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

| 乐学园 |

【www.guakaob.com--乐学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篇一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

诗词赏析 文章来源:天诺时空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

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1]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2]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篇二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篇三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解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3、芦管:笛子。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赏析��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篇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篇五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篇六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篇七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篇八
《诗歌赏析6》

1、【8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终南望余雪

祖 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 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注]①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当时祖咏并未按照规定写成五言排律,而是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并说“意思已经完满了”。②晓箭:拂晓时漏壶中指示时刻的箭。常借指凌晨这段时间。③袁安:《后汉书·袁安传》载,袁安未发迹前,有一年在洛阳遇罕见大雪,“人家皆除雪出”。可袁安却僵卧在家。雪一直下,他的屋舍早已给雪封住,县令掘雪救之,问他何以不出?答曰:“大雪人皆饿,不宜打扰人。”④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这两首诗都是写雪的名作,但作者借写雪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他们在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祖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多推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和“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这两句写雪景的诗句,请分别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②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祖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寒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慨叹。王诗:这是一首雪中思友的诗篇。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末句表达了作者对雪怀人的情思。

(2)前一句:“阴”字很确切,唯其“阴”,才有“余雪”。“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浮”字用得生动、传神,既写出山高,又写出雪厚。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给人以“浮”的感觉。后一句:写雪静静地下,此时的街巷是那样的幽静,似乎整个世界都空无—人,只有雪在悄悄地下。盐粒般的雪,洒遍整个庭院。诗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情调。

知识点:古诗鉴赏

题型:阅读题

新课标语文综合库-2010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

2、【6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前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1)诗的开头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据第一句中的“似”和第二句中的“如”可知,前两句运用了比喻。

(2)不同。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第一首的关键信息是“征人”“望乡”,可知是征人思乡;第二首是“迁客”的幽怨。

诗歌鉴赏:《夜上受降城闻笛》可以说是李益的边塞诗的代表作。诗中写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诗人用两个恰当的比喻:“沙似雪”和“月如霜”,先写大漠的荒寒,再写月色的凄冷。这两句点明了闻笛的地点。白沙和月光交相辉映,但觉寒气袭人、苍凉荒寂,把边地的艰苦和征人凄惨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表现了出来。后两句写情。诗人由寂寞冷清的环境中向前推进一步:不知何处响起了芦笛之声,奏出了思乡的曲调,萧瑟凄凉,如怨如诉。这笛声随风飘散,更增加了征人的愁苦和愁情。于是,一夜之间,所有的戍边将士都触动了乡愁。

同是“闻笛”,下面这首诗却表达出了另一种心情。

《春夜闻笛》前两句即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那羌笛仿佛是在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起士卒的乡愁,更牵动着迁客的心,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再飞回北方。后两句即引用了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显然,这里蕴涵着遗憾和失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知识点:古诗鉴赏

题型:阅读题

新课标语文综合库-2010年-浙江省六校2009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3、【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塞上

[北宋]柳 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金饰的带嚼口的马络头。

(1)请对“天静无风声更干”中的“干”字进行赏析。 ②①

(2)该诗三、四句模仿了唐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qì,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有人说,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虽各有千秋,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就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相似处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1)诗人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用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清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干”字描写声音的传播之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为后句胡儿“尽提金勒向云看”铺垫蓄势。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此类题可分三步去回答:一是解释词语含义,二是分析在诗句中的具体意义,三是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都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效果。《塞》诗通过“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这一集体动作淋漓尽致地衬托了响箭疾飞的效果。《从》诗通过“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月中看”,充分表现出笛声的哀怨和它在广大征人心中引起的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知识点:古诗鉴赏

题型:阅读题

新课标语文综合库-2010年-浙江省五校2009年高三第二次联考

4、【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陪金陵①府相②中堂③夜宴

韦 庄④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韦庄,唐末五代诗人。

(1)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

(2)诗歌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与解析:(1)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反过来说,就是“海上神仙窟”,也才能与这样的“人间富贵家”媲美。衬托出主人府中惊人的豪奢。

(2)“愁”字点出了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迷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于扬子江头,望着唐末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的景象,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都涌上心头。 诗歌鉴赏:首联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佳丽。佳丽们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家,哪得如此。颔联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门庭雕饰精美,灯烛辉煌,像是红烛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好像牵曳着碧空中的云霞。本联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诗吟至此,诗人已把争妍斗艳、流光溢彩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迷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于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地方藩镇势力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岂不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形成强烈对比。

