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乐学园】
余光中的诗篇一
《余光中的诗》
诗歌经典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风铃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天问 水上的霞光呵 一条接一条,何以 都没入了暮色了呢? 地上的灯光呵 一盏接一盏,何以 都没入了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 一颗接一颗,何以 都没入了曙色了呢? 我们的生命呵 一天接一天,何以 都归于永恒了呢? 而当我走时呵 把我接走的,究竟 是怎样的天色呢? 是暮色吗昏昏? 是夜色吗沉沉? 是曙色吗耿耿?
火浴 一种不灭的向往 向不同的元素 向不同的空间 至热 或者至冷 不知该上升 或是该下降 该上升如凤凰 在火难中上升 或是浮于流动的透明 一氅天鹅 一片纯白的形象 映着自我 长颈与丰躯 全由弧线构成 有一种欲望 要洗濯 也需要焚烧 净化的过程 两者 都需要 沉淀的需要沉淀 飘扬的 飘扬 赴水为禽 扑火为鸟 火鸟与水禽 则我应选择 选择哪一种过程 西方有一只天鹅 游泳在冰海 那是寒带 一种超人的气候 那里冰结寂寞结冰 寂是静止的时间 倒影多完整 曾经 每一只野雁都是天鹅 水波粼粼 似幻亦似真 在东方 在炎炎的东 有一只凤凰 从火中来的仍回到火中 一步一个火种 蹈着烈焰 烧死鸦族 烧不死凤雏 一羽太阳在颤动的永恒里上升 清者自清 火是勇士的行程 光荣的轮回是灵魂 从元素到元素 白孔雀 天鹅 鹤 白衣白扇 时间静止 中间栖着智士 隐士 永远流动 永远的烈焰 涤净勇士的罪过 勇士的血 则灵魂 你应该如何选择 你选择冷中之冷或热中之热 选择冰海或是选择太阳 有洁净的灵魂啊恒是不洁 或浴于冰或浴于火都是完成 都是可慕
的完成 而浴于火 火浴更可慕 火浴更难 火比水更透明 比火更深 火啊 永生之门用死亡拱成 用死亡拱成 一座弧形的挑战 说 未拥抱死的 不能诞生 是鸦族是凤裔决定在一瞬 一瞬间 咽火的那种意志 千杖交笞 接受那样的极刑 向交诟的千舌坦然大呼 我无罪! 我无罪! 我无罪! 烙背 黥面 我仍是我 仍是 清醒的我 灵魂啊 醒者何辜 张扬燃烧的双臂 似闻远方 时间的飓风在啸呼我的翅膀 毛发悲泣 骨骸呻呤 用自己的血液 煎熬自己 飞 凤雏 你的新生 乱曰: 我的歌是一种不灭的向往 我的血沸停腾 为火浴灵魂 蓝墨水中 听 有火的歌声 扬起 死后更清晰 也更高亢 石器时代 每当我呆呆地立在窗口 对着一只摊开的纤手 拿不出那块宿命的石头 ----用神秘的篆体 刻下我的名字 证明我就是我 那宿命的顽石 就觉得好奇怪啊 仿佛还是在石器时代 一件笨拙的四方暗器 每天出门要带在袋里 当面亲手的签字还不够 一定要等到顽石点头 窗内的女人才肯罢手 死后要一块石头来认鬼 活着要一块石头来认人 为什么几千年后 还挣不脱石头的符咒 问
你啊,袋里的石头 什么时候你才肯放手? 或者所谓春天 或者所谓春天也不过就在电话亭的那边 厦门街的那边有一些蠢蠢的记忆的那边 航空信就从那里开始 眼睛就从那里忍受 邮戳邮戳邮戳 各种文字的打击 或者所谓春天 最后也不过就是这样子 一些受伤的记忆 一些欲望和灰尘 或者所谓春天也只是一种清脆的标本 一张书签曾是水仙或蝴蝶 星之葬 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 夏斟得太满 萤火虫的小宫灯做着梦 梦见唐宫 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 梦见另一个夏夜 一颗星的葬礼 梦见一闪光的伸延与消灭 以及你的惊呼 我的回顾 和片刻的愀然无语 秦俑 临潼出土战士陶俑 铠甲未解,双手犹紧紧地握住 我看不见的弓箭或长矛 如果钲鼓突然间敲起 你会立刻转身吗,立刻 向两千年前的沙场奔去 去加入一行行一列列的同袍? 如果你突然睁眼,威武闪动 胡髭翘着骁悍与不驯 吃惊的观众该如何走避? 幸好,你仍是紧闭着双眼,似乎 已惯于长年阴间的幽暗 乍一下子怎能就曝光? 如果你突然开口,浓厚的秦腔 又兼古调,谁能够听得清楚? 隔了悠悠这时光的河岸 不知有汉,更无论后来 你说你的咸阳吗,我呢说我的西安 事
变,谁能说得清长安的棋局? 而无论你的箭怎样强劲 再也射不进桃花源了 问今世是何世吗,我不能瞒你 始皇的帝国,车同轨,书同文 威武的黑旗从长城飘扬到交址 只传到二世,便留下了你,战士 留下满坑满谷的陶俑 严整的纪律,浩荡六千兵骑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慷慨的歌声里,追随着祖龙 统统都入了地下,不料才叁? 外面不再是姓嬴的天下 不再姓嬴,从此我们却姓秦 秦哪秦哪,番邦叫我们 秦哪秦哪,黄河清过了几次? 秦哪秦哪,哈雷回头了几回? 黑漆漆禁闭了两千年后 约好了,你们在各地出土 在博物馆中重整队伍 眉目栩栩,肃静无哗的神情 为一个失踪的帝国作证 而喧嚷的观众啊,我们 一转眼也都会转入地下 要等到哪年啊哪月啊才出土 啊不能,我们是血肉之身 转眼就朽去,像你们陪葬的贵人 只留下不朽的你们,六千兵马 潼关已陷,唉,咸阳不守 阿房宫的火灾谁来抢救? 只留下 再也回不去了的你们,成了 隔代的人质,永远的俘虏 叁缄其口岂止十二尊金人? 始作俑者谁说无后呢,你们正是 最尊贵的后人,不跟始皇帝遁入过去 却跟徐福的六千男女 奉派向未来探讨长生 第叁季 第叁季,第叁季属于箫与竖笛 那比丘尼总爱在葡萄架下 数她的念珠串子 紫
余光中的诗篇二
《余光中的诗》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组合。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 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肉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时,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宴会上,余光中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无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 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余光中爱憎分明,有时和朋友闲谈,不幸对方是俗人,他就会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
D.在余光中家中平常听不到音乐,因为他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从不马虎,他知道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 E.余光中是潜心育人的人师,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诙谐地称自己“艺术的多妻主义者”,他对美的人、事、物,品味极为敏感。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余光中的性格特点。(6分)
(3)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余光中的“诗思那么妙”的原因。(6分)
(4)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12.(1)BE(5分)A、“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错,原文“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C、“有时和朋友闲谈,不幸对方是俗人”错,原文“在宴会上,余光中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D、“他知道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错,原文“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 ’’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2)答案:①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外敛内溢/爱憎分明
②浪漫唯美
③谨言慎行/认真严谨
(每一点2分,适当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3)答案:①对美的追求“全神贯注”、神魂颠倒、“看到绝望才离开”;
②对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
③多方面接受美的事物(“艺术的多妻主义者”)。(各2分)
