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英国移民】
每缝佳节陪思亲(篇一)
《23 每逢佳节备思亲》
每缝佳节陪思亲(篇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缝佳节陪思亲(篇三)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案》
第一课时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联系课文,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3、 能用钢笔熟练地书写生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正确。
教学重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认真规范的练习写生字
教学准备:课前作业单 课堂练习作业单 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熟悉,认识
1、师:孩子们,当看到你们时我就特别喜欢你们,可想和你们做朋友了,你们想不想和我做朋友呢?
2、既然咱们是朋友,我就介绍一下我的家乡:
我家在昆明市宜良县狗街镇中营村,那里可美了,脚踏南盘江,背靠大青山,(PPT)油亮酥脆,肉质洁白、细嫩的烤鸭是我家乡的一大特产,有时间请你们到我家乡做客好吗?
3、你好朋友(握手),你家住在哪里?在你们家乡有些什么特产呢?
4、 我们虽然在同一个城市却在不同的县份,两个县相聚一百多公里。但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咱们相聚到一起,不仅见了面,还要一起上课学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上课好不好?坐正(起立问好)
二、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美好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的有哪些?
2、在过这些节日的时候,我就想起这样一句千古绝唱“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透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以这句诗为题的一篇文章,(板书)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
3、谁能来带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读一读课题(1到2个同学)
4、思亲之情多强烈呀!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以题引诗
1、这一句千古绝唱你们知道出自哪一首诗吗?(纸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人是谁?„„(指名生答)。
3、(PPT简述)你对他有哪些了解?(补充:王维是唐朝大诗人,家乡在山西祁县,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4、他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那你知
道农历的九月九日是什么节吗?(重阳节)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是华山东面的意思。
6、哪谁能来好好的读一读诗题。(指名生读)
四、初读感知
1、孩子们,这首诗隐藏在课文里,你能找出来吗?读一读,用彩色笔把这首诗圈出来。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你找到的。(指名1—2生读)
3、像这样的诗藏在课文里,这样的课文我们把它称为“文包诗”(板书)
4、诗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明白诗人的内心,我们就得去了解诗句背后的故事,让我们走进关于这诗的文章,好好地读读。
五、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要求
1、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23课,根据我的要求进行朗读。
2、看我有一些什么要求呢?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PPT要求)
(1)、默读课文,在这篇课文中藏着一些生字,再读的时候注意要把字音读准;
(2)、把句子读通顺;
(3)、对于难读的句子多度两遍。
六、生字词的学习
师:1、刚刚你们读了,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读的情况。PPT这些生字你们还认识吗?会读吗?还是在下面自己练一练吧!
扶老携幼 每逢 佳节 头插茱萸 倍思亲 王维
重阳节 手挽着手 思绪万千 兄弟 兴高采
烈 独自 异乡 登高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2、咱们来玩一个游戏,开火车,看谁读得又对又好。(教师当即指导) (学词的过程中,了解“茱萸的意思。)
3、 你们知道茱萸是什么吗?(茱萸PPT图片)
师:茱萸它不仅是一种中草药,在很多地方过重阳节时都会头插
茱萸是为了辟邪消灾减轻病痛,代表了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及对
新生活的向往。
4、出示课文生字
(1)、师:在这些词语中还藏着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PPT)
佳 倍 重 扶 幼 采 念 兄 忆 独
(2)、你觉得在这些生字中,写的时候,最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有哪些?(表扬:对,你说的非常好,这一点的确应该提醒我们注意 )
师:现在老师也有一个字,要提醒你们注意(零时应变) 如“佳”字,左右结构,右边是上下两个“土”字相叠: “幼”字,要特别注意它的左边,并不是绞丝旁。
“重”字的上边这一横要写长点,而且他还是多音字,(PPT)它的另一个音读什么?怎样组词?
