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的功效与作用主治

| 英国移民 |

【www.guakaob.com--英国移民】

艾条的功效与作用主治(一)
《艾灸的功效》

艾灸的功效:

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作用:

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艾灸的好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疗不断得到发展,而艾灸却受到了人们的冷落。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灸学大师周楣声先生指出,正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的双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并呼吁对艾灸深入研究,推进艾灸的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的温灸疗法,并不直接接触皮肤,采用艾条悬灸和艾灸器温灸的方式作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只用,效果也很好。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

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人,要先从泻法开始,滋阴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

灸法是利用艾绒在体表穴位上的烧灼,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清代吴仪洛著《本草从新》中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意思说:艾绒制成的艾炷,能使热气内注,温煦气血,透达经络,并且艾灸一些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穴位,故而能够达到扶正祛邪,强身保健的作用。保健灸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之术。

要使身体健康平安,常灸足三里穴,勿使灸疮干燥,结痂愈合,这是古代医疗长期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总结。又如灸风门穴可预防感冒,常灸曲池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大椎穴、脾俞穴、肾俞穴、阳陵泉穴、三阴交穴都可以起到保健作用。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证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变血液成分,增加白细胞、血色素、红细胞数量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

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以上是经络养生网讲述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肚脐艾灸的作用

添加时间:2010-2-3

常常可以看到大夫在给患者灸肚脐,其实肚脐保健从古至今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虚症患者可以在这个穴位上进行隔盐灸,提升元气。我们晓得,母体里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状态。宝宝脱体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里,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人体一旦启动胎息功能,就犹如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与能源供应站,人体的百脉气血就可随时得以调节,人体也就健康无病,青春不老。常常对神阙穴进行保健灸疗,可以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且对腹疼肠鸣、水肿膨胀、泻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足三里不但具有益寿延年的功效,还可以治疗腹疼、腹胀、食欲不佳、痛经、痹症、耳鸣等多类病患。

艾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以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且能够提高多类消化酶的活力,促进食欲,帮助消化。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疼的作用特别明显,对于保健灸所导致的呕吐、呃逆、暖气等,同样有辅助治疗作用。

中腕穴为治疗消化系统病患经常使用穴,位于肚脐直上四寸,即剑突和肚脐之中点。具有健脾益气、消食和胃的作用。可治胃疼、腹胀、肠鸣、反胃、吞酸、呕吐、泄泻、痢疾、黄疸、饮食不化、失眠。现多用于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子宫脱垂等病患的治疗。当然中脘穴亦可用发泡灸法(灸疗的此外一种方法)。方法是用大蒜十克捣烂,

油纱布二至四层包裹,敷到中脘(位于脐上正中四寸处)穴上,待局部皮肤发红、起泡、有灼热感时去掉(通常保持两小时),洗干净蒜汁,每天一回。该法比较适用于各类原因导致的腹胀。

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简便取穴,可于肚脐眼下量二横指。前人有“气海~穴暖全身”的说法,是说气海穴有强壮全身的功效,验证于临床,本穴确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及防卫功能,对先天禀赋虚弱、后天劳损太过、大病新瘥、产后体虚等症都可以取为补虚要穴,并且可以和关元、足三里等穴位相互搭配使用,以期达到最好补养效果。气海穴可广泛用于男科病和妇科病,对辨证属虚属实均可以选用。虚者常和关元、肾俞、命门等同用;实者要配合气门、四满、三阴交、太冲等穴位。气海穴可以用于尿频、尿闭、遗尿等症及腹胀肠鸣、脐腹疼痛等。气海穴通常用毫针直刺0.5~1寸,针刺多为胀感,艾柱灸五至十壮,艾条灸十至半小时。

艾条的功效与作用主治(二)
《艾灸的神奇功效》

艾灸的神奇功效

灸法是利用艾绒在体表穴位上的烧灼,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清代吴仪洛著《本草从新》中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绒制成的艾炷,能使热气内注,温煦气血,透达经络,并且艾灸一些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穴位,故而能够达到扶正祛邪,强身保健的作用。保健灸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之术。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曰:“无病而先针曰逆,未至而逆之也。”他把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称为“逆灸”。又如明代医家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第九卷中记载唐代孙思邈著的《千金方》中的一段原文:“宦游吴蜀,体上常纹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疫疠瘟毒不能着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要使身体健康平安,常灸足三里穴,勿使灸疮干燥,结痂愈合,这是古代医疗长期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总结。又如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灸曲池、中脘、足三里、大椎、脾俞、肾俞、阳陵泉、三阴交都可以起到保健作用。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证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变血液成