(4)答案:同意观点一: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2分) ①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
②全神贯注,做什么事都不马虎,不能出错。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 ’’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③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不愿与宴会上喋喋不休的俗人交谈(6分) 其他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选择第二个观点的适当扣分,答案回归文本。
余光中的诗篇三
《余光中诗歌》
余光中的诗篇四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惊这是八月,星在天上,人在人间。七夕已过,中秋未至,夏正可怜”(《幻》),“夜原是立体的,虽然时间在鼠噬”(《幻》),这是余光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细腻婉约,简约而有韵律美,从中,余光中的诗歌特点可见一斑。 从诗歌蕴含的情感来谈:余光中的诗歌不管是题咏爱情、风物还是怀念故土,都充满了感伤凄美的色彩,如“月是盗梦的惊魂,今夕,回不回去?”、“轮回在莲花的清芬里,超时空地想你,浑然不觉蛙已寂,星已低低”(《中元夜》),寥寥数语,寂静的夜和深沉的思念,便如在眼前。除了爱情,“乡愁”是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家国之思亦是若隐若现贯穿“乡愁”的始终。无论是《漂给屈原》,《夜读》,还是《乡愁》,都展现了诗人那伤感而悲壮的情感历程,在诗人的诗歌中,处处蕴含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命运的双重关系。
从表现形式来谈:他的诗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韵,而是情感的互渗,在他的诗歌里可以找到整个情感流动的脉络历程。“空中有风,风中隐隐,有钟声,自无处来,向无处去,无始无终。背风而立,钟声涌起,如潮生远海,如回忆。钟声沉寂。”(《升》),这首诗多用四言句式,间杂三言、五言于其中,使得节奏轻盈,再加上以“忆”、“寂”结尾,不仅押韵有致,而且给人以悠远空灵的虚无之感,从而使得字面意义与蕴含的思想感情相契合,“风”、“海”、“钟声”、“回忆”浑然一体,一种落寞却不凄凉的美感萦绕于读者心中,这也是诗人情感的流动与诗句中的表征。再从字面上来看,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文字简洁易懂,简洁流畅的文字里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同时具有西方象征派的特色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感,这也是诗人写诗歌的成功之处。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说信手拈来,在诗人的组织下成了情感丰富,意义深刻的抒情诗歌,这不得不叫人佩服。
关于散文方面,余光中经常用文字的简省, 空白的利用, 停顿的变换来改变语言节奏、语言旋律, 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律动。他特别善于利用音律与节奏来作文章, 创造各种各样的既能切合物、景、情, 又能充分展示主体的心情意绪和情感激流的艺术节奏, 或跌宕起伏, 或流畅自然, 或宛转缠绵。
先看看《听听那冷雨》中的“雨”:“听听, 那冷雨。看看, 那冷雨。嗅嗅闻闻, 那冷雨。舔舔吧, 那冷雨。”“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 清清爽爽新新。”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 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 点点滴滴, 涝傍沱沱,浙沥浙沥浙沥, 一切云情雨意, 就宛然其中了。”这样的语句, 读起来让人觉得似乎是在消受一种雨的淋淋漓漓, 浙浙沥沥, 体会一种雨的形感和质感。作者充分利用了汉字双声叠韵的美质, 将古诗词言语的组合方式化用入文, 写得叠字连绵。雨形, 雨态, 雨声, 雨情, 境界俱出, 简直就是直接用文字的雨珠, 声色光影, 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
余光中的诗篇五
《论余光中的现代诗》
2009年6月
第2期Journalof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Jun.,2009NanjingNormalUniversityNo.2
论余光中的现代诗
古远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4)
摘要:论作品之丰富、思想之深广、技巧之超卓、风格之多变、影响之深远,余光中无疑是
当代诗坛成就最大者之一。他是中国当代大诗人之一。
关键词:余光中现代诗诗坛祭酒
中图分类号:1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853(2009)02—057—05
余光中在1949年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他与覃子豪等人创立蓝星诗社,成为后期蓝星的领袖。他的诗作题材多样,蕴涵丰富,情采兼备,内容多为抒发个人的悲悯情怀以及对土地的眷恋,对环保的呼喊和对现代人与事的剖析。余光中一生与诗为友:写诗,译诗,教诗,评诗,编诗,在诗歌创作领域有“当代大诗人”…之美誉,还被台湾著名评论家颜元叔称为中国现代“诗坛祭酒”【2]。
关于余光中的创作,有论者将其分为八个时期:一、最早的格律诗时期(1949—1956)。二、现代化的酝酿时期(1957—1958)。三、留美的现代化时期(1958—1959)。四、虚无时期(1960—1961)。五、新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3)。六、走回近代中国时期(1964—1969)。七、朴素的民谣风格时期(1970—1974)。八、历史文化的探索时期(1974—1981)。L31从1974年到1985年,流沙河则称之为余光中的“香港时期”【lJ。这是余氏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香港沙田的十年间,他生活大定,心情安稳,创作丰收,是“生命旗子落在一个最静观的位置”上【引。
刚告别吐露港的潋沣,又投入了西子湾的浩渺。从1985年9月起,余光中开始了“高雄时期”。这时的余光中不是享受物质文明的过客,而是来做开垦文化的归人。他到了古稀之年仍文思泉涌,以百JIl人海的磅礴气势喷涌着炽热的创作之泉。
台湾众多著名诗人差不多都经历过从西化到回归的演变。以余光中来说,有一度他是“浪子”,向西天取经不回头。他的某些作品,以模仿西方诗人为能事,如作于1954年的《我不再哭泣》,几乎改写自系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名诗SoWeWe’11GoNoMoreA—Roving。写于1955年秋的《饮--/k四二年葡萄酒》,便是他艳羡西方的真情流露:
何等芳醇而又鲜红的葡萄的血液!/如此暖暖地,缓缓地注入了我的胸膛。/使我欢愉的心
中孕满了南欧的夏夜,/孕满了地中海岸边金黄色的阳光'/和普罗汪斯夜莺的歌唱。
1958年,余光中第一次到美国,原本想通过深造进一步亲炙英美现代诗的真谛,可他发现碧眼黄髯儿看不起黄皮肤黑眼睛的东方人,对中国诗歌只知道李白杜甫,而对五四以来的新诗了解得很少,更遑论台湾现代诗了。他开始感悟到:月亮并不是西方的圆,于是,1959年他写了《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
坚度。
收稿日期:2008—12—17
作者简介:古远清.男,1941年生,广东梅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04AZW001。57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易沸腾,/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且无法自动还原。
此诗准确而生动地写出赴西天取经者受到排挤而感到冷漠。“中国的太阳”虽然离他太远,但在遥远的新大陆仍能隐约感受到民族的苦难,使他十分不情愿在西方的鸡尾酒会里和金发碧瞳们一起溶化。这是作者潜藏的民族意识抬头的开始。
