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的简介400

| 英国移民 |

【www.guakaob.com--英国移民】

呼兰河传的简介400(一)
《呼兰河传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内容

第一章一共有九节,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死寂、平静的。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

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写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

这些都不是是单纯地写介绍呼兰河的地理,而是以地理为纲逐一介绍,反映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对王安忆的《长恨歌》的影响。不同的是《长恨歌》各小节都加了标题,并单纯地介绍一种事物,而《呼兰河传》没有这么做。

第二章一共五节,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第一节写“跳大神”;第二节写七月十五鬼节的河灯;第三节写台子戏;第四节写庙会;第五节小结,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只是跳秧歌是为活人预备的。

开头的两章以介绍为主,所占的篇幅超过了全书的四分之一,与后面的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叙述的中心也不怎么明确,看起来与散文没有多少区别。

第三章主要写祖父与祖母。

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

第五节主要写小团圆媳妇之死。

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

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

尾声主要交待结局。

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分别叙述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之间没有多少必然的关联。通过发生在呼兰河小城的一个大院及叙述者“我”把各个故事串联起来,各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篇。不谈《呼兰河传》的思想、语言、及其它的艺术手法,单就其故事结构而言,它似乎还不够完美。《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场》一样,在结构安排上还有不少欠缺。

总的来说,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呈现以下几种心理:

一.迷信愚昧,二.自私,自顾自,三.冷漠麻木不仁,四.“看客”心理,喜欢看热闹,说东道西,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谈资,幸灾乐祸。

全书由七章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2章)细腻地展现了小城风情,诸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八娘娘庙大会,跳秧歌等;第二部分(3、4章)诗意地抒写了“我”、祖父和后花园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5、6、7章)生动地描述了小城的故事——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冯歪嘴子的故事。但是,作品各部分、各章节、各人物之间似乎无必然联系。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方式,以情贯穿全篇,是一部典型的“三无小说”,即无主要人物,无连贯情节,无确定主题。萧红自己也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1]《呼兰河传》是萧红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正如矛盾在序中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2]。

小说虽无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但又确确实实为我们塑造了四个经典的人物,即慈爱的祖父、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古怪的有二伯和坚忍的冯歪嘴子。学术界一直关注的是祖父、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目前还没有人专门论述有二伯。有二伯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古怪的性格形象,绝不亚于鲁迅笔下的阿Q。

《小城三月》中翠姨悲剧形象分析

萧红,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廼莹,“萧红”系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多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的小说自有一种东北特色的豪气,又多添一份女性的情致,因此很耐看。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人世了。在《小城三月》中,我们可以真切地聆听到一个东方女性悲惋的哀歌,一个叫做翠姨的女子热烈而哀怨的情感贯穿全文。在三月的微风里,这个平凡的女子静悄悄的死去。对于这样一个处在新旧礼数之中的一个被新思想熏染的传统型的少女,她的命运到底是有希望的好,还是没有希望的好,或者说哪一种情更为悲剧?正如鲁迅的关于铁屋子的思考:对于没有希望的民众,不去唤醒他们,固然可以让他们蒙昧地死去,不必背负心理的痛苦,但面对希望,还是有唤醒他们的责任。那么,在旧礼教的中国,翠姨的命运到底有没有希望呢?这也许有,但她的境遇却注定这是多么渺茫的一种奢望。

首先,小说尾声给了一点亮光,“我”母亲在翠姨死后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但翠姨的悲剧不在于嫁与不嫁,她的悲剧在于她认识了一个有文字、文明的一种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在当时只是一个如试管中的胚胎,微动而脆弱。这个世界让她对原有的她脱胎出来的世界绝望。而她更大的悲剧是她深爱着这个她不属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而且爱上了她不能爱的人。可以想象,不嫁人的翠姨仍然要死!