知识点:古诗鉴赏

题型:阅读题

新课标语文综合库-2010年-杭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质量检测

5、【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禾 熟

[宋]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正好借这乡村的野朴淘洗心情,抒发胸中的积郁。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 ③②①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篇九
《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篇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全诗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全诗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作。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 出自唐代詩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作。從多角度描繪瞭吹笛人濃烈的鄉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

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瞭詩人的心頭,營造瞭一種寂寥,淒清的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淒涼幽怨的蘆笛聲,喚起瞭征人思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瞭征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瞭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餘,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辟,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回旋,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戛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於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

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於一爐,組成瞭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

這首詩寫出瞭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劉禹錫《和令孤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提到李益,有“邊月空悲蘆管秋”句,即指此詩。可見此詩在當時已傳誦很廣。《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的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全诗赏析

出自盛唐诗人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赏析

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诗中运用反语,名义上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是暗含讥讽。肃宗朝此事甚多,岑参和杜甫对此都不满。只因不受器重,不得不少写谏书而已。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758年(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

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 出自盛唐詩人岑參的《寄左省杜拾遺》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

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賞析

人悲嘆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詩中運用反語,名義上贊朝廷無諷諫之事,實是暗含譏諷。肅宗朝此事甚多,岑參和杜甫對此都不滿。隻因不受器重,不得不少寫諫書而已。表達瞭一代文人身處卑位而又惆悵國運的復雜心態。

詩題中的“杜拾遺”,即杜甫。岑參與杜甫在公元757-758年(唐肅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同仕於朝;岑任右補闕,屬中書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遺,屬門下省,居左署,故稱“左省”。“拾遺”和“補闕”都是諫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詩友,這是他們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敘述與杜甫同朝為官的生活境況。詩人連續鋪寫“天仗”、“丹陛”、“禦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榮華顯貴;但揭開“榮華顯貴”的帷幕,卻使讀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麼空虛、無聊、死板、老套。每天他們總是煞有介事、誠惶誠恐地“趨”(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廡東西。但君臣們既沒有辦瞭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也沒有定下什麼興利除弊、定國安邦之策。詩人特意告訴讀者,清早,他們隨威嚴的儀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獲就是沾染一點“禦香”之氣而“歸”罷瞭。“曉”、“暮”兩字說明這種庸俗無聊的生活,日復一日,天天如此。這對於立志為國建功的詩人來說,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厭惡。

五、六兩句,詩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內心的悲憤。“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這兩句中,“悲”字是中心,一個字概括瞭詩人對朝官生活的態度和感受。詩人為大好年華浪費於“朝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的無聊生活而悲,也為那種“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勝愁悶。因此,低頭見庭院落花而倍感神傷,抬頭睹高空飛鳥而頓生羨慕。如果聯系當時安史亂後國傢瘡痍滿目、百廢待興的時事背景,對照上面四句所描寫的死氣沉沉、無所作為的朝廷現狀,讀者就會更加清楚地感到“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兩句,語憤情悲,抒發瞭詩人對時事和身世的無限感慨。

詩的結尾兩句,是全詩的高潮。闕事,指缺點、過錯。有人說這兩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這樣,詩人就不必“悲花落”、“羨鳥飛”,甚至愁生白發。這“聖朝無闕事”,是詩人憤慨至極,故作反語;與下句合看,既是諷刺,也是揭露。隻有那昏庸的統治者,才會自詡聖明,自以為“無闕事”,拒絕納諫。正因為如此,身任“補闕”的詩人見“闕”不能“補”,“自覺諫書稀”,一個“稀”字,

反映出詩人對文過飾非、諱疾忌醫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這和當時同為諫官的杜甫感慨“袞職曾無一字補”(《題省中壁》)、“何用虛名絆此身”(《曲江二首》),是語異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讀瞭岑參詩後,心領神會,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奉答岑參補闕見贈》)他是看出岑詩中的“潛臺詞”的。

這首詩,采用的是曲折隱晦的筆法,寓貶於褒,綿裡藏針,表面頌揚,骨子裡感慨身世遭際和傾訴對朝政的不滿。用婉曲的反語來抒發內心憂憤,使人有尋思不盡之妙。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85168.html

    【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