由美返台后,余光中作品的西方色彩逐渐淡化,写了批判工业文明并作古今对照的作品。这时的诗风不再晦涩。他过去曾心仪于存在主义及其表现手法,现在已认识到它存在着面目不清,语言模糊,节奏支离破碎等弊端。他长达626行的长诗《天狼星》,在“现代”与“中国”、“世界”与“本土”之间找平衡。他不再否定一切,声称要和虚无再见【5J。他不再一提到艾略特和叶慈就顶礼膜拜,转而认为唐诗宋词更有吸引力。他重新认识现代派,大呼“回到中国来”,主张中国人一定要写中国诗。他反对某些人要把台湾诗坛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做法,声言要走新的道路。这新的道路,就是向中国古典文学寻宝。寻宝不是复古,而是将传统加以改造。有人攻击他这是“新古典主义”,他贬词褒用,承认自己写的是“新古典主义”作品,这种作品大胆地向宋词美学撷取精华,在古典的节奏与韵律中徜徉,向西化诗风挑战,其代表作是首次留美返台后出版的《莲的联想》。众所周知,“莲”是东方美的理想化身。其中的许多作品打上了东方美学的烙印,不少诗篇吸收了宋词和唐诗乃至诗经的精华,如《碧潭》:
十六柄桂粱敲碎青琉璃/几则罗曼史躲在阳伞下/我的,没带来,我的罗曼史/在河的下游
如果碧潭再琉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
八点半。吊桥还未彰暑假刚开始,夏正年j至/大二女生的笑声,在水上飞/飞来蜻蜒,飞去
蜻蜒
飞来你。如果你栖在我船尾/这小舟该多彩这双桨该忆彤谁是西施,谁是范蠡
那就划去太湖,划去洞庭/听唐朝的猿啼/划去潺潺的天河/看你濯发,在神话里
就覆舟,也是美丽的交通失事了/你在彼岸织你的锦/我在此岸弄我的笛/从上个七夕,到
下个七夕
这首现代诗歌显示了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密切关系,有深厚的唐诗宋词的韵味。开头一句系从苏轼《前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中点化而来。之所以说是“点化”,是因为作者没拘泥于苏轼原旬的意境,而用现代的“青琉璃”去形容潭水的碧绿,用“十六柄桂桨”写小舟的美丽,同时又让桂桨去敲破青琉璃,诗意浓厚。更妙的是,“敲碎”二字赋静止的画面以声响,将视觉的美与听觉的美揉合起来,富有古典情趣。
余光中历来反对做传统的“孝子”,也反对只知道向西天取经的“浪子”,而主张做一个“回头的浪子”,“去西方的古典传统和现代文艺中受一番洗礼”【6J。诗中写情侣在河的下游,明显受《诗经》“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影响。与“复古”者不同的是,他吸收后经过肠胃的充分消化,以至使未读过《诗经》的人也能理解作品的诗意。“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和此诗的副题一样均出自李易安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令人惊叹的是,余光中将名词“舴艋”作形容词用(“再舴艋些”),用得那样自然工巧——和前面的“如果碧潭再琉璃些”将“琉璃”作形容词用,把碧绿的潭水写得愈加晶莹透彻,我们敬佩作者精于裁章练句的功夫。“八点半。/吊桥还未醒”,则一反前面古典而优雅的笔调,用纯粹的现代人感受写大学生们泛人潭中的青春活力。接连三个“飞”字,将“吊桥”和“夏”拟人化,再加上飞扬的笑声和“蜻蜒”的比喻,使整个句子显得俏皮、轻巧,具有流光溢采的飞动之美。欢愉之情冲破了原先因未带“罗曼史”引起的深沉忧伤,真是可圈可点,可歌可叹。经过余光中艺术的再创造,碧潭早已不是台湾的碧潭,情侣也决不是“我”和现实中的表妹,而成了文学史上的不朽情人西施和范蠡,这便是余光中所建立的新的活的传统。
余光中除数次访问美国外,还到过其他国家。他每次回国,诗风均会有所变化,有人称余光中为“艺术的多妻主义者”[7’不无道理。他在一本诗集的序言中说:“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58
余波,便是泰唔士的河水。所酿也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向那块大陆……。”[8】《白玉苦瓜》便典型的体现了他以“中”抗“西”,以“今”对“古”的回归特点。这不仅从作者所歌咏的对象是中国特产可看出,而且从诗中丰厚的民族内容和象征意义,以及文言词语的运用和形式韵律所保留的五四新诗特色,也可印证这一点。
从1949年到1955年,余光中师承的是新月派的唯美浪漫风格。1955年开始,他钟情现代主义。《白玉苦瓜》后,他悼屈原,歌李白,咏杜甫,读东坡,咏史题材增加。多次赴美他亲眼看到现代诗朗诵听众寥寥,与摇滚乐的上万观众形成鲜明的反差。余光中由此得到启示:二十几年来台湾诗坛流行的“诗非歌,歌非诗,两者必须分离”的观念必须重新认识。“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在指证:许许多多好诗,都产生在诗和音乐结婚的蜜月,不,蜜朝蜜代。今日英美摇滚乐的盛况,令我益坚此信。”【9】(第五氯P135’这就难怪他受美国摇滚乐启发后写的《民歌》、《乡愁四韵》等诗作中增加了诗的音乐性和可诵性,语言也力求简洁自然。
余光中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颇受中国古典诗影响的美国诗人艾肯”的诗“有晚唐和南宋的韵味”,这其实是余光中自己的最佳自白。如名篇《等你,在雨中》末段: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地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W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姜白石,即姜夔,为南宋后期最重要的词人。其作品以“襟韵高、风神潇洒”作为标准,和另一重要作家吴文英由密丽而转为晦涩的词风区别很大。余光中的这段诗,使人联想到姜白石《念奴娇》中的句子:“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两者都用了“青盖亭亭”或“雨后的红莲”的拟人手法,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诗具有了清澈秀逸的意境与音乐般柔和、亲切的韵味。正如冯云涛所说:一个是在词中成了“情人不见”的情人;一个是在诗中“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的你。于是前者是依依不舍的“争忍凌波去”;一个是沉醉在美化了的情境之中¨0J。
余光中最著名的《乡愁》抒发了海外游子的赤子情怀。此诗出现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绝妙的意象,贴切地表达了离乡、漂泊、诀别和望归而不能归的离愁别恨,将抽象的“乡愁”真切、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是余光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余光中的诗虽不以写实性、社会性见长,但他同样是一位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他对台湾选战中出现的丑恶现象的刻画,描绘得入木三分。《拜托,拜托》,描绘了他看到的候选人因文化素养严重不足而出现的种种伤风败俗的现象。余光中对选举歪风的讽刺还有《敬礼,木棉树》。《控诉一支烟囱》,则是他高雄时期写的声讨空气污染的经典之作:
用那样蛮不讲理的姿态/翘向南部明媚的青空/一口又一口,肆无忌彬对着原是纯洁的风
景/像一个流氓对着女童/喷吐你满肚子不堪的脏话/你破坏朝霞和晚云的名誉/把太阳挡在毛玻璃的外边/有时,还装出戒烟的样子/却躲在,哼,夜色的暗肜向我恶梦的窗口,偷偷地吞彬你听吧,麻雀都被迫搬了家/风在哮喘,树在咳彬而你这毒瘾深重的大烟客啊/仍那样目中无人,不肯罢手/还私自掸着烟屑,把整个城市/当做你私有的一只烟灰彩假装看不见一百三十万张/——不,两百六十万张肺叶/被你薰成了黑恹恹的蝴彬在碟里蠕蠕地爬动.半开半闭/看不见,那许多蒙蒙的眼瞳/正绝望地仰向/连风筝都透不过气来的灰空
诗通篇历诉烟囱的各种“罪状”,诸如流氓罪(“像一个流氓对着女童/喷吐你满肚子不堪的脏话”)、诽谤罪(“破坏朝霞和晚云的名誉/把太阳挡在毛玻璃的外边”)、欺骗罪(“还装出戒烟的样子/却躲在,哼,夜色的暗彤向我噩梦的窗口,偷偷地吞吐”)、伤害罪(“麻雀都被迫搬了影风在哮喘,树在咳嗽”)、毒气扩散罪(“还私自掸着烟屑,把整个城市/当做你私有的一只烟灰碟”)、屠杀生灵罪(“两百六十万张肺叶/被你薰成了黑恹恹的蝴蝶”)¨1l。诗人控诉环境污染,但如此庄重的主题用风趣的笔调写出,不能不使人佩服诗人构思的奇巧和想象力的丰富。
在台湾乃至香港和大陆,余光中是一位争议极大的诗人。他被一些左倾评论家戴上“卖国主义诗59