其次,翠姨的性格直接导致了她的失望。她腼腆、柔弱、纯情,她没有去反抗与争取的能力与勇气,她只能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她的希望。翠姨的世界是万分复杂的,过分的复杂让她的选择没有空间。翠姨的爱是一种没有成功希望的冒险,相比于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她的爱更不能为世人所容,因为她与“表哥”是姨与侄的关系。她没有曹七巧那么蒙昧,所以她不愿只求得一个嫁或不嫁的结果。嫁,他不能成为曹七巧。如果她要活下去,又必然得成为另一个曹七巧。不嫁,她的世界是空的,她的生命在真空中是不能存活的。所以,她无需于此加以选择。她也没有曹七巧的心力,曹七巧最起码能孤身去同周围的人拼打,尽管为了存活而失去了原本的心灵。翠姨的美丽恰在于此,她不做曹七巧,所以悲剧美让她如同圣母,没有曹七巧的庸俗。曹七巧的悲剧是一直庸俗下去,而翠姨的悲剧是她选择了文明:文明的世界,文明的思想,文明的生命,文明的爱情。

翠姨的悲剧美尤其在于传统之外有一点新化。如果她是传统的,她不过腼腆,贤淑;如果她完全新化,她也就会热烈、坚强。但她在新旧之间,为我们显示了一种既贤淑又聪慧,既腼腆又充满向望,既柔弱又不无勇气的激情少女情致。正如小说末尾,那马车再也驮不动美丽的甚至圣洁的翠姨了。

在文明与传统夹缝里生存的翠姨,她选择的悲剧的命运其实就是最幸福的了。正如她所说:“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萧红与《王阿嫂的死》

《王阿嫂的死》是萧红早期的作品之一,写于1933年5月21日,收录在《跋涉集》中,篇

幅极短,场景也不是很大。但是,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意义是极为深刻的,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法都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是其乡土小说中成功的篇章之一,全文共分为六节,写的是有孕在身的“王阿嫂”因失去丈夫过度悲伤、劳累,在休息时被“张地主”踢中肚子而早产后失血过多而死,新生儿也随即死去的悲惨故事。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王阿嫂”这一悲剧形象,展现出受地主阶级无情压迫、剥削的农民艰难度日的情况,并且通过写“王阿嫂的死”来控诉封建统治阶级吃人的残酷本质。 “王阿嫂”,一个身怀六甲的女人,“什么活计都做过,”地主们从不管农民的死活,时时刻刻变着法儿的剥削他们。“家家都从房檐上把茄子解下来,送到地主的收藏室去,”他们自己冬天吃的却是“地主用以喂猪的烂土豆,连一片干菜也不曾进过嘴。”

农民们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掌控,更不消说别的了。萧红些这类题材可以说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生于地主家庭的她,耳濡目染,自然会明白这其中的苦。难得她有这样的出生却懂得反抗,懂得争取自由,否则,她也只是千千万万个牺牲品中的一个, 陷入封建家长的摆弄之中。尽管后来萧红的生生活道路布满荆棘,但总好过被别人支配一辈子,她离家私奔体现了莫大的勇气,在那样的情况下都不屈服,这是她的性格所在。正因为如此,萧红的小说大多都是以农村为背景并且隐含着浓烈的悲剧味道。她没有写农民与地主的正面斗争,或者说没有斗争,只有压迫与被压迫;也没有写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写一系列麻木的过着自己生活,一代一代重复着相同悲剧的,却没有想过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命运,依旧如蝼蚁般苟活着的愚昧的农民形象来表现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农民身心备受摧残,无力抗争,也不想抗争,连死亡都不能唤醒他们的灵魂的真实情况。

“王大哥”的死,没有换来村民对地主的不满与反抗,不知情的妇人们甚至还说“总是张老爷子,有多么慈心;什么事情,张老爷子,都是帮忙的。”对“张老爷子”感恩戴德,这是多么讽刺,多么可笑的场面,形成的强大的反差,自然会对读者的心灵产生冲击。

当然,文中也不乏人性的闪光点,不管是处于真心还是假意,总归又善良和美丽的一面,也是一点小小的慰藉。“竹三爷”对“小环”的怜悯,“李愣三”对“王阿嫂”暗中的关心,“王妹子”对“王阿嫂”的照顾等等。虽然这些人同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同样的卑微,但对于比自己更弱小,更卑微的人他们还是存有一丝怜悯之心,这是同为下位者的惺惺相惜。即使不能名正言顺的给与帮助,总还是会在暗地里相互扶持。从这里,我们可以体味出尽管萧红写的这些小说都以悲剧为总格调,以农民阶级的落后、愚昧为出发点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丑陋面貌,但是,总会有人性的美贯穿在一些细节上,说明她本人虽痛心于农民阶级的愚昧,却一直坚信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只要人性未被扼杀,这个民族迟早会兴盛。