(3)、对于其他没有说到的字,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换字法,换偏旁的方法来学。
(4)、现在学老师的样子练一练小气功“身正 、 肩平 、臂开、 足安” 把你已经会写的字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注意一个字写一个就可以了,开始写吧!(PPT音乐)
(5)、(展示作品表扬学生)
五、回归课文
1、师:朗朗的读书声是课堂里最美妙的声音,现在请你们根据要求快速的朗读课文:PPT
(1)、标出自然段;
(2)、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读完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师:就推荐四位同学来分别展现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还要注意有没有读错、读漏或者读不准的字音,并且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每缝佳节陪思亲(篇四)
《每逢佳节倍思亲》
1
2
3
备课人: 总 课时 第 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4
5
每缝佳节陪思亲(篇五)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认识“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课题选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老师引说。
2、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课件出示)齐读。
3、 这首诗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不太明白?
4、 整首诗你能体会出了什么样的情感?(思亲,点出思亲)思亲就是思念亲人。从诗中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1、每逢佳节2、独在异乡为异客。)从哪里体会出的呢?读出 二、学习课文 1、第一段教学
(1)课文中哪些话讲了“独”的意思。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交流。
你体会到了什么?激发学生感情。
1、 15岁就离开了家乡,说明他很年幼。我们现在15岁还在父母身边读初中呢!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去长安求学的。一个15岁的孩子孤身一人在长安不觉已经过去两年了,此时的王维才17岁啊!他能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吗? 对,离家两年里,他一定会常常思念亲人。齐读第一小节。 此时的王维一人孤身在长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读“独在异乡为异客”。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评价:你已经读出了少年王维的孤独。从你的朗读中知道你已经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不但读出了王维的孤独,还读出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诗人王维孤独一人
在长安举目无亲。
师引说:王维一个人在他乡为客,这里的异乡指的就是长安。 3、齐读。读到“每”句。 2、第二段教学
(1)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什么是 “倍思亲”?为什么“倍思亲”?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交流。
A、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
B、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在欢度节日,王维看到了怎样的热闹景象?指名读,“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看出什么?给“兴高采烈”换个意思相同的词。 王维还会看到——(想象佳节的热闹)。
再读句。
与这团圆热闹的景象相对比的是王维的孤独,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更加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指读这句话C、 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读句。 (3) 长安城内老百姓的团聚以及欢乐气氛更增添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谁愿意读读第二小节。
指导读诗句。3人评价。说意思。两句连起来读。 齐读诗句。读到诗句结束。
过渡:诗中最后两句又是在文中又是怎么说的呢?
3、第三段教学 (1)默读。 (2)交流。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节)想到兄弟欢聚时他心情是——高兴。谁来读一读。你从哪儿读出的高兴? 想起以前在家乡时的重阳节,王维思绪万千:我们曾经 我们曾经 我们曾经 再想想如今引读——体会天各一方。 什么意思?(从王维的家乡到长安行程是整整一个月啊!)指读。 此时此刻,——(引)
心中真是——(学生说)。读好 “如今„„我呢。”
(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齐读第三小节。
“兄弟们此时正思念着我呢,遍插茱萸少一人啊!”这儿一人指的就是“王维”! 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吧! 此时的王维思绪万千,他会想些什么?
师:诗人王维漂泊他乡,整整两年没见着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自由读,指读, 齐读整首诗。
三、拓展
1、学习张籍的《秋思》 (1)师读,齐读
(2)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儿看出来的?
2、补充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杂诗》王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宋之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久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24.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比较,揣摩感悟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缠足这一封建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体会孙中山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同封建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感受缠足的陋习给中国妇女带来的伤害。
找准研究点:抓住课题题眼“陋”字,并以之为阅读线索,展开教学。
突破研究点:通过比较三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升华研究点:布置围绕“陋习”展开小调查,撰写研究小报告。
教学过程:
一、破解题意。
1、请读课题,了解孙中山吗?
(1)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找到读一读。
(2)课文里不仅有文字的介绍,还有图片的呈现,图画也
每缝佳节陪思亲(篇六)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缝佳节陪思亲(篇七)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第一课时完美版》