人”的吓人帽子,理由是他写过中国文化是“蠹鱼食余的文化”,他要“焚厚厚的二十四史取一点暖”,他说“中国中国你是不治的胃病”、“中国中国你令我早衰”。在这里,批评者陈鼓应用的是摘句法,而不管全文的主旨和上下文的联系,轻易得出余光中既不爱台湾本土也不爱中国的结论¨引。其实,正如颜元叔所说:对某些官式的爱国主义者而言,余光中“不治的胃病”这些话是“失败主义者”的泄气话。但是,余光中敢于把这些话写在纸上,为自己以及许多其他的人作心灵的见证,这是够勇敢够爱国的了。余光中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诗人,他爱中国深,感触深,深得简直接近绝望:“中国啊中国你逼我发狂。”他又说:“中国中国你令我早衰”。无疑的,《敲打乐》的前半部充满着国耻感、羞耻感。但是,这首诗后面有个转变:“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渺中国是我我是中国”,这显示了余光中的民族心不仅没有死,而且像火山一样愤怒与激烈【l31。颜元叔说余诗后面的转变,很重要,可陈鼓应“摘句”时有意忽略,这在一定程度上愚弄了读者。
当然,陈鼓应的文章并非一无是处,他认为包括余光中在内的现代诗人语言“流人怪诞费解的地步”。但陈鼓应文学功底不足,对诗歌的艺术规律了解不多,因而常常误读余光中的作品。他的“余光中论”,在演绎推理过程中,经常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甚至为了自己论证的需要把余光中的诗句进行拼接,这样就难免曲解作品的原意,得出来的评价当然不会公允。对余光中,陈鼓应还有乱扣帽子的嫌疑。比如“灵魂嫁给旧金山”,原文是这样的:
荡荡的面包篮,喂饱大半个美国/这里行吟过惠特曼,桑德堡,马克・吐温/
行吟过我,在不安的年代/在艾略特垂死的荒原,呼吸着旱灾/老鼢死后/草重新青着青着
的青青,从此地青到落矶山下/于是年轻的耳朵酩酊的耳朵都侧向西岸/敲打乐巴布・狄伦的旋律中侧向金斯堡和费灵格蒂/从威奇塔到柏克丽/降下艾略特/升起费特曼,九缪斯,嫁给旧金山l【9】(摹‘J1..1—30)
正如黄维梁所说:1960年代,金斯堡于美国西岸的旧金山崛兴。新一代的诗人颇有把美国诗坛的风骚领过来之概。九缪斯是希腊神神话中掌管诗歌的女神。“九缪斯,嫁给旧金山!”指的就是这美国诗坛的事,而并非指余光中嫁给旧金山。他对中国的感情深厚浓烈,与中国连在一起,中国使他不快乐,也使他快乐。1966年写的《当我死时》云: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
国度‘14】(PI%’
在这里,不是陈鼓应戴着有色眼镜看到的余光中以葬在英国的西敏寺为荣,而是以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为荣。中国是“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这哪里有半点崇洋媚外的影子!至于“患了梅毒依旧是母亲”,陈鼓应只见“梅毒”而不见“母亲”。余光中写的“梅毒”,是指“文革”。患了重病的母亲仍然是母亲,这是一种爱之深也恨得深的情感,不能单拿“梅毒”二字做文章。
晚年的余光中,已由热血的青年诗人变为冷眼阅世的老教授,其诗风不再激烈而趋向平和,对诗坛论争不再像过去有“巩固国防”的兴致。他认为,自己“与世无争,因为没有人值得我争吵”,并自负地认为“和这世界的不快已经吵完”。可只要还在写作,还未告别文坛,就无法躲避论争。这就难怪有海峡两岸学者、作家质疑“余光中神话”时,他不得不著文答辩,十分不情愿地再扬论战的烽烟,写有《向历史自首?》一文,坦承《狼来了!》是一篇坏文章。经历过一系列论战的洗礼和考验,尤其“向历史自首”后的余光中,他在两岸三地读者的心目中,仍能傲视文坛、屹立不倒,其原因在于:
一是从创作的数量和质量看,余光中半个世纪来已出版了18本诗集、11本散文集、6本评论集,另还有13本译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九卷本《余光中集》,全面地反映了他创作和评论等方面的成就。当然,光有数量还不行,还要有质量。余光中虽然也有失手的时候,写过平庸之作乃至社会效果极坏的文章,但精品毕竟占多数,尤其是传唱不衰、脍炙人1:3的《乡愁》,已足已使余光中在当代文学史上留名。
二是从文体创新看,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做到了“诗文双绝”,乃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比诗写得还好。他的散文综观中西,兼及古今。他用现代人的意识和表现方法,描绘现代社会的独特景观60
和现代生活的深层体验,努力成就散文的现代风范。这是余光中为当代汉语散文所做的一大贡献。
三是理论与创作互补,创作与翻译并重。以评论而言,他在1970年代就提出了“改写”新文学史的口号,并在重评戴望舒的诗、朱自清的散文等方面作出了示范¨引。在翻译方面,他无论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既不“重意轻形”,也不“得意忘形”,在理解、用字、用韵以及节奏安排上,都有所超越。他既是一位有理论建树的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从翻译的经验与幅度、翻译的态度与见解、译作的特色与风格、译事的倡导与推动等方面,表现出作者、学者、译者三者合一的翻译大家风范。
四在影响后世方面,张爱玲有“张派”,余光中在香港也有“余群”、“余派”乃至“沙田帮”【16】(哪一期)。台湾虽然还没有出现自命“余派”的诗人,但至少是“余风”劲吹。在大陆,“余迷”更是不计其数,不少青年作家均把余氏作品当作范本临摹与学习。他的作品进入大陆中学、大学课堂,许多研究生均乐于把余光中文本作为学位论文的题目。
五是在对待别人的批评方面,有大家风度。如“我骂人人、人人骂我”的李敖,直斥余光中“文高于学,学高于诗,诗高于品”,定性为“一软骨文人耳,吟风弄月、咏表妹、拉朋党、媚权贵、抢交椅、争职位、无狼心,有狗肺者也。"【17](聊娜’可余光中对这种大粪浇头的辱骂,不气急败坏,不暴跳如雷,更不似大陆的另一“余”(秋雨)动辄与人对簿公堂。这种不还手的做法,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坚守了古典儒家的准则:“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总之,“在这六十年里,论作品之丰富、思想之深广、技巧之超卓、风格之多变、影响之深远,余光中无疑是成就最大者之一。要选择大诗人的话,他是一个呼声极高的候选人。”【16J(P14’
参考文献:
[1]流沙河.诗人余光中的香港时期[J].香港文学,1988(12)、1989(1—2).
[2]颜元叔.诗坛祭酒余光中[N].台北:中国时报,1985一lO一02.
[3]刘裘帝.论余光中诗风的演变[J].台北:文讯,1986(25).
[4]余光中.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自序[M].台北:洪范书店,1987.
[5]余光中.再见,虚无![M].台北:蓝星诗页.1961(37).
[6]余光中.古董店与委托行之间[A].掌上雨[c].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6.
[7]洛夫、痖弦、张默编.七十年代诗选[M].高雄:大业书店,1967.
[8]余光中.白玉苦瓜・自序.台北:大地出版社,1974.
[9]余光中.余光中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10]冯云涛.联想的联想[N].台北:中华日报,1974—02—21.
[1l】吴奔星主编、毛翰等人赏析[M].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
[12]陈鼓应.这样的诗人余光中[J].台湾:大汉出版社,1977.
[13]颜元叔.余光中的现代中国意识[M].台北:纯文学,1970(41).
[14]黄维梁.火浴的凤凰[M].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86.
[15]余光中.评戴望舒的诗.论朱自清的散文[A].青青边愁[c].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87.
[16]黄维梁.期待文学强人[M].香港:当代文艺出版社,2004.
[17]孙尘.孛敖新传[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丁可
OnYuGuangzhong’sModernPoems
ofthegreatestpoetsforhisabundantworks,pro-GuYuanqingAbstract:InmodernChina,YuGuangzhongisoHe
foundthought8,bfiUiantskilh。variedsWlesandfar—reachinginfluence.