再者,从作者的创作方法上来说,本文采用的是顺叙、插叙的手法。先写“王阿嫂”在其丈夫过世后独自支撑整个家的艰苦生活,再插入“王大哥”惨死的原因和过程,最后回到“现在”写”王阿嫂之死”。这样设计更加突出“王阿嫂”的悲剧性。“王阿嫂”是封建礼教调教出来的产物,

“女以夫为天”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在得知“王大哥”被“张地主”烧死后,她失去了理智, 啕天大哭,声音“凄惨泌血”,连听的人都免不得被这“滴血的声音诱惑得哭了”,“王阿嫂” 哭的不仅仅是她的丈夫,更是哭诉自己坎坷的命运。一个弱女子,在封建农耕社会若失去了男子的依靠,就根本无法活下去,而“王阿嫂”却只能咬着牙苦干,养活自己和“小环”。因为她们无人可靠,等待她们的只有永无止尽的劳动。萧红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因此她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笼罩在中国农民头上的阴云有多厚,更加迫切的局的解放、改革的重要性,从而用文字表现出来的震撼力也大大加强,文章的深度自然而然也就的到提升。 另外,作者的比喻手法、细节描写运用的相当的不错。比喻例如,把“茄子”比成“紫色的铃铛”十分新鲜、恰当;把“王阿嫂”比成“一条瘦龙”,不仅贴切,更突出其瘦骨嶙峋的身板;把她的“悲哀”比成

“沉淀了的淀粉,”沉重的厉害,浓厚的不可分解;把“张地主”比成一只“阴毒的老鹰,”使“张老爷”丑陋、残暴的一面表现淋漓尽致,是典型的剥削者的形象,令人厌恶、痛恨。细节描写也是相当的成功,例如,妇女们穿茄子时,“不管蚊虫把脸和手搔得怎样红肿,也不管孩子们在屋里喊叫妈妈吵断了喉咙。她只是穿啊,穿啊,两只手像纺车一样,在旋转着穿„„” ,可以看出她们必须不停地穿才能保证自己有饭吃,就算是蚊虫叮咬、孩子叫喊也顾不得了,生存的艰难一览无余;再如,写到妇女们谈论“王阿嫂”的不幸时,有的同情,有的漠然,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挖别人的痛处,而有两个“死去男人”的妇女什么也没说,只有她们才真正知道这其中的苦楚,才明白“王阿嫂”的痛;写到“小环”在“王阿嫂”坟前睡着后呓语“妈 妈,我冷呀!”直到“竹三爷”把她叫醒,她才意识到她又只剩下一个人了,于是哭喊着;“妈妈,跟„„跟我回„„回家吧„„”,多么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可是现实却不给她幸福的机会。连最后一丝希望都给抹杀掉了。“小环”今后的命运若继续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运转,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萧红又含蓄的启示我们,必须尽快解救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连自己命运都无法掌握的人,给他们光明、幸福的生活,。这是萧红奋斗一生的目标,也是她创作动力的来源。

重读中篇小说《生死场》

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的确具备一部好作品的品质,经得住岁月的淘洗,富有历久弥新的内蕴。重读《生死场》,读出了萧红的纠结,读出了《生死场》新的意味。

《生死场》中,对于乡村景物的描写飘逸着诗性之美,萧红以她特有的细腻和源于生命的体验,叙写从容,用情极深„„作品中的一草一木,哪怕是一只山羊、一匹马、一畦菜圃、一枚树叶、一声蛙鸣,都浸透着萧红的万般柔情。精细的工笔描摹中流露出纯美的诗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自然而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这其中有萧红远离故土漂泊尘世的深情回望,笔端蘸满乡愁,思念最终化作了一行行文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形容污浊,境况凄惨。大自然在自由地生长、繁荣和轮回,而人们却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内心其实并不复杂,对生活的需求也很简单,只是希望可以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应该说,他们的期望值并不高,潜于他们生命深处的是与大自然一样纯真的心灵。他们依土地而生,接受土地的馈赠与熏染,那么他们的生活当与大地一样,可以自由而快乐地歌唱。可是,在自然的天堂里,他们却过着地狱般的生活。这巨大的反差,是引导我们深入思考的进口。或许,这才是萧红纵情写景的意旨所在,也是这部作品极具魅力之处。

