收复失地、平定中原。

下阕,一开始辛弃疾就写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一历史典故是说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称帝之后,想建立封狼居胥的不世功业,结果却丢兵卸甲,一败涂地。辛弃疾明写刘义隆,实为暗喻宋孝宗。当时,孝宗起用张浚,进行隆兴北伐,最后却因孝宗的摇摆不定断送了这场战争。“元嘉草草”这三句谴责了刘义隆不能将北伐的事业进行到底,而隆兴北伐也正是因为孝宗的动

(张健,范盈盈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518003)

2010.10

注释:

[1][5]李传印:《辛弃疾与开禧北伐》,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版,第38页,第40页。

[2][3][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7页,第147页。

[4][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己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5页。

[6]朱东润:《开禧北伐前后陆游的政治立场和他在作品中的表现》,学术月刊,1957年版,第88页。

[7]庄严:《谈谈辛弃疾在镇江写的一组词》,江苏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第88页。参考文献:

[1]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辛更儒编.辛弃疾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3]周密.齐东野语(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3.[4]刘乃昌.辛弃疾与开禧北伐[J].文史哲,1978,(4).[5]李传印.韩侂胄与开禧北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4).

[6]谢朝坤.沉郁顿挫 悲壮苍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11).

摇,才导致最后的失败。在开禧北伐前,辛弃疾用此来激励韩侂胄,希望他不要像刘义隆和宋孝宗,而是要像刘裕一样将北伐的事业进行到底。紧接着,辛弃疾看到江北岸的人民举行祭祀社稷的吉礼,心中无限感慨:南宋境内人民始终不忘先仇,我们又怎能临阵退缩呢?作者再次以此激励韩侂胄。之后,全词结语中作者以廉颇自比,至此,作者那慷慨壮怀、坚持北伐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最后,从辛弃疾同一时期的词作来看,“从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三月,到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三月,在仅满一年的镇江知府任期内,辛弃疾连续写下了《西江月》、《清平乐》、《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生查子・ 题京口郡治座表亭》等一组词作。这组词都围绕着一个鲜明而突出的主题——支持韩侂胄北伐,表达了可偿宿愿的喜悦和久思战斗的豪情,以及胜利在望的信心。而他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竟然有如此兴致勃勃的创作冲动和如此果实累累的创作收获,也证明了这个主题的集中和强烈,已经达到了非充分表达不足以畅其情的程度。”[7]而且,不仅是辛弃疾做了这一系列的词作,他的好友陆游也写过相关的诗歌,其中两句是“身际风云手扶日,异姓真王功第一”,这首诗是陆游贺韩侂胄生日时所作,他和辛弃疾一样,都希望和支持韩侂胄领导抗战,出师北伐。心之所同,词之所归。

综上所述,经过对韩侂胄开禧北伐的史实的考察,对辛弃疾的北伐态度的研究,以及对词作本身和同一时期词作的探究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不是辛弃疾用来警告韩侂胄仓皇用兵之举,而是辛弃疾在声援韩侂胄北伐,为其擂鼓助威之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83989.html

    【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