Keywords:YuGuangzhong,modernpoem,thegreatestpoet61
余光中的诗篇六
《余光中的诗歌》
余光中的诗篇七
《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
于,C.、想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I警r:t:l
徐
芳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400700)
摘要:余光中先生以诗和散文成名。然而他学贯中西。
在文学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不仅译介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还发展成一套自己的译论。本文以他关于翻译与创作关系的论述为主线,阐述其主要译学思想.并通过分析他翻译的英美诗歌,看其翻译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体现.以及对于后
进译者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美诗歌翻译余光中译学思想
提到余光中,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那些家喻户晓、广为传诵的诗篇,还有那些气势雄浑、色彩瑰丽的散文。然而.余光中先生不仅是成功的诗人和散文家.同时还是优秀的文
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的教学、创作、翻译和
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除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余光中也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其翻译范围』“泛,包括诗歌、传记、小说、戏剧;产量颇丰。至今已出版翻泽集十一种;并且在长期的翻译实践巾。形成了自己
的一套译学思想。
余光中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为艺术,则必有其创造性。翻译与创作有相通之处,两者都是要将一种经验转换成文字。不同的是,作家是将自己的经验翻译成文字。一切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是一种“不拘的翻译”、“自我的翻译”。而译
者要进行翻译的这种经验,已经有了文本,有其既定的内容和
外貌,容不得译者擅自变更。然而,译者在将这种经验从一种
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时,在字词的选择、句子结构的安排、整体风格的把握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
的创作。他在谈自己译诗的经验时说:“翻译的心智活动过程
之中,无法完全免于创作。……一位译者必须斟酌上下文的需
要,且依赖他敏锐的直觉。这种情形,已经颇接近创作者的处境了。”因此,“翻译也是一种创作,至少是一种‘有限的创作”(余光中,2002:34)。
在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最难,也最能体现译者水平。余光中以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兼具深厚的围学和西学功底.翻译了大量英美现代涛歌。凭借严谨的态度、醇厚的语言修养、天赋的艺术才能,他翻译的英美诗歌质量上乘。带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本文拟从余光巾翻译的英美现代诗歌人手.分析其译学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和应用。
一、文学翻译需要“变通的艺术”
关于翻译,余光中有很多精辟的譬喻。“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如果说。原作者足神灵。则译者就是巫师,任务是把神的话传给人”(余光中,2002:55)。既然如此。这
种双方之间的妥协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而“巫师”应该如何用
人话传达“神谕”,既要忠于神,又要让人听得懂?这就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变通之道”。在翻译巾,究竟应该靠近源语多一点,还是靠近译入语多一点?应该“直译”多一点,还是“意译”多一点?这也是译界中争执得最多、最久的问题。余光中提出鸠摩罗什“翻译为嚼饭喂人”的比喻,并转化译文“生”与“烂”的问题。他说:“译文太迁就原文,可谓之‘生’。俗称直译;太严就译文所属语言,可谓之‘烂’,俗称意译。”他认为理想的1半文,既不能生,也不必烂。够熟就好(金圣华,2006)。他说:“我做译者一向守一个原则:要译原意。不要译原文。只顾表面的原文,不顾后面的原意.就会流于直译、硬译、死译。最理想的翻译当然是既达原意。义存原文。”如果遇到难以两全的时候,“只好就迳达原意,不顾原文表面的说法了”
万方数据
(余光中。2002:126)。
在一般的文学翻泽中。要把握好这种“变通的艺术”已是不易。而诗歌,作为各种文学体裁中语言最精粹凝练、艺术技
巧最丰富多样的一种,其翻译更是难上加难。中英两种文字。在形、音、文法、修辞、思考习惯、美感经验、文化背景上相距甚
远,而在诗歌翻译中,既要传达原诗的思想内容,又要尽量贴近原诗的形式.更要再现原诗的意境与神韵,做到“诗美再
现”,这种心智活动的过程。似乎比创作更加繁复。下面,我们
将通过赏析美国女诗人狄金森(EmilyDickinson)的一首名诗《殉美》(,DiedforBeauty)的两种译本,看余光中是如何以驾驭两种文字的深厚功力.在翻译实践中贯彻自己的翻译原则的。
原诗:IdiedforBeautv——butwasscarce/Adjustedintlle
Tomb聊hen
Room——枷e
OnewhodiedforTruth.waslain/In
an
adjoining
questioned
IFailed”?/-ForBeauty”,
I
replied——-,“And
are
One一1啊e
Brethren.are’.He
KndSO.a8Kinsmen.met
a
Wesai釜一ll
H斫truth——J11lemself
softly“Why
Night——|
talkedbetweenthe
theMoss
hadreached
onr
lip铲一/AndRooms-一,LIntil
covered
u矿—ournames.
余光中译:我为美死去。但是还不曾/安息在我的墓里,又
有个为真理而死去的人,来躺在我的隔壁。,,他悄悄地问我为何以身殉?/“为了美,”我说。,“而我为真理,两者不分家;,我们是兄弟两个。”,,于是像亲戚在夜间相遇。,我们便隔墙谈天。,直到青苔爬到了唇际,/将我们的名字遮掩。
一个为真理而死的人.躺下/在我的隔壁—,,他轻声地问起
张围海译:我为美而死了——但刚刚,安躺在坟墓里/便有
“我为何而死?”,“为了美”.我答日——,“而我——为了真理——两者为一体——/我们是兄弟”。他说——_,,于是像亲
戚,相遇在夜里——,我们隔墙谈天说地m/直到青苔爬上我
们的双唇——,将我们的名字遮蔽。
狄金森的短诗,风格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她的诗大都采取童歌(nurseryrhymes)的形式。单数诗行为“抑扬格四音步”(iambictetrameter).双数诗行为“抑扬格
三音步”(iambictrimeter),形成独具特色的“四行体”(qua.
train)。她的诗中多用破折号,足因为创作时常常思如泉涌。来不及标点,便以长划代之。她的创作打破了传统,句子常常不合文法,用韵也往往是邻韵(para—rhyme)。然而看似不合章法的创作手法,产生的却是清新隽永、灵气逼人的诗作。
从两段译诗的形式一卜来看.张译似乎是对原诗的绝对“忠实”,从字词的排列,到句子结构,甚至是标点符号。几乎都与原诗一一对应。然而,诗歌是一种最感人的文学形式,诗人运用的一切语肓和艺术技巧,都足为了创造一种整体的效果。而诗歌的翻译,也要努力去再现这样一种效果。张译看似与原文形式一一对应,实则没有体现出原诗的节奏感。所选字词平庸,句子结构松散,未能再现原诗那种轻盈、空灵的美感。这其实正是对原诗的“不忠”。在余光中的翻译中,为了符合中文的表述习惯,以及结构的紧凑,所有破折弓均省去.在尽可能贴
近原诗形式的前提下,部分字词的位置作了必要的调整,以满
足音韵、节奏上的需要。每一节中双数行押韵。单数行以“四顿”代“四音步”,双数行以“三顿”代“三音步”,较好地体现了原文格律上的特征。在用词上简洁凝练,“不曾”、“安息”、“以身殉”、“唇际”,这样的字句朴实义有诗意,句子结构紧凑而有节奏感,从整体上再现了狄金森的风格,使读者完全感受到女诗人对美与真的执着追求。读他的译诗时,似乎可以想象诗人
的灵魂附着在译者身上,译者“成了天才的代言人,神灵附体的乩童与巫者”(余光中,2002:177),达到了傅雷所说“理想的译文仿佛足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傅雷,1984:80)之境界。
二、用优美地道的中文.做英汉文学翻译
既然文学翻译在某种程度卜.是・种创作,那么译者就算不是作家,也要有作家一般驾驭文字的能力。表现在文学作品的英译汉中,就是要有相当的中文水平,能用地道、流畅、优美
的中文来再现原作。
谈到中文的地道和优美.就不能不提到余光中先生对于
中文西化趋势的关注。他在一系列文章中谈到了对于目前中
文发展趋势的忧虑。他指出,从新文化运动至今。白话文一直
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义可以分为“善性西化”和“恶性鹏化”。“善性西化”可取,“恶性西化”则不可取。造成“恶性I『tf化”的原因。・是读英文的直接作用,二是看翻译作品的
间接影响。凶此他认为,对于维护中文的简清、优美.译者负有
重大责任。
余光巾认为,当今中文受到的严重污染。很大程度卜要归咎于公式化“翻泽体”的泛滥。他举了大量实例来印证这种机械套用式的“翻译体”对中文的危害。例如,站“when”就“当”。
见“and”就“和”,见“一ly”就“地”。见“if'就“如果”,还有遇到名
词复数一律加“们”,不适当地套用被动语气,滥用代名词、介系测等。此外,目前中文的翻译和创作作品巾,“的”字的使用可说是泛滥成灾,因此他特别提出著名的“的的不休”之说。英文形容词在词尾和语法组成一I:变化多端,而中文里全都交给“的”字去承担的话,则往往造成句于冗长繁杂,文意纠缠不清,失去了节奏和美感(余光rfl,2002:178)。
余光中不仅对公式化的“翻译体”进行讨伐.呼吁译界人士为维护中文的纯洁而努力.自L三也身体力行,在翻译实践巾
为广大译者树证-r值得效仿的榜样。下面就以他翻泽的英国诗人雪莱(PercyByssheShelley)一首变体十四行诗《英伦:一八一几年》(England讥1819)为例,看他如何巧妙处理原诗中
大量出现的形容词和定语从句.从而避免陷入“的的不休”的
困局。
原诗:An
old,mad,blind,despised,anddying
kinr卅嘲noes,
dregsoftheirdullrace,whoflow/Throughpublic
scorn--mud
a
muddyspring;/Rulers,whoneither
see,nor
feel。norknow,
leech—like
to
theirfainting
countrycling,/Tilltheydrop。
inblood,withouta
blow;/Apeoplestarvedandstabbedin
untilled
6eld一/Anarmy.whichliberticideandprey/Makes
a
two—edgedsword
to
allwho
wield--/Goldenandsanguine
whichtemptand
slav一/ReligionChrisfless.Godless—abook
Senate--Time’Swontstatute
unrepealed--/Are
graves,
which
a
gloriousPhantommay/Burst,toillumine
our
tempes.
day.