呈现人们的生活情状,目的不在于撕开伤疤,漠然地让鲜血流淌,任凭呻吟随处飘荡。萧红试图追问人们凄苦困顿的缘由。小金枝来到人家才够一个月,就被爹爹摔死了;金枝受男人所虐待,生不如死;男人们则在外来侵扰中,陷入绝境。生命不再是内心力量的涌动,而饱受外在力量的扭曲与蹂躏。或许,萧红是在说,人在外部力量打击下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主生活的权利,便失去了一切。用今天的话,就是“被生活”。

人被美景囚禁,这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这与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有着某种共性话语。物质越来越丰富,世界的色彩越来越炫,可我们的内心却空洞无物,灵魂在苍白地游走。 冲破牢笼,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萧红以行走的方式寻觅向往的生活,《生死场》中的人们,也在挣扎。

王婆需要解脱,便以自杀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卸下肉体与心灵那些沉重的包袱。只是,在这个生死场上,许多人轻易地就丢掉了性命,而她这位饱受磨难的老妇人的自杀却意外失败了。生之艰辛,死亦难求,王婆连死的权利都没有了。

金枝选择的是出走,这样的姿态是被动性的,至少缺少更为积极的反抗力。出走,其实就是逃离。离开土地,离开家乡,只身进入都市,然而她却遭受了更大的屈辱。那就远离红尘吧,“金枝又走向哪里去?她想出家庙庵早已空了!”金枝居然无处可逃,当然她也应该无处可逃。毕竟,逃避是无力于生活的。王婆是在逃避,金枝也在逃避。显然,萧红是传达一种信息,这就是女性最大的抗争力量似乎只局限于逃避,而逃避,最终不会有任何的成效。我们只能看到金枝那苍然的目光和无助的叹息,无法知道她将会走向何处。而复活的王婆似乎开始重生,加入了直接的斗争行列。她的身影是渺小的,行为是轻微的,但至少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和力量与这个世界有力地对话。置于死地而后生,在王婆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作品的第一部分《麦场》,主要叙述了二里半找羊。因为丢了羊,这个男人性情大变,生活变得一团糟。这与其说是铺陈生活的细节,饱满作品的生活质感,还不如说是萧红在不动声色地表达羊之于二里半的重要,羊,是他生活的支柱,是他的生命之根。在这里,羊是一个需要我们极度重视的象征。

二里半也是要抗争的,而且决心极大,因为他可以舍弃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羊。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地反击,抛开现有的一切,毅然上路。与羊的告别是他最鲜明的出征仪式,悲壮的情绪弥漫在空中。王婆和金枝未能如愿,二里半的命运将会如何,萧红没有明示,只是在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二里半不健全的腿颠跌着颠跌着,远了!模糊了!山岗和树林,渐去渐远。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鸣。”身后的故乡成为一种记忆,一切美好似乎都已隐去,二里半只是带着“茫然的嘶鸣”去开拓新的人生,大有壮士兮不复返的壮烈。忧郁浮在表面,内在的却是萧红对于二里半的钦佩和崇敬。

二里半目睹了王婆和金枝等人的命运,似乎悟出了彻底改变人生需要付出的代价,参透出斗争必须是放下一切,轻装上阵。这需要具备莫大的勇气。对于乡村人,这是最难走出的一步,但可能也是非得跨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萧红是以《生死场》在诉说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意图在提示陷于苦难中的人们,无论是自救还是投入到集体性的抗争之中,舍弃是必然的。找准人生的症结,瞄准前行的方向,放手一搏,也惟有挺身而出,与压制生命的力量进行角力,才有可能转危为安,迎来灿烂的人生。这对人生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代、

呼兰河传的简介400(二)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简介

作者:萧红

全书共七章,即相互独立又为浑然一体,艺术形式独特。 内容简介:

第一章: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

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第二章: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第三章: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

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第四章: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

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第五章: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

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第六章: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

呼兰河传的简介400(三)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简介

作者:萧红

全书共七章,即相互独立又为浑然一体,艺术形式独特。

内容简介:

第一章: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第二章: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第三章: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第四章: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第五章: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第六章: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

第七章: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书评: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廼莹,“萧红”系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多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的小说自有一种东北特色的豪气,又多添一份女性的情致,因此很耐看。

呼兰河传的简介400(四)
《呼兰河传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内容

第一章一共有九节,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死寂、平静的。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写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