分,增加白细胞、血色素、红细胞数量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下面浅析不同年龄人的合理保健灸法。

1小儿的生理特点及保健灸法小儿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着明显差异,不但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而且机体各器官功能也都未完善。历代中医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另一方面小儿正值成长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故称小儿为纯阳之体。对小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可常灸风门、身柱、肺俞、大椎等穴。每次选2穴,每穴灸2~10min,隔日灸1次,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针对消化系统疾病,常灸天枢、脾俞、足三里、中脘等穴,可加以预防。

2青壮年人的生理特点及保健灸法青壮年时期正是机体发育成熟、筋骨坚强、气血旺盛、精力充沛阶段,但现实生活中,也会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而发生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阳痿、不育等症。另有一些人因工作操劳、思虑过度、不知摄养,以致肝肾亏损、过早衰老。对于这些病症都可以运用保健灸法进行调治。如常灸肾俞,可促进生殖功能;常灸三阴交、

血海等穴,可调摄月经;常灸足三里可预防消化系统疾病,防止衰老,增强体质。

3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保健灸法到了壮年与老年的临界年龄期,脏腑功能逐渐减退,趋向衰老,抗御外邪的能力也明显减弱。所以老年人更应注意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常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是最好的保健方法。还应同时兼灸曲池,以防止视力衰退。气海为诸气之海,有益气固精、补益肾阳作用,为全身强壮穴之一。肺俞、风门、大椎常灸之,也有益强身防病作用。灸三阴交、肾俞、关元可防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综上所述,保健灸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证实,对于防病治病确实起到极大的作用,而且操作简便易行,所以应积极推广运用这种方法。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振兴机体功能的作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更由于艾灸保健功效显著,而受到世人的推崇。

灸法在我国出现的时代在周秦以前,战国时代孟子《离娄》曰:“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之灸病陈久者益善……”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即重视针灸。《三国志·华佗传》载:“病若当艾(艾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按:医用艾灸,灸一

次谓之一壮,一壮捻成艾绒如雀屎大,谓之艾炷,艾叶越陈越好。)至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都很重视艾灸的保健防病作用,如《千金要方·灸例》中载:“凡入吴地区游宦,身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忽令灸疮瘥,则瘴疫、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说明当时人们已普遍采用灸法来预防传染病。宋代以后灸的保健防病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窦林的《扁鹊心书》就是以灸法防治疾病的专着。

艾灸法除对哮喘、肺结核、痢疾、疟疾、肠炎等有显着疗效外,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防治。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施灸能提高白细胞的功能,加速抗体形成,增加机体防御力,对呼吸、循环、消化、生殖等系统有调节作用,起到一定的保健防病作用。我国已故着名中医研究员刘炳凡老先生在《颐年金名·预防提要》中强调:“有疾宜先治,无疴应早防。”“关元足三里,常灸保安康。”保健取穴一是关元穴,二是足三里穴,三是整体调节备用穴。如下病上取之百会,上病下取之涌泉穴,中病旁取之天枢穴即是。

1、关 元

穴位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三寸(即本人三横指)。古人说灸七壮,具有补肾培元、强壮益寿的作用,常灸有明显的保健作用,能增强神经、泌尿、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可防止早衰。

2、足三里

穴位在膝下三寸。以手掌心按膝上,中指尽处向外侧横开一指即是此穴。古人说,灸三壮。可主治消化、神经、泌尿、血液等系统多种疾病,经常灸有明显的保健作用。可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保持机体生理机能平衡。每日或隔日一次,清晨或睡前皆宜,用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每次10~15分钟。终年灸此穴,可达到长寿的人屡见不鲜。 家庭保健常用的灸术有艾条温和灸、艾条雀啄灸、艾条熨热灸等。施灸的程序,《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由头向右而渐下。”即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后腹(胸前)。灸法一般比较安全可靠,需要说明的是施艾(灸)法应在有经验的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下列情况不宜取灸法: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268214.html

    【艾条的功效与作用主治】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