译诗:义狂又盲,众所鄙视的垂死老王——/王子王孙.愚原诗在语法结构上十分复杂。翻译难度相当大。全诗是一万方数据
结构。将原来长达2l字的句子缩短至13字,原来的六个“的”也只剩下了一个。结果经过余光中的巧妙处理。绉首译诗中只出
现了七个“的”字。全诗结构紧凑,语言流畅,诗意盎然,显示出
余光中高超的中文水平和非凡的创作才能。
三、英美诗歌翻译中的格律问题
一般说来,作家而兼事翻译,难免会让译文受到自己刨作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在涛歌翻译巾,由于译涛是相当感性的,译者自己的格凋就更容易渗透到译文巾去。余光中在承认这一点的同时.又举出‘r“性格演员”与“干面人”这一对譬喻,来阐述对于涛歌翻译的见解。他说,如果泽者在翻译各种风格的
诗歌时都脱离不f自己的调调,那就只能算足个“性格演员”,演什么角色都摆脱不了自己的味道。而真lE理想的译诗中,“最好是不见译者之‘我’的。在演技上,理想的译者应该是‘千
面人’,不是“陛格演员”’(余光中,2002:36)。
因此.他主张泽诗应尽量注意原文的格式与音律之美,译
文体裁以贴近原文为依归。凡足韵律诗译出来必然押韵,译自
由诗则不然。译者必须细心领会和分辨不同诗人的风格,如爱伦・坡擅长头韵,佛洛斯特爱用单音节的前簧词和副词,艾略特喜好复音节的名词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译者的风
格笼罩原文(金圣华。2006)。
以下便以爱伦・坡(EdgarAllenPoe)名诗《大鸦》(‰Raven)
第七节的翻译为例.探讨余光中在诗歌翻译格律转换方面的
技巧。
原诗:Open
hereIflungtheshutter,when,withmany
a
flirt
flutter./Intheresteppeda
statelyRavenofthesaintlydaysof
theleastobeisancemadehe;notaminutestoppedorhe。/But,withmienoflordorlady,perchedabovemycham-door————-,PeT℃hcdupon
a
bustofPallas
justabovemyeham-
d00卜——伊erched,andsat,andnothingmore.
译文:霍地我排开了百叶窗,忽然,以阵阵的拍翅与扑响,毫都不肯向我鞠躬。也不肯止步或驻足一分钟,,但是以贵族
顶。正当我房门的上端。栖下——/栖止而坐定,更无其他。
这首《大鸦》是爱伦・坡的代表性作品,是为怀念死去的1989:39)然而难虽难,却因难见巧,这茸诗的翻译充分体现了octarneter)。第六行为“扬抑格四音步”(trochaictetrameter)。译诗的前五行用八“顿”来对应原涛上的八个音节,第六行用四“顿”来对应原诗的四音节。全诗通押more韵(每节第二、四、五、六行),译诗中or
stayed”译为“止步或驻足”来加以
四、做文学翻译需要作家的才华和学者的严谨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对余光中翻译的《大鸦>作了专门分析.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余光中的译文是“译得很余光中对于翻译,一直抱持着学者的严谨态度。他翻译的andyore,/Notstayedberher,一只庄严的人鸦踱进房来。那来自神圣的古代的大鸦。,他丝
或贵妇的面容.在我房门的上端栖下——,在帕拉斯的半身像
from
the/Butblindtheas
lawssealed;/Afromtuous
蠢世系的剩渣残滓,/在国人腾笑下流过——污源的浊浆:,当
朝当政,都无视,无情,更无知,/像水蛭一般吸牢在衰世的身上,/终会朦朦然带血落下,无须鞭笞;,百姓在荒地废田上被饿死,杀死——/摧残只有,且强掳横掠的军队,已沦为一把双刃剑,任挥者是谁;/法律则拜金而嗜血,诱民以死罪;/宗教无基
情人丽诺(Lenore)而作。爱伦・坡特别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韵律,这首诗也是格律严谨,节奏规整。余光中自己也在这首译诗的注释中说:“《大鸦》一诗,韵律至严,翻译最难。”(林以亮,余光中无与伦比的翻译和创作才华。全诗共l‘八节,每节六行。其中前五行为“扬抑格八音步”(trochaic用“大鸦”、“栖下”和“其他”等来体现原诗巾押more韵的句子。原诗每节第一行巾间之字与行末之字押韵,如此段中的“shut.ter”、“flutter”。第三行中间之字与行末之字及第四行中问之字也押韵,如此段中的“he”,“he”,“lady”。译诗中分别用了“百叶
窗”、“扑响”来对应“shutter”,“flutter”,用“鞠躬”、“分钟”、“面
容”等词来对应“he”,…he,“lady”。原诗中“头韵”(alliteration)
“拍翅”.“扑响”,“stopped
督也无神——闭卜r圣经:/更有上议院——不废于古的恶律——,从这些墓里,终会有光辉的巨灵/一跃而出.来照明这
满天风雨。
运用极多,译诗中也将“flung”,“flirt”,“flutter”译为“排开”、
个完整的长句,前十二行是八个名词中心}id构成的长长的主语,第t。i行才出现了,谓语“aregraves”。这样庞大的结构在中文里是无法保持的,余光中在泽诗巾便化整为零,用一串的短句来对应。原诗巾有六个作名词修饰语的定语从句.四个所有
格形容词,几个动词分词.还有15个正规形容词。如果都用“的”来翻译,则一共要m现34个“的”字,这样的译诗会让读者
体现。译诗不但准确传达了原诗的意义和精神,同时在语青形式上也努力再现了原诗的特征。余光中翻译的这首《大鸦》,可说是“形神兼备”的典范之作。
好的诗”.“说明了译者对所译作品研究得深,加上他本人的诗A‘.结果出现了这样的译文”,“这种态度是值得别的诗歌译者
学习的”(王佐良。1990)。
读得万分吃力,诗歌简沽含蓄的美感荡然无存。以第一句为例,如果简单地译为“一位衰老的、疯狂的、瞎眼的、被人蔑视
的、垂死的君王”,这样的Ifl文就实在是太可怕,更谈不上什么
诗性的语言了。余光中在翻译中省去了不定冠词“afI”.将“君王”缩成“王”以直接搭配。老”字,再用一个“义……又……”的
英美诗歌都是译、注并行,翻译与解说兼备,在翻译之余,对原诗的内容、作者的生平及诗作的背景都详加剖析。如《大鸦》一诗,译文前的题解和注释就长达一页多。读者一边欣赏诗歌,
情知梦无益,非梦见何期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与弥尔顿的《梦亡妻》之比较
徐李
(怀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怀化418008)
摘要: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弥尔顿的
,
梦亡奏
《梦亡妻》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苏轼弥尔顿(朱维之译)
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弥尔顿的悼亡诗着重的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是思,或幻想。或反思。本文通过对两诗进行比较,从而探寻造
好像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由约夫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
关键词:苏轼弥尔顿悼亡诗文化心理
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
我的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死亡和爱情都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若以爱情为经,死亡为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瑕的白壁;纬,那么通过诗人微颤的手细密织成的就是一首首痛彻怀想
因此.我也好像重新得到一度的光阴,
的悼亡诗。爱情中有甜蜜也不乏痛苦.然而最痛苦莫过于与相
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
亲相爱的人生死离别,“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全身雪白的光亮。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弥尔顿的《梦亡妻》这两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
首悼亡诗都通过记叙梦境来抒发情感。{B两位诗人采娜了不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同的结构布局。对妻子形象进行了不同的书写,并表现出不同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叫人更加喜悦。的文化心理。
可是.啊!当她正要俯身抱我的时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背景
苏轼
苏轼悼念的是他的原配夫人王弗。壬氏年轻貌美,知书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诗,善良贤惠,与大君恩爱情深,可惜27岁即去世了。王弗逝世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后的十年问,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悲愤;到密州上任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卜.困片到
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食杞菊维持的地步。苏轼在政治上是寂寞的。心情是寂寞的,
短松冈。
环境也是寂寞的,一切都足那样寂寞无告。于是他想同自己的一边增加了许多知识.对诗歌的理解也大有帮助。
度上向学者靠近,虽不如学者之满腹经纶,却有学者之严谨态余光中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兼具作家的才华和度:在文字功底上向作家靠近,虽不如作家之才华横溢,却有学者的严谨,方能出好的泽作。他说:“成就一位称职的译者.作家之驾驭文字的能力。翻译的最高境界应是译作读起来“像该有三个条件。首先当然是对于‘施语’的体贴入微,还包括施读原作一样”。译者只有通过上述两方面的不断努力,才能提语所属的文化与社会。同样必要的。是对丁:‘受语’的运用自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译文质量.使自己翻译的作品能无限接如,还得包括各种文体的掌握。这第一个条件近于学者。而第近于这一最高境界。
二个条件便近于作家了。至于第三个条件,则是在一般常识之外,对于‘施语’原文所涉的学问,要有相当的熟悉,至少不能参考文献:
外行。这就更近于学者了。”(余光巾,2002:172)而余光中本人[1]Ferguson,Margaret.,MaryJoSalter,andJonStallworthy,
正是兼具了作家与学者之长,所以翻译出的英美文学作品才
eds.TheNortonAnthologyofPoetry[Z】.4thed.NewYork:W.W.