第二章一共五节,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第一节写“跳大神”;第二节写七月十五鬼节的河灯;第三节写台子戏;

第四节写庙会;第五节小结,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只是跳秧歌是为活人预备的。

开头的两章以介绍为主,所占的篇幅超过了全书的四分之一,与后面的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叙述的中心也不怎么明确,看起来与散文没有多少区别。

第三章主要写祖父与祖母。

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

第五节主要写小团圆媳妇之死。

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

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

尾声主要交待结局。

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分别叙述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之间没有多少必然的关联。通过发生在呼兰河小城的一个大院及叙述者“我”把各个故事串联起来,各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篇。不谈《呼兰河传》的思想、语言、及其它的艺术手法,单就其故事结构而言,它似乎还不够完美。《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场》一样,在结构安排上还有不少欠缺。

总的来说,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呈现以下几种心理:

一.迷信愚昧,二.自私,自顾自,三.冷漠麻木不仁,四.“看客”心理,喜欢看热闹,说东道西,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谈资,幸灾乐祸。

全书由七章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2章)细腻地展现了小城风情,诸如跳

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八娘娘庙大会,跳秧歌等;第二部分(3、4章)诗意地抒写了“我”、祖父和后花园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5、6、7章)生动地描述了小城的故事——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冯歪嘴子的故事。但是,作品各部分、各章节、各人物之间似乎无必然联系。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方式,以情贯穿全篇,是一部典型的“三无小说”,即无主要人物,无连贯情节,无确定主题。萧红自己也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1]《呼兰河传》是萧红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正如矛盾在序中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2]。

小说虽无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但又确确实实为我们塑造了四个经典的人物,即慈爱的祖父、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古怪的有二伯和坚忍的冯歪嘴子。学术界一直关注的是祖父、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目前还没有人专门论述有二伯。有二伯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古怪的性格形象,绝不亚于鲁迅笔下的阿Q。

萧红,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廼莹,“萧红”系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多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的小说自有一种东北特色的豪气,又多添一份女性的情致,因此很耐看。

呼兰河传的简介400(五)
中考名著阅读 《呼兰河传》故事简介级人物形象分析》

《呼兰河传》故事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著名文学家茅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二、故事简介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

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 说明她健康、天真、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活泼。

2、小团圆媳妇婆婆

“用破棉把她蒙起来了”;“又把她给蒙起来了”;“把她的衣服撕掉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人,那又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心里又悔又恨”;“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怪”;再联系选段之外婆婆的那一大段语言描写:“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

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着点狠了,打昏过去了。可是只昏了一袋烟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了。是打狠了一点,全身也都打青了,也还出了点血。可是立刻就打了鸡蛋青子给她擦上了。”

保守固执,遵从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麻木、残忍、愚昧

3、二伯-----处于奴隶地位,有时思想却是主子们的思想。作者着重揭示了二伯的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的性格。

4、冯歪嘴子----是《呼兰河传》第七章着重描述的人物 他是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奴隶。他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 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

5、祖父

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

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呼兰河传的简介400(六)
《论_呼兰河传_的艺术特色》

第2期 2011年5月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XiamenRadio&TelevisionUniversity

No.2May12011

论5呼兰河传6的艺术特色

张建伟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 要]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以萧军、萧红为代表东北作家群异军突起,为读者了解东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萧红的代表作5呼兰河传6以清新自然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作品本身拥有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其语言既陌生又新鲜,充满了幽默感;其结构方式也打破常规,表现出散文化的特征;而叙述视角更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从语言、结构、叙述视角三个方面来分析其艺术特色,来进一步了解5呼兰河传6的独特之处。它作为一部成功的小说,是中国文苑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关键词]5呼兰河传6;语言;结构;叙述视角[中图分类号]I2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222(2011)02-0069-03

中国近现代史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0,在社会变化的同时,在文学上也产生了很多具有特色的作家和流派。在20世纪的三十年代的文坛上,作为东北作家的代表之一萧红引人注目一时,她以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我们展示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在她短暂的一生中,5呼兰河传6是她仅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5呼兰河传6作为萧红晚年较有成就的一部作品,它不仅包含着作家真挚的情感,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它较为突出的体现着萧

红创作的艺术风格,如一杯美酒,香而不浓;如一朵水莲,美而不艳。通过对它的艺术特色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萧红的思想以及对她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做出正确的评价。