会有如此高的艺术水平。
Norton&Company.1996.
其实,关于翻译与创作的关系。在余光中之前的其他翻译[2]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C].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
家,也表述过类似的意见。例如,郭沫若对此曾做过精辟的论198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述:“翻译是一种创作性的T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
[3]郭沫若.谈文学翻译工作[C].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
能超过创作。”(郫沫若,1984:22)茅盾也说:“文学的翻泽是用
198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另一种语吉‘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4]金圣华.余光中:三“者”合一的翻译家[A].http://www.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t5fli.com/ygz.htm.2005.
翻译是一种“艺术创造性的翻泽”(茅盾,1984:10)。而余光中[5]林以亮编选.美国诗选[Z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则根据自己在创作和翻泽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对于两者之间1989.
的关系进行了更为透彻、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同时.余光巾自[6]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C].己的翻译实践,就是对“翻译也是一种创作”这一说法最好的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证明。
[7]王佐良.汉语译者与美国诗风[J].读书,1990,(4).
探讨翻译与刨作的关系。对于学翻译、做翻译的人来说.[8]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诚然,并不足人人都能自.余光巾先2002.
生那样的诗才与文采,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学习。了.解一些创[9】张国海编译.英语诗歌菁华[Z].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的原理;通过阅读,加深自己的文学修养;通过练笔,使自己‘
1999.
的文笔流畅。翻译工作者应如余先生所言严格要求自己。在态
【lO]朱徼.中美诗缘[M].四川人民西版社。2001.
万方数据
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徐芳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400700考试周刊
KAOSHI ZHOUKAN2009,""(29)0次
参考文献(10条)
1.Ferguson Margaret.Mary Jo Salter.Jon Stallworthy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Poetry 19962.傅雷 《高老头》重译本序 19843.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 1984
4.金圣华.余光中 三"者"合一的翻译家 20055.林以亮 美国诗选 1989
6.茅盾 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 19847.王佐良 汉语译者与美国诗风 1990(04)8.余光中 余光中谈翻译 20029.张国海 英语诗歌菁华 199910.朱徽 中美诗缘 200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欧光安.OU Guang-an 新材料入旧格律俗"浪漫"成"艳传奇"——论吴宓的英美诗歌翻译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
自从清末第一首汉译英语诗<人生颂>传入中国以来,我国的英语诗歌翻译活动就一直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焦点,且成就卓著.英译汉的英美诗歌翻译,大致可分为两派--格律派和散文派,国内较少学者研究的吴宓就是前者的典型代表.吴宓的英美诗歌翻译实践和原则显示出格律派翻译的特点,讲究韵律、格律与原诗的一致,但内容上显示出归化的倾向,这与当时文学翻译的实际情况有关,也显示出其浪漫气质.
2.期刊论文 石琦.蒋显文.SHI Qi.JIANG Xian-wen 英诗汉译应注意体现原文中的人文思想——兼谈从文学史的长河中研究原文以求"信"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6)
翻译要达到"信",仅做到严复所要求的是不够的.艾略特的"非个性化" 理论给了译者达"信"的新启示.文章举人文思想在中译文中的得失,来讨论英诗的翻译.因为人文思想是英美文化的组成部分,贯穿英美文学,在英美诗歌中表现尤为显著.翻译大师的某些译作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均可与原文媲美,但因未曾顾及诗歌中的"人文思想"而显得有些逊色.
3.学位论文 唐嫱 “五四”文学变革中的汉译英诗及其对新诗运动的影响 2005
本论文采用了一种双线并置的写作结构。除概述和结语外,将贯彻双线并置的原则,即:“汉译英诗对新诗运动的影响”这一条线,以及“处于文学变革中的翻译的特点,,这条线。第一条线侧重对微观翻译现象的描述和分析,第二条线侧重从宏观层面对翻译现象进行理论的概括和升华。具体而言,对五四新诗运动中所翻译的英文诗歌(包括英美诗歌和从英语转译的诗歌)做一个原始资料的采集和分析,以及这些翻译活动对新诗运动的宏观影响。将分别就这个时期翻译诗歌对新诗运动在三个方面的影响展开叙述:即语言的、诗歌风格的和韵律的;同时结合每一章中翻译及其影响的特点,运用翻译互文性理论、翻译的操控学说和诗歌可译度理论,就文学变革中“翻译与创作的关系”、“选择翻译对象的原则”和“诗歌翻译的策略”等问题进行阐发。
4.期刊论文 申玉革 对比与分析——英美诗歌教学新途径 -时代文学2009,""(8)
英美诗歌对比教学法试图利用英美、中西和翻译对比辅以必要的音响视听手段,形成纵横结合、融会中西的立体综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刺激,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学位论文 许金琼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和屠岸的诗艺探索 2009
屠岸先生是一位多面手,既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剧评家、编辑也是一个用生命真诚拥抱诗美的灵魂的诗人.作为一名中西合璧的诗人。屠岸受古典文化浸淫很深。同时又很早就开始接受英美文化熏陶,他翻译英美诗歌。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英美文化的接触.特别是英美诗歌的翻译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但是他对西方诗艺的借鉴和“拿来”是以我国独具一格的诗歌传统为基本视点,并努力寻求中西文化可以相通的地方或契合点,拿来“移植”在适合这种文化可以生长的土壤上以成就其诗艺探索。古典诗歌传统已构成了屠岸文化心理结构最内核的一部分,使他的诗歌表现出古典诗歌传统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
本文主要立足于屠岸创作的大部分诗歌(以他的新诗为主),通过对他此类诗歌作品的艺术形式和思想情感内涵作系统分析和整体关照,试图揭示出屠岸诗歌创作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紧密联系:绪论部分,为屠岸诗歌研究现状的综述。作为本文缘起基点。第一部分.通过梳理前人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种种说法,尝试总结和阐释“古典诗歌传统”核心内涵。第二部分,从和谐流畅的节奏、回环婉转的韵律两个方面来分析屠岸诗歌音乐性特征。第三部分,分析屠岸诗歌客观化抒写特征,无论是他早期吸取我国古诗中向描手法以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是后期借鉴诗歌戏剧化手法都契合了古典诗歌传统中客观化抒写的审美追求。第四部分,分析屠岸诗歌承传“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实用观,体现出以国家、群体社会为本位的人文精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与时代保持一致,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人文精神在其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或隐或显地呈现出来,分别为:早期诗歌的感伤折射,中期诗歌的热情讴歌,晚期诗歌的理性批判。结语部分.在全文对屠岸诗歌表现出的古典诗歌传统独特艺术魅力的分析基础上.获取一些诗学启示。
6.期刊论文 程章灿 汉诗英译与英语现代诗歌--以魏理的汉诗英译及跳跃韵律为中心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3)
魏理(Arthur Waley)不仅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汉学家与翻译家之一,也是英语现代诗歌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英译汉诗中,他经过不断探索,成功地总结出一套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原则,与19世纪后期诗人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在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跳跃韵律"(sprung rhythm)不谋而合.魏理英译汉诗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在英语现代诗歌大潮中风行一时,并成为英语现代诗歌运动的一部分.许多人认为他的翻译就是一种诗歌创作,并且将其选入现当代英美诗歌选本中.
7.学位论文 杨海燕 艾兹拉·庞德的中国情结 2000
该文拟从中国文字、中国古典诗学与诗歌和儒家思想三方面,研究并探讨艾滋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的中国情结.庞德与中国文字.庞德认为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意象,而汉字的结合往往能取得一幅"动画感"的效果.庞德对现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就是他在《诗章》里使用了大量汉字,这一创新之举赋予英美诗歌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他从此把自己的表现手法甚至思维方式视为表意法.庞德与中国古典诗学和诗歌.地于中国古典诗歌,庞德强度它没有英美风雅诗的诸多弊端,整个诗浸润于意象之中,是意象派诗人应当学习的典范.他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清晰、凝炼、含蓄与他及其他意象派诗人要求诗歌文字简洁、感情要含蓄和意象要鲜明的主张十分吻合.所以我们说,正是从形象表意的汉字和充满意象的中国古典诗学和诗歌中庞德找到了他自己的诗学理论的某些依据和梦寐以求的诗歌意象.1915年,庞德翻译并出版了《神州集》,为此,T.S.艾略特曾把庞德称为"我们时代中国诗歌的发明者".庞德与儒家哲学.庞德崇拜孔子,宣传儒家思想,翻译了孔子的《大学》《中庸》和《论语》.1954年,庞德又翻译出版了《诗经》.赢得"儒者庞德"这个称号,他应当是当之无愧的.庞德是一位在英美现代诗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著名诗人.他的贡献在于;第一,庞德领导了二十世纪的诗歌革命.通过意象派冲击了英美传统诗学,为新诗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并成为新批评派理论的开端.第一,庞德一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学锲而不舍地努力理解并全力推介,已成为中西文化关系史上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8.期刊论文 徐文博教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1)
徐文博教授 1946年生,上海市人。 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 1982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获文学硕士。 1983年调入深圳大学外语系。 1988年晋升副教授, 1996年晋升教授。 1990年曾任深圳大学教授会秘书长。现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外语教育系主任,兼任中国艾略特—庞德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从事英美诗歌及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和译著主要有:《影响的焦虑——一种诗学》 (英译汉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 (第二作者,负责诗歌部分》、《十世班禅》 (汉译英 )、《 DTP桌面排版设计》 (英译汉 )、《外貌谈判成功术》 (编译 )、《外貌商务推销技术》 (编译 )第 11部。
发表论文主要有:《〈荒原〉诗序变易的认识论观照》、《艾略特诗歌的用典》、《六种修正比——评布鲁姆的逆反诗论》、《艾略特诗歌的用典败笔》、《从全息传释看汉诗英译的局限性》、《为特区培养开放型翻译人才》等 15篇。参与编审《实用英汉谚语词典》。论文《〈荒原〉诗序变易的认识论观照》获广东省第六届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9.期刊论文 冯丽霞.屈阳 试议《普鲁弗洛克情歌》的两种译本 -科技信息2008,""(20)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英美诗歌现代派诗风的开创者之一.1948年,"由于他对当代诗歌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艾略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普鲁弗洛克情歌>是其早期重要的代表性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特色.查良铮作为"迄今为止中国诗歌翻译吏成就最大的一人",裘小龙作为卞之林的关门弟子,研究艾略特的专家和知名翻译家,都对<普鲁弗洛克情歌>进行了苦心孤诣的翻译.本文节选了该诗歌和裘小龙、查良铮的两段译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汉译基本技巧和审美原则,试析两种译文的优劣.
10.期刊论文 王芳 论以格律体翻译英语格律诗的理论基础 -外语教学2002,23(2)
应以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形式如实翻译英语格律诗,即:保留英诗的格律形式,并配以现代汉语的音韵、节奏.这样才能全面反映诗歌的根本特色和本质要求,圆满传达原作的独特风格和内在神韵,真正达到诗歌翻译上的"信、达、雅"标准,正确引导国内读者认识、了解和欣赏英美诗歌文化,提高译者群的整体自我要求及实际水平并加强对原作负责的翻译理论建设.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0日
余光中的诗篇八
《余光中诗选》
余光中的诗篇九
《余光中与诗歌》
余光中与诗歌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而余光中先生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技巧多姿,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诗中出现的“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 ”、“浅浅的海峡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了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座短短
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之间无法逾越的长城,一座短短的“坟墓”却成了数不尽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余光中真的带给我们太多别样的清新,别样的感受。他一直就像一个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等你,在雨中》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等你”的幻觉和美感。“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莲象征美丽与圣洁,诗中的莲既是具体的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因此诗人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池边。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美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 诗歌至此嘎然而止,但又余音袅袅,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久久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 对于爱情,余光中是这样看待的:“人如果太绝情,老是理性地慧剑情丝,也未免不乏味了,像是不良的导体;但若是太自作多情,次发生爱情就闹得天翻地覆,酿成悲剧,又太天真了。爱和美不一样:爱发生于
美却要靠恰好的距离。水中倒影总比岸上的实景令人着迷。”
余光中的诗歌语言清丽,声韵柔婉,具有东方古典美的空灵境界,同时,从诗句的排列上,也充分体现出诗人对现代诗歌的刻意追求。在回归传统时他并不抛弃“现代”,他寻求的是一种有深厚传统背景的“现代”,或者说是一种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诗歌运用多种现代写作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际生活,
与古典美揉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体,使得诗歌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
在读余光中的诗歌中我们会发现他诗歌文字朴实自如,通俗易懂;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1。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乡愁和爱情总是永远的,余光中将台湾的命运与整个大陆连接在一起,在丰富的联想中,从时代的变化写到永恒的乡愁和坚贞的爱情,他从朴实的语言中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他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怀一直在他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待爱情的眼光也在虚虚实实之间
1 选自《大学语文》
余光中的诗篇十
《余光中的现代诗》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余光中的現代詩
蓮的聯想
已經進入中年,還如此迷信 迷信著美
對此蓮池。我欲下跪
想起愛情已死了很久 想起愛情
最初的煩惱。最後的玩具
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斃 拜倫的墳上
為一隻死蟬,鴉在爭吵
戰爭不因漢明成不在而停止 仍有人歡喜
在這種火光中來寫日記
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 當黃昏來襲
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
我的卻拒絕遠行,我願在此
伴每一朵蓮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是以東方甚遠,東方甚近 心中有神
則蓮合為座。蓮疊如台
諾,葉何田田,蓮何翩翩 你可能想像
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我在其側,我在其間,我是蜻蜓 風中有塵
閔秋英老師
有火藥味。 需要拭淚,我的眼睛
1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 -
五十.十一.十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蛙聲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恆,剎那,剎那,永恆 等你,在時間之外
在時間之內。等你,在剎那,在永恆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裏,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
諾,這雙手應該採蓮,在吳宮 這雙手應該
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
- -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簷
耳墜子一般地懸著
瑞士錶說都七點了。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裏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裏,有韻地,你走來
五一、五、二七
民 歌
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從青海到黃海
風 也聽見
沙 也聽見
如果黃河凍成了冰河
還有長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2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從高原到平原 魚 也聽見 龍 也聽見
如果長江凍成了冰河 還有我,還有我的紅海在呼嘯 從早潮到晚潮 醒 也聽見 夢 也聽見
有一天我的血也結冰 還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從A型到o型 哭 也聽見 笑 也聽見
六十、十二、十八
白玉苦瓜(故宮博物院所藏)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裏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瑩 看莖鬚繚繞。葉掌撫抱 哪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餵了又餵的乳漿 完美的圓膩啊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實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翻看當日的新鮮 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候不知道將它疊起 一任攤開那無窮無盡 碩大似記憶母親,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3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 -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踩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蹟難信 猶帶著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 不產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萬睞巧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白玉裏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六三、二、十一
【尋李白】所引用的詩篇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 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夢李白(二首之一) 杜甫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
4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 -
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玉階怨 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客中作 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贈李白 杜甫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 -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
把酒問月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輕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南陵別兒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尋李白】 余光中
5
語文培育班教材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