炫感。

[1]11

不可否认,5呼兰河传6的语言的确有

5呼兰河传6的

着很大的艺术魅力。笔者认为,自然,且富有幽默感。

语言风格可以简单地概况为:即陌生细致又率真

秦林芳曾说:/在萧红的作品中,我们首先体味到的也正是其语言的陌生化,套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5九一八致弟弟书6)

[2]45

0。细读5呼兰河传6,我们会发

[1]5

现萧红对语言的陌生化的使用相当普遍,文本里随处可见。例如:/天河和月亮也都上来了0

,

在这里萧红用的是/上0而非/出0,这样不同于常用语的语法,就使语言具有了陌生化的效果,使读者不能一目了然、一看便知,而必须经过仔细斟酌才能感知,这无形地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延长了读者的阅读快感,使语言本身具有了一种生疏却新鲜的美感,进而强化了作品本身的审美效果和艺术魅力。而在小说第一章里讲述一系列的不幸的事件时,文本则是用了这样的句子:/比方就是东二道街南头,那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吧0,/再说那王寡妇0,/再说那染缸房里边0,/再说那豆腐房里边0等等,在这里,萧红没有拘束,显得

一、独具风格的语言

5呼兰河传6在语言的运用上可谓是别具一格,在阅读文本时,会感觉它就像一条悠悠的小河,缓慢而从容地流淌着,最后汇入了大海。正如茅盾所说的那样: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些病态,却仍然不能不使你

[收稿日期]2011-03-29

[作者简介]张建伟(1987-),男,河南武钢人,文学硕士,西南大学中国新诗所2010级研究生。

#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很随意,她就像是在和读者面对面的交谈、聊天,使我们觉得她是极其真诚和坦率。5呼兰河传6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笔者以为很大程度上也是来源于语言的自然美。此外,5呼兰河传6的语言机智幽默,例如文中:/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唯独有二伯不好好睡觉。0

[3]248

2011年

的0

[1]13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萧红在写作5呼兰

河传6时,必然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而当

我们静下心来,再次细细品味作品,便会很轻易地发现文本中的风俗、小团圆媳妇、祖父、有二伯、冯歪嘴子,后花园等等无一不浸透着作者的情感。在5呼兰河传6中我们看到了萧红打破时空限制、切断故事情节,随意出入于/我0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里,笔者以为她这种对常规小说情节结构的有意破坏,正是为了适应内在的心理情感的变化。另外,

5呼兰河传6还具有

[5]168

还有/冷的天,地皮冰裂了。吞了。这都表现了萧红用语的张力和

我的馒头。0趣味。

[1]6

通过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5呼兰河传6的语言就是这样:它让读者觉得既陌生又新鲜,既率真又自然,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幽默感,可谓是别具一番风格。钟汝霖说:

/萧红的语言,发

展到5呼兰河传6,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

[3]32

步,形成了她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美。0这是对萧红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评论。

/诗0的特性,如葛浩文所说/像诗样0。

如尾声,读起来很像一首散文诗,其实这也正是萧红/诗意0的内心的外化。

因此我们可以说,5呼兰河传6既有外在的结构,又有内在的心理情感结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根据,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统一。这就使5呼兰河传6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散文化结构,且开放中又不乏紧凑,放任中不乏统一。

二、别具一格的结构

5呼兰河传6的结构是独特的,它与一般小说的结构方式截然不同。茅盾在53呼兰河传4#序6中也说:/也许有人觉得5呼兰河传6不是一部小说0。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小说的章节安排:/全书分七章,外加一个尾声。章节之间没

[4]86

有必然的联系,每一章都可分别独立成篇0从表面上看,这七章相对地彼此独立,我们很难在它们之间找到一条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都是零碎的,既有自己的故事,又有别人的故事,且大多是些片段,没有所谓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确实异于我们阅读的一般小说的结构安排。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则可以说5呼兰河传6突破了传统小说结构的束缚。萧红大胆地采用了散文的笔法来写小说,使小说具有了散文化的特性,这是5呼兰河传6结构的独特之处。也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5呼兰河传6文本中实际上存在着双重的结构,一是外在的结构,一是内在的结构。

5呼兰河传6的外在结构表现形式为散文化的特性,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具备完整的情节和贯穿全文的线索;而其内在结构则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其实我们也可以把5呼兰河传6称作是一部抒情自传性的作品,萧红自己在尾声中就曾说:以上作品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

[1]295

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此外,茅盾也说/萧红写5呼兰河传6的时候,心境是寂寞#三、独特的叙述视角

5呼兰河传6所采用的叙述视角是很复杂、很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和复杂性就在于整部小说

叙述视角的多角度的选取及它们之间的不断转换。在整部小说中,既有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之间的互相转换,也有女童视角和女性视角的双重使用。

(一)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使用及其之间的互相转换

我们不妨再回到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5呼兰河传6是用第一人称写完的,但实际上写了近三分之一,到第三章才开始出现第一人称。而前两章对呼兰河的四季更替、城镇结构、风土人情等的描述,所采用的都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其实在这里,便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叙述视角的转换,即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向第一人称限制视角的转换,然而,在个别章节中,还出现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现象,例如在第五章节叙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时,共用十一节进行讲述,其中前三节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第四节变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五节又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第六节变为第三人称,后四节再次使用第一人称。在这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交替使用,不断转换的,然而这种叙述视角的交替使用,不仅不使读

[4]85

第2期张建伟:论5呼兰河传6的艺术特色

性的无家可归之感。05呼兰河传6中既有女童视角,又有女性视角,并且女童视角是在故事内起作用,是故事叙述者,而女性视角是超故事的叙述者。因此,5呼兰河传6的叙述视角是多样的、复杂的,也正是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它的叙述视角显得极其独特。

者觉得混乱,反而让读者觉得故事更加清晰,更能产生对小团圆媳妇的同情之心,进而对其悲惨遭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实,5呼兰河传6中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作为萧红创作的一个特色,正是萧红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之处,在她的小说中她的第一人称的/我0并不是特别地突出,而是更多地采用比较旁观的叙述角度。这就使她的小说更多地显现出社会整体的风貌。

(二)混用的女童叙述视角和女性叙述视角首先,女童叙述视角的选用使得5呼兰河传6的语言有了另一种格调,显得极其率真、自然。例如: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愿意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愿意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一个黄瓜不结,一朵花不开,也没有人问。

[1]89

四、结 语

就萧红本身来说,她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流星划过夜空,只有一霎那的耀眼,她在中国文坛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反过来,流星也正是由于短暂更加引人注意。萧红的小说虽不多,但每篇都很有质量。她的小说创作成就大大地促进了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丰富了现当代小说的内容和体式,同时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5呼兰河传6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在艺术上是成熟的、独特的,有童话的美善,有叙事诗的明朗,有散文的轻快,可谓是一部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当然,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总会存在着些许瑕疵,5呼兰河传6也不例外,比如说它思想上的消极性,它的结构过于松散,有些章节之间跳跃性过大等等也是值得商榷的。但是瑕不掩玉,总得说来,5呼兰河传6仍不失为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在三十年代的文坛上,5呼兰河传6的出版为当时的读者带来了一股北方边塞的清新之风。而在今天,重读5呼兰河传6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思想上的启发和艺术上的享受。笔者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发现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且挖掘出更深的艺术魅力。

其次,5呼兰河传6中除了最容易被

认知的女童的视角外,还存在着一种成年女性的叙述视角。葛浩文曾说:/萧红的文章是真挚感人的,从不转变抹角或使人扯不清楚,并且特别女性化0,

/女权主义在萧红的作品中,除5马

[5]165

伯乐6之外,是最常见的题材0。所以5呼兰河传6不自觉就渗透着萧红的女权意识,这也决定了成年女性叙述视角的存在。其实在5呼兰河传6中是有例子可以证明的。如在第二章第四节中描述城中两个大庙,老爷庙及娘娘庙时,她曾说:塑像的人塑起女子来为什么要那么温顺,那就是告诉人,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负的,告诉人快来欺负她们吧。这里明显的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显示了女性的观点。此外,在第五章中,不断地重复说/我家是荒凉的0也显示了女性的视角,表达女

[1]80

[参考文献]

[1]萧红1呼兰河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

[2]秦林芳1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J]1江海学刊,1992(2)1

[3]钟汝霖1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1[4]杜玲1论萧红/越轨的笔致0[J]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1997(4)1[5][美]葛浩文1萧红评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1

[责任编辑:张莉]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67009.html

    【呼兰河传的